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也慷慨,报也慷慨

  2004年4月30日,沈阳市召开隆重的先进集体、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场前排,一名面目端庄而充满生气的年轻工人,时不时地把手中的讲稿拿出来,脸上闪出兴奋而略显紧张的神情。因为按照会序,他将代表全市劳动模范宣读倡议书。“上台念稿子的时候,要显出气势,要想到你是沈鼓集团的产业工人,也是沈阳市产业工人的代表。”坐在他身旁的集团工会领导这样鼓励他。他走上了讲台,有板有眼地把一篇朴实真诚的劳模心声表达了出来。阵阵掌声过后,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沈鼓行!要不是产业工人在企业里吃香,哪能劳模都一茬接一茬的。你看,上台讲话的劳模多年轻!”年轻人看到了人们投来的赞赏目光,他仍沉浸在兴奋之中。他为企业兴奋,为能代表劳模讲话兴奋,更为自己能成长在这一片沃土上兴奋。他,就是沈阳市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沈鼓集团齿轮车间青年技师――徐强。

  徐强,今年34岁。1993年从企业的大专数控班毕业,至今在企业里干了十一年。“我就是一心扑实地在床子上干活,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就算是有了点贡献,也主要是企业里看重咱们一线工人。稍出了点成果,就热情地给以鼓励。”一问起徐强当上劳动模范的体会,上边这些话总是他的一种真诚叙述。对于自己所做的贡献,他认为这是一名产业工人的责任,不值得那么张扬。因为在他的思想意识里,自己不过是企业这片沃土上一株刚刚绽出嫩叶的小树,离根深叶茂、花团锦簇、果实累累还差得远呢。他认为吸取了这片沃土那样多的养分,回报才刚刚开始,荣誉就接踵而至,一种厚爱有加的感觉让内心经常掠过阵阵不安。于是,加倍努力工作,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齿轮,以回报企业的培养,就成了他朴实而又执著的心愿。

  

  “我的目标,就是当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

  

  人总有各自的成长轨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此类话语常常把一些人的豪情壮志鼓动得浮躁不安。当有人发现自己当将军的希望过于渺茫,常会心灰意冷。徐强则不然。高中毕业后,当班里的多数同学考上了或名牌或普通的大学时,他为自己的失利消沉过,不过,时间很短。因为他识时务。他从小就爱摆弄一些机械零件,到现在,也还喜欢机械这一行。所以,当在电子领域有所作为的父亲一再地让他把重心向电子方面转移时,他不为所动。他要寻找在机械领域施展才干的机会。而此时,沈鼓集团招收数控大专班的消息,让他理想的翅膀一下子伸展了起来。凭着高中的扎实功底和多年的兴趣,他在数控的界域内如鱼得水。三年下来,他掌握了操纵数控机床的关键知识,并被分配到厂内的变速机车间。俗话说,“量体裁衣”,“有多大的笼子装多大的鸟”。徐强一踏入生产岗位,就显示出一个产业工人重实际的特点,把目标定到只要下功夫就能达到的高度,即做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他在自己的目标计划中写道:“首先,我要在一年之内熟练掌握机床操作并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其次,要在五到十年之内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设备的功能或相关知识,了解齿轮及变速机加工工艺流程,要让自己在技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更多地学习外语、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做一名复合型技术工人。”他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解读齿轮加工工艺文件,研究加工工艺流程,观看各个工序的加工过程,总结如何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电大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自觉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并且还坚持自学外语,进行自我充实,以便为快速准确地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奠定基础。

  分配带徐强的师傅,是当时厂内干磨齿水平最高的技师。当时徐强就想,有了这样的好师傅,更要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要达到他那样的水平才行。也许是年轻人好胜,对什么困难都不大服气,总想往前奔的缘故,徐强学徒伊始就表现出了忘我的钻研精神。按照规定,学徒期是一年。可在实际工作中,他用了半年时间就达到了出徒的水平。半年之后,就开始与师傅倒班了。后来,为了让一些能加工高精尖部件的设备得到充分地利用,车间让徐强去操作瑞士马格32X磨齿机。这台设备上原有两个人倒班干,中间能闲一个班。他从中插进来,自己一边向人家请教,一边摸索。有一回调速时,以为还得用原来学的办法操作,结果将给进倍率的旋钮多拧了一周,速度竟成倍地增加,这一来把一个活干废了。当时,徐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工人在生产中出了废品是既丢手艺又丢人的事儿。尽管当时的车间主任挺大度地说道:“没啥,哪有一个新手干活不出废品的。下回引以为戒就是了,这回的责任由车间兜着。”车间领导是这么说,但徐强自己心里挺不得劲儿。他刻骨铭心并暗暗发誓,只能这一次,绝不能有第二次。从那次以后,徐强以苛刻的态度为自己立下高标准,就是要在实践中长本事,抓紧一切机会,向师傅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一年下来,果然大有长进。1994年全厂举行技术竞赛时,他报名参赛。理论竞赛获得第一名,实际操作获得第二名。让徐强和同样获得好成绩的年轻人没有想到的是,企业对他们的奖励是到南方旅游一次。旅游中,他们顺路参观了南方同类的风机生产厂家。一听说他们是沈鼓集团来的客人,对方十分热情,连连称赞沈鼓实力雄厚,在风机方面国内独树一帜。从同行业厂家对自己企业所给予的充分肯定中,徐强深感作为一名沈鼓人责任重大,只有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不断地有所创新才能对得起人们的这种信赖。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一直在心里起作用,从那以后,他的工作目标始终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努力争取成为厂里的尖子。

  

  “只要下功夫,再尖端的设备也能掌握。”

  

  2001年2月底,厂里通知徐强,近期要随验收组到德国某公司,验收定购的一台高精度磨齿机。他听说,这个验收组原来没有安排工人参加。企业领导在研究时认为,必须让磨齿加工方面业绩突出的一线工人前去。这对于保证高精尖产品部件的加工,对于调动一线工人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听到这样的消息,徐强内心既惊喜又感动。企业在办事情想问题时,总是把产业工人作为重要因素,其本身无疑是一个明确信号:只要爱岗敬业,只要刻苦钻研,只要在所从事的业务上有所建树,前程一定是美好的。但当得知这台磨齿机价值为1280万元时,他的脑袋嗡地一下。这样贵的设备,选自己出国验收,还要自己来操纵,如此的信任让他一时心里直突突。一旦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足而出了差错,怎么面对厂里的信任和培养。不过,经过这些年来的锻炼,徐强有了这样的信念,“只要下功夫,再尖端的设备也能掌握。”于是,他默默地开始做着出国前的一些准备,向车间里干磨齿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在验收调试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除了份内的活以外,凡是别的床子有活时,他只要能插上手的,就主动过去帮忙,力争多掌握一些排除疑难的经验和方法。那段时间,徐强翻来覆去想的事儿,就是怎样才能把这台设备的操作程序吃

透。就是坐上了去德国的飞机,他也睡不着,这段行程十小时,他看了十小时的资料。

  花钱买人家的东西,按着当今的话说,用户就是上帝了。可是,因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在人家的眼中,你是向人家学技术的,所以,在他们的脸上写着两个字,那就是傲慢。开始的时候,一行人听了他们对机床的讲解后,随便询问点问题,他们是带搭不理的样子,似乎在说,能听懂就不错了,还能提问题?这样的神态给徐强一行人很大的刺激。几个人心想,别以为我们来验收的人是摆设,这回一定要用咱们的认真劲儿,让你们也见识一下验收人员的水平。有一回,在演示这台磨床一个设置的精度时,老外只测量了一个点就认为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并且不想再找其他的点来验证。徐强凭着在厂内干活的经验,认为仅凭一个点是片面的,必须验证若干个点的数据都在误差之内,才能证明这个设置的精度是合格的。而那个老外说,检测的探棒没有那么长的,测一个点的精度就可以了。徐强立刻提出,没有长探棒没关系,可以通过调整角度多测试几个点。老外照着所说的办法做了,可是一试另外的点,误差超标。这一下老外显得有些毛了,反复再测量的结果依然是超过了误差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把设备全部拆卸后才能找出原因。很显然,老外不想对设备大动干戈,于是解释说,尽管误差超过了标准,可不耽误正常使用,等到了你们企业里,重新安装后问题就会自然地解决了。如此的口头承诺是不能轻信的,于是,验收组立刻向企业作了汇报。后来,按照企业的意见,验收组与德国厂家签了一个纪要,说明沈鼓相信外方到国内安装后能避免精度上的误差问题,但若是安装后出现了设备精度误差不符标准的情况,损失将由德方负责。一次交锋,就狠狠地杀了一下老外开始时的那股傲气。

  四月份我方结束验收,八月份外方要来国内给安装调试设备。徐强心想,必须得抓紧这段时间熟悉有关的各种资料,所以离开德国的时候,自己什么东西也没买,只是把资料随身带了回来。这些资料沉甸甸的,完全可以随机发回。不过,徐强嫌那速度太慢,与其在家里等得着急,还不如随身背回来。资料背回家之后,他就一页一页地开始翻译。资料全部翻了出来,结合在国外验收时对设备内容的掌握,徐强为自己参与设备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八月份,老外来厂里调设备时,从散件到组装,徐强是一直跟着干,边干边向老外请教资料上尚未弄懂的问题。老外来厂里干活时,自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不时就表露出一种自负的神态。在磨削精度验收中,厂内提供的磨削试件是VK8大齿轮。虽说是试件,但若磨削合格,作为产品件,其价值起码在十万元以上。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徐强对德国人直接将齿轮螺旋角的15°48′输入成15.48.产生了疑问,可对方却不耐烦地说:“我们从来都这么输入。”徐强保留了意见。凭着接触中对老外的了解,徐强觉得自己在场时,对方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可能会将错就错,自己离开后老外若意识到不妥之处,很可能要找台阶下。于是,向翻译说明了情况后便离开了现场。果然,不一会儿功夫,翻译就出来找徐强,说老外找他有话要讲。等徐强进去后,老外立刻说:“徐,刚才是我输错了数据,感谢你给我指出了这一失误,不然,后面的麻烦可能还要大些。”这样的态度,着实让徐强内心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情。平时老外倚仗技术水平高,表情上常有高人一等的傲慢。可是,一旦出现了失误且又认识到之后,便会很快地向你诚挚地致以歉意。对所从事的业务有着强烈的执著,对于觉察出的失误又不固执并能迅即改正,这样的长处,如同国外先进技术所产生的魅力一样,也给随同调试的徐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错误纠正了,齿轮保住了,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十几万元。随后徐强仅经过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机床操作培训。德方对他能在如此短的培训时间里掌握机床的关键性能表示了敬佩,也对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德方离厂后第二天,徐强便将机床投入到生产中。从那时至今,他所加工的高精度齿轮,在变速机试车中基本上都是一次试车成功。以每年在这台设备上加工二百个齿轮,每个齿轮二十万元计算,一年就能创造四千多万元的价值。而在加工过程中,徐强的信条是细心细心再细心,因为他知道,稍一疏忽,就会使一个价值二十多万元的齿轮报废。

  沈鼓集团引进的这台磨齿机,由于其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保证了压缩机组中精密齿轮的质量稳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之后,国内又有多家企业相继引进同类设备数十台。而对沈鼓引进的这台设备,德方情有独钟地称之为自己的“半壁江山”。这家厂商凡来华办业务,了解沈鼓设备的运行情况,倾听沈鼓专家的操作意见,似已形成了惯例。

  

  “我干出的活儿,敢立军令状!”

  

  徐强平时积极地钻研技术,从实践中学,从书本里学。实践中学,特别是向老师傅学习时,在探讨或征求意见中,有时感到疑难的问题也就成了一层窗户纸,通过交流就被捅破了。在齿轮加工中,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积累经验,这一直被他认为是既可靠又需要细心把握的事情。对于齿轮的检测结果,徐强觉得,每当检查员检查完齿轮之后,加工者看到了检查的结论,要能对此加以评价,要能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来总结计算方法。就总结和积累加工中的经验这件事,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体会是,头脑中得有捕捉机会这根弦。操作过程中,常有灵光闪现的时候,这时心中就会产生“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呵,原来是这样。好,这个干法好!”可是,这样的闪念是稍纵即逝的。为此,他平时就准备了一个小本,每逢灵感产生的瞬间都要抓住机会,赶紧记下来,等有时间的时候再整理。采取这样的方式,加工经验与方法就会愈来愈完善。他记住了“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充满了哲理的语句。在看似全不费工夫的背后,是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思索,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飞跃。这不是守株待兔似的撞大运,而是对有心者踏破铁鞋寻找事物规律的一种回报。

  平时干活,必须遵守工艺纪律,在遵守的前提下,要经常把一些情况向工艺人员反馈,使工艺人员从这样的反馈中,对已经形成的工艺纪律加以修正完善。这也是徐强干活的一个特点。由于有了这样的互相尊重,加工中遇到使用刀具种类、齿轮留量等问题时,工艺人员就信任徐强,让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自从引进了这台德国二米磨齿机之后,由于这台设备自身就带有检验装置,徐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加工与检验合为一体,其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就要引起人们的质疑。每逢与检查人员谈到这个问题时,徐强都向他们保证所加工的部件绝对不存在质量问题。“因为是我操纵着这台设备,它的功能和水平,我是一清二楚的。我干出的活儿,敢立军令状。如果我的磨齿机加工出了问题,怎么处分我都接受。”这样的一个承诺,对徐强来说也是有压力的。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不过,干这样的床子,真就不敢湿鞋。

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出了废品,前面其他人所干的活就算白干了。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避免废品的意识就在徐强的头脑中扎得特别深。加工每一个部件,他都小心翼翼。在这台德国二米磨齿机上,他认为自己所干的活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如同现在常讲的那样,要有品牌意识。人也是品牌,关键是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把这块牌子树起来。

  然而,要达到这一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此,徐强的体会是深刻的。有两回,压缩机试车不合格,找来找去也没有查出哪的毛病,于是,人们的怀疑就集中到了齿轮上。这个齿轮恰好是由他加工出来的。当有人提出要把齿轮卸下来,重新放到床子上验证一下时,徐强的态度很明确:“我干出的活保证没问题,还是不要卸下来,如果卸下再往我的床子把正,这得费多少时间。而且,这肯定是白搭工。”他对自己干活的质量是十分自信的。不过,这样的自信排除不了人家的怀疑,连主抓试车的厂长也主张把齿轮再放到他的床子上检查检查。第一回是这样,第二回也是这样。不过,经过了这两回的检查,验证了他事先的说法,毛病不在他所加工的齿轮上,而是出在别的部件上。事后徐强心想:“为什么我所坚持的态度没被人们认可,宁可白搭些工也要从试车现场把齿轮卸下来,再费挺大的劲又装到我的床子上,说白了,就是自己没有树立起这样的信誉,人们对你所加工的部件还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而这两次检查尽管是白搭了工,却增加了徐强所加工的部件的可信度。他想,等再有试车不合格的情况时,大概不会遭受前两回的审查过程了,因为实践向人们显示出从徐强床子上加工出的部件,个个都是棒棒的,其质量是用不着怀疑的。如果厂里的每个产业工人,都能把自己手里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组合到一起的时候,还能出什么废品吗?

  而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要钻研,要细心,还要有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儿才行。徐强就是这么想的,并要求自己先要这么做。2003年,企业为济南钢铁厂生产的H408压缩机是全年的重点产品,变速箱大齿轮单件重达6.5吨。这样重的齿轮加工任务,徐强还是第一次碰到。因为部件太重,十吨吊车吊这样的活儿就出现了打滑现象。为了避免部件把床子磕伤,车间现购了一架十吨的“斤不落儿”挂在吊车的钩子上,以便在部件临近床面时,对安放部件进行微调。干这样大的齿轮,从准备到完活儿,在磨齿机上要连续加工七天七宿。完成一般的任务,徐强可以和两个徒弟倒班干。可这次,徐强心里没底,毕竟是第一回与这么大个家伙打交道,一丝的疏忽都有可能给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再苦再累,自己也要在加工关键部位时死看死守。凭着这样的信念,整个的加工过程,他连续干了五天五宿。就在那段时间里,徐强第一回体会到了站着也能有瞬间眯糊着的时候。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经过了几天几宿的连续工作之后,为了排除各种困扰,让注意力集中于所加工的部件上,对自己的约束必须近乎苛刻才行。每当在这种时候,徐强就会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

  徐强在外国参与设备验收的时候,曾体验过人家的生产节奏。鉴于自己企业的实际状况,他觉得那种有张有弛的规律性,现阶段在自己的齿轮加工中还体现不出来。因为设备引进后,凡是企业任务集中的时候,操作者加班加点是常事。可以说从那时起,徐强就做好了吃苦挨累的思想准备。因为事儿明摆着,这台设备的高精度,决定了操作者必须刻苦钻研技术,必须敢打硬仗,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进度。几年下来,徐强的吃苦挨累赢得了荣誉,随之而来也有几分苦涩。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外表瞅起来体格挺棒的他,也患上了胃炎、腰间盘突出等毛病。只是干活的节骨眼儿上,病痛来袭扰时,徐强的应对招法就是一个“挺”字。也许是年轻人内在的活力,也许是责任心产生的毅力,总之,犯病也从未误了班上的活儿。有一段时间,徐强在班上忙,妻子也在自己的班上忙,徐强每晚都是八九点钟才回家,吃一袋方便面就了事。一个月下来,因为缺乏营养,牙龈直出血。妻子发现后,心疼得买了一大包补充维生素的保健品。父母听说后,也找到了他,埋怨道:“这离得也不远,下班就来家里吃一口,多方便。总这么对付,身体哪受得了。”徐强则回答说:“我们两口子一天忙到黑,连孩子都是你们给带着,要是晚饭还来麻烦,心里就更不得劲儿了。”有时,难得与妻子回来都比较早,俩人就把女儿接回来热闹一阵儿。可是,一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女儿却嚷着要回家。因为在孩子的心中,这是爸爸妈妈的家,而爷爷奶奶的家才是她自己的家。每当徐强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与孩子喊再见时,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儿,眼睛禁不住会模糊起来。可是,一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任务,想到能为企业干那么多关键的活儿,眼前自己家里的些许缺憾,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找正’――最基础的活儿,最需要的是责任心。”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与其他人员共同攻克变速机故障的实践中,他在“找正”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上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认识。事情起缘于几次破解齿轮振动难题的攻关中。

  那是一台G26变速机,用户在使用中发现有振动。返厂后经检测,发现震动的部位是在齿轮系统。原因是齿环与轮轴发生了相对转动。要解决这一故障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齿环还是轮轴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起来都有难度。如果判断是齿轮的问题,重新制造该齿轮加工周期至少在两个月左右。若决定保留齿环,重新配制轮轴,又需要确认齿环的精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技术部门经过研究决定保留齿环,重新配制轮轴,并决定首先检测并确认齿环的精度,若是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则配制轮轴将比加工一个新齿轮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而如何找到齿环的检测基准成为最大的难题。当时,用户正在现场焦急地等待,徐强的心里真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立马能产生破除难题的智慧,让用户高兴,让厂子提气。可是,照目前的传统办法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新办法呢?他的心里直翻个儿。有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的徐强也真是有同感,难题来时,方知自己的经验与办法太贫乏。在与技术部门反复研究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他猛然想到正面攻不破,难道不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吗?他就琢磨可否用机床的传感器和测头,以齿根圆为基准找正齿环呢。了解机械加工的人都知道,在光滑的表面进行圆周找正可以,以齿根圆进行外圆找正是根本不可能的。ZP20磨齿机具有较高的机械灵敏性,传感器的反应时间为0.05秒。在自动运行时,测量系统接受压感信号会迅速撤回。若把测量系统作为“找正工具”,就必须采用手动操作,稍有不慎极容易造成传感器和测头的损坏。怎么办?企业需要献策出力的时候,还能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对可能的失败胆怯吗?徐强当时心一横,死马权当活马医,于是向领导提出了这个想法并得到了肯定。凭借着对设备的深入了解,经过一夜的反复摸索、试验,

他将齿根圆的找正误差调整到仅为2微米,把原先觉得不可能的找正办法变为了现实。制约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经过在线检测,齿轮精度基本满足4级,这证明齿环精度没问题。于是,只用了一周时间就配制出了齿轮轮轴,不仅节约了大量材料及加工费用,又缩短了补制周期,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此后,还有几次也是解决齿轮难题,在用通常的找正办法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徐强与有关人员,采用自制找正工装等方式,将矛盾一一化解。

  一连串的攻关实践,让徐强加大了对细节的关注。一个看起来似乎是最简单的步骤――找正,有时竟成了制约矛盾解决的关键。事实上,他这些年来对这一基础工作早就有着比较清醒的感悟。找正是一项基础工作。有一句话叫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找正,这是加工前的第一道工序,在这样的环节上若是不能严格把握,即便是小小的误差没有消除,随着加工过程的展开,其累计误差就可能加大,造成质量上的缺陷。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看到他们为了使找正的误差趋近于零,常常是以一种苛刻的态度来约束自己。有时,看到他们的找正只差两个微米,这在我们的操作中常被认为可以忽略,不成想人家又把原来的组合拆卸开来,认为这样的结果不理想,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拆开又装上这一个周期就是半个小时,为了使误差接近于零,有时要拆好几次。而当找正的水平是高标准的时候,加工出来的部件也无疑就达到了优质的水平。外国人在这一环节上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他的榜样。就齿轮加工而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就是齿轮加工前在床子上的找正,即是将误差调到接近于零。通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加工前能保证找正的精度,加工中部件的精度就容易达到。因此,干齿轮加工,找正就是一项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经过几次攻关,徐强觉得认识若是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那还是一种静止状态。随着企业加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新问题。前一段困扰企业的几道难题,虽然解决了,但徐强觉得,解决办法还只是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状态,如果能把类似的解决方法规范化,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处理起来就更有可操作性,找正的水平就能上一个层次。适应产品的不同状态,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达到这一环节的精确,才能在破解形态各异的疑难中赢得主动。有了这样认识上的飞跃,徐强在制约产品质量的基础环节上,思路更多,也更带有针对性。他从各种渠道来积累找正的办法和技巧。从师傅那里学,从外国人的操作中学,从机床加工实践中学,也从试车遇到故障时,为排除故障而进行的攻关中学。既学常规的办法,也学非常规的窍门。由于把自己的思维集中在这样的领域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带有偶然性的现象,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在一些看似偶然的解决办法中,却蕴含着平时学习与探索时闪出的火花。找正就是要减小加工的误差,为此必须作艰苦细致的准备,没有忘我的投入,找正的误差就不可能达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对此,徐强的总结是:“‘找正’――最基础的活儿,最需要的是责任心。”

  

  “管理,要达到相互间的合拍状态。”

  

  徐强当上了组长之后,观察问题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他清楚自己所领导的班组在企业内乃至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就磨齿这一专业而言,国内流行的一说是“南有南磨齿,北有鼓风机”。南磨齿是指南京市的一家齿轮加工企业,而鼓风机所指的就是徐强自己所在的齿轮车间,对外又可称东北齿轮加工中心。其核心部位又是自己所在的班组。齿轮加工的质量标准是1-12级,当前在国际上能达到4-5级就是很可观的水平了。而能达到3级水平,企业产品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恰恰在徐强这样的班组里,加工出的齿轮能够达到3级水平。正是这样的能力,让国内同行业的人们钦羡不已。不然,怎么能被称作“东北齿轮加工中心”呢。

  通常的说法是,“人巧不如家什儿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操作,其加工出的部件的质量水平就大不相同。让徐强感到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外市一家企业引进了好几台与自己操纵的相同的设备,鉴于厂内活忙,有些部件加工不过来,于是就外委到那家企业给干。可等加工回来一看,与自己干的差异真是很大,有的还得返修。说起原因,无非是操作者的综合素质。而要素质得以提高,主要还得依靠管理这个环节。

  认识到这一点,徐强开始把学习管理、加强管理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甚至是从与老外的接触的体会,他对生产程序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必须按照工艺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除非有紧急的需要,一般都不要采取突击的方式。因为就加工而言,内在的联系是不能轻易割裂的,急三火四地抢速度,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在现代管理中是不合时代要求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管理上也要用新的方法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才能让组内的同志认可。做什么事首先得有规矩,也就是要立下制度。有了制度后,紧接着就是在制度的规范下,养成习惯,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他在组内当组员的时候,就不希望组长总在组内喊“大家抓紧干呀”、“现在时间挺紧呀”、“活要往前抢呀”这一类的话。他习惯于按照原来工序的安排,干完了一件,按着再干另一件。只是在干新活之前,向组长寻问一下,有什么新的急件要往里插。若没有,就以原来的顺序接着干下去。他的体会是,抢时间,不是在加工的过程中,而是在每个工序的衔接上。衔接得好,速度就快,就节省时间,就避免了误工或窝工的现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就不喜欢当组长的用催促的手段来向组员加压,所以自己当了组长之后,主要是鼓励每个人有自主自觉意识;班组里形成衔接紧凑有条不紊的秩序意识;组内成员进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合拍状态;在总的氛围上创造出既宽松又主动的局面。这就如同跳舞那样,首先得对舞曲的旋律有一个认同感,使得各自的脚步能踩到音乐的节拍上。达到了这一点,才不至于踩脚,才能相互配合得协调自如。

  徐强所领导的班组是全厂唯一24小时倒班的单位。按所有床子初始价值计算值1个亿人民币。从价值上就可以看出,担任这样的组长承担着不小的压力。也正因为这样,他在当了组长后,就在懂管理、会管理上下功夫。光会说得头头是道,不在做上下功夫,人家是不会从内心服你的。由于倒班的缘故,每周全组召集一次班前会,各个班次的都到齐,然后把一周的工作布置到位。工作进行过程中,徐强的工作方式就是到各个床子前询问,有什么困难没有,需要我为你们做些什么。既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也让同事们有了一种信任感。创造了这样的氛围后,班组内的生产任务都是按照进度有序地进行。徐强向组内成员一直强调的是,作为齿轮加工者,每加工一个齿轮,对于整机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大意。稍不留神或是受了干扰,就可能把活干坏。为此,进入了八小时的工作状态后,

就要把心思全部用在生产上。组内加工的齿轮,合格地转入了装配和试车工序后,他也常到试车台去进行跟踪,向试车人员了解齿轮通过试车所反映出的质量水平。试车人员告诉他,齿轮的质量好,在调试变速箱时从声音上就可以得出结论。齿轮旋转声细微均匀,这就是理想的境界。就是用探棒凑到变速箱箱体上倾听,也是非常和谐的嗡嗡声,如同一群蜜蜂发出来的似的。徐强从这里受到很大的启发,也对自己的管理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班组的管理是否到位,关键是激发组内每一名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若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组里加工的部件在试车中不出故障,用持之以恒的优质水平,让人们相信:徐强那个组加工出来的部件,个个都是顶呱呱地棒,也就达到了管理上的追求。

  徐强了解到国际上的一种惯例,即一些重要的岗位,人员上岗前不能受干扰,如果有不良的迹象,宁可让人员休息,也不能带着隐患上岗。他就与组内同志商定,如果谁家里有什么大事要办,或是遇到了严重影响情绪的事情,只要打个招呼,就不要再上床子,组里准假。因为大家都清楚,在齿轮加工中,带着负担上岗将意味着什么。而这样强调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让组内每一名成员清楚应当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然而,这规矩定下后,还真就泛起了几层波澜。其实,也不纯粹是由落实这样的规定引起的。徐强管理方面毕竟是个新手,缺乏经验是不必讳言的,重要的是组内有人对这样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质疑。有一回,组内一名工人酒后来上班,徐强发现后让他回去休息,不用上床子干活了。一听组长说这话,他来劲了,“喝酒怎么了?不影响干活。再说了,你一个组长,有什么资格剥夺我干活的权力?”徐强说:“我是这个组的组长,组里有这样的规定,我就有权对你上岗行使叫停权。”可能是酒后冲动,这名工人让组长五分钟内离开厂子,不然就找人来归拢。徐强一时说服不了他,他随后真把两个人叫到了车间里。徐强一看来头,知道是冲自己来的,想到为了加强班组的管理,竟引来了这样离谱的一幕,当时真有点哭笑不得。于是,徐强从容地对来者说,想来归拢我,这太简单不过了。可是,你们真要这么干,清楚后果吗?遵守班组的规矩,这是每个成员的责任。酒后这样的状态来加工精密的齿轮,这不是给企业惹祸吗?你们要是当这个组的组长,能眼瞅着这样胡来吗?听他这一说,来讲哥们义气的二位想了一会儿就离开了。事后,车间里严厉地批评了组内这名工人,并给予了罚款300元的处理。没多久,这名工人就来承认错误,表示要用出色的生产业绩纠正因一时冲动所犯的错误。此后,这位工人用实践兑现了自己的承诺。9月份,他所在的床子三个人倒班,有一人缺勤的情况下,他和另一名工人为了不误工期,连续大倒班,一个月自己干了860工时,干了三个月的活,并被厂里评为了9月份全厂当月生产明星,获得奖金500元。

  经历了这件事,组内的同志都称赞徐强有度量,办事不意气用事,能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但徐强却从中感到要把管理工作做到位,就必须抓紧机会学习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徐强曾把车间领导送给自己阅读的《升级》、《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反复地学习并作了笔记。学习的过程让他更加感到作为当代的产业工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一个大的项目需要多人的努力和协作才能完成。那些行动有方的人肯花时间寻访他们必须借重的人士,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忠诚。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习惯恰恰是由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

  徐强所记下的此类警句似的段落,其真知灼见对管理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让他领略了,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只要想进步想发展,学习就是永恒的主题。

  

  “我用青春献鼓风。”

  

  徐强经常说,自己来到企业后,干得一直很顺。他所理解的顺,基于对自己所在企业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当你一心扑实地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果后,总能得到回报。这是一个企业风气的反映。企业是一个整体,是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有机结合体。让闪光点得以持久,是经营企业的一门艺术。及时地发现那些代表着时代发展方向的事物、动态,并对此从企业发展的大思路着眼,蕴有先进萌芽的东西就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新的有生长前途的事物,就会处在能够伸展能够升华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能使一大批代表着企业形象的个人和集体应运而生。企业是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要想始终保持枝叶繁茂,向四周延伸的根须就必须能随时随地向它供应各种营养。调动了企业中各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就等于使这些扎根于土地的细密根须有了活力。在这一方面,徐强不会忘记培育自己的这片沃土。有些事情,一想起来,心中就会涌起不可遏止的激情。

  他一生都会记住那次嘉奖。他与外商一起调试设备并及时地纠正了外商输入数据的错误后,2002年春,一份内容详尽的嘉奖令赫然地登在厂报显要位置:

  

  嘉奖令

  

  我厂青年技术工人徐强,1993年毕业于厂技工学校数控班。现为五车间ZP20数控立式磨齿机制齿工。徐强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岗位技术,不但熟练掌握了本岗位的操作技能,还在业余时间参加电大课程和外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多次荣获厂“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员工”等光荣称号,并获厂“工人技术大赛”奖励。

  在2001年我厂引进德国Zp20数控立式磨齿机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中,徐强同志积极主动配合外商工作,与外商用英语交流,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翻译相关的设备操作规程资料,纠正了外商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解决了调试中出现的难题,用最短时间完成了设备的调试任务,并完成了G1 8、G19、G21、2567、2568、2914等产品的齿轮加工任务,齿轮精度达到3-4级。特别是在加工2568产品配对的160mm小齿轮时,由于当时我厂引进的设备尚未安装此加工软件,需外委大连某厂家加工。该厂虽然同时与我厂引进同类设备,但却无人具备加工产品的技能。徐强同志利用其对新设备性能的掌握和高超的操作技能,亲自操作,出色完成了任务,为厂产品的顺利出厂提供了时间和质量保证,受到外商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徐强同志这种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沈鼓青年员工的精神风貌,为我厂广大青年员工树立了榜样。为表彰徐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决定对徐强同志给予晋升二级工资的奖励。希望全厂广大青年员工向徐强同志学习,为沈鼓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厂长苏永强

  2002年4月1 6日

  由厂长亲自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单独颁发这样的嘉奖令,在企业是罕见的事情。能够获此殊荣,徐强直感到热血在往上奔涌。一名一线工人干出了点成绩,

企业就给以这样高的奖励,让他激动得把登有嘉奖令的报纸珍藏了起来。此时,他觉得没有更多要表述的语言,唯有更加爱岗敬业,以优质产品来回报企业。

  他不会忘记,有一回,自己正在观察磨齿机的运行情况时,公司总经理苏永强走了过来,边询问生产情况边与他攀谈起来。临离开时,拍着的肩膀说,“好好干,不但自己要把床子操作好,也得把徒弟带好。能操纵先进设备的人越多,企业就越能发展。”

  徐强在岗位上与班组的同志们认认真真地干着每一个活儿,让一个个优质部件在产品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用这样稳定的质量水平,赢得了信任和荣誉。自己也被破格地授予了工人技师称号。所谓破格,是因为企业里的青年工人一般很少能享受到此类荣誉。而沈鼓集团破除了论资排辈这样一些阻碍人才脱颖而出的陈旧观念,论功行赏,知人善任,让荣誉的称号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也不会忘记,在参加企业的一次技术研讨会时,负责技术工作的企业领导给与会的同志看了一份压缩机的科技鉴定。这份由多个部门科技专家所作的科技鉴定,对沈鼓集团生产的压缩机是这样评价的:“裂解气压缩机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已实现了大型乙烯装置压缩机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机组如果从国外进口约需660万美元,加上税收约合人民币7768万元,而该产品国内价格为1971万元,除去配件费,一台产品节约投资约5797万元。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同时给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增加了30万吨乙烯产量,折合产值约16.2亿人民币。”这样的评价,让徐强内心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为能参与这样的加工工作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他更不会忘记,自己一直在研究企业的动态和前程。而在沈鼓多年来的实践中,要把青春年华献给企业的志向,也被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业绩鼓舞着坚定着。为了更真切地把这一感慨表达出来,他把自己所喜欢的歌曲“潇洒走一回”中的歌词“我用青春赌明天”,改成了:“我用青春献鼓风。”

  可以说,自从成为企业的一名成员后,让他不能忘记的事情太多了。

  从1991年开始,沈阳市举办了7届职工技能大赛。次,企业都派代表参加,而且多人获得过奖励。

  2002年沈阳市职工技能大赛中,厂内有52名选手参加竞赛,有22名选手获奖。

  2004年沈阳市青年技术大赛中,多名沈鼓集团青年工人名列前茅。

  企业每隔三年就举行一次青年技术竞赛。每次获得各组前三名的选手(总计约30人),都有旅游或晋升工资的奖励。

  对于一线工人,凡是在厂内评为技师的每月补贴200元,高级技师300元,高级工人50元。

  徐强与这片沃土中的青年员工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企业重视一线工人的作法是以一贯之的。这样的做法不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而是“从长计议,常抓不懈”,从而积累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对每位员工的尊重和爱护,使得员工们感到干好活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近期,当“沈鼓牌压缩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消息传来时,徐强与每名职工一样,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说,这一出色的成果正是全体员工关心企业发展、投身企业发展、贯彻品牌战略的慷慨回报。企业最终是靠产品说话的,而能造出好产品的关键在人。名牌产品生产得越多,企业的知名度就越高,效益就越好。在这样的时候,徐强想到了组织上给予自己的荣誉,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是荣誉,也是责任。他始终记得那个佳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灿烂的远景,作为一名劳动模范,徐强知道怎样做才能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2004年4月30日,沈阳市召开隆重的先进集体、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场前排,一名面目端庄而充满生气的年轻工人,时不时地把手中的讲稿拿出来,脸上闪出兴奋而略显紧张的神情。因为按照会序,他将代表全市劳动模范宣读倡议书。“上台念稿子的时候,要显出气势,要想到你是沈鼓集团的产业工人,也是沈阳市产业工人的代表。”坐在他身旁的集团工会领导这样鼓励他。他走上了讲台,有板有眼地把一篇朴实真诚的劳模心声表达了出来。阵阵掌声过后,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沈鼓行!要不是产业工人在企业里吃香,哪能劳模都一茬接一茬的。你看,上台讲话的劳模多年轻!”年轻人看到了人们投来的赞赏目光,他仍沉浸在兴奋之中。他为企业兴奋,为能代表劳模讲话兴奋,更为自己能成长在这一片沃土上兴奋。他,就是沈阳市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沈鼓集团齿轮车间青年技师――徐强。

  徐强,今年34岁。1993年从企业的大专数控班毕业,至今在企业里干了十一年。“我就是一心扑实地在床子上干活,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就算是有了点贡献,也主要是企业里看重咱们一线工人。稍出了点成果,就热情地给以鼓励。”一问起徐强当上劳动模范的体会,上边这些话总是他的一种真诚叙述。对于自己所做的贡献,他认为这是一名产业工人的责任,不值得那么张扬。因为在他的思想意识里,自己不过是企业这片沃土上一株刚刚绽出嫩叶的小树,离根深叶茂、花团锦簇、果实累累还差得远呢。他认为吸取了这片沃土那样多的养分,回报才刚刚开始,荣誉就接踵而至,一种厚爱有加的感觉让内心经常掠过阵阵不安。于是,加倍努力工作,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齿轮,以回报企业的培养,就成了他朴实而又执著的心愿。

  

  “我的目标,就是当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

  

  人总有各自的成长轨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此类话语常常把一些人的豪情壮志鼓动得浮躁不安。当有人发现自己当将军的希望过于渺茫,常会心灰意冷。徐强则不然。高中毕业后,当班里的多数同学考上了或名牌或普通的大学时,他为自己的失利消沉过,不过,时间很短。因为他识时务。他从小就爱摆弄一些机械零件,到现在,也还喜欢机械这一行。所以,当在电子领域有所作为的父亲一再地让他把重心向电子方面转移时,他不为所动。他要寻找在机械领域施展才干的机会。而此时,沈鼓集团招收数控大专班的消息,让他理想的翅膀一下子伸展了起来。凭着高中的扎实功底和多年的兴趣,他在数控的界域内如鱼得水。三年下来,他掌握了操纵数控机床的关键知识,并被分配到厂内的变速机车间。俗话说,“量体裁衣”,“有多大的笼子装多大的鸟”。徐强一踏入生产岗位,就显示出一个产业工人重实际的特点,把目标定到只要下功夫就能达到的高度,即做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他在自己的目标计划中写道:“首先,我要在一年之内熟练掌握机床操作并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其次,要在五到十年之内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设备的功能或相关知识,了解齿轮及变速机加工工艺流程,要让自己在技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更多地学习外语、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做一名复合型技术工人。”他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解读齿轮加工工艺文件,研究加工工艺流程,观看各个工序的加工过程,总结如何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电大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自觉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并且还坚持自学外语,进行自我充实,以便为快速准确地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奠定基础。

  分配带徐强的师傅,是当时厂内干磨齿水平最高的技师。当时徐强就想,有了这样的好师傅,更要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要达到他那样的水平才行。也许是年轻人好胜,对什么困难都不大服气,总想往前奔的缘故,徐强学徒伊始就表现出了忘我的钻研精神。按照规定,学徒期是一年。可在实际工作中,他用了半年时间就达到了出徒的水平。半年之后,就开始与师傅倒班了。后来,为了让一些能加工高精尖部件的设备得到充分地利用,车间让徐强去操作瑞士马格32X磨齿机。这台设备上原有两个人倒班干,中间能闲一个班。他从中插进来,自己一边向人家请教,一边摸索。有一回调速时,以为还得用原来学的办法操作,结果将给进倍率的旋钮多拧了一周,速度竟成倍地增加,这一来把一个活干废了。当时,徐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工人在生产中出了废品是既丢手艺又丢人的事儿。尽管当时的车间主任挺大度地说道:“没啥,哪有一个新手干活不出废品的。下回引以为戒就是了,这回的责任由车间兜着。”车间领导是这么说,但徐强自己心里挺不得劲儿。他刻骨铭心并暗暗发誓,只能这一次,绝不能有第二次。从那次以后,徐强以苛刻的态度为自己立下高标准,就是要在实践中长本事,抓紧一切机会,向师傅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一年下来,果然大有长进。1994年全厂举行技术竞赛时,他报名参赛。理论竞赛获得第一名,实际操作获得第二名。让徐强和同样获得好成绩的年轻人没有想到的是,企业对他们的奖励是到南方旅游一次。旅游中,他们顺路参观了南方同类的风机生产厂家。一听说他们是沈鼓集团来的客人,对方十分热情,连连称赞沈鼓实力雄厚,在风机方面国内独树一帜。从同行业厂家对自己企业所给予的充分肯定中,徐强深感作为一名沈鼓人责任重大,只有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不断地有所创新才能对得起人们的这种信赖。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一直在心里起作用,从那以后,他的工作目标始终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努力争取成为厂里的尖子。

  

  “只要下功夫,再尖端的设备也能掌握。”

  

  2001年2月底,厂里通知徐强,近期要随验收组到德国某公司,验收定购的一台高精度磨齿机。他听说,这个验收组原来没有安排工人参加。企业领导在研究时认为,必须让磨齿加工方面业绩突出的一线工人前去。这对于保证高精尖产品部件的加工,对于调动一线工人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听到这样的消息,徐强内心既惊喜又感动。企业在办事情想问题时,总是把产业工人作为重要因素,其本身无疑是一个明确信号:只要爱岗敬业,只要刻苦钻研,只要在所从事的业务上有所建树,前程一定是美好的。但当得知这台磨齿机价值为1280万元时,他的脑袋嗡地一下。这样贵的设备,选自己出国验收,还要自己来操纵,如此的信任让他一时心里直突突。一旦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足而出了差错,怎么面对厂里的信任和培养。不过,经过这些年来的锻炼,徐强有了这样的信念,“只要下功夫,再尖端的设备也能掌握。”于是,他默默地开始做着出国前的一些准备,向车间里干磨齿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在验收调试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除了份内的活以外,凡是别的床子有活时,他只要能插上手的,就主动过去帮忙,力争多掌握一些排除疑难的经验和方法。那段时间,徐强翻来覆去想的事儿,就是怎样才能把这台设备的操作程序吃

透。就是坐上了去德国的飞机,他也睡不着,这段行程十小时,他看了十小时的资料。

  花钱买人家的东西,按着当今的话说,用户就是上帝了。可是,因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在人家的眼中,你是向人家学技术的,所以,在他们的脸上写着两个字,那就是傲慢。开始的时候,一行人听了他们对机床的讲解后,随便询问点问题,他们是带搭不理的样子,似乎在说,能听懂就不错了,还能提问题?这样的神态给徐强一行人很大的刺激。几个人心想,别以为我们来验收的人是摆设,这回一定要用咱们的认真劲儿,让你们也见识一下验收人员的水平。有一回,在演示这台磨床一个设置的精度时,老外只测量了一个点就认为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并且不想再找其他的点来验证。徐强凭着在厂内干活的经验,认为仅凭一个点是片面的,必须验证若干个点的数据都在误差之内,才能证明这个设置的精度是合格的。而那个老外说,检测的探棒没有那么长的,测一个点的精度就可以了。徐强立刻提出,没有长探棒没关系,可以通过调整角度多测试几个点。老外照着所说的办法做了,可是一试另外的点,误差超标。这一下老外显得有些毛了,反复再测量的结果依然是超过了误差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把设备全部拆卸后才能找出原因。很显然,老外不想对设备大动干戈,于是解释说,尽管误差超过了标准,可不耽误正常使用,等到了你们企业里,重新安装后问题就会自然地解决了。如此的口头承诺是不能轻信的,于是,验收组立刻向企业作了汇报。后来,按照企业的意见,验收组与德国厂家签了一个纪要,说明沈鼓相信外方到国内安装后能避免精度上的误差问题,但若是安装后出现了设备精度误差不符标准的情况,损失将由德方负责。一次交锋,就狠狠地杀了一下老外开始时的那股傲气。

  四月份我方结束验收,八月份外方要来国内给安装调试设备。徐强心想,必须得抓紧这段时间熟悉有关的各种资料,所以离开德国的时候,自己什么东西也没买,只是把资料随身带了回来。这些资料沉甸甸的,完全可以随机发回。不过,徐强嫌那速度太慢,与其在家里等得着急,还不如随身背回来。资料背回家之后,他就一页一页地开始翻译。资料全部翻了出来,结合在国外验收时对设备内容的掌握,徐强为自己参与设备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八月份,老外来厂里调设备时,从散件到组装,徐强是一直跟着干,边干边向老外请教资料上尚未弄懂的问题。老外来厂里干活时,自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不时就表露出一种自负的神态。在磨削精度验收中,厂内提供的磨削试件是VK8大齿轮。虽说是试件,但若磨削合格,作为产品件,其价值起码在十万元以上。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徐强对德国人直接将齿轮螺旋角的15°48′输入成15.48.产生了疑问,可对方却不耐烦地说:“我们从来都这么输入。”徐强保留了意见。凭着接触中对老外的了解,徐强觉得自己在场时,对方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可能会将错就错,自己离开后老外若意识到不妥之处,很可能要找台阶下。于是,向翻译说明了情况后便离开了现场。果然,不一会儿功夫,翻译就出来找徐强,说老外找他有话要讲。等徐强进去后,老外立刻说:“徐,刚才是我输错了数据,感谢你给我指出了这一失误,不然,后面的麻烦可能还要大些。”这样的态度,着实让徐强内心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情。平时老外倚仗技术水平高,表情上常有高人一等的傲慢。可是,一旦出现了失误且又认识到之后,便会很快地向你诚挚地致以歉意。对所从事的业务有着强烈的执著,对于觉察出的失误又不固执并能迅即改正,这样的长处,如同国外先进技术所产生的魅力一样,也给随同调试的徐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错误纠正了,齿轮保住了,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十几万元。随后徐强仅经过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机床操作培训。德方对他能在如此短的培训时间里掌握机床的关键性能表示了敬佩,也对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德方离厂后第二天,徐强便将机床投入到生产中。从那时至今,他所加工的高精度齿轮,在变速机试车中基本上都是一次试车成功。以每年在这台设备上加工二百个齿轮,每个齿轮二十万元计算,一年就能创造四千多万元的价值。而在加工过程中,徐强的信条是细心细心再细心,因为他知道,稍一疏忽,就会使一个价值二十多万元的齿轮报废。

  沈鼓集团引进的这台磨齿机,由于其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保证了压缩机组中精密齿轮的质量稳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之后,国内又有多家企业相继引进同类设备数十台。而对沈鼓引进的这台设备,德方情有独钟地称之为自己的“半壁江山”。这家厂商凡来华办业务,了解沈鼓设备的运行情况,倾听沈鼓专家的操作意见,似已形成了惯例。

  

  “我干出的活儿,敢立军令状!”

  

  徐强平时积极地钻研技术,从实践中学,从书本里学。实践中学,特别是向老师傅学习时,在探讨或征求意见中,有时感到疑难的问题也就成了一层窗户纸,通过交流就被捅破了。在齿轮加工中,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积累经验,这一直被他认为是既可靠又需要细心把握的事情。对于齿轮的检测结果,徐强觉得,每当检查员检查完齿轮之后,加工者看到了检查的结论,要能对此加以评价,要能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来总结计算方法。就总结和积累加工中的经验这件事,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体会是,头脑中得有捕捉机会这根弦。操作过程中,常有灵光闪现的时候,这时心中就会产生“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呵,原来是这样。好,这个干法好!”可是,这样的闪念是稍纵即逝的。为此,他平时就准备了一个小本,每逢灵感产生的瞬间都要抓住机会,赶紧记下来,等有时间的时候再整理。采取这样的方式,加工经验与方法就会愈来愈完善。他记住了“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充满了哲理的语句。在看似全不费工夫的背后,是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思索,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飞跃。这不是守株待兔似的撞大运,而是对有心者踏破铁鞋寻找事物规律的一种回报。

  平时干活,必须遵守工艺纪律,在遵守的前提下,要经常把一些情况向工艺人员反馈,使工艺人员从这样的反馈中,对已经形成的工艺纪律加以修正完善。这也是徐强干活的一个特点。由于有了这样的互相尊重,加工中遇到使用刀具种类、齿轮留量等问题时,工艺人员就信任徐强,让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自从引进了这台德国二米磨齿机之后,由于这台设备自身就带有检验装置,徐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加工与检验合为一体,其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就要引起人们的质疑。每逢与检查人员谈到这个问题时,徐强都向他们保证所加工的部件绝对不存在质量问题。“因为是我操纵着这台设备,它的功能和水平,我是一清二楚的。我干出的活儿,敢立军令状。如果我的磨齿机加工出了问题,怎么处分我都接受。”这样的一个承诺,对徐强来说也是有压力的。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不过,干这样的床子,真就不敢湿鞋。

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出了废品,前面其他人所干的活就算白干了。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避免废品的意识就在徐强的头脑中扎得特别深。加工每一个部件,他都小心翼翼。在这台德国二米磨齿机上,他认为自己所干的活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如同现在常讲的那样,要有品牌意识。人也是品牌,关键是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把这块牌子树起来。

  然而,要达到这一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此,徐强的体会是深刻的。有两回,压缩机试车不合格,找来找去也没有查出哪的毛病,于是,人们的怀疑就集中到了齿轮上。这个齿轮恰好是由他加工出来的。当有人提出要把齿轮卸下来,重新放到床子上验证一下时,徐强的态度很明确:“我干出的活保证没问题,还是不要卸下来,如果卸下再往我的床子把正,这得费多少时间。而且,这肯定是白搭工。”他对自己干活的质量是十分自信的。不过,这样的自信排除不了人家的怀疑,连主抓试车的厂长也主张把齿轮再放到他的床子上检查检查。第一回是这样,第二回也是这样。不过,经过了这两回的检查,验证了他事先的说法,毛病不在他所加工的齿轮上,而是出在别的部件上。事后徐强心想:“为什么我所坚持的态度没被人们认可,宁可白搭些工也要从试车现场把齿轮卸下来,再费挺大的劲又装到我的床子上,说白了,就是自己没有树立起这样的信誉,人们对你所加工的部件还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而这两次检查尽管是白搭了工,却增加了徐强所加工的部件的可信度。他想,等再有试车不合格的情况时,大概不会遭受前两回的审查过程了,因为实践向人们显示出从徐强床子上加工出的部件,个个都是棒棒的,其质量是用不着怀疑的。如果厂里的每个产业工人,都能把自己手里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组合到一起的时候,还能出什么废品吗?

  而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要钻研,要细心,还要有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儿才行。徐强就是这么想的,并要求自己先要这么做。2003年,企业为济南钢铁厂生产的H408压缩机是全年的重点产品,变速箱大齿轮单件重达6.5吨。这样重的齿轮加工任务,徐强还是第一次碰到。因为部件太重,十吨吊车吊这样的活儿就出现了打滑现象。为了避免部件把床子磕伤,车间现购了一架十吨的“斤不落儿”挂在吊车的钩子上,以便在部件临近床面时,对安放部件进行微调。干这样大的齿轮,从准备到完活儿,在磨齿机上要连续加工七天七宿。完成一般的任务,徐强可以和两个徒弟倒班干。可这次,徐强心里没底,毕竟是第一回与这么大个家伙打交道,一丝的疏忽都有可能给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再苦再累,自己也要在加工关键部位时死看死守。凭着这样的信念,整个的加工过程,他连续干了五天五宿。就在那段时间里,徐强第一回体会到了站着也能有瞬间眯糊着的时候。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经过了几天几宿的连续工作之后,为了排除各种困扰,让注意力集中于所加工的部件上,对自己的约束必须近乎苛刻才行。每当在这种时候,徐强就会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

  徐强在外国参与设备验收的时候,曾体验过人家的生产节奏。鉴于自己企业的实际状况,他觉得那种有张有弛的规律性,现阶段在自己的齿轮加工中还体现不出来。因为设备引进后,凡是企业任务集中的时候,操作者加班加点是常事。可以说从那时起,徐强就做好了吃苦挨累的思想准备。因为事儿明摆着,这台设备的高精度,决定了操作者必须刻苦钻研技术,必须敢打硬仗,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进度。几年下来,徐强的吃苦挨累赢得了荣誉,随之而来也有几分苦涩。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外表瞅起来体格挺棒的他,也患上了胃炎、腰间盘突出等毛病。只是干活的节骨眼儿上,病痛来袭扰时,徐强的应对招法就是一个“挺”字。也许是年轻人内在的活力,也许是责任心产生的毅力,总之,犯病也从未误了班上的活儿。有一段时间,徐强在班上忙,妻子也在自己的班上忙,徐强每晚都是八九点钟才回家,吃一袋方便面就了事。一个月下来,因为缺乏营养,牙龈直出血。妻子发现后,心疼得买了一大包补充维生素的保健品。父母听说后,也找到了他,埋怨道:“这离得也不远,下班就来家里吃一口,多方便。总这么对付,身体哪受得了。”徐强则回答说:“我们两口子一天忙到黑,连孩子都是你们给带着,要是晚饭还来麻烦,心里就更不得劲儿了。”有时,难得与妻子回来都比较早,俩人就把女儿接回来热闹一阵儿。可是,一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女儿却嚷着要回家。因为在孩子的心中,这是爸爸妈妈的家,而爷爷奶奶的家才是她自己的家。每当徐强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与孩子喊再见时,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儿,眼睛禁不住会模糊起来。可是,一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任务,想到能为企业干那么多关键的活儿,眼前自己家里的些许缺憾,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找正’――最基础的活儿,最需要的是责任心。”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与其他人员共同攻克变速机故障的实践中,他在“找正”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上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认识。事情起缘于几次破解齿轮振动难题的攻关中。

  那是一台G26变速机,用户在使用中发现有振动。返厂后经检测,发现震动的部位是在齿轮系统。原因是齿环与轮轴发生了相对转动。要解决这一故障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齿环还是轮轴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起来都有难度。如果判断是齿轮的问题,重新制造该齿轮加工周期至少在两个月左右。若决定保留齿环,重新配制轮轴,又需要确认齿环的精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技术部门经过研究决定保留齿环,重新配制轮轴,并决定首先检测并确认齿环的精度,若是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则配制轮轴将比加工一个新齿轮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而如何找到齿环的检测基准成为最大的难题。当时,用户正在现场焦急地等待,徐强的心里真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立马能产生破除难题的智慧,让用户高兴,让厂子提气。可是,照目前的传统办法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新办法呢?他的心里直翻个儿。有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的徐强也真是有同感,难题来时,方知自己的经验与办法太贫乏。在与技术部门反复研究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他猛然想到正面攻不破,难道不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吗?他就琢磨可否用机床的传感器和测头,以齿根圆为基准找正齿环呢。了解机械加工的人都知道,在光滑的表面进行圆周找正可以,以齿根圆进行外圆找正是根本不可能的。ZP20磨齿机具有较高的机械灵敏性,传感器的反应时间为0.05秒。在自动运行时,测量系统接受压感信号会迅速撤回。若把测量系统作为“找正工具”,就必须采用手动操作,稍有不慎极容易造成传感器和测头的损坏。怎么办?企业需要献策出力的时候,还能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对可能的失败胆怯吗?徐强当时心一横,死马权当活马医,于是向领导提出了这个想法并得到了肯定。凭借着对设备的深入了解,经过一夜的反复摸索、试验,

他将齿根圆的找正误差调整到仅为2微米,把原先觉得不可能的找正办法变为了现实。制约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经过在线检测,齿轮精度基本满足4级,这证明齿环精度没问题。于是,只用了一周时间就配制出了齿轮轮轴,不仅节约了大量材料及加工费用,又缩短了补制周期,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此后,还有几次也是解决齿轮难题,在用通常的找正办法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徐强与有关人员,采用自制找正工装等方式,将矛盾一一化解。

  一连串的攻关实践,让徐强加大了对细节的关注。一个看起来似乎是最简单的步骤――找正,有时竟成了制约矛盾解决的关键。事实上,他这些年来对这一基础工作早就有着比较清醒的感悟。找正是一项基础工作。有一句话叫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找正,这是加工前的第一道工序,在这样的环节上若是不能严格把握,即便是小小的误差没有消除,随着加工过程的展开,其累计误差就可能加大,造成质量上的缺陷。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看到他们为了使找正的误差趋近于零,常常是以一种苛刻的态度来约束自己。有时,看到他们的找正只差两个微米,这在我们的操作中常被认为可以忽略,不成想人家又把原来的组合拆卸开来,认为这样的结果不理想,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拆开又装上这一个周期就是半个小时,为了使误差接近于零,有时要拆好几次。而当找正的水平是高标准的时候,加工出来的部件也无疑就达到了优质的水平。外国人在这一环节上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他的榜样。就齿轮加工而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就是齿轮加工前在床子上的找正,即是将误差调到接近于零。通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加工前能保证找正的精度,加工中部件的精度就容易达到。因此,干齿轮加工,找正就是一项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经过几次攻关,徐强觉得认识若是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那还是一种静止状态。随着企业加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新问题。前一段困扰企业的几道难题,虽然解决了,但徐强觉得,解决办法还只是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状态,如果能把类似的解决方法规范化,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处理起来就更有可操作性,找正的水平就能上一个层次。适应产品的不同状态,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达到这一环节的精确,才能在破解形态各异的疑难中赢得主动。有了这样认识上的飞跃,徐强在制约产品质量的基础环节上,思路更多,也更带有针对性。他从各种渠道来积累找正的办法和技巧。从师傅那里学,从外国人的操作中学,从机床加工实践中学,也从试车遇到故障时,为排除故障而进行的攻关中学。既学常规的办法,也学非常规的窍门。由于把自己的思维集中在这样的领域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带有偶然性的现象,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在一些看似偶然的解决办法中,却蕴含着平时学习与探索时闪出的火花。找正就是要减小加工的误差,为此必须作艰苦细致的准备,没有忘我的投入,找正的误差就不可能达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对此,徐强的总结是:“‘找正’――最基础的活儿,最需要的是责任心。”

  

  “管理,要达到相互间的合拍状态。”

  

  徐强当上了组长之后,观察问题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他清楚自己所领导的班组在企业内乃至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就磨齿这一专业而言,国内流行的一说是“南有南磨齿,北有鼓风机”。南磨齿是指南京市的一家齿轮加工企业,而鼓风机所指的就是徐强自己所在的齿轮车间,对外又可称东北齿轮加工中心。其核心部位又是自己所在的班组。齿轮加工的质量标准是1-12级,当前在国际上能达到4-5级就是很可观的水平了。而能达到3级水平,企业产品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恰恰在徐强这样的班组里,加工出的齿轮能够达到3级水平。正是这样的能力,让国内同行业的人们钦羡不已。不然,怎么能被称作“东北齿轮加工中心”呢。

  通常的说法是,“人巧不如家什儿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操作,其加工出的部件的质量水平就大不相同。让徐强感到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外市一家企业引进了好几台与自己操纵的相同的设备,鉴于厂内活忙,有些部件加工不过来,于是就外委到那家企业给干。可等加工回来一看,与自己干的差异真是很大,有的还得返修。说起原因,无非是操作者的综合素质。而要素质得以提高,主要还得依靠管理这个环节。

  认识到这一点,徐强开始把学习管理、加强管理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甚至是从与老外的接触的体会,他对生产程序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必须按照工艺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除非有紧急的需要,一般都不要采取突击的方式。因为就加工而言,内在的联系是不能轻易割裂的,急三火四地抢速度,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在现代管理中是不合时代要求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管理上也要用新的方法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才能让组内的同志认可。做什么事首先得有规矩,也就是要立下制度。有了制度后,紧接着就是在制度的规范下,养成习惯,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他在组内当组员的时候,就不希望组长总在组内喊“大家抓紧干呀”、“现在时间挺紧呀”、“活要往前抢呀”这一类的话。他习惯于按照原来工序的安排,干完了一件,按着再干另一件。只是在干新活之前,向组长寻问一下,有什么新的急件要往里插。若没有,就以原来的顺序接着干下去。他的体会是,抢时间,不是在加工的过程中,而是在每个工序的衔接上。衔接得好,速度就快,就节省时间,就避免了误工或窝工的现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就不喜欢当组长的用催促的手段来向组员加压,所以自己当了组长之后,主要是鼓励每个人有自主自觉意识;班组里形成衔接紧凑有条不紊的秩序意识;组内成员进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合拍状态;在总的氛围上创造出既宽松又主动的局面。这就如同跳舞那样,首先得对舞曲的旋律有一个认同感,使得各自的脚步能踩到音乐的节拍上。达到了这一点,才不至于踩脚,才能相互配合得协调自如。

  徐强所领导的班组是全厂唯一24小时倒班的单位。按所有床子初始价值计算值1个亿人民币。从价值上就可以看出,担任这样的组长承担着不小的压力。也正因为这样,他在当了组长后,就在懂管理、会管理上下功夫。光会说得头头是道,不在做上下功夫,人家是不会从内心服你的。由于倒班的缘故,每周全组召集一次班前会,各个班次的都到齐,然后把一周的工作布置到位。工作进行过程中,徐强的工作方式就是到各个床子前询问,有什么困难没有,需要我为你们做些什么。既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也让同事们有了一种信任感。创造了这样的氛围后,班组内的生产任务都是按照进度有序地进行。徐强向组内成员一直强调的是,作为齿轮加工者,每加工一个齿轮,对于整机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大意。稍不留神或是受了干扰,就可能把活干坏。为此,进入了八小时的工作状态后,

就要把心思全部用在生产上。组内加工的齿轮,合格地转入了装配和试车工序后,他也常到试车台去进行跟踪,向试车人员了解齿轮通过试车所反映出的质量水平。试车人员告诉他,齿轮的质量好,在调试变速箱时从声音上就可以得出结论。齿轮旋转声细微均匀,这就是理想的境界。就是用探棒凑到变速箱箱体上倾听,也是非常和谐的嗡嗡声,如同一群蜜蜂发出来的似的。徐强从这里受到很大的启发,也对自己的管理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班组的管理是否到位,关键是激发组内每一名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若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组里加工的部件在试车中不出故障,用持之以恒的优质水平,让人们相信:徐强那个组加工出来的部件,个个都是顶呱呱地棒,也就达到了管理上的追求。

  徐强了解到国际上的一种惯例,即一些重要的岗位,人员上岗前不能受干扰,如果有不良的迹象,宁可让人员休息,也不能带着隐患上岗。他就与组内同志商定,如果谁家里有什么大事要办,或是遇到了严重影响情绪的事情,只要打个招呼,就不要再上床子,组里准假。因为大家都清楚,在齿轮加工中,带着负担上岗将意味着什么。而这样强调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让组内每一名成员清楚应当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然而,这规矩定下后,还真就泛起了几层波澜。其实,也不纯粹是由落实这样的规定引起的。徐强管理方面毕竟是个新手,缺乏经验是不必讳言的,重要的是组内有人对这样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质疑。有一回,组内一名工人酒后来上班,徐强发现后让他回去休息,不用上床子干活了。一听组长说这话,他来劲了,“喝酒怎么了?不影响干活。再说了,你一个组长,有什么资格剥夺我干活的权力?”徐强说:“我是这个组的组长,组里有这样的规定,我就有权对你上岗行使叫停权。”可能是酒后冲动,这名工人让组长五分钟内离开厂子,不然就找人来归拢。徐强一时说服不了他,他随后真把两个人叫到了车间里。徐强一看来头,知道是冲自己来的,想到为了加强班组的管理,竟引来了这样离谱的一幕,当时真有点哭笑不得。于是,徐强从容地对来者说,想来归拢我,这太简单不过了。可是,你们真要这么干,清楚后果吗?遵守班组的规矩,这是每个成员的责任。酒后这样的状态来加工精密的齿轮,这不是给企业惹祸吗?你们要是当这个组的组长,能眼瞅着这样胡来吗?听他这一说,来讲哥们义气的二位想了一会儿就离开了。事后,车间里严厉地批评了组内这名工人,并给予了罚款300元的处理。没多久,这名工人就来承认错误,表示要用出色的生产业绩纠正因一时冲动所犯的错误。此后,这位工人用实践兑现了自己的承诺。9月份,他所在的床子三个人倒班,有一人缺勤的情况下,他和另一名工人为了不误工期,连续大倒班,一个月自己干了860工时,干了三个月的活,并被厂里评为了9月份全厂当月生产明星,获得奖金500元。

  经历了这件事,组内的同志都称赞徐强有度量,办事不意气用事,能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但徐强却从中感到要把管理工作做到位,就必须抓紧机会学习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徐强曾把车间领导送给自己阅读的《升级》、《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反复地学习并作了笔记。学习的过程让他更加感到作为当代的产业工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一个大的项目需要多人的努力和协作才能完成。那些行动有方的人肯花时间寻访他们必须借重的人士,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忠诚。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习惯恰恰是由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

  徐强所记下的此类警句似的段落,其真知灼见对管理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让他领略了,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只要想进步想发展,学习就是永恒的主题。

  

  “我用青春献鼓风。”

  

  徐强经常说,自己来到企业后,干得一直很顺。他所理解的顺,基于对自己所在企业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当你一心扑实地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果后,总能得到回报。这是一个企业风气的反映。企业是一个整体,是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有机结合体。让闪光点得以持久,是经营企业的一门艺术。及时地发现那些代表着时代发展方向的事物、动态,并对此从企业发展的大思路着眼,蕴有先进萌芽的东西就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新的有生长前途的事物,就会处在能够伸展能够升华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能使一大批代表着企业形象的个人和集体应运而生。企业是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要想始终保持枝叶繁茂,向四周延伸的根须就必须能随时随地向它供应各种营养。调动了企业中各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就等于使这些扎根于土地的细密根须有了活力。在这一方面,徐强不会忘记培育自己的这片沃土。有些事情,一想起来,心中就会涌起不可遏止的激情。

  他一生都会记住那次嘉奖。他与外商一起调试设备并及时地纠正了外商输入数据的错误后,2002年春,一份内容详尽的嘉奖令赫然地登在厂报显要位置:

  

  嘉奖令

  

  我厂青年技术工人徐强,1993年毕业于厂技工学校数控班。现为五车间ZP20数控立式磨齿机制齿工。徐强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岗位技术,不但熟练掌握了本岗位的操作技能,还在业余时间参加电大课程和外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多次荣获厂“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员工”等光荣称号,并获厂“工人技术大赛”奖励。

  在2001年我厂引进德国Zp20数控立式磨齿机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中,徐强同志积极主动配合外商工作,与外商用英语交流,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翻译相关的设备操作规程资料,纠正了外商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解决了调试中出现的难题,用最短时间完成了设备的调试任务,并完成了G1 8、G19、G21、2567、2568、2914等产品的齿轮加工任务,齿轮精度达到3-4级。特别是在加工2568产品配对的160mm小齿轮时,由于当时我厂引进的设备尚未安装此加工软件,需外委大连某厂家加工。该厂虽然同时与我厂引进同类设备,但却无人具备加工产品的技能。徐强同志利用其对新设备性能的掌握和高超的操作技能,亲自操作,出色完成了任务,为厂产品的顺利出厂提供了时间和质量保证,受到外商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徐强同志这种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沈鼓青年员工的精神风貌,为我厂广大青年员工树立了榜样。为表彰徐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决定对徐强同志给予晋升二级工资的奖励。希望全厂广大青年员工向徐强同志学习,为沈鼓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厂长苏永强

  2002年4月1 6日

  由厂长亲自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单独颁发这样的嘉奖令,在企业是罕见的事情。能够获此殊荣,徐强直感到热血在往上奔涌。一名一线工人干出了点成绩,

企业就给以这样高的奖励,让他激动得把登有嘉奖令的报纸珍藏了起来。此时,他觉得没有更多要表述的语言,唯有更加爱岗敬业,以优质产品来回报企业。

  他不会忘记,有一回,自己正在观察磨齿机的运行情况时,公司总经理苏永强走了过来,边询问生产情况边与他攀谈起来。临离开时,拍着的肩膀说,“好好干,不但自己要把床子操作好,也得把徒弟带好。能操纵先进设备的人越多,企业就越能发展。”

  徐强在岗位上与班组的同志们认认真真地干着每一个活儿,让一个个优质部件在产品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用这样稳定的质量水平,赢得了信任和荣誉。自己也被破格地授予了工人技师称号。所谓破格,是因为企业里的青年工人一般很少能享受到此类荣誉。而沈鼓集团破除了论资排辈这样一些阻碍人才脱颖而出的陈旧观念,论功行赏,知人善任,让荣誉的称号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也不会忘记,在参加企业的一次技术研讨会时,负责技术工作的企业领导给与会的同志看了一份压缩机的科技鉴定。这份由多个部门科技专家所作的科技鉴定,对沈鼓集团生产的压缩机是这样评价的:“裂解气压缩机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已实现了大型乙烯装置压缩机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机组如果从国外进口约需660万美元,加上税收约合人民币7768万元,而该产品国内价格为1971万元,除去配件费,一台产品节约投资约5797万元。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同时给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增加了30万吨乙烯产量,折合产值约16.2亿人民币。”这样的评价,让徐强内心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为能参与这样的加工工作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他更不会忘记,自己一直在研究企业的动态和前程。而在沈鼓多年来的实践中,要把青春年华献给企业的志向,也被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业绩鼓舞着坚定着。为了更真切地把这一感慨表达出来,他把自己所喜欢的歌曲“潇洒走一回”中的歌词“我用青春赌明天”,改成了:“我用青春献鼓风。”

  可以说,自从成为企业的一名成员后,让他不能忘记的事情太多了。

  从1991年开始,沈阳市举办了7届职工技能大赛。次,企业都派代表参加,而且多人获得过奖励。

  2002年沈阳市职工技能大赛中,厂内有52名选手参加竞赛,有22名选手获奖。

  2004年沈阳市青年技术大赛中,多名沈鼓集团青年工人名列前茅。

  企业每隔三年就举行一次青年技术竞赛。每次获得各组前三名的选手(总计约30人),都有旅游或晋升工资的奖励。

  对于一线工人,凡是在厂内评为技师的每月补贴200元,高级技师300元,高级工人50元。

  徐强与这片沃土中的青年员工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企业重视一线工人的作法是以一贯之的。这样的做法不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而是“从长计议,常抓不懈”,从而积累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对每位员工的尊重和爱护,使得员工们感到干好活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近期,当“沈鼓牌压缩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消息传来时,徐强与每名职工一样,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说,这一出色的成果正是全体员工关心企业发展、投身企业发展、贯彻品牌战略的慷慨回报。企业最终是靠产品说话的,而能造出好产品的关键在人。名牌产品生产得越多,企业的知名度就越高,效益就越好。在这样的时候,徐强想到了组织上给予自己的荣誉,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是荣誉,也是责任。他始终记得那个佳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灿烂的远景,作为一名劳动模范,徐强知道怎样做才能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相关文章

  • 曹植的_慷慨_诗风及其历史渊源
  • 第22卷第4期2006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 V ol. 22, No. 4Sept. 2006 曹植的 ...查看


  • 慷慨与吝啬
  • 慷慨,是吴冠中笔下的浓笔重彩,写就人生的美好画卷:慷慨,是梅贻琦光耀清华的写照,铸就事业的辉煌:慷慨,是钱学森的铮铮金言,成就一腔报国之志.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一生的行动,为慷慨作了最好的注脚. 如果把他们的"慷慨" ...查看


  • 我的演讲稿
  • 我 们 感 动 着 校 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你们好!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大家带来了四颗心. 第一颗心: 一.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待事业 事业的伟大不在乎多么的惊天动地,而在于默默无闻地点点滴滴.培根说过,"合理的安排时 ...查看


  • 5个故事练习模板
  • 故事1 老师和导师 伟大的老师让人一生不忘.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也许他们知道该如何推动我们,也许他们能看到藏在我们内部的天赋.能力或是潜力,他们不能让我们对这一切坐视不理,也许我们是感动于他们的热情和对教育 ...查看


  • 四字成语:k开头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 [开诚布公]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坦白无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反义成语[钩心斗角 尔虞我诈] [开诚相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对人坦白直率;真诚相见.反义成语[假仁假义 尔虞我诈] [开合 ...查看


  • 谈谭嗣同诗歌的风格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慷慨悲壮 遒劲雄浑 -------谭嗣同诗歌风格初探 学 校: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 姓 名:曾庆伟 学 号:061130209 年 级:06秋中文本科 指导老师:张本福 慷 ...查看


  • 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
  • 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 AA2014年12月29日11:50新浪教育83 条评论 2014年12月29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大学雄居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榜首, ...查看


  • 燕赵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及其价值
  • 本刊专稿 燕赵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及其价值 口陈旭霞 [内窖摘要]敢于斗争.弄于牺牲的慷慨悲歌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求实务实精神,勤俭持家.慷慨行事的艰苦奋斗精神,兼容并蓄.博采盘长的开放精神,发奋图强.无私奉献的开拓创新精神,是燕赵传统人 ...查看


  •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慷慨与小气
  • 其实这是很多数家长都遇到过的问题:"我们全家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都是大方好客的人,为什么孩子特别小气?比如小朋友一起玩,我把给宝宝买的新玩具给其他的孩子玩时或把宝宝的饮料给其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喝时,平时性格随和的宝宝就会不可遏制的大 ...查看


  • 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整理精校版)
  • 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 作文辅导 0126 1145 一.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 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语言一旦亮起来,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人不同.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排比列举 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