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据《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按《史记》索隐云:“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关于夷陵命名,《汉书.地理志》载:“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另据清《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清顺治五年(1648年)讳“夷”字改“夷陵”为“彝陵”。
宜昌之名始见于东晋。东晋永宁元年(301年),分夷道县(今宜都市)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子间)、佷山县(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佷山同属宜都郡。南朝“粱徙宜昌县于佷山”(见《宜昌府志》),“隋开皇初,改宜昌县置清江县”(见《长阳县志》)。旋改宜都县为宜昌县,并延续至唐初。唐武穗二年(619年)复为宜都县(见《宜都县志》)。”郦道元《水经注》云“(宜昌)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宜昌府,并置东湖县。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置夷陵县,属南郡。汉为夷道县,属宜都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县为西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为夷陵县,为宜都郡治。南朝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陵县为郡治。唐初改夷陵郡为陕州,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治所夷陵。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对外开放。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1949年划出原宜昌县城及近郊葛洲坝、黄草坝、西坝共43平方千米置省辖宜昌市。1954年改为宜昌专区辖市。1958年为宜都工业区辖市。1961年复为宜昌专区辖市。1970年为宜昌地区辖市。宜昌县治迁出市区,驻小溪塔镇。1979年复为省辖市。1986年12月13日,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1992年3月地市合并。1994年枝江县猇亭镇划入。1995年3月21日设猇亭区。2001年3月22日,宜昌县撤县设夷陵区。今宜昌市下辖15街道10镇7乡:
西陵区
以境内西陵山得名。西陵山面临长江,东面和南面为黄柏河环绕。属巫山。面积1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124米。又称古夷山。辖6街道1乡:西陵街道学院街道云集街道 西坝街道 葛洲坝街道 夜明珠街道 窑湾乡
伍家岗区
原为荒郊岗地,民国时期伍姓人迁此成集而得名。1949年后相继建工厂,与市区连为一体。辖4街道1乡:万寿桥街道、大公桥街道、宝塔河街道、伍家岗街道、伍家乡
点军区
以境内点军坡得名。建安19年(214年),三国蜀大将关羽在此点视兵马,领兵布阵而得名。点军碑立于点军坡顶南侧,碑高320厘米,宽105厘米,厚20厘米。为清光绪乙酉岁(1885年)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在此点军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至今碑文清晰可见“汉寿亭候点军处”等字样。辖1街道2镇2乡:点军街道 桥边镇、艾家镇 土城乡、联棚乡
桥边镇
传昔集镇形成于桥头,名大桥边。后简为今名。
土城乡
原称土城寺。因四面山形似城,昔建有寺庙,故名。后简为今名。
猇亭区
“猇”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虎鸣也。”意为虎吼声。“亭”则为古代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故猇亭为老虎出没的地方。一说传三国蜀将张飞任宜都郡太守在长江虎牙滩建亭,因亭椽柱上雕似虎类犬之兽而得名。另一说为背生两翼的老虎。辖3街道:云池街道、虎牙街道、古老背街道
夷陵区
因县北有夷山得名。一说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辖1街道8镇3乡: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镇 雾渡河镇 分乡镇 太平溪镇 三斗坪镇 乐天溪镇 龙泉镇 鸦鹊岭镇 下堡坪乡 黄花乡 邓村乡
小溪塔
原名晓曦塔,清曾名新兴铺。1970年县驻地迁此置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
三斗坪镇
传昔有人以三斗米作资本开店,故名。1985年置镇。
雾渡河镇
因雾渡河得名。1985年置镇。
樟村坪镇
因多樟树得名。1985年置镇。
太平溪镇
因镇东溪河入江处地势平坦,故名。后演绎为今名。1986年置镇。
乐天溪镇
以乐天溪得名。1986年置镇。
分乡镇
原名枫橡场,后演绎为今名。1986年置镇。
鸦鹊岭镇
传清建有梅林寺,常有鸦鹊飞来,故名。1986年置镇。
下堡坪乡
因四面高山环绕,集镇沿河分布似城堡,故名。
规划中三峡新区
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太平溪镇和三峡坝区。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据《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按《史记》索隐云:“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关于夷陵命名,《汉书.地理志》载:“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另据清《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清顺治五年(1648年)讳“夷”字改“夷陵”为“彝陵”。
宜昌之名始见于东晋。东晋永宁元年(301年),分夷道县(今宜都市)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子间)、佷山县(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佷山同属宜都郡。南朝“粱徙宜昌县于佷山”(见《宜昌府志》),“隋开皇初,改宜昌县置清江县”(见《长阳县志》)。旋改宜都县为宜昌县,并延续至唐初。唐武穗二年(619年)复为宜都县(见《宜都县志》)。”郦道元《水经注》云“(宜昌)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宜昌府,并置东湖县。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置夷陵县,属南郡。汉为夷道县,属宜都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县为西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为夷陵县,为宜都郡治。南朝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陵县为郡治。唐初改夷陵郡为陕州,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治所夷陵。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对外开放。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1949年划出原宜昌县城及近郊葛洲坝、黄草坝、西坝共43平方千米置省辖宜昌市。1954年改为宜昌专区辖市。1958年为宜都工业区辖市。1961年复为宜昌专区辖市。1970年为宜昌地区辖市。宜昌县治迁出市区,驻小溪塔镇。1979年复为省辖市。1986年12月13日,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1992年3月地市合并。1994年枝江县猇亭镇划入。1995年3月21日设猇亭区。2001年3月22日,宜昌县撤县设夷陵区。今宜昌市下辖15街道10镇7乡:
西陵区
以境内西陵山得名。西陵山面临长江,东面和南面为黄柏河环绕。属巫山。面积1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124米。又称古夷山。辖6街道1乡:西陵街道学院街道云集街道 西坝街道 葛洲坝街道 夜明珠街道 窑湾乡
伍家岗区
原为荒郊岗地,民国时期伍姓人迁此成集而得名。1949年后相继建工厂,与市区连为一体。辖4街道1乡:万寿桥街道、大公桥街道、宝塔河街道、伍家岗街道、伍家乡
点军区
以境内点军坡得名。建安19年(214年),三国蜀大将关羽在此点视兵马,领兵布阵而得名。点军碑立于点军坡顶南侧,碑高320厘米,宽105厘米,厚20厘米。为清光绪乙酉岁(1885年)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在此点军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至今碑文清晰可见“汉寿亭候点军处”等字样。辖1街道2镇2乡:点军街道 桥边镇、艾家镇 土城乡、联棚乡
桥边镇
传昔集镇形成于桥头,名大桥边。后简为今名。
土城乡
原称土城寺。因四面山形似城,昔建有寺庙,故名。后简为今名。
猇亭区
“猇”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虎鸣也。”意为虎吼声。“亭”则为古代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故猇亭为老虎出没的地方。一说传三国蜀将张飞任宜都郡太守在长江虎牙滩建亭,因亭椽柱上雕似虎类犬之兽而得名。另一说为背生两翼的老虎。辖3街道:云池街道、虎牙街道、古老背街道
夷陵区
因县北有夷山得名。一说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辖1街道8镇3乡: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镇 雾渡河镇 分乡镇 太平溪镇 三斗坪镇 乐天溪镇 龙泉镇 鸦鹊岭镇 下堡坪乡 黄花乡 邓村乡
小溪塔
原名晓曦塔,清曾名新兴铺。1970年县驻地迁此置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
三斗坪镇
传昔有人以三斗米作资本开店,故名。1985年置镇。
雾渡河镇
因雾渡河得名。1985年置镇。
樟村坪镇
因多樟树得名。1985年置镇。
太平溪镇
因镇东溪河入江处地势平坦,故名。后演绎为今名。1986年置镇。
乐天溪镇
以乐天溪得名。1986年置镇。
分乡镇
原名枫橡场,后演绎为今名。1986年置镇。
鸦鹊岭镇
传清建有梅林寺,常有鸦鹊飞来,故名。1986年置镇。
下堡坪乡
因四面高山环绕,集镇沿河分布似城堡,故名。
规划中三峡新区
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太平溪镇和三峡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