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答案第四版

计算机网络答案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四版)

作者:谢希仁

第一章 概述

习题1-01

答: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缺点是: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方法。人们首先借鉴了电信部门的电路交换的思想。所谓“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由交换设备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或信道带宽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电话交换机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 ,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为此,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适应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1964年,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概念。1962 — 1965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 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s Laboratory,NPL) 都在对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英国NPL 的戴维德(David)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这一概念。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被划分成分组(packet),该网称为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有4个交换点投入运行) 。ARPANET 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在大家都公认ARPANET 为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 ,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由此可见,通信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不仅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而且

也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由此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值得说明的是,分组交换技术所采用的存储转发原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借鉴了电报通信中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的思想。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通信对象发生了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而基于报文交换的电信通信则是完成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因而双方之间的通信规则不必如此严格定义。所以,分组交换尽管采用了古老的交换思想,但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崭新的交换技术。表1-1列出了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 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 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 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尽管如此,分组交换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推动了当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络系统日渐成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推广,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希望将自己的计算机连网。然而实现不同系列、不同品牌的计算机互连,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相互通信的计算机必须高度协调工作,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早在当初设计ARPANET 时,就有专家提出了层次模型。分层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换为若干个较小的子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ARPANET 的建立,各个国家甚至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IBM 公司研制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DEC 公司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DNS(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这些网络体系结构的出现,使得一个公司生产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互连。但是,由于各个网络体系结构都不相同,协议也不一致,使得不同系列、不同公司的计算机网络难以实现互联。这为全球网络的互连、互通带来了困难。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着手寻找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途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 。所谓“开放”,就是指只要遵循OSI 标准模型的任何系统,不论位于何地,都可以进行互连、互通。这一点非常像世界范围的电话和邮政系统。这里的“开放系统”,是指在实际网络系统中与互连有关的各个部分。它也是对当时各个封闭的网络系统而言的。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进程中,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出现了局域网络。局域网可使得一个单位或一个校园的微型计算机互连在一起,互相交换信息和共享资源。由于局域网的距离范围有限、连网的拓扑结构规范、协议简单,使得局域网连网容易,传输速率高,使用方便,价格也便宜。所以很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因此,局域网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80年2月份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组织颁布的IEEE802系列的标准,对局域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自OSI 参考模型推出后,计算机网络一直沿着标准化的方向在发展,而网络标准化的最大体现是Internet 的飞速发展。Internet 是计算机网络最辉煌的成就,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并已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Internet 也使用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即TCP/IP网络体系结构,使得凡遵循TCP/IP的各种计算机网络都能相互通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进一步向着开放、高速、高性能方向发展。由于Internet 还存在着技术和功能上的不足,加上用户数量猛增,使得现有的Internet 不堪重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NGI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Initiative) 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开发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的下一代网络结构,使之端到端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 Mb/s甚至10 Gb/s;提供更为先进、实时性更高的网络应用服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高性能的全球通信、环境监测和预报等,NGII 计划将使用超高速全光网络,能实现更快速的交换和路径选择;保证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习题1-02

答: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

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 ,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

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

1、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2、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3、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4、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 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 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 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习题1-03

答:电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

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

分组交换具有高效、灵活、可靠等优点。但传输时延较电路交换要大,不适用于实时数据业务的传输。

报文交换传输时延最大。

习题1-07

答:1、按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交换、信元交换等。2、按拓扑结构:有集中式网络、分散式网络、分布式网络。其中,集中式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信息流必须经过中央处理机或网络交换节点(如星形拓扑结构) ;分布式网络的特点是任何一个节点都至少和其他两个节点直接相连(如网状形拓扑结构) ,是主干网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分散式网络实际上是星形网和网状形网的混合网。3、按作用范围:有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其中,广域网的作用范围为几十至几千公里,又称为远程网;局域网的作用范围常限制在一个单位或一个校园(1 km)内,但数据传输速率高(10 Mb/s以上) ;城域网常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局限在一个城市(5~50 km)内。4按使用范围:有公用网和专用网。其中,公用网都是由国家的电信部门建造和控制管理的;专用网是某个单位或部门为本系统的特定业务需要而建造的,不对单位或部门以外的人员开放。

习题1-09

答:一个计算机网络应当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1) 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

(2) 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

(3) 一系列的协议。这些协议是为在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习题1-10

解:采用电路交换:端到端时延:

采用分组交换:端到端时延: ,

这里假定 ,即不考虑报文分割成分组后的零头。

欲使 ,必须满足

习题1-11

答:分组个数x/p,

传输的总比特数:(p+h)x/p

源发送时延:(p+h)x/pb

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k-1)(p+h)/b 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

D=(p+h)x/pb+(k-1)(p+h)/b

令其对p 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

p=√hx/(k-1)

习题1-13

答:所谓连接,就是两个对等实体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行的一种结合。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应终止这个连接。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在传送数据时按序传送的。因面面向连接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在无连接服务的情况下,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一个连接,因此其下层的有关资源不需要事先进行预留。这些资源在数据传输时动态地进行分配。

无连接服务的另一特征是它不需要通信的两个实体同时期是活跃的(即处于激活态)。当发送端有实体正在进行发送时,它才是活跃的。这时接收端的实体并不一定必须是活跃的。只有当接收端的实体正在进行接收时,它才必须是活跃的。 无连接服务的优点是灵活方便和比较迅速。但无连接服务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失序。无连接服务特别适合于传送少量零星的报文。

习题1-14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 中称为服务原语。

习题1-15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习题1-16

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 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见图1-1所示。

图1-1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各层的主要功能:

(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 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2)运输层

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4)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 ,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

(5)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

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连接。

习题1-18

答: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客户、服务器: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当客户进程需要服务器进程提供服务时就主动呼叫服务进程,服务器进程被动地等待来自客户进程的请求。

(1) 习题1-20

解:(1)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

(2)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

第二章物理层

习题2-01

答: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体。现有的网络中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种类繁多,通信手段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物理层的作用正是要尽可能地屏蔽掉这些差异,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数据链路层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具体的传输媒体是什么。物理层的重要任务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习题2-02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件的作用。 答: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源系统(或发送端)、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 源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 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例如正文输入到PC 机,产生输出的数字比特流。

?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例如,调制解调器将PC 机输出的数字比特流转换成能够在用户的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

?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例如,调制解调器接收来自传输线路上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比特流。

?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

习题2-03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习题2-04

答:(1)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习题2-11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的传输各有什么特点?

答:基带信号将数字1和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传输。

宽带信号是将基带信号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采用基带信号传输,一条电缆只能传输一路数字信号,而采用宽带信号传输,一条电缆中可同时传送多路的数字信号,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习题2-13

答:56kb/s的调制解调器没有突破了香农的信道极限传输速率。这种调制解调器的使用条件是:用户通过ISP 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的情况下,下行信道的传输速率为56kb/s。(见下图)

习题2-15

答: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TDM(Statistic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DWDM(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DMA(Cod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纤网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

STM-1(Synchronous Transfer Module)第1级同步传递模块

OC-48(Optical Carrier)第48级光载波

习题2-17

答:S?A=(+1-1+3+1-1+3+1+1)/8=1, A发送1

S?B=(+1-1-3-1-1-3+1-1)/8=-1, B发送0

S?C=(+1+1+3+1-1-3-1-1)/8=0, C无发送

S?D=(+1+1+3-1+1+3+1-1)/8=1, D发送1

习题2-18 假定在进行异步通信时,发送端每发送一个字符就发送10个等宽的比特(一个起始比特,8个比特的ASCII 码字符,最后一个结束比特)。试问当接收端的时钟频率和发送端的时钟频率相差5%时,双方能否正常通信?

解:设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周期分别为X 和Y 。若接收端时钟稍慢,则最后一个采样必须发生在停止比特结束之前,即9.5Y

若接收端时钟稍快,则最后一个采样必须发生在停止比特开始之后,即9.5Y>9X。 解出:

因此收发双方频率相差5%是可以正常工作的。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习题3-02

答: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功能有:(1)链路管理。(2)帧定界。(3)流量控制。(4)差错控制。(5)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6)透明传输。(7)寻址。 习题3-03

答:“否则”是指发送方发送的帧的N (S )和接收方的状态变量V (R )不同。表明发送方没有收到接收方发出的ACK ,于是重传上次的帧。若“转到(8)”,则接收方要发送NAK 。发送方继续重传上次的帧,一直这样下去。

习题3-06

解:根据下图所示停等协议中的时间关系:

在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可忽略的情况下,要使信道利用率达到至少50%必须

使数据帧的发送时间等于2倍的单程传播时延。

即:

已知: ,其中C 为信道容量,或信道速率。 为帧长(以比特为单位)。 所以得帧长 bit

习题3-09

答:(1)显然 WT内不可能有重复编号的帧,所以WT ≤2n 。设WT=2n;

(2)注意以下情况:

发送窗口:只有当收到对一个帧的确认,才会向前滑动一个帧的位置;

接收窗口:只有收到一个序号正确的帧,才会向前滑动一个帧的位置,且同时向发送端发送对该帧的确认。

显然只有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发送端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发送端若没有收到该确认,发送窗口就不能滑动。

(3)为讨论方便,取n=3。并考虑当接收窗口位于0时,发送窗口的两个极端状态。

状态1: 发送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全部确认帧收到 接收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状态2: 发送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全部确认帧都没收到 接收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4)可见在状态2下,接收过程前移窗口后有效序列号的新范围和发送窗口的旧范围之间有重叠,致使接收端无法区分是重复帧还是新帧。为使旧发送窗口和新接收窗口之间序列号不发生重叠,有WT +WR ≤2n ,所以WT ≤2n-1。

习题3-10

答:因WT +WR ≤2n ,而WR ≤WT ,当WR= WT时,WR 取最大值,为2n/2。 习题3-11

答:发送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接收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习题3-12

答:发送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接收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习题3-13

答:当选择重传ARQ 协议WR=1时,或当连续ARQ 协议传输无差错时。 习题3-16

答:HDLC 帧结构如下图:

1. 标志域F 。HDLC 用一种特殊的位模式01111110作为标志以确定帧的边界。 同一个标志既可以作为前一帧的结束, 也可以作为后一帧的开始。 链路上所有的站都在不断地探索标志模式, 一旦得到一个标志就开始接收帧。 在接收帧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标志, 则认为该帧结束了。

2. 地址域A 。 地址域用于标识从站的地址。 虽然在点对点链路中不需要地址, 但是为了帧格式的统一, 也保留了地址域。 地址通常是8位长, 然而经过协商之后, 也可以采用更长的扩展地址。

3. 控制域C 。HDLC 定义了三种帧, 可根据控制域的格式区分之。 信息帧(I帧) 装载着要传送的数据, 此外还捎带着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信号。

4. 信息域INFO 。只有I 帧和某些无编号帧含有信息域。 这个域可含有表示用户数据的任何比特序列, 其长度没有规定, 但具体的实现往往限定了帧的最大长度。

5. 帧校验和域FCS 。FCS 域中含有除标志域之外的所有其他域的校验序列。 通常使用16 bit 的CRC-CCITT 标准产生校验序列, 有时也使用CRC-32产生32位的校验序列。

采用零比特填充法就可传送任意组合的比特流,或者说,就可实现数据链路层的透明传输。

习题3-17

答:分三大类。1信息帧:用于数据传输,还可同时用来对已收到的数据进行确认和执行轮询功能。2监督帧:用于数据流控制,帧本身不包含数据,但可执行对数据帧的确认,请求重发信息帧和请求暂停发送信息帧等功能。3无编号帧:主要用于控制链路本身,不使用发送或接收帧序号。

习题3-19

答:主要特点:

(1) 点对点协议,既支持异步链路,也支持同步链路。

(2) PPP 是面向字节的。

PPP 不采用序号和确认机制是出于以下的考虑:

第一, 若使用能够实现可靠传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HDLC ),开销就要增大。在数据链路层出现差错的概率不大时,使用比较简单的PPP 协议较为合理。 第二, 在因特网环境下,PPP 的信息字段放入的数据是IP 数据报。假定我们采用了能实现可靠传输但十分复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然而当数据帧在路由器中从数据链路层上升到网络层后,仍有可能因网络授拥塞而被丢弃。因此,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并不能保证网络层的传输也是可靠的。

第三, PPP协议在帧格式中有帧检验序列FCS 安段。对每一个收到的帧,PPP 都要使用硬件进行CRC 检验。若发现有差错,则丢弃该帧(一定不能把有差错的帧交付给上一层)。端到端的差错检测最后由高层协议负责。因此,PPP 协议可保证无差错接受。

PPP 协议适用于用户使用拨号电话线接入因特网的情况。

习题3-20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答:添加的检验序列为1110 ([1**********]000除以10011)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1**********]110除以10011,余数为01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1**********]110除以10011,余数为10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第四章 局域网

4-03

答:(1)假定从下往上把7层楼编号为1-7层。按楼层高4米计算。在星形网中,集线器放在4层中间位置(第8间房)。电缆总程度等于:

7 15

4 Σ Σ √(i-4)2+(j-8)2=1832(m )

i=1 j=1

(2)对于总线式以太网(如10BASE2),每层需4×14=56(m )水平电缆,垂直电缆需4×6=24(m ),所以总长度等于

7×56+24=416(m )

4-04

答: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这就意味着发送的每一位都有两个信号周期。标准以太网的数据速率是10Mb/s,因此波特率是数据率的两倍,即20M 波特。

4-06

答:10BASE5,10BASE2,10BASE-T 分别表示以太网的三种不同的物理层。10表示数据率是10Mb/s,BASE 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采用曼彻斯特编码。5表示粗缆,每一段电缆的最大长度是500米。2代表细缆,每一段电缆的最大长度是185米。T 表示双绞线。

10BROAD36:“10”表示数据率为10Mbit/s,“BROAD ”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宽带信号,“36”表示网络的最大跨度是3600m 。

FOMAU : (Fiber Optic Medium Attachment Unit) 光纤媒介附属单元。

4-07

答:以太网升级时,由于数据传输率提高了,帧的发送时间会按比例缩短,这样会影响冲突的检测。所以需要减小最大电缆长度或增大帧的最小长度,使参数a 保持为较小的值,才能有效地检测冲突。在帧的长度方面,几种以太网都采用802.3标准规定的以太网最小最大帧长,使不同速率的以太网之间可方便地通信。100bit/s的以太网采用保持最短帧长(64byte )不变的方法,而将一个网段的最大电缆长度减小到100m ,同时将帧间间隔时间由原来的9.6μs ,改为0.96μs 。1Gbit/s以太网采用保持网段的最大长度为100m 的方法,用“载波延伸”和“分组突法”的办法使最短帧仍为64字节,同时将争用字节增大为512字节。传输媒体方面,10Mbit/s以太网支持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而100Mbit/s和1Gbit/s以太网支持双绞线和光纤,10Gbit/s以太网只支持光纤。

4-08

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集线器。

(1) 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0Mb/s以太网集线器。

(2) 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交换机。

答:(1)10个站共享10Mb/s。

(3) 10个站共享100Mb/s。(3)每个站独占10Mb/s。

4-09

解:发送一个帧所需的平均时间为:

Tav=2τNR+T0+τ,其中NR=(1-A)/A,A 是某个站发送成功的概率,

,N =100时,Amax=0.369

,

总线上每秒发送成功的最大帧数: ,则得每个站每秒发送的平均帧数为3400/100=34.7

4-10

(1)总线长度减小到1km 。(2)总线速度加倍。(3)帧长变为10000bit 。 答:设a 与上题意义相同

(1) a1=a/4=0.025,Smax1=0.9000

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45

总线长度减小,端到端时延就减小,以时间为单位的信道长度与帧长的比也减小, 信道给比特填充得更满, 信道利用率更高,所以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更多。

(2) a2=2a=0.2,Smax2=0.5296

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53

总线速度加倍,以时间为单位的信道长度与帧长的比也加倍,信道利用率 减小(但仍比原来的1/2大),所以最终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比原来多。

(3)a3=a/10=0.01,Smax3=0.9574

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4.8

帧长加长10倍,信道利用率增加,每秒在信道上传输的比特增加(但没有10倍),所以最终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比原来少。

4-11

答:对于1km 电缆,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为:τ=1÷200000=5×10-6s=5μs , 端到端往返时延为: 2τ=10μs

为了能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送时延不能小于10μs ,以1Gb/s速率工作,10μs 可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bit=1250字节。 4-12

解:公式(4-9)为:

其中 为传播时延, 为数据帧的发送时间。

计算结果:

距离 d=25m d=2500m

发送速率 C=10Mb/s C=10Gb/s C=10Mb/s C=10Gb/s

讨论: 越大,信道利用率就越小。

4-15

答:以太网交换机用在这样的网络,其20%通信量在本局域网而80%的通信量到因特网。

4-16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协议是以争用方式接入到共享信道。这与传统的时分复用TDM 相比优缺点如何?

答:CSMA/CD是一种动态的媒体随机接入共享信道方式,而传统的时分复用TDM 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信道,所以对信道的利用,CSMA/CD是用户共享信道,更灵活,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不像TDM ,为用户按时隙固定分配信道,即使当用户没有数据要传送时,信道在用户时隙也是浪费的;也因为CSMA/CD是用户共享信道,所以当同时有用户需要使用信道时会发生碰撞,就降低信道的利用率,而TDM 中用户在分配的时隙中不会与别的用户发生冲突。对局域网来说,连入信道的是相距较近的用户,因此通常信道带宽较宽,如果使用TDM 方式,用户在自己的时隙

内没有数据发送的情况会更多,不利于信道的充分利用。

对计算机通信来说,突发式的数据更不利于使用TDM 方式。

4-17

答:a=τ/T0=τC/L=100÷(2×108)×1×109/L=500/L,

信道最大利用率Smax =1/(1+4.44a),最大吞吐量Tmax=Smax×1Gbit/s

帧长512字节时,a=500/(512×8)=0.122, Smax =0.6486,Tmax=648.6 Mbit/s 帧长1500字节时,a=500/(1500×8)=0.0417,Smax =0.8438 ,Tmax=843.8 Mbit/s 帧长64000字节时,a=500/(64000×8)=0.000977,Smax =0.9957,Tmax=995.7 Mbit/s

可见,在端到端传播时延和数据发送率一定的情况下,帧长度越大,信道利用率越大,信道的最大吞吐量就越大。

4-18

答: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是一个多端口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直接与一个单个主机或另一个集线器相连,并且一般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的端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一样,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通信完成后就断开连接。

区别:以太网交换机工作数据链路层,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集线器只对端口上进来的比特流进行复制转发,不能支持多端口的并发连接。

4-19

答:网桥的每个端口与一个网段相连,网桥从端口接收网段上传送的各种帧。每当收到一个帧时,就先暂存在其缓冲中。若此帧未出现差错,且欲发往的目的站MAC 地址属于另一网段,则通过查找站表,将收到的帧送往对应的端口转发出去。若该帧出现差错,则丢弃此帧。网桥过滤了通信量,扩大了物理范围,提高了可靠性,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 子层和不同速率的局域网。但同时也增加了时延,对用户太多和通信量太大的局域网不适合。

网桥与转发器不同,(1)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而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

(2)网桥不像转发器转发所有的帧,而是只转发未出现差错,且目的站属于另一网络的帧或广播帧;(3)转发器转发一帧时不用检测传输媒体,而网桥在转发一帧前必须执行CSMA/CD算法;(4)网桥和转发器都有扩展局域网的作用,但网桥还能提高局域网的效率并连接不同MAC 子层和不同速率局域网的作用。

以太网交换机通常有十几个端口,而网桥一般只有2-4个端口;它们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桥的端口一般连接到局域网,而以太网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交换机允许多对计算机间能同时通信,而网桥允许每个网段上的计算机同时通信。所以实质上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连到交换机上的每台计算机就像连到网桥的一个局域网段上。网桥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转发,而以太网交换机还可采用直通方式转发。以太网交换机采用了专用的交换机构芯片,转发速度比网桥快。

4-23

解:

发送的帧 网桥1的转发表 网桥2的转发表 网桥1的处理

(转发?丢弃?登记?) 网桥2的处理

(转发?丢弃?登记?)

站地址 端口 站地址 端口

H1?H5 MAC1 1 MAC1 1 转发,写入转发表 转发,写入转发表

H3?H2 MAC3 2 MAC3 1 转发,写入转发表 转发,写入转发表

H4?H3 MAC4 2 MAC4 2 写入转发表,丢弃不转发 转发,写入转发表 H2?H1 MAC2 1 写入转发表,丢弃不转发 接收不到这个帧

第五章 广域网

5-01

答: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的区别可由下表归纳:

对比的方面 虚电路 数据报

连接的建立 必须有 不要

目的站地址 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 每个分组都有目的站的全地址

路由选择 在虚电路连接建立时进行,所有分组均按同一路由 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当路由器出故障 所有通过了出故障的路由器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出故障的路由器可能会丢失分组,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

分组的顺序 总是按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 到达目的站时可能不按发送顺序 端到端的差错处理 由通信子网负责 由主机负责

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由通信子网负责 由主机负责

从占用通信子网资源方面看:虚电路服务将占用结点交换机的存储空间,而数据报服务对每个 其完整的目标地址独立选径,如果传送大量短的分组,数据头部分远大于数据部分,则会浪费带宽。

从时间开销方面看:虚电路服务有创建连接的时间开销,对传送小量的短分组,显得很浪费;而数据报服务决定分组的去向过程很复杂,对每个分组都有分析时间的开销。

从拥塞避免方面看:虚电路服务因连接起来的资源可以预留下来,一旦分组到达,所需的带宽和结点交换机的容量便已具有,因此有一些避免拥塞的优势。而数据报服务则很困难。

从健壮性方面看:通信线路的故障对虚电路服务是致命的因素,但对数据报服务则容易通过调整路由得到补偿。因此虚电路服务更脆弱。

5-02

答:每个分组经过4段链路意味链路上包括5个分组交换机。

虚电路实现方案:需在1000秒内固定分配5×8=40bytes存储空间,

存储器使用的时间是2年,即2×52×40×3600=1.5×107sec

每字节每秒的费用=0.01/(1.5×107)=6.7×10-10元

总费用,即1000秒40字节的费用=1000×40×6.7×10-10=2.7×10-5元

数据报实现方案:比上述虚电路实现方案需多传(15-3)×4×200=9600bytes, 每字节每链路的费用=0.01/106=10-8元

总费用,即9600字节每链路的费用=9600×10-8=9.6×10-5元

9.6-2.7=6.9毫分

可见,本题中采用虚电路实现方案更为经济,在1000秒的时间内便宜6.9毫分。 5-03

答:有可能。大的突发噪声可能破坏分组。使用k 位的效验和,差错仍然有2-k

的概率被漏检。如果分组的目的地址字段或虚电路的标识号被改变,分组会被投递到错误的目的地,并可能被接收为正确的分组。换句话说,偶然的突发噪声可能把送往一个目的地的完全合法的分组改变成送往另一个目的地的也是完全合法的分组。

即使所有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都工作正常,端到端的通信不一定可靠。(见5-11) 5-04

答:层次结构方式进行编址就是把一个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主机地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的二进制数表示该主机所连接的分组交换机的编号,而后一部分的二进制数表示所连接的分组交换机的端口号,或主机的编号。采用两个层次的编址方案可使转发分组时只根据分组和第一部分的地址(交换机号),即在进行分组转发时,只根据收到的分组的主机地址中的交换机号。只有当分组到达与目的主机相连的结点交换机时,交换机才检查第二部分地址(主机号),并通过合适的低速端口将分组交给目的主机。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减小转发表的长度,从而减少了查找转发表的时间。

5-05

答:(1)从源主机发送的每个分组可能走1段链路(主机-结点)、2段链路(主机-结点-结点)或3段链路(主机-结点-结点-主机)。

走1段链路的概率是p ,

走2段链路的概率是p (1-p ),

走3段链路的概率是(1-p )2

则,一个分组平均通路长度的期望值是这3个概率的加权和,即等于

L=1×p +2×p (1-p )+3×(1-p )2= p2-3 p+3

注意,当p=0时,平均经过3段链路,当p=1时,平均经过1段链路,当0

(2)一次传送成功的概率=(1-p )2,令α=(1-p )2,

两次传送成功的概率=(1-α)α,

三次传送成功的概率=(1-α)2α,

„„

因此每个分组平均传送次数T=α+2α(1-α)+3α(1-α)2+

=[α/(1-α)][(1-α)+2(1-α)2+3(1-α)3+„„]

因为 ∞

∑ kqk = q/(1-q )2

k=1

所以 T=[α/(1-α)]×(1-α)/[1-(1-α)]2 =1/α=1/(1-p )2

(3)每个接收到的分组平均经过的链路数H

H=L×T=(p2-3 p+3)/(1-p )2

5-06

答:对时间以T 秒为单位分槽。在时槽1,源结点交换机发送第1个分组。在时槽2的开始,第2个结点交换机收到了分组,但不能应答。在时槽3的开始,第3个结点交换机收到了分组,但也不能应答。这样,此后所有的路由器都不会应答。仅当目的主机从目的地结点交换机取得分组时,才会发送第1个应答。现在确认应答开始往回传播。在源结点交换机可以发送第2个分组之前,需两次穿行该子网,需要花费的时间等于2(n-1)T 。所以,源结点交换机往目的主机投递

分组的速度是每2(n-1)T 秒1个分组。显然这种协议的效率是很低的。 5-11

答:情形1:如B 采用按收数据-转发-发确认顺序工作,在把A 的数据转发给C 后(随后C 接收到该数据),处理机出现故障,存储器中所存信息全部丢失,无法发确认给A ;A 在重发计时器到时后仍未收到确认,就会重发,这时B 已恢复工作,再转发给C ,则C 收到两个重复的数据。

情形2:如B 采用接收数据-发确认-转发顺序工作,在向A 发送完确认后(随后A 收到确认,认为该数据已成功交付),处理机出现故障,存储器中所存信息全部丢失,无法转发给C ,而A 认为该数据已成功交付,导致数据丢失。 因此就算所有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都工作正常,端到端的通信不一定可靠。

如果采用端到端发确认信息的方法,情形1中C 在收到数据后,会给A 发送确认,A 收到后不会重发数据。在情形2中,C 未收到数据,没有给A 发送确认,A 在重发计时器到时后未收到确认,就重发数据,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所以只有采用端到端发确认信息的方法,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数据都能从A 经B 正确无误地交付到C 。

第六章网络互连

6-03

答:转发器:是物理层中间设备。主要作用是在物理层中实现透明的二进制比特复制,以补偿信号衰减。

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间设备。主要作用是根据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

路由器:网络层的中间设备。作用是在互连网中完成路由选择的功能。

网关:网络层以上的中间系统。作用是在高层进行协议的转换以连接两个不兼容的系统。

6-04

答:IP 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ARP 协议:完成IP 地址到MAC 地址的映射。

RARP :使只知道自己硬件地址的主机能够知道其IP 地址。

ICMP :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从而提高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

(2)

6-09

答:

(1) C 类地址对应的子网掩码值。但也可以是A 类或B 类地址的掩码,即主机号由最后的8位决定。而路由器寻找网络由前24位决定。

(2) 6个主机。

(3) 子网掩码一样,但子网数目不同。

(4) 最多可有4094个(不考虑全0和全1的主机号)。

(5) 有效。但不推荐这样使用。

(6) 192.47.20.129。C 类。

(7) 有。对于小网络这样做还可进一步简化路由表。

6-10

(1) 128.36.199.3

(2) 21.12.240.17

(3) 183.194.76.253

(4) 192.12.69.248

(5) 89.3.0.1

(6) 200.3.6.2

答:(1)B 类。(2)A 类。(3)B 类。(4)C 类。(5)A 类。(6)C 类。

6-14

答: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 ,即每个IP 数据片的数据部分

解:(1)分组的目的站IP 地址为:128.96.39.10。先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39.0,可见该分组经接口0转发。

(2)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28.96.40.12。

①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不等于128.96.39.0。 ②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经查路由表可知,该项分组经R2转发。

(3)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4)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92.4.153.17。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0,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经R3转发。

(5)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92.4.153.9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64,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6-17

答:4000/16=250,平均每个地点250台机器。如选255.255.255.0为掩码,则每个网络所连主机数=28-2=254>250,共有子网数=28-2=254>16,能满足实际需求。 可给每个地点分配如下子网号码

地点: 子网号(subnet-id ) 子网网络号 主机IP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 00000001 129.250.1.0 129.250.1.1---129.250.1.254 2: 00000010 129.250.2.0 129.250.2.1---129.250.2.254 3: 00000011 129.250.3.0 129.250.3.1---129.250.3.254 4: 00000100 129.250.4.0 129.250.4.1---129.250.4.254 5: 00000101 129.250.5.0 129.250.5.1---129.250.5.254 6: 00000110 129.250.6.0 129.250.6.1---129.250.6.254 7: 00000111 129.250.7.0 129.250.7.1---129.250.7.254 8: 00001000 129.250.8.0 129.250.8.1---129.250.8.254 9: 00001001 129.250.9.0 129.250.9.1---129.250.9.254 10: 00001010 129.250.10.0 129.250.10.1---129.250.10.254 11: 00001011 129.250.11.0 129.250.11.1---129.250.11.254 12: 00001100 129.250.12.0 129.250.12.1---129.250.12.254

13: 00001101 129.250.13.0 129.250.13.1---129.250.13.254 14: 00001110 129.250.14.0 129.250.14.1---129.250.14.254 15: 00001111 129.250.15.0 129.250.15.1---129.250.15.254 16: 00010000 129.250.16.0 129.250.16.1---129.250.16.254 6-18

答:IP 数据报固定首部长度为20字节

总长度(字节) 数据长度(字节) MF 片偏移

原始数据报 4000 3980 0 0

数据报片1 1500 1480 1 0

数据报片2 1500 1480 1 185

数据报片3 1040 1020 0 370

6-24

解:分配网络前缀时应先分配地址数较多的前缀。

地址块30.138.118/23可写成30.138.118.0/23

写成二进制表示: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0 00000000

掩码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0 00000000

LAN3有150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151个地址。

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 ********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0 ********

即 30.138.118.0/24

LAN2有91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92个地址。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0*******

即 30.138.119.0/25

LAN5有15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16个地址。需要/27地址块,可分配/26地址块。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0******

即 30.138.119.128/26

LAN4有3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4个地址。至少需要/29地址块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1000***

即 30.138.119.192/29

LAN1至少有3个IP 地址供路由器用。也分一个/29地址块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1001***

即 30.138.119.200/29

6-20

(1)2,(2)6,(3)20,(4)62,(5)122,(6)250

答:(3)20+2=22

(1)255.192.0.0,(2)255.224.0.0,(4)255.252.0.0,(5)255.254.0.0,(6)255.255.0.0

6-21

(1)176.0.0.0,(2)96.0.0.0,(3)127.192.0.0,(4)255.128.0.0 答:只有(4)是连续的1和连续的0的掩码,是推荐使用的。

6-22

答:212=(11010100)2,56=(00111000)2

132=(10000100)2,

133=(10000101)2

134=(10000110)2,

135=(10000111)2

所以共同的前缀有22位,即11010100 00111000 100001,聚合的CIDR 地址块是:212.56.132.0/22

6-23

答:208.128/11的前缀为:11010000 100

208.130.28/22的前缀为:11010000 10000010 000101,它的前11位与208.128/11的前缀是一致的,所以208.128/11地址块包含了208.130.28/22这一地址块。 6-34

解:路由器B 更新后的路由表如下:

N1 7 A 无新信息,不改变

N2 5 C 相同的下一跳,更新

N3 9 C 新的项目,添加进来

N6 5 C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更新

N8 4 E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一样,不改变

N9 4 F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改变

6-35

解:路由器A 更新后的路由表如下:

N1 3 C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改变

N2 2 C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一样,不变

N3 1 F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改变

N4 5 G 无新信息,不改变

第七章 运输层

7-01

答:(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2)都是。这要从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3)丢弃。

7-04

答:当主机1和主机2之间连接建立后,主机1发送了一个TCP 数据段并正确抵达主机2,接着主机1发送另一个TCP 数据段,这次很不幸,,主机2在收到第二个TCP 数据段之前发出了释放连接请求,如果就这样突然释放连接,显然主机1发送的第二个TCP 报文段会丢失。而使用TCP 的连接释放方法,主机2发出了释放连接的请求,那么即使收到主机1的确认后,只会释放主机2到主机1方向的连接,即主机2不再向主机1发送数据,而仍然可接收主机1发来的数据,所以可保证不丢失数据。

7-05

答:我们知道,3次握手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既要双方做好发送数据的准备工

作(双方都知道彼此已准备好),也要允许双方就初始序列号进行协商,这个序列号在握手过程中被发送和确认。

现在把三次握手改成仅需要两次握手,死锁是可能发生的。作为例子,考虑计算机A 和B 之间的通信,假定B 给A 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A 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送了确认应答分组。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A 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可是,B 在A 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A 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A 建议什么样的序列号,B 甚至怀疑A 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在这种情况下,B 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A 发来的任何数据分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而A 在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7-06

答:65495字节。此数据部分加上TCP 首部的20字节,再加上IP 数据报的首部的20字节,正好是IP 数据报的最大长度。当然,IP 首部包含了选择,则IP 首部长度超过20字节,这时TCP 报文段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将小于65495字节。 7-10

答:可见在报文段平均往返时延20ms 内,发送方最多能发送64×1024×8比特,所以最大的吞吐量为=64×1024×8÷(20×10-3)=26214400bit/s=26.21Mbit/s 7-11

答:5段链路的传播时延=250×2+(1500/150000)×3×1000=530ms

5段链路的发送时延=960÷(48×1000)×5×1000=100ms

所以5段链路单程端到端时延=530+100=630ms

7-13

解:

7-23

答:6个。数据字段的长度:前5个是1480字节,最后一个是800字节。片偏移字段的值分别是:0,185,370,555,740和925。

7-24

答:慢开始: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将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的数值。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 MSS 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拥塞避免:当拥塞窗口值大于慢开始门限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拥塞避免算法使发送端的拥塞窗口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RTT 就增加一个MSS 的大小。

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端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的 ACK 即可断定有分组丢失了,就应立即重传丢失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为该报文段设置的重传计时器的超时。

快恢复算法:(1) 当发送端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 ACK 时,就重新设置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

(2) 与慢开始不同之处是拥塞窗口 cwnd 不是设置为 1,而是设置为 ssthresh + 3 *MSS。

(3) 若收到的重复的 ACK 为 n 个(n > 3),则将 cwnd 设置为 ssthresh + n * MSS 。

(4) 若发送窗口值还容许发送报文段,就按拥塞避免算法继续发送报文段。

(5) 若收到了确认新的报文段的 ACK,就将 cwnd 缩小到 ssthresh。

“乘法减小“是指不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出现一次超时(即出现一次网络拥塞),就把慢开始门限值 ssthresh 设置为当前的拥塞窗口值乘以 0.5。当网络频繁出现拥塞时,ssthresh 值就下降得很快,以大大减少注入到网络中的分组数。

“加法增大”是指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后,当收到对所有报文段的确认就将拥塞窗口 cwnd增加一个 MSS 大小,使拥塞窗口缓慢增大,以防止网络过早出现拥塞。 7-28

答:具有相同编号的TCP 报文段不应该同时在网络中传输,必须保证,当序列号循环回来重复使用的时候,具有相同序列号的TCP 报文段已经从网络中消失。现在存活时间是30秒,那么在30秒的时间内发送发送的TCP 报文段的数目不能多于255个。

255×128×8÷30=8704 b/s

所以每条TCP 连接所能达到的最高速率是8.704 kb/s

7-30

答:来回路程的时延=128×2=256ms。

设发送窗口为X 字节,假定一次最大发送量等于窗口值,那么,每发送一次都得停下来等待得到本窗口的确认,以得到新的发送许可,这样

8X

8X 256×10-3 =120×103, X=7228字节

256×103

7-32

答:源端口这1554,目的端口为69,UDP 数据报总长度28字节,数据部分长度为20字节。

此UDP 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给服务器,服务器程序是TFTP 。

第八章 应用层

8-02

答: 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将域名解析为主机能识别的IP 地址。

因特网上的域名服务器系统也是按照域名的层次来安排的。每一个域名服务器都只对域名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管辖。共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域名服务器。即本地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授权域名服务器。当一个本地域名服务器不能立即回答某个主机的查询时,该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DNS 客户的身份向某一个根域名服务器查询。若根域名服务器有被查询主机的信息,就发送DNS 回答报文给本地域名服务器,然后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回答发起查询的主机。但当根域名服务器没有被查询的主机的信息时,它一定知道某个保存有被查询的主机名字映射的授权域名服务器的IP 地址。通常根域名服务器用来管辖顶级域。根域名服务器并不直接对顶级域下面所属的所有的域名进行转换,但它一定能够找到下面的所有二级域名的域名服务器。每一个主机都必须在授权域名服务器处注册登记。通常,一个主机的授权域名服务器就是它的主机ISP 的一个域名服务器。授权域名服务器总是能够将其管辖的主机名转换为该主机的IP 地址。

因特网允许各个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将本域名划分为若干个域名服务器管

辖区。一般就在各管辖区中设置相应的授权域名服务器。

8-04

答:FTP 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一个FTP 服务器进程可同时为多个客户进程提供服务。

FTP 的服务器进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主进程,负责接受新的请求;另外有若干个从属进程,负责处理单个请求。

主进程的工作步骤:

1、打开熟知端口(端口号为 21),使客户进程能够连接上。

2、等待客户进程发出连接请求。

3、启动从属进程来处理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从属进程对客户进程的请求处理完毕后即终止,但从属进程在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还可能创建其他一些子进程。

4、回到等待状态,继续接受其他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主进程与从属进程的处理是并发地进行。

FTP 使用两个TCP 连接。

控制连接在整个会话期间一直保持打开,FTP 客户发出的传送请求通过控制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但控制连接不用来传送文件。

实际用于传输文件的是“数据连接”。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在接收到 FTP 客户发送来的文件传输请求后就创建“数据传送进程”和“数据连接”,用来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传送进程。

数据传送进程实际完成文件的传送,在传送完毕后关闭“数据传送连接”并结束运行。

8-07

答:电子邮件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件: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以及电子邮件使用的协议。

UA 就是用户与电子邮件系统的接口。用户代理使用户能够通过一个很友好的接口来发送和接收邮件。

没有UA 不行。因为并非所有的计算机都能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有些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存储器来运行允许程序在后台运行的操作系统,或是可能没有足够的CPU 能力来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更重要的是,邮件服务器程序必须不间断地运行,每天24小时都必须不间断地连接在因特网上,否则就可能使很多外面发来的邮件丢失。这样看来,让用户的PC 机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8-08

答:一个电子邮件分为信封和内容两大部分。电子邮件的传输程序根据邮件信封上的信息(收信人地址)来传送邮件。RFC822只规定了邮件内容中的首部格式,而对邮件的主体部分则让用户自由撰写。用户填写好首部后,邮件系统将自动地将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写在信封上。

8-09

答:TCP/IP 体系的电子邮件系统规定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如下:

收信人邮箱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

符号“@”读作“at ”,表示“在”的意思。例如,电子邮件地址 [email protected]

8-10

答:1. 连接建立:连接是在发送主机的 SMTP 客户和接收主机的 SMTP 服务器之间建立的。SMTP 不使用中间的邮件服务器。

2. 邮件传送。

3. 连接释放:邮件发送完毕后,SMTP 应释放 TCP 连接。

8-20

答:使用HTTP 。需要建立0次UDP 连接。4次TCP 连接。

8-25

答:

(1)链接的起点是文字时,对应的HTML 语句:

网络拓扑 (2 ) 链接的起点是图片时,对应的HTML 语句:

计算机网络答案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四版)

作者:谢希仁

第一章 概述

习题1-01

答: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缺点是: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方法。人们首先借鉴了电信部门的电路交换的思想。所谓“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由交换设备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或信道带宽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电话交换机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 ,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为此,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适应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1964年,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概念。1962 — 1965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 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s Laboratory,NPL) 都在对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英国NPL 的戴维德(David)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这一概念。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被划分成分组(packet),该网称为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有4个交换点投入运行) 。ARPANET 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在大家都公认ARPANET 为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 ,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由此可见,通信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不仅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而且

也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由此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值得说明的是,分组交换技术所采用的存储转发原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借鉴了电报通信中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的思想。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通信对象发生了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而基于报文交换的电信通信则是完成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因而双方之间的通信规则不必如此严格定义。所以,分组交换尽管采用了古老的交换思想,但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崭新的交换技术。表1-1列出了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 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 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 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尽管如此,分组交换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推动了当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络系统日渐成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推广,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希望将自己的计算机连网。然而实现不同系列、不同品牌的计算机互连,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相互通信的计算机必须高度协调工作,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早在当初设计ARPANET 时,就有专家提出了层次模型。分层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换为若干个较小的子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ARPANET 的建立,各个国家甚至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IBM 公司研制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DEC 公司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DNS(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这些网络体系结构的出现,使得一个公司生产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互连。但是,由于各个网络体系结构都不相同,协议也不一致,使得不同系列、不同公司的计算机网络难以实现互联。这为全球网络的互连、互通带来了困难。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着手寻找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途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 。所谓“开放”,就是指只要遵循OSI 标准模型的任何系统,不论位于何地,都可以进行互连、互通。这一点非常像世界范围的电话和邮政系统。这里的“开放系统”,是指在实际网络系统中与互连有关的各个部分。它也是对当时各个封闭的网络系统而言的。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进程中,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出现了局域网络。局域网可使得一个单位或一个校园的微型计算机互连在一起,互相交换信息和共享资源。由于局域网的距离范围有限、连网的拓扑结构规范、协议简单,使得局域网连网容易,传输速率高,使用方便,价格也便宜。所以很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因此,局域网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80年2月份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组织颁布的IEEE802系列的标准,对局域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自OSI 参考模型推出后,计算机网络一直沿着标准化的方向在发展,而网络标准化的最大体现是Internet 的飞速发展。Internet 是计算机网络最辉煌的成就,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并已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Internet 也使用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即TCP/IP网络体系结构,使得凡遵循TCP/IP的各种计算机网络都能相互通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进一步向着开放、高速、高性能方向发展。由于Internet 还存在着技术和功能上的不足,加上用户数量猛增,使得现有的Internet 不堪重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NGI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Initiative) 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开发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的下一代网络结构,使之端到端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 Mb/s甚至10 Gb/s;提供更为先进、实时性更高的网络应用服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高性能的全球通信、环境监测和预报等,NGII 计划将使用超高速全光网络,能实现更快速的交换和路径选择;保证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习题1-02

答: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

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 ,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

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

1、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2、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3、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4、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 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 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 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习题1-03

答:电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

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

分组交换具有高效、灵活、可靠等优点。但传输时延较电路交换要大,不适用于实时数据业务的传输。

报文交换传输时延最大。

习题1-07

答:1、按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交换、信元交换等。2、按拓扑结构:有集中式网络、分散式网络、分布式网络。其中,集中式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信息流必须经过中央处理机或网络交换节点(如星形拓扑结构) ;分布式网络的特点是任何一个节点都至少和其他两个节点直接相连(如网状形拓扑结构) ,是主干网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分散式网络实际上是星形网和网状形网的混合网。3、按作用范围:有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其中,广域网的作用范围为几十至几千公里,又称为远程网;局域网的作用范围常限制在一个单位或一个校园(1 km)内,但数据传输速率高(10 Mb/s以上) ;城域网常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局限在一个城市(5~50 km)内。4按使用范围:有公用网和专用网。其中,公用网都是由国家的电信部门建造和控制管理的;专用网是某个单位或部门为本系统的特定业务需要而建造的,不对单位或部门以外的人员开放。

习题1-09

答:一个计算机网络应当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1) 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

(2) 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

(3) 一系列的协议。这些协议是为在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习题1-10

解:采用电路交换:端到端时延:

采用分组交换:端到端时延: ,

这里假定 ,即不考虑报文分割成分组后的零头。

欲使 ,必须满足

习题1-11

答:分组个数x/p,

传输的总比特数:(p+h)x/p

源发送时延:(p+h)x/pb

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k-1)(p+h)/b 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

D=(p+h)x/pb+(k-1)(p+h)/b

令其对p 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

p=√hx/(k-1)

习题1-13

答:所谓连接,就是两个对等实体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行的一种结合。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应终止这个连接。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在传送数据时按序传送的。因面面向连接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在无连接服务的情况下,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一个连接,因此其下层的有关资源不需要事先进行预留。这些资源在数据传输时动态地进行分配。

无连接服务的另一特征是它不需要通信的两个实体同时期是活跃的(即处于激活态)。当发送端有实体正在进行发送时,它才是活跃的。这时接收端的实体并不一定必须是活跃的。只有当接收端的实体正在进行接收时,它才必须是活跃的。 无连接服务的优点是灵活方便和比较迅速。但无连接服务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失序。无连接服务特别适合于传送少量零星的报文。

习题1-14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 中称为服务原语。

习题1-15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习题1-16

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 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见图1-1所示。

图1-1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各层的主要功能:

(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 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2)运输层

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4)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 ,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

(5)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

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连接。

习题1-18

答: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客户、服务器: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当客户进程需要服务器进程提供服务时就主动呼叫服务进程,服务器进程被动地等待来自客户进程的请求。

(1) 习题1-20

解:(1)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

(2)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

第二章物理层

习题2-01

答: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体。现有的网络中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种类繁多,通信手段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物理层的作用正是要尽可能地屏蔽掉这些差异,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数据链路层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具体的传输媒体是什么。物理层的重要任务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习题2-02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件的作用。 答: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源系统(或发送端)、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 源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 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例如正文输入到PC 机,产生输出的数字比特流。

?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例如,调制解调器将PC 机输出的数字比特流转换成能够在用户的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

?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例如,调制解调器接收来自传输线路上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比特流。

?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

习题2-03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习题2-04

答:(1)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习题2-11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的传输各有什么特点?

答:基带信号将数字1和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传输。

宽带信号是将基带信号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采用基带信号传输,一条电缆只能传输一路数字信号,而采用宽带信号传输,一条电缆中可同时传送多路的数字信号,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习题2-13

答:56kb/s的调制解调器没有突破了香农的信道极限传输速率。这种调制解调器的使用条件是:用户通过ISP 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的情况下,下行信道的传输速率为56kb/s。(见下图)

习题2-15

答: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TDM(Statistic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DWDM(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DMA(Cod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纤网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

STM-1(Synchronous Transfer Module)第1级同步传递模块

OC-48(Optical Carrier)第48级光载波

习题2-17

答:S?A=(+1-1+3+1-1+3+1+1)/8=1, A发送1

S?B=(+1-1-3-1-1-3+1-1)/8=-1, B发送0

S?C=(+1+1+3+1-1-3-1-1)/8=0, C无发送

S?D=(+1+1+3-1+1+3+1-1)/8=1, D发送1

习题2-18 假定在进行异步通信时,发送端每发送一个字符就发送10个等宽的比特(一个起始比特,8个比特的ASCII 码字符,最后一个结束比特)。试问当接收端的时钟频率和发送端的时钟频率相差5%时,双方能否正常通信?

解:设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周期分别为X 和Y 。若接收端时钟稍慢,则最后一个采样必须发生在停止比特结束之前,即9.5Y

若接收端时钟稍快,则最后一个采样必须发生在停止比特开始之后,即9.5Y>9X。 解出:

因此收发双方频率相差5%是可以正常工作的。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习题3-02

答: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功能有:(1)链路管理。(2)帧定界。(3)流量控制。(4)差错控制。(5)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6)透明传输。(7)寻址。 习题3-03

答:“否则”是指发送方发送的帧的N (S )和接收方的状态变量V (R )不同。表明发送方没有收到接收方发出的ACK ,于是重传上次的帧。若“转到(8)”,则接收方要发送NAK 。发送方继续重传上次的帧,一直这样下去。

习题3-06

解:根据下图所示停等协议中的时间关系:

在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可忽略的情况下,要使信道利用率达到至少50%必须

使数据帧的发送时间等于2倍的单程传播时延。

即:

已知: ,其中C 为信道容量,或信道速率。 为帧长(以比特为单位)。 所以得帧长 bit

习题3-09

答:(1)显然 WT内不可能有重复编号的帧,所以WT ≤2n 。设WT=2n;

(2)注意以下情况:

发送窗口:只有当收到对一个帧的确认,才会向前滑动一个帧的位置;

接收窗口:只有收到一个序号正确的帧,才会向前滑动一个帧的位置,且同时向发送端发送对该帧的确认。

显然只有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发送端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发送端若没有收到该确认,发送窗口就不能滑动。

(3)为讨论方便,取n=3。并考虑当接收窗口位于0时,发送窗口的两个极端状态。

状态1: 发送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全部确认帧收到 接收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状态2: 发送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全部确认帧都没收到 接收窗口: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4)可见在状态2下,接收过程前移窗口后有效序列号的新范围和发送窗口的旧范围之间有重叠,致使接收端无法区分是重复帧还是新帧。为使旧发送窗口和新接收窗口之间序列号不发生重叠,有WT +WR ≤2n ,所以WT ≤2n-1。

习题3-10

答:因WT +WR ≤2n ,而WR ≤WT ,当WR= WT时,WR 取最大值,为2n/2。 习题3-11

答:发送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接收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习题3-12

答:发送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接收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习题3-13

答:当选择重传ARQ 协议WR=1时,或当连续ARQ 协议传输无差错时。 习题3-16

答:HDLC 帧结构如下图:

1. 标志域F 。HDLC 用一种特殊的位模式01111110作为标志以确定帧的边界。 同一个标志既可以作为前一帧的结束, 也可以作为后一帧的开始。 链路上所有的站都在不断地探索标志模式, 一旦得到一个标志就开始接收帧。 在接收帧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标志, 则认为该帧结束了。

2. 地址域A 。 地址域用于标识从站的地址。 虽然在点对点链路中不需要地址, 但是为了帧格式的统一, 也保留了地址域。 地址通常是8位长, 然而经过协商之后, 也可以采用更长的扩展地址。

3. 控制域C 。HDLC 定义了三种帧, 可根据控制域的格式区分之。 信息帧(I帧) 装载着要传送的数据, 此外还捎带着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信号。

4. 信息域INFO 。只有I 帧和某些无编号帧含有信息域。 这个域可含有表示用户数据的任何比特序列, 其长度没有规定, 但具体的实现往往限定了帧的最大长度。

5. 帧校验和域FCS 。FCS 域中含有除标志域之外的所有其他域的校验序列。 通常使用16 bit 的CRC-CCITT 标准产生校验序列, 有时也使用CRC-32产生32位的校验序列。

采用零比特填充法就可传送任意组合的比特流,或者说,就可实现数据链路层的透明传输。

习题3-17

答:分三大类。1信息帧:用于数据传输,还可同时用来对已收到的数据进行确认和执行轮询功能。2监督帧:用于数据流控制,帧本身不包含数据,但可执行对数据帧的确认,请求重发信息帧和请求暂停发送信息帧等功能。3无编号帧:主要用于控制链路本身,不使用发送或接收帧序号。

习题3-19

答:主要特点:

(1) 点对点协议,既支持异步链路,也支持同步链路。

(2) PPP 是面向字节的。

PPP 不采用序号和确认机制是出于以下的考虑:

第一, 若使用能够实现可靠传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HDLC ),开销就要增大。在数据链路层出现差错的概率不大时,使用比较简单的PPP 协议较为合理。 第二, 在因特网环境下,PPP 的信息字段放入的数据是IP 数据报。假定我们采用了能实现可靠传输但十分复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然而当数据帧在路由器中从数据链路层上升到网络层后,仍有可能因网络授拥塞而被丢弃。因此,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并不能保证网络层的传输也是可靠的。

第三, PPP协议在帧格式中有帧检验序列FCS 安段。对每一个收到的帧,PPP 都要使用硬件进行CRC 检验。若发现有差错,则丢弃该帧(一定不能把有差错的帧交付给上一层)。端到端的差错检测最后由高层协议负责。因此,PPP 协议可保证无差错接受。

PPP 协议适用于用户使用拨号电话线接入因特网的情况。

习题3-20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答:添加的检验序列为1110 ([1**********]000除以10011)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1**********]110除以10011,余数为01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1**********]110除以10011,余数为10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第四章 局域网

4-03

答:(1)假定从下往上把7层楼编号为1-7层。按楼层高4米计算。在星形网中,集线器放在4层中间位置(第8间房)。电缆总程度等于:

7 15

4 Σ Σ √(i-4)2+(j-8)2=1832(m )

i=1 j=1

(2)对于总线式以太网(如10BASE2),每层需4×14=56(m )水平电缆,垂直电缆需4×6=24(m ),所以总长度等于

7×56+24=416(m )

4-04

答: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这就意味着发送的每一位都有两个信号周期。标准以太网的数据速率是10Mb/s,因此波特率是数据率的两倍,即20M 波特。

4-06

答:10BASE5,10BASE2,10BASE-T 分别表示以太网的三种不同的物理层。10表示数据率是10Mb/s,BASE 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采用曼彻斯特编码。5表示粗缆,每一段电缆的最大长度是500米。2代表细缆,每一段电缆的最大长度是185米。T 表示双绞线。

10BROAD36:“10”表示数据率为10Mbit/s,“BROAD ”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宽带信号,“36”表示网络的最大跨度是3600m 。

FOMAU : (Fiber Optic Medium Attachment Unit) 光纤媒介附属单元。

4-07

答:以太网升级时,由于数据传输率提高了,帧的发送时间会按比例缩短,这样会影响冲突的检测。所以需要减小最大电缆长度或增大帧的最小长度,使参数a 保持为较小的值,才能有效地检测冲突。在帧的长度方面,几种以太网都采用802.3标准规定的以太网最小最大帧长,使不同速率的以太网之间可方便地通信。100bit/s的以太网采用保持最短帧长(64byte )不变的方法,而将一个网段的最大电缆长度减小到100m ,同时将帧间间隔时间由原来的9.6μs ,改为0.96μs 。1Gbit/s以太网采用保持网段的最大长度为100m 的方法,用“载波延伸”和“分组突法”的办法使最短帧仍为64字节,同时将争用字节增大为512字节。传输媒体方面,10Mbit/s以太网支持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而100Mbit/s和1Gbit/s以太网支持双绞线和光纤,10Gbit/s以太网只支持光纤。

4-08

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集线器。

(1) 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0Mb/s以太网集线器。

(2) 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交换机。

答:(1)10个站共享10Mb/s。

(3) 10个站共享100Mb/s。(3)每个站独占10Mb/s。

4-09

解:发送一个帧所需的平均时间为:

Tav=2τNR+T0+τ,其中NR=(1-A)/A,A 是某个站发送成功的概率,

,N =100时,Amax=0.369

,

总线上每秒发送成功的最大帧数: ,则得每个站每秒发送的平均帧数为3400/100=34.7

4-10

(1)总线长度减小到1km 。(2)总线速度加倍。(3)帧长变为10000bit 。 答:设a 与上题意义相同

(1) a1=a/4=0.025,Smax1=0.9000

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45

总线长度减小,端到端时延就减小,以时间为单位的信道长度与帧长的比也减小, 信道给比特填充得更满, 信道利用率更高,所以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更多。

(2) a2=2a=0.2,Smax2=0.5296

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53

总线速度加倍,以时间为单位的信道长度与帧长的比也加倍,信道利用率 减小(但仍比原来的1/2大),所以最终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比原来多。

(3)a3=a/10=0.01,Smax3=0.9574

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4.8

帧长加长10倍,信道利用率增加,每秒在信道上传输的比特增加(但没有10倍),所以最终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比原来少。

4-11

答:对于1km 电缆,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为:τ=1÷200000=5×10-6s=5μs , 端到端往返时延为: 2τ=10μs

为了能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送时延不能小于10μs ,以1Gb/s速率工作,10μs 可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bit=1250字节。 4-12

解:公式(4-9)为:

其中 为传播时延, 为数据帧的发送时间。

计算结果:

距离 d=25m d=2500m

发送速率 C=10Mb/s C=10Gb/s C=10Mb/s C=10Gb/s

讨论: 越大,信道利用率就越小。

4-15

答:以太网交换机用在这样的网络,其20%通信量在本局域网而80%的通信量到因特网。

4-16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协议是以争用方式接入到共享信道。这与传统的时分复用TDM 相比优缺点如何?

答:CSMA/CD是一种动态的媒体随机接入共享信道方式,而传统的时分复用TDM 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信道,所以对信道的利用,CSMA/CD是用户共享信道,更灵活,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不像TDM ,为用户按时隙固定分配信道,即使当用户没有数据要传送时,信道在用户时隙也是浪费的;也因为CSMA/CD是用户共享信道,所以当同时有用户需要使用信道时会发生碰撞,就降低信道的利用率,而TDM 中用户在分配的时隙中不会与别的用户发生冲突。对局域网来说,连入信道的是相距较近的用户,因此通常信道带宽较宽,如果使用TDM 方式,用户在自己的时隙

内没有数据发送的情况会更多,不利于信道的充分利用。

对计算机通信来说,突发式的数据更不利于使用TDM 方式。

4-17

答:a=τ/T0=τC/L=100÷(2×108)×1×109/L=500/L,

信道最大利用率Smax =1/(1+4.44a),最大吞吐量Tmax=Smax×1Gbit/s

帧长512字节时,a=500/(512×8)=0.122, Smax =0.6486,Tmax=648.6 Mbit/s 帧长1500字节时,a=500/(1500×8)=0.0417,Smax =0.8438 ,Tmax=843.8 Mbit/s 帧长64000字节时,a=500/(64000×8)=0.000977,Smax =0.9957,Tmax=995.7 Mbit/s

可见,在端到端传播时延和数据发送率一定的情况下,帧长度越大,信道利用率越大,信道的最大吞吐量就越大。

4-18

答: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是一个多端口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直接与一个单个主机或另一个集线器相连,并且一般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的端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一样,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通信完成后就断开连接。

区别:以太网交换机工作数据链路层,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集线器只对端口上进来的比特流进行复制转发,不能支持多端口的并发连接。

4-19

答:网桥的每个端口与一个网段相连,网桥从端口接收网段上传送的各种帧。每当收到一个帧时,就先暂存在其缓冲中。若此帧未出现差错,且欲发往的目的站MAC 地址属于另一网段,则通过查找站表,将收到的帧送往对应的端口转发出去。若该帧出现差错,则丢弃此帧。网桥过滤了通信量,扩大了物理范围,提高了可靠性,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 子层和不同速率的局域网。但同时也增加了时延,对用户太多和通信量太大的局域网不适合。

网桥与转发器不同,(1)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而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

(2)网桥不像转发器转发所有的帧,而是只转发未出现差错,且目的站属于另一网络的帧或广播帧;(3)转发器转发一帧时不用检测传输媒体,而网桥在转发一帧前必须执行CSMA/CD算法;(4)网桥和转发器都有扩展局域网的作用,但网桥还能提高局域网的效率并连接不同MAC 子层和不同速率局域网的作用。

以太网交换机通常有十几个端口,而网桥一般只有2-4个端口;它们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桥的端口一般连接到局域网,而以太网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交换机允许多对计算机间能同时通信,而网桥允许每个网段上的计算机同时通信。所以实质上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连到交换机上的每台计算机就像连到网桥的一个局域网段上。网桥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转发,而以太网交换机还可采用直通方式转发。以太网交换机采用了专用的交换机构芯片,转发速度比网桥快。

4-23

解:

发送的帧 网桥1的转发表 网桥2的转发表 网桥1的处理

(转发?丢弃?登记?) 网桥2的处理

(转发?丢弃?登记?)

站地址 端口 站地址 端口

H1?H5 MAC1 1 MAC1 1 转发,写入转发表 转发,写入转发表

H3?H2 MAC3 2 MAC3 1 转发,写入转发表 转发,写入转发表

H4?H3 MAC4 2 MAC4 2 写入转发表,丢弃不转发 转发,写入转发表 H2?H1 MAC2 1 写入转发表,丢弃不转发 接收不到这个帧

第五章 广域网

5-01

答: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的区别可由下表归纳:

对比的方面 虚电路 数据报

连接的建立 必须有 不要

目的站地址 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 每个分组都有目的站的全地址

路由选择 在虚电路连接建立时进行,所有分组均按同一路由 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当路由器出故障 所有通过了出故障的路由器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出故障的路由器可能会丢失分组,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

分组的顺序 总是按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 到达目的站时可能不按发送顺序 端到端的差错处理 由通信子网负责 由主机负责

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由通信子网负责 由主机负责

从占用通信子网资源方面看:虚电路服务将占用结点交换机的存储空间,而数据报服务对每个 其完整的目标地址独立选径,如果传送大量短的分组,数据头部分远大于数据部分,则会浪费带宽。

从时间开销方面看:虚电路服务有创建连接的时间开销,对传送小量的短分组,显得很浪费;而数据报服务决定分组的去向过程很复杂,对每个分组都有分析时间的开销。

从拥塞避免方面看:虚电路服务因连接起来的资源可以预留下来,一旦分组到达,所需的带宽和结点交换机的容量便已具有,因此有一些避免拥塞的优势。而数据报服务则很困难。

从健壮性方面看:通信线路的故障对虚电路服务是致命的因素,但对数据报服务则容易通过调整路由得到补偿。因此虚电路服务更脆弱。

5-02

答:每个分组经过4段链路意味链路上包括5个分组交换机。

虚电路实现方案:需在1000秒内固定分配5×8=40bytes存储空间,

存储器使用的时间是2年,即2×52×40×3600=1.5×107sec

每字节每秒的费用=0.01/(1.5×107)=6.7×10-10元

总费用,即1000秒40字节的费用=1000×40×6.7×10-10=2.7×10-5元

数据报实现方案:比上述虚电路实现方案需多传(15-3)×4×200=9600bytes, 每字节每链路的费用=0.01/106=10-8元

总费用,即9600字节每链路的费用=9600×10-8=9.6×10-5元

9.6-2.7=6.9毫分

可见,本题中采用虚电路实现方案更为经济,在1000秒的时间内便宜6.9毫分。 5-03

答:有可能。大的突发噪声可能破坏分组。使用k 位的效验和,差错仍然有2-k

的概率被漏检。如果分组的目的地址字段或虚电路的标识号被改变,分组会被投递到错误的目的地,并可能被接收为正确的分组。换句话说,偶然的突发噪声可能把送往一个目的地的完全合法的分组改变成送往另一个目的地的也是完全合法的分组。

即使所有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都工作正常,端到端的通信不一定可靠。(见5-11) 5-04

答:层次结构方式进行编址就是把一个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主机地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的二进制数表示该主机所连接的分组交换机的编号,而后一部分的二进制数表示所连接的分组交换机的端口号,或主机的编号。采用两个层次的编址方案可使转发分组时只根据分组和第一部分的地址(交换机号),即在进行分组转发时,只根据收到的分组的主机地址中的交换机号。只有当分组到达与目的主机相连的结点交换机时,交换机才检查第二部分地址(主机号),并通过合适的低速端口将分组交给目的主机。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减小转发表的长度,从而减少了查找转发表的时间。

5-05

答:(1)从源主机发送的每个分组可能走1段链路(主机-结点)、2段链路(主机-结点-结点)或3段链路(主机-结点-结点-主机)。

走1段链路的概率是p ,

走2段链路的概率是p (1-p ),

走3段链路的概率是(1-p )2

则,一个分组平均通路长度的期望值是这3个概率的加权和,即等于

L=1×p +2×p (1-p )+3×(1-p )2= p2-3 p+3

注意,当p=0时,平均经过3段链路,当p=1时,平均经过1段链路,当0

(2)一次传送成功的概率=(1-p )2,令α=(1-p )2,

两次传送成功的概率=(1-α)α,

三次传送成功的概率=(1-α)2α,

„„

因此每个分组平均传送次数T=α+2α(1-α)+3α(1-α)2+

=[α/(1-α)][(1-α)+2(1-α)2+3(1-α)3+„„]

因为 ∞

∑ kqk = q/(1-q )2

k=1

所以 T=[α/(1-α)]×(1-α)/[1-(1-α)]2 =1/α=1/(1-p )2

(3)每个接收到的分组平均经过的链路数H

H=L×T=(p2-3 p+3)/(1-p )2

5-06

答:对时间以T 秒为单位分槽。在时槽1,源结点交换机发送第1个分组。在时槽2的开始,第2个结点交换机收到了分组,但不能应答。在时槽3的开始,第3个结点交换机收到了分组,但也不能应答。这样,此后所有的路由器都不会应答。仅当目的主机从目的地结点交换机取得分组时,才会发送第1个应答。现在确认应答开始往回传播。在源结点交换机可以发送第2个分组之前,需两次穿行该子网,需要花费的时间等于2(n-1)T 。所以,源结点交换机往目的主机投递

分组的速度是每2(n-1)T 秒1个分组。显然这种协议的效率是很低的。 5-11

答:情形1:如B 采用按收数据-转发-发确认顺序工作,在把A 的数据转发给C 后(随后C 接收到该数据),处理机出现故障,存储器中所存信息全部丢失,无法发确认给A ;A 在重发计时器到时后仍未收到确认,就会重发,这时B 已恢复工作,再转发给C ,则C 收到两个重复的数据。

情形2:如B 采用接收数据-发确认-转发顺序工作,在向A 发送完确认后(随后A 收到确认,认为该数据已成功交付),处理机出现故障,存储器中所存信息全部丢失,无法转发给C ,而A 认为该数据已成功交付,导致数据丢失。 因此就算所有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都工作正常,端到端的通信不一定可靠。

如果采用端到端发确认信息的方法,情形1中C 在收到数据后,会给A 发送确认,A 收到后不会重发数据。在情形2中,C 未收到数据,没有给A 发送确认,A 在重发计时器到时后未收到确认,就重发数据,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所以只有采用端到端发确认信息的方法,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数据都能从A 经B 正确无误地交付到C 。

第六章网络互连

6-03

答:转发器:是物理层中间设备。主要作用是在物理层中实现透明的二进制比特复制,以补偿信号衰减。

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间设备。主要作用是根据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

路由器:网络层的中间设备。作用是在互连网中完成路由选择的功能。

网关:网络层以上的中间系统。作用是在高层进行协议的转换以连接两个不兼容的系统。

6-04

答:IP 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ARP 协议:完成IP 地址到MAC 地址的映射。

RARP :使只知道自己硬件地址的主机能够知道其IP 地址。

ICMP :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从而提高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

(2)

6-09

答:

(1) C 类地址对应的子网掩码值。但也可以是A 类或B 类地址的掩码,即主机号由最后的8位决定。而路由器寻找网络由前24位决定。

(2) 6个主机。

(3) 子网掩码一样,但子网数目不同。

(4) 最多可有4094个(不考虑全0和全1的主机号)。

(5) 有效。但不推荐这样使用。

(6) 192.47.20.129。C 类。

(7) 有。对于小网络这样做还可进一步简化路由表。

6-10

(1) 128.36.199.3

(2) 21.12.240.17

(3) 183.194.76.253

(4) 192.12.69.248

(5) 89.3.0.1

(6) 200.3.6.2

答:(1)B 类。(2)A 类。(3)B 类。(4)C 类。(5)A 类。(6)C 类。

6-14

答: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 ,即每个IP 数据片的数据部分

解:(1)分组的目的站IP 地址为:128.96.39.10。先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39.0,可见该分组经接口0转发。

(2)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28.96.40.12。

①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不等于128.96.39.0。 ②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经查路由表可知,该项分组经R2转发。

(3)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4)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92.4.153.17。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0,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经R3转发。

(5)分组的目的IP 地址为:192.4.153.9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64,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6-17

答:4000/16=250,平均每个地点250台机器。如选255.255.255.0为掩码,则每个网络所连主机数=28-2=254>250,共有子网数=28-2=254>16,能满足实际需求。 可给每个地点分配如下子网号码

地点: 子网号(subnet-id ) 子网网络号 主机IP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 00000001 129.250.1.0 129.250.1.1---129.250.1.254 2: 00000010 129.250.2.0 129.250.2.1---129.250.2.254 3: 00000011 129.250.3.0 129.250.3.1---129.250.3.254 4: 00000100 129.250.4.0 129.250.4.1---129.250.4.254 5: 00000101 129.250.5.0 129.250.5.1---129.250.5.254 6: 00000110 129.250.6.0 129.250.6.1---129.250.6.254 7: 00000111 129.250.7.0 129.250.7.1---129.250.7.254 8: 00001000 129.250.8.0 129.250.8.1---129.250.8.254 9: 00001001 129.250.9.0 129.250.9.1---129.250.9.254 10: 00001010 129.250.10.0 129.250.10.1---129.250.10.254 11: 00001011 129.250.11.0 129.250.11.1---129.250.11.254 12: 00001100 129.250.12.0 129.250.12.1---129.250.12.254

13: 00001101 129.250.13.0 129.250.13.1---129.250.13.254 14: 00001110 129.250.14.0 129.250.14.1---129.250.14.254 15: 00001111 129.250.15.0 129.250.15.1---129.250.15.254 16: 00010000 129.250.16.0 129.250.16.1---129.250.16.254 6-18

答:IP 数据报固定首部长度为20字节

总长度(字节) 数据长度(字节) MF 片偏移

原始数据报 4000 3980 0 0

数据报片1 1500 1480 1 0

数据报片2 1500 1480 1 185

数据报片3 1040 1020 0 370

6-24

解:分配网络前缀时应先分配地址数较多的前缀。

地址块30.138.118/23可写成30.138.118.0/23

写成二进制表示: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0 00000000

掩码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0 00000000

LAN3有150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151个地址。

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 ********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0 ********

即 30.138.118.0/24

LAN2有91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92个地址。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0*******

即 30.138.119.0/25

LAN5有15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16个地址。需要/27地址块,可分配/26地址块。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0******

即 30.138.119.128/26

LAN4有3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地址为4个地址。至少需要/29地址块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1000***

即 30.138.119.192/29

LAN1至少有3个IP 地址供路由器用。也分一个/29地址块

分配地址块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1001***

即 30.138.119.200/29

6-20

(1)2,(2)6,(3)20,(4)62,(5)122,(6)250

答:(3)20+2=22

(1)255.192.0.0,(2)255.224.0.0,(4)255.252.0.0,(5)255.254.0.0,(6)255.255.0.0

6-21

(1)176.0.0.0,(2)96.0.0.0,(3)127.192.0.0,(4)255.128.0.0 答:只有(4)是连续的1和连续的0的掩码,是推荐使用的。

6-22

答:212=(11010100)2,56=(00111000)2

132=(10000100)2,

133=(10000101)2

134=(10000110)2,

135=(10000111)2

所以共同的前缀有22位,即11010100 00111000 100001,聚合的CIDR 地址块是:212.56.132.0/22

6-23

答:208.128/11的前缀为:11010000 100

208.130.28/22的前缀为:11010000 10000010 000101,它的前11位与208.128/11的前缀是一致的,所以208.128/11地址块包含了208.130.28/22这一地址块。 6-34

解:路由器B 更新后的路由表如下:

N1 7 A 无新信息,不改变

N2 5 C 相同的下一跳,更新

N3 9 C 新的项目,添加进来

N6 5 C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更新

N8 4 E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一样,不改变

N9 4 F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改变

6-35

解:路由器A 更新后的路由表如下:

N1 3 C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改变

N2 2 C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一样,不变

N3 1 F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改变

N4 5 G 无新信息,不改变

第七章 运输层

7-01

答:(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2)都是。这要从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3)丢弃。

7-04

答:当主机1和主机2之间连接建立后,主机1发送了一个TCP 数据段并正确抵达主机2,接着主机1发送另一个TCP 数据段,这次很不幸,,主机2在收到第二个TCP 数据段之前发出了释放连接请求,如果就这样突然释放连接,显然主机1发送的第二个TCP 报文段会丢失。而使用TCP 的连接释放方法,主机2发出了释放连接的请求,那么即使收到主机1的确认后,只会释放主机2到主机1方向的连接,即主机2不再向主机1发送数据,而仍然可接收主机1发来的数据,所以可保证不丢失数据。

7-05

答:我们知道,3次握手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既要双方做好发送数据的准备工

作(双方都知道彼此已准备好),也要允许双方就初始序列号进行协商,这个序列号在握手过程中被发送和确认。

现在把三次握手改成仅需要两次握手,死锁是可能发生的。作为例子,考虑计算机A 和B 之间的通信,假定B 给A 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A 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送了确认应答分组。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A 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可是,B 在A 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A 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A 建议什么样的序列号,B 甚至怀疑A 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在这种情况下,B 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A 发来的任何数据分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而A 在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7-06

答:65495字节。此数据部分加上TCP 首部的20字节,再加上IP 数据报的首部的20字节,正好是IP 数据报的最大长度。当然,IP 首部包含了选择,则IP 首部长度超过20字节,这时TCP 报文段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将小于65495字节。 7-10

答:可见在报文段平均往返时延20ms 内,发送方最多能发送64×1024×8比特,所以最大的吞吐量为=64×1024×8÷(20×10-3)=26214400bit/s=26.21Mbit/s 7-11

答:5段链路的传播时延=250×2+(1500/150000)×3×1000=530ms

5段链路的发送时延=960÷(48×1000)×5×1000=100ms

所以5段链路单程端到端时延=530+100=630ms

7-13

解:

7-23

答:6个。数据字段的长度:前5个是1480字节,最后一个是800字节。片偏移字段的值分别是:0,185,370,555,740和925。

7-24

答:慢开始: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将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的数值。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 MSS 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拥塞避免:当拥塞窗口值大于慢开始门限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拥塞避免算法使发送端的拥塞窗口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RTT 就增加一个MSS 的大小。

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端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的 ACK 即可断定有分组丢失了,就应立即重传丢失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为该报文段设置的重传计时器的超时。

快恢复算法:(1) 当发送端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 ACK 时,就重新设置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

(2) 与慢开始不同之处是拥塞窗口 cwnd 不是设置为 1,而是设置为 ssthresh + 3 *MSS。

(3) 若收到的重复的 ACK 为 n 个(n > 3),则将 cwnd 设置为 ssthresh + n * MSS 。

(4) 若发送窗口值还容许发送报文段,就按拥塞避免算法继续发送报文段。

(5) 若收到了确认新的报文段的 ACK,就将 cwnd 缩小到 ssthresh。

“乘法减小“是指不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出现一次超时(即出现一次网络拥塞),就把慢开始门限值 ssthresh 设置为当前的拥塞窗口值乘以 0.5。当网络频繁出现拥塞时,ssthresh 值就下降得很快,以大大减少注入到网络中的分组数。

“加法增大”是指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后,当收到对所有报文段的确认就将拥塞窗口 cwnd增加一个 MSS 大小,使拥塞窗口缓慢增大,以防止网络过早出现拥塞。 7-28

答:具有相同编号的TCP 报文段不应该同时在网络中传输,必须保证,当序列号循环回来重复使用的时候,具有相同序列号的TCP 报文段已经从网络中消失。现在存活时间是30秒,那么在30秒的时间内发送发送的TCP 报文段的数目不能多于255个。

255×128×8÷30=8704 b/s

所以每条TCP 连接所能达到的最高速率是8.704 kb/s

7-30

答:来回路程的时延=128×2=256ms。

设发送窗口为X 字节,假定一次最大发送量等于窗口值,那么,每发送一次都得停下来等待得到本窗口的确认,以得到新的发送许可,这样

8X

8X 256×10-3 =120×103, X=7228字节

256×103

7-32

答:源端口这1554,目的端口为69,UDP 数据报总长度28字节,数据部分长度为20字节。

此UDP 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给服务器,服务器程序是TFTP 。

第八章 应用层

8-02

答: 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将域名解析为主机能识别的IP 地址。

因特网上的域名服务器系统也是按照域名的层次来安排的。每一个域名服务器都只对域名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管辖。共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域名服务器。即本地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授权域名服务器。当一个本地域名服务器不能立即回答某个主机的查询时,该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DNS 客户的身份向某一个根域名服务器查询。若根域名服务器有被查询主机的信息,就发送DNS 回答报文给本地域名服务器,然后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回答发起查询的主机。但当根域名服务器没有被查询的主机的信息时,它一定知道某个保存有被查询的主机名字映射的授权域名服务器的IP 地址。通常根域名服务器用来管辖顶级域。根域名服务器并不直接对顶级域下面所属的所有的域名进行转换,但它一定能够找到下面的所有二级域名的域名服务器。每一个主机都必须在授权域名服务器处注册登记。通常,一个主机的授权域名服务器就是它的主机ISP 的一个域名服务器。授权域名服务器总是能够将其管辖的主机名转换为该主机的IP 地址。

因特网允许各个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将本域名划分为若干个域名服务器管

辖区。一般就在各管辖区中设置相应的授权域名服务器。

8-04

答:FTP 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一个FTP 服务器进程可同时为多个客户进程提供服务。

FTP 的服务器进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主进程,负责接受新的请求;另外有若干个从属进程,负责处理单个请求。

主进程的工作步骤:

1、打开熟知端口(端口号为 21),使客户进程能够连接上。

2、等待客户进程发出连接请求。

3、启动从属进程来处理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从属进程对客户进程的请求处理完毕后即终止,但从属进程在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还可能创建其他一些子进程。

4、回到等待状态,继续接受其他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主进程与从属进程的处理是并发地进行。

FTP 使用两个TCP 连接。

控制连接在整个会话期间一直保持打开,FTP 客户发出的传送请求通过控制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但控制连接不用来传送文件。

实际用于传输文件的是“数据连接”。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在接收到 FTP 客户发送来的文件传输请求后就创建“数据传送进程”和“数据连接”,用来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传送进程。

数据传送进程实际完成文件的传送,在传送完毕后关闭“数据传送连接”并结束运行。

8-07

答:电子邮件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件: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以及电子邮件使用的协议。

UA 就是用户与电子邮件系统的接口。用户代理使用户能够通过一个很友好的接口来发送和接收邮件。

没有UA 不行。因为并非所有的计算机都能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有些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存储器来运行允许程序在后台运行的操作系统,或是可能没有足够的CPU 能力来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更重要的是,邮件服务器程序必须不间断地运行,每天24小时都必须不间断地连接在因特网上,否则就可能使很多外面发来的邮件丢失。这样看来,让用户的PC 机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8-08

答:一个电子邮件分为信封和内容两大部分。电子邮件的传输程序根据邮件信封上的信息(收信人地址)来传送邮件。RFC822只规定了邮件内容中的首部格式,而对邮件的主体部分则让用户自由撰写。用户填写好首部后,邮件系统将自动地将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写在信封上。

8-09

答:TCP/IP 体系的电子邮件系统规定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如下:

收信人邮箱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

符号“@”读作“at ”,表示“在”的意思。例如,电子邮件地址 [email protected]

8-10

答:1. 连接建立:连接是在发送主机的 SMTP 客户和接收主机的 SMTP 服务器之间建立的。SMTP 不使用中间的邮件服务器。

2. 邮件传送。

3. 连接释放:邮件发送完毕后,SMTP 应释放 TCP 连接。

8-20

答:使用HTTP 。需要建立0次UDP 连接。4次TCP 连接。

8-25

答:

(1)链接的起点是文字时,对应的HTML 语句:

网络拓扑 (2 ) 链接的起点是图片时,对应的HTML 语句:


相关文章

  • 3-网络技术
  • 1. . 为网络提供共享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称为( ). A.网卡 B.工作站 C.超级计算机 D.服务器 参考答案 D 2. . IP地址为202.204.120.32的地址是( )类网地址. A.C B.B C.D D.A ...查看


  • 职业技能实训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 答案
  • 职业技能实训 计算机应用基础 答案 判断题: 第1题: 计算机网络面临最大的威胁来自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受到本机合法用户的攻击. 答案:不对 第2题: 所有产品的MAC 地址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答案:对 第3题: 一台计算机只能被分配一个I ...查看


  • 四川省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二章
  • [总题数(138)总分(138)及格分数(83)] 一.多选题:[题数(18),每题(1)分,总计(18)分] 1.计算机掉电后,下列那些设备的数据不会全部丢失. A.RAM B.ROM C.硬盘 D.软盘 [正确答案:BCD] 2.一个完 ...查看


  • 8.计算机安全习题及答案
  • 1. 防止软磁盘感染计算机病毒的一种有效方法是______. A. 软盘远离电磁场 B. 定期对软磁盘作格式化处理 C. 对软磁盘加上写保护 D. 禁止与有病毒的其他软磁盘放在一起 2. 发现微型计算机染有病毒后,较为彻底的清除方法是___ ...查看


  • 会计电算化判断题
  • 三.判断测试题: 1.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答案:对 2.计算机根据其字长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袖珍机.答案:错 3.微型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一样,都采用了"存储程序"的冯.诺 ...查看


  • 大一计算机基础试题
  • 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属于第__四__代计算机. 用24×24点阵的汉字字模存储汉字,每个汉字需_72 __字节. 显示器的分辨率指的是水平分辨率和_垂直分辨率_的乘积 .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__星型__.环型.树型.全互 ...查看


  •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 基础知识 单选题 1.计算机中,完成程序指令指定的基于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的部分是______. A :内存储器 B :外存储器 C :输入输出设备 D :运算器 答案:D 2.计算机中,控制运算器完成程序指令指定的基于二进制数的算 ...查看


  •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安全作业答案
  •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安全作业答案 你的成绩低于作业及格要求,请重做!错误情况:单选题1.黑客为了发现某个计算机是否存在漏洞,一般会采用端口扫描的的方式来进行.一般端口扫描有三种,以下不是正确扫描的方式的有: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指 ...查看


  • [网络教育应用基础]在线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 <网络教育应用基础>在线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网络与教育 自测练习题 第1题:(2分)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曾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纲领 1. 信息高速公路发展 2. 教育技术行动 3. 京都协议 4. 网络教育 答案 ...查看


  •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试题(B5)
  •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试题 一.填空题 1.一般地,我们把通过感知.息.答案:语言 文字 图形 图像 声音 2.信息具有性.性.价值的性. 答案:普遍 价值 相对 依附 时效 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系统和答案:硬件 软件 4.硬件是看得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