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演讲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说的是“不知”的各种后果,“知”,“智”的本字,“不知”,没有智慧。这里的“不知”不单单指个体的人,还指“人不知”的社会本身。“命、礼、言”,都不是一个单纯个体化的现象,在社会化的人类生存中,都与社会本身相关。 “命”,使命,连道家都可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更不用说儒家了。中华文化,对命运的看法从来都比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西学传统看法要正面有力得多。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命”只是使命,这个使命不是由上帝选定的,而是由我而来,天地就是我的舞台,而没有智慧,是不能理解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礼”,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底线所构成最基本的社会正常秩序,如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没有最低的底线,那么社会就只能是散沙一盘,只可能让位于各种暴力与法律。暴力和法律只是当社会不能正常运行时才需要采取的,一个正常的社会,暴力和法律都是迫不得已的,而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社会,却只相信暴力和法律,抛弃各种的底线,这样,“礼”是没可能建立的,连接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系统就要破裂,社会也只能在动荡之中。 孔子说:没有智慧,不可能承担君子的使命;没有智慧,不可能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没有智慧,不可能产生使人智慧的言论。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 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本节是接着五美四恶讲下来的。

孔子所说的命,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 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 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按 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

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年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 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 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 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 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 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 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 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 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 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 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 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 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 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 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力。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 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理层在哪里。”(《孟子·公孙丑上》)这就算 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 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 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着理解他人,也被他人理解。然而,误解、交际的短路到处存在,时常出现,于是人们高呼“理解万岁!”的口号。许多成语,例如:

知遇之恩、知遇之荣、知音识趣、知人善察、知人之明、知人料事、 知己知彼、知己之遇、知疼着热、 知心着意、知情识趣、知人则哲„„都表示了对知人的重视。人们渴望有人“知音、知心”。如果你不能知音、知心于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人是或者不是你的“知音、知心”呢?所以,想得到“知音者、知心人”的前提是你得“识人”,知道他人之心。否则,明明是“知音者、知心人”,你却因为某某原因而当做“非知音者、非知心人”,反之,明明是“非知音者、非知心人”,甚至是你的对立面、死对头、世界不两立的仇人,由于他如此如此地表演了一番,你把他当做为“知音者、知心人”了,那,其后果当然将不勘设想的。秦二世把赵高当做为“知音者、知心人”,结果呢?齐桓公也是因为不知人而不得好死的。 知人,为什么要从知言开始呢?这是因为正如成语所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人的灵魂的一个窗口。《周易》说:“将叛者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系辞下》)

知言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智者的品格,知言就是“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威灵公》)孟子也说:“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舔之也;可以伐而不言,是以不言舔之也。”(《孟子·尽心下》)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说的是“不知”的各种后果,“知”,“智”的本字,“不知”,没有智慧。这里的“不知”不单单指个体的人,还指“人不知”的社会本身。“命、礼、言”,都不是一个单纯个体化的现象,在社会化的人类生存中,都与社会本身相关。 “命”,使命,连道家都可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更不用说儒家了。中华文化,对命运的看法从来都比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西学传统看法要正面有力得多。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命”只是使命,这个使命不是由上帝选定的,而是由我而来,天地就是我的舞台,而没有智慧,是不能理解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礼”,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底线所构成最基本的社会正常秩序,如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没有最低的底线,那么社会就只能是散沙一盘,只可能让位于各种暴力与法律。暴力和法律只是当社会不能正常运行时才需要采取的,一个正常的社会,暴力和法律都是迫不得已的,而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社会,却只相信暴力和法律,抛弃各种的底线,这样,“礼”是没可能建立的,连接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系统就要破裂,社会也只能在动荡之中。 孔子说:没有智慧,不可能承担君子的使命;没有智慧,不可能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没有智慧,不可能产生使人智慧的言论。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 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本节是接着五美四恶讲下来的。

孔子所说的命,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 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 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按 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

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年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 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 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 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 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 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 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 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 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 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 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 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 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 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 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力。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 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理层在哪里。”(《孟子·公孙丑上》)这就算 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 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 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着理解他人,也被他人理解。然而,误解、交际的短路到处存在,时常出现,于是人们高呼“理解万岁!”的口号。许多成语,例如:

知遇之恩、知遇之荣、知音识趣、知人善察、知人之明、知人料事、 知己知彼、知己之遇、知疼着热、 知心着意、知情识趣、知人则哲„„都表示了对知人的重视。人们渴望有人“知音、知心”。如果你不能知音、知心于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人是或者不是你的“知音、知心”呢?所以,想得到“知音者、知心人”的前提是你得“识人”,知道他人之心。否则,明明是“知音者、知心人”,你却因为某某原因而当做“非知音者、非知心人”,反之,明明是“非知音者、非知心人”,甚至是你的对立面、死对头、世界不两立的仇人,由于他如此如此地表演了一番,你把他当做为“知音者、知心人”了,那,其后果当然将不勘设想的。秦二世把赵高当做为“知音者、知心人”,结果呢?齐桓公也是因为不知人而不得好死的。 知人,为什么要从知言开始呢?这是因为正如成语所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人的灵魂的一个窗口。《周易》说:“将叛者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系辞下》)

知言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智者的品格,知言就是“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威灵公》)孟子也说:“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舔之也;可以伐而不言,是以不言舔之也。”(《孟子·尽心下》)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相关文章

  • 小学生国学演讲稿范文
  • 篇一:国学经典演讲稿 国学经典演讲稿 让经典的种子开出璀璨之花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 ...查看


  • 习主席讲话中引用过的诗词经典(总结)
  • 习主席历来讲话中引用的中国经典诗词.名句和民间谚语: 一.2014年11月22日在楠迪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并发表主旨讲话时引用: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 唐·李绅<悯农二首>) 二 ...查看


  • 读名著演讲稿
  • 名著伴我成长演讲稿 经典名著伴我成长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在爸爸的指导下背诵唐诗宋词,稍大些时爸爸又教我背诵一些 古书.现在我知道了以前曾背过的那些古书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比如"论语"."孟 子&quo ...查看


  • 国学演讲稿范文小学
  •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杜桥小学的学生在诵读.这稚嫩 的童音, ...查看


  • 老师给学生的一封信
  • 老师给学生的一封信 老师给学生的一封信 **: 你好!最近还在努力抄写<论语>吗?学习还跟得上吧?我今天给你写这封信的心情很不错哦,知道为什么吗?一是因为中午暂时可以休息一下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给一个我心目中优秀的孩子, ...查看


  • 经典诵读演讲稿
  • 经典诵读演讲稿一:经典诵读演讲稿 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国学经典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 ...查看


  •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
  •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 易 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演讲开始的两三分钟是听众 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因此,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演讲的成败.借用戏剧舞台艺术的术语来说,开头要能"镇场",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要将听众的注 ...查看


  • 国学经典演讲稿001
  • 国学经典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六(1)班学生,张梦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国学经典""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杜山头小学的学生在 诵读.这稚嫩 ...查看


  • 于丹个人简历
  •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 擅长领域: 经济学家 | 金融学家 | 市场分析预测 擅长行业: 银行金融 金融保险 政府机关 互联网 房地产 学术事务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 出席活动(20张) 研究员: 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