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语句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

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

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

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

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

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

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

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

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

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

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

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

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

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

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

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

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

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

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

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

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

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

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

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

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

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

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

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

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

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

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

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

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

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

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

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

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

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

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

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

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

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

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

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

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

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

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

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

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

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

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

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

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

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

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1. 未生前本来面

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

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

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

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

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

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

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

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

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

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

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

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

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

相应。

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

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

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

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

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

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

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

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

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6. 断除烦恼重增

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

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

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

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

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

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

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

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

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

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

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

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

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

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

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

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

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

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

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

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

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

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

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

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

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

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

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

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

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

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

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

动。

134. 无明不过是

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

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

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

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

耳。

138. 一切万法,

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

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

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

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

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

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

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

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

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

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

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

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

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

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

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

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

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

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

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

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

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

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

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

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

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

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

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

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

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

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172.汝若歇得念念

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

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

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

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

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

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

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

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

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

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篇二: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

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幻。《金刚经》

本意是:凡是我们

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佛性的妙用,没有佛性,也就没有五蕴,好比人咽了气,哪还

来的五蕴?所以又有:“一切诸相,惟心所现,惟识所变”。这个心就是佛性。

2、不可说

出自《拈花一笑》

典故,全在领悟其中奥妙,是不可说。出口便成因果,即为业。

又出自《大般涅盘

经》,曰: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

不生亦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也是常说的《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为相;

空,为寂。色空无异,为佛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

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为偈语,已经说的

很明白了。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原

文为: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华严经》奥义为:一多相容,大小无。所

以一粒沙砾可见三千大世界„„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哪位佛也没说过这

句话?纯粹是文人墨客的感伤之言而已。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经里没这句,或

许的哪位大师的偈语吧。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

洒。

其中“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这句听的多了,不难理解。

9、菩提本无树,明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坛经》中一

则禅宗典故,为一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答:“菩提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是异曲同

工啊。

10、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

此为地藏王菩萨所

发的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篇三: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

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

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

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

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

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

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

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

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

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

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

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

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

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

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

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

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

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

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

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

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

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

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

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

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

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

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

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

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

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

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

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

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

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

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

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

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

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

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

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四: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

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

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

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

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

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

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

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

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

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

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

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

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

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

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16. 17. 1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

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

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

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

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

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

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

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

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

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

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

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32. 33. 34.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住相布施生

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

殒。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

之根。

36. 妄言、绮语、

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

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

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

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

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

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

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

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

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

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

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

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

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

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

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

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

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

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

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

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

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

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

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

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

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

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

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

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

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

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

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

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

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

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

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

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

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

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

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

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

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

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6. 断除烦恼重增

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

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

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

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

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

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

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

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

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

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

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

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

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

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

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

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

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

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

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

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

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

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

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

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

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

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

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

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

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

动。

134. 无明不过是

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

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

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

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

耳。

138. 一切万法,

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

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

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

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

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

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

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

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

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

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

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

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

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

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

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

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

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

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

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

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

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

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

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

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

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

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

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

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

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

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

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

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

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

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

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

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

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

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

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

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

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

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

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

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

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

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

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

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

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

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

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

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

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

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

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

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

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

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

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

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

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

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

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

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

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

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

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

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

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

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

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

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1. 未生前本来面

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

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

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

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

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

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

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

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

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

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

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

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

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

相应。

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

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

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

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

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

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

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

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

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6. 断除烦恼重增

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

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

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

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

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

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

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

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

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

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

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

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

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

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

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

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

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

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

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

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

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

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

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

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

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

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

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

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

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

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

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

动。

134. 无明不过是

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

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

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

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

耳。

138. 一切万法,

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

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

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

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

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

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

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

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

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

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

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

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

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

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

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

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

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

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

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

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

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

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

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

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

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

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

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

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

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

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172.汝若歇得念念

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

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

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

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

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

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

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

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

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

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篇二: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

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幻。《金刚经》

本意是:凡是我们

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佛性的妙用,没有佛性,也就没有五蕴,好比人咽了气,哪还

来的五蕴?所以又有:“一切诸相,惟心所现,惟识所变”。这个心就是佛性。

2、不可说

出自《拈花一笑》

典故,全在领悟其中奥妙,是不可说。出口便成因果,即为业。

又出自《大般涅盘

经》,曰: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

不生亦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也是常说的《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为相;

空,为寂。色空无异,为佛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

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为偈语,已经说的

很明白了。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原

文为: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华严经》奥义为:一多相容,大小无。所

以一粒沙砾可见三千大世界„„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哪位佛也没说过这

句话?纯粹是文人墨客的感伤之言而已。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经里没这句,或

许的哪位大师的偈语吧。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

洒。

其中“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这句听的多了,不难理解。

9、菩提本无树,明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坛经》中一

则禅宗典故,为一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答:“菩提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是异曲同

工啊。

10、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

此为地藏王菩萨所

发的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篇三: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

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

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

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

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

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

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

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

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

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

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

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

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

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

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

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

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

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

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

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

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

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

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

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

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

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

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

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

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

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

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

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

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

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

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

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

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

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

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

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四: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

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

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

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

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

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

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

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

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

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

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

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

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

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

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16. 17. 1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

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

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

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

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

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

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

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

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

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

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

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32. 33. 34.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住相布施生

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

殒。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

之根。

36. 妄言、绮语、

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

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

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

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

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

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

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

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

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

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

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

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

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

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

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

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

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

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

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

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

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

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

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

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

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

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

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

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

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

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

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

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

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

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

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

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

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

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

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

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

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

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6. 断除烦恼重增

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

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

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

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

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

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

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

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

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

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

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

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

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

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

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

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

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

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

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

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

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

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

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

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

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

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

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

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

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

动。

134. 无明不过是

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

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

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

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

耳。

138. 一切万法,

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

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

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

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

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

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

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

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

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

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

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

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

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

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

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

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

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

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相关文章

  • [心经]读后心得
  • <心经>读后心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 ...查看


  • 浅谈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浅谈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 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 ...查看


  • 关于编辑出版大国学类图书的探索
  • 关于编辑出版大国学类图书的探索 [摘要]中国财富出版社自转企以来,积极求索,自强图存,努力 寻找一条符合国家政策.响应政府号召.适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 规律.更好为读者服务的发展之路.诚如我们的新社名"财富"一 样,我们 ...查看


  • 论藏族.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及与摩尼教的关系
  • (2011-11-07 11:24:19) 论藏族.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及与摩尼教的关系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孙林 [作者简介]孙林,副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苯教及藏传佛教研究.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两个民 ...查看


  • 解析永乐大钟阅读答案
  • 阅读<解析永乐大钟>(赵致真)一文,完成下题. ①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它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 ...查看


  •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 ...查看


  • 十大经典佛教用语
  • 十大经典佛教用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 ...查看


  • 中国佛家十大经典禅语,关于佛教的十大经典佛教禅悟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句话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听到,其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简单的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一种舍己为人精神,一种拯救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精神. 佛家 ...查看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上卷].杜继文著.扫描版042015-06-24 18:32上传 积分:300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上卷].杜继文著.扫描版032015-06-24 18:31上传 积分:300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上卷].杜继文著.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