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五年规划(1)

成都市中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一、基本情况

学校始创于1931年,是一所面向平民大众,具有朴实品质的历史老校。现系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2010年因区划调整融入高新区,开启了承担天府新城高新南区优质教育的历史重任。

(一)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拥有80年的悠久办学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质的厚重文化。上世纪60年代,学校与四、七、九中并称为成都教育的“四朵奇葩”,创造了知名的教育品牌——华二中。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双流县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为双流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本世纪,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智能机器人活动实验学校”、“国家外语教学实验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艺术教育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区位优势欠佳。区划调整前,学校位于原双流县域边缘地。区划后,学校虽毗邻高新区南部园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新国际会展中心、新世纪环球中心,但学校目前交通现状仍欠便捷,城市化水平还不高。

(三)办学规模现状超负。学校占地80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体育场馆等,房屋建筑面积达46171.39万平方米。按标准化配置,能容纳1200名学生住宿,有教室90间,其中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90间。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500多人,教职工324人,人平建筑面积仅9.2平方米,师生比近1:16,办学规模现状严重超负,影响办学品质。

(四)办学质量竞争激烈。学校融入高新区后,随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教育正处在历史上又一轮发展新机遇,教育集团化发展迅猛,名校集团在高新区呈现快速覆盖趋势。临近我校附近陆续出现了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石室天府中学等品牌中学。与这些学校相比,我校师资总体质量、综合管理、硬件设施均尚存相当差距。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更多的是办学质量竞争的巨大压力。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承优良基因是历史赋予的必然之路,

快速发展才是争创品质名校的必由之道。

二、发展定位

(一)办学目标:知名领先、现代理念和优良传统相融合、具有天府新城高新特色的品质名校。

(二)五年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拓创新精神为动力,传承老校历史精髓,精心塑造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逐年提高办学质量,分步实现从规模办学向品质名校转型,为下个五年实现品质名校的办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阶段目标:

1.前三年(2011—2013):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建构学校核心文化体系;打造与品质名校相称的校园环境,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力争实现78个教学班(高中36个,初中42个)的合理办学规模。

2.后两年(2014—2015):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中层管理队伍,逐步实现有序、有效、科学管理常态;充实教学硬件设施,满足品质教育需求;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教师队伍基本达到品质名校要求;实现69个教学班(高中33个、初中36个)的品质办学规模。

三、主要策略

(一)构建富激励精神,具时代感且人本、科学、和谐的文化体系。

传承历史,造就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奋发向上的独特校园文化。坚持以文化指引师生奋斗、引领管理、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

(二)运用品牌战略,通过打造分项品牌,分布实现学校品牌的整体塑造。

打造品牌教师、品牌课程、品牌学科、品牌项目、品牌人才。争取五年内实现区级品牌学科,市级品牌课程,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培养学生特长项目,向清华、北大、复旦等一流高校输送优秀新生。

(三)坚持开拓创新,创工作特色,铸造学校名牌。

开拓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工作特色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引擎,以创新特色带动学校发展是智慧的选择。五年内,计划在学校工作核心领域的“管理机制、教师发展、教学模式、育人工程”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创出学校自己的特

色,以独有的实效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创设多层次导师制,引领教师走学术化专业发展之路。

引导教师向“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方向发展,走学术专业发展道路。利用“导师制”的影响力和优势,创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导师团队,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分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开发“三元课程”,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全面实践新课程理念,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课程计划。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从顶层设计课程,整合各方资源,开发能够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课程,着力构建“三元课程”(即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石课程”、有序拓展选修课程的“发展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特色课程”),五年内将重点打造至少10门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开发创新潜能。

(六)实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两项育人工程,提高学生德育素养和学科素养。

德育的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人做好了才会成为有用于社会、服务于祖国的人。求知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会学习才能终身学习,才能永不止境地获得生存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实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两项工程是实现教育目的、课改目的,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上述五项策略可概括为:建构一个文化体系、实施两项育人工程、开发三元课程结构、创造四方面特色、打造五个品牌、组建多层次导师制。

四、具体措施

在工作思路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机制为突破,秉承学校优良传统,树立“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践行“允德允能”校训,弘扬“自强不息”办学精神。突出“文化、队伍、管理、质量、特色”五大主题,抓住高新发展机遇,立足苦练内功,坚定内涵发展道路。

(一)管理优化

1.以文化引领管理。

铭记独具特质的历史宏愿——“震全球而跨越乎古今”。践行“允德允能”校训,建构完善的核心文化体系。

◆ 学校精神 —— 自强不息

◆ 办学思想 —— 全面育人·个性成才

◆ 育人理念 —— “三德”:个性品德、社会公德、人生大德

“三能”:生存之能、发展之能、创造之能

◆ 育人目标 —— 为高校输送“品德优秀、习惯良好、身心健康、学业优良、

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优秀新生;为社会培养有广博知识、

国际视野、创造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教师文化 —— 为专业尊严·为团队荣誉·为学子未来

◆ 教风 —— 崇尚师德·崇尚学识

◆ 学风 —— 崇敬品德·崇敬才能

2.建立高效的管理工作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功能,培育优良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办学质量提高,将管理制度建设分为三类逐步完善,五年内形成刚柔相济、激励高效的完善管理体系。

(1)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工作要求的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处室主任、校长的责任准则。以此来明确学校各岗位成员、各管理层职能部门及部门内成员的职责分工,以便界定校内不同岗位的工作关系,实现科学管理,保证工作顺畅高效运转。

(2)工作操作制度。强化工作过程管理是解决工作问题、工作失误的重要手段。现已制订《中和中学教职工工作指南》、《中和中学干部工作指南》、《中和中学招生、转学工作办法》、《中和中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程序》、《中和中学财务报销审批流程》等。还拟逐步制订教学、教研、德育、学生社团、评优奖励等工作的细化操作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约束个人行为,以考核评价调动工作积极性是实施刚柔相济、简约管理的重要手段。除常规制度外,现已制定了《中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中和中学干部行为守则》、《中和中学教职工年度目标考核办法》《中和中学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还将完善中层干部、年级组、特色工作项目的评优奖励制度。

3.创新管理机制。

(1)实行“三级管理”,即校办会决策,部门执行,项目主办。

(2)开创“一张表”和《周工作行事历》制度。

(3)研究部门、年级组或学科组质量的综合评价制度。

(二)队伍建设

1.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1)以《中和中学干部行为守则》为基本要求,努力建设“学习提高、团结和谐、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的班子形象。

(2)强化年级、处室干部的培训。每学年年级组长至少参加20学时培训,处室干部至少参加30学时培训。学校每学期在自主培训的基础上,至少邀请校外专家作干部培训讲座一次。

(3)每学期召开年级组长、处室干部民主生活会1—2次。

(4)计划2012年7月进行处室干部换届,严格按照自愿申报、民主评议投票、专家考核程序进行,将德、能、勤、绩、廉的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树立新班子、新形象,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2.深化人事聘任制度。

(1)校内岗位实行双向选择。在聘任期内,若履职不佳,经校办会决定可提前解聘;若确因正当原因自愿辞职,经校办会通过后尊重个人意愿。

(2)处室干部实行试用期半年,聘任周期为三年的制度,期间视工作业绩可适时调整岗位,任职一年以上者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轮岗。一般,同一岗位连任不超过两届。2015年处室干部轮岗率达三分之一以上。

(3)教师采取“三级”聘任模式,即学校聘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教师。为有利于教学工作稳定,便于质量考核,聘期实行参照学生毕业年限,一般每三年为一个聘任周期。

3.推进教师素质建设。

(1)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文化,内化“崇尚师德、崇尚学识”的教风,提倡教师走学术化专业发展道路。

(2)发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导师组织。组建以大学教授和特级教师为核心的学术导师组,重点指导校本科研;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省市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科导师组,重点指导毕业年级的学科教学工作;以区骨干和15年教龄以上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成长导师组,重点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

(3)创设并推行“校内三层联动”,即校内建特级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学科研究组、青年教师成长提高班。以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科研带动骨干教师学科研究组的校内研修,以青年教师成长提高班为载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综合培养。

(4)开启“外引内联”教育科研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全国、省、市教研学术活动来校交流举办,每学年至少2项。将我校优秀骨干教师派往校外交流、学习

和派往联谊学校指导示范每学期至少50人次。

2013年实现全校高级教师达到50 %,中级教师达到46 %;2015年各学科骨干教师,力争语、数、外每科至少10人,其他学科每科至少3—5人。

(三)教学、科研发展

1.规范教师教学常规,推动课堂教学高效。

(1)在教学管理方面,强化“两个坚持”,即坚持以教学常规为基础,坚持以教育规律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倡“先学后教,为学而教,以学促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常态课。逐步建立“学科专业备课室”,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克服因教师个体水平差异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弊端。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明确“五课”要求,实施“三定三统一”措施。“五课”即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学“三定”即教研活动定教研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共享成果;教学“三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点、统一训练。

(4)创建符合学校特色的“新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特优生的培养模式;评选并推广优质的课堂教学案例。

2.依靠自己培养和灵活多样的务实办法,提高高中生源质量。

(1)逐步改变高、初中结构,逐步实现初中大高中小的正态分布,办好自己的初中,保证高中的优秀生源。

(2)制定灵活务实的招生政策,提高对优秀生源吸引力。要建立一批联谊学校,为学校选送优秀生源;同时采取到市州招优秀贫困生举办宏志班。

3.抓毕业年级龙头,给力教学质量提升。

(1)学校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负责高三、初三工作的统一指导。

(2)实施召开备考誓师大会,编纂毕业班工作指南、学科应试指南、备考路线图,聘请专家课堂指导,开设学生应试技巧讲座,组织学科命制仿真试题等,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4.开拓外语教学视野,开展国际交流教学项目。

(1)从2013年起,聘请外教分别给初中一、二年级开校本课程“生活英语口语”,给高中一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交际英语口语”。

(2)2012年开始筹备雅思英语培训班,力争2013年秋开班,为部分高中毕业生提供留学的语言需求。

(3)2013年开始筹备考察相关国际教育项目,争取2014年秋季与国外学校联办出国留学实验班。

5.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营造教育科研良好氛围。

(1)探索实验“三段式”教学模式,带动课堂教学科研开展。“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设计过程按三个阶梯进行。首先,按课标、考点定位教学目标;其次,由教学目标达成需要而选择教学技巧,进行学生学法指导;然后,根据考试目标能力要求,精选、命制相匹配的练习题训练。

(2)教科室每年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至少开发15个课题,形成校内课题指南。

(3)每年进行教师优秀论文评选并将当年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汇编成册。

(4)采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每年拟设科研基金15万元,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教改试验和奖励。校本教材建设,力争2013年计划达10册,2015年增加到20册。

(5)每学期邀请有关教育部门、学术团体、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举办教育科研讲座至少1—2次。

(四)德育、文化提升

1.探究“班主任最能改变班级命运”的管理模式。

(1)贯彻“三以”德育工作策略。即以经典文化为引领,以师生常规为基石,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2)建立“班级德育常规综合评价”体系。以此规则,实施好德育、安全、社团等班级系列活动。

(3)实施“三想”班级工作思路。即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培养好学生品德;想方设法凝聚学生注意力,聚焦学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

(4)建立和完善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制度。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班主任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的常态机制,不断开阔班主任的育人视野。

(5)每年评选优秀班主任,树立班主任工作模范,带动班主任队伍建设。

2.以规范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1)充分利用三个团队(班科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德育素养提高。

(2)每学期对学生干部分年级培训至少一次。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交际礼仪、校牌佩戴、卫生习惯等常规行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以细小工作着手,提升学生德育基础素养。

(3)学校拟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推进家校合作、亲师合作,共育人才。学校家长学校、年级家委会每学期至少举办专题会议一次;家长培训班每学期至少开设专家讲座1—2次。

3.以继续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持德育教育一大特色

(1)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性;开展好学生会、团委会、年级学生分会、班委会等各项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2)每期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一个主题(如爱国、爱校、自强、勤劳、责任、感恩、诚信等)开展全校的专题活动。

(3)继续突出特长培养,组建各类兴趣培训班、学生学习沙龙,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4.以文化宣传拓展德育教育逐步树立品质名校形象。

(1)提高校园墙报、板报刊发质量,由校办公室定期规划实施。精心编制《中和中学校报》、《中和中学简报》等学校文化名片。

(2)依托学校校园网、借力主流媒体拓展宣传领域,每年争取主流媒体发专版至少一次。

(五)校园、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1.改变校园环境,逐步缩小与品质名校标准的差距。

(1)2011年底,完成新校园规划图。使校园绿化、美化、文化上一个新台阶。

(2)拟争取财政支持,2011年进行大校门改造,完成校园内主道路的铺设及道路两侧绿化。2012年完成校园沿街围墙文化的形象打造。争取2013年实现道路整洁,翠绿映眼,既融入历史又呈显现代,校园环境具有个性文化特质。

2.以人文关怀、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

(1)一教学楼修建久远,设施已不适应上课要求,拟2011年底前拆除重建。

(2)学生女生宿舍经鉴定为C级建筑,计划2013年完成拆除重建。

(3)鉴于原校舍陈旧,用房紧张,教师用餐无专用餐厅,拟在2011年底前将学生食堂三楼改为教职工餐厅、在实验楼五楼中庭设置水吧供教师临时午休。

(4)计划2012年底开辟500平方米的师生书屋,方便师生阅览报纸杂志。

(5)扩大图书藏书量,特别是教师进修书籍。举办读书报告会,营造书香校园。

(6)将理化生实验室、信息技术教室、通用技术教室、电教中心建设成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实验室和专门教室,对仪器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证。

(7)建设开放式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教师指导下的创新性实验。

2011年3月(第一稿) 2012年6月(第二次修订)

成都市中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一、基本情况

学校始创于1931年,是一所面向平民大众,具有朴实品质的历史老校。现系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2010年因区划调整融入高新区,开启了承担天府新城高新南区优质教育的历史重任。

(一)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拥有80年的悠久办学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质的厚重文化。上世纪60年代,学校与四、七、九中并称为成都教育的“四朵奇葩”,创造了知名的教育品牌——华二中。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双流县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为双流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本世纪,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智能机器人活动实验学校”、“国家外语教学实验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艺术教育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区位优势欠佳。区划调整前,学校位于原双流县域边缘地。区划后,学校虽毗邻高新区南部园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新国际会展中心、新世纪环球中心,但学校目前交通现状仍欠便捷,城市化水平还不高。

(三)办学规模现状超负。学校占地80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体育场馆等,房屋建筑面积达46171.39万平方米。按标准化配置,能容纳1200名学生住宿,有教室90间,其中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90间。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500多人,教职工324人,人平建筑面积仅9.2平方米,师生比近1:16,办学规模现状严重超负,影响办学品质。

(四)办学质量竞争激烈。学校融入高新区后,随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教育正处在历史上又一轮发展新机遇,教育集团化发展迅猛,名校集团在高新区呈现快速覆盖趋势。临近我校附近陆续出现了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石室天府中学等品牌中学。与这些学校相比,我校师资总体质量、综合管理、硬件设施均尚存相当差距。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更多的是办学质量竞争的巨大压力。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承优良基因是历史赋予的必然之路,

快速发展才是争创品质名校的必由之道。

二、发展定位

(一)办学目标:知名领先、现代理念和优良传统相融合、具有天府新城高新特色的品质名校。

(二)五年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拓创新精神为动力,传承老校历史精髓,精心塑造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逐年提高办学质量,分步实现从规模办学向品质名校转型,为下个五年实现品质名校的办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阶段目标:

1.前三年(2011—2013):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建构学校核心文化体系;打造与品质名校相称的校园环境,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力争实现78个教学班(高中36个,初中42个)的合理办学规模。

2.后两年(2014—2015):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中层管理队伍,逐步实现有序、有效、科学管理常态;充实教学硬件设施,满足品质教育需求;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教师队伍基本达到品质名校要求;实现69个教学班(高中33个、初中36个)的品质办学规模。

三、主要策略

(一)构建富激励精神,具时代感且人本、科学、和谐的文化体系。

传承历史,造就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奋发向上的独特校园文化。坚持以文化指引师生奋斗、引领管理、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

(二)运用品牌战略,通过打造分项品牌,分布实现学校品牌的整体塑造。

打造品牌教师、品牌课程、品牌学科、品牌项目、品牌人才。争取五年内实现区级品牌学科,市级品牌课程,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培养学生特长项目,向清华、北大、复旦等一流高校输送优秀新生。

(三)坚持开拓创新,创工作特色,铸造学校名牌。

开拓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工作特色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引擎,以创新特色带动学校发展是智慧的选择。五年内,计划在学校工作核心领域的“管理机制、教师发展、教学模式、育人工程”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创出学校自己的特

色,以独有的实效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创设多层次导师制,引领教师走学术化专业发展之路。

引导教师向“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方向发展,走学术专业发展道路。利用“导师制”的影响力和优势,创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导师团队,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分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开发“三元课程”,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全面实践新课程理念,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课程计划。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从顶层设计课程,整合各方资源,开发能够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课程,着力构建“三元课程”(即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石课程”、有序拓展选修课程的“发展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特色课程”),五年内将重点打造至少10门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开发创新潜能。

(六)实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两项育人工程,提高学生德育素养和学科素养。

德育的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人做好了才会成为有用于社会、服务于祖国的人。求知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会学习才能终身学习,才能永不止境地获得生存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实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两项工程是实现教育目的、课改目的,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上述五项策略可概括为:建构一个文化体系、实施两项育人工程、开发三元课程结构、创造四方面特色、打造五个品牌、组建多层次导师制。

四、具体措施

在工作思路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机制为突破,秉承学校优良传统,树立“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践行“允德允能”校训,弘扬“自强不息”办学精神。突出“文化、队伍、管理、质量、特色”五大主题,抓住高新发展机遇,立足苦练内功,坚定内涵发展道路。

(一)管理优化

1.以文化引领管理。

铭记独具特质的历史宏愿——“震全球而跨越乎古今”。践行“允德允能”校训,建构完善的核心文化体系。

◆ 学校精神 —— 自强不息

◆ 办学思想 —— 全面育人·个性成才

◆ 育人理念 —— “三德”:个性品德、社会公德、人生大德

“三能”:生存之能、发展之能、创造之能

◆ 育人目标 —— 为高校输送“品德优秀、习惯良好、身心健康、学业优良、

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优秀新生;为社会培养有广博知识、

国际视野、创造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教师文化 —— 为专业尊严·为团队荣誉·为学子未来

◆ 教风 —— 崇尚师德·崇尚学识

◆ 学风 —— 崇敬品德·崇敬才能

2.建立高效的管理工作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功能,培育优良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办学质量提高,将管理制度建设分为三类逐步完善,五年内形成刚柔相济、激励高效的完善管理体系。

(1)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工作要求的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处室主任、校长的责任准则。以此来明确学校各岗位成员、各管理层职能部门及部门内成员的职责分工,以便界定校内不同岗位的工作关系,实现科学管理,保证工作顺畅高效运转。

(2)工作操作制度。强化工作过程管理是解决工作问题、工作失误的重要手段。现已制订《中和中学教职工工作指南》、《中和中学干部工作指南》、《中和中学招生、转学工作办法》、《中和中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程序》、《中和中学财务报销审批流程》等。还拟逐步制订教学、教研、德育、学生社团、评优奖励等工作的细化操作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约束个人行为,以考核评价调动工作积极性是实施刚柔相济、简约管理的重要手段。除常规制度外,现已制定了《中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中和中学干部行为守则》、《中和中学教职工年度目标考核办法》《中和中学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还将完善中层干部、年级组、特色工作项目的评优奖励制度。

3.创新管理机制。

(1)实行“三级管理”,即校办会决策,部门执行,项目主办。

(2)开创“一张表”和《周工作行事历》制度。

(3)研究部门、年级组或学科组质量的综合评价制度。

(二)队伍建设

1.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1)以《中和中学干部行为守则》为基本要求,努力建设“学习提高、团结和谐、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的班子形象。

(2)强化年级、处室干部的培训。每学年年级组长至少参加20学时培训,处室干部至少参加30学时培训。学校每学期在自主培训的基础上,至少邀请校外专家作干部培训讲座一次。

(3)每学期召开年级组长、处室干部民主生活会1—2次。

(4)计划2012年7月进行处室干部换届,严格按照自愿申报、民主评议投票、专家考核程序进行,将德、能、勤、绩、廉的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树立新班子、新形象,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2.深化人事聘任制度。

(1)校内岗位实行双向选择。在聘任期内,若履职不佳,经校办会决定可提前解聘;若确因正当原因自愿辞职,经校办会通过后尊重个人意愿。

(2)处室干部实行试用期半年,聘任周期为三年的制度,期间视工作业绩可适时调整岗位,任职一年以上者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轮岗。一般,同一岗位连任不超过两届。2015年处室干部轮岗率达三分之一以上。

(3)教师采取“三级”聘任模式,即学校聘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教师。为有利于教学工作稳定,便于质量考核,聘期实行参照学生毕业年限,一般每三年为一个聘任周期。

3.推进教师素质建设。

(1)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文化,内化“崇尚师德、崇尚学识”的教风,提倡教师走学术化专业发展道路。

(2)发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导师组织。组建以大学教授和特级教师为核心的学术导师组,重点指导校本科研;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省市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科导师组,重点指导毕业年级的学科教学工作;以区骨干和15年教龄以上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成长导师组,重点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

(3)创设并推行“校内三层联动”,即校内建特级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学科研究组、青年教师成长提高班。以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科研带动骨干教师学科研究组的校内研修,以青年教师成长提高班为载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综合培养。

(4)开启“外引内联”教育科研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全国、省、市教研学术活动来校交流举办,每学年至少2项。将我校优秀骨干教师派往校外交流、学习

和派往联谊学校指导示范每学期至少50人次。

2013年实现全校高级教师达到50 %,中级教师达到46 %;2015年各学科骨干教师,力争语、数、外每科至少10人,其他学科每科至少3—5人。

(三)教学、科研发展

1.规范教师教学常规,推动课堂教学高效。

(1)在教学管理方面,强化“两个坚持”,即坚持以教学常规为基础,坚持以教育规律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倡“先学后教,为学而教,以学促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常态课。逐步建立“学科专业备课室”,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克服因教师个体水平差异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弊端。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明确“五课”要求,实施“三定三统一”措施。“五课”即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学“三定”即教研活动定教研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共享成果;教学“三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点、统一训练。

(4)创建符合学校特色的“新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特优生的培养模式;评选并推广优质的课堂教学案例。

2.依靠自己培养和灵活多样的务实办法,提高高中生源质量。

(1)逐步改变高、初中结构,逐步实现初中大高中小的正态分布,办好自己的初中,保证高中的优秀生源。

(2)制定灵活务实的招生政策,提高对优秀生源吸引力。要建立一批联谊学校,为学校选送优秀生源;同时采取到市州招优秀贫困生举办宏志班。

3.抓毕业年级龙头,给力教学质量提升。

(1)学校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负责高三、初三工作的统一指导。

(2)实施召开备考誓师大会,编纂毕业班工作指南、学科应试指南、备考路线图,聘请专家课堂指导,开设学生应试技巧讲座,组织学科命制仿真试题等,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4.开拓外语教学视野,开展国际交流教学项目。

(1)从2013年起,聘请外教分别给初中一、二年级开校本课程“生活英语口语”,给高中一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交际英语口语”。

(2)2012年开始筹备雅思英语培训班,力争2013年秋开班,为部分高中毕业生提供留学的语言需求。

(3)2013年开始筹备考察相关国际教育项目,争取2014年秋季与国外学校联办出国留学实验班。

5.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营造教育科研良好氛围。

(1)探索实验“三段式”教学模式,带动课堂教学科研开展。“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设计过程按三个阶梯进行。首先,按课标、考点定位教学目标;其次,由教学目标达成需要而选择教学技巧,进行学生学法指导;然后,根据考试目标能力要求,精选、命制相匹配的练习题训练。

(2)教科室每年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至少开发15个课题,形成校内课题指南。

(3)每年进行教师优秀论文评选并将当年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汇编成册。

(4)采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每年拟设科研基金15万元,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教改试验和奖励。校本教材建设,力争2013年计划达10册,2015年增加到20册。

(5)每学期邀请有关教育部门、学术团体、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举办教育科研讲座至少1—2次。

(四)德育、文化提升

1.探究“班主任最能改变班级命运”的管理模式。

(1)贯彻“三以”德育工作策略。即以经典文化为引领,以师生常规为基石,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2)建立“班级德育常规综合评价”体系。以此规则,实施好德育、安全、社团等班级系列活动。

(3)实施“三想”班级工作思路。即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培养好学生品德;想方设法凝聚学生注意力,聚焦学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

(4)建立和完善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制度。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班主任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的常态机制,不断开阔班主任的育人视野。

(5)每年评选优秀班主任,树立班主任工作模范,带动班主任队伍建设。

2.以规范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1)充分利用三个团队(班科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德育素养提高。

(2)每学期对学生干部分年级培训至少一次。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交际礼仪、校牌佩戴、卫生习惯等常规行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以细小工作着手,提升学生德育基础素养。

(3)学校拟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推进家校合作、亲师合作,共育人才。学校家长学校、年级家委会每学期至少举办专题会议一次;家长培训班每学期至少开设专家讲座1—2次。

3.以继续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持德育教育一大特色

(1)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性;开展好学生会、团委会、年级学生分会、班委会等各项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2)每期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一个主题(如爱国、爱校、自强、勤劳、责任、感恩、诚信等)开展全校的专题活动。

(3)继续突出特长培养,组建各类兴趣培训班、学生学习沙龙,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4.以文化宣传拓展德育教育逐步树立品质名校形象。

(1)提高校园墙报、板报刊发质量,由校办公室定期规划实施。精心编制《中和中学校报》、《中和中学简报》等学校文化名片。

(2)依托学校校园网、借力主流媒体拓展宣传领域,每年争取主流媒体发专版至少一次。

(五)校园、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1.改变校园环境,逐步缩小与品质名校标准的差距。

(1)2011年底,完成新校园规划图。使校园绿化、美化、文化上一个新台阶。

(2)拟争取财政支持,2011年进行大校门改造,完成校园内主道路的铺设及道路两侧绿化。2012年完成校园沿街围墙文化的形象打造。争取2013年实现道路整洁,翠绿映眼,既融入历史又呈显现代,校园环境具有个性文化特质。

2.以人文关怀、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

(1)一教学楼修建久远,设施已不适应上课要求,拟2011年底前拆除重建。

(2)学生女生宿舍经鉴定为C级建筑,计划2013年完成拆除重建。

(3)鉴于原校舍陈旧,用房紧张,教师用餐无专用餐厅,拟在2011年底前将学生食堂三楼改为教职工餐厅、在实验楼五楼中庭设置水吧供教师临时午休。

(4)计划2012年底开辟500平方米的师生书屋,方便师生阅览报纸杂志。

(5)扩大图书藏书量,特别是教师进修书籍。举办读书报告会,营造书香校园。

(6)将理化生实验室、信息技术教室、通用技术教室、电教中心建设成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实验室和专门教室,对仪器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证。

(7)建设开放式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教师指导下的创新性实验。

2011年3月(第一稿) 2012年6月(第二次修订)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