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景区介绍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级 别 国家一级

成立时间 2006年5月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面积为23332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四层,高度为43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

博物馆二楼为该馆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临时展厅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及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动的平台。

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第四部分:开发同工,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

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工程建设到展厅布置,每一个步骤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共分为4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公室场所。

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

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柱上蟠龙腾飞,栩栩如生。“九龙柱”重达135吨,前面的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一块完整的砻石构成。这块卧碑与一对“九龙柱”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巨幅石雕位置:博物馆二楼平台前

走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最抢眼的要数二楼平台的两幅石壁雕了。这两幅长各16米、宽各4.5米的巨幅浮雕内,不仅容纳了海峡两岸共同瞩目的妈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观与著名史迹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还将台湾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尽收其中,让海峡两岸的同胞一走进博物馆参观时,就感到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亲切感油然而生。

火药爆绘壁画“巨榕”位置:博物馆二楼中庭

泉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功爆绘了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创该类画世界之最,堪称是“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

这幅爆绘壁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是蔡国强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的献礼之作。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

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综合主题馆位置:博物馆二楼展厅亮点:1500多件文物文献展示“五缘”

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整个布展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87个项目。

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单独各作一部分,即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古(清)代闽台的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还通过“前言”对该馆所要展示的内容以及闽台两地深厚的“五缘”关系进行提示。在主题馆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将再现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

综合主题馆的展览线长度1000多米,整个展厅空间既宽敞又不失丰满,参观流程比较顺畅,参观时间需90至120分钟。主题馆艺术创作共33个,安装18个大小场景,再现了闽台关系史中重要事件,让观众更有历史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布展的过程中,采用声、光、电等最新高科技手段,设置了5台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提高了布展的可观性和娱乐性,让观众寓教于乐。同时,还设置了“寻根问源查姓氏”等触摸屏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参观者的互动参与性,真正做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

“乡土闽台”专题馆位置:博物馆三楼西展厅亮点:闽台四季习俗大展示

在这个面积为1520平方米的展厅里,别具一格地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拜年的团圆场景,闹元宵的喜庆场面,迎春的美妙画卷,清明的祭扫习俗……

“半月沉江”、“南海金莲”、“白璧青云”,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竟是泉州素食名菜。乡土闽台专题馆还专门介绍了泉州的美食,帮我们将泉州各种美食了解“透透”。

闽台民间工艺精品展位置: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亮点:两岸高品质工艺品集体亮相 它们是由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各会员单位提供的,都曾屡获国家、省、市各类大奖。台湾方面展品则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发函邀请参展。泉州的展品种类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偶、泉州刺绣、德化瓷器、永春漆篮、泉州脱胎工艺品、神将盔帽、泉州花灯、竹编工艺、铜制器具;台湾的有金门陶艺、琉璃工艺、交趾陶艺、木偶、宗教、木雕、石雕、琉璃;此外,还有闽台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将阵头、盔帽、阵仗、铜器、绣仗、文轿、武轿、神像等,以及宗教庆典的各类道具。

闽台著名画家作品展位置:博物馆三楼东展厅

亮点:10多位闽台著名画家展出100多幅作品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起着沟通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作用。闽台一衣带水,原本一家,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关系密不可分。闽台翰墨情缘密切,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成为维系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开元寺

景点级别 国家4A级景区

开放时间 08:00~17:30

门票:免费

成立时间: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1300年间,大开元寺随世道兴衰,屡修屡圮.历尽风霜。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改名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又改称开元寺至今。迨至两宋,泉州开元寺不断发展,香火日盛,周围没有不相统属支院达120所.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剩平章伯颜奏请,合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40年中.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据《温陵开元寺志》载.其实"禅风远泊,衲子兢集","食常万指",寺有僧人千余,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也是全国少有的大寺庙,迨至元末,泉州兵荒马乱,"饥谨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衰落不振。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命僧正映为寺主持,修举废坠,芳渐次中兴.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间,再度衰落,,禅林规制,日就陵夷”。佛寺和僧舍废为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并侵及法堂,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才由檀越黄文炳书面.向当朝奏请,尽驱诸匠。"始获青毡旧物,然亦仅存十一与千百之间而已。此后,只有损毁维修而无扩充。民国初年(公元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原时难全其功。后来,部分寺院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作囚禁壮丁场所,抗日战争时大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损失严重。

自1952年以来,数度拨款修缮,外建石栏墙,兴建东西两廊及拜亭,山门,大殿,戒坛和准提寺均经整肃,使这座千年古刹旧貌变新颜。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从前的西城外),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寺院所在地原为黄家花园,后捐地建寺,有逾1300年历史。

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3] 。

1950年政府拨款整修。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1989年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寺院景点

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

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也许也是因为这一天不收门票的缘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一天拜访。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

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

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东西二塔

简要说明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 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 1997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4] 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评价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在当代,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其他建筑

在开元寺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诏安)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3]

建寺传说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

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这一历史悬案,成为1992年《飞碟探索》杂志的UFO遗址探讨对象),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崇武古城

景区质量等级 国家AAAA级景区 景区门票 45元,夜游时间(19:00后)均不收门票。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崇武还有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这里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惠安置县时,设崇武乡守节里,续置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动在朝鲜和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崇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

《崇武所城志》载:城“四方设门,各置楼于上”,“东、西、北三面月城,南无月城,门外照墙为屏蔽”,城门及门楼至今保存完好。又载:“东城厚设敌台一座,防贼舟随潮内讧,便于观察”,后于1574年(明万历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虚台,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铳,台内可容数十人”,这些敌台距城门约50~100米左右,现均完好。环城还有窝铺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崇武城历代几经增筑维修。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筑东西门月城;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置四门楼,添砌跑马道,新建弓兵窝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因战乱而肆行迁界,城摧屋毁,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复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

此后,因失去军事上的作用,而长期废弃,部分城墙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和管理。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841年大修后,至20世纪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至1987年间,由国家分三期拨款对古城进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门至南城角,次至水关门北,终及北城门,至1987年9月间全部竣工。断者续,颓者葺,使古城恢复了昔日海上雄关胜概,成为中国军事建筑学研究的一份珍贵资料,同时也成为崇武旅游景区的核心[2-3] [6-8]

旅游景观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浑的崇武古城,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观,风情独俏的惠东妇女,古朴奇特的民间习俗,以及遍布半岛熠熠生辉的精美建筑和异彩纷呈的宏博文艺奇葩,展示了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点命名为“崇武听涛”。[2] [4] [6] 古城门

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约5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300多米。

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则外加设一照墙,照墙前有一尊关公雕像。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城内关帝庙的关云长把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西门的两道城门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下来。荫凉的城门下摆有几个小摊子。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街道则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2] [7]

古城墙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

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对于崇武来说,石头就是小城的灵魂。踏着石砌的台阶,缓缓地走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着干净的绿。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2] [8] [9]

古民居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

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一条条小巷藏于一座座民居之间。走在狭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门终日敞着,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院子里的妇女坐在装满带壳海蛎的大桶旁,熟练地撬开蚝壳,不一会儿,脚边的蚝壳已堆成小山。[2]

古迹群

古城内外的3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占地面积多在数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庙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是崇武古城这座抗击外夷历史丰碑的一篇篇生动诗章,深烙着千百年间崇武人民奋斗前进艰辛创业的脚印,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复杂多元的宗教信仰观念。如宋建的诚应庙,明时改为城隍庙;明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建的东岳庙等等,

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继光所书,妈祖宫后的“马蹄石”传为1651年(清顺治八年)郑成功驻此抗清时遗留。城外3公里处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龙喉晓烟”有惠安第一胜景的美誉,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狮石晚照”的狮石台曾经是戚继光操练水兵的指挥台,还有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3] [10]

惠女民俗

崇武古城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她们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蓝色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

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全国独具一格的服饰在崇武不时会跑进你的视线,因为惠女们勤劳的身影随处可见。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鱼,因此,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称得上全能媳妇。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古城风光更增添了几分魅力。[2] [11]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古城墙南侧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全园长约1200米,幅面宽度60-200米,占地面积约9公顷,地形起伏有序,园里石径纵横,绿茵片片,设有25个景区,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或小巧玲珑,或巨伟壮观,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独具匠心。其中最为突出的景区有:巨型“双龙抢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龙石柱、高10.8米的戚继光雕像、妈祖艺术展区、惠女雕像广场、石雕动物园、狮子林、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人物雕像、聊斋志异区、华夏诸神展示区、十二生肖园、二十四孝园、八仙区、观音坡景区、石雕艺术珍品馆、崇武石雕艺术重要工程展馆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集中展示了“中国石雕之乡”石雕技艺的新成就。

古城南门外的半月湾有全国最大的岩雕艺术作品——“大地艺术”,也称“鱼龙窟”岩雕,是由著名画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费数年心血创作而成的,

其作品取材于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态,依形取势,循石造型,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各种艺术形象170余件,遍布于海湾的滩头、水中,到处可见,大小不一,妙趣横生。有海水里浮动的小鱼,沙滩上躲着下蛋的玳瑁,岩石旁横行的螃蟹,绿树下听潮的海豚;还有那颟干页的龟、蜿蜒的鳗……最壮观的是海门亭的迎面海水中依岩礁形态而成的一只神龟,长23米,宽15米,凛然生威,堪称“天下第一龟”。激浪涌来,竞如鱼龙嬉戏海中一般。著名书法艺术大师宋屺瞻、钱君陶、刘海粟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镌刻在奇石怪礁上,和鱼、龙岩雕相映成趣,如一幅古朴苍郁的写意山水。[2] [11-12]

崇武海岸

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连接着“南方北戴河”——半月湾、“西沙银蛇”——西沙湾、“八闽第一金滩”——青山湾等顶级度假胜地。区内长达28.8公里的曲折海

岸线上,12个沙湾处处沙质细腻、妩媚绮丽,4大岩群迭峰垒石、磊落万状。“中国·崇武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就矗立在古城东南角。崇武城西港湾新建码头,台轮往来停靠;城南“海门深处”、水岩峭立、惊涛拍岸;城东“半月沉沙”,雪白沙滩,苍翠林带,是天然海滨浴场,疗养胜地。

登上崇武城楼,放眼万里烟波,鸥鹭翔集,渔帆竞发,正是“沧溟万里平如掌,蓬岛相携驾鹤游”。

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这与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同为一种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更加引起人们的神往。[2] [6] [9]

人文历史

中国古城众多,城址多选择在平原地带,是为保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建。崇武城却选址于滨海险要之处。它耸立在小兜寨江湾东侧,负山控海,南临大海,东有乍山、赤山、高雷山;北有丰山、旗山;城中有莲花峰;城墙架于江口山、庵山等四个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宛如一朵莲花。城址的选择,既符合“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原则,也为住城军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明代以来不少来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题联赋诗加以赞美。

如明嘉靖年间吏部郎李恺为西门楼题联:“举酒邑南溟谁将鸣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当缙笏拜尧天”。明末司空何乔远为东门楼题联:“玄岳借名山胜镇边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辉明望县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县城的规格把宋代建的诚应庙改为城隍庙祀显佑伯,同时兴建了东岳庙。由此可见,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加强防务建设时,是把崇武城作为重点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载:“惠安东偏,穷海而止,其镇崇武。国初以其为岛夷出没之路,设千户所,置官屯戍,以御外护内,虑至远也”。

崇武半岛在中国古代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居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东临台湾海峡,是从海路进入泉州的“界首”,近海处遍布岛屿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捍海疆而控东溟”,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有崇尚武备的光荣传统。崇武所城建城之前,这里经历元末兵乱,只剩下10户人家。建城后,即抽漳州十县壮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从安徽等省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十几名官员,这些人不少随带家眷,入籍定居,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1567年(明隆庆元年),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指挥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克晦所书。黄克晦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1569年(隆庆三年),倭患平定,黄克晦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此外,崇武古城还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

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她还目睹了1965年周恩来总理参与指挥的崇武以东海战,击沉、击伤国民党海军“临淮”号、“山海”号舰。在南城门外照墙上及偏东城壁上,还存有日寇炮击损坏的残迹,楷书横写的“炮击处”记述着1938年5月17日日舰炮轰崇武之事。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城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1987年中秋节举行的“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此后,崇武古城成了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媒体频繁光顾的地方。[2-3] [7] [12]

古城美食

崇武鱼卷

崇武鱼卷是闽南一带的一道名菜,也是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以海为生的人,顶风钻浪,时时冒着生命危险,人们最看重的是平安顺利、圆满团聚。由此,在崇武出现了一种含有祝愿美好圆满之意的菜肴——鱼卷。早年在崇武地区,除了婚喜宴席头道菜要上鱼卷,逢年过节或家庭便宴也必上这道菜,因此很多家庭主妇会做鱼卷。

鱼卷是由马鲛鱼肉打成泥,

配以地瓜粉,鸡蛋清,猪肉泥,荸荠丁,青葱等原料,制成长条状。口感与鱼丸类似,却更为劲道且脆,弹牙。切段后可煎、可炒、可煮汤,“鱼”香绵长。熟鱼卷可保存几天至十几天,冬季可更长,如果放进冰箱或真空包装,保鲜期可达几个月。鱼卷食用时,可切成小段在清汤熬沌,也可切薄片油炸或与蔬菜一起炒。还有一种不做成鱼卷而做成小颗粒在滚开的水中泡熟,称为鱼丸或鱼羹。

泉州卤面

泉州卤面,并非是用卤水制做而成的,而是用大骨汤配以香菇、虾肉、猪肉、鱿鱼、海蛎、豆芽、胡萝卜、沙茶酱、韭菜等配制而成的“卤汤”。卤面,所选的是含碱较多的生面,一定要Q,否则煮出来的面很容易断掉。煮好一碗好吃的卤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碗好吃的泉州卤面的精华也就在卤汁里,这样面条才能吸收卤汁的鲜味才好吃。

活梭子蟹

崇武海域盛产梭子蟹,年产量达万担以上。梭子蟹肉多,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宴请宾客的佳肴。活梭子蟹经过“冷眠”处理后,即处于冬眠状态,然后被装上盛满锯屑或甘蔗渣的纸箱里,进行运输,成活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好的梭子蟹背部呈青色且坚硬,腹部饱满厚重。蟹小腿部坚硬,很难捏动的最肥满。好梭子蟹的腹脐一般呈浅红色,红色越多且肚脐结实的蟹越肥满。蟹盖两边的尖上有黄红色的东西越多证明它的膏黄就越多,这只能鉴别母蟹。

古城住宿

古城周边旅馆较多,星级酒店有:西沙湾假日酒店(五星级)、崇武大酒店(四星级)、海峡酒店(三星级)、海天大酒店(三星级)、新航海大酒店(三星级)、航海酒店(二星级)等。住宿费用由几十元至300多元不等,经济型的一般一百元上下,星级酒店一般为二三百元。在崇武革命老区港墘村村委会后面还有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写生基地不仅提供有食宿,还配套有垂钓、划船和海鲜加工服务,价格公道,卫生舒适。附近也有一些家庭旅馆,价格相对便宜。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

门票价格 55元

开放时间 5:30至19:00(夏季)

景点级别 国家5A级景区

开放时间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1]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2]

主要景点

老君岩山门

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6]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6]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6]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

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8]

弥陀岩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

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

两株不同的树种紧紧地抱在一起,一棵为重阳木、一棵是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丫缠绕,如胶如漆,历经历300多年,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筑特色和佛像服饰,为研究中国垂江以南元代建筑和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室右侧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记载: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法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如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在此方193个汉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现了13个简化汉字,这在元代碑刻中实为罕见。[9]

石室的上方,沿寻佛经拾级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被誉之为闽海第一佛。中国著名书画家黄胄所书的拜观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辉,蔚为壮观。石室前左侧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耸立,榕树攀生,古人镌有一啸台、云谷等石刻。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塌毁于文革期间。

瑞像岩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

[10]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瑞像岩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区内。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雕造像,是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辅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进士,曾任西安太守。许稷青年时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担任中枢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因名赐恩山,所建寺庙,也名为赐恩寺。寺的右侧,建有开闽许氏宗祠。赐恩寺内楹联为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贽(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11]

赐恩山上,巨石成片,垒垒叠叠,形成许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为唐朝闽中甲第进士欧阳詹的少年读书处,名曰“欧阳洞”。欧阳詹少有大志,刚毅过人,在洞中潜心苦读,终于在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试于礼部”,以优异的成绩与著名青年文士韩愈同中进士,时称“龙虎榜”。

在洞周围,有玩心亭、邀月台、魁星楼等古迹遗址;有历代摩崖诗刻83方,分布于高低错落的崖壁上;还有“鸢飞鱼跃”、“山海奇会”、“鹤径琴台”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11] 三世佛

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释迦像,为现代佛,主管现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12]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中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2]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清源洞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13]

舍利塔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 百丈坪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读书,后登进士,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传俞大猷少时也常在此练武。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15]

清源天湖

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清源天湖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16]

瑞像岩石室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3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重要实物资料。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

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

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

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18]

碧霄岩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顺梯而下,便进入下碧霄 。这里有元代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内安放着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19]

泉州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肇建于唐。据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晋江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记载:唐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千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于山麓。”以后历经兴废。五代因寺僧反对闽王王审知附后梁,寺曾被毁,宋景炎元年(1276年)少林寺千僧抗拒蒲寿庚降元,与元兵发生激烈战斗。元唆都遣胡骑冲击少林寺,“千僧毙焉,存者百人”。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修少林寺。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高宗弘历“诏焚泉州少林寺……少林寺从兹无敢复修者。”[20] 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

1997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又蒙广大信众热心捐助,重建弥陀岩寺工程于同年月日12月动工,建有大殿五观堂等。

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为脱胎饰金佛像。

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

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中国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茶庄,垂钓台,喜雨轩及配套设施已于2000年1月竣工。

项目开发

清水岩

“中国好莱坞”:中国清水岩影视产业园项目于2013年3月11日正式签约,计划投资120亿元,设计规模为年接待100个剧组、1000万人次游客,计划三年初具规模、六年达到预定目标,将着力打造集影视摄制、文化创意、科研教学、人才培训、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国好莱坞”,年营业收入可超过150亿元,年创税达30亿元,解决10000人以上就业,项目将对泉州影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少林寺——未来的城市客厅

南少林寺及其周边片区将捆绑建设成“泉州市丰泽区南少林片区旅游综合体”,作为泉州的城市客厅、旅游集市。该项目整合旅游、宗教、南少林武术、商贸、景观等闽南文化要素,使之成为富有闽南特色的旅游文化胜地,力争使该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其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22] ]

安溪温泉

安溪温泉是世界综合开发项目、永春北溪旅游区项目有序推进。[22]

海峡线路

推介温陵妈祖、南少林武术文化、关帝文化、郑成功史迹等历史文化游项目,重点策划横跨海峡的旅游精品线路,联手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圈,构建海峡旅游共同市场。[22] 趣闻轶事

顽石化莲

混沌初分,鸿蒙洪荒,天倾西北,地塌东南。水如江河从西北倾泻,奔聚东南。东南汪洋与日俱增,眼见陆地逐渐缩小,人兽惊惶。在这个时刻,出了一个女娲娘娘,她以非凡的神功和毅力,炼成巨石三万六千六百块,溯流而上,堵塞天塌空洞,每天一百块。功成之后,用了三万六千五百九十八块,剩下两块,一块抛弃在青埂峰下,一块留在莲花峰顶,几亿年过去了,莲花峰上,这块巨石变得洁净如玉,晶莹夺目。吸引多少仙道、凡俗。

一天,观音大士驾云过此,突见奇光闪闪,俯视人间,却是奇石显现异光。她降下云头,从宝瓶中,抽出柳枝,把法水轻洒在巨石上。江水沸腾,大地轰鸣,世故慢慢在裂开成内八辨,外八辨,顿时光芒四射,香飘百里,观音亭立在莲花蕊中。金鸡唱晓,鹤鸣九皋,狮子麒麟仰头腾趾起舞。莲花峰从此得名,这个故事也从此为当地士民所传诵。据说观音大士还把枊枝丢在山下,后来柳树成荫。因此,自晋代以后,人们就在莲花岩辟室,供奉观音。这个传说也为多少游客骚人所向往。

孝心感虎

南安郡最早有周姓,族人所开的井,号周井,建城堡,便呼为周井堡。又有徐姓,乌石山有徐道人升仙处,后来便有神仙坊之名。唐时,周徐两姓有联婚者,一方独子,一方独女,婚后只生一子,便各取一字,名曰周徐。两家只此一脉,爱如掌上明珠。周徐自幼得到祖父母、外祖父及父母的疼爱,又渐渐理解自己姓名的由来,因此对祖辈父辈都很孝顺,远近闻名。上有四老,下只一身,要赡养长辈,就得不辞劳累。因此,周徐年年养鸭,蛋可供食,鸭可滋补,卖蛋卖鸭所得可供奉衣食。

周徐长大后,祖父母、外祖父母相继去世。有一年,母亲又病了,他常常要到城里买药。一天黄昏,从山边经过,遇到一只老虎蹲踞路旁。他虽然害怕,但母病在床,药不能不买呀!于是他便向老虎央求说:“老虎,老虎,你别噬我,我去买药,归家奉母。母病治好,由你区处。勿伤好人,我心良苦。”老虎听了,竟然一再点头,表示同意。周徐就这样安全走过。

以后,周徐放鸭田间,老虎又常常出现,周徐常拿鸭子饲虎。就这样,老虎渐渐地与他亲近起来,日益驯顺,常常和他相随。

后来周徐的父母亲去世了,他便骑着老虎辞家而去。传说他化身为神,至今莲花峰北去法华院前,还有一座岩石,俗呼化身石。石旁有其父母坟墓。

相传,他为神后,曾从唐王出征,又曾奋勇救皇宫火灾,唐王查询大臣,知为南安周徐老子,故褒封为太尉。乡人建宫塑像以祀之。

清光绪丁酉(公元1897年),有鸾凤飞入坟墓,乡人挖穴窥探,获得玉蕉瓦虎等物,传为神异。

东海钓客

天宝末年,秦系避安史之乱,在剡溪(今浙江嵊县)隐居二十多年。剡溪留守薛兼训,十分赏识秦系,因爱其人品诗文,即修表秦请朝廷,举荐文士秦系出山为官。朝廷下旨,封

秦系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秦系无意仕途,托疾固辞。

秦系一生寄情山水,年过半百,又远离故乡入闽。当他来到九日山,见此间风光旖旎,山中古松林立,矫健挺拔,爱不忍舍,便于西峰顶峭崖巨岩下结庐筑室,凿岩为盆,以石当砚,专心诠注《老子》,历时数年,自号“南安居士”,因他时常垂钓于金溪,又号“东海钓客”。

秦系在九日山,终年同溪山为伴,注书赋诗均不外传。他的故友薛播于建中末年被贬为泉州刺史,经常到九日山与他叙旧,对仡的生活很关心照顾,但他从来不入城回访。当时的御史大夫张建封听说秦系才华出众,想请他出上,又深知他无意仕途,便秦请朝廷加封秦系一个挂名的“校书郎”,以示敬重。

秦系年近古稀时,宰相姜公辅谪官来泉,全登九日山拜访隐君秦系。两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便辞官于九日山东峰筑室隐居,与秦系朝夕呼应,共度13载。姜公辅逝世后,秦系亲自为他择地营葬。元各初年,秦系回归故里,更名改姓在南京一带隐居,不知所终,传说活到八十多岁。

秦系在九日山隐居长达25年,唐人为纪念他筑室长隐此山,在九日山西峰他的居室旧址建“秦君亭”,五代时陈洪进重修,并立秦系像于亭中,几经兴废,至民元后毁圮无存。后苏才翁又在秦君亭旧址附近岩石上题刻“高士峰”三字,称秦系居住的九日山西峰为高士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级 别 国家一级

成立时间 2006年5月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面积为23332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四层,高度为43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

博物馆二楼为该馆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临时展厅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及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动的平台。

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第四部分:开发同工,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

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工程建设到展厅布置,每一个步骤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共分为4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公室场所。

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

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柱上蟠龙腾飞,栩栩如生。“九龙柱”重达135吨,前面的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一块完整的砻石构成。这块卧碑与一对“九龙柱”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巨幅石雕位置:博物馆二楼平台前

走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最抢眼的要数二楼平台的两幅石壁雕了。这两幅长各16米、宽各4.5米的巨幅浮雕内,不仅容纳了海峡两岸共同瞩目的妈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观与著名史迹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还将台湾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尽收其中,让海峡两岸的同胞一走进博物馆参观时,就感到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亲切感油然而生。

火药爆绘壁画“巨榕”位置:博物馆二楼中庭

泉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功爆绘了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创该类画世界之最,堪称是“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

这幅爆绘壁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是蔡国强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的献礼之作。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

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综合主题馆位置:博物馆二楼展厅亮点:1500多件文物文献展示“五缘”

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整个布展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87个项目。

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单独各作一部分,即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古(清)代闽台的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还通过“前言”对该馆所要展示的内容以及闽台两地深厚的“五缘”关系进行提示。在主题馆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将再现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

综合主题馆的展览线长度1000多米,整个展厅空间既宽敞又不失丰满,参观流程比较顺畅,参观时间需90至120分钟。主题馆艺术创作共33个,安装18个大小场景,再现了闽台关系史中重要事件,让观众更有历史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布展的过程中,采用声、光、电等最新高科技手段,设置了5台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提高了布展的可观性和娱乐性,让观众寓教于乐。同时,还设置了“寻根问源查姓氏”等触摸屏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参观者的互动参与性,真正做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

“乡土闽台”专题馆位置:博物馆三楼西展厅亮点:闽台四季习俗大展示

在这个面积为1520平方米的展厅里,别具一格地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拜年的团圆场景,闹元宵的喜庆场面,迎春的美妙画卷,清明的祭扫习俗……

“半月沉江”、“南海金莲”、“白璧青云”,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竟是泉州素食名菜。乡土闽台专题馆还专门介绍了泉州的美食,帮我们将泉州各种美食了解“透透”。

闽台民间工艺精品展位置: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亮点:两岸高品质工艺品集体亮相 它们是由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各会员单位提供的,都曾屡获国家、省、市各类大奖。台湾方面展品则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发函邀请参展。泉州的展品种类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偶、泉州刺绣、德化瓷器、永春漆篮、泉州脱胎工艺品、神将盔帽、泉州花灯、竹编工艺、铜制器具;台湾的有金门陶艺、琉璃工艺、交趾陶艺、木偶、宗教、木雕、石雕、琉璃;此外,还有闽台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将阵头、盔帽、阵仗、铜器、绣仗、文轿、武轿、神像等,以及宗教庆典的各类道具。

闽台著名画家作品展位置:博物馆三楼东展厅

亮点:10多位闽台著名画家展出100多幅作品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起着沟通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作用。闽台一衣带水,原本一家,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关系密不可分。闽台翰墨情缘密切,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成为维系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开元寺

景点级别 国家4A级景区

开放时间 08:00~17:30

门票:免费

成立时间: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1300年间,大开元寺随世道兴衰,屡修屡圮.历尽风霜。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改名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又改称开元寺至今。迨至两宋,泉州开元寺不断发展,香火日盛,周围没有不相统属支院达120所.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剩平章伯颜奏请,合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40年中.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据《温陵开元寺志》载.其实"禅风远泊,衲子兢集","食常万指",寺有僧人千余,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也是全国少有的大寺庙,迨至元末,泉州兵荒马乱,"饥谨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衰落不振。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命僧正映为寺主持,修举废坠,芳渐次中兴.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间,再度衰落,,禅林规制,日就陵夷”。佛寺和僧舍废为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并侵及法堂,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才由檀越黄文炳书面.向当朝奏请,尽驱诸匠。"始获青毡旧物,然亦仅存十一与千百之间而已。此后,只有损毁维修而无扩充。民国初年(公元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原时难全其功。后来,部分寺院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作囚禁壮丁场所,抗日战争时大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损失严重。

自1952年以来,数度拨款修缮,外建石栏墙,兴建东西两廊及拜亭,山门,大殿,戒坛和准提寺均经整肃,使这座千年古刹旧貌变新颜。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从前的西城外),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寺院所在地原为黄家花园,后捐地建寺,有逾1300年历史。

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3] 。

1950年政府拨款整修。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1989年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寺院景点

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

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也许也是因为这一天不收门票的缘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一天拜访。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

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

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东西二塔

简要说明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 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 1997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4] 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评价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在当代,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其他建筑

在开元寺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诏安)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3]

建寺传说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

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这一历史悬案,成为1992年《飞碟探索》杂志的UFO遗址探讨对象),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崇武古城

景区质量等级 国家AAAA级景区 景区门票 45元,夜游时间(19:00后)均不收门票。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崇武还有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这里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惠安置县时,设崇武乡守节里,续置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动在朝鲜和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崇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

《崇武所城志》载:城“四方设门,各置楼于上”,“东、西、北三面月城,南无月城,门外照墙为屏蔽”,城门及门楼至今保存完好。又载:“东城厚设敌台一座,防贼舟随潮内讧,便于观察”,后于1574年(明万历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虚台,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铳,台内可容数十人”,这些敌台距城门约50~100米左右,现均完好。环城还有窝铺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崇武城历代几经增筑维修。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筑东西门月城;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置四门楼,添砌跑马道,新建弓兵窝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因战乱而肆行迁界,城摧屋毁,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复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

此后,因失去军事上的作用,而长期废弃,部分城墙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和管理。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841年大修后,至20世纪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至1987年间,由国家分三期拨款对古城进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门至南城角,次至水关门北,终及北城门,至1987年9月间全部竣工。断者续,颓者葺,使古城恢复了昔日海上雄关胜概,成为中国军事建筑学研究的一份珍贵资料,同时也成为崇武旅游景区的核心[2-3] [6-8]

旅游景观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浑的崇武古城,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观,风情独俏的惠东妇女,古朴奇特的民间习俗,以及遍布半岛熠熠生辉的精美建筑和异彩纷呈的宏博文艺奇葩,展示了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点命名为“崇武听涛”。[2] [4] [6] 古城门

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约5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300多米。

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则外加设一照墙,照墙前有一尊关公雕像。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城内关帝庙的关云长把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西门的两道城门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下来。荫凉的城门下摆有几个小摊子。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街道则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2] [7]

古城墙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

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对于崇武来说,石头就是小城的灵魂。踏着石砌的台阶,缓缓地走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着干净的绿。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2] [8] [9]

古民居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

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一条条小巷藏于一座座民居之间。走在狭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门终日敞着,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院子里的妇女坐在装满带壳海蛎的大桶旁,熟练地撬开蚝壳,不一会儿,脚边的蚝壳已堆成小山。[2]

古迹群

古城内外的3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占地面积多在数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庙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是崇武古城这座抗击外夷历史丰碑的一篇篇生动诗章,深烙着千百年间崇武人民奋斗前进艰辛创业的脚印,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复杂多元的宗教信仰观念。如宋建的诚应庙,明时改为城隍庙;明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建的东岳庙等等,

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继光所书,妈祖宫后的“马蹄石”传为1651年(清顺治八年)郑成功驻此抗清时遗留。城外3公里处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龙喉晓烟”有惠安第一胜景的美誉,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狮石晚照”的狮石台曾经是戚继光操练水兵的指挥台,还有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3] [10]

惠女民俗

崇武古城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她们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蓝色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

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全国独具一格的服饰在崇武不时会跑进你的视线,因为惠女们勤劳的身影随处可见。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鱼,因此,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称得上全能媳妇。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古城风光更增添了几分魅力。[2] [11]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古城墙南侧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全园长约1200米,幅面宽度60-200米,占地面积约9公顷,地形起伏有序,园里石径纵横,绿茵片片,设有25个景区,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或小巧玲珑,或巨伟壮观,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独具匠心。其中最为突出的景区有:巨型“双龙抢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龙石柱、高10.8米的戚继光雕像、妈祖艺术展区、惠女雕像广场、石雕动物园、狮子林、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人物雕像、聊斋志异区、华夏诸神展示区、十二生肖园、二十四孝园、八仙区、观音坡景区、石雕艺术珍品馆、崇武石雕艺术重要工程展馆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集中展示了“中国石雕之乡”石雕技艺的新成就。

古城南门外的半月湾有全国最大的岩雕艺术作品——“大地艺术”,也称“鱼龙窟”岩雕,是由著名画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费数年心血创作而成的,

其作品取材于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态,依形取势,循石造型,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各种艺术形象170余件,遍布于海湾的滩头、水中,到处可见,大小不一,妙趣横生。有海水里浮动的小鱼,沙滩上躲着下蛋的玳瑁,岩石旁横行的螃蟹,绿树下听潮的海豚;还有那颟干页的龟、蜿蜒的鳗……最壮观的是海门亭的迎面海水中依岩礁形态而成的一只神龟,长23米,宽15米,凛然生威,堪称“天下第一龟”。激浪涌来,竞如鱼龙嬉戏海中一般。著名书法艺术大师宋屺瞻、钱君陶、刘海粟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镌刻在奇石怪礁上,和鱼、龙岩雕相映成趣,如一幅古朴苍郁的写意山水。[2] [11-12]

崇武海岸

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连接着“南方北戴河”——半月湾、“西沙银蛇”——西沙湾、“八闽第一金滩”——青山湾等顶级度假胜地。区内长达28.8公里的曲折海

岸线上,12个沙湾处处沙质细腻、妩媚绮丽,4大岩群迭峰垒石、磊落万状。“中国·崇武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就矗立在古城东南角。崇武城西港湾新建码头,台轮往来停靠;城南“海门深处”、水岩峭立、惊涛拍岸;城东“半月沉沙”,雪白沙滩,苍翠林带,是天然海滨浴场,疗养胜地。

登上崇武城楼,放眼万里烟波,鸥鹭翔集,渔帆竞发,正是“沧溟万里平如掌,蓬岛相携驾鹤游”。

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这与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同为一种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更加引起人们的神往。[2] [6] [9]

人文历史

中国古城众多,城址多选择在平原地带,是为保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建。崇武城却选址于滨海险要之处。它耸立在小兜寨江湾东侧,负山控海,南临大海,东有乍山、赤山、高雷山;北有丰山、旗山;城中有莲花峰;城墙架于江口山、庵山等四个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宛如一朵莲花。城址的选择,既符合“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原则,也为住城军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明代以来不少来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题联赋诗加以赞美。

如明嘉靖年间吏部郎李恺为西门楼题联:“举酒邑南溟谁将鸣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当缙笏拜尧天”。明末司空何乔远为东门楼题联:“玄岳借名山胜镇边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辉明望县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县城的规格把宋代建的诚应庙改为城隍庙祀显佑伯,同时兴建了东岳庙。由此可见,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加强防务建设时,是把崇武城作为重点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载:“惠安东偏,穷海而止,其镇崇武。国初以其为岛夷出没之路,设千户所,置官屯戍,以御外护内,虑至远也”。

崇武半岛在中国古代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居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东临台湾海峡,是从海路进入泉州的“界首”,近海处遍布岛屿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捍海疆而控东溟”,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有崇尚武备的光荣传统。崇武所城建城之前,这里经历元末兵乱,只剩下10户人家。建城后,即抽漳州十县壮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从安徽等省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十几名官员,这些人不少随带家眷,入籍定居,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1567年(明隆庆元年),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指挥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克晦所书。黄克晦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1569年(隆庆三年),倭患平定,黄克晦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此外,崇武古城还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

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她还目睹了1965年周恩来总理参与指挥的崇武以东海战,击沉、击伤国民党海军“临淮”号、“山海”号舰。在南城门外照墙上及偏东城壁上,还存有日寇炮击损坏的残迹,楷书横写的“炮击处”记述着1938年5月17日日舰炮轰崇武之事。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城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1987年中秋节举行的“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此后,崇武古城成了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媒体频繁光顾的地方。[2-3] [7] [12]

古城美食

崇武鱼卷

崇武鱼卷是闽南一带的一道名菜,也是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以海为生的人,顶风钻浪,时时冒着生命危险,人们最看重的是平安顺利、圆满团聚。由此,在崇武出现了一种含有祝愿美好圆满之意的菜肴——鱼卷。早年在崇武地区,除了婚喜宴席头道菜要上鱼卷,逢年过节或家庭便宴也必上这道菜,因此很多家庭主妇会做鱼卷。

鱼卷是由马鲛鱼肉打成泥,

配以地瓜粉,鸡蛋清,猪肉泥,荸荠丁,青葱等原料,制成长条状。口感与鱼丸类似,却更为劲道且脆,弹牙。切段后可煎、可炒、可煮汤,“鱼”香绵长。熟鱼卷可保存几天至十几天,冬季可更长,如果放进冰箱或真空包装,保鲜期可达几个月。鱼卷食用时,可切成小段在清汤熬沌,也可切薄片油炸或与蔬菜一起炒。还有一种不做成鱼卷而做成小颗粒在滚开的水中泡熟,称为鱼丸或鱼羹。

泉州卤面

泉州卤面,并非是用卤水制做而成的,而是用大骨汤配以香菇、虾肉、猪肉、鱿鱼、海蛎、豆芽、胡萝卜、沙茶酱、韭菜等配制而成的“卤汤”。卤面,所选的是含碱较多的生面,一定要Q,否则煮出来的面很容易断掉。煮好一碗好吃的卤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碗好吃的泉州卤面的精华也就在卤汁里,这样面条才能吸收卤汁的鲜味才好吃。

活梭子蟹

崇武海域盛产梭子蟹,年产量达万担以上。梭子蟹肉多,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宴请宾客的佳肴。活梭子蟹经过“冷眠”处理后,即处于冬眠状态,然后被装上盛满锯屑或甘蔗渣的纸箱里,进行运输,成活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好的梭子蟹背部呈青色且坚硬,腹部饱满厚重。蟹小腿部坚硬,很难捏动的最肥满。好梭子蟹的腹脐一般呈浅红色,红色越多且肚脐结实的蟹越肥满。蟹盖两边的尖上有黄红色的东西越多证明它的膏黄就越多,这只能鉴别母蟹。

古城住宿

古城周边旅馆较多,星级酒店有:西沙湾假日酒店(五星级)、崇武大酒店(四星级)、海峡酒店(三星级)、海天大酒店(三星级)、新航海大酒店(三星级)、航海酒店(二星级)等。住宿费用由几十元至300多元不等,经济型的一般一百元上下,星级酒店一般为二三百元。在崇武革命老区港墘村村委会后面还有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写生基地不仅提供有食宿,还配套有垂钓、划船和海鲜加工服务,价格公道,卫生舒适。附近也有一些家庭旅馆,价格相对便宜。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

门票价格 55元

开放时间 5:30至19:00(夏季)

景点级别 国家5A级景区

开放时间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1]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2]

主要景点

老君岩山门

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6]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6]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6]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

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8]

弥陀岩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

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

两株不同的树种紧紧地抱在一起,一棵为重阳木、一棵是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丫缠绕,如胶如漆,历经历300多年,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筑特色和佛像服饰,为研究中国垂江以南元代建筑和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室右侧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记载: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法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如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在此方193个汉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现了13个简化汉字,这在元代碑刻中实为罕见。[9]

石室的上方,沿寻佛经拾级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被誉之为闽海第一佛。中国著名书画家黄胄所书的拜观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辉,蔚为壮观。石室前左侧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耸立,榕树攀生,古人镌有一啸台、云谷等石刻。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塌毁于文革期间。

瑞像岩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

[10]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瑞像岩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区内。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雕造像,是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辅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进士,曾任西安太守。许稷青年时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担任中枢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因名赐恩山,所建寺庙,也名为赐恩寺。寺的右侧,建有开闽许氏宗祠。赐恩寺内楹联为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贽(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11]

赐恩山上,巨石成片,垒垒叠叠,形成许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为唐朝闽中甲第进士欧阳詹的少年读书处,名曰“欧阳洞”。欧阳詹少有大志,刚毅过人,在洞中潜心苦读,终于在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试于礼部”,以优异的成绩与著名青年文士韩愈同中进士,时称“龙虎榜”。

在洞周围,有玩心亭、邀月台、魁星楼等古迹遗址;有历代摩崖诗刻83方,分布于高低错落的崖壁上;还有“鸢飞鱼跃”、“山海奇会”、“鹤径琴台”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11] 三世佛

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释迦像,为现代佛,主管现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12]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中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2]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清源洞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13]

舍利塔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 百丈坪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读书,后登进士,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传俞大猷少时也常在此练武。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15]

清源天湖

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清源天湖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16]

瑞像岩石室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3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重要实物资料。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

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

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

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18]

碧霄岩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顺梯而下,便进入下碧霄 。这里有元代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内安放着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19]

泉州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肇建于唐。据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晋江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记载:唐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千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于山麓。”以后历经兴废。五代因寺僧反对闽王王审知附后梁,寺曾被毁,宋景炎元年(1276年)少林寺千僧抗拒蒲寿庚降元,与元兵发生激烈战斗。元唆都遣胡骑冲击少林寺,“千僧毙焉,存者百人”。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修少林寺。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高宗弘历“诏焚泉州少林寺……少林寺从兹无敢复修者。”[20] 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

1997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又蒙广大信众热心捐助,重建弥陀岩寺工程于同年月日12月动工,建有大殿五观堂等。

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为脱胎饰金佛像。

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

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中国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茶庄,垂钓台,喜雨轩及配套设施已于2000年1月竣工。

项目开发

清水岩

“中国好莱坞”:中国清水岩影视产业园项目于2013年3月11日正式签约,计划投资120亿元,设计规模为年接待100个剧组、1000万人次游客,计划三年初具规模、六年达到预定目标,将着力打造集影视摄制、文化创意、科研教学、人才培训、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国好莱坞”,年营业收入可超过150亿元,年创税达30亿元,解决10000人以上就业,项目将对泉州影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少林寺——未来的城市客厅

南少林寺及其周边片区将捆绑建设成“泉州市丰泽区南少林片区旅游综合体”,作为泉州的城市客厅、旅游集市。该项目整合旅游、宗教、南少林武术、商贸、景观等闽南文化要素,使之成为富有闽南特色的旅游文化胜地,力争使该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其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22] ]

安溪温泉

安溪温泉是世界综合开发项目、永春北溪旅游区项目有序推进。[22]

海峡线路

推介温陵妈祖、南少林武术文化、关帝文化、郑成功史迹等历史文化游项目,重点策划横跨海峡的旅游精品线路,联手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圈,构建海峡旅游共同市场。[22] 趣闻轶事

顽石化莲

混沌初分,鸿蒙洪荒,天倾西北,地塌东南。水如江河从西北倾泻,奔聚东南。东南汪洋与日俱增,眼见陆地逐渐缩小,人兽惊惶。在这个时刻,出了一个女娲娘娘,她以非凡的神功和毅力,炼成巨石三万六千六百块,溯流而上,堵塞天塌空洞,每天一百块。功成之后,用了三万六千五百九十八块,剩下两块,一块抛弃在青埂峰下,一块留在莲花峰顶,几亿年过去了,莲花峰上,这块巨石变得洁净如玉,晶莹夺目。吸引多少仙道、凡俗。

一天,观音大士驾云过此,突见奇光闪闪,俯视人间,却是奇石显现异光。她降下云头,从宝瓶中,抽出柳枝,把法水轻洒在巨石上。江水沸腾,大地轰鸣,世故慢慢在裂开成内八辨,外八辨,顿时光芒四射,香飘百里,观音亭立在莲花蕊中。金鸡唱晓,鹤鸣九皋,狮子麒麟仰头腾趾起舞。莲花峰从此得名,这个故事也从此为当地士民所传诵。据说观音大士还把枊枝丢在山下,后来柳树成荫。因此,自晋代以后,人们就在莲花岩辟室,供奉观音。这个传说也为多少游客骚人所向往。

孝心感虎

南安郡最早有周姓,族人所开的井,号周井,建城堡,便呼为周井堡。又有徐姓,乌石山有徐道人升仙处,后来便有神仙坊之名。唐时,周徐两姓有联婚者,一方独子,一方独女,婚后只生一子,便各取一字,名曰周徐。两家只此一脉,爱如掌上明珠。周徐自幼得到祖父母、外祖父及父母的疼爱,又渐渐理解自己姓名的由来,因此对祖辈父辈都很孝顺,远近闻名。上有四老,下只一身,要赡养长辈,就得不辞劳累。因此,周徐年年养鸭,蛋可供食,鸭可滋补,卖蛋卖鸭所得可供奉衣食。

周徐长大后,祖父母、外祖父母相继去世。有一年,母亲又病了,他常常要到城里买药。一天黄昏,从山边经过,遇到一只老虎蹲踞路旁。他虽然害怕,但母病在床,药不能不买呀!于是他便向老虎央求说:“老虎,老虎,你别噬我,我去买药,归家奉母。母病治好,由你区处。勿伤好人,我心良苦。”老虎听了,竟然一再点头,表示同意。周徐就这样安全走过。

以后,周徐放鸭田间,老虎又常常出现,周徐常拿鸭子饲虎。就这样,老虎渐渐地与他亲近起来,日益驯顺,常常和他相随。

后来周徐的父母亲去世了,他便骑着老虎辞家而去。传说他化身为神,至今莲花峰北去法华院前,还有一座岩石,俗呼化身石。石旁有其父母坟墓。

相传,他为神后,曾从唐王出征,又曾奋勇救皇宫火灾,唐王查询大臣,知为南安周徐老子,故褒封为太尉。乡人建宫塑像以祀之。

清光绪丁酉(公元1897年),有鸾凤飞入坟墓,乡人挖穴窥探,获得玉蕉瓦虎等物,传为神异。

东海钓客

天宝末年,秦系避安史之乱,在剡溪(今浙江嵊县)隐居二十多年。剡溪留守薛兼训,十分赏识秦系,因爱其人品诗文,即修表秦请朝廷,举荐文士秦系出山为官。朝廷下旨,封

秦系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秦系无意仕途,托疾固辞。

秦系一生寄情山水,年过半百,又远离故乡入闽。当他来到九日山,见此间风光旖旎,山中古松林立,矫健挺拔,爱不忍舍,便于西峰顶峭崖巨岩下结庐筑室,凿岩为盆,以石当砚,专心诠注《老子》,历时数年,自号“南安居士”,因他时常垂钓于金溪,又号“东海钓客”。

秦系在九日山,终年同溪山为伴,注书赋诗均不外传。他的故友薛播于建中末年被贬为泉州刺史,经常到九日山与他叙旧,对仡的生活很关心照顾,但他从来不入城回访。当时的御史大夫张建封听说秦系才华出众,想请他出上,又深知他无意仕途,便秦请朝廷加封秦系一个挂名的“校书郎”,以示敬重。

秦系年近古稀时,宰相姜公辅谪官来泉,全登九日山拜访隐君秦系。两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便辞官于九日山东峰筑室隐居,与秦系朝夕呼应,共度13载。姜公辅逝世后,秦系亲自为他择地营葬。元各初年,秦系回归故里,更名改姓在南京一带隐居,不知所终,传说活到八十多岁。

秦系在九日山隐居长达25年,唐人为纪念他筑室长隐此山,在九日山西峰他的居室旧址建“秦君亭”,五代时陈洪进重修,并立秦系像于亭中,几经兴废,至民元后毁圮无存。后苏才翁又在秦君亭旧址附近岩石上题刻“高士峰”三字,称秦系居住的九日山西峰为高士峰。


相关文章

  • 泉州及厦门主要景点介绍
  • 1.清源山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 ...查看


  • 福州左海公园
  • 福州左海公园位于福州的西北部,东与西湖公园相邻,西依二环路,北临铜盘路,南靠象山,设有南大门.西大门和北大门.全园面积33.77公顷,其中水面18.14公顷. 编辑本段 公园概述 北大门为公园的"正门",迎着大门的是&q ...查看


  • 泉州旅游景点
  • 开元寺 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 ...查看


  •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规划
  •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我省旅游 ...查看


  • 福建泉州推出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 福建泉州推出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2015-8-11 11:21 来源:泉州网 摘要:来自市旅游局的消息,旅游部门对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展专题调研,并通过整合提升茶园.茶企.茶庄园.茶文化景点等资源,围绕"海 ...查看


  • 旅行社申请书
  • 申报旅行社技术报告书 ---------- 2 申请书 ---------- 3.4 资信证明 ------------ 5 可行性研究报告----------- 6.7.8 质量保证金承诺书 ----------- 9 营业场所和设施设备 ...查看


  • 一键轻松查询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及其介绍
  • 一键轻松查询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及其介绍(2012-03-15 12:34:09)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文收藏 [安徽]黄山安庆 蚌埠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阳 合肥 淮北 淮南 六安 马鞍山 宿州 铜陵 芜湖 宣城 亳州 [澳门]澳 ...查看


  • 一键轻松查询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及其介绍 1
  • 点击地名即可查询该地旅游景点 [安徽]黄山安庆 蚌埠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阳 合肥 淮北 淮南 六安 马鞍山 宿州 铜陵 芜湖 宣城 亳州 [澳门]澳门 [北京]北京 [福建]福州 厦门 龙岩 南平 宁德 莆田 泉州 三明 漳州 [甘肃]临 ...查看


  • 一键轻松查询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及其介绍 2
  • 点击地名即可查询该地旅游景点 [安徽]黄山 安庆 蚌埠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阳 合肥 淮北 淮南 六安 马鞍山 宿州 铜陵 芜湖 宣城 亳州 [澳门]澳门 [北京]北京 [福建]福州 厦门 龙岩 南平 宁德 莆田 泉州 三明 漳州 [甘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