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 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 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 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正如江泽民曾指出“知识经济将在二十一世纪居于主导地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的要素。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作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钻研教材,引导学生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学会了质疑,才会去思考,去创新。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教材,然后质疑,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教育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能提出质疑才能去思考,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 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

积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

2.重视创新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

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框框的限制,时该牢记创新教育是生物教育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

摘要: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潮流,它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着重体现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三个要素。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方法等。就生物教学而言,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能力培养自主性学习实验教学

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寻求新的教育切入点,呼唤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强音。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而创造力的发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其教育过程来体现。传统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以改变我国中学教育是“听话教育、应试教育”的窘况。生物学科与自然界关系极为密切,其研究对象具体而客观,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中学生物学大纲已明确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中学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疑地,它是对当今国际经济和科学竞争的前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一素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和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让创新有方向

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基础教育前提下,创新教育不是重在创造成果,而是要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三个要素,其中创新精神居核心地位,它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大量的创造实践证明:人的创造力究竟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是创造发明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要使创新教育体现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最终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社会,不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让创新有依托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 性很强的学科,有许多生物学原理和规律都来源于实验。生物实验技能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启迪和导向作用。以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般都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验证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在实验教学中,在同一原理指导下,提倡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多样性。我们应该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仪器的改革、实验方法的改进上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源泉和土壤,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让学生对某种生物现象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例如讲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时,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学过的原理自己设计出一个选育优良品种的实验,结果学生们的设计多种多样,有些的确具有一定的水准和独创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对于同一实验不一定要求千篇一律地用同一步骤或同一模式,只要最后能达到相同的目标,殊途同归即可。2000年全国高考江浙理科综合考试题中的第25小题就是以实验为依托,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典型例证。

八、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创新有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不断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信念,产生其对成功的下一步不断追索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可供成就的舞台,教师一言堂不给机会给学生以创造的尝试,学生就毫无成就感而言,更谈不上因之而对创造产生的浓厚兴趣。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适宜梯度的创造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能期望值太高,否则置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而不顾;更不能太低,那样学生会轻生出创造何其容易的感慨。要使目标具有一定难度又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智慧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获得成功。只有在追索目标过程中的真正付出,才能激起其成功的愉悦和自豪感,就会产生更强烈更高层次的创造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创造内动力。如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第二步为主动运输,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也可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上的知识点,如若通过观察水稻根细胞周围氧气浓度与根细胞中K+等矿质元素离子浓度关系变化的图象,教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图象中曲线的变化,从而学生会主动得出矿质元素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既需要能量又需细胞膜上载体的结论。继续联系前面知识,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得出这一过程为主动运输,而且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由于这一结论是学生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在成功的愉悦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大为活跃,余下的时间内创造力倍增。上一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舞台是课堂,但可供学生创造力自由发挥的舞台还有很多,如讲究手脑并用的实验课、各级各类的“生物百科”征题活动、学校定期举办的“科技活动周”、生物学科的竞赛活动、生产生活实际等等。在这些舞台中,主角永远是学生,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表现和尽情发挥,甚至可以退居为欣赏者,适时予以圈点,予以鼓励,予以掌声,那么,屡屡的成功体验就会坚定学生创造信念,并形成一种持久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动力。

九、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素养,让创新有保证

在创新教育中,要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教师。创新性教师应该是那些具备较高职业理想,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新世纪教师若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会失去生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定位,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一讲到底,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生硬地塞给学生,传授知识一步到位,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质疑、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陈旧、僵化的教学思想,它也忽视了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天性,丧失了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机,这是创新教育的大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一方面要更新观念,顺应变革的时代,大胆进行教改,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另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除了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的创造实施结果外,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优化学生的创造过程,而这又往往是我们常忽略的。它是教学中最富有魅力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最华丽的乐章,它位于创造中的最高层次,师生任何一方的懈怠都难于得到创造女神的青睐。

却并非“高处不胜寒”,因为每位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潜能超常的发挥与教师智慧引导也存在同步关系。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如果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浪花,那么这个浪花的激起全在于溅出浪花的教学方法。所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酶,是催化剂,好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足球场上的中场发动机。所以,为师者,如何启动这台中场发动机多给学生传些具有创造力的妙球,这一点相当重要。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要在具体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反复地探索、总结、完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学。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俞国良(主编) 《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丛书》华艺出版社1999年版。 [2]朱作仁《创新教育手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

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窨,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竟争意识。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三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 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

掌握并运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 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离不开思维,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思维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它的发展有赖于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期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进行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给予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

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因此, 优化课堂教学,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当今教育发展,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作者:毛拥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4-17 点击量:95

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强调了实施" 素质教育" 要"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可见" 创新教育" 与" 素质教育" 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 素质教育" 的发展。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与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重点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以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化学教学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护、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老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重要的文书档案要用碳素墨水书写;刚粉过的石灰墙在房间生火后更潮湿。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氮气、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 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 内凹变瘪" ,接着" 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 。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

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 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 内凹变瘪" 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 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从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再次,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乐于解疑,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古人云:" 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学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深信书本,不崇拜权威。例如,我在讲授乙烯性质后,有一个同学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当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提交给同学们讨论,并且补充了乙烯与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答案。通过与这位学生的讨论,使全班同学明白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讨论,学生参与了质疑、解疑的全过程,不仅愉快地接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品质。 要学生学会这种思维并引导其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在萌芽状态,都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学生大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的火花;考试也应鼓励创新,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酌情给高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求异,达到创新的境地。

在一切的创造发展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 这里我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讲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 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到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讲到化学肥料的性质时,想到怎样才能合理施肥;讲到H2的化学性质时,联想于它有什么主要用途。

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创新观察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育。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 空白" 和" 开发区"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去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工作。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例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

(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江泽民同志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是教育" 三个面向" 的需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般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尝试实验,自主探求结果、自己发现真理、探究性地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创新品质。例如,在《乙酸》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甲酸其结构发现分子中含有醛基,于是大胆提出假设:甲酸会发生银镜反应!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确立实验方案(检验醛基)进行实验探索,但实验结果却没有银镜产生!是否假设不成立呢?在学生处于这种“迷茫”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设问:醛发生银镜反应的溶液环境是什么?学生在“心领神会”(碱性环境)后继续探索:在甲酸溶液中加入NAOH 中和至碱性后再实验。学生在不断尝试后终于成功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以上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课程目标,让数学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使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 创设提问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 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化学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当今的化学教学却不容乐观, 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广大化学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来谈谈作者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育界的永恒话题。对于化学教学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 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剖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 在高中阶段进行化学教学时, 可以把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化学角度来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化学, 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各种生产生活现象引进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开阔视野,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在教学硝酸相关的内容时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硝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大的便利, 它可以鉴别真金与黄铜, 真金放在硝酸里是不会发生反应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小事例:如菠菜生吃时有点涩味, 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草酸, 草酸可与体内的钙质合成草酸钙, 所以菠菜吃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 这样可除去部分草酸; 劣质的美白化妆品中含有大量的铅, 经常使用对皮肤的危害很大, 会与皮肤表面的含硫化合物生成黑色的硫化铅, 而留下难看的斑点等等。通过化学学习,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

学生知道了一些生活的小窍门无形中会产生成就感, 对化学会越来越感兴趣, 久而久之, 会对化学产生持久的兴

趣。

二、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可见导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 有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以此为出发点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巧设悬念, 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新买的铝锅, 烧过水后会有黑色斑点生成; 家庭装修的各种金属器具一段时间后变得暗淡; 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非常茂盛等等, 这些奇妙的现象肯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得他们去探索、去求知, 这样导入铝和氮气的教学,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 求知欲望更强烈, 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在教学《甲烷》这一节内容时, 上课伊始, 我先向同学们介绍:同学们, 现在农村大力发展建造沼气池, 沼气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做饭, 既干净又卫生, 用的也只是一些废料, 那么你们知道沼气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对沼气池有所耳闻, 甚至有的学生家里也有, 但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加进去的是废料, 怎么出来的气体就可以点燃呢? 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 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老师再告诉同学们, 沼气是甲烷的俗名之一, 沼气是沉积在沼池底部的植物残体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产生的气体, 它主要的成份就是甲烷。正是根据这一原理, 人们发明了用发酵法来制造沼

气的沼气池。然后再来进行甲烷的分子组成与分子结构等理论的讲述, 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三、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可以揭示事物规律,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演示实验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可以显示出特殊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验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准确而鲜明的感性材料, 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 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提高实验技能。如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酒精灯是用火柴点燃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柴就可以点燃酒精灯的方法呢? 学生往往认为除了火种点燃没有其他方法。但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往酒精灯的灯芯上一碰, 酒精灯立即被点燃。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了矛盾, 产生了认识失调, 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 因此在认识不平衡的情况下, 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 并采取认知行为, 使之趋于协调。 演示实验中, 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 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 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 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这些都可以诱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诱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形成科学素养。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来自问题, 问题始于质疑。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教学前可设计这样的情景:某地一家庭主妇在打扫卫生间时突然晕倒, 因抢救无效死亡。法医经过解剖得出结论:该主妇死于氯气中毒。原来, 为了去污, 她把“洁厕灵”和“漂白粉”混合使用, 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洁厕灵”和“漂白粉”两者混合会产生Cl2?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 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索与研究。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展开探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借助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只要方法运用得当, 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可以极大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就以故事来引出课题。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上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 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担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淙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刻思考

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化学实验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因此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创设问题清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实验想象的本质,探究化学变化的内在规律。

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把教材作了适当的修改,在每个实验桌上给同学们预先安排了两套不同的实验装置,一套是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的仪器,一

套是各组并不完全相同的(有分液漏斗、锥行瓶;烧杯、干燥管;长颈漏斗、塑料隔板、大试管等的)。首先我让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搭建一套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并让学生说明搭建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又动脑,还巩固了知识点。

在这个实验中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习兴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实验为基础”就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教学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来展开,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三、利用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全新的, 学生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

验, 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

如:“在室温下, 有体积相同、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 请设计实验予以区分。”或者“厨房的两个调料瓶中都有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与碱面(纯碱)中的某一种,请利用家庭现有条件,用两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上述两道题目,生活中常遇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结果他们的方法有十多种。这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中,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得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变通能力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例如“非典”时候的消毒剂的研究,现在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如何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

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因为1+1=2。所以学生会认为100+100一定等于200。为此,在微粒的性质教学中,我们就问学生100+100永远等于200吗?然后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让学生来做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观察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产生问题情境,思考为什么?

六、联系生活生产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编织着生活,生活中孕育着化学。紧密联系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巧设问题情境。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区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问题。在学习“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境: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县小清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包括实际工资调查和网上搜索,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1) 测定沿河工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64%

(2) 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此地雨水明显是酸性。

(3) 了解到沿河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为了创设情境,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是必要的。那些能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过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但是,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并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键是能否根据创设的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衍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要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通过化学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

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又如:教学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如:教学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 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评析:这种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又如: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生: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 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生生互动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评析: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如:教学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师: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师: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教学达到高潮。师:①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②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如:教学《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学过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兴趣高涨。评析: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思维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如:神州六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教师可适时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课堂教学中用探究性实验设疑创境,培养探究精神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讨论微粒的运动性时,师创设如下情境;在烧杯A 中装入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 中装入10ml 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 、B 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看到小烧杯A 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师;通过以上实验现象观察,你能得到结论吗?生1:杯A 中滴入的酚酞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烧杯B 无关。生2: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 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3:烧杯B 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解到烧杯A 中的溶液中,使溶液A 变红。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

如在酸碱反应的教学过程中,讲到中和反应时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遇酸也能变化,性能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

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虽然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 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应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 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合适与否,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不合适的原因,并及时表扬他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对尾气处理装置的改进。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大胆思考,想出了多种比课本更完善的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欲望。

② 实验设计:让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目的,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确定所用仪器、药品、装置,并通过相互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整个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看,化学规律,新物质的发现及合成,都是通过实验进行的。新理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也可以说,化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化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从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其突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做到:

1、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学习了制氢气的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CO 2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CO 2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CO 2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设计出CO 2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2、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勇于评判,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要避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重视通过学习的发现过程来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我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把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行研究质量守恒的探索性实验。

4、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

展实验空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实验内涵,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自行设计制氧气的装置,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器具,设计出类似的装置,让学生开展竞技活动,让他们自行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这样在发现中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选择,可让学生回家继续做些探究性的试验,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作其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5、重视化学实验史的教育,化学家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可以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召开化学活动会,表演化学小魔术、竟猜化学谜语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训练和应用。现代的习题具有三个特点,开放性、可操作性、群体性。原来的习题只讲中间不讲两头,即只讲解题不讲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和应用。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要留意和学习现代化科技和现代生活知识,并不断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把作业改为生活小实验,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作业具有趣味性、合作性、开放性。如学了化学基本仪器后,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可替代的废旧用品进行改装。学习了空气的污染这段内容后,可让学生分组对身边的环境进行小组调查、分析,甚至写出调查报告,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既在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环保的直接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载体,积极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 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 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 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正如江泽民曾指出“知识经济将在二十一世纪居于主导地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的要素。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作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钻研教材,引导学生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学会了质疑,才会去思考,去创新。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教材,然后质疑,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教育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能提出质疑才能去思考,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 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

积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

2.重视创新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

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框框的限制,时该牢记创新教育是生物教育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

摘要: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潮流,它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着重体现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三个要素。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方法等。就生物教学而言,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能力培养自主性学习实验教学

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寻求新的教育切入点,呼唤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强音。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而创造力的发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其教育过程来体现。传统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以改变我国中学教育是“听话教育、应试教育”的窘况。生物学科与自然界关系极为密切,其研究对象具体而客观,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中学生物学大纲已明确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中学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疑地,它是对当今国际经济和科学竞争的前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一素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和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让创新有方向

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基础教育前提下,创新教育不是重在创造成果,而是要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三个要素,其中创新精神居核心地位,它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大量的创造实践证明:人的创造力究竟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是创造发明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要使创新教育体现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最终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社会,不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让创新有依托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 性很强的学科,有许多生物学原理和规律都来源于实验。生物实验技能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启迪和导向作用。以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般都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验证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在实验教学中,在同一原理指导下,提倡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多样性。我们应该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仪器的改革、实验方法的改进上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源泉和土壤,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让学生对某种生物现象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例如讲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时,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学过的原理自己设计出一个选育优良品种的实验,结果学生们的设计多种多样,有些的确具有一定的水准和独创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对于同一实验不一定要求千篇一律地用同一步骤或同一模式,只要最后能达到相同的目标,殊途同归即可。2000年全国高考江浙理科综合考试题中的第25小题就是以实验为依托,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典型例证。

八、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创新有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不断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信念,产生其对成功的下一步不断追索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可供成就的舞台,教师一言堂不给机会给学生以创造的尝试,学生就毫无成就感而言,更谈不上因之而对创造产生的浓厚兴趣。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适宜梯度的创造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能期望值太高,否则置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而不顾;更不能太低,那样学生会轻生出创造何其容易的感慨。要使目标具有一定难度又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智慧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获得成功。只有在追索目标过程中的真正付出,才能激起其成功的愉悦和自豪感,就会产生更强烈更高层次的创造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创造内动力。如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第二步为主动运输,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也可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上的知识点,如若通过观察水稻根细胞周围氧气浓度与根细胞中K+等矿质元素离子浓度关系变化的图象,教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图象中曲线的变化,从而学生会主动得出矿质元素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既需要能量又需细胞膜上载体的结论。继续联系前面知识,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得出这一过程为主动运输,而且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由于这一结论是学生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在成功的愉悦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大为活跃,余下的时间内创造力倍增。上一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舞台是课堂,但可供学生创造力自由发挥的舞台还有很多,如讲究手脑并用的实验课、各级各类的“生物百科”征题活动、学校定期举办的“科技活动周”、生物学科的竞赛活动、生产生活实际等等。在这些舞台中,主角永远是学生,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表现和尽情发挥,甚至可以退居为欣赏者,适时予以圈点,予以鼓励,予以掌声,那么,屡屡的成功体验就会坚定学生创造信念,并形成一种持久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动力。

九、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素养,让创新有保证

在创新教育中,要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教师。创新性教师应该是那些具备较高职业理想,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新世纪教师若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会失去生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定位,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一讲到底,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生硬地塞给学生,传授知识一步到位,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质疑、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陈旧、僵化的教学思想,它也忽视了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天性,丧失了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机,这是创新教育的大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一方面要更新观念,顺应变革的时代,大胆进行教改,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另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除了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的创造实施结果外,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优化学生的创造过程,而这又往往是我们常忽略的。它是教学中最富有魅力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最华丽的乐章,它位于创造中的最高层次,师生任何一方的懈怠都难于得到创造女神的青睐。

却并非“高处不胜寒”,因为每位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潜能超常的发挥与教师智慧引导也存在同步关系。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如果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浪花,那么这个浪花的激起全在于溅出浪花的教学方法。所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酶,是催化剂,好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足球场上的中场发动机。所以,为师者,如何启动这台中场发动机多给学生传些具有创造力的妙球,这一点相当重要。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要在具体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反复地探索、总结、完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学。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俞国良(主编) 《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丛书》华艺出版社1999年版。 [2]朱作仁《创新教育手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

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窨,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竟争意识。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三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 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

掌握并运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 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离不开思维,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思维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它的发展有赖于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期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进行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给予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

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因此, 优化课堂教学,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当今教育发展,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作者:毛拥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4-17 点击量:95

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强调了实施" 素质教育" 要"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可见" 创新教育" 与" 素质教育" 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 素质教育" 的发展。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与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重点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以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化学教学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护、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老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重要的文书档案要用碳素墨水书写;刚粉过的石灰墙在房间生火后更潮湿。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氮气、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 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 内凹变瘪" ,接着" 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 。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

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 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 内凹变瘪" 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 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从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再次,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乐于解疑,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古人云:" 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学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深信书本,不崇拜权威。例如,我在讲授乙烯性质后,有一个同学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当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提交给同学们讨论,并且补充了乙烯与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答案。通过与这位学生的讨论,使全班同学明白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讨论,学生参与了质疑、解疑的全过程,不仅愉快地接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品质。 要学生学会这种思维并引导其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在萌芽状态,都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学生大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的火花;考试也应鼓励创新,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酌情给高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求异,达到创新的境地。

在一切的创造发展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 这里我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讲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 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到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讲到化学肥料的性质时,想到怎样才能合理施肥;讲到H2的化学性质时,联想于它有什么主要用途。

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创新观察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育。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 空白" 和" 开发区"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去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工作。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例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

(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江泽民同志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是教育" 三个面向" 的需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般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尝试实验,自主探求结果、自己发现真理、探究性地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创新品质。例如,在《乙酸》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甲酸其结构发现分子中含有醛基,于是大胆提出假设:甲酸会发生银镜反应!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确立实验方案(检验醛基)进行实验探索,但实验结果却没有银镜产生!是否假设不成立呢?在学生处于这种“迷茫”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设问:醛发生银镜反应的溶液环境是什么?学生在“心领神会”(碱性环境)后继续探索:在甲酸溶液中加入NAOH 中和至碱性后再实验。学生在不断尝试后终于成功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以上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课程目标,让数学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使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 创设提问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 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化学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当今的化学教学却不容乐观, 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广大化学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来谈谈作者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育界的永恒话题。对于化学教学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 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剖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 在高中阶段进行化学教学时, 可以把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化学角度来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化学, 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各种生产生活现象引进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开阔视野,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在教学硝酸相关的内容时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硝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大的便利, 它可以鉴别真金与黄铜, 真金放在硝酸里是不会发生反应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小事例:如菠菜生吃时有点涩味, 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草酸, 草酸可与体内的钙质合成草酸钙, 所以菠菜吃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 这样可除去部分草酸; 劣质的美白化妆品中含有大量的铅, 经常使用对皮肤的危害很大, 会与皮肤表面的含硫化合物生成黑色的硫化铅, 而留下难看的斑点等等。通过化学学习,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

学生知道了一些生活的小窍门无形中会产生成就感, 对化学会越来越感兴趣, 久而久之, 会对化学产生持久的兴

趣。

二、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可见导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 有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以此为出发点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巧设悬念, 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新买的铝锅, 烧过水后会有黑色斑点生成; 家庭装修的各种金属器具一段时间后变得暗淡; 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非常茂盛等等, 这些奇妙的现象肯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得他们去探索、去求知, 这样导入铝和氮气的教学,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 求知欲望更强烈, 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在教学《甲烷》这一节内容时, 上课伊始, 我先向同学们介绍:同学们, 现在农村大力发展建造沼气池, 沼气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做饭, 既干净又卫生, 用的也只是一些废料, 那么你们知道沼气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对沼气池有所耳闻, 甚至有的学生家里也有, 但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加进去的是废料, 怎么出来的气体就可以点燃呢? 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 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老师再告诉同学们, 沼气是甲烷的俗名之一, 沼气是沉积在沼池底部的植物残体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产生的气体, 它主要的成份就是甲烷。正是根据这一原理, 人们发明了用发酵法来制造沼

气的沼气池。然后再来进行甲烷的分子组成与分子结构等理论的讲述, 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三、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可以揭示事物规律,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演示实验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可以显示出特殊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验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准确而鲜明的感性材料, 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 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提高实验技能。如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酒精灯是用火柴点燃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柴就可以点燃酒精灯的方法呢? 学生往往认为除了火种点燃没有其他方法。但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往酒精灯的灯芯上一碰, 酒精灯立即被点燃。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了矛盾, 产生了认识失调, 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 因此在认识不平衡的情况下, 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 并采取认知行为, 使之趋于协调。 演示实验中, 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 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 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 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这些都可以诱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诱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形成科学素养。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来自问题, 问题始于质疑。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教学前可设计这样的情景:某地一家庭主妇在打扫卫生间时突然晕倒, 因抢救无效死亡。法医经过解剖得出结论:该主妇死于氯气中毒。原来, 为了去污, 她把“洁厕灵”和“漂白粉”混合使用, 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洁厕灵”和“漂白粉”两者混合会产生Cl2?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 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索与研究。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展开探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借助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只要方法运用得当, 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可以极大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就以故事来引出课题。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上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 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担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淙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刻思考

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化学实验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因此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创设问题清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实验想象的本质,探究化学变化的内在规律。

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把教材作了适当的修改,在每个实验桌上给同学们预先安排了两套不同的实验装置,一套是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的仪器,一

套是各组并不完全相同的(有分液漏斗、锥行瓶;烧杯、干燥管;长颈漏斗、塑料隔板、大试管等的)。首先我让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搭建一套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并让学生说明搭建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又动脑,还巩固了知识点。

在这个实验中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习兴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实验为基础”就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教学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来展开,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三、利用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全新的, 学生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

验, 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

如:“在室温下, 有体积相同、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 请设计实验予以区分。”或者“厨房的两个调料瓶中都有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与碱面(纯碱)中的某一种,请利用家庭现有条件,用两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上述两道题目,生活中常遇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结果他们的方法有十多种。这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中,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得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变通能力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例如“非典”时候的消毒剂的研究,现在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如何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

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因为1+1=2。所以学生会认为100+100一定等于200。为此,在微粒的性质教学中,我们就问学生100+100永远等于200吗?然后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让学生来做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观察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产生问题情境,思考为什么?

六、联系生活生产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编织着生活,生活中孕育着化学。紧密联系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巧设问题情境。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区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问题。在学习“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境: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县小清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包括实际工资调查和网上搜索,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1) 测定沿河工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64%

(2) 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此地雨水明显是酸性。

(3) 了解到沿河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为了创设情境,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是必要的。那些能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过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但是,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并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键是能否根据创设的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衍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要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通过化学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

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又如:教学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如:教学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 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评析:这种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又如: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生: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 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生生互动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评析: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如:教学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师: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师: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教学达到高潮。师:①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②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如:教学《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学过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兴趣高涨。评析: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思维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如:神州六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教师可适时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课堂教学中用探究性实验设疑创境,培养探究精神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讨论微粒的运动性时,师创设如下情境;在烧杯A 中装入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 中装入10ml 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 、B 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看到小烧杯A 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师;通过以上实验现象观察,你能得到结论吗?生1:杯A 中滴入的酚酞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烧杯B 无关。生2: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 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3:烧杯B 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解到烧杯A 中的溶液中,使溶液A 变红。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

如在酸碱反应的教学过程中,讲到中和反应时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遇酸也能变化,性能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

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虽然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 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应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 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合适与否,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不合适的原因,并及时表扬他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对尾气处理装置的改进。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大胆思考,想出了多种比课本更完善的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欲望。

② 实验设计:让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目的,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确定所用仪器、药品、装置,并通过相互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整个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看,化学规律,新物质的发现及合成,都是通过实验进行的。新理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也可以说,化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化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从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其突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做到:

1、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学习了制氢气的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CO 2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CO 2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CO 2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设计出CO 2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2、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勇于评判,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要避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重视通过学习的发现过程来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我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把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行研究质量守恒的探索性实验。

4、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

展实验空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实验内涵,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自行设计制氧气的装置,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器具,设计出类似的装置,让学生开展竞技活动,让他们自行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这样在发现中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选择,可让学生回家继续做些探究性的试验,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作其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5、重视化学实验史的教育,化学家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可以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召开化学活动会,表演化学小魔术、竟猜化学谜语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训练和应用。现代的习题具有三个特点,开放性、可操作性、群体性。原来的习题只讲中间不讲两头,即只讲解题不讲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和应用。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要留意和学习现代化科技和现代生活知识,并不断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把作业改为生活小实验,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作业具有趣味性、合作性、开放性。如学了化学基本仪器后,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可替代的废旧用品进行改装。学习了空气的污染这段内容后,可让学生分组对身边的环境进行小组调查、分析,甚至写出调查报告,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既在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环保的直接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载体,积极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文章

  •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个新理念的认识
  • 作者:章潼生 学语文 2003年07期 <语文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新".这个"新"不是一般的新,而是以全方位的崭新的面貌出现.从它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到语文任务的分 ...查看


  •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研究_以山东省为例
  • 青年教育 QingNianJiaoYu 青年教育 QingNianJiaoYu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孔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发现,山东青少 年性生理知识不足,性知识的主要来 ...查看


  • "启发式综合教学"与"目标教学"的比较
  • "启发式综合教学"与"目标教学"的 比较 作者:朱世东 主题类号:G1教育学 [ 文献号 ]1-1123 [原文出处]教育科学 [原刊地名]大连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20-23 [分 ...查看


  • 2.4[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说课稿
  •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说教法.学法及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学习任务分析 首先是教材 ...查看


  • [分销渠道管理]教学大纲
  • <分销渠道管理>教学大纲 (含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34 学 分:2 开课对象: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英文译名:Marketing Channel Management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 ...查看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一
  •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一.单元总说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 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 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 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 ...查看


  • 美术源于生活
  • "美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理想追求,是当前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问题美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 ...查看


  • 高校学生自购教材的意义_问题与思考
  • 第30卷 增刊V ol 30 Sup. 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r nal of G uang xi U 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ocia l Science) 2008年5月M ay , 200 ...查看


  • 主课题开题报告
  • 一, 课题的提出 1,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国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 ...查看


  •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方案(一)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地理作为高中学科中的一门课程,在面对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得会被家长.学生认为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并被忽视,而这将会造成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无助与困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