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题解题大揭秘
(俗称:解题方法)
地理高考中,选择题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答对了,4分,打错了?不好意思,不得分,也就是相对失了4分。如果是因为自己真的不会做,那无话可说。但事实往往是所考知识点都懂,就是做不出来;或者知道怎么做了,但往往因为粗心大意,最终选错答案。
怎么办?别急,结合本人在天上1001天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地上上下五千年的考究,总结出下列几种常用的选择题做题方法:
本人郑重声明:本内容纯属虚构,心诚则灵,不信? 拉到!^ 。^
一、做题思路:
1.审题: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资料(文字资料,图形)、题目和答案,看题目为了知道所考知识点,看答案选项可以缩小所考知识点范围。对于读图题,要注意图例或文字资料对图形的提示
2.寻找关键词:这不仅是选择题的技巧,也是做其他类型题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又分两种:
a:提问的关键词:要选出正确选项,首先要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通过提问的关键词会使得解题目的性强,不容易被选项所迷惑。
例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
A.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B.植被覆盖率低
C. 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轮荒)、不合理开矿 D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如果不认真看清提问的关键词(人为),该题就不知道如何选,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都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A、B、D为自然原因 C为人为原因,如果我们认真审题,看出题目问的是人为因素,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选项为人为原因的选项(C)
比如考到区位的时候有可能问的是自然因素,也有可能是社会经济因素,总之,看题要小心,不要让出题人的阴谋得逞。
如题干中出现了“最”、“首”、“第一”等绝对性字眼,则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世界例
例2.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家是:A. 中国 B. 英国 C. 前苏联 D. 美国 (c)
b:解题的关键词:简单的题目容易判断答案,但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找出正确选项,必须准确、迅速的找出解题关键词,然后从关键词获取解题信息,这样解题思路清晰,答案也容易选出来
例3: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该城镇学校旗杆影长为零,学校的地理坐标为
A .125°E 30N B. 115°W 23°26’N
C. 117°E 23°26’S D . 115°E 23°26’N
该题看似很难,但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做题思路正确,方法运用得当,30秒就可以解得出来。
思路:
1.审题,可以看出该题是求地理坐标,即是该地的经纬度。
2.找关键词:该题关键词有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杆影长为零这三个。那么,
先由哪个关键词所表达的信息来解题呢?这题中,杆影长为零是解该题的最优先考虑的关键词,从这个词可以判断该地就是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又由夏至日推出直射点纬度为北回归线,符合要求的是B和D,又由北京时间12时20分(120°E的地方时)可以推出该地(地方时12时)与120°E相差不远,不可能是西经,排除B,最终得出正确答案(D)
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这些选项都要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怀疑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它处于肯定和否定之间(谁说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错的。
有关选项为叙述型的选择题,选项有两种情况:
1. 它的叙述是正确的,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a.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如果要选正确的选项时)
b.它的叙述没有错,但不符合题意
2. 它本身的叙述是错的(那还有可能是该题答案吗?当然可能,当题目要求找出
错误答案的时候,这也是要看提问的关键词的一个原因)
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如:就线速度而言,高雄小于马尼拉;就角速度而言,高雄大于马尼拉 前面部分叙述正确,但后面部分则错误,因为除了两极点,其余各地角速度相同
例4.下列是对自然因素的正确利用和改造措施的选项是
A.在较陡的山坡上修筑梯田 B.郊外农民增加对农副产品的生产投入
C.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区投施适量熟石灰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该题的四个选项,A、D的叙述是不合理,错误的,排除,B选项的叙述没有错,但是不合题意(题中问的是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方面,而B选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
小技巧:
1.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其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
如做题过程中看出例1的人为原因,例3的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杆影长为零这些为解题的关键词,那马上分别圈起来。
2..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可适当的在旁边写出
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经度
为20°W,那就在旁边写上,有利于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常用到的如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不是默认方向的经纬网东南西北方向等)
3.学会画辅助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球,地方时以及其它与直射点相关的题型,必须要学会通过画辅助图来解答,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什么类型的题画什么图,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多练多体会才会运用自如)
如:9月29日,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 ),昼夜长短变化的趋势是,未来一个月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 )(选项略)
看似很难的题目,但如果我们能够画出七点七线图(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图)在图上画出9月29日大概所在位置,很容易就得出答案:由图可以看出,该点(M)在南半球,向要向南移动,向近日点(E点,公转速度最快)移动,所以答案是: 南 昼 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 速度变快
4.做题过程中,对于肯定这个选项不合题意的,在该选项旁打个 “X”,有利于集中精力看其它选项,对于不太肯定,目前又没很多时间去思考的选项,在旁边打个“?”,这样可以在做完其它题而还有点时间的时候,专心去攻打“?”的题目,提高效率。
如例3:第一步确定是23°26’N 后,在A、C两字母前打个“X”,第二步在B字母前打“X”如果第二步不能确定B、D那个选项,时间又花了很多,那就在字母旁打个?
二、转入正题(注意:上面说的可不是废话)
(一).一击中的法(直接判断法):主要应用于难度较小的题型。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选项比较简单,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如例2
(二).排除法:
说在前面的话:
活用解题方法的目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是将题目的难度降低,答案也就容易推出。排除法就具有这一奇特功效,对于绝大多数题目(比重为92.64451% 权威人士认证)用排除法绝对没错(排除法说:相信我,没错的!^.^)。
思路: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对于错误的选项,打个X,排除它),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原因:做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题的难度不一定是按先易后难来排,往往是难易题交叉,而选择题的答案选项也是这样,最容易判断的选项不一定放在第一个,甚至有时第一个选项就是最难判断的(这就是前面要求解题前先看题目、看答案选项的原因,看过答案,就可以知道那个选项比较容易判断,那个选项判断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理会选项的难易特点,每题都是先判断第一个选项,那么就有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并且最终选的不一定正确(做难题会花费过多脑力导致脑子缺氧、脱线,对后面的选项也就无法清醒判断)
针对这类型题目,先看四个选项中哪个最容易判断,如果符合题目,那就是这个选项,如果不符合,则再看剩下最容易的那一个选项,以此类推„„
(再说点废话)犹如行军打仗,敌强我弱,要想获胜,肯定先攻敌人薄弱之处,然后逐个击破,如果硬碰硬,肯定会吃亏;又像吃柿子,有四个柿子,只有一个是好的,其它都是坏的,如果先捏硬的,并不容易判断里面是否已坏,所以我们先拣软柿子捏(特殊的人咱不理他),如果有好的,别犹豫,那就是它了,吃掉它;如果没有,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继续捏吧!。
例5(图在二轮复习资料P 触类旁通第2题)图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情况图(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各数据趋于减小的是( )
A.粮食总产量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 D.粮食单产
分析:如果该题按顺序的从第一个选项开始的话,那将会花很多时间,我们先分析一下选项,选项C、D的数值变化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得(推出A选项需要计算耕地面积*粮食单产 B.选项更复杂,(需要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人口数量)。所以我们找到了软柿子C、D,那么看看好柿子就在里面。很幸运,D这个软柿子是好的,那么A、B这两个硬柿子肯定是坏的,好了,好柿子就是D了,吃掉它吧。(所以正确答案:D)
注:读三角坐标图时,除了注意三条轴所代表的意义外,还要注意各坐标轴的数值增大方向:本题与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有所不同: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三个箭头为顺时针方向,而这里为逆时针方向。
排除法常用在以下几种情况:
A.生题。就是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不太熟悉的陌生人?^。^) 根据某名人名言:凡是无绝对,所以,看似不熟悉的题目,不一定都难,答案选项肯定有难有易。所以,这种题绝对要用排除法,就算不能最终推出答案,那么经过排除,正确的几率也已提高(此时,看造化吧)
例6. 南方丘陵山区的“红色荒漠”危险是指
A. 红壤的危害, B.荒漠土是红色的
C. 表层肥土被蚀去,红色石质裸露 D.雅丹地貌带来的危害
如果看到红色荒漠这个新词就认为这题很难,然后就放弃,那么就可惜了。我们认真分析选项:A.红壤的危害 红壤只是肥力低,不适合很多作物生长,但并不具有什么危害性,而且红壤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排除; B南方丘陵为亚热带湿润地区,没有荒漠土,所以叙述是错误的,排除 D.雅丹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部干旱荒漠地区,属于风蚀地貌,与B一样,不符合,所以剩下一个选项,也就是正确选项(C)
B. 题目答案只有两种可能,而答案选项中恰好有这两个可能,那还犹豫什么赶快拿起电话(噢,错了,是手中的笔)从这两个选项中选一个吧,其它的?既然肯定是错的,理它作为什么?(关键:要确定答案只有两个可能,如果不确定?还是老老实实的花多点时间看吧)
例7. 下列选项是11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新加坡此时昼长夜短 B.新加坡此时昼短夜长
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 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
该题的A、B答案选项恰好相反,如果能联系到:在赤道天天都是昼夜平分,两分日(春秋分日)全球均是昼夜平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其它时间均不可能昼夜平分。11月不是两分日,新加坡不在赤道(北半球),那么答案取A、B之一。以我们就排除
了C、D两个选项,该月是11月,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相反,所以选B
如果不能马上确定答案是A、B两者其中之一,那么就只能逐步排除,C,拉普拉塔河由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合而成,该河流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所以夏季多雨,为汛期,冬季少雨,为枯水期(河流在南半球,所以选项所讲应为为北半球夏季),同理推出D叙述是错误的。
C.组合选择题(又称复合选择题),它的选项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这种类型的题目,是最适合的,但要注意: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找不符合题意的(因为答案选项不一定包括所有符合题意的的,但肯定不会有不符合题意的),然后排除有这个选项的答案,这样就可以快速选出正确答案,这叫排错法,。当然,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这叫排漏正法。
例8.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新技术革命后开始减小,其原因是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排错法:新技术革命后,工业发展速度并没有减慢,所以排除有④的选项C,城市化水平和环境污染水平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反而因为城市化水平高会使得污染更严重)排除有⑤的选项A、D,正确答案也就随之而出:B
排漏正法:确定①正确,排除没有①的选项C、D,剩下两个A、B只是③和⑤的不同,所以②肯定是对的,那么只看③和⑤即可,答案也随之而出。
D. 时空排序型(指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 例9.读世界著名海峡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同的是( )
A. ①白令海峡 ②霍尔木兹海峡 ③多佛尔海峡 ④马六甲海峡
B. ①霍尔木兹海峡 ②马六甲海峡 ③白令海峡 ④多佛尔海峡
C. ①多佛尔海峡 ②马六甲海峡 ③霍尔木兹海峡 ④白令海峡
D. ①多佛尔海峡 ②霍尔木兹海峡 ③白令海峡 ④马六甲海峡
思路:先捏软柿子,(对本人来说,全部海峡都熟悉^.^)。先看图,哪个海峡自己最熟悉,如:最熟悉②图的海峡,为霍尔木兹海峡,那么就排除B、C(记得打X),剩下两个选项A、D可以看出只是①和③图的答案选项不同,因此④图不用再理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D(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
注:向该题:当用了排除法后,剩下的两个选项只是①和③图的答案选项不同,也就是说,④图肯定就是就是马六甲海峡,所以不用再花时间判断④图,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一定要会考虑到这点,节省时间。老人肺腑之言,切记!切记!
知识拓展:
判读海峡:
1.经纬网确定法:题目已给给出该海峡的经纬度范围,通过对海峡所在经纬度的了解来推出该海峡名称
2.轮廓确定法(如例8):
a.确定海域(陆域)
图中可能用斜线(阴影)及空白(有时整幅图都是空白,只有海岸线)来表示海域和陆域,要判断是什么海峡,关键要了解哪部分表示海域,哪部分表示陆域。判断方法很简单: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所以海峡与海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不是联系在一起的是陆域。例8的空白部分是相连的,所以为海域部分,斜线部分是不连着的,所以为陆域部分。
b.通过海峡走向或陆地显著的轮廓特征来判断海峡。 如英吉利海峡是东北西南走向,霍尔木兹海峡的南部大陆轮廓有很明显的锐角三角向北突出的特征
E. 题目答案四个选项只是两种情况的组合:(注意,捏软柿子法:)
例10.读“某地河段、晨昏线、等值线的组合图”(如右图),在正常状况下,关于该河流、图中晨昏线的说法合理的一组是( )
A.有凌汛现象/晨线
B.无凌汛现象/晨线
C.有凌汛现象/昏线
D.无凌汛现象/昏线
该题是难度较大的一个题目,题中集合了等值线(四条) 晨昏线 以及凌汛三个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又包含着小的知识点,但如果对相关知识点比较熟悉的话,很多同学这题还是能够解出来的。
思路:这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图中暗示的信息与选项联系起来。读图是关键。
这里有四个选项都是有关凌汛和晨昏线的,那么,我们先捏软柿子(判断是晨昏线比较容易),根据图中左下角的一月,我们可以推出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太阳光线从晨昏线的右侧
射向(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太阳光线相对光线与晨昏线交点所在纬线来说,光线偏向南(北),直射南(北)半球))因而判断晨昏线为晨线,排除C、D
然后看看是否会有凌汛现象,凌汛现象出现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结冰期,二是河流流向高纬。根据风向,可以判断它相对于初始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可以看作是风的初始方向)偏向右(用右手法则判断),所以该地在北半球,根据温度变化特点,可以判定该河流会有结冰期。然后根据等高线与河流关系(在河流两旁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原理一样的集水)判断河流流向低纬,所以判断河流没有凌汛。排除A,正确选项为(B)
3. 逆向思维法,就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解题目
例11.(图为例5题目所在二轮复习所在页数的上一题 例2第(2))
四个地区中第二、第三产业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该题和资料中的例题有点变动,但所问的知识点是一样的,因为第二、第三产业最高也就是意味着城市化水平最高。
该题如果真的去算出连个产业的值然后相加的话,这将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反过来想,该图共三种产业,两个最高也就是另一个最低(城市化水平高也就意味着从事农
业活动的人少),所以,该题我们用逆向思维法,不考虑怎么算两个才是最高,而去算剩下的那一个(第一产业)最低的,答案就很快得出:A
用该法的题目是可遇不可求的:1.用到逆向思维的题目不多 2.你不一定知道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因为要用到该法必须对知识理解透彻,并且知识拓展)
4.估值法 与计算有关的地理题是学生觉得最难的题型之一,简单的数学知识一联系到地理,好像就成了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其实,对于计算题,往往是“眼高手低”,也就是看似很难,但它考的都不是难度很大的知识点。在一些求数值的题中,如果要真正求出真正数值,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但是要求出正确的选项,最多只需要几分钟。很多计算的题目,他的答案选项往往数值相差很大,所以计算过程中只需要大概的计算,
例12.读右图:9月23日,当城市②日出时,城市①的区时是( )
Kk04
A、9月23日23时
B、9月22日23时
C、9月23日13时
D、9月22日22时52分
该题是属于时间的计算,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①的区时,而关键词②地日出这个时间是指②地的地方时。因为该日为9月23日,所以昼夜平分,②日出的时间是当地地方时(10°E~15°E之间)6时。得出这些条件后,如果不是很熟悉①在②的东方还是西方的时候,画个简图。
画了图后,并不需要花时间去计算。我们来分析答案选项,因为①地在②的向西方向,所以①地时间数值小于②地数值,②地为9月23日6时,由于计算过程没有经过180°经线,所以①地日期时刻不可能大于9月23日6时,也就排除了A、C选项,而
剩下B、D答案选项中,B选项的时间是23小时整,D选项不是整小时,②地经度不是该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②地的区时不会是整6时,所以排除B。
注意:该题的两图位置是个干扰因素,有的同学很可能误认为①地在②地的东部,会选错答案(这就体现了画图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问到的是①地的区时,有的同学就误认为②地的日出时间也是该时区的区时,也会选错答案。(前面的例3在做题过程中也用到了这种估值法。)
另一种的计算是有关距离的(原图在2007年江西省高三联合考试的综合题36题,即有一问是有关电影城的那题)
例13. 右图中AB 两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
A.110千米 B.150千米
C.200千米 D.300千米
该题如果要认真计算,那已属于大学数学专业的题目了。但该题没有超纲,因为作为选择题,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数值范围可以得出答案了。
首先我们找出与A同一纬度,与B同一经度的点P,然后连线PA、PB,在图中就像是个直角三角形PAB,其中AB为它们的斜边,这样我们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来计算。因为同一经线,相差N个纬度的经线长为111*N千米,同一纬线,相差M个经度的纬线长为111*M*COSx千米(x为该纬线纬度)
此时我们认真来量一下PA、PA的长度,估算它们的经(纬)度长度,PA大概是相差1.5个经度,P的纬度(x)约为34.3°,所以PA的长度111*1.5*COS(34.3°) 同理PB约为111*0.6.
列出数据后,并不需要把数值完全算出,因为AB2=PA2+PB2 ,其中PA的1.5* COS(34.3°)大于1,所以PA大于111千米,再看选项, 就可以排除了A, 而要满足C选项,必须(AB) 2=
2(200) ,很明显,PA2+PB2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值,所以排除了C,选在它们之间的数值B:150千米。
很明显,这类看似较难的计算题,它们的选项之间的数值往往相差很大,这就是为了降低难度,要求学生具备化难为简的解题方法。
在做题过程中,不一定是一题一个方法,有时一题会运用到几种方法,所以在做题过程中要结合题目来灵活运用方法(排除法绝对是解题的必用方法)
以上的做题技巧,只是能将题目难度降低,使得解题的思路清晰,从而容易选到正确答案,但技巧不能代表基础知识,不可能知道这些方法就能做对所有题目,关键还是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运用方法是否成功,又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些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一句话:没有地基,再好的建筑师也难建起高楼。
地理选择题解题大揭秘
(俗称:解题方法)
地理高考中,选择题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答对了,4分,打错了?不好意思,不得分,也就是相对失了4分。如果是因为自己真的不会做,那无话可说。但事实往往是所考知识点都懂,就是做不出来;或者知道怎么做了,但往往因为粗心大意,最终选错答案。
怎么办?别急,结合本人在天上1001天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地上上下五千年的考究,总结出下列几种常用的选择题做题方法:
本人郑重声明:本内容纯属虚构,心诚则灵,不信? 拉到!^ 。^
一、做题思路:
1.审题: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资料(文字资料,图形)、题目和答案,看题目为了知道所考知识点,看答案选项可以缩小所考知识点范围。对于读图题,要注意图例或文字资料对图形的提示
2.寻找关键词:这不仅是选择题的技巧,也是做其他类型题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又分两种:
a:提问的关键词:要选出正确选项,首先要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通过提问的关键词会使得解题目的性强,不容易被选项所迷惑。
例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
A.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B.植被覆盖率低
C. 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轮荒)、不合理开矿 D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如果不认真看清提问的关键词(人为),该题就不知道如何选,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都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A、B、D为自然原因 C为人为原因,如果我们认真审题,看出题目问的是人为因素,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选项为人为原因的选项(C)
比如考到区位的时候有可能问的是自然因素,也有可能是社会经济因素,总之,看题要小心,不要让出题人的阴谋得逞。
如题干中出现了“最”、“首”、“第一”等绝对性字眼,则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世界例
例2.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家是:A. 中国 B. 英国 C. 前苏联 D. 美国 (c)
b:解题的关键词:简单的题目容易判断答案,但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找出正确选项,必须准确、迅速的找出解题关键词,然后从关键词获取解题信息,这样解题思路清晰,答案也容易选出来
例3: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该城镇学校旗杆影长为零,学校的地理坐标为
A .125°E 30N B. 115°W 23°26’N
C. 117°E 23°26’S D . 115°E 23°26’N
该题看似很难,但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做题思路正确,方法运用得当,30秒就可以解得出来。
思路:
1.审题,可以看出该题是求地理坐标,即是该地的经纬度。
2.找关键词:该题关键词有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杆影长为零这三个。那么,
先由哪个关键词所表达的信息来解题呢?这题中,杆影长为零是解该题的最优先考虑的关键词,从这个词可以判断该地就是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又由夏至日推出直射点纬度为北回归线,符合要求的是B和D,又由北京时间12时20分(120°E的地方时)可以推出该地(地方时12时)与120°E相差不远,不可能是西经,排除B,最终得出正确答案(D)
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这些选项都要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怀疑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它处于肯定和否定之间(谁说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错的。
有关选项为叙述型的选择题,选项有两种情况:
1. 它的叙述是正确的,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a.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如果要选正确的选项时)
b.它的叙述没有错,但不符合题意
2. 它本身的叙述是错的(那还有可能是该题答案吗?当然可能,当题目要求找出
错误答案的时候,这也是要看提问的关键词的一个原因)
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如:就线速度而言,高雄小于马尼拉;就角速度而言,高雄大于马尼拉 前面部分叙述正确,但后面部分则错误,因为除了两极点,其余各地角速度相同
例4.下列是对自然因素的正确利用和改造措施的选项是
A.在较陡的山坡上修筑梯田 B.郊外农民增加对农副产品的生产投入
C.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区投施适量熟石灰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该题的四个选项,A、D的叙述是不合理,错误的,排除,B选项的叙述没有错,但是不合题意(题中问的是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方面,而B选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
小技巧:
1.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其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
如做题过程中看出例1的人为原因,例3的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杆影长为零这些为解题的关键词,那马上分别圈起来。
2..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可适当的在旁边写出
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经度
为20°W,那就在旁边写上,有利于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常用到的如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不是默认方向的经纬网东南西北方向等)
3.学会画辅助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球,地方时以及其它与直射点相关的题型,必须要学会通过画辅助图来解答,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什么类型的题画什么图,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多练多体会才会运用自如)
如:9月29日,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 ),昼夜长短变化的趋势是,未来一个月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 )(选项略)
看似很难的题目,但如果我们能够画出七点七线图(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图)在图上画出9月29日大概所在位置,很容易就得出答案:由图可以看出,该点(M)在南半球,向要向南移动,向近日点(E点,公转速度最快)移动,所以答案是: 南 昼 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 速度变快
4.做题过程中,对于肯定这个选项不合题意的,在该选项旁打个 “X”,有利于集中精力看其它选项,对于不太肯定,目前又没很多时间去思考的选项,在旁边打个“?”,这样可以在做完其它题而还有点时间的时候,专心去攻打“?”的题目,提高效率。
如例3:第一步确定是23°26’N 后,在A、C两字母前打个“X”,第二步在B字母前打“X”如果第二步不能确定B、D那个选项,时间又花了很多,那就在字母旁打个?
二、转入正题(注意:上面说的可不是废话)
(一).一击中的法(直接判断法):主要应用于难度较小的题型。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选项比较简单,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如例2
(二).排除法:
说在前面的话:
活用解题方法的目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是将题目的难度降低,答案也就容易推出。排除法就具有这一奇特功效,对于绝大多数题目(比重为92.64451% 权威人士认证)用排除法绝对没错(排除法说:相信我,没错的!^.^)。
思路: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对于错误的选项,打个X,排除它),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原因:做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题的难度不一定是按先易后难来排,往往是难易题交叉,而选择题的答案选项也是这样,最容易判断的选项不一定放在第一个,甚至有时第一个选项就是最难判断的(这就是前面要求解题前先看题目、看答案选项的原因,看过答案,就可以知道那个选项比较容易判断,那个选项判断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理会选项的难易特点,每题都是先判断第一个选项,那么就有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并且最终选的不一定正确(做难题会花费过多脑力导致脑子缺氧、脱线,对后面的选项也就无法清醒判断)
针对这类型题目,先看四个选项中哪个最容易判断,如果符合题目,那就是这个选项,如果不符合,则再看剩下最容易的那一个选项,以此类推„„
(再说点废话)犹如行军打仗,敌强我弱,要想获胜,肯定先攻敌人薄弱之处,然后逐个击破,如果硬碰硬,肯定会吃亏;又像吃柿子,有四个柿子,只有一个是好的,其它都是坏的,如果先捏硬的,并不容易判断里面是否已坏,所以我们先拣软柿子捏(特殊的人咱不理他),如果有好的,别犹豫,那就是它了,吃掉它;如果没有,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继续捏吧!。
例5(图在二轮复习资料P 触类旁通第2题)图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情况图(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各数据趋于减小的是( )
A.粮食总产量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 D.粮食单产
分析:如果该题按顺序的从第一个选项开始的话,那将会花很多时间,我们先分析一下选项,选项C、D的数值变化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得(推出A选项需要计算耕地面积*粮食单产 B.选项更复杂,(需要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人口数量)。所以我们找到了软柿子C、D,那么看看好柿子就在里面。很幸运,D这个软柿子是好的,那么A、B这两个硬柿子肯定是坏的,好了,好柿子就是D了,吃掉它吧。(所以正确答案:D)
注:读三角坐标图时,除了注意三条轴所代表的意义外,还要注意各坐标轴的数值增大方向:本题与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有所不同: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三个箭头为顺时针方向,而这里为逆时针方向。
排除法常用在以下几种情况:
A.生题。就是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不太熟悉的陌生人?^。^) 根据某名人名言:凡是无绝对,所以,看似不熟悉的题目,不一定都难,答案选项肯定有难有易。所以,这种题绝对要用排除法,就算不能最终推出答案,那么经过排除,正确的几率也已提高(此时,看造化吧)
例6. 南方丘陵山区的“红色荒漠”危险是指
A. 红壤的危害, B.荒漠土是红色的
C. 表层肥土被蚀去,红色石质裸露 D.雅丹地貌带来的危害
如果看到红色荒漠这个新词就认为这题很难,然后就放弃,那么就可惜了。我们认真分析选项:A.红壤的危害 红壤只是肥力低,不适合很多作物生长,但并不具有什么危害性,而且红壤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排除; B南方丘陵为亚热带湿润地区,没有荒漠土,所以叙述是错误的,排除 D.雅丹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部干旱荒漠地区,属于风蚀地貌,与B一样,不符合,所以剩下一个选项,也就是正确选项(C)
B. 题目答案只有两种可能,而答案选项中恰好有这两个可能,那还犹豫什么赶快拿起电话(噢,错了,是手中的笔)从这两个选项中选一个吧,其它的?既然肯定是错的,理它作为什么?(关键:要确定答案只有两个可能,如果不确定?还是老老实实的花多点时间看吧)
例7. 下列选项是11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新加坡此时昼长夜短 B.新加坡此时昼短夜长
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 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
该题的A、B答案选项恰好相反,如果能联系到:在赤道天天都是昼夜平分,两分日(春秋分日)全球均是昼夜平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其它时间均不可能昼夜平分。11月不是两分日,新加坡不在赤道(北半球),那么答案取A、B之一。以我们就排除
了C、D两个选项,该月是11月,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相反,所以选B
如果不能马上确定答案是A、B两者其中之一,那么就只能逐步排除,C,拉普拉塔河由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合而成,该河流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所以夏季多雨,为汛期,冬季少雨,为枯水期(河流在南半球,所以选项所讲应为为北半球夏季),同理推出D叙述是错误的。
C.组合选择题(又称复合选择题),它的选项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这种类型的题目,是最适合的,但要注意: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找不符合题意的(因为答案选项不一定包括所有符合题意的的,但肯定不会有不符合题意的),然后排除有这个选项的答案,这样就可以快速选出正确答案,这叫排错法,。当然,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这叫排漏正法。
例8.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新技术革命后开始减小,其原因是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排错法:新技术革命后,工业发展速度并没有减慢,所以排除有④的选项C,城市化水平和环境污染水平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反而因为城市化水平高会使得污染更严重)排除有⑤的选项A、D,正确答案也就随之而出:B
排漏正法:确定①正确,排除没有①的选项C、D,剩下两个A、B只是③和⑤的不同,所以②肯定是对的,那么只看③和⑤即可,答案也随之而出。
D. 时空排序型(指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 例9.读世界著名海峡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同的是( )
A. ①白令海峡 ②霍尔木兹海峡 ③多佛尔海峡 ④马六甲海峡
B. ①霍尔木兹海峡 ②马六甲海峡 ③白令海峡 ④多佛尔海峡
C. ①多佛尔海峡 ②马六甲海峡 ③霍尔木兹海峡 ④白令海峡
D. ①多佛尔海峡 ②霍尔木兹海峡 ③白令海峡 ④马六甲海峡
思路:先捏软柿子,(对本人来说,全部海峡都熟悉^.^)。先看图,哪个海峡自己最熟悉,如:最熟悉②图的海峡,为霍尔木兹海峡,那么就排除B、C(记得打X),剩下两个选项A、D可以看出只是①和③图的答案选项不同,因此④图不用再理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D(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
注:向该题:当用了排除法后,剩下的两个选项只是①和③图的答案选项不同,也就是说,④图肯定就是就是马六甲海峡,所以不用再花时间判断④图,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一定要会考虑到这点,节省时间。老人肺腑之言,切记!切记!
知识拓展:
判读海峡:
1.经纬网确定法:题目已给给出该海峡的经纬度范围,通过对海峡所在经纬度的了解来推出该海峡名称
2.轮廓确定法(如例8):
a.确定海域(陆域)
图中可能用斜线(阴影)及空白(有时整幅图都是空白,只有海岸线)来表示海域和陆域,要判断是什么海峡,关键要了解哪部分表示海域,哪部分表示陆域。判断方法很简单: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所以海峡与海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不是联系在一起的是陆域。例8的空白部分是相连的,所以为海域部分,斜线部分是不连着的,所以为陆域部分。
b.通过海峡走向或陆地显著的轮廓特征来判断海峡。 如英吉利海峡是东北西南走向,霍尔木兹海峡的南部大陆轮廓有很明显的锐角三角向北突出的特征
E. 题目答案四个选项只是两种情况的组合:(注意,捏软柿子法:)
例10.读“某地河段、晨昏线、等值线的组合图”(如右图),在正常状况下,关于该河流、图中晨昏线的说法合理的一组是( )
A.有凌汛现象/晨线
B.无凌汛现象/晨线
C.有凌汛现象/昏线
D.无凌汛现象/昏线
该题是难度较大的一个题目,题中集合了等值线(四条) 晨昏线 以及凌汛三个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又包含着小的知识点,但如果对相关知识点比较熟悉的话,很多同学这题还是能够解出来的。
思路:这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图中暗示的信息与选项联系起来。读图是关键。
这里有四个选项都是有关凌汛和晨昏线的,那么,我们先捏软柿子(判断是晨昏线比较容易),根据图中左下角的一月,我们可以推出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太阳光线从晨昏线的右侧
射向(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太阳光线相对光线与晨昏线交点所在纬线来说,光线偏向南(北),直射南(北)半球))因而判断晨昏线为晨线,排除C、D
然后看看是否会有凌汛现象,凌汛现象出现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结冰期,二是河流流向高纬。根据风向,可以判断它相对于初始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可以看作是风的初始方向)偏向右(用右手法则判断),所以该地在北半球,根据温度变化特点,可以判定该河流会有结冰期。然后根据等高线与河流关系(在河流两旁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原理一样的集水)判断河流流向低纬,所以判断河流没有凌汛。排除A,正确选项为(B)
3. 逆向思维法,就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解题目
例11.(图为例5题目所在二轮复习所在页数的上一题 例2第(2))
四个地区中第二、第三产业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该题和资料中的例题有点变动,但所问的知识点是一样的,因为第二、第三产业最高也就是意味着城市化水平最高。
该题如果真的去算出连个产业的值然后相加的话,这将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反过来想,该图共三种产业,两个最高也就是另一个最低(城市化水平高也就意味着从事农
业活动的人少),所以,该题我们用逆向思维法,不考虑怎么算两个才是最高,而去算剩下的那一个(第一产业)最低的,答案就很快得出:A
用该法的题目是可遇不可求的:1.用到逆向思维的题目不多 2.你不一定知道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因为要用到该法必须对知识理解透彻,并且知识拓展)
4.估值法 与计算有关的地理题是学生觉得最难的题型之一,简单的数学知识一联系到地理,好像就成了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其实,对于计算题,往往是“眼高手低”,也就是看似很难,但它考的都不是难度很大的知识点。在一些求数值的题中,如果要真正求出真正数值,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但是要求出正确的选项,最多只需要几分钟。很多计算的题目,他的答案选项往往数值相差很大,所以计算过程中只需要大概的计算,
例12.读右图:9月23日,当城市②日出时,城市①的区时是( )
Kk04
A、9月23日23时
B、9月22日23时
C、9月23日13时
D、9月22日22时52分
该题是属于时间的计算,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①的区时,而关键词②地日出这个时间是指②地的地方时。因为该日为9月23日,所以昼夜平分,②日出的时间是当地地方时(10°E~15°E之间)6时。得出这些条件后,如果不是很熟悉①在②的东方还是西方的时候,画个简图。
画了图后,并不需要花时间去计算。我们来分析答案选项,因为①地在②的向西方向,所以①地时间数值小于②地数值,②地为9月23日6时,由于计算过程没有经过180°经线,所以①地日期时刻不可能大于9月23日6时,也就排除了A、C选项,而
剩下B、D答案选项中,B选项的时间是23小时整,D选项不是整小时,②地经度不是该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②地的区时不会是整6时,所以排除B。
注意:该题的两图位置是个干扰因素,有的同学很可能误认为①地在②地的东部,会选错答案(这就体现了画图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问到的是①地的区时,有的同学就误认为②地的日出时间也是该时区的区时,也会选错答案。(前面的例3在做题过程中也用到了这种估值法。)
另一种的计算是有关距离的(原图在2007年江西省高三联合考试的综合题36题,即有一问是有关电影城的那题)
例13. 右图中AB 两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
A.110千米 B.150千米
C.200千米 D.300千米
该题如果要认真计算,那已属于大学数学专业的题目了。但该题没有超纲,因为作为选择题,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数值范围可以得出答案了。
首先我们找出与A同一纬度,与B同一经度的点P,然后连线PA、PB,在图中就像是个直角三角形PAB,其中AB为它们的斜边,这样我们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来计算。因为同一经线,相差N个纬度的经线长为111*N千米,同一纬线,相差M个经度的纬线长为111*M*COSx千米(x为该纬线纬度)
此时我们认真来量一下PA、PA的长度,估算它们的经(纬)度长度,PA大概是相差1.5个经度,P的纬度(x)约为34.3°,所以PA的长度111*1.5*COS(34.3°) 同理PB约为111*0.6.
列出数据后,并不需要把数值完全算出,因为AB2=PA2+PB2 ,其中PA的1.5* COS(34.3°)大于1,所以PA大于111千米,再看选项, 就可以排除了A, 而要满足C选项,必须(AB) 2=
2(200) ,很明显,PA2+PB2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值,所以排除了C,选在它们之间的数值B:150千米。
很明显,这类看似较难的计算题,它们的选项之间的数值往往相差很大,这就是为了降低难度,要求学生具备化难为简的解题方法。
在做题过程中,不一定是一题一个方法,有时一题会运用到几种方法,所以在做题过程中要结合题目来灵活运用方法(排除法绝对是解题的必用方法)
以上的做题技巧,只是能将题目难度降低,使得解题的思路清晰,从而容易选到正确答案,但技巧不能代表基础知识,不可能知道这些方法就能做对所有题目,关键还是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运用方法是否成功,又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些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一句话:没有地基,再好的建筑师也难建起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