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

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

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人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家的味道

小时候,家是一个能睡觉,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饿了就想到了家。耳边总能回荡起母亲全村找我们吃饭的声音:“锋仔„„吃饭咯!” 年轻的时候,家是个牢房。总感觉家束缚着自己寻求自由的脚步,总想有一天离开父母的管束,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家”。可后来发现自己仅仅是在空中飞翔的风筝,线的那头,紧紧攥在父母亲的手里。父母在,不远游!儒家的传统深深地在自己心里烙下了印。

成家之后,发现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父亲早逝,自己兄妹众多,我在外面买了房子,母亲嫌居住五楼,不太愿意随我居住,我顿感没了搬迁新居的喜悦,后来好歹劝说母亲随我居住,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记忆中的家是大大的院子,矮矮的瓦房,院子中间还种了两棵树,一棵是黄皮树,另一棵还是黄皮树。并不是我们不想种其它树,而是其它植物都难以种活,曾经种了些葡萄树,结果不是被狗弄没了就是没结果枯萎了。只有随意种的两棵黄皮树,竟然长得茂盛非凡,每年收获的季节都给了我们上树摘果的美好回忆。这一份快乐,后来我都一一奉送给了我所有的亲朋好友。一个信息:“来我家摘黄皮!”带给我朋友们的何止是摘果的快乐?还有那一份暖暖的惦记!这样的家,我在里面住了二十六年!这是父亲经营多年的家。

至今为止,我一共搬了五次家。老家是小时候住的家,时隔今日,记忆已经开始模糊,只记得家很小,后面是一个大池塘,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部收音机!吃饭的地方就是睡觉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是做作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也只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头顶有几根大大的横梁,好几次发烧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横梁就要砸下来的感觉。祖父的家在我的印象中是充满刀光剑影的家。为了在这个家能住下来,父亲和叔叔曾经在我面前多次吵过架,为了那一堵窄窄的过道墙,父亲差点把叔叔的耳朵给削下来,血迹斑斑,看得年少的我心惊胆战。但为了有一立足之地,我们仍要忍辱住下来,只是为此父亲和叔叔的兄弟感情就此割裂,多年不再联

系。等我们长大想要修复他们兄弟感情的时候,叔叔早逝,膝下无子,父亲原谅了叔叔,我们做侄子的送了叔叔最后一程。这个家送给了我两个字“宽恕”。在外面买的商品房,是我和妻子君经营的家。可这样的家,高居五楼,不适合老人居住,楼下没地方放车,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我仅仅在那里住了两年!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女儿更不用说了。家其实就是一个窝;一个鸟巢;一个歇脚的地方。当你累了,生病了,你就会想到回家歇歇。

可如果我们把家看做一个窝,那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家的味道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的泥土气息,还是一个自己用心经营的“爱”的鸟巢。毕淑敏说,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得到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庞龙的一首歌《家的味道》说的很好。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于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出生在离莫斯科不太远一个叫做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父母亲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虽然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亡故,但由于家资厚富,所以他的童年始终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第一部中篇小说《童年·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于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出生在离莫斯科不太远一个叫做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父母亲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虽然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亡故,但由于家资厚富,所以他的童年始终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第一部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1852—1856)里所描写的那个富裕舒适的地主庄园以及聪明但不漂亮、天真善良而又喜欢自我分析、羞怯但好梦想的小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走上社会以前生活条件和个性特征的真实写照。一八四四年托尔斯泰考进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转法律系学习;在学期间,他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不满。一八四七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设法改善农民的处境。农民和地主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归于破产。从一八五一年起,他到高加索的沙皇军队中当下级军官,曾亲身参加过一八五四至一八五五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他在当时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就是这段经历的真实记录。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进一步看到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而且为他以后在战争与和平》中能够如此生动、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为了寻找俄国社会的出路,托尔斯泰在一八五七年和一八六零至一八六一年两度出国到欧洲旅行考察。根据第一次出访的印象,他写了一篇日记体小说《琉森》(1857)。小说通过资产阶级老爷太太们对一个流浪歌手冷酷无情的态

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在“文明”的帷幕后面对金钱和地位的奴性崇拜。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和愤怒,以致完全否定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意义。一八六一年第二次从欧洲考察归国后,托尔斯泰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庄园雅斯纳亚·波良纳创办学校,对农民子弟普及教育,并担任地主和农民的和平调解人及陪审员等职务,以期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问题进行大量广泛的研究,得出了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认为古老宗法制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的错误结论。一八六二年,托尔斯泰和一位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别尔斯结婚,他婚后的家庭生活,过得美满而又幸福。

托尔斯泰于五十年代初开始文学活动,结婚后不久就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创作。早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精神探索,显示作家独特、深湛的艺术技巧,如短篇小说《一十地主的早晨》(1856),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一1862).托尔斯泰的早期代表作表明,他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抓住了沙皇俄国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进行了一些揭露和批判。但这时的托尔斯泰,政治上是站在自由派贵族的立场。

一八六四至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写成著名的《战争与和平》。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它是作家前期创作的总结,集中反映出他六十年代的主要思想艺术特征。

《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毫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八0五至一八二O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托尔斯泰肯定一八一二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质,谴责拿破仑的野蛮侵略,歌颂库图佐夫领导了一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多方面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

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托尔斯泰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战争与和平》在某种意义上是部历史小说,那末《安娜·卡列尼娜》则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在《安娜·卞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以惊人的洞察力和鲜明的艺术形象,精确而深刻地揭示的正是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

同《战争与和平》相比,《安娜·卡列尼娜》对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更为猛烈和深刻,在艺术技巧上是情节结构更为集中和紧密,描写人物时对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更加精细入微,叙述风格方面,作家在保持过去创作中时而急速时而平稳而又富有浓郁的抒情描写的同时,还更多地采用讽刺和对比的手法。 他后期的一些主要作品,如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长篇杰作《复活》(1898--1899),形象地反映了千百万农民强烈的仇恨,摆脱过去的愿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敬仰,同时也引起全国统冶集团的极度恐慌。当时曾有人建议亚力山大三世查办作家但沙皇的宪兵将军回答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它。”反动当局不敢用公开的严厉镇压对付托尔斯泰,他们决定从精神上摧毁这位伟大的作家。一九O一年俄国最高教会机关宣布托尔斯泰为“邪教徒和叛教者”,并开除了他的教籍。但作家没有屈服。一九O五年革命失败后,托尔斯泰虽已年近八旬,仍一再著文,强烈抗议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对革命者滥用死刑。

一九一O年十月二十八日,托尔斯泰经过长期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期实现他“平民化”的宿愿。结果中途得了肺炎,同年十一月七日死于阿斯塔堡车站。依照作家生前的愿望,遗休安葬在雅斯纳亚·波良纳—个悬崖附近,坟上既没有十字架,也没有墓碑。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道,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而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饕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犹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甑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上天同云,雨雪纷纷.„„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联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雨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

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人与自然

中央三台每天傍晚的《动物世界》,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在唯美的大自然里,那些精灵们出生、成长、死亡。我们人类说“民以食为天”,其实,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又何尝不是以食为天?它们视“食物”为毕生的追求,甚至会为了一餐食物,在与敌人的博斗中丧命。

相比之下,人类何其幸运,在物种的竞争中,我们的祖先凭借聪明才智,学会了使用工具,从而进化演变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我们用足够高的智商,建立起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物质文明,因此我们再也不会衣不蔽体,更不会食不果腹。

发展物质文明,无可厚非。也正是物质的繁荣昌盛,让我们生活的台阶上了一阶又一阶。可是我想,我们在发展中,是否也应该学会深思呢?煤矿的开采,我们获得了煤,那瓦斯气呢?它令人闻风丧胆,避之不及,因为它是煤矿里的隐形杀手,导致过无数人丧命。其实,瓦斯是一种跟天燃气成份极为类似的可燃气体,理论上,是可以把它变废为宝的。现阶段,我们在根本没有技术将煤和瓦斯分开的前提下,肆意妄为的挖掘煤,却诅咒瓦斯的危害。可是诅咒,是否是对我们自己愚昧的讽刺呢?

我们的口号是:要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吗? 中国能源网上报导,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天燃气,煤储量,按照现有的速度开采下去,分别还能开采40年,50年,110年,那以后呢?我们该怎么办?

于是,生物燃料成了人类寄希望于摆脱能源枯竭的束缚的一根救命稻草。伐林种豆,仅仅一个开始,亚马逊森林一半已被毁坏,成千上万种生物被灭绝,这才换来了巴西王国在全世界引以为傲的生物能源发展契机。可是,这样的发展,是否也只是杯水车薪呢?

我们的地球母亲需要这样的文明吗?人与自然,就像火与水,火能把水煮开,但是,水也能把火浇灭。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相处,恰到好

处。我所说的,绝不是无病呻吟,也并非杞人忧天,这确实是当今全球动态平衡发展中的一个事实,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们个体很渺小,就如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也许,我们不是科学家,不能站在科技前沿,无法帮助同胞们找到替代能源。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关注能源问题,因为只有去关注,才会自律。我们可以从切身做起,尽量节约生活里的每一点能源,做一个环保主义者,为地球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到那时候,不管你是水还是沙,生活都将回到最初,一切归于零。

喂——出来续写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和那一声“喂─出来”,根本就没有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就在那天下午,有一只被绳子绑着的秤砣从天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那座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大楼顶上出现了一个洞,于是那个工人又把那块秤砣扔回去了那个洞里。

那天晚上,当人们在熟睡中,突然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巨大的响声,把人们从睡梦中吵醒了人们,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人们以为是什么东西爆炸了,便又去睡觉了。

第二天清晨,当那个工人准备去修补那个被秤砣砸出来的那个洞时,刚踏出家门,发现了外面有许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

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那些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不论是谁,谁都不知道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是怎么出现在城市中的,经过清理之后,有关部门便把它们放回到了它们应该放的地方。

当那个工人正在修补那个楼顶上的洞时,他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黑洞,从那个黑洞里飘下来了各种文件,他并没有对那些文件有好奇心,他也没有发现头顶上出现过黑洞,他便继续去修补那个被砸出来洞。

当工人修补完那个被砸出来的洞时,那个黑洞又一次的出现在了他的头上,并且从洞里掉落下来动物的尸体以及人的尸体,他被吓坏了,他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不当工人了。

而这个时候,工人已经发现了那个黑洞。

第三天,工人从窗户向外看,看到了整个城市被废水浸没着,尽管他是关着窗户的,他仍然能够闻到刺鼻的酸臭的味道,经过几天几夜的处理,废水终于被处理干净了,对此,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个村长似乎知道了什么。

好景不长,那个黑洞又出现在了那座楼上,并且飘落下来许多的日记本以及照片,当工人正在翻阅那些日记本的时候,天空中又飘落下来

许多的红色的钞票,那个人真是高兴极了,发了疯似的捡拾那些在地上的钞票。

当他满载而归时,天空中又一次出现了黑洞,比之前出现的还要大,蔚蓝的天空瞬间变成了黑色的天空,并且不断地有废水与垃圾掉落下来,几天过后,垃圾雨终于停了下来,而此时,整个城市已经被垃圾与废水包围着。

大街上,阳台上,楼顶上,以及那个村子,都布满了垃圾与污水。 地上的黑洞消失了,天上的黑洞也没再次出现过。

村长说:“我们都做了什么?黑洞已经把我们给它的东西还给了我们,如果我们不向那个黑洞里扔垃圾,排放污水,我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工人站在那个楼顶上说:“上天给了我们惩罚,而且还是用我们的双手来惩罚我们。”

整座城市里的人,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整座城市的污水与垃圾清理干净了,使整座城市焕然一新。

就那以后,同样在地面上出现过类似的“黑洞”,但是人们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深知“现在你所占到的一点小便宜,将来说不定会给你们带来大麻烦!”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

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

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人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家的味道

小时候,家是一个能睡觉,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饿了就想到了家。耳边总能回荡起母亲全村找我们吃饭的声音:“锋仔„„吃饭咯!” 年轻的时候,家是个牢房。总感觉家束缚着自己寻求自由的脚步,总想有一天离开父母的管束,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家”。可后来发现自己仅仅是在空中飞翔的风筝,线的那头,紧紧攥在父母亲的手里。父母在,不远游!儒家的传统深深地在自己心里烙下了印。

成家之后,发现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父亲早逝,自己兄妹众多,我在外面买了房子,母亲嫌居住五楼,不太愿意随我居住,我顿感没了搬迁新居的喜悦,后来好歹劝说母亲随我居住,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记忆中的家是大大的院子,矮矮的瓦房,院子中间还种了两棵树,一棵是黄皮树,另一棵还是黄皮树。并不是我们不想种其它树,而是其它植物都难以种活,曾经种了些葡萄树,结果不是被狗弄没了就是没结果枯萎了。只有随意种的两棵黄皮树,竟然长得茂盛非凡,每年收获的季节都给了我们上树摘果的美好回忆。这一份快乐,后来我都一一奉送给了我所有的亲朋好友。一个信息:“来我家摘黄皮!”带给我朋友们的何止是摘果的快乐?还有那一份暖暖的惦记!这样的家,我在里面住了二十六年!这是父亲经营多年的家。

至今为止,我一共搬了五次家。老家是小时候住的家,时隔今日,记忆已经开始模糊,只记得家很小,后面是一个大池塘,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部收音机!吃饭的地方就是睡觉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是做作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也只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头顶有几根大大的横梁,好几次发烧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横梁就要砸下来的感觉。祖父的家在我的印象中是充满刀光剑影的家。为了在这个家能住下来,父亲和叔叔曾经在我面前多次吵过架,为了那一堵窄窄的过道墙,父亲差点把叔叔的耳朵给削下来,血迹斑斑,看得年少的我心惊胆战。但为了有一立足之地,我们仍要忍辱住下来,只是为此父亲和叔叔的兄弟感情就此割裂,多年不再联

系。等我们长大想要修复他们兄弟感情的时候,叔叔早逝,膝下无子,父亲原谅了叔叔,我们做侄子的送了叔叔最后一程。这个家送给了我两个字“宽恕”。在外面买的商品房,是我和妻子君经营的家。可这样的家,高居五楼,不适合老人居住,楼下没地方放车,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我仅仅在那里住了两年!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女儿更不用说了。家其实就是一个窝;一个鸟巢;一个歇脚的地方。当你累了,生病了,你就会想到回家歇歇。

可如果我们把家看做一个窝,那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家的味道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的泥土气息,还是一个自己用心经营的“爱”的鸟巢。毕淑敏说,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得到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庞龙的一首歌《家的味道》说的很好。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于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出生在离莫斯科不太远一个叫做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父母亲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虽然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亡故,但由于家资厚富,所以他的童年始终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第一部中篇小说《童年·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于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出生在离莫斯科不太远一个叫做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父母亲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虽然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亡故,但由于家资厚富,所以他的童年始终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第一部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1852—1856)里所描写的那个富裕舒适的地主庄园以及聪明但不漂亮、天真善良而又喜欢自我分析、羞怯但好梦想的小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走上社会以前生活条件和个性特征的真实写照。一八四四年托尔斯泰考进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转法律系学习;在学期间,他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不满。一八四七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设法改善农民的处境。农民和地主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归于破产。从一八五一年起,他到高加索的沙皇军队中当下级军官,曾亲身参加过一八五四至一八五五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他在当时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就是这段经历的真实记录。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进一步看到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而且为他以后在战争与和平》中能够如此生动、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为了寻找俄国社会的出路,托尔斯泰在一八五七年和一八六零至一八六一年两度出国到欧洲旅行考察。根据第一次出访的印象,他写了一篇日记体小说《琉森》(1857)。小说通过资产阶级老爷太太们对一个流浪歌手冷酷无情的态

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在“文明”的帷幕后面对金钱和地位的奴性崇拜。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和愤怒,以致完全否定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意义。一八六一年第二次从欧洲考察归国后,托尔斯泰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庄园雅斯纳亚·波良纳创办学校,对农民子弟普及教育,并担任地主和农民的和平调解人及陪审员等职务,以期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问题进行大量广泛的研究,得出了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认为古老宗法制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的错误结论。一八六二年,托尔斯泰和一位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别尔斯结婚,他婚后的家庭生活,过得美满而又幸福。

托尔斯泰于五十年代初开始文学活动,结婚后不久就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创作。早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精神探索,显示作家独特、深湛的艺术技巧,如短篇小说《一十地主的早晨》(1856),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一1862).托尔斯泰的早期代表作表明,他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抓住了沙皇俄国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进行了一些揭露和批判。但这时的托尔斯泰,政治上是站在自由派贵族的立场。

一八六四至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写成著名的《战争与和平》。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它是作家前期创作的总结,集中反映出他六十年代的主要思想艺术特征。

《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毫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八0五至一八二O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托尔斯泰肯定一八一二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质,谴责拿破仑的野蛮侵略,歌颂库图佐夫领导了一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多方面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

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托尔斯泰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战争与和平》在某种意义上是部历史小说,那末《安娜·卡列尼娜》则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在《安娜·卞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以惊人的洞察力和鲜明的艺术形象,精确而深刻地揭示的正是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

同《战争与和平》相比,《安娜·卡列尼娜》对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更为猛烈和深刻,在艺术技巧上是情节结构更为集中和紧密,描写人物时对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更加精细入微,叙述风格方面,作家在保持过去创作中时而急速时而平稳而又富有浓郁的抒情描写的同时,还更多地采用讽刺和对比的手法。 他后期的一些主要作品,如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长篇杰作《复活》(1898--1899),形象地反映了千百万农民强烈的仇恨,摆脱过去的愿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敬仰,同时也引起全国统冶集团的极度恐慌。当时曾有人建议亚力山大三世查办作家但沙皇的宪兵将军回答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它。”反动当局不敢用公开的严厉镇压对付托尔斯泰,他们决定从精神上摧毁这位伟大的作家。一九O一年俄国最高教会机关宣布托尔斯泰为“邪教徒和叛教者”,并开除了他的教籍。但作家没有屈服。一九O五年革命失败后,托尔斯泰虽已年近八旬,仍一再著文,强烈抗议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对革命者滥用死刑。

一九一O年十月二十八日,托尔斯泰经过长期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期实现他“平民化”的宿愿。结果中途得了肺炎,同年十一月七日死于阿斯塔堡车站。依照作家生前的愿望,遗休安葬在雅斯纳亚·波良纳—个悬崖附近,坟上既没有十字架,也没有墓碑。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道,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而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饕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犹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甑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上天同云,雨雪纷纷.„„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联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雨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

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人与自然

中央三台每天傍晚的《动物世界》,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在唯美的大自然里,那些精灵们出生、成长、死亡。我们人类说“民以食为天”,其实,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又何尝不是以食为天?它们视“食物”为毕生的追求,甚至会为了一餐食物,在与敌人的博斗中丧命。

相比之下,人类何其幸运,在物种的竞争中,我们的祖先凭借聪明才智,学会了使用工具,从而进化演变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我们用足够高的智商,建立起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物质文明,因此我们再也不会衣不蔽体,更不会食不果腹。

发展物质文明,无可厚非。也正是物质的繁荣昌盛,让我们生活的台阶上了一阶又一阶。可是我想,我们在发展中,是否也应该学会深思呢?煤矿的开采,我们获得了煤,那瓦斯气呢?它令人闻风丧胆,避之不及,因为它是煤矿里的隐形杀手,导致过无数人丧命。其实,瓦斯是一种跟天燃气成份极为类似的可燃气体,理论上,是可以把它变废为宝的。现阶段,我们在根本没有技术将煤和瓦斯分开的前提下,肆意妄为的挖掘煤,却诅咒瓦斯的危害。可是诅咒,是否是对我们自己愚昧的讽刺呢?

我们的口号是:要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吗? 中国能源网上报导,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天燃气,煤储量,按照现有的速度开采下去,分别还能开采40年,50年,110年,那以后呢?我们该怎么办?

于是,生物燃料成了人类寄希望于摆脱能源枯竭的束缚的一根救命稻草。伐林种豆,仅仅一个开始,亚马逊森林一半已被毁坏,成千上万种生物被灭绝,这才换来了巴西王国在全世界引以为傲的生物能源发展契机。可是,这样的发展,是否也只是杯水车薪呢?

我们的地球母亲需要这样的文明吗?人与自然,就像火与水,火能把水煮开,但是,水也能把火浇灭。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相处,恰到好

处。我所说的,绝不是无病呻吟,也并非杞人忧天,这确实是当今全球动态平衡发展中的一个事实,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们个体很渺小,就如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也许,我们不是科学家,不能站在科技前沿,无法帮助同胞们找到替代能源。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关注能源问题,因为只有去关注,才会自律。我们可以从切身做起,尽量节约生活里的每一点能源,做一个环保主义者,为地球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到那时候,不管你是水还是沙,生活都将回到最初,一切归于零。

喂——出来续写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和那一声“喂─出来”,根本就没有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就在那天下午,有一只被绳子绑着的秤砣从天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那座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大楼顶上出现了一个洞,于是那个工人又把那块秤砣扔回去了那个洞里。

那天晚上,当人们在熟睡中,突然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巨大的响声,把人们从睡梦中吵醒了人们,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人们以为是什么东西爆炸了,便又去睡觉了。

第二天清晨,当那个工人准备去修补那个被秤砣砸出来的那个洞时,刚踏出家门,发现了外面有许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

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那些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不论是谁,谁都不知道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是怎么出现在城市中的,经过清理之后,有关部门便把它们放回到了它们应该放的地方。

当那个工人正在修补那个楼顶上的洞时,他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黑洞,从那个黑洞里飘下来了各种文件,他并没有对那些文件有好奇心,他也没有发现头顶上出现过黑洞,他便继续去修补那个被砸出来洞。

当工人修补完那个被砸出来的洞时,那个黑洞又一次的出现在了他的头上,并且从洞里掉落下来动物的尸体以及人的尸体,他被吓坏了,他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不当工人了。

而这个时候,工人已经发现了那个黑洞。

第三天,工人从窗户向外看,看到了整个城市被废水浸没着,尽管他是关着窗户的,他仍然能够闻到刺鼻的酸臭的味道,经过几天几夜的处理,废水终于被处理干净了,对此,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个村长似乎知道了什么。

好景不长,那个黑洞又出现在了那座楼上,并且飘落下来许多的日记本以及照片,当工人正在翻阅那些日记本的时候,天空中又飘落下来

许多的红色的钞票,那个人真是高兴极了,发了疯似的捡拾那些在地上的钞票。

当他满载而归时,天空中又一次出现了黑洞,比之前出现的还要大,蔚蓝的天空瞬间变成了黑色的天空,并且不断地有废水与垃圾掉落下来,几天过后,垃圾雨终于停了下来,而此时,整个城市已经被垃圾与废水包围着。

大街上,阳台上,楼顶上,以及那个村子,都布满了垃圾与污水。 地上的黑洞消失了,天上的黑洞也没再次出现过。

村长说:“我们都做了什么?黑洞已经把我们给它的东西还给了我们,如果我们不向那个黑洞里扔垃圾,排放污水,我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工人站在那个楼顶上说:“上天给了我们惩罚,而且还是用我们的双手来惩罚我们。”

整座城市里的人,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整座城市的污水与垃圾清理干净了,使整座城市焕然一新。

就那以后,同样在地面上出现过类似的“黑洞”,但是人们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深知“现在你所占到的一点小便宜,将来说不定会给你们带来大麻烦!”


相关文章

  • 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 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深剖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年级阅读教学是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开头,做好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一年级学生识字少,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所以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尤其特 ...查看


  •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
  •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鉴于2004年秋季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使用四年级和三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就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 ...查看


  • 解析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 解析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林州市市直振林学校 呼江利 新学期即将开始,今年秋季全省小学将更换经教育部2016年审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语文教材.我个人觉得认为,新版的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将课外阅读和语文生活贯穿整 ...查看


  • 语文新课标填空题
  • 填空题 1.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查看


  • 一年级语文科学整合
  • 科学"加减",有效拓展,让"7+2">9 --谈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 实验背景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在内空上大多停留于教一本教材,教师根据教参上的课时要求,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但有 ...查看


  • 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 摘要:本文经过对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要求的仔细研读,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借鉴,再综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思想,全面清楚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符合实际的.有美好未来的低年级语文教育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 ...查看


  • 新课标解读 1
  • 新课标解读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讲座的题目是<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题目下,将讲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四个坚持: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2001年课程标准在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查看


  • 论文---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 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榕右乡永安小学 胡运莲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 ...查看


  • 小课题研究结业作业样板(初中语文科)
  • 结业作业与中期作业,主题须一致,为承接关系.体裁为题目中展示之一.字数要求:1200 字以上. 本作业文档重命名格式:x 组-姓名 结业作业 姓名 单位 中期作业题目 结业作业题目 结业作业选取的 研究成果 八年级语文的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的教 ...查看


  • 何庄小学课外阅读实施方案
  • 何庄小学课外阅读实施方案 2011.9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和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落实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