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关于他的千秋功过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围绕秦始皇有太多谜团需要破解,那些隐藏在尘埃或卜辞中的谜团我们只能交给专家学者研究探索了,而诸如姓名这类相对肤浅的问题则是我们一般人都应该清楚知道的。
认识一个人一般应该从其姓甚名谁开始,如果问秦始皇叫什么或他的“名”是什么,很多人都能立刻说出秦始皇名“政”,然而秦始皇姓什么好像就不这么容易回答了。或许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不过大家往往都忽略掉了。
其实秦始皇姓什么也就是二选一的问题,有人认为他姓“赢”,有人则认为他姓“赵”。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国姓氏本身谈起。“姓”和“氏”在古代有所区别,这似乎也是大家普遍有所耳闻的,所以对姓氏有简单了解的人便知道“赢”“赵”其实一个是秦始皇的姓,另一个则是他的氏,不过姓氏的概念从西汉时期就已经逐渐模糊,以致于连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居然都混淆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从“姓赵氏”三字可见太史公已经把“姓”和“氏”混为一谈了,当然这不是太史公的错,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如此。即便这般,我依然认为有必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
要搞清姓氏的具体含义就要从其起源说起。我们知道远古社会是母系社会,以女性为主导者。那时先民已有姓氏,姓氏是区分不同血缘宗族的符号。姓,代表母族血统;氏,代表父族血统。这也就是为什么“姓”字本身以“女”字为偏旁的原因。另外,很多特别古老的姓也都是“女”字旁,只是有些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通鉴·外纪》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是说姓表示血统(远古时是母族血统),氏是用来区分子女与外族结婚后引入的外族血统(远古时即同姓女子与异姓男子结婚后,其后代用氏来区分父族血统)。《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祖先大费由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赐他姓赢。后来大费的子孙分出多支,而秦始皇这支的直系祖先有位叫“造父”的,因为善于驾马车而作了周缪王御用车夫,后来立功被封到赵城,以后便以赵为氏,赢为姓。但是秦始皇以“赵”为氏却不是因为祖先曾被封在赵城。后来秦始皇的直系祖先居住在秦邑,被周孝王赐号“秦赢”,这也再次证明了秦始皇祖先姓“赢”。至于秦始皇本人的氏为什么是赵,这是因他的母亲赵姬姓赵。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原本代表母系血统的“姓”成了代表父系血统的符号,而父系血统的“氏”反而成了母系血统的符号呢?据学者研究战国已经开始出现以“姓”代“氏”,以“氏”作“姓”的现象,而及至汉代则姓氏概念逐渐合二为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史公会混淆姓氏的原因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说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证据,学者们诸多解释,不一而足,至今无法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个人未对此进行过研究,粗浅的猜想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导致的,当时社会混乱、风气败坏,贵族阶级乱伦现象频有发生,可能也就逐渐淡化血统、宗族、姓氏这些概念了。
仅以姓氏本身的含义来讲,秦始皇姓“赢”,氏“赵”,名“政”,也就是说他的名字正确叫法是“赢政”而非“赵政”。
注:本文主要依据已故国学大师王力教授的观点。王力(1900~1986),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是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
秦始皇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关于他的千秋功过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围绕秦始皇有太多谜团需要破解,那些隐藏在尘埃或卜辞中的谜团我们只能交给专家学者研究探索了,而诸如姓名这类相对肤浅的问题则是我们一般人都应该清楚知道的。
认识一个人一般应该从其姓甚名谁开始,如果问秦始皇叫什么或他的“名”是什么,很多人都能立刻说出秦始皇名“政”,然而秦始皇姓什么好像就不这么容易回答了。或许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不过大家往往都忽略掉了。
其实秦始皇姓什么也就是二选一的问题,有人认为他姓“赢”,有人则认为他姓“赵”。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国姓氏本身谈起。“姓”和“氏”在古代有所区别,这似乎也是大家普遍有所耳闻的,所以对姓氏有简单了解的人便知道“赢”“赵”其实一个是秦始皇的姓,另一个则是他的氏,不过姓氏的概念从西汉时期就已经逐渐模糊,以致于连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居然都混淆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从“姓赵氏”三字可见太史公已经把“姓”和“氏”混为一谈了,当然这不是太史公的错,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如此。即便这般,我依然认为有必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
要搞清姓氏的具体含义就要从其起源说起。我们知道远古社会是母系社会,以女性为主导者。那时先民已有姓氏,姓氏是区分不同血缘宗族的符号。姓,代表母族血统;氏,代表父族血统。这也就是为什么“姓”字本身以“女”字为偏旁的原因。另外,很多特别古老的姓也都是“女”字旁,只是有些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通鉴·外纪》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是说姓表示血统(远古时是母族血统),氏是用来区分子女与外族结婚后引入的外族血统(远古时即同姓女子与异姓男子结婚后,其后代用氏来区分父族血统)。《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祖先大费由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赐他姓赢。后来大费的子孙分出多支,而秦始皇这支的直系祖先有位叫“造父”的,因为善于驾马车而作了周缪王御用车夫,后来立功被封到赵城,以后便以赵为氏,赢为姓。但是秦始皇以“赵”为氏却不是因为祖先曾被封在赵城。后来秦始皇的直系祖先居住在秦邑,被周孝王赐号“秦赢”,这也再次证明了秦始皇祖先姓“赢”。至于秦始皇本人的氏为什么是赵,这是因他的母亲赵姬姓赵。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原本代表母系血统的“姓”成了代表父系血统的符号,而父系血统的“氏”反而成了母系血统的符号呢?据学者研究战国已经开始出现以“姓”代“氏”,以“氏”作“姓”的现象,而及至汉代则姓氏概念逐渐合二为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史公会混淆姓氏的原因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说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证据,学者们诸多解释,不一而足,至今无法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个人未对此进行过研究,粗浅的猜想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导致的,当时社会混乱、风气败坏,贵族阶级乱伦现象频有发生,可能也就逐渐淡化血统、宗族、姓氏这些概念了。
仅以姓氏本身的含义来讲,秦始皇姓“赢”,氏“赵”,名“政”,也就是说他的名字正确叫法是“赢政”而非“赵政”。
注:本文主要依据已故国学大师王力教授的观点。王力(1900~1986),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是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