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黄河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黄河水土流失

说到黄土高原就不能不说黄河。每当我看着地图上几字形的黄河,就觉着黄河是专门为了黄土高原才绕一个大弯的。本来,黄河从源头出发,几经曲折,到龙羊峡以后,前进的方向就大体对准了它的归宿地渤海。然而黄河向东行进到兰州以后,扭头北上,在内蒙古河口南下,最后跨越千里,到了运城风陵渡,鸡鸣三省的地方,东进,最终成功地穿越了华北大平原归入大海。于是,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就伴随着黄河一直流淌了一百五十万年。我们现在说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说五千年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黄河穿越了黄土高原。。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至今我们都不能准确地知道它诞生的时间和诞生的方式。现在用地磁和热释光等方法测得,黄土是从二百四十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那么,如此多的黄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说是海底隆起的,有说是大水冲来的,更多的说法是大风从西北的戈壁滩上刮来的。倘若果真如此,那该是怎样雄浑壮烈的一种场面啊!西北部的石头经过千曝万寒,终于化作了沙子和黄土,冬春季节,西北风大作,沙土扶摇直上几千米,从西北向东南一路轻扬慢舞,俯察了山川大地,亲近过太阳月亮,然后再慢慢落下。于是从西北到东南,沙砾就一路细下去,土层也逐渐薄下去。几十万年里大风飞扬,尘埃落定后,终于有了黄土高原雄伟广袤的身躯。

这曾经是一片生机无限的土地。我们不知道黄土高原诞生的准确时间和方式,但它身体内部的信息告诉了我们远古所发生的事情。岩层下面埋藏着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于上亿年前。再上面是煤炭,生成于石炭纪和侏罗纪。再上面的红黏土,生成于第三纪,里面埋藏着各种动物化石,老乡们不管它是鱼是鸟还是三趾马,一律称之为龙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大量的挖出来卖钱。再上面的黄土里面,才埋藏着我们人类的遗骸和使用过的各种石器、青铜器,为我们了解祖先的活动提供着证据。

地上地下的各种情况告诉我们,几千年以前,黄土高原气候湿润,草木连天,百鸟鸣翔,群兽游走,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在很长一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有一个数据谈到,秦汉南北朝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42%,唐末时期减少到33%,明清时期锐减到13%,而解放前仅存6%。查阅史料,秦晋两省及整个黄土高原曾经森林茂密,诸如“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陕西“土山柏林,溪谷相接”,“山上清泉山下溪,窗前竹树尽扶疏”,这一类的描述随处可见。

山西自古便称表里山河,人杰地灵,尧舜在此治国,神农氏在此尝百草,种五谷。陕西更是龙脉所系了,从桥山的黄帝陵到六朝古都西安,处处闪现着历史的辉煌。“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据考证,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地下文物最多的省份是陕西。单是这两个最多,就足以说明黄土高原在五千年古国文明中所占的地位了。

这是一片充满苦难的土地。就象孩子长大了,老人要衰老一样,人类文明进步了,黄土高原却是垂垂老矣,正在急速地衰落着。每年有十几亿吨的泥土要随水而去,千万个大小黄土山头每年都要瘦一圈。黄河附近许多山头上的黄土已经流失净尽,变成了瘦骨嶙峋的石头山。树砍光了,人们开始怀念树,念叨着要植树。但是树不见增加,掠取却在加剧。山西在挖煤,陕西在挖煤,每年要从黄土高原下面挖出几十亿吨。此外,还有抽油的,吸气的,采矿的,取水的,无数大小型的现代化设备蚂蝗一般叮在黄土高原的肌体上,日夜不停地运转着,从内到外,全方位的掠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黄土高原的血脉精气正在飞快地流失。这样的一种局面,任是什么东西也是难以长久支持的。

看着黄河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把黄土高原的泥土带走,我忽然明白,黄河穿越黄土高原有两大任务,其一是要孕育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其二便是要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象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如此大一座黄土高原竟是风刮来的一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偌大一座黄土高原会随水而去,但这却是注定了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黄土从风里来,再从水里去,黄土高原只是来去之间的一个稍长的停留而已。

将来总有那么一天,有人会指着少量残存的黄土和塌陷的山峦以及石头山上无数的窟窿说,这里曾经有过丰厚的黄土,有过众多的人。就象我们今天拿着煤炭和动物化石说这里曾经有过茂密的森林,有过大量的动物一样。 眼看着黄土高原衰落下去,我们不知该说些什么。我们吊祭一座伟大的高原的衰落,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新的黄土地的诞生。

黄土高原的衰落与消亡是必然的,就象它的诞生与兴盛一样,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了的。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反省与检讨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包括对黄土高原的破坏,有的甚至认为人是黄土高原败落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不大对头的。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浩渺的宇宙,认真审视一番就会明白,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都是一个定数。人的活动只能加快或减缓一些事物运行的速度,但并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和结果。甚至包括人自身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对于事物的影响,也都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定数。人的活动,特别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于植被的严重破坏,无疑是加快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但是,即便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也是同样要流失掉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生机无限的华北大平原,正是在人类活动以前,主要靠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泥土冲积而成的。现在,黄土高原的泥土又在黄河入海口处淤积着新的平原,黄河三角洲每年向大海挺进三千米,每年新造土地五万多亩。

这里的黄土地在消亡,那里的新大陆正在崛起。这里的老人在逝去,那里的孩子在诞生,这里在衰老,那里正在意气风发地成长。黄河在流,黄土在走,一座古老的高原在坍塌。流吧,走吧,我们悼念旧土地的衰亡,我们也庆贺新土地的诞生。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不知再过几世几劫,又会有人站在黄河入海口的新平原上动情地说,感谢黄河,感谢黄土高原,感谢为我们造就了幸福的家园。

黄土高原黄河水土流失

说到黄土高原就不能不说黄河。每当我看着地图上几字形的黄河,就觉着黄河是专门为了黄土高原才绕一个大弯的。本来,黄河从源头出发,几经曲折,到龙羊峡以后,前进的方向就大体对准了它的归宿地渤海。然而黄河向东行进到兰州以后,扭头北上,在内蒙古河口南下,最后跨越千里,到了运城风陵渡,鸡鸣三省的地方,东进,最终成功地穿越了华北大平原归入大海。于是,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就伴随着黄河一直流淌了一百五十万年。我们现在说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说五千年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黄河穿越了黄土高原。。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至今我们都不能准确地知道它诞生的时间和诞生的方式。现在用地磁和热释光等方法测得,黄土是从二百四十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那么,如此多的黄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说是海底隆起的,有说是大水冲来的,更多的说法是大风从西北的戈壁滩上刮来的。倘若果真如此,那该是怎样雄浑壮烈的一种场面啊!西北部的石头经过千曝万寒,终于化作了沙子和黄土,冬春季节,西北风大作,沙土扶摇直上几千米,从西北向东南一路轻扬慢舞,俯察了山川大地,亲近过太阳月亮,然后再慢慢落下。于是从西北到东南,沙砾就一路细下去,土层也逐渐薄下去。几十万年里大风飞扬,尘埃落定后,终于有了黄土高原雄伟广袤的身躯。

这曾经是一片生机无限的土地。我们不知道黄土高原诞生的准确时间和方式,但它身体内部的信息告诉了我们远古所发生的事情。岩层下面埋藏着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于上亿年前。再上面是煤炭,生成于石炭纪和侏罗纪。再上面的红黏土,生成于第三纪,里面埋藏着各种动物化石,老乡们不管它是鱼是鸟还是三趾马,一律称之为龙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大量的挖出来卖钱。再上面的黄土里面,才埋藏着我们人类的遗骸和使用过的各种石器、青铜器,为我们了解祖先的活动提供着证据。

地上地下的各种情况告诉我们,几千年以前,黄土高原气候湿润,草木连天,百鸟鸣翔,群兽游走,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在很长一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有一个数据谈到,秦汉南北朝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42%,唐末时期减少到33%,明清时期锐减到13%,而解放前仅存6%。查阅史料,秦晋两省及整个黄土高原曾经森林茂密,诸如“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陕西“土山柏林,溪谷相接”,“山上清泉山下溪,窗前竹树尽扶疏”,这一类的描述随处可见。

山西自古便称表里山河,人杰地灵,尧舜在此治国,神农氏在此尝百草,种五谷。陕西更是龙脉所系了,从桥山的黄帝陵到六朝古都西安,处处闪现着历史的辉煌。“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据考证,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地下文物最多的省份是陕西。单是这两个最多,就足以说明黄土高原在五千年古国文明中所占的地位了。

这是一片充满苦难的土地。就象孩子长大了,老人要衰老一样,人类文明进步了,黄土高原却是垂垂老矣,正在急速地衰落着。每年有十几亿吨的泥土要随水而去,千万个大小黄土山头每年都要瘦一圈。黄河附近许多山头上的黄土已经流失净尽,变成了瘦骨嶙峋的石头山。树砍光了,人们开始怀念树,念叨着要植树。但是树不见增加,掠取却在加剧。山西在挖煤,陕西在挖煤,每年要从黄土高原下面挖出几十亿吨。此外,还有抽油的,吸气的,采矿的,取水的,无数大小型的现代化设备蚂蝗一般叮在黄土高原的肌体上,日夜不停地运转着,从内到外,全方位的掠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黄土高原的血脉精气正在飞快地流失。这样的一种局面,任是什么东西也是难以长久支持的。

看着黄河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把黄土高原的泥土带走,我忽然明白,黄河穿越黄土高原有两大任务,其一是要孕育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其二便是要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象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如此大一座黄土高原竟是风刮来的一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偌大一座黄土高原会随水而去,但这却是注定了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黄土从风里来,再从水里去,黄土高原只是来去之间的一个稍长的停留而已。

将来总有那么一天,有人会指着少量残存的黄土和塌陷的山峦以及石头山上无数的窟窿说,这里曾经有过丰厚的黄土,有过众多的人。就象我们今天拿着煤炭和动物化石说这里曾经有过茂密的森林,有过大量的动物一样。 眼看着黄土高原衰落下去,我们不知该说些什么。我们吊祭一座伟大的高原的衰落,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新的黄土地的诞生。

黄土高原的衰落与消亡是必然的,就象它的诞生与兴盛一样,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了的。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反省与检讨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包括对黄土高原的破坏,有的甚至认为人是黄土高原败落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不大对头的。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浩渺的宇宙,认真审视一番就会明白,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都是一个定数。人的活动只能加快或减缓一些事物运行的速度,但并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和结果。甚至包括人自身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对于事物的影响,也都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定数。人的活动,特别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于植被的严重破坏,无疑是加快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但是,即便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也是同样要流失掉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生机无限的华北大平原,正是在人类活动以前,主要靠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泥土冲积而成的。现在,黄土高原的泥土又在黄河入海口处淤积着新的平原,黄河三角洲每年向大海挺进三千米,每年新造土地五万多亩。

这里的黄土地在消亡,那里的新大陆正在崛起。这里的老人在逝去,那里的孩子在诞生,这里在衰老,那里正在意气风发地成长。黄河在流,黄土在走,一座古老的高原在坍塌。流吧,走吧,我们悼念旧土地的衰亡,我们也庆贺新土地的诞生。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不知再过几世几劫,又会有人站在黄河入海口的新平原上动情地说,感谢黄河,感谢黄土高原,感谢为我们造就了幸福的家园。


相关文章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思考
  • 一.历史上的黄河流域 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平均气温高出现在约2℃,地理环境适宜于植物生长与人类活动.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 ...查看


  • 我所了解的黄河资料
  • 黄河资料1 长度:5464 千米 源头海拔 :4800 米 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 源头 :青海省 巴颜喀拉山 注入: 渤海 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别称:塞上江南 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 ...查看


  •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沙棘种植区划的探讨
  • 第17卷第3期2004年9月 沙棘Vd.17No.3 sep.2004 HIPPOPHAE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沙棘种植区划的探讨 李 敏,张 丽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适宜种植沙棘的范围为汾 ...查看


  •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 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 ...查看


  • "黄河的治理"案例教学法
  • "黄河的治理"一节案例教学设计 盐城市初级中学地理组 梁影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开展解决新问题的教学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 ...查看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案,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搜集有关黄河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案.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 ...查看


  •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导学案
  •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目的] 1.能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母亲河的巨大奉献. 3.知道黄河的忧患,并能够解释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教学重难点] 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学习过程] [预习案] ...查看


  • 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 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如果用审慎的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溯本求源,则应该说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在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与今黄陵县桥山.此后, ...查看


  •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①"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 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②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