2013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2013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官方管点

1、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 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

2、李克强指出:"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 造城' ,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的要求。 4、18大提出要让人民更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应该" 以农民为本" 。

二、现现状问题状1. 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

2.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3.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长期以来,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了城市(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乱占耕地现象。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4." 伪城镇化" 、" 半城镇化" 和" 不完全的城市化"

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5. 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6. 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 城市病" 的迹象

" 城市病" 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城镇化健方式康发第一,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并形成互动格局;

第二,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城市福利制度改革,即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同等享受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实现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 大城市病" 。

第五,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即在农民进城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土地收益权,避免进一步廉价掠夺农民的土地。

第六,服务业准入的改革,未来几亿农民进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中国制造业对总就业的贡献已经逼近极限,未来最大的就业潜力在服务业。

四、典型案例

1、城镇化别让文化" 边缘化"

案例:北京市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作为规划面积80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超20万的超大社区,有成片的住宅,却少有影剧院、室内运动休闲场所,综合性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更是难觅踪影。名为" 文化居住区" ,文化设施却凤毛麟角,难怪人们批评说:文化居住区没" 文化" ,整个社区是个" 睡城" 。更遗憾的是,现在,尽管人们对文化服务有刚性需求,但随着居民的增多,想增加文化设施又苦于没有空间了。

案例:素有贵州" 苗疆" 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被划为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但这个地方的苗族文化却陷入危机:苗乡侗寨被拆迁,苗族村落逐渐消失、苗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危机还在城镇化中蔓延:方言萎缩、地方戏后继乏人、民间音乐濒临失传.

2、激活文化的" 现代芯"

案例:胶东半岛东端的东楮岛村有一种被称为" 海草房" 的传统民居,极具沿海地域特色。全村现有海草房650间,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走向整体衰败,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制定" 废弃村落" 保护计划,引入旅游文化企业,将古村落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当地旅游、演艺等产业相结合,以" 活态" 保护的方式激活文化遗产,使其获得新生。

3、城镇化须以保护农民权益为主 : 河南济源是个荒唐变形的城镇化版本。

河南济源地方政府热衷于大拆大建,盲目追求城市的扩张,在城市周边的11个村庄开始" 大拆大建" 对农民的房屋产权,没有丝毫的尊重。城镇化也就异化成了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把农民赶进城或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又驱使农民干最脏、最累的活,这就造成对农民的双重伤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

厉以宁强调:应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走: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即把老城区改变为商业区、服务区和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新城区主要是现在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小微企业试验区和物流园区;新社区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口制度由二元变成一元,城区和农村不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别,也不再有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最后把" 农民" 两个字取消,中国城镇化才有余地。

厉以宁强调:宏观调控难以解决" 社会阶层凝固化" 。他举例称,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 社会阶层凝固化" 。" 以农民工为例,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说不定将来孙子也是,这就是职业世袭化。这种情况无法依

靠宏观调控解决。所以必须改变,改革内在机制,使社会流动渠道畅通,无论是水平流动还是垂直流动,都要畅通起来。"

城镇化将推" 人地挂钩" 新政。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指出,在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相挂钩的试点经验范围的基础上,探索实行" 人地挂钩" 的政策,即城乡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规模相挂钩,地区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把权力关进笼子, 济源式城镇化才不" 变形" ,变形的城镇化政绩思维贻害民众。 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即要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换言之,城镇化不仅仅是要让农民进入城市,更是要打破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从而使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

" 化城" 应以" 化人" 为先导 ——城镇化应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是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现代文明追求的集中体现。城镇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片面过度的发展,带来的是城乡的分化、贫富的差距以及劳资矛盾与阶层的对立以及城市弊病丛生。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是盲目" 拆农居,建设区" ,而是以人中心,彻底贯彻落实各项措施,真正让居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城镇化的核心是" 化人" ,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亟需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城镇化可以带队城乡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加速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然而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虽然城镇化已初具规模,但与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用事业发展落后,成为困扰城市人生活的主要弊病,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尽快解决类似问题,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转变城镇开发模式,保障居民核心利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化、城市化的梦想。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公共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导致很多人对城市也有着特殊偏好。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城镇化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导致农民失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上配套措施不到位,征地补偿不合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时候发生,让农民失地之后丧失基本生活保障的现象还时候发生。不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和开发模式,不解决征地破坏环境的集中矛盾,农民的核心利益始终得不到保障,就是严重背离城镇化的初衷和目的。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城镇化不仅仅意味居住环境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份和观念的转变。而身份和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依托就是解决好城镇

化过程中居民的就业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做不到" 化人" ,城镇化只能是一个空壳,不仅失去了城镇化的实际意义,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民的不负责。只有让农民穿上五件衣服,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才能让农民认可城镇化并在城市扎下跟,稳下心,开始在城市长期居住。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城镇化的模式并注重对人民利益的保护。经济发展也好,社会进步也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更好的去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我们党做任何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宗旨和目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亦是如此,化城先化人,方可不会远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初衷。

推进城镇化进程 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在城镇化继续锁定" 三农" 问题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在2010年掀起了一股新的城镇化热潮,这不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 三农" 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但是,在热潮激荡的同时,一些问题却暴露了出来,使得城镇化发展偏离了中央的要求,并限制了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造成对农民权益的侵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规划,大拆大建,强制迁移,忽略农民主体地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 三农" 问题,把城镇化作为推动" 三农" 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因此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这要求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 以城促乡" ,尤其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共同发展。这就说明了城镇化不是单纯扩张城市,而是要立足农民问题的解决,以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民的限制首先体现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上。户籍制度的改革将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并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给他们以归属感,这将有效地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小城镇的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并且考虑到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我们首先要努力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同时,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科学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宜居的城镇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向我们预示着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光辉前景,只要我们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以户籍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为抓手,这样的前景必将于不久的将来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推进新型城镇化 创造发展新动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给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发展新动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一方面,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另一方面,城镇化是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通过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就业,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结构内部失衡,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总钥匙。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解决" 三农" 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径;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追求和谐、共享幸福的过程。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需呀我们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发展的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2013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官方管点

1、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 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

2、李克强指出:"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 造城' ,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的要求。 4、18大提出要让人民更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应该" 以农民为本" 。

二、现现状问题状1. 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

2.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3.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长期以来,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了城市(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乱占耕地现象。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4." 伪城镇化" 、" 半城镇化" 和" 不完全的城市化"

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5. 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6. 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 城市病" 的迹象

" 城市病" 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城镇化健方式康发第一,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并形成互动格局;

第二,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城市福利制度改革,即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同等享受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实现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 大城市病" 。

第五,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即在农民进城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土地收益权,避免进一步廉价掠夺农民的土地。

第六,服务业准入的改革,未来几亿农民进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中国制造业对总就业的贡献已经逼近极限,未来最大的就业潜力在服务业。

四、典型案例

1、城镇化别让文化" 边缘化"

案例:北京市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作为规划面积80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超20万的超大社区,有成片的住宅,却少有影剧院、室内运动休闲场所,综合性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更是难觅踪影。名为" 文化居住区" ,文化设施却凤毛麟角,难怪人们批评说:文化居住区没" 文化" ,整个社区是个" 睡城" 。更遗憾的是,现在,尽管人们对文化服务有刚性需求,但随着居民的增多,想增加文化设施又苦于没有空间了。

案例:素有贵州" 苗疆" 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被划为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但这个地方的苗族文化却陷入危机:苗乡侗寨被拆迁,苗族村落逐渐消失、苗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危机还在城镇化中蔓延:方言萎缩、地方戏后继乏人、民间音乐濒临失传.

2、激活文化的" 现代芯"

案例:胶东半岛东端的东楮岛村有一种被称为" 海草房" 的传统民居,极具沿海地域特色。全村现有海草房650间,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走向整体衰败,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制定" 废弃村落" 保护计划,引入旅游文化企业,将古村落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当地旅游、演艺等产业相结合,以" 活态" 保护的方式激活文化遗产,使其获得新生。

3、城镇化须以保护农民权益为主 : 河南济源是个荒唐变形的城镇化版本。

河南济源地方政府热衷于大拆大建,盲目追求城市的扩张,在城市周边的11个村庄开始" 大拆大建" 对农民的房屋产权,没有丝毫的尊重。城镇化也就异化成了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把农民赶进城或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又驱使农民干最脏、最累的活,这就造成对农民的双重伤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

厉以宁强调:应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走: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即把老城区改变为商业区、服务区和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新城区主要是现在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小微企业试验区和物流园区;新社区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口制度由二元变成一元,城区和农村不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别,也不再有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最后把" 农民" 两个字取消,中国城镇化才有余地。

厉以宁强调:宏观调控难以解决" 社会阶层凝固化" 。他举例称,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 社会阶层凝固化" 。" 以农民工为例,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说不定将来孙子也是,这就是职业世袭化。这种情况无法依

靠宏观调控解决。所以必须改变,改革内在机制,使社会流动渠道畅通,无论是水平流动还是垂直流动,都要畅通起来。"

城镇化将推" 人地挂钩" 新政。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指出,在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相挂钩的试点经验范围的基础上,探索实行" 人地挂钩" 的政策,即城乡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规模相挂钩,地区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把权力关进笼子, 济源式城镇化才不" 变形" ,变形的城镇化政绩思维贻害民众。 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即要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换言之,城镇化不仅仅是要让农民进入城市,更是要打破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从而使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

" 化城" 应以" 化人" 为先导 ——城镇化应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是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现代文明追求的集中体现。城镇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片面过度的发展,带来的是城乡的分化、贫富的差距以及劳资矛盾与阶层的对立以及城市弊病丛生。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是盲目" 拆农居,建设区" ,而是以人中心,彻底贯彻落实各项措施,真正让居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城镇化的核心是" 化人" ,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亟需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城镇化可以带队城乡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加速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然而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虽然城镇化已初具规模,但与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用事业发展落后,成为困扰城市人生活的主要弊病,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尽快解决类似问题,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转变城镇开发模式,保障居民核心利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化、城市化的梦想。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公共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导致很多人对城市也有着特殊偏好。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城镇化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导致农民失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上配套措施不到位,征地补偿不合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时候发生,让农民失地之后丧失基本生活保障的现象还时候发生。不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和开发模式,不解决征地破坏环境的集中矛盾,农民的核心利益始终得不到保障,就是严重背离城镇化的初衷和目的。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城镇化不仅仅意味居住环境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份和观念的转变。而身份和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依托就是解决好城镇

化过程中居民的就业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做不到" 化人" ,城镇化只能是一个空壳,不仅失去了城镇化的实际意义,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民的不负责。只有让农民穿上五件衣服,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才能让农民认可城镇化并在城市扎下跟,稳下心,开始在城市长期居住。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城镇化的模式并注重对人民利益的保护。经济发展也好,社会进步也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更好的去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我们党做任何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宗旨和目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亦是如此,化城先化人,方可不会远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初衷。

推进城镇化进程 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在城镇化继续锁定" 三农" 问题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在2010年掀起了一股新的城镇化热潮,这不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 三农" 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但是,在热潮激荡的同时,一些问题却暴露了出来,使得城镇化发展偏离了中央的要求,并限制了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造成对农民权益的侵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规划,大拆大建,强制迁移,忽略农民主体地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 三农" 问题,把城镇化作为推动" 三农" 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因此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这要求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 以城促乡" ,尤其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共同发展。这就说明了城镇化不是单纯扩张城市,而是要立足农民问题的解决,以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民的限制首先体现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上。户籍制度的改革将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并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给他们以归属感,这将有效地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小城镇的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并且考虑到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我们首先要努力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同时,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科学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宜居的城镇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向我们预示着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光辉前景,只要我们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以户籍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为抓手,这样的前景必将于不久的将来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推进新型城镇化 创造发展新动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给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发展新动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一方面,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另一方面,城镇化是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通过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就业,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结构内部失衡,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总钥匙。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解决" 三农" 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径;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追求和谐、共享幸福的过程。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需呀我们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发展的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 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棚户区改造
  • 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棚户区改造 申论热点:在北京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备考包含申论答题技巧和申论热点的积累,申论热点的积累有助于帮助考生拓展答题思路,本文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生提供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棚户区改造.更多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答 ...查看


  •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9):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命
  •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将于本周日(2012年11月25日)进行,提醒各位考生调整心态积极应考,为让考生更好的迎考,特为各位考生预测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以期给各位考生做考前巩固之用,祝各位考生在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查看


  • 2016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棚户区改造
  • 最全汇总>>>黑龙江公务员历年真题 申论热点:棚户区改造 通过最新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黑龙江中公教育整理了黑龙江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 ...查看


  • 村官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 村官考试主要目的是从高等院校聘选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而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筛选应聘国家公务员的应征者,所进行的一年一度考试,简称"国考".国考对比村官考试来说不论是考试时间.考试题量还是考试难易程度均有较 ...查看


  • 选调生申论热点之治理"城市病"正其时
  • 选调生申论热点之治理"城市病"正其时 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无论是在选择题中还是申论材料里都有可能 设考点. 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交通拥堵.房价高企. 雾霾围城的当下,"城市病"尤其 ...查看


  • 2016怀化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新型城镇化
  • 2016怀化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新型城镇化 [背景链接] 201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 ...查看


  • 申论热点之促进高质量就业:十八大热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2017年公务员考试高分三步走特训资料[视频 题库 资料] 2017年公考:行测"十年"考点一网打尽行测黄金临界点训练法 行测可复制的高分之道 申论80分必备!2017年各省公务员考试· 申论高分特训三步走学习方案 申论 ...查看


  • 2016国考申论热点:乡贤文化
  • 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 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背景链接] 当前, ...查看


  • 2012广东省考申论热点预测 1
  • 2012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8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仍未根本转变.加快调整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