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铁 粉
过 滤
Fe 、Cu
FeSO4溶液
稀硫酸
过 滤
FeSO4溶液
蒸发
结晶
9.1.42 g,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
1.②⑧ ①④ ⑤ ⑥
5.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⑦⑩ ⑨2.树状分类法 略
>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
泥浆水
溶液
稳定,均一
饱和NaCl 溶液
胶体
1~100 nm
较稳定,均一
豆浆
6.BD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1.水溶液 熔融状态 电离 阴阳离子 阳离子 H+ 阴离子 OH-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酸根离子 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 4.C 5.C 6.B 7.D
8.(1) NaOH=Na++OH- (2) CuCl2=Cu2++2Cl-
(3) Fe2(SO4)3=2Fe3++3SO42- (4) Ba(NO3)2=Ba2++2NO3-
9.(1) SO42-+Ba2+=BaSO4 (2) 2Al+3Hg2+=3Hg+2Al3+
(3) CO32-+2H+=H2O+CO2 (4) 不反应。
10.(1)可溶铜盐+强碱=可溶盐+Cu(OH)2 (2)强酸+强碱=可溶盐+H2O
(3) 强酸+CaCO3=可溶钙盐+H2O+CO2 (4) 强酸+可溶盐=可溶盐+H2O+CO2
(5) 可溶铜盐+Fe=可溶铁盐+Cu
11.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第二章第三节
1.电子 氧化还原 失去 氧化 还原 得到 还原 氧化
2. O2 KClO3 KMnO4 HNO3 H2O2 Fe3+等 H2 CCO 金属单质等
3.氧化 S+O2=点燃=SO2 还原
4.C 5.D 6.C 7.C B 8.B C
9.(1)还原剂 H2 氧化剂 O2 转移电子 4e-
(2)还原剂 P 氧化剂 O2 转移电子 20e-
(3)K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转移电子 12e-
(4)还原剂 H2 氧化剂 WO3 转移电子 6e- 10.略
第二章复习题
1.(1)A 组CO2 ;B 组 非金属单质或气体等; C 组 O2 ; D 组 酸或强电解质等
(2) 2Cu+O2+H2O+CO2=Cu2(OH)2CO3 转移4e-
2.还原性
3. C ;S 和KNO3
4.A 5.C 6.D 7.B 8.C 9.A 10.B
11.稀硫酸
H++OH-=H2O CO32-+2H+=H2O+CO2↓ 2H++SO42-+2OH-+Ba2+=2H2O+BaSO4
12.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氯化钙和碳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
Ca2++CO32-=CaCO3↓ CaCO3+2H+=Ca2++H2O+CO2 Ag++Cl-=AgCl
若还有硝酸钡,则还有下列反应:
Ba2++CO32-=BaCO3↓ BaCO3+2H+=Ba2++H2O+CO2 ↓
第三章第一节
1.实验室中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这是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或水反应。而钠密度大于煤油,沉入煤油底部,煤油将空气隔绝,使金属钠不和空气接触。
4Na+O2=2Na2O(白色固体) 2Na+O2=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
2Na+2H2O=2Na++2OH-+H2
2.B 3.B 4.D 5.D 6.A
7.(1) 3Fe+4H2O(g)=高温=Fe3O4+4H2 (2) 2Al+6H+=2Al3++3H2
(3) 2Al+2OH-+2H2O=2AlO2-+3H2 (4) Zn+Cu2+=Zn2++Cu
8.6.72L (0.3mol )
9.Al 放出的氢气多。
第三章第二节
1.2Na2O2+2H2O= 4NaOH+O2 转移2e- 2Na2O2+2CO2=2Na2CO3+O2 转移2e-
2. 酸 强碱 两性 两性
3.白色沉淀 沉淀不消失 生成白色沉淀 沉淀逐渐消失
4.D 5.B 6.B 7.C 8.D 9.D
10.2Fe3++Cu=2Fe2++Cu2+ 转移2e-
11.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转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转移4e-
12.Na2CO3 21.2g 0.2 mol
第三章第三节
10.55% 21×103 t
第三章复习题
1.B 2.C 3.D 4.D 5.A 6.C
7.略
8.一开始时浓烧碱溶液吸收CO2,使罐内气压降低,易拉罐变瘪;过一会,铝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使罐内气压变大,变瘪的易拉罐又鼓起来。
2OH-+CO2=CO32-+H2O CO32-+H2O+CO2=2HCO3- 2Al+2OH-+2H2O=2AlO2-+3H2
9.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10.取样于两支小试管中。用一洁净的铁丝蘸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若出现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烧碱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继而沉淀逐渐消失,说明原溶液中含有Al3+;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盐酸,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
11.53% 1:1
第四章第一节(P80课后习题)
1.(1)⑧⑩ (2)④⑤⑥⑦⑨ (3)①②③④
2.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玻璃
透明、坚硬、熔点高、不溶于水
稳定。其实能与HF 、NaOH 溶液反应。
陶瓷
不透明、坚硬、熔点高、不溶于水
稳定。跟玻璃一样,与HF 、NaOH 溶液反应。
3.Na2SiO3 + H2SO4 + H2O = H4SiO4↓+Na2SO4 H4SiO4 = H2SiO3 + H2O
(注:从水溶液里析出的硅酸其实都是原硅酸H4SiO4,书上为了简便,就把它写成了硅酸)
4.B (注:SiO2+4HF = SiF4↑+2H2O;NaOH 与SiO2的反应太慢,故并不选D 。)
5.玻璃、石英、陶瓷里都含有大量的SiO2,熔融烧碱时有:SiO2+2NaOH=Na2SiO3+H2O反应发生,对坩埚造成腐蚀。
6.河沙主要成分是石英,其化学成分为SiO2晶体,属于原子晶体,非常坚硬,可以做磨料。
7.SiO2+2NaOH=Na2SiO3+H2O、Na2CO3+SiO2 高温 Na2SiO3+CO2↑(注:其实水玻璃是指Na2SiO3的水溶液,并非Na2SiO3本身,Na2SiO3叫“泡花碱”。)
8.半导体。用于二极管、三极管及集成电路(IC )生产。
9.(1)还原剂 (2)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剂
(3)SiO2 (沙滩物质)—— Si (粗)—— Si (纯)—— 集成电路产品如电脑(用户)
10.(1)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异:电子层数不同。二者为同主族元素。
(2)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的结构非常相似,二者的硬度都很大,熔点都很高。但碳元素的另一单质石墨由于结构的关系,却很软。
(3)CO2、SiO2由于结构关系,物理性质差异非常大。CO2常温下为气体,而SiO2为非常坚硬的固体。但二者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如都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都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被C 还原等。
11.(1)n (Na2O ):n (CaO ):n (SiO2)=::=1:1:6
化学式为:Na2O ·CaO ·6SiO2 (2)纯碱:72 t 石灰石:81 t 石英:246 t 12.略
第四章第二节(P87课后习题)
1.氯气溶于水后,部分与水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的HClO 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新生态的氧,具有强氧化性,故可以氧化有机色素(漂白)及把细菌、病毒杀死。
2.
实验现象
解释或离子方程式
滴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l2+H2O=HCl+HClO,Cl-+Ag+=AgCl↓
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先变红后褪色
盐酸使石蕊变红,次氯酸漂白
滴入红墨水
褪色
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3.略 4.D 5.C 6.B 7.C
8.漂白粉与漂粉精的化学成分都是次氯酸钙与氯化钙的混合物(其实,“漂粉精”只是商人为了多赚钱给漂白粉起的新名字,并无其它含义)。它们是固体,比较便于保存和运输。而氯水是液体,不便于保存运输。
9.因为一旦发生上述反应,产生出HClO ,它不稳定易分解造成漂白粉失效。故购买时应该注重看商品外包装是否破损,若破损则不要购买。保存也是一样要注意密封。
10.防止过多的接触氯气,若必须大量制备和使用,最好在通风橱里进行实验。
11.(1)这样可以尽快逃离氯气扩散区。
(2)吸收Cl2:Cl2+2OH- = Cl-+ClO-+H2O ,减轻其污染。
12.(1)Cl2+2Br- = Br2+2Cl- Cl2+2I- = I2 + 2Cl- (2)Br2+2I- = I2+2Br-
13.(1)可仔细观察外形,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透明,而纯碱呈不透明粉末状;(2)纯碱溶液有滑腻感,而食盐水无滑腻感;(3)分别取少量加食醋,有气泡产生的为纯碱;(4)取极少量尝一下,食盐咸而纯碱涩; (5)用石灰水鉴别„
14.(1)1.43 g (2)要考虑导管、烧瓶内会残留大量Cl2。故必须多取反应物(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不同之处)。
15.略
第四章第三节(P95课后习题)
1.CaO+SO2 = CaSO3 2CaSO3+O2+4H2O = 2CaSO4·2H2O
2.(1)高温下促使N2、O2化合,另一可能原因是汽车汽缸内用于点燃汽油蒸气的电火花促使N2、O2放电反应。(2)2NO+2CO 催化剂 CO2+N2 (3)①②
3.A 4.C 5.C 6.D 7.D 8.C
9.(1) 2SO2+O22SO3 (2)Cl2+2NaOH=NaCl+NaClO+H2O (3)3NO2+H2O=2HNO3+NO
10.(1)1280 kg= 1.28 t (2)448 m3 (3)720 t 11.略
第四章 第四节(P103课后习题)
1.(1)酸性(酸的氧化性)(2)吸水性 (3)脱水性 (4)强氧化性 (5)强氧化性
2.B 3.C 4.B 5.AB (但要明确,这二者的红色是不同的) 6.A 7.C 8.D
9.可以分别先加铜片微热,溶液变蓝色且有少量气泡逸出的为稀硝酸。另两份溶液里直接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稀硫酸。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Ba2++SO42- = BaSO4↓
10.请与你的同学讨论解决。
11.干燥剂有酸性、中性、碱性之分,也有氧化性、非氧化性之分,还有液态、固态之分。要根据被干燥物质的性质与干燥剂的性质,以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不溶解为原则选择。
SO2——可用浓硫酸干燥,但不能用碱石灰;
NO ——可选用无CaCl2干燥。注意!不能用浓硫酸,因浓硫酸能与NO 化合。也不宜用碱
石灰。
NH3——可用碱石灰,或生石灰。不能用浓硫酸,也不能用无水氯化钙。CaCl2+8NH3=CaCl2·8NH3(类似于结晶水合物)。
12.(1)1.0 mol·L-1 0.5 mol ·L-1 (2)1.0 mol·L-1 1.0 mol·L-1 1.5 mol·L-1
(3)1.5 mol·L-1(实际上等于溶液里SO42-的浓度)
13.略
第四章 章复习题(P107)
1.MnO2+4HCl(浓) △ MnCl2+2H2O+Cl2↑ MnO2 HCl KMnO4
2.(1)N2 N2不活泼,不易与金属及氧气反应
(2)NH3 NH3易液化且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
(3)NH3 NH3+H+ = NH4+
(4)铵盐 NH4++OH- △ NH3↑+H2O
3.(1)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H2↑+Cl2↑
(2)H2+Cl2 点燃 2HCl (溶解于水得盐酸) Cl2+2NaOH = NaCl+NaClO(漂白液、消毒液)
4.C 5.B 6.D 7.D 8.B 9.D
10.可能产生白烟 NH3+HCl=NH4Cl(离子化合物,常温下为固体小颗粒,呈烟状)
11.N2+O2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硝酸降落后与土壤作用形成硝酸盐肥料,“发庄稼”。
12.煤中的硫元素燃烧时形成SO2排放,在空气中飘尘表面(飘尘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被氧气氧化为SO3,SO3+H2O=H2SO4 。形成硫酸型酸雨。
13.此题中只设计实验分别证明白色晶体中含有NH4+、SO42-即可。(但其实这样做的不准确的,因为可能还含有别的杂质,严格应该定量确认一定质量晶体中NH4+与SO42-的质量和为晶体总质量才可以。具体设计略。)
14.(1)6.0 g (2)2.2 mol·L-1 15.(略)。
1.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2.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3.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2CO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3, 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2。 陶瓷是由黏土烧制而成,不含有 CO32- ;玻璃是用石灰石、纯碱和 二氧化硅等原料熔炼而成,在熔 炼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 玻璃中不存在碳酸盐。
4.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 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2 溶液 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4,也可 能是BaCO3,或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3;若 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SO4,若 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 沉淀都有。
1. 14 mL 2. 5.56 mmol/L,属于正常范围。 (提示:1 mol=1 000 mmol) 3.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 ,结果导致容量瓶内的溶质减少,即容 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4. 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质粒 分散系 子大小 浊液 溶液 胶体 主要特征 举例
不稳定, >100 nm 泥浆水 不均一 稳定,均 饱和NaCl
5. 提示: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
6. 世界上有数百万计的老人患老年性 痴呆症。许多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 年性痴呆症与铝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发 现,铝对人体的脑、心、肝、肾的功能 和免疫功能都有损害。因此,世界卫生 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 物而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铝 摄入量为60 mg。
返回
1. 水溶液或熔融。电离,阴阳离子。 阳离子、H+;阴、OH- 。金属阳离子和酸 根阴离子。H++OH-=H2O 2.C 3.B 4.D 5.C 6.提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 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金属属于单 质,故不是电解质。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 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是溶液中的离子导 电。
返回
1. 碳元素和铜元素。碳元素的化 合价升高,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2 0
Cu
Cu
+4
C C 2.C 3.C、B
4. 提示:反应中元素的原子发生 了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失去 (或偏离);获得(或偏向)。
返回
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返回
1. 在实验室里,应把金属钠保存在煤油 里。这是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或水反应, 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沉在煤油底部,煤 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2Na+2H2O=2NaOH+H2↑ 2Na+O2 Na2O2 2.B 3.B
4. (1)3Fe+4H2O(g ) Fe3O4+4H2↑ (2)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下一页
5. 1 kg Mg与1 kg Al分别与足量盐酸 反应时,1 kg Al放出的H2多。(1 kg Mg 与足量盐酸反应可放出83 g H2,1 kg Al 与足量盐酸反应可放出111 g H2。) 设体积为1 000 cm3,则Mg 的质量为 1738 g , 约 72.4 mol, 反 应 可 产 生 H2 144.8 g;Al 的质量为2700 g,约100mol ,反应可产生H2 300g。所以相同体积的 Mg 、Al 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Al 放出的 H2 多。(建议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进行计 算,并列出计算式。)
下一页
6. 建议从铝的矿产资源、铝的冶炼、铝 燃烧放出的热量、铝燃烧的条件、燃烧 容器等方面
去考虑。
返回
1. 酸、强碱、两性、两性 2. 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生成 白色沉淀、沉淀消失 3.B 4.C
5.2FeCl3+Cu=2FeCl2+CuCl2 三价铁被 还原为二价铁,铜从0价升高到+2价。6. 先生成白色絮状Fe(OH)2,而后迅 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 Fe(OH)3 4Fe(OH)2+O2+2H2O=4Fe(OH)3 FeSO4+2NaOH=Fe(OH)2↓+Na2SO4; 7.Na2CO3,21.2 g
返回
第四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返回
参考答案
1. (1)⑧⑩ (2)⑤⑥⑦⑨ (3)①②③④ 2.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玻璃 硬度大、耐磨损,耐高温 很稳定 硬度大、耐磨损,耐高温, 化学性质 陶瓷 较脆 很稳定 3.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 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应用于信息技术和光电 池等方面。 4. (1)还原剂(2)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应); 置换反应;还原剂。 返回
1. 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 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 能杀灭水中的病菌。
2.
下一页
实验现象 滴入AgNO3 白色沉淀 溶液 滴在蓝色石 先变红后 蕊试纸上 很快褪色滴入红墨水 褪色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 ↓+HNO3氯水具有酸性和漂 白性 氯水具有漂白性
3.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Ca(ClO)2,优点是漂白粉的性质比氯 水稳定,可以长时间放置,便于保存和运 输。 5. 观察包装袋是否密封,漂白粉中有 无结块,注意使用期限,现买现用,购买 之后应密闭保存在干燥的地方等。 6. 应十分小心,不要吸入氯气,不要 把氯气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去等。应在通风 厨中进行实验。 7.D 8.C
下一页
9. 取少量试剂于小试管中,滴入用稀硝酸 酸化的AgNO3溶液,如立刻有白色沉淀产 生,则说明有Cl-存在。 10. (1)Cl2+2KBr=Br2+2KCl、 Cl2+2KI=I2+2KCl (2)Br2+2KI=I2+2KBr
11. (1)取极微量尝味道;(2)加入醋 酸或盐酸,看有无气体放出;(3)溶于水 后加入
CaCl2(或BaCl2)溶液,看有无沉淀 产生;(4)用pH 试纸测其溶液的pH ;(5) 分别溶于水后滴入酚酞溶液,看是否变红, 等等。 返回
1. 刺激性、有、气体,变红。无,红棕 2.A 3.C 4.C 5.D 6. (1)2SO2+O2=2SO3(2)Cl2+2NaOH=NaCl+NaClO+H2O (3)3NO2+H2O=2HNO3+NO
返回
1. 无,刺激,极易。吸,制冷剂 2.NH3 NH4NO3 N2O NO N2O3 NO2 N2O4 N2O5 HNO3······· 3.B 4.C 5题答案 6.(1)各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 Ba (NO3)2+H2SO4=BaSO4↓+2HNO3 (2) 各 取 剩 下 的 两 种 溶 液 少 许 , 滴 入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盐酸, 最后一种是稀硝酸。 AgNO3+HCl=AgCl↓+HNO3
下一页
7. 区别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方法仅供 参考(只要求学生掌握其中三四种方法即 可)。 (1)密度法: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 大得多,可以测试这两支试管相同体积液 体的重量,重量大的是浓硫酸,重量小的 是稀硫酸(或用密度计进行测试)。 (2)黏度法:浓硫酸是黏稠的液体, 而稀硫酸接近水的黏度,所以将两支试管 拿起摇动几下,观察。流动性差的是浓硫 酸,流动性好的是稀硫酸。
下一页
(3)稀释法: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 的热,故可用稀释法进行鉴别。在小烧杯 中加入10 m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加入某 种硫酸,放出热量大的是浓硫酸,热量变 化很小的是稀硫酸。 (4)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稀 硫酸无此特性。分别称取等量的两种硫酸 ,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再称量,质量 明显增加的是浓硫酸,另一种是稀硫酸。
下一页
(5)吸水法: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胆 矾,再分别加入几滴硫酸,晶体溶解且溶液变 蓝的是稀硫酸,若蓝色晶体变白,则加入的酸 是浓硫酸。 (6)钝化法:取已去氧化膜的两块铁片或 铝片,分别放入盛有两种硫酸的试管中。无明 显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硫酸。 (或取已去氧化膜的两块铁片或铝片,分别放 入盛有两种硫酸的试管中片刻,取出后用水洗 净,再分别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后如 果有红色物质析出,则原试管所盛的是稀硫酸 ;若无现象,则原试管所盛的是浓硫酸。)
下一页
(7)氧化法: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而稀硫酸的氧化性弱。分别取两支试管, 加入铜片后再分别加入两种硫酸,加热, 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浓硫酸,另一 种是稀硫酸。 (8)脱水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 酸涂在纸上,过一段时间后,若纸上出现 黑色痕迹,则涂的是浓硫酸。
下一页
(9)生雾法: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少量 浓盐酸,再分别加入少量的两种硫酸,若 有大量白雾生成,则加入的是浓硫酸。 (10)导电法:取两种酸少许于两只小 烧杯中,分别做导电性实验,若小灯泡发 光且亮,则烧杯中所盛的是稀硫酸。 „„
下一页
8. 提示: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能 够达到干燥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气 体的损失,不产生其他杂质。 SO2可以用浓硫酸等干燥;NO 可以用 浓硫酸、碱石灰或P2O5 等干燥;NH3 可以 用碱石灰干燥。 9. 提示:以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为 线索,分别考虑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并 分析人类行为的影响。 10.2Cu+O2 2CuO CuO+H2SO4=CuSO4+H2O
返回
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比较
色、态、味 密度 挥发性 吸水性 脱水性 酸性 氧化性 稀硫酸 无色液体 比浓硫酸小 不具挥发性 不具吸水性 不具脱水性 具有酸的通性 与金属可置换 出H2 弱氧化性 浓硫酸
链接
1.84g ·cm-3 不具挥发性 具吸水性 具脱水性 具有酸的通性 与金属不能产 生H2强氧化性
返回
无色、油状液体、难挥 发、 密 度 1.84g ·cm-3 、 浓度 98%,以任意比与水混溶
高一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铁 粉
过 滤
Fe 、Cu
FeSO4溶液
稀硫酸
过 滤
FeSO4溶液
蒸发
结晶
9.1.42 g,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
1.②⑧ ①④ ⑤ ⑥
5.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⑦⑩ ⑨2.树状分类法 略
>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
泥浆水
溶液
稳定,均一
饱和NaCl 溶液
胶体
1~100 nm
较稳定,均一
豆浆
6.BD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1.水溶液 熔融状态 电离 阴阳离子 阳离子 H+ 阴离子 OH-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酸根离子 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 4.C 5.C 6.B 7.D
8.(1) NaOH=Na++OH- (2) CuCl2=Cu2++2Cl-
(3) Fe2(SO4)3=2Fe3++3SO42- (4) Ba(NO3)2=Ba2++2NO3-
9.(1) SO42-+Ba2+=BaSO4 (2) 2Al+3Hg2+=3Hg+2Al3+
(3) CO32-+2H+=H2O+CO2 (4) 不反应。
10.(1)可溶铜盐+强碱=可溶盐+Cu(OH)2 (2)强酸+强碱=可溶盐+H2O
(3) 强酸+CaCO3=可溶钙盐+H2O+CO2 (4) 强酸+可溶盐=可溶盐+H2O+CO2
(5) 可溶铜盐+Fe=可溶铁盐+Cu
11.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第二章第三节
1.电子 氧化还原 失去 氧化 还原 得到 还原 氧化
2. O2 KClO3 KMnO4 HNO3 H2O2 Fe3+等 H2 CCO 金属单质等
3.氧化 S+O2=点燃=SO2 还原
4.C 5.D 6.C 7.C B 8.B C
9.(1)还原剂 H2 氧化剂 O2 转移电子 4e-
(2)还原剂 P 氧化剂 O2 转移电子 20e-
(3)K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转移电子 12e-
(4)还原剂 H2 氧化剂 WO3 转移电子 6e- 10.略
第二章复习题
1.(1)A 组CO2 ;B 组 非金属单质或气体等; C 组 O2 ; D 组 酸或强电解质等
(2) 2Cu+O2+H2O+CO2=Cu2(OH)2CO3 转移4e-
2.还原性
3. C ;S 和KNO3
4.A 5.C 6.D 7.B 8.C 9.A 10.B
11.稀硫酸
H++OH-=H2O CO32-+2H+=H2O+CO2↓ 2H++SO42-+2OH-+Ba2+=2H2O+BaSO4
12.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氯化钙和碳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
Ca2++CO32-=CaCO3↓ CaCO3+2H+=Ca2++H2O+CO2 Ag++Cl-=AgCl
若还有硝酸钡,则还有下列反应:
Ba2++CO32-=BaCO3↓ BaCO3+2H+=Ba2++H2O+CO2 ↓
第三章第一节
1.实验室中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这是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或水反应。而钠密度大于煤油,沉入煤油底部,煤油将空气隔绝,使金属钠不和空气接触。
4Na+O2=2Na2O(白色固体) 2Na+O2=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
2Na+2H2O=2Na++2OH-+H2
2.B 3.B 4.D 5.D 6.A
7.(1) 3Fe+4H2O(g)=高温=Fe3O4+4H2 (2) 2Al+6H+=2Al3++3H2
(3) 2Al+2OH-+2H2O=2AlO2-+3H2 (4) Zn+Cu2+=Zn2++Cu
8.6.72L (0.3mol )
9.Al 放出的氢气多。
第三章第二节
1.2Na2O2+2H2O= 4NaOH+O2 转移2e- 2Na2O2+2CO2=2Na2CO3+O2 转移2e-
2. 酸 强碱 两性 两性
3.白色沉淀 沉淀不消失 生成白色沉淀 沉淀逐渐消失
4.D 5.B 6.B 7.C 8.D 9.D
10.2Fe3++Cu=2Fe2++Cu2+ 转移2e-
11.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转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转移4e-
12.Na2CO3 21.2g 0.2 mol
第三章第三节
10.55% 21×103 t
第三章复习题
1.B 2.C 3.D 4.D 5.A 6.C
7.略
8.一开始时浓烧碱溶液吸收CO2,使罐内气压降低,易拉罐变瘪;过一会,铝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使罐内气压变大,变瘪的易拉罐又鼓起来。
2OH-+CO2=CO32-+H2O CO32-+H2O+CO2=2HCO3- 2Al+2OH-+2H2O=2AlO2-+3H2
9.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10.取样于两支小试管中。用一洁净的铁丝蘸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若出现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烧碱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继而沉淀逐渐消失,说明原溶液中含有Al3+;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盐酸,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
11.53% 1:1
第四章第一节(P80课后习题)
1.(1)⑧⑩ (2)④⑤⑥⑦⑨ (3)①②③④
2.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玻璃
透明、坚硬、熔点高、不溶于水
稳定。其实能与HF 、NaOH 溶液反应。
陶瓷
不透明、坚硬、熔点高、不溶于水
稳定。跟玻璃一样,与HF 、NaOH 溶液反应。
3.Na2SiO3 + H2SO4 + H2O = H4SiO4↓+Na2SO4 H4SiO4 = H2SiO3 + H2O
(注:从水溶液里析出的硅酸其实都是原硅酸H4SiO4,书上为了简便,就把它写成了硅酸)
4.B (注:SiO2+4HF = SiF4↑+2H2O;NaOH 与SiO2的反应太慢,故并不选D 。)
5.玻璃、石英、陶瓷里都含有大量的SiO2,熔融烧碱时有:SiO2+2NaOH=Na2SiO3+H2O反应发生,对坩埚造成腐蚀。
6.河沙主要成分是石英,其化学成分为SiO2晶体,属于原子晶体,非常坚硬,可以做磨料。
7.SiO2+2NaOH=Na2SiO3+H2O、Na2CO3+SiO2 高温 Na2SiO3+CO2↑(注:其实水玻璃是指Na2SiO3的水溶液,并非Na2SiO3本身,Na2SiO3叫“泡花碱”。)
8.半导体。用于二极管、三极管及集成电路(IC )生产。
9.(1)还原剂 (2)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剂
(3)SiO2 (沙滩物质)—— Si (粗)—— Si (纯)—— 集成电路产品如电脑(用户)
10.(1)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异:电子层数不同。二者为同主族元素。
(2)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的结构非常相似,二者的硬度都很大,熔点都很高。但碳元素的另一单质石墨由于结构的关系,却很软。
(3)CO2、SiO2由于结构关系,物理性质差异非常大。CO2常温下为气体,而SiO2为非常坚硬的固体。但二者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如都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都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被C 还原等。
11.(1)n (Na2O ):n (CaO ):n (SiO2)=::=1:1:6
化学式为:Na2O ·CaO ·6SiO2 (2)纯碱:72 t 石灰石:81 t 石英:246 t 12.略
第四章第二节(P87课后习题)
1.氯气溶于水后,部分与水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的HClO 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新生态的氧,具有强氧化性,故可以氧化有机色素(漂白)及把细菌、病毒杀死。
2.
实验现象
解释或离子方程式
滴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l2+H2O=HCl+HClO,Cl-+Ag+=AgCl↓
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先变红后褪色
盐酸使石蕊变红,次氯酸漂白
滴入红墨水
褪色
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3.略 4.D 5.C 6.B 7.C
8.漂白粉与漂粉精的化学成分都是次氯酸钙与氯化钙的混合物(其实,“漂粉精”只是商人为了多赚钱给漂白粉起的新名字,并无其它含义)。它们是固体,比较便于保存和运输。而氯水是液体,不便于保存运输。
9.因为一旦发生上述反应,产生出HClO ,它不稳定易分解造成漂白粉失效。故购买时应该注重看商品外包装是否破损,若破损则不要购买。保存也是一样要注意密封。
10.防止过多的接触氯气,若必须大量制备和使用,最好在通风橱里进行实验。
11.(1)这样可以尽快逃离氯气扩散区。
(2)吸收Cl2:Cl2+2OH- = Cl-+ClO-+H2O ,减轻其污染。
12.(1)Cl2+2Br- = Br2+2Cl- Cl2+2I- = I2 + 2Cl- (2)Br2+2I- = I2+2Br-
13.(1)可仔细观察外形,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透明,而纯碱呈不透明粉末状;(2)纯碱溶液有滑腻感,而食盐水无滑腻感;(3)分别取少量加食醋,有气泡产生的为纯碱;(4)取极少量尝一下,食盐咸而纯碱涩; (5)用石灰水鉴别„
14.(1)1.43 g (2)要考虑导管、烧瓶内会残留大量Cl2。故必须多取反应物(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不同之处)。
15.略
第四章第三节(P95课后习题)
1.CaO+SO2 = CaSO3 2CaSO3+O2+4H2O = 2CaSO4·2H2O
2.(1)高温下促使N2、O2化合,另一可能原因是汽车汽缸内用于点燃汽油蒸气的电火花促使N2、O2放电反应。(2)2NO+2CO 催化剂 CO2+N2 (3)①②
3.A 4.C 5.C 6.D 7.D 8.C
9.(1) 2SO2+O22SO3 (2)Cl2+2NaOH=NaCl+NaClO+H2O (3)3NO2+H2O=2HNO3+NO
10.(1)1280 kg= 1.28 t (2)448 m3 (3)720 t 11.略
第四章 第四节(P103课后习题)
1.(1)酸性(酸的氧化性)(2)吸水性 (3)脱水性 (4)强氧化性 (5)强氧化性
2.B 3.C 4.B 5.AB (但要明确,这二者的红色是不同的) 6.A 7.C 8.D
9.可以分别先加铜片微热,溶液变蓝色且有少量气泡逸出的为稀硝酸。另两份溶液里直接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稀硫酸。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Ba2++SO42- = BaSO4↓
10.请与你的同学讨论解决。
11.干燥剂有酸性、中性、碱性之分,也有氧化性、非氧化性之分,还有液态、固态之分。要根据被干燥物质的性质与干燥剂的性质,以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不溶解为原则选择。
SO2——可用浓硫酸干燥,但不能用碱石灰;
NO ——可选用无CaCl2干燥。注意!不能用浓硫酸,因浓硫酸能与NO 化合。也不宜用碱
石灰。
NH3——可用碱石灰,或生石灰。不能用浓硫酸,也不能用无水氯化钙。CaCl2+8NH3=CaCl2·8NH3(类似于结晶水合物)。
12.(1)1.0 mol·L-1 0.5 mol ·L-1 (2)1.0 mol·L-1 1.0 mol·L-1 1.5 mol·L-1
(3)1.5 mol·L-1(实际上等于溶液里SO42-的浓度)
13.略
第四章 章复习题(P107)
1.MnO2+4HCl(浓) △ MnCl2+2H2O+Cl2↑ MnO2 HCl KMnO4
2.(1)N2 N2不活泼,不易与金属及氧气反应
(2)NH3 NH3易液化且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
(3)NH3 NH3+H+ = NH4+
(4)铵盐 NH4++OH- △ NH3↑+H2O
3.(1)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H2↑+Cl2↑
(2)H2+Cl2 点燃 2HCl (溶解于水得盐酸) Cl2+2NaOH = NaCl+NaClO(漂白液、消毒液)
4.C 5.B 6.D 7.D 8.B 9.D
10.可能产生白烟 NH3+HCl=NH4Cl(离子化合物,常温下为固体小颗粒,呈烟状)
11.N2+O2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硝酸降落后与土壤作用形成硝酸盐肥料,“发庄稼”。
12.煤中的硫元素燃烧时形成SO2排放,在空气中飘尘表面(飘尘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被氧气氧化为SO3,SO3+H2O=H2SO4 。形成硫酸型酸雨。
13.此题中只设计实验分别证明白色晶体中含有NH4+、SO42-即可。(但其实这样做的不准确的,因为可能还含有别的杂质,严格应该定量确认一定质量晶体中NH4+与SO42-的质量和为晶体总质量才可以。具体设计略。)
14.(1)6.0 g (2)2.2 mol·L-1 15.(略)。
1.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2.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3.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2CO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3, 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2。 陶瓷是由黏土烧制而成,不含有 CO32- ;玻璃是用石灰石、纯碱和 二氧化硅等原料熔炼而成,在熔 炼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 玻璃中不存在碳酸盐。
4.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 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2 溶液 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4,也可 能是BaCO3,或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3;若 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SO4,若 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 沉淀都有。
1. 14 mL 2. 5.56 mmol/L,属于正常范围。 (提示:1 mol=1 000 mmol) 3.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 ,结果导致容量瓶内的溶质减少,即容 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4. 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质粒 分散系 子大小 浊液 溶液 胶体 主要特征 举例
不稳定, >100 nm 泥浆水 不均一 稳定,均 饱和NaCl
5. 提示: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
6. 世界上有数百万计的老人患老年性 痴呆症。许多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 年性痴呆症与铝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发 现,铝对人体的脑、心、肝、肾的功能 和免疫功能都有损害。因此,世界卫生 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 物而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铝 摄入量为60 mg。
返回
1. 水溶液或熔融。电离,阴阳离子。 阳离子、H+;阴、OH- 。金属阳离子和酸 根阴离子。H++OH-=H2O 2.C 3.B 4.D 5.C 6.提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 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金属属于单 质,故不是电解质。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 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是溶液中的离子导 电。
返回
1. 碳元素和铜元素。碳元素的化 合价升高,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2 0
Cu
Cu
+4
C C 2.C 3.C、B
4. 提示:反应中元素的原子发生 了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失去 (或偏离);获得(或偏向)。
返回
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返回
1. 在实验室里,应把金属钠保存在煤油 里。这是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或水反应, 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沉在煤油底部,煤 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2Na+2H2O=2NaOH+H2↑ 2Na+O2 Na2O2 2.B 3.B
4. (1)3Fe+4H2O(g ) Fe3O4+4H2↑ (2)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下一页
5. 1 kg Mg与1 kg Al分别与足量盐酸 反应时,1 kg Al放出的H2多。(1 kg Mg 与足量盐酸反应可放出83 g H2,1 kg Al 与足量盐酸反应可放出111 g H2。) 设体积为1 000 cm3,则Mg 的质量为 1738 g , 约 72.4 mol, 反 应 可 产 生 H2 144.8 g;Al 的质量为2700 g,约100mol ,反应可产生H2 300g。所以相同体积的 Mg 、Al 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Al 放出的 H2 多。(建议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进行计 算,并列出计算式。)
下一页
6. 建议从铝的矿产资源、铝的冶炼、铝 燃烧放出的热量、铝燃烧的条件、燃烧 容器等方面
去考虑。
返回
1. 酸、强碱、两性、两性 2. 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生成 白色沉淀、沉淀消失 3.B 4.C
5.2FeCl3+Cu=2FeCl2+CuCl2 三价铁被 还原为二价铁,铜从0价升高到+2价。6. 先生成白色絮状Fe(OH)2,而后迅 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 Fe(OH)3 4Fe(OH)2+O2+2H2O=4Fe(OH)3 FeSO4+2NaOH=Fe(OH)2↓+Na2SO4; 7.Na2CO3,21.2 g
返回
第四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返回
参考答案
1. (1)⑧⑩ (2)⑤⑥⑦⑨ (3)①②③④ 2.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玻璃 硬度大、耐磨损,耐高温 很稳定 硬度大、耐磨损,耐高温, 化学性质 陶瓷 较脆 很稳定 3.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 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应用于信息技术和光电 池等方面。 4. (1)还原剂(2)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应); 置换反应;还原剂。 返回
1. 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 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 能杀灭水中的病菌。
2.
下一页
实验现象 滴入AgNO3 白色沉淀 溶液 滴在蓝色石 先变红后 蕊试纸上 很快褪色滴入红墨水 褪色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 ↓+HNO3氯水具有酸性和漂 白性 氯水具有漂白性
3.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Ca(ClO)2,优点是漂白粉的性质比氯 水稳定,可以长时间放置,便于保存和运 输。 5. 观察包装袋是否密封,漂白粉中有 无结块,注意使用期限,现买现用,购买 之后应密闭保存在干燥的地方等。 6. 应十分小心,不要吸入氯气,不要 把氯气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去等。应在通风 厨中进行实验。 7.D 8.C
下一页
9. 取少量试剂于小试管中,滴入用稀硝酸 酸化的AgNO3溶液,如立刻有白色沉淀产 生,则说明有Cl-存在。 10. (1)Cl2+2KBr=Br2+2KCl、 Cl2+2KI=I2+2KCl (2)Br2+2KI=I2+2KBr
11. (1)取极微量尝味道;(2)加入醋 酸或盐酸,看有无气体放出;(3)溶于水 后加入
CaCl2(或BaCl2)溶液,看有无沉淀 产生;(4)用pH 试纸测其溶液的pH ;(5) 分别溶于水后滴入酚酞溶液,看是否变红, 等等。 返回
1. 刺激性、有、气体,变红。无,红棕 2.A 3.C 4.C 5.D 6. (1)2SO2+O2=2SO3(2)Cl2+2NaOH=NaCl+NaClO+H2O (3)3NO2+H2O=2HNO3+NO
返回
1. 无,刺激,极易。吸,制冷剂 2.NH3 NH4NO3 N2O NO N2O3 NO2 N2O4 N2O5 HNO3······· 3.B 4.C 5题答案 6.(1)各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 Ba (NO3)2+H2SO4=BaSO4↓+2HNO3 (2) 各 取 剩 下 的 两 种 溶 液 少 许 , 滴 入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盐酸, 最后一种是稀硝酸。 AgNO3+HCl=AgCl↓+HNO3
下一页
7. 区别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方法仅供 参考(只要求学生掌握其中三四种方法即 可)。 (1)密度法: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 大得多,可以测试这两支试管相同体积液 体的重量,重量大的是浓硫酸,重量小的 是稀硫酸(或用密度计进行测试)。 (2)黏度法:浓硫酸是黏稠的液体, 而稀硫酸接近水的黏度,所以将两支试管 拿起摇动几下,观察。流动性差的是浓硫 酸,流动性好的是稀硫酸。
下一页
(3)稀释法: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 的热,故可用稀释法进行鉴别。在小烧杯 中加入10 m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加入某 种硫酸,放出热量大的是浓硫酸,热量变 化很小的是稀硫酸。 (4)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稀 硫酸无此特性。分别称取等量的两种硫酸 ,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再称量,质量 明显增加的是浓硫酸,另一种是稀硫酸。
下一页
(5)吸水法: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胆 矾,再分别加入几滴硫酸,晶体溶解且溶液变 蓝的是稀硫酸,若蓝色晶体变白,则加入的酸 是浓硫酸。 (6)钝化法:取已去氧化膜的两块铁片或 铝片,分别放入盛有两种硫酸的试管中。无明 显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硫酸。 (或取已去氧化膜的两块铁片或铝片,分别放 入盛有两种硫酸的试管中片刻,取出后用水洗 净,再分别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后如 果有红色物质析出,则原试管所盛的是稀硫酸 ;若无现象,则原试管所盛的是浓硫酸。)
下一页
(7)氧化法: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而稀硫酸的氧化性弱。分别取两支试管, 加入铜片后再分别加入两种硫酸,加热, 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浓硫酸,另一 种是稀硫酸。 (8)脱水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 酸涂在纸上,过一段时间后,若纸上出现 黑色痕迹,则涂的是浓硫酸。
下一页
(9)生雾法: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少量 浓盐酸,再分别加入少量的两种硫酸,若 有大量白雾生成,则加入的是浓硫酸。 (10)导电法:取两种酸少许于两只小 烧杯中,分别做导电性实验,若小灯泡发 光且亮,则烧杯中所盛的是稀硫酸。 „„
下一页
8. 提示: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能 够达到干燥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气 体的损失,不产生其他杂质。 SO2可以用浓硫酸等干燥;NO 可以用 浓硫酸、碱石灰或P2O5 等干燥;NH3 可以 用碱石灰干燥。 9. 提示:以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为 线索,分别考虑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并 分析人类行为的影响。 10.2Cu+O2 2CuO CuO+H2SO4=CuSO4+H2O
返回
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比较
色、态、味 密度 挥发性 吸水性 脱水性 酸性 氧化性 稀硫酸 无色液体 比浓硫酸小 不具挥发性 不具吸水性 不具脱水性 具有酸的通性 与金属可置换 出H2 弱氧化性 浓硫酸
链接
1.84g ·cm-3 不具挥发性 具吸水性 具脱水性 具有酸的通性 与金属不能产 生H2强氧化性
返回
无色、油状液体、难挥 发、 密 度 1.84g ·cm-3 、 浓度 98%,以任意比与水混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