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五

摘要:我国节水农业 发展 的 历史 源远流长,而且与灌溉农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就有了临河挖渠、凿井汲水的灌溉农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灌溉农业的建设绵延不断,对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和 社会 经济 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灌溉农业的发展主要受水资源的制约,古代的劳动人民在与旱灾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已懂得采用一些简单的节水农业技术,如夯实输水土渠的渠床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在蒸发量大的西北农田上铺上石子以减少农田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等,对节约农业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技术的等原因,到1949年我国节水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除了在少数灌区建设有少量渠道防渗外,基本上仍是空白。

关键词:节水 农业发展 发展现状

五、节水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 影响

1.我国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

新 中国 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全国总供(用)水量,1949年为1031亿m3,到1993年已增至5224亿m3,净增长4193亿m3,约增长了4倍多。人均用水量从1949年的187m3/年,增至1993年的451m3/年。1949~1993年,农业用水量从1001亿m3增至3812亿m3, 工业 用水量从24亿m3增至906亿m3,城市生活用水量从6亿m3增至237亿m3。水利建设强有力地支撑我国农业、工业的发展的城市建设,抗御了旱涝灾害,保护了环境,显著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需水量大幅度增长,供水的发展明显跟不上需水的增长速度。按现状用水统计,全国在中等干旱年缺水358亿m3,其中黄淮海地区缺水147亿m3,长江流域片缺水90亿m3,内陆地区缺水62亿m3,华南缺水35亿m3,东北缺水20亿m3。从缺水组成来看,农业灌区现状缺水300亿m3,工业及城镇缺水58亿m3。

按“九五”发展目标测算,2000年农业增加灌溉面积5000万亩,需增加用水量300亿m3;工业与城镇生活需增加120亿m3,两者合计为420亿m3。现状缺水量与“九五”发展需求合计总缺水量为778亿m3。即到20世纪末尚需增加约800亿m3的供水量,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 目前 财力看,只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仍将有300亿~400亿m3的供水缺口。

缺水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根据在关统计和 分析 ,近10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都在3亿~4亿亩;每年因水资源不足或工程老化失修,约有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不能灌溉。全国每年因缺水而少产粮食700亿~800亿kg以上。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00亿元。部分城市的缺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此外,在全国5万多个乡镇中,约有一半供水不足。近年来,由于黄河中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大,使黄河下游每年都出现断流现象,断流时间越来越长,1994年断流75天,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50天以上。断流河段的长度也越来越长,1995年断流河段长达742km。1995年断流造成河南省濮阳地区等9个灌区,山东省2500万亩灌区无水可引。北方其他河流断流现象也非常严重,海河、辽河均出现长时间的断流现象,其中海河下游平原河流已长期干枯断流,变成季节性洪水河流。在新疆,由于上中游大量引水,下游水量大量减少或完全断流,使河流缩短,土地沙化。全国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56个,

总面积大于8.2万km2。随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但造成大批机井、机泵报废,提水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引发一系列环境 问题 。另据统计,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海水入侵面积,仅华北及胶东地区沿海已达400km2。由于入海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沿海河口地区海水倒灌现象也很严重,仅环渤海平原区,海水倒灌影响面积已发展到186万亩,使耕地大面积废弃,有些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据估计,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因海水倒灌造成作物减产量,每年不下1亿kg。

随着用水量的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加大,据调查统计,199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约356亿t(不含县以下乡镇废水),其中80%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造成严重的污染。据1993年调查,全国污染河段长达45800km,约占该年水质评价河长的1/2。在中国50000km长的重要河道中,已有40000km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主要湖泊26%已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全国鱼虾绝迹的河长约达2400km。由于城市工业污水未达标准排放,污染了有限的水资源,致使许多地区出现了因污染而导致的缺水。近年来全国每年由于水环境问题造成的直接国民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由于缺水,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已被农田灌溉引用,还有大量废污水直接排入各大灌区渠道,混合于灌溉引水中被利用。造成许多地区农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粮食中污染物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北方缺水区。据1995年统计,本年度大约有240多亿m3的废污水排放量未经处理排入 自然 水体,直接或间接地被农业引用,并逐步成为农业用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水,我国还有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以上的旱地,不得不完全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2.灌溉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大力开发水资源,发展农田灌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92年的7.4亿亩。在约占全国总耕地1/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2/3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这对基本解决全国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水利部80年代初对全国灌溉农田和非灌溉农田粮食产量的调查,全国灌溉农田的水稻平均亩产为486kg,旱作物平均亩产300kg,而非灌溉农田平均亩产仅140kg。一般灌溉农田的粮食产量要比非灌溉农田的产量高1~3倍,而且越是干旱的地区增产幅度越大,见表1。

我国灌溉面积在1949, 年到198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4%,而同一时期全国粮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5%,两者基本同步增长,1980年以后,由于水利投入资金大量削减,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六五”期间有效灌溉面积增不抵减,净减少1400万亩,致使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一直徘徊在7.2亿亩左右,而粮食生产也于1984年突破4000亿kg大关后,出现连续5年徘徊局面。

据“全国40年灌溉经济效益的调查材料”,从1949年到1987年38年间全国累计实灌面积为163.4亿亩,灌溉分摊的粮食增产量为13.3亿t,若按当年价格 计算 ,其价值为4436亿元,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4433亿元。在同一时期,全国灌溉总投资为1113亿元,其中基建费、水利事业费及群众自筹资金共750.5亿元,占68%;运行管理费362.5亿元,占32%。此外,群众投劳折资576亿元,合计为1689亿元。包括群众投劳折资,灌溉工程的投入效益比为1∶2.6,如果不包括投劳折资则为1∶4。灌溉工程除提高农业产量的直接效益外,还有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田间小气候作用。结合灌溉工程,还发展了水产养殖,水力发电、植树造林、 农村 供水和航运、 旅游 等事业,从而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其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摘要:我国节水农业 发展 的 历史 源远流长,而且与灌溉农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就有了临河挖渠、凿井汲水的灌溉农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灌溉农业的建设绵延不断,对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和 社会 经济 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灌溉农业的发展主要受水资源的制约,古代的劳动人民在与旱灾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已懂得采用一些简单的节水农业技术,如夯实输水土渠的渠床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在蒸发量大的西北农田上铺上石子以减少农田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等,对节约农业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技术的等原因,到1949年我国节水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除了在少数灌区建设有少量渠道防渗外,基本上仍是空白。

关键词:节水 农业发展 发展现状

五、节水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 影响

1.我国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

新 中国 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全国总供(用)水量,1949年为1031亿m3,到1993年已增至5224亿m3,净增长4193亿m3,约增长了4倍多。人均用水量从1949年的187m3/年,增至1993年的451m3/年。1949~1993年,农业用水量从1001亿m3增至3812亿m3, 工业 用水量从24亿m3增至906亿m3,城市生活用水量从6亿m3增至237亿m3。水利建设强有力地支撑我国农业、工业的发展的城市建设,抗御了旱涝灾害,保护了环境,显著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需水量大幅度增长,供水的发展明显跟不上需水的增长速度。按现状用水统计,全国在中等干旱年缺水358亿m3,其中黄淮海地区缺水147亿m3,长江流域片缺水90亿m3,内陆地区缺水62亿m3,华南缺水35亿m3,东北缺水20亿m3。从缺水组成来看,农业灌区现状缺水300亿m3,工业及城镇缺水58亿m3。

按“九五”发展目标测算,2000年农业增加灌溉面积5000万亩,需增加用水量300亿m3;工业与城镇生活需增加120亿m3,两者合计为420亿m3。现状缺水量与“九五”发展需求合计总缺水量为778亿m3。即到20世纪末尚需增加约800亿m3的供水量,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 目前 财力看,只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仍将有300亿~400亿m3的供水缺口。

缺水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根据在关统计和 分析 ,近10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都在3亿~4亿亩;每年因水资源不足或工程老化失修,约有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不能灌溉。全国每年因缺水而少产粮食700亿~800亿kg以上。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00亿元。部分城市的缺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此外,在全国5万多个乡镇中,约有一半供水不足。近年来,由于黄河中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大,使黄河下游每年都出现断流现象,断流时间越来越长,1994年断流75天,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50天以上。断流河段的长度也越来越长,1995年断流河段长达742km。1995年断流造成河南省濮阳地区等9个灌区,山东省2500万亩灌区无水可引。北方其他河流断流现象也非常严重,海河、辽河均出现长时间的断流现象,其中海河下游平原河流已长期干枯断流,变成季节性洪水河流。在新疆,由于上中游大量引水,下游水量大量减少或完全断流,使河流缩短,土地沙化。全国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56个,

总面积大于8.2万km2。随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但造成大批机井、机泵报废,提水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引发一系列环境 问题 。另据统计,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海水入侵面积,仅华北及胶东地区沿海已达400km2。由于入海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沿海河口地区海水倒灌现象也很严重,仅环渤海平原区,海水倒灌影响面积已发展到186万亩,使耕地大面积废弃,有些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据估计,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因海水倒灌造成作物减产量,每年不下1亿kg。

随着用水量的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加大,据调查统计,199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约356亿t(不含县以下乡镇废水),其中80%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造成严重的污染。据1993年调查,全国污染河段长达45800km,约占该年水质评价河长的1/2。在中国50000km长的重要河道中,已有40000km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主要湖泊26%已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全国鱼虾绝迹的河长约达2400km。由于城市工业污水未达标准排放,污染了有限的水资源,致使许多地区出现了因污染而导致的缺水。近年来全国每年由于水环境问题造成的直接国民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由于缺水,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已被农田灌溉引用,还有大量废污水直接排入各大灌区渠道,混合于灌溉引水中被利用。造成许多地区农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粮食中污染物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北方缺水区。据1995年统计,本年度大约有240多亿m3的废污水排放量未经处理排入 自然 水体,直接或间接地被农业引用,并逐步成为农业用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水,我国还有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以上的旱地,不得不完全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2.灌溉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大力开发水资源,发展农田灌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92年的7.4亿亩。在约占全国总耕地1/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2/3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这对基本解决全国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水利部80年代初对全国灌溉农田和非灌溉农田粮食产量的调查,全国灌溉农田的水稻平均亩产为486kg,旱作物平均亩产300kg,而非灌溉农田平均亩产仅140kg。一般灌溉农田的粮食产量要比非灌溉农田的产量高1~3倍,而且越是干旱的地区增产幅度越大,见表1。

我国灌溉面积在1949, 年到198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4%,而同一时期全国粮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5%,两者基本同步增长,1980年以后,由于水利投入资金大量削减,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六五”期间有效灌溉面积增不抵减,净减少1400万亩,致使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一直徘徊在7.2亿亩左右,而粮食生产也于1984年突破4000亿kg大关后,出现连续5年徘徊局面。

据“全国40年灌溉经济效益的调查材料”,从1949年到1987年38年间全国累计实灌面积为163.4亿亩,灌溉分摊的粮食增产量为13.3亿t,若按当年价格 计算 ,其价值为4436亿元,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4433亿元。在同一时期,全国灌溉总投资为1113亿元,其中基建费、水利事业费及群众自筹资金共750.5亿元,占68%;运行管理费362.5亿元,占32%。此外,群众投劳折资576亿元,合计为1689亿元。包括群众投劳折资,灌溉工程的投入效益比为1∶2.6,如果不包括投劳折资则为1∶4。灌溉工程除提高农业产量的直接效益外,还有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田间小气候作用。结合灌溉工程,还发展了水产养殖,水力发电、植树造林、 农村 供水和航运、 旅游 等事业,从而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其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相关文章

  • 我国城市水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水利经济, 第25卷第6期, 2007年11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我国城市水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袁定炜1, 钟淋涓2 (1. 江苏省高淳县水务局, 江苏高淳 211300; 2.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摘 ...查看


  •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对策分析
  •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对策分析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改变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 水资源:污染:发展 水是生命之 ...查看


  • 浅论水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 摘 要: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并提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条件和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对策 中国开始注重寻求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环境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问题早已被提上了议事程 ...查看


  • 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 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关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关部署,强化灌溉发展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利部以水规计[2012]147 号文启动了< ...查看


  •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节水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节水措施,展望 前言:城市水资源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但随 ...查看


  • 农业节水灌溉措施浅析
  • 摘 要:水资源是我国的生态的基础资源,因此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节水灌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出发,深入研究节水灌溉的具体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水资源:节水农业体系 ...查看


  • 建筑给排水的现状及发展现状
  • 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保证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我国给排水系统中存在众多漏洞.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以及施工技术,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给排水系统,保障生活.工作等社会活动正常进行.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给排 ...查看


  • 节约用水手抄报:节水过程
  • 节约用水这个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节约用水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了,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了,来看看这过程吧. 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992年17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宣言, ...查看


  • 节约用水手抄报:节水 可持续必然选择
  • 节约用水这个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节约用水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了,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了,来看看这过程吧. 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992年17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宣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