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

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那是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转贴)

我写了篇《在加拿大体验教育公平》,看的人不少。刚看到新语丝上的《我看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也包含有这个内容。作者的女儿在那里上小学,也是他从实际中的得到的认识。全文转发在下面以供借鉴。 我看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

作者:违章

我的女儿在日本上小学,我有必要将日本中小学教育情况介绍一下,供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时参考。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根本原因。

1. 就学率100%:

在日本全境不分地区,种族,国籍,性别,必须接受免费中小学教育,其中包括教材费,设施费。不向孩子的家长收取分文。这就很自然保证了中小学就学率100%。

2.教育的目标: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气质,运动员的身体。 学校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以外,为了保证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学校提供廉价营养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申请免费(如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在500万日元以下)。小学低年级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课,高年级每周也有2-3次体育课。课后还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活动。每年学校开一次运动会,每个孩子都是运动员,家长是啦啦队。现在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跟他们的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接受音乐教育,雅马哈公司特制了几种廉价的简易吹奏乐器,即让孩子接受了音乐教育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肺

活量。每年学校要为家长和附近的居民开一次发表会,每个孩子都要登台表演各种节目。

3.教育的平等性:

中小学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设备全国统一标准,即山区的小学的设备和东京都内的小学的设备是一样。每个孩子就近入学,每个年级分两个班,每班20到30人左右。每所学校都有一栋教学楼,一个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日本私立中小学很少,收费很高,国家不鼓励发展私立中小学。老师和校长5年轮换制,既5年后到其他学校工作,这样避免形成实质上重点学校。为了保证智力障碍儿童的上学,每所小学设有向日葵班,保证他们的教育。中学时这些智力障碍的儿童进入各个行政区设立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4.教育经费来源是什么呢?

是富人的税收。我这里强调是高收入者的税收,而不是摊派。收入越高纳税越多,这样就保障了教育的经费问题。通过税收的调节,减小了贫富差距,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全体中小学教师是公务员,工资由国家包下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孩子们的教育。 我想补充的是,教育是日本成为强国的根本原因,中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在甲午战败后就有认识了,所以有严范孙倾家产办南开学校。捐资兴学成为社会风尚,还有地方集资,像石室中学得到成都府各县拿出部分学田的支持,故曾有成属联立中学之名,简称“联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百日维新推行的新政都被取消,惟独设立京师大学堂一项被保留,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

桐城派大师吴汝纶,以中国没有办过新式学堂,便到打败了中国的日本去取经,拜访了许多教育界的人士,并将他们的经验之谈记录下来,准备用于京师大学堂的建设。但吴汝纶虽是古文大师,却是赞成变法的,时已重新掌权的顽固派对他不放心,在他的随行人员中派有密探,随时将他在日本的言行打小报告到北京。得知他准备学日本搞改革,便欲等他回国整治他,幸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于是回国途中半道就告病回老家去了,没能付诸实践,仅能留一本书中,书名《东游丛录》,在日本印的,几个月就印出来了,速度很快,但京师大学堂的改革则到蔡元培出任校长时才从官僚的学堂改成现代的大学。

这里谨将《东游丛录》中几条到今天也有意义的日本人的谈话抄录于下:

吾于贵国事,初未研究,故不甚了了,深恐言之未当。兹承辱临,姑眼言我邦开化之小史而已。日本文明之起源,萌蘖于三百年前。自美人扣关,启衅长崎,为吾邦人动荡觉悟之基,盖养全国之知识,究以普通学为先。下走常研究于斯,尤以文学理学为断。文学所包甚广,以历史占大部分,唤醒痴人,鉴戒万古,裨益后来,,厥效匪渺,世人诋为空文决非(石高)论。理学则析造化之奥蕴,辟天地之秘藏,最足以析人之秘,亦最足以坚人之信,欧美各国之富强未始非理学之所致也。

尝读贵国书籍中,巫医并称。巫者虚妄无经;医者,积种种学理以成之者,两者天壤于隔,乌得相提并论,此亦无理学思想之一证,苟稍解理学,鲜有不能辨别者也。故常人之宜知普通学,迫如水火菽粟之

不须臾容缓也。。(《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九十八至九十九。) 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四者,古来东方国人之未曾考究者,而今日之时局,万不可忽者也。贵谕称此种学科为西学,恐误,是唯经西人考究以明于世耳。其理则天地固有之理,而世界万国之所通有,决非西人之宜私者也,是故贵邦学堂教习之,则贵邦之学也。倘单称之西学,责恐致贵邦人有疏斥此等学科之心。此事虽是末节,当学堂设施之初,最要考虑者也。(《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百十六至百十七。)

封建之制久行于弊邦。...加之德川氏专奖励孔孟朱氏之学,童儿八九岁,读书先自四书始,道义之学渐盛,而格物致知之学逐日衰落。中等以上国民,开口则曰天下国家,而不知天地为园。坤舆长转者比比然也。甚至不知分厘合为银两,数理之念全空者,窃为贵帮人今日尚有此弊。盖孔孟以来数千年,人讲道德文艺,无形之学,次第兴起,其美其妙或有驾欧美而上之者,所惜者格物数理之学,比之泰西,犹幼童之于巨人,萌蘖之于松柏也。蔽邦深有猛悟,上下一心,学泰西之学,究数理格物之艺术,贵邦现将大兴学政,正宜及时补救,究心于格物致知之学焉。(《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百三十五至百三十六。) 他们说的理学就是科学,认为是“天地固有之理”,不赞成就看成是“西方之学”,是人人都该学的。事实就是如此。而今天的中国却还有人热中于硬要将科学分东西,亦即中西,而观其所为,不过是要把中国土产的怪力乱神等“科学外理论”或“类科学”打扮为科学以欺世惑众而已。还有一段也很有意思。

宜禁读稗官小说谈豪侠事迹

大凡教育之目的,不在养豪杰,在养常识之士也。按贵国人喜豪侠之谭,是以三国史、汉楚军谈及传记小说,多豪侠不羁磊落以为多焉。读之则快,而扰乱少年之心,决非少矣。(《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百二十九至百三十。)

禁不是个办法,但他说的“贻误青年,其迹甚明”,是有案可证的。 二十多年前,我去北京图书馆查找《东游丛录》,目录上有没有书,但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社会科学)找到了,复印了十几页,可惜没有全部复印,因为这书一般很不容易看到了。我发现这位古文大师的思想比今天某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学者进步,大概是因为否定只否定在这些学者身上起了作用,进入到“后现代”便又转回去了,而中国需要的仍是现代化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

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

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发布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因此,必须承认教育的独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产品,不能跃过教育的现代化,用手段的现代来取代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百年树人,需要认真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点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回报。日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通过对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觉首先对基础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紧,而且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训之处,这些对我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础教育的设计,都不无参考价值。

二、要做到立法严谨,执法坚决,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经过3年多的研究

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表了4次咨询报告,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等,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级的职责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体系,法令执行细则、实施条例等环环紧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们在执行过程中任意曲解。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法不依,甚于无法。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更要严格守法。政府部门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反或不执行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违法民法、触犯刑法是犯法;违反有关教育法规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进行处理。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

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

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

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

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总之,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

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那是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转贴)

我写了篇《在加拿大体验教育公平》,看的人不少。刚看到新语丝上的《我看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也包含有这个内容。作者的女儿在那里上小学,也是他从实际中的得到的认识。全文转发在下面以供借鉴。 我看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

作者:违章

我的女儿在日本上小学,我有必要将日本中小学教育情况介绍一下,供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时参考。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根本原因。

1. 就学率100%:

在日本全境不分地区,种族,国籍,性别,必须接受免费中小学教育,其中包括教材费,设施费。不向孩子的家长收取分文。这就很自然保证了中小学就学率100%。

2.教育的目标: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气质,运动员的身体。 学校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以外,为了保证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学校提供廉价营养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申请免费(如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在500万日元以下)。小学低年级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课,高年级每周也有2-3次体育课。课后还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活动。每年学校开一次运动会,每个孩子都是运动员,家长是啦啦队。现在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跟他们的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接受音乐教育,雅马哈公司特制了几种廉价的简易吹奏乐器,即让孩子接受了音乐教育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肺

活量。每年学校要为家长和附近的居民开一次发表会,每个孩子都要登台表演各种节目。

3.教育的平等性:

中小学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设备全国统一标准,即山区的小学的设备和东京都内的小学的设备是一样。每个孩子就近入学,每个年级分两个班,每班20到30人左右。每所学校都有一栋教学楼,一个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日本私立中小学很少,收费很高,国家不鼓励发展私立中小学。老师和校长5年轮换制,既5年后到其他学校工作,这样避免形成实质上重点学校。为了保证智力障碍儿童的上学,每所小学设有向日葵班,保证他们的教育。中学时这些智力障碍的儿童进入各个行政区设立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4.教育经费来源是什么呢?

是富人的税收。我这里强调是高收入者的税收,而不是摊派。收入越高纳税越多,这样就保障了教育的经费问题。通过税收的调节,减小了贫富差距,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全体中小学教师是公务员,工资由国家包下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孩子们的教育。 我想补充的是,教育是日本成为强国的根本原因,中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在甲午战败后就有认识了,所以有严范孙倾家产办南开学校。捐资兴学成为社会风尚,还有地方集资,像石室中学得到成都府各县拿出部分学田的支持,故曾有成属联立中学之名,简称“联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百日维新推行的新政都被取消,惟独设立京师大学堂一项被保留,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

桐城派大师吴汝纶,以中国没有办过新式学堂,便到打败了中国的日本去取经,拜访了许多教育界的人士,并将他们的经验之谈记录下来,准备用于京师大学堂的建设。但吴汝纶虽是古文大师,却是赞成变法的,时已重新掌权的顽固派对他不放心,在他的随行人员中派有密探,随时将他在日本的言行打小报告到北京。得知他准备学日本搞改革,便欲等他回国整治他,幸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于是回国途中半道就告病回老家去了,没能付诸实践,仅能留一本书中,书名《东游丛录》,在日本印的,几个月就印出来了,速度很快,但京师大学堂的改革则到蔡元培出任校长时才从官僚的学堂改成现代的大学。

这里谨将《东游丛录》中几条到今天也有意义的日本人的谈话抄录于下:

吾于贵国事,初未研究,故不甚了了,深恐言之未当。兹承辱临,姑眼言我邦开化之小史而已。日本文明之起源,萌蘖于三百年前。自美人扣关,启衅长崎,为吾邦人动荡觉悟之基,盖养全国之知识,究以普通学为先。下走常研究于斯,尤以文学理学为断。文学所包甚广,以历史占大部分,唤醒痴人,鉴戒万古,裨益后来,,厥效匪渺,世人诋为空文决非(石高)论。理学则析造化之奥蕴,辟天地之秘藏,最足以析人之秘,亦最足以坚人之信,欧美各国之富强未始非理学之所致也。

尝读贵国书籍中,巫医并称。巫者虚妄无经;医者,积种种学理以成之者,两者天壤于隔,乌得相提并论,此亦无理学思想之一证,苟稍解理学,鲜有不能辨别者也。故常人之宜知普通学,迫如水火菽粟之

不须臾容缓也。。(《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九十八至九十九。) 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四者,古来东方国人之未曾考究者,而今日之时局,万不可忽者也。贵谕称此种学科为西学,恐误,是唯经西人考究以明于世耳。其理则天地固有之理,而世界万国之所通有,决非西人之宜私者也,是故贵邦学堂教习之,则贵邦之学也。倘单称之西学,责恐致贵邦人有疏斥此等学科之心。此事虽是末节,当学堂设施之初,最要考虑者也。(《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百十六至百十七。)

封建之制久行于弊邦。...加之德川氏专奖励孔孟朱氏之学,童儿八九岁,读书先自四书始,道义之学渐盛,而格物致知之学逐日衰落。中等以上国民,开口则曰天下国家,而不知天地为园。坤舆长转者比比然也。甚至不知分厘合为银两,数理之念全空者,窃为贵帮人今日尚有此弊。盖孔孟以来数千年,人讲道德文艺,无形之学,次第兴起,其美其妙或有驾欧美而上之者,所惜者格物数理之学,比之泰西,犹幼童之于巨人,萌蘖之于松柏也。蔽邦深有猛悟,上下一心,学泰西之学,究数理格物之艺术,贵邦现将大兴学政,正宜及时补救,究心于格物致知之学焉。(《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百三十五至百三十六。) 他们说的理学就是科学,认为是“天地固有之理”,不赞成就看成是“西方之学”,是人人都该学的。事实就是如此。而今天的中国却还有人热中于硬要将科学分东西,亦即中西,而观其所为,不过是要把中国土产的怪力乱神等“科学外理论”或“类科学”打扮为科学以欺世惑众而已。还有一段也很有意思。

宜禁读稗官小说谈豪侠事迹

大凡教育之目的,不在养豪杰,在养常识之士也。按贵国人喜豪侠之谭,是以三国史、汉楚军谈及传记小说,多豪侠不羁磊落以为多焉。读之则快,而扰乱少年之心,决非少矣。(《东游丛录》函杂笔谈,页百二十九至百三十。)

禁不是个办法,但他说的“贻误青年,其迹甚明”,是有案可证的。 二十多年前,我去北京图书馆查找《东游丛录》,目录上有没有书,但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社会科学)找到了,复印了十几页,可惜没有全部复印,因为这书一般很不容易看到了。我发现这位古文大师的思想比今天某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学者进步,大概是因为否定只否定在这些学者身上起了作用,进入到“后现代”便又转回去了,而中国需要的仍是现代化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

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

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发布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因此,必须承认教育的独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产品,不能跃过教育的现代化,用手段的现代来取代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百年树人,需要认真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点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回报。日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通过对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觉首先对基础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紧,而且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训之处,这些对我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础教育的设计,都不无参考价值。

二、要做到立法严谨,执法坚决,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经过3年多的研究

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表了4次咨询报告,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等,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级的职责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体系,法令执行细则、实施条例等环环紧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们在执行过程中任意曲解。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法不依,甚于无法。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更要严格守法。政府部门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反或不执行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违法民法、触犯刑法是犯法;违反有关教育法规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进行处理。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

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

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

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

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总之,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

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相关文章

  • 不同时期日本德育主要内容
  • 首次出现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一直沿袭下来. ...查看


  • 日本基础教育教科书的出版与选用
  • 日本基础教育教科书的出版与选用 杨明博 黄燕云 韩晓荣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875) 摘要: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基础教育教科书的建设不仅是日本教育改革的大事,也是日本国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从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辑.审定 ...查看


  • 遇到地震应该知道的避险自救常识---日本的经验值得一学
  • 遇到地震应该知道的避险自救常识 周刊网深度中国 2011-03-11 16:04:42 阅读3639 评论5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据日本气象厅及USGS资料统计,1955年至2004 年的59年里,日本共发生 ...查看


  • 日本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薪酬制度及其改革
  • 作者:张晴崔勋 日本问题研究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4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0)03-0034-07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对教育的长期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又充分体现在对公立学 ...查看


  • 日本教育的特点(2)
  • 第二节 日本教育的特点 日本现行教育既保持了自己固有的传统,又从本国国情出发,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外国的长处,不断地进行改革.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保持传统与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日本教育逐渐形成了自身 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家高 ...查看


  •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
  • 走进日本课程作业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社会发展学院 2010级世界历史 李 嘉 南 1011224003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与教育息息相关.日本较高的国民素质便是因为其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发展.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查看


  • 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更新
  • 日本未参加资格证书更新进修的教师,其教师资格证书自动失效-- 在日本,公立中小学教师属于地方公务员.根据日本<关于保障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教职人员工资水平的特别措施法>,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要高于一般公务 ...查看


  • 日本抗震防灾措施小考
  • 在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创伤之后,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反思,这些天看了一些有关日本防震的资料,感触很深,我想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在重建过程中加以借鉴的. 日本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是太平洋环火山带频繁活动的地区,台风 ...查看


  • 日本义务教育改革动向分析
  • 2007年第5期总第229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 5 2007SumNo 229 日本义务教育改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