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___,字___ ,_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

__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____》。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

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______》。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___、____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

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流露了作者的郁

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zhǔ) 惨怛(dá) 帝喾( kù )靡不毕见(mǐ)

濯淖(zhuï nào )蝉蜕( tuì) 滋垢(gîu ) 浊秽( huì)

皭然泥而不滓( jiào niâ zǐ)既绌( chù )商於( wū ) 既咎( jiū ) 眷

顾( juàn ) 被发( pī ) 渔父( fǔ )

哺育( bǔ ) 啜泣(chuî) 罹难(lí nàn)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屈平属草稿(写作) 平伐其功(夸耀)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明) 其文约(简约) 其辞微(含蓄)

王患之(以之为患) 大兴师(发动)伐秦

臣请往如楚(到) 何绝秦欢(断绝)

屈平既嫉之(恨) 人君无(无论)愚智

怒而迁之(流放) 宋玉、景差之徒(这一类人)

皆祖(效仿)屈原之从容辞令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明确: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

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

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明确: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2段,积累文言词语“志、明、娴、害、属”等。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放”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

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

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

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

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

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

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学习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字词。

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任、疏、黜、迁、死

3.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 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 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恨、嫉妒

属草稿未定 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改变

平伐其功 夸耀

4.疏通文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

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1)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

的职位。)

2)“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

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布置作业: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预习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3段,积累文言词语“疾、害、见”等。

2.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恨 明

谗谄之蔽明也 说好人的坏话

邪曲之害公也 妨害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信而见疑 被(被动句)

靡不毕见 没有 显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主旨、旨趣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 近 表达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的样子 染黑 污浊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分析讨论: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

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

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

的高贵品质。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3段字词,预习第4—9段。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9段,积累文言词语“佯、诚、内”等。

2.整理并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了解屈原被疏远后楚国的发展概况。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3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4—9段

1.诵读第4—9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乃令张仪佯去秦 假装离开

厚币委质事楚 呈现 质,“贽”,见面礼

楚诚能绝齐 果真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凭借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句式) 状语后置。

奈何绝秦欢 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同“纳”,接纳

复之秦 动词,到

不忘欲反 同“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侥幸 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改变、扭转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着、跟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表被动

为天下笑 表被动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明确:第4段 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5段 ④复释张仪;

第6段 ⑤诸侯击楚;

第7段 ⑥赴秦身死;

第8段 ⑦新君继位;

3.这一部分作者记述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

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4.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

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5.这一部分作者的议论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自由朗读第4—9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整理并掌握第4—9段字词,预习第10—13段。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0—13段,积累文言词语“短、迁、被、祖”等。

2.整理并概括各段落的内容,总结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4—9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10—13段

1.诵读第10—1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脸色 形体容貌

何故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及见贾生吊之 悼念

2.朗读课文第11段,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

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

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

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

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三、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

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

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

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

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

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

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

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

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

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四、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练习。

五、教后记: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___,字___ ,_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

__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____》。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

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______》。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___、____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

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流露了作者的郁

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zhǔ) 惨怛(dá) 帝喾( kù )靡不毕见(mǐ)

濯淖(zhuï nào )蝉蜕( tuì) 滋垢(gîu ) 浊秽( huì)

皭然泥而不滓( jiào niâ zǐ)既绌( chù )商於( wū ) 既咎( jiū ) 眷

顾( juàn ) 被发( pī ) 渔父( fǔ )

哺育( bǔ ) 啜泣(chuî) 罹难(lí nàn)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屈平属草稿(写作) 平伐其功(夸耀)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明) 其文约(简约) 其辞微(含蓄)

王患之(以之为患) 大兴师(发动)伐秦

臣请往如楚(到) 何绝秦欢(断绝)

屈平既嫉之(恨) 人君无(无论)愚智

怒而迁之(流放) 宋玉、景差之徒(这一类人)

皆祖(效仿)屈原之从容辞令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明确: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

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

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明确: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2段,积累文言词语“志、明、娴、害、属”等。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放”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

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

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

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

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

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

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学习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字词。

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任、疏、黜、迁、死

3.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 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 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恨、嫉妒

属草稿未定 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改变

平伐其功 夸耀

4.疏通文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

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1)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

的职位。)

2)“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

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布置作业: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预习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3段,积累文言词语“疾、害、见”等。

2.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恨 明

谗谄之蔽明也 说好人的坏话

邪曲之害公也 妨害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信而见疑 被(被动句)

靡不毕见 没有 显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主旨、旨趣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 近 表达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的样子 染黑 污浊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分析讨论: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

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

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

的高贵品质。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3段字词,预习第4—9段。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9段,积累文言词语“佯、诚、内”等。

2.整理并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了解屈原被疏远后楚国的发展概况。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3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4—9段

1.诵读第4—9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乃令张仪佯去秦 假装离开

厚币委质事楚 呈现 质,“贽”,见面礼

楚诚能绝齐 果真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凭借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句式) 状语后置。

奈何绝秦欢 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同“纳”,接纳

复之秦 动词,到

不忘欲反 同“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侥幸 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改变、扭转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着、跟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表被动

为天下笑 表被动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明确:第4段 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5段 ④复释张仪;

第6段 ⑤诸侯击楚;

第7段 ⑥赴秦身死;

第8段 ⑦新君继位;

3.这一部分作者记述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

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4.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

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5.这一部分作者的议论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自由朗读第4—9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整理并掌握第4—9段字词,预习第10—13段。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0—13段,积累文言词语“短、迁、被、祖”等。

2.整理并概括各段落的内容,总结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4—9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10—13段

1.诵读第10—1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脸色 形体容貌

何故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及见贾生吊之 悼念

2.朗读课文第11段,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

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

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

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

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三、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

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

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

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

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

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

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

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

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

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四、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练习。

五、教后记:


相关文章

  • [屈原列传]教案(高二选修)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屈原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 ...查看


  • 管仲列传教案
  •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管仲列传的文言知识,课后,大家就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一些疑惑,(诵读学生的几个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投影] 1.本文题为<管仲 ...查看


  • 15[离骚]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 15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 ...查看


  • 报任安书教案
  •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2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查看


  • 离骚教案1
  • <离骚>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 ...查看


  • 湘夫人..教案
  • 屈原 · 湘夫人 教学要求 学习目的 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学习要点 <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 ...查看


  • [屈原列传]教学札记
  •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大都是"寓论断于叙事",至多在传文结束后加上"太史公曰"这一固定的形式对所传之人与事进行述评.<屈原列传>则叙议结合,以议统叙:以议评人,以议述志.明代古 ...查看


  • 15.屈原列传
  • 贾红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 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 ...查看


  • [屈原列传]
  • <屈原列传> 这是关于<屈原列传>教学的心得和反思,它把文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融合在了一起,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周三到周五进行的是<屈原列传>的教学.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思路,觉得有一些心得值得记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