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运动 教案

2-1水分子的运动

课题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2-1  水分子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2.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2.使学生懂得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学习难点

利用分子的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但是你知道组成水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吗?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有时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从分子的角度去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了。

产生兴趣:开始以为又是唱高调,但紧接着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从宏观物质入手,选取微观角度发问,成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这样的问题情景因其真实性、思考性、针对性,而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引导:

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是由许多水分子组成的,水是一种宏观物质,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分子却是一种微观粒子(简称微粒),为什么呢?原因是水分子非常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只一滴水里就有1.67′1021个水分子,因此,水分子是非常非常小的,这是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

温故知新:结合先前对微观的理解,在教师讲解后产生惊讶等丰富情感,深刻理解了分子之所以是一种微粒的原因。

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宏观”与“微观”,并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形成“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让学生切实体会分子之小。

知识讲解:

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组成的,其中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宏观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这一节我们主要通过讨论水分子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得出水分子的特征并进而得出所有微粒的共性,至于原子和离子在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明确目标:进一步理解微粒的种类以及本节课的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知识,为以后讲解原子、离子等其它微粒做铺垫。

设疑提问:

我们烧水的时候,水开之后敞开壶盖,会有大量水蒸气冒出,一会儿水蒸气就会充满屋子。那为什么液态时就是一壶水,而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却增加了那么多,变得满屋子都是了呢?是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了?还是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猜想假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索做出假设。

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使学生从分子角度重新审视那些因为太熟悉而对其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其从微观本质解释宏观现象的习惯。

多媒体展示:水的三态变化

观察指导:

水分子大小有无变化,水分子是否在无规则运动,水分子间有无间隔等。

尝试发现:仔细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思考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尝试去发现水三态变化的规律。

多媒体可以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总结归纳:

固态的水,水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它们可以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立刻充满整个容器,分子间有很大间隔。

引导:

大家想一下,一定量的水在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有无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我总结:根据教师的讲解仔细观看多媒体,自己发现三态变化间水分子大小和数目都不变的事实,并自己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结论和实质。

为后面讲解水分子的其它特征和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做铺垫。及时总结归纳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适时发问以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讨论:

水分子非常小,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同学们根据多媒体显示的气、液、固三态下水分子的微观活动,看一下水分子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认为水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水分子间有间隔。

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

分析讲解:

科学证明,无论水处于什么状态,水分子都在做无停息的运动。是不是这个在物理上也学过?比如我们洗的衣服会晾干,原因就是衣服上的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小水沟里的水会干,除了一部分被大地吸收外,其余的水都蒸发了,这也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是水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思考理解:听讲、思考,尝试去理解。

利用所学内容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归纳:

水分子不停地运动决定了水分子间的排列不可能是绝对紧密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分子无论在什么状态,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一定间隔的,只不过当水在固态液态时水分子间间隔较小,而水在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水分子间有间隔,这是水分子的第三个特征。

刨根问底:深入思考、理解水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实验探究: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等于100ml吗?

解惑:

水与酒精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但混合后体积却变小了,这说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分子进入到了水分子间的空隙中,水分子也同样进入到酒精分子间的空隙中,因此总体积减小了。

猜测假设:等于或不等于。

观察发现:总体积小于100ml,理解背后的实质原因。

用“神奇”的实验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分子间存在间隔”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思考提问:

再比如,你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就知道到妈妈做的什么饭了,这说明什么呢?

学以致用:思考、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微观的理解。

“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迁移应用,为学生提供从微观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问题引导:

为什么固态和液态水中的水分子排列较紧密,而气态水中的水分子则比较杂乱地分布?

讲解: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在固态和液态时要大一些,在气态时则小很多,水分子存在相互作用是水分子的第四个特性。

深刻理解:听讲、思考、理解。

多识一点:虽然课本上没有给出这一特点,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刚刚学过的知识可以引出分子的另一特征。

过渡设疑:

在分析完水的固、液、气三态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实质。

问题引导:

水怎样才能变成冰,水怎样才能变成水蒸汽?

大家都烧过水,当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揭开壶盖,就会看到有大量水蒸汽冒出,同时壶盖上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为什么?

展示自我:思考、回答。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点拨讲解:

我们学习了一些微粒的性质,就应练习着从微观本质上去解释这些宏观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常涉及能量的吸收与释放,烧水时,水分子就获得了能量,于是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最终挣脱了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汽逃逸到空中了,这在宏观上就是水的蒸发。当水分子碰到温度较低的壶盖时,壶盖就吸收水分子的能量,导致水分子能量降低,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宏观上就表现为凝结成水滴。

指出:

其实不只是热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象风能等其它能量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比如,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更容易干,就是风能使分子运动加快的缘故。

深刻体会:听讲、思考、理解,充分调动刚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发展,再次领会宏观与微观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地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上水的三态变化。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

小组讨论:

水结冰和冰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相互间隔是怎样变化的?

合作交流: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的微观知识解决实际相似问题的机会,并体验学习知识的成就感。

归纳总结: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获得或失去能量能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彼此的间隔,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而引起的,这就是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领略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分子有四点特征:(1)分子非常小(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这四点不但是对水分子,对其它分子、原子以及后面要讲的离子、电子等等也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这四点是所有微粒的共性。比如,我们路过花园会闻到花香,做饭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这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至于不同微粒间的个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涉及到。

知识梳理:思考、理解,建立并充实认知结构。

为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及时总结归纳并订正完善。

交流提高:

大家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想一下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能够证明微粒特征的例子,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

挑战自我: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亲身思考,使生活中其已有的宏观世界与刚刚建立的微观世界充分地融合在一

2-1水分子的运动

课题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2-1  水分子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2.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2.使学生懂得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学习难点

利用分子的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但是你知道组成水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吗?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有时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从分子的角度去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了。

产生兴趣:开始以为又是唱高调,但紧接着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从宏观物质入手,选取微观角度发问,成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这样的问题情景因其真实性、思考性、针对性,而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引导:

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是由许多水分子组成的,水是一种宏观物质,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分子却是一种微观粒子(简称微粒),为什么呢?原因是水分子非常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只一滴水里就有1.67′1021个水分子,因此,水分子是非常非常小的,这是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

温故知新:结合先前对微观的理解,在教师讲解后产生惊讶等丰富情感,深刻理解了分子之所以是一种微粒的原因。

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宏观”与“微观”,并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形成“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让学生切实体会分子之小。

知识讲解:

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组成的,其中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宏观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这一节我们主要通过讨论水分子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得出水分子的特征并进而得出所有微粒的共性,至于原子和离子在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明确目标:进一步理解微粒的种类以及本节课的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知识,为以后讲解原子、离子等其它微粒做铺垫。

设疑提问:

我们烧水的时候,水开之后敞开壶盖,会有大量水蒸气冒出,一会儿水蒸气就会充满屋子。那为什么液态时就是一壶水,而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却增加了那么多,变得满屋子都是了呢?是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了?还是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猜想假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索做出假设。

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使学生从分子角度重新审视那些因为太熟悉而对其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其从微观本质解释宏观现象的习惯。

多媒体展示:水的三态变化

观察指导:

水分子大小有无变化,水分子是否在无规则运动,水分子间有无间隔等。

尝试发现:仔细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思考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尝试去发现水三态变化的规律。

多媒体可以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总结归纳:

固态的水,水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它们可以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立刻充满整个容器,分子间有很大间隔。

引导:

大家想一下,一定量的水在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有无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我总结:根据教师的讲解仔细观看多媒体,自己发现三态变化间水分子大小和数目都不变的事实,并自己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结论和实质。

为后面讲解水分子的其它特征和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做铺垫。及时总结归纳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适时发问以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讨论:

水分子非常小,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同学们根据多媒体显示的气、液、固三态下水分子的微观活动,看一下水分子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认为水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水分子间有间隔。

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

分析讲解:

科学证明,无论水处于什么状态,水分子都在做无停息的运动。是不是这个在物理上也学过?比如我们洗的衣服会晾干,原因就是衣服上的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小水沟里的水会干,除了一部分被大地吸收外,其余的水都蒸发了,这也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是水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思考理解:听讲、思考,尝试去理解。

利用所学内容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归纳:

水分子不停地运动决定了水分子间的排列不可能是绝对紧密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分子无论在什么状态,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一定间隔的,只不过当水在固态液态时水分子间间隔较小,而水在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水分子间有间隔,这是水分子的第三个特征。

刨根问底:深入思考、理解水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实验探究: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等于100ml吗?

解惑:

水与酒精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但混合后体积却变小了,这说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分子进入到了水分子间的空隙中,水分子也同样进入到酒精分子间的空隙中,因此总体积减小了。

猜测假设:等于或不等于。

观察发现:总体积小于100ml,理解背后的实质原因。

用“神奇”的实验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分子间存在间隔”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思考提问:

再比如,你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就知道到妈妈做的什么饭了,这说明什么呢?

学以致用:思考、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微观的理解。

“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迁移应用,为学生提供从微观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问题引导:

为什么固态和液态水中的水分子排列较紧密,而气态水中的水分子则比较杂乱地分布?

讲解: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在固态和液态时要大一些,在气态时则小很多,水分子存在相互作用是水分子的第四个特性。

深刻理解:听讲、思考、理解。

多识一点:虽然课本上没有给出这一特点,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刚刚学过的知识可以引出分子的另一特征。

过渡设疑:

在分析完水的固、液、气三态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实质。

问题引导:

水怎样才能变成冰,水怎样才能变成水蒸汽?

大家都烧过水,当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揭开壶盖,就会看到有大量水蒸汽冒出,同时壶盖上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为什么?

展示自我:思考、回答。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点拨讲解:

我们学习了一些微粒的性质,就应练习着从微观本质上去解释这些宏观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常涉及能量的吸收与释放,烧水时,水分子就获得了能量,于是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最终挣脱了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汽逃逸到空中了,这在宏观上就是水的蒸发。当水分子碰到温度较低的壶盖时,壶盖就吸收水分子的能量,导致水分子能量降低,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宏观上就表现为凝结成水滴。

指出:

其实不只是热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象风能等其它能量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比如,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更容易干,就是风能使分子运动加快的缘故。

深刻体会:听讲、思考、理解,充分调动刚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发展,再次领会宏观与微观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地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上水的三态变化。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

小组讨论:

水结冰和冰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相互间隔是怎样变化的?

合作交流: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的微观知识解决实际相似问题的机会,并体验学习知识的成就感。

归纳总结: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获得或失去能量能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彼此的间隔,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而引起的,这就是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领略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分子有四点特征:(1)分子非常小(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这四点不但是对水分子,对其它分子、原子以及后面要讲的离子、电子等等也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这四点是所有微粒的共性。比如,我们路过花园会闻到花香,做饭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这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至于不同微粒间的个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涉及到。

知识梳理:思考、理解,建立并充实认知结构。

为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及时总结归纳并订正完善。

交流提高:

大家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想一下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能够证明微粒特征的例子,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

挑战自我: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亲身思考,使生活中其已有的宏观世界与刚刚建立的微观世界充分地融合在一


相关文章

  •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
  •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 ...查看


  • 物理教案上1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查看


  •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 龙堰乡一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课时: 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 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 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 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 ...查看


  • 认识运动教案
  • 2.1认识运动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运动的普遍性,直到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 ...查看


  •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教案
  •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运动 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 脸庞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查看


  •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教案
  • 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查看


  • 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学案.反思)
  • 10.2分子动理论的的初步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1.2[物体的内能]WORD教案1
  • 内能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教 具 教学过程 讲授 1.进一步了解分子动能.分子势能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的内能由物体状态决定 物体的内能 分子势能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平均动能?什么是 ...查看


  • 分子与原子教案4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