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和唐玄宗

  摘 要: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探究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玄宗 安禄山 原因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至此,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方结束。安禄山是唐玄宗很信任的一个边将,那么他发动叛乱和玄宗有什么关系呢?   一、唐玄宗的信任   按杨国忠的话说:“安禄山终于反了。”当时安禄山“恩宠特深,总握兵柄”①,玄宗很信任他。安禄山“常与妃子(杨贵妃)同食,无所不至”②,“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③――玄宗信任他竟到了这种地步,当别人说安禄山和扬贵妃有丑闻时仍然不怀疑。玄宗还怕外人以酒毒之,遂赐金牌子系于安禄山臂上。每有皇宫召宴,欲沃以巨觥,禄山即以牌示之云:“准敕断酒。”④可以说安禄山受到的宠幸无人能比,连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也难望其项背。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安禄山不简单――竟然可以获得皇帝如此的信任,这也是他的厉害之处之一。   面对这样的对手,杨国忠很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尽管扬国忠从侍御史做到宰相,“凡领四十余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铨”⑤,还是认为安禄山跋扈,想要扳倒他。于是杨国忠“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⑥,说安禄山要谋反,无奈唐玄宗愣是不信杨国忠的话。杨国忠还真的是“无学术拘检”⑦,认为安禄山要谋反,皇帝不相信,好好备战也就是了,但作为朝廷的大员偏偏只顾自己的争权夺势,不了解大局不说,还看不清局势,可以说是整个唐朝的悲哀。   杨国忠没其他的办法,只是屡次上奏玄宗说安禄山必反,还对玄宗说如果召安禄山进朝,“召必不至”⑧。哪知道安禄山听到皇帝召见立马就进京。安禄山见杨国忠出招,于是也反击了,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在华清宫拜见玄宗后,哭着对玄宗说:“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⑨。”安禄山很聪明,在玄宗面前装可怜,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得到皇帝如此重用――厉害,安禄山拼命说自己其实没什么用处,有今天的成就全是靠玄宗的信任,借此表忠心、表决心,于是玄宗越来越信任他。本来嘛,杨国忠说安禄山必反,不敢进京,现在人家朝圣了,你还有什么好说?杨国忠苦苦相逼,安禄山不反也要给逼得反。――安禄山造反,杨国忠要承担很大责任。安禄山毕竟也害怕,在三月一日归范阳的时候“快马加鞭,疾行出关,日行三四百里”⑩。而在这以后,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谋反,唐玄宗必定大怒,而且派人把说话的人绑给安禄山――安禄山获宠到了如此的地步。如果这时候玄宗知道禄山是逃出京城的,恐怕也会怀疑他做贼心虚。如果杨国忠有远见,在安禄山拜见玄宗时下手摆平他,也就没有以后的事情了,但偏偏扬国忠只知道说安禄山必反而不知道行动。但是,唐玄宗还是愿意相信安禄山。   也许是玄宗察觉到什么,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又召安禄山进京,这次安禄山害怕了,托疾不至。玄宗还想赐婚给他儿子安庆宗,还手诏安禄山观礼{11},不料安禄山很快就推辞了。玄宗说要赐婚给他儿子,为了方便,就在京城举行婚礼。按常理说,皇帝这么信任安禄山,让他随意进出宫门,还赐婚给他的儿子,他高兴还来不及,但是他却推辞,可以说禄山在这个时候的表现已经不正常了。并且,安禄山“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彀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12}。作为一个防御少数民族的节度使,有些防御措施也可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深挖洞,广积粮”却有造反的嫌疑。因此这时候玄宗应该有行动去遏止他才对,偏偏玄宗无所为――安禄山造反,玄宗过失实在太大。安禄山做得如此过火却没人阻止他,足见他在朝廷的眼线已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安禄山的厉害之处。此时的玄宗已经没有开元初的胸怀天下了,当初唐明皇忧勤国政,谏无不从,现在竟连身边的定时炸弹也没发现。   再说说安禄山的出身。安禄山“本无姓氏,名轧荦山”{13},可以说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等到他长大的时候,“解六蕃语”――懂得六种蕃族语言,“为互市郎”{14}。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禄山到张守��军中偷羊被发现,张守��抓住他后想打死他,安禄山大喊一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15}张守��见安禄山长得又白又胖,觉得他说的话又有道理,就放了他,还命令他“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16}。安禄山可以说是个将才,他“素习山川井泉,常以麾下三五骑生擒契丹数十人,守��转奇之,每益以兵,擒贼必倍,所向无不披靡。��遂养为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17}。安禄山胆识也有,凭军功升官,着实厉害。张守��常常嫌安禄山太肥,因为张守��威风素高,安禄山畏惧不敢饱食。可见,玄宗若能以如此之人控制安禄山,不要说造反,恐怕他连饭都不敢吃饱。   二、信任的结果   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时,安禄山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到此时,安禄山已经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并已经控制了河北,拥有了幽、并的劲骑,可以说唐朝的处境不妙。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率蕃、汉之兵十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   先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边兵力部署。“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18}。其中,“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H,统平卢、卢龙二军,……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19}。我们可以看到,安禄山手握兵力已近十八万,超过边兵的三分之一,而反的就是安禄山统帅的东部军。可以说,玄宗给安禄山的假象所迷惑才盲目信任安禄山,可悲;给了自己信任的人那么大的权力却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可叹;最后,局势失控,无法挽回。安禄山,其实是唐玄宗一手炼成的。   安禄山一路可谓是势如破竹,“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丙戌朔,安禄山于灵昌郡渡河。辛卯,陷陈留郡,杀张介然。甲午,陷荥阳郡县,杀太守崔无�。丙申,封常清与贼战于成皋瓮子谷,官军败绩,封常清逃到陕郡”{20}。说起来可悲,当初封常清“自安西至,玄宗问东讨方略,常清大言”{21},玄宗很高兴,于是让他做了范阳节度使,在东都召募,结果招的都是普通百姓,遇到安禄山军队时一败涂地。试想,未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怎是身经百战的将士的敌手?“其年十一月,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十二月十二日,陷东都”{22}。安禄山确实厉害,不用多久就打到京师,基本没遇到多少能抵抗。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兵西进。从时间上看,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时,叛军从灵昌渡河,下陈留、荥阳。封常清守武牢,高仙芝屯陕郡,到十二月十二日,叛军陷洛阳。自范阳至洛阳千六百里,即使每日连续行军两驿路六十里,亦须三十日。此时距安禄山起兵仅四十余日,不得不说安禄山这个人不可小看。何况封常清跟高仙芝好歹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   封常清败退后遇到高仙芝,“具以贼势告之:恐贼难于争锋”{23}。封常清既然打不过安禄山,只能把安禄山的情况告诉高仙芝,说敌人的实力很强。高仙芝于是退守潼关。当时“玄宗派宦官边令诚监仙芝军,数以事干仙芝不遂,奏言常清张贼势以动摇众心,仙芝弃地数百里,且盗减军士粮赐”{24}。玄宗于是下旨斩封高二人。当时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外,唐廷已无人能抵御安禄山了,玄宗不辨是非斩了两人,无疑帮了安禄山大忙。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当时哥舒翰有病在身,尽管当时部将王思礼和李承光争长不协,但哥舒翰以逸待劳,凭借的又是潼关天险,安禄山又未必打得进去。   当时哥舒翰到达潼关的时候,有人劝哥舒翰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杨国忠。哥舒翰不当面反对,但已经默许了。还没出兵,有人泄密,杨国忠很害怕,于是屡次奏请玄宗要哥舒翰和安禄山决战。唐玄宗已经很久不练军事,根本不了解情况,于是派人督战。哥舒翰不得已,和敌人在灵宝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洛阳――安禄山破关而入还是因为唐玄宗不识大局、瞎指挥,帮了安禄山一个大忙。最终,玄宗把自己送上了太上皇的龙椅。   三、结语   安禄山走上不归路当然有很多的原因,尽管扬国忠等难辞其咎,但是唐玄宗的过失无疑是最大的。当初,玄宗盲目听信左右被安禄山收买的人的话,总认为安禄山可以无条件信任而不考察,偏听偏信,让安禄山手握大权。安禄山手握大权后又没有什么能够限制得了他,当天下无人制止得了他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安禄山反后,唐玄宗还瞎指挥,越帮越忙,最后反帮了安禄山大忙,自己只好落得一个“幸蜀”的下场。因此,是唐玄宗促使安禄山走上了叛唐的不归路,但是也只有安禄山这样只知道获取,不知道为唐朝守边的不合格的将领才会行此大逆。      注释:   ①[后晋]刘�d等撰.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 北京:中华书局,1975:3245.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46.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北京:线装书局,2007:1812.   ④[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46.   ⑤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4.   ⑥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5.   ⑦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1.   ⑧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   ⑨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   ⑩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70.   {11}[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逆臣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6417.   {1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   {13}{14}{15}{16}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7.   {17}[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74.   {18}{19}[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1800.   {20}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下:230.   {21}[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96.   {2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下:4892.   {23}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封常清:3209.   {24}吕思勉.吕思勉讲隋唐帝国.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163.

  摘 要: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探究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玄宗 安禄山 原因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至此,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方结束。安禄山是唐玄宗很信任的一个边将,那么他发动叛乱和玄宗有什么关系呢?   一、唐玄宗的信任   按杨国忠的话说:“安禄山终于反了。”当时安禄山“恩宠特深,总握兵柄”①,玄宗很信任他。安禄山“常与妃子(杨贵妃)同食,无所不至”②,“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③――玄宗信任他竟到了这种地步,当别人说安禄山和扬贵妃有丑闻时仍然不怀疑。玄宗还怕外人以酒毒之,遂赐金牌子系于安禄山臂上。每有皇宫召宴,欲沃以巨觥,禄山即以牌示之云:“准敕断酒。”④可以说安禄山受到的宠幸无人能比,连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也难望其项背。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安禄山不简单――竟然可以获得皇帝如此的信任,这也是他的厉害之处之一。   面对这样的对手,杨国忠很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尽管扬国忠从侍御史做到宰相,“凡领四十余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铨”⑤,还是认为安禄山跋扈,想要扳倒他。于是杨国忠“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⑥,说安禄山要谋反,无奈唐玄宗愣是不信杨国忠的话。杨国忠还真的是“无学术拘检”⑦,认为安禄山要谋反,皇帝不相信,好好备战也就是了,但作为朝廷的大员偏偏只顾自己的争权夺势,不了解大局不说,还看不清局势,可以说是整个唐朝的悲哀。   杨国忠没其他的办法,只是屡次上奏玄宗说安禄山必反,还对玄宗说如果召安禄山进朝,“召必不至”⑧。哪知道安禄山听到皇帝召见立马就进京。安禄山见杨国忠出招,于是也反击了,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在华清宫拜见玄宗后,哭着对玄宗说:“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⑨。”安禄山很聪明,在玄宗面前装可怜,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得到皇帝如此重用――厉害,安禄山拼命说自己其实没什么用处,有今天的成就全是靠玄宗的信任,借此表忠心、表决心,于是玄宗越来越信任他。本来嘛,杨国忠说安禄山必反,不敢进京,现在人家朝圣了,你还有什么好说?杨国忠苦苦相逼,安禄山不反也要给逼得反。――安禄山造反,杨国忠要承担很大责任。安禄山毕竟也害怕,在三月一日归范阳的时候“快马加鞭,疾行出关,日行三四百里”⑩。而在这以后,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谋反,唐玄宗必定大怒,而且派人把说话的人绑给安禄山――安禄山获宠到了如此的地步。如果这时候玄宗知道禄山是逃出京城的,恐怕也会怀疑他做贼心虚。如果杨国忠有远见,在安禄山拜见玄宗时下手摆平他,也就没有以后的事情了,但偏偏扬国忠只知道说安禄山必反而不知道行动。但是,唐玄宗还是愿意相信安禄山。   也许是玄宗察觉到什么,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又召安禄山进京,这次安禄山害怕了,托疾不至。玄宗还想赐婚给他儿子安庆宗,还手诏安禄山观礼{11},不料安禄山很快就推辞了。玄宗说要赐婚给他儿子,为了方便,就在京城举行婚礼。按常理说,皇帝这么信任安禄山,让他随意进出宫门,还赐婚给他的儿子,他高兴还来不及,但是他却推辞,可以说禄山在这个时候的表现已经不正常了。并且,安禄山“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彀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12}。作为一个防御少数民族的节度使,有些防御措施也可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深挖洞,广积粮”却有造反的嫌疑。因此这时候玄宗应该有行动去遏止他才对,偏偏玄宗无所为――安禄山造反,玄宗过失实在太大。安禄山做得如此过火却没人阻止他,足见他在朝廷的眼线已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安禄山的厉害之处。此时的玄宗已经没有开元初的胸怀天下了,当初唐明皇忧勤国政,谏无不从,现在竟连身边的定时炸弹也没发现。   再说说安禄山的出身。安禄山“本无姓氏,名轧荦山”{13},可以说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等到他长大的时候,“解六蕃语”――懂得六种蕃族语言,“为互市郎”{14}。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禄山到张守��军中偷羊被发现,张守��抓住他后想打死他,安禄山大喊一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15}张守��见安禄山长得又白又胖,觉得他说的话又有道理,就放了他,还命令他“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16}。安禄山可以说是个将才,他“素习山川井泉,常以麾下三五骑生擒契丹数十人,守��转奇之,每益以兵,擒贼必倍,所向无不披靡。��遂养为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17}。安禄山胆识也有,凭军功升官,着实厉害。张守��常常嫌安禄山太肥,因为张守��威风素高,安禄山畏惧不敢饱食。可见,玄宗若能以如此之人控制安禄山,不要说造反,恐怕他连饭都不敢吃饱。   二、信任的结果   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时,安禄山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到此时,安禄山已经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并已经控制了河北,拥有了幽、并的劲骑,可以说唐朝的处境不妙。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率蕃、汉之兵十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   先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边兵力部署。“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18}。其中,“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H,统平卢、卢龙二军,……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19}。我们可以看到,安禄山手握兵力已近十八万,超过边兵的三分之一,而反的就是安禄山统帅的东部军。可以说,玄宗给安禄山的假象所迷惑才盲目信任安禄山,可悲;给了自己信任的人那么大的权力却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可叹;最后,局势失控,无法挽回。安禄山,其实是唐玄宗一手炼成的。   安禄山一路可谓是势如破竹,“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丙戌朔,安禄山于灵昌郡渡河。辛卯,陷陈留郡,杀张介然。甲午,陷荥阳郡县,杀太守崔无�。丙申,封常清与贼战于成皋瓮子谷,官军败绩,封常清逃到陕郡”{20}。说起来可悲,当初封常清“自安西至,玄宗问东讨方略,常清大言”{21},玄宗很高兴,于是让他做了范阳节度使,在东都召募,结果招的都是普通百姓,遇到安禄山军队时一败涂地。试想,未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怎是身经百战的将士的敌手?“其年十一月,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十二月十二日,陷东都”{22}。安禄山确实厉害,不用多久就打到京师,基本没遇到多少能抵抗。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兵西进。从时间上看,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时,叛军从灵昌渡河,下陈留、荥阳。封常清守武牢,高仙芝屯陕郡,到十二月十二日,叛军陷洛阳。自范阳至洛阳千六百里,即使每日连续行军两驿路六十里,亦须三十日。此时距安禄山起兵仅四十余日,不得不说安禄山这个人不可小看。何况封常清跟高仙芝好歹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   封常清败退后遇到高仙芝,“具以贼势告之:恐贼难于争锋”{23}。封常清既然打不过安禄山,只能把安禄山的情况告诉高仙芝,说敌人的实力很强。高仙芝于是退守潼关。当时“玄宗派宦官边令诚监仙芝军,数以事干仙芝不遂,奏言常清张贼势以动摇众心,仙芝弃地数百里,且盗减军士粮赐”{24}。玄宗于是下旨斩封高二人。当时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外,唐廷已无人能抵御安禄山了,玄宗不辨是非斩了两人,无疑帮了安禄山大忙。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当时哥舒翰有病在身,尽管当时部将王思礼和李承光争长不协,但哥舒翰以逸待劳,凭借的又是潼关天险,安禄山又未必打得进去。   当时哥舒翰到达潼关的时候,有人劝哥舒翰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杨国忠。哥舒翰不当面反对,但已经默许了。还没出兵,有人泄密,杨国忠很害怕,于是屡次奏请玄宗要哥舒翰和安禄山决战。唐玄宗已经很久不练军事,根本不了解情况,于是派人督战。哥舒翰不得已,和敌人在灵宝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洛阳――安禄山破关而入还是因为唐玄宗不识大局、瞎指挥,帮了安禄山一个大忙。最终,玄宗把自己送上了太上皇的龙椅。   三、结语   安禄山走上不归路当然有很多的原因,尽管扬国忠等难辞其咎,但是唐玄宗的过失无疑是最大的。当初,玄宗盲目听信左右被安禄山收买的人的话,总认为安禄山可以无条件信任而不考察,偏听偏信,让安禄山手握大权。安禄山手握大权后又没有什么能够限制得了他,当天下无人制止得了他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安禄山反后,唐玄宗还瞎指挥,越帮越忙,最后反帮了安禄山大忙,自己只好落得一个“幸蜀”的下场。因此,是唐玄宗促使安禄山走上了叛唐的不归路,但是也只有安禄山这样只知道获取,不知道为唐朝守边的不合格的将领才会行此大逆。      注释:   ①[后晋]刘�d等撰.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 北京:中华书局,1975:3245.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46.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北京:线装书局,2007:1812.   ④[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46.   ⑤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4.   ⑥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5.   ⑦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1.   ⑧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   ⑨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   ⑩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70.   {11}[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逆臣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6417.   {1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   {13}{14}{15}{16}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7.   {17}[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74.   {18}{19}[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1800.   {20}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下:230.   {21}[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96.   {2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下:4892.   {23}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封常清:3209.   {24}吕思勉.吕思勉讲隋唐帝国.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163.


相关文章

  • 裂玉歌--大唐帝国的衰落(四 潼关泪)
  • 四 潼关泪 唐玄宗处死了两员大将.但他手里还有另一张牌. 这张牌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是突厥人.他的名声甚至比高仙芝还要大.哥舒翰长期和吐蕃作战.从甘肃到青海湖,到处是他血战之地.最赫赫有名的石堡之战中,他以惨重代价夺取石堡城.李白曾作诗:& ...查看


  • 为什么说杨贵妃的绯闻最多?
  • 四大美女为何杨贵妃绯闻最多?18岁的杨玉环原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之 妃,被年已51岁的公公玄宗看上,横刀夺爱,纳为贵妃.长恨歌就这样开始了.杨贵妃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虽未封为皇后,实际地位上已相当于帝国的第一夫人.如果说非要从她身上再找 ...查看


  • [梧桐雨].[长生殿]的分析和比较
  • 不同的杨.李之恋 --<梧桐雨>.<长生殿>的分析和比较 '邱 雯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 摘要: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文坛上的热门话 题.白朴的<梧桐雨>和洪羿的& ...查看


  • 安史之乱中的河南
  • 摘 要:唐朝后期,政治上日益腐败,腐朽势力不断膨胀,各种社会矛盾迅速发展,终于爆发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而且也把河南地区带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之中. 关键词:安史之 ...查看


  • 安禄山事迹
  • 安祿山事迹 姚汝能 卷上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1],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是夜赤光傍照,羣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炽落其穹庐.时张韩公使人搜其庐,不获,长幼并杀之.禄山为人藏匿,得免.怪兆奇异不可悉数 ...查看


  •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 ...查看


  • 安史之乱时间
  •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 ...查看


  •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转载)
  •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背景] 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 ...查看


  • 百家讲坛[长恨歌]I
  • 长恨歌之物华天宝(八)醉生梦死 类型:历史/历史揭秘|中国皇帝|名家大师|臣相|2009百家讲坛|2010百家讲坛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唐玄宗算得上是有才情的皇帝,事业上他创造了大唐开元盛世,在情趣方面,他也创造了不少 的神奇佳话.而华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