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技巧.03.解几何题技巧

(三)解几何题技巧

1. 等分图形

【均分整体】有些几何问题,只要把大图形均分为若干个小图形,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下面两图中的正方形分别内接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内接指四个顶点全在三角形的边上)。已知左图(图4.11)中正方形面积为72平方厘米,求右图(4.12)中正方形的面积。

由于左右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我们不妨把这两个图形进行等分,看看这两个正方形分别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等分后的情况见图4.13和图4.14。

积是

图4.12的正方形面积是

【均分局部】有些几何问题,整体的均分不太方便,或不能够办到,这时可以考虑把它的局部去均分,然后从整体上去观察,往往也能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如图4.15,在正方形ABCD 中,画有甲、乙、丙三个小正方形。问:乙、丙面积之和与甲相比,哪一个大些?

大家由前面的“均分整体”已经知道,像甲、乙这样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不是相等的。如图4.16,经过等分,正方形甲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正方形丙的面积等于△EDF 的一半,正方形乙的面积等于梯形ACFE 面积的一半。这样,一个大正方形ABCD ,就划分成了三个局部:等腰直角△ABC ;等腰梯形ACFE ;等腰直角△EDF 。其中甲、乙、丙的面积分别为各自所在图形的一半,而△EDF 的面积加梯形ACFE 的面积等于△ADC 的面积,即等于△ABC 的面积。所以,乙、丙面积之和等于甲的面积。

2. 平移变换

【平移线段】有些几何问题,通过线段的上、下、左、右平移以后,能使问

题很快地得到正确的解答。

例如,下面的两个图形(图4.17和图4.18)的周长是否相等?

单凭眼睛观察,似乎图4.18的周长比图4.17的要长一些。但把有关线段平移以后,图4.18就变成了图4.19,其中的线段,有的上移,有的左移,有的右移,它可移成一个正方形。于是,不难发现两图周长是相等的。

【平移空白或阴影部分】有些求阴影部分或空白部分面积的几何题,采用平移空白部分或平移阴影部分的办法,往往能化难为易,很快使问题求得解答。例如,计算图4.20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圆面积”,然后相加,得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显然是很费时费力的。但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图4.20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与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大小一样,只需将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平移到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所有的阴影部分便构成一个正方形了(如图4.21)。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很快就可求得为5×5=25。

又如,一块长30米,宽24米的草地,中间有两条宽2米的走道,把草地分为四块,求草地的面积(如图4.22)。

这只要把丙向甲平移靠拢,把丁向乙平移靠拢,题目也就很快能解答出来了。(具体解法略)

3. 旋转变换

【旋转成定角】例如下面的题目:

“在图4.23中,半径为8厘米的圆的内外各有一个正方形,圆内正方形顶点都在圆周上,圆外正方形四条边与圆都只有一个接触点。问:“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多少?”

按一般方法,先求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它们的差,显然是有难度的。若将小正方形围绕圆心旋转45°,使原图变成图4.24,容易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大正方形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8×2)×(8×2)÷2

=16×16÷2

=128(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25,求正方形内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表面上看,题目也是很难解答的。但只要将两个卵叶片形的阴影部分绕正方形的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就得到了一个由阴影部分组成的半圆(如图4.26),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就很容易解答出来了。(解答略)

【开扇式旋转】有些图形相互交错,增加了解答的难度。若像打开折扇一样,绕着某个定点作“开扇式”旋转,往往会使人顿开茅塞,使问题很快获得解决。例如,求图4.27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若采用正方形面积减空白部分面积的求法,

计算量是很大的。由于它是由两个形状相同的扇形交叉重叠而成的,我们不妨把右下部的扇形打开,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4.28;再继续旋转,得到图4.29。在图4.29中,阴影部分面积便是半圆面积减三角形面积的差。所以,阴影部分面积是

42×3.14÷2-(4+4)×4×

2

=25.12-16

=9.12(平方厘米)

又如,求图4.30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将这个图从中间剪开,以o 为旋转中心,将右半部分按顺时针方向转到左半部下方,便变成了图4.31。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半圆面积减去两直角边均为2厘米的一个空白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差。即

(4÷2)2×3.14÷2-2×2÷2

=6.28-2

=4.28(平方厘米)

4. 对称变换

【将军饮马】据说古代希腊有一位将军向当时的大学者海伦请教一个问题:从A 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 地(如图4.32所示),走什么样的路最近?如何确定饮马的地点?

海伦的方法是这样的:如图4.33,设L 为河,作AO ⊥L 交L 于O 点,延长AO 至A ',使A 'O=AO。连结A 'B ,交L 于C ,则C 点就是所要求的饮马地点。再连结AC ,则路程(AC+CB)为最短的路程。

为什么呢?因为A '是A 点关于L 的对称点,AC 与A 'C 是相等的。而A 'B 是一条线段,所以A 'B 是连结A '、B 这两点间的所有线中,最短的一条,所以AC+CB=A'C+CB=A'B 也是最短的一条路了。这就是海伦运用对称变换,找到的一种最巧妙的解题方法。运用这种办法,可以巧妙地解决许多几何问题。

【划线均分】通过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原图形均分成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某些较复杂的问题迅速地解答出来。例如

(1)把图形(图4.34)的面积,用一条直线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

解题时,只要把这个图形看成是由两个矩形(长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而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只要找出两个对称中心(对角线交点),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上述性质,通过两个对称中心作一条直线,就能把它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了。如前页的三种分法都行(如图4.35所示)。

(2)如图4.36,长方形ABCD 内有一个以O

点为圆心的圆,请画一条直

线,同时将长方形和圆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

大家知道,长方形和圆都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长方形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是它的圆心。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上述性质,先找出这两个对称中心O 点和P 点(如图

4.37),再过O 、P 作直线L ,此直线L 即是所画的那根直线。

5. 割补、拼接、截割

【割补】在数学中,把图形的某个部分割下,补到某一个新的位置,往往可以使新的图形,更便于发现数量关系,从而较快地解答出数学题目。

例如,在图4.38中,三个圆的面积都是12.56平方厘米,且三个圆两两相交,三个交点都是圆心,求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

从表面上看,题目是无法解答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据轴对称性及割补方法,题目可作如下的解答:

如图4.39,将图形1翻折到图形2的位置;再将图形3和4

割下来,合并

在一起,补到图形5的位置上。于是,原来的阴影部分就正好拼成了一个半圆。所以,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56÷2=6.28(平方厘米)

【拼接,截割】

(1)平面图形的拼接、截割。

拼接和截割,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平面图形的拼接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在一起;平面图形的截割,是把一个图形截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 平面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有以下规律: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它的面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和;而周长却会比原图形周长之和要短。如果拼接部分的总长度为a ,那么拼接后减少的周长就是2a 。

②把一个平面几何图形截割以后,各小块图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但截割后各小块几何图形的周长之和,要比原图形的周长要长。若所有截割部分长度为a ,那么截割后增加的长度就是2a 。

依据这一规律,可快速地解答一些几何问题。例如,如图4.40,正方形被均分为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周长都是48厘米,求正方形的周长。

解题时,可以把大正方形看成是三个小长方形拼接而成的,三个小长方形的拼接部分,都是小长方形的长,长度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拼接以后的图形(大正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要减少4个“边长”,而这4个“边长”正好相当于大正方形的周长。这就是说,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里,刚好包含有两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周长是

48×3÷2

=144÷2

=72(厘米)

(2)立体图形的拼接、截割。立体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变化,有以下规律: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体,拼接成一个新几何体以后,它的体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体体积之和;但是它的表面积却比原来若干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之和要小。如果重叠部分为S ,那么减少的面积就是2S 。

②把一个几何体截割以后,各部分的体积之和等于原几何体体积;但截割后的表面积之和,却大于原几何体的表面积。如果其中的截割面积为S ,那么,增加的表而积就是2S 。

依据这一规律,可以较快地解答出某些题目。例如,如图4.41,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不计损耗),表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因为正方体木块的截割面积为5×5=25(平方厘米),依据上面的规律可知,表面积会增加

25×2=50(平方厘米)

又如,把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长方体,表面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由于此题未交代从何处下手截割,所以要分三种情况来解答题目。

①如图4.42左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5×6×2=30×2=60(平方厘米)

②如图4.42中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10×6×2=60×2=12(平方厘米) ③如图4.42右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10×5×2=50×2=100(平方厘米) 6.扩缩图形

【扩图】 解题时,将几何图形扩大,有时候能使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例如,图4.43是一个圆心角为45°的扇形,其中的直角三角形BOC 的直角边为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本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用扇形面积减去直角三角形面积就行了。但是同学们暂时还未学求扇形半径R 的方法,怎么办呢?

由扇形的圆心角为45°,我们不妨将其扩大一倍,如图4.44所示。由此图可以求出三角形DOB 的面积为 可知

扩大后的阴影部分面积为 56.52-72÷25=6.52-36 =20.52(平方厘米)

所以,原图所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20.52÷2=10.26(平方厘米)

这是个将图形整体扩大的例子。可否只将图形的某一个局部扩大,来求得问题的解答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如图4.45,图中的扇形半径为8厘米,圆心角为4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当然,这道题也可以将整个图形扩大一倍,去寻找答案。不过,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空白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不妨以8厘米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这正方形面积便是空白三角形面积的4倍(即只将局部三角形面积扩大4倍)。于是空白的三角形面积便是 8×8÷4=16(平方厘米) 所要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缩小研究对象】 有些图形从整体上研究,由于图形较为复杂,难以一下子解决问题,若根据图形特点,缩小研究范围,往往能较快地找到答案。

例如,图4.46是一块黑白格子布,白色大正方形边长10厘米,白色小正方形边长4厘米。这块布的白色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图形令人眼花缭乱,增大了解题时的难度。不过,仔细一看,就可发现它由9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组成,我们只要研究其中一个小图形(如图4.47)的白色图形占整个图形的百分之几,就足以解决问题了,所以,题目的解答可以是 (10×10+4×4)÷[(10+4)×(10+4)] =116÷196 ≈0.592=59.2%。

又如,图4.48是一个对称图形。

问:图中的黑色部分与阴影部分比较,是黑色部分的面积大,还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大?

因它是个对称图形,可如图中虚线那样画两条直线,将它平分为四个部分。解题时,我们不必研究整个图形,只要研究它的四分之一就行了。

角扇形的面积。再由对称关系可知,图形中两个空白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故用图中的上半部分减黑色部分所得的空白部分,等于下面半圆面积减“卵叶形”阴影部分所得的空白部分。在这一等式中,既然被减数和差都相等,那么减数(黑色部分和叶形阴影部分)也必定是相等的。于是可推出,整个图形的黑色部分和阴影部分的面积,也必定是相等的。

7.附录:等积变换

【用等积变换作图】 根据等积关系,可以使某些作图题较快地得到解答。例如

用三种方法把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形,不论其形状是否相同,只要它们的底、高分别相等,则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所以,将任意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作图方法如下: (1)把三角形底边平均分为四份,再把每个分点与顶点连结(如图4.50甲所示),所得的四个三角形——△ABD 、

△ADE 、△AEF 和△AFC ,是等底同高的,所以面积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2)如图4.50乙所示,先找出一条边BC 的中点D ,连结AD ,再找出AD 的中心E ,连结BE 和CE ,所得到的四个三角形——△ABE 、△BDE 、△ACE 和△CDE ,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再三等分AD 得AF=FE=ED;然后,连结BF 和BE 。这样得到的四个三角形——△ACD 、△BAF 、△BFE 和△BED ,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用等积变换比大小】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常常以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占另一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

如图4.5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求△AEF 是平行四边形的几分之几?

解题时,可取AD 的中点G 连结G 、E ,则有

△ABE 的面积=平行四边形ABEG 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ABCD 面积

再取AB 中点H ,连结H 、F ,则有

从而还可以推出

这时,所有空白部分占整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分数都已经求出来了,于是,阴影部分△AEF 的面积所占的分数便是

这样,一个本来很难解答的问题,经过等积变换,便较快地找到答案了。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形ABCD 的面积=?

解题时,可先连结E 、D 和B 、D ,易知

进而便得

即 四边形EFGH 的面积∶四边形ABCD 的面积 =5∶9

【用等积变换求面积】 用等积变换求图形的面积,是常用的技巧之一。它能使分散的图形集中,使生疏、麻烦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题目。例如 如图4.53,这是个直角梯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 厘米)。

图中的阴影部分由两个同高的三角形组成。它们的面积是:

这道题的解答,也可以把两个阴影部分集中,连结A 、C ,因为AB 平行于DC ,所以△DAE 的面积=△CAE 的面积(同底等高),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换成一个三角形CAB 的面积了。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8×4÷2=16(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54,这是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用一般解法解答此题,是比较麻烦的。我们可作如下巧解。

连结B 、E 。经观察,会发现△BEC 与△ABE 等积,因为它们都是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底,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高。从这两个三角形中,分别减去△BEF 的面积,就得到△ABF 和△FEC 为等积的三角形。因此 △ABC 的面积=AFC的面积+△ABF 的面积 =△AFC 的面积+△FEC 的面积 =△AEC 的面积

=12.5(平方厘米)

【用等积变换证题】 用等积关系证明几何问题,例如

如图4.55,在△ABC 中,AB=AC,D 为BC 的边上任意一点,DE ⊥AB ,DF ⊥AC ,CG 是AB 边上的高。证明:CG=DE+DF 。

证明时,可连结A 、D ,使△ABC 分成△ABD 和△ADC 两个三角形。于是,有

因AB=AC,故可用AB 代替AC 。所以,①+②得

即 CG=DE+DF 8.运用图形间的等量关系

【应用弦图解题】 我国古代有种图形叫做“弦图”(如图4.56所示),有的数学家应用它成功地证明了“勾股定理”。

我国宋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块长方形田,面积为864平方步(“步”是古代长度单位,1里=300步,1步=5尺),已知长比宽少12步,问:它的长、宽共是多少步? 杨辉在该书上出示了一个弦图(如图4.57),他是用四个面积为864

共是60步。显然,这样运用弦图来解答题目,是十分高明和十分巧妙的! 有些竞赛题也可以用弦图来巧解。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中,就两次出现了应用弦图来解答的题目。尤其是那一道决赛题:

平方米。锯下的木条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仿杨辉的解法,可假定剩下4块长方形木块,并利用它拼成了一个“弦图”,如图4.58。于是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

【解纵横交错的复杂题】 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有规律地纵横交错地放在一起,常常需要根据长、宽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来解答题目。例如

如图4.59,这是由同样大小的纸片摆成的图形,小纸片宽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总面积。

由图可知,5个纸片的长=3个纸片的长+3个纸片的宽,所以 2个纸片长=3个纸片宽 1个纸片长=12×3÷2 =18(厘米)

进而可知,每个阴影部分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8-12=6(厘米) 阴影部分的总面积便是 6×6×3=108(平方厘米)

又如,“有9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宽分别相等,用它们拼成的大长方形(如图4.60)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求大长方形的周长。”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一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由5个小长方形的宽等于

形重新分割为5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的宽(如图4.61)。所以,5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就是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即5个小正方形面积为

45÷9×4=20(平方厘米) 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20÷5=4(平方厘米)

显然,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即小长方形的宽)为2厘米,小长方形的长便是

进而便可求得大长方形的周长为 [2.5×4+(2.5+2)]×2=29(厘米)。 此外,题目还可这样解答:

因为小长方形宽的5倍等于长的4倍,所以,可用(4与5的最小公倍数)20个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4.62)。大正方形面积是

它的边长便是10厘米,则小正方形的长为 10÷4=2.5(厘米) 小正方形的宽为

10÷5=2(厘米)

于是,原来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就是 (2.5×4+2.5+2)×2=29(厘米)。

【用面积线段比的关系解题】 利用面积比与线段比之间的等量关系,常常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

为什么成立?

由图中可以看出,△PBC 和△ABC 是同底的两个三角形,所以

又如,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上有过一道这样的题目:

“如图4.64

,一个长方形地面被两条直线分成四个长方形,其中三个的面

积是20公亩、25公亩和30公亩,另一个(图中阴影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公亩?”

图中可见,右边两个长方形是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它们宽的比;同样,左边两个长方形也是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宽的比。

设阴影部分面积为x 公亩,由于左右两组长方形面积之比,都等于相同的宽之比,所以

即另一个(阴影部分)长方形面积为37.5公亩。 9.利用间接条件

【利用隐含的间接条件】 发现和利用隐含的间接条件来解答题目,往往能克服所学知识不够所造成的困难,大大减少计算的时间。例如

如图4.65,已知正方形面积为18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般解法是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面积。但在小学阶段,大家还不会求圆的半径或直径怎么办呢? 因为圆面积公式是

刃而解。至于能否求出r 或d 这样的直接条件,是并不重要的。所以,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解答:

便是

18-14.3=3.87(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18-14.13=3.87(平方厘米)

(3)若把正方形面积扩大2倍,则面积为36平方厘米,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6厘米,即随之也扩大了2倍的新圆的直径为6厘米,半径为3厘米。所以随之而扩大了2倍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7.74(平方厘米) 原来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7.74÷2=3.87(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66,ABCD 为矩形,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半圆,OC=1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题时,可将矩形分割为两个小正方形,并连结O 、D 。因为△DOC 是等腰三角形,OC=OD=10厘米,所以

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100-3.14×50÷2=100-78.5 =21.5(平方厘米)

【利用定比】 利用题目中不变的“定比”来解题,有时也能使题目得到较快地解答。这也是利用间接条件去解答题目。

我们仍以上面的第一个例子(图4.65)为例。按照扩、缩图形的思路,可将它一分为四,得到图4.67。

小正方形的面积和阴影部分的面积也会改变。不过,变化中有个不变的因素,即阴影部分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比是不变的。实际上,这也是题目中的一个间接条件。

设小正方形边长为a ,则阴影部分面积占小正方形面积的

所以,原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8÷4×21.5%×4=4.5×21.5%×4 =0.9675×4 =3.87(平方厘米)

或者是18×21.5%=3.87(平方厘米)

显然,只要是由这样的基本图形拼合的图形,如以下四图(图4.68),都可用“21.5%”(即21.5∶100)这一定比,去求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解略)

(三)解几何题技巧

1. 等分图形

【均分整体】有些几何问题,只要把大图形均分为若干个小图形,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下面两图中的正方形分别内接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内接指四个顶点全在三角形的边上)。已知左图(图4.11)中正方形面积为72平方厘米,求右图(4.12)中正方形的面积。

由于左右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我们不妨把这两个图形进行等分,看看这两个正方形分别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等分后的情况见图4.13和图4.14。

积是

图4.12的正方形面积是

【均分局部】有些几何问题,整体的均分不太方便,或不能够办到,这时可以考虑把它的局部去均分,然后从整体上去观察,往往也能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如图4.15,在正方形ABCD 中,画有甲、乙、丙三个小正方形。问:乙、丙面积之和与甲相比,哪一个大些?

大家由前面的“均分整体”已经知道,像甲、乙这样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不是相等的。如图4.16,经过等分,正方形甲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正方形丙的面积等于△EDF 的一半,正方形乙的面积等于梯形ACFE 面积的一半。这样,一个大正方形ABCD ,就划分成了三个局部:等腰直角△ABC ;等腰梯形ACFE ;等腰直角△EDF 。其中甲、乙、丙的面积分别为各自所在图形的一半,而△EDF 的面积加梯形ACFE 的面积等于△ADC 的面积,即等于△ABC 的面积。所以,乙、丙面积之和等于甲的面积。

2. 平移变换

【平移线段】有些几何问题,通过线段的上、下、左、右平移以后,能使问

题很快地得到正确的解答。

例如,下面的两个图形(图4.17和图4.18)的周长是否相等?

单凭眼睛观察,似乎图4.18的周长比图4.17的要长一些。但把有关线段平移以后,图4.18就变成了图4.19,其中的线段,有的上移,有的左移,有的右移,它可移成一个正方形。于是,不难发现两图周长是相等的。

【平移空白或阴影部分】有些求阴影部分或空白部分面积的几何题,采用平移空白部分或平移阴影部分的办法,往往能化难为易,很快使问题求得解答。例如,计算图4.20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圆面积”,然后相加,得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显然是很费时费力的。但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图4.20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与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大小一样,只需将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平移到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所有的阴影部分便构成一个正方形了(如图4.21)。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很快就可求得为5×5=25。

又如,一块长30米,宽24米的草地,中间有两条宽2米的走道,把草地分为四块,求草地的面积(如图4.22)。

这只要把丙向甲平移靠拢,把丁向乙平移靠拢,题目也就很快能解答出来了。(具体解法略)

3. 旋转变换

【旋转成定角】例如下面的题目:

“在图4.23中,半径为8厘米的圆的内外各有一个正方形,圆内正方形顶点都在圆周上,圆外正方形四条边与圆都只有一个接触点。问:“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多少?”

按一般方法,先求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它们的差,显然是有难度的。若将小正方形围绕圆心旋转45°,使原图变成图4.24,容易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大正方形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8×2)×(8×2)÷2

=16×16÷2

=128(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25,求正方形内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表面上看,题目也是很难解答的。但只要将两个卵叶片形的阴影部分绕正方形的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就得到了一个由阴影部分组成的半圆(如图4.26),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就很容易解答出来了。(解答略)

【开扇式旋转】有些图形相互交错,增加了解答的难度。若像打开折扇一样,绕着某个定点作“开扇式”旋转,往往会使人顿开茅塞,使问题很快获得解决。例如,求图4.27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若采用正方形面积减空白部分面积的求法,

计算量是很大的。由于它是由两个形状相同的扇形交叉重叠而成的,我们不妨把右下部的扇形打开,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4.28;再继续旋转,得到图4.29。在图4.29中,阴影部分面积便是半圆面积减三角形面积的差。所以,阴影部分面积是

42×3.14÷2-(4+4)×4×

2

=25.12-16

=9.12(平方厘米)

又如,求图4.30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将这个图从中间剪开,以o 为旋转中心,将右半部分按顺时针方向转到左半部下方,便变成了图4.31。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半圆面积减去两直角边均为2厘米的一个空白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差。即

(4÷2)2×3.14÷2-2×2÷2

=6.28-2

=4.28(平方厘米)

4. 对称变换

【将军饮马】据说古代希腊有一位将军向当时的大学者海伦请教一个问题:从A 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 地(如图4.32所示),走什么样的路最近?如何确定饮马的地点?

海伦的方法是这样的:如图4.33,设L 为河,作AO ⊥L 交L 于O 点,延长AO 至A ',使A 'O=AO。连结A 'B ,交L 于C ,则C 点就是所要求的饮马地点。再连结AC ,则路程(AC+CB)为最短的路程。

为什么呢?因为A '是A 点关于L 的对称点,AC 与A 'C 是相等的。而A 'B 是一条线段,所以A 'B 是连结A '、B 这两点间的所有线中,最短的一条,所以AC+CB=A'C+CB=A'B 也是最短的一条路了。这就是海伦运用对称变换,找到的一种最巧妙的解题方法。运用这种办法,可以巧妙地解决许多几何问题。

【划线均分】通过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原图形均分成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某些较复杂的问题迅速地解答出来。例如

(1)把图形(图4.34)的面积,用一条直线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

解题时,只要把这个图形看成是由两个矩形(长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而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只要找出两个对称中心(对角线交点),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上述性质,通过两个对称中心作一条直线,就能把它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了。如前页的三种分法都行(如图4.35所示)。

(2)如图4.36,长方形ABCD 内有一个以O

点为圆心的圆,请画一条直

线,同时将长方形和圆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

大家知道,长方形和圆都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长方形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是它的圆心。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上述性质,先找出这两个对称中心O 点和P 点(如图

4.37),再过O 、P 作直线L ,此直线L 即是所画的那根直线。

5. 割补、拼接、截割

【割补】在数学中,把图形的某个部分割下,补到某一个新的位置,往往可以使新的图形,更便于发现数量关系,从而较快地解答出数学题目。

例如,在图4.38中,三个圆的面积都是12.56平方厘米,且三个圆两两相交,三个交点都是圆心,求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

从表面上看,题目是无法解答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据轴对称性及割补方法,题目可作如下的解答:

如图4.39,将图形1翻折到图形2的位置;再将图形3和4

割下来,合并

在一起,补到图形5的位置上。于是,原来的阴影部分就正好拼成了一个半圆。所以,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56÷2=6.28(平方厘米)

【拼接,截割】

(1)平面图形的拼接、截割。

拼接和截割,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平面图形的拼接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在一起;平面图形的截割,是把一个图形截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 平面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有以下规律: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它的面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和;而周长却会比原图形周长之和要短。如果拼接部分的总长度为a ,那么拼接后减少的周长就是2a 。

②把一个平面几何图形截割以后,各小块图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但截割后各小块几何图形的周长之和,要比原图形的周长要长。若所有截割部分长度为a ,那么截割后增加的长度就是2a 。

依据这一规律,可快速地解答一些几何问题。例如,如图4.40,正方形被均分为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周长都是48厘米,求正方形的周长。

解题时,可以把大正方形看成是三个小长方形拼接而成的,三个小长方形的拼接部分,都是小长方形的长,长度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拼接以后的图形(大正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要减少4个“边长”,而这4个“边长”正好相当于大正方形的周长。这就是说,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里,刚好包含有两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周长是

48×3÷2

=144÷2

=72(厘米)

(2)立体图形的拼接、截割。立体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变化,有以下规律: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体,拼接成一个新几何体以后,它的体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体体积之和;但是它的表面积却比原来若干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之和要小。如果重叠部分为S ,那么减少的面积就是2S 。

②把一个几何体截割以后,各部分的体积之和等于原几何体体积;但截割后的表面积之和,却大于原几何体的表面积。如果其中的截割面积为S ,那么,增加的表而积就是2S 。

依据这一规律,可以较快地解答出某些题目。例如,如图4.41,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不计损耗),表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因为正方体木块的截割面积为5×5=25(平方厘米),依据上面的规律可知,表面积会增加

25×2=50(平方厘米)

又如,把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长方体,表面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由于此题未交代从何处下手截割,所以要分三种情况来解答题目。

①如图4.42左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5×6×2=30×2=60(平方厘米)

②如图4.42中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10×6×2=60×2=12(平方厘米) ③如图4.42右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10×5×2=50×2=100(平方厘米) 6.扩缩图形

【扩图】 解题时,将几何图形扩大,有时候能使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例如,图4.43是一个圆心角为45°的扇形,其中的直角三角形BOC 的直角边为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本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用扇形面积减去直角三角形面积就行了。但是同学们暂时还未学求扇形半径R 的方法,怎么办呢?

由扇形的圆心角为45°,我们不妨将其扩大一倍,如图4.44所示。由此图可以求出三角形DOB 的面积为 可知

扩大后的阴影部分面积为 56.52-72÷25=6.52-36 =20.52(平方厘米)

所以,原图所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20.52÷2=10.26(平方厘米)

这是个将图形整体扩大的例子。可否只将图形的某一个局部扩大,来求得问题的解答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如图4.45,图中的扇形半径为8厘米,圆心角为4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当然,这道题也可以将整个图形扩大一倍,去寻找答案。不过,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空白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不妨以8厘米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这正方形面积便是空白三角形面积的4倍(即只将局部三角形面积扩大4倍)。于是空白的三角形面积便是 8×8÷4=16(平方厘米) 所要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缩小研究对象】 有些图形从整体上研究,由于图形较为复杂,难以一下子解决问题,若根据图形特点,缩小研究范围,往往能较快地找到答案。

例如,图4.46是一块黑白格子布,白色大正方形边长10厘米,白色小正方形边长4厘米。这块布的白色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图形令人眼花缭乱,增大了解题时的难度。不过,仔细一看,就可发现它由9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组成,我们只要研究其中一个小图形(如图4.47)的白色图形占整个图形的百分之几,就足以解决问题了,所以,题目的解答可以是 (10×10+4×4)÷[(10+4)×(10+4)] =116÷196 ≈0.592=59.2%。

又如,图4.48是一个对称图形。

问:图中的黑色部分与阴影部分比较,是黑色部分的面积大,还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大?

因它是个对称图形,可如图中虚线那样画两条直线,将它平分为四个部分。解题时,我们不必研究整个图形,只要研究它的四分之一就行了。

角扇形的面积。再由对称关系可知,图形中两个空白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故用图中的上半部分减黑色部分所得的空白部分,等于下面半圆面积减“卵叶形”阴影部分所得的空白部分。在这一等式中,既然被减数和差都相等,那么减数(黑色部分和叶形阴影部分)也必定是相等的。于是可推出,整个图形的黑色部分和阴影部分的面积,也必定是相等的。

7.附录:等积变换

【用等积变换作图】 根据等积关系,可以使某些作图题较快地得到解答。例如

用三种方法把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形,不论其形状是否相同,只要它们的底、高分别相等,则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所以,将任意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作图方法如下: (1)把三角形底边平均分为四份,再把每个分点与顶点连结(如图4.50甲所示),所得的四个三角形——△ABD 、

△ADE 、△AEF 和△AFC ,是等底同高的,所以面积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2)如图4.50乙所示,先找出一条边BC 的中点D ,连结AD ,再找出AD 的中心E ,连结BE 和CE ,所得到的四个三角形——△ABE 、△BDE 、△ACE 和△CDE ,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再三等分AD 得AF=FE=ED;然后,连结BF 和BE 。这样得到的四个三角形——△ACD 、△BAF 、△BFE 和△BED ,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用等积变换比大小】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常常以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占另一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

如图4.5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求△AEF 是平行四边形的几分之几?

解题时,可取AD 的中点G 连结G 、E ,则有

△ABE 的面积=平行四边形ABEG 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ABCD 面积

再取AB 中点H ,连结H 、F ,则有

从而还可以推出

这时,所有空白部分占整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分数都已经求出来了,于是,阴影部分△AEF 的面积所占的分数便是

这样,一个本来很难解答的问题,经过等积变换,便较快地找到答案了。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形ABCD 的面积=?

解题时,可先连结E 、D 和B 、D ,易知

进而便得

即 四边形EFGH 的面积∶四边形ABCD 的面积 =5∶9

【用等积变换求面积】 用等积变换求图形的面积,是常用的技巧之一。它能使分散的图形集中,使生疏、麻烦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题目。例如 如图4.53,这是个直角梯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 厘米)。

图中的阴影部分由两个同高的三角形组成。它们的面积是:

这道题的解答,也可以把两个阴影部分集中,连结A 、C ,因为AB 平行于DC ,所以△DAE 的面积=△CAE 的面积(同底等高),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换成一个三角形CAB 的面积了。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8×4÷2=16(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54,这是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用一般解法解答此题,是比较麻烦的。我们可作如下巧解。

连结B 、E 。经观察,会发现△BEC 与△ABE 等积,因为它们都是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底,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高。从这两个三角形中,分别减去△BEF 的面积,就得到△ABF 和△FEC 为等积的三角形。因此 △ABC 的面积=AFC的面积+△ABF 的面积 =△AFC 的面积+△FEC 的面积 =△AEC 的面积

=12.5(平方厘米)

【用等积变换证题】 用等积关系证明几何问题,例如

如图4.55,在△ABC 中,AB=AC,D 为BC 的边上任意一点,DE ⊥AB ,DF ⊥AC ,CG 是AB 边上的高。证明:CG=DE+DF 。

证明时,可连结A 、D ,使△ABC 分成△ABD 和△ADC 两个三角形。于是,有

因AB=AC,故可用AB 代替AC 。所以,①+②得

即 CG=DE+DF 8.运用图形间的等量关系

【应用弦图解题】 我国古代有种图形叫做“弦图”(如图4.56所示),有的数学家应用它成功地证明了“勾股定理”。

我国宋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块长方形田,面积为864平方步(“步”是古代长度单位,1里=300步,1步=5尺),已知长比宽少12步,问:它的长、宽共是多少步? 杨辉在该书上出示了一个弦图(如图4.57),他是用四个面积为864

共是60步。显然,这样运用弦图来解答题目,是十分高明和十分巧妙的! 有些竞赛题也可以用弦图来巧解。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中,就两次出现了应用弦图来解答的题目。尤其是那一道决赛题:

平方米。锯下的木条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仿杨辉的解法,可假定剩下4块长方形木块,并利用它拼成了一个“弦图”,如图4.58。于是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

【解纵横交错的复杂题】 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有规律地纵横交错地放在一起,常常需要根据长、宽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来解答题目。例如

如图4.59,这是由同样大小的纸片摆成的图形,小纸片宽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总面积。

由图可知,5个纸片的长=3个纸片的长+3个纸片的宽,所以 2个纸片长=3个纸片宽 1个纸片长=12×3÷2 =18(厘米)

进而可知,每个阴影部分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8-12=6(厘米) 阴影部分的总面积便是 6×6×3=108(平方厘米)

又如,“有9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宽分别相等,用它们拼成的大长方形(如图4.60)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求大长方形的周长。”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一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由5个小长方形的宽等于

形重新分割为5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的宽(如图4.61)。所以,5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就是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即5个小正方形面积为

45÷9×4=20(平方厘米) 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20÷5=4(平方厘米)

显然,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即小长方形的宽)为2厘米,小长方形的长便是

进而便可求得大长方形的周长为 [2.5×4+(2.5+2)]×2=29(厘米)。 此外,题目还可这样解答:

因为小长方形宽的5倍等于长的4倍,所以,可用(4与5的最小公倍数)20个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4.62)。大正方形面积是

它的边长便是10厘米,则小正方形的长为 10÷4=2.5(厘米) 小正方形的宽为

10÷5=2(厘米)

于是,原来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就是 (2.5×4+2.5+2)×2=29(厘米)。

【用面积线段比的关系解题】 利用面积比与线段比之间的等量关系,常常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

为什么成立?

由图中可以看出,△PBC 和△ABC 是同底的两个三角形,所以

又如,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上有过一道这样的题目:

“如图4.64

,一个长方形地面被两条直线分成四个长方形,其中三个的面

积是20公亩、25公亩和30公亩,另一个(图中阴影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公亩?”

图中可见,右边两个长方形是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它们宽的比;同样,左边两个长方形也是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宽的比。

设阴影部分面积为x 公亩,由于左右两组长方形面积之比,都等于相同的宽之比,所以

即另一个(阴影部分)长方形面积为37.5公亩。 9.利用间接条件

【利用隐含的间接条件】 发现和利用隐含的间接条件来解答题目,往往能克服所学知识不够所造成的困难,大大减少计算的时间。例如

如图4.65,已知正方形面积为18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般解法是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面积。但在小学阶段,大家还不会求圆的半径或直径怎么办呢? 因为圆面积公式是

刃而解。至于能否求出r 或d 这样的直接条件,是并不重要的。所以,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解答:

便是

18-14.3=3.87(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18-14.13=3.87(平方厘米)

(3)若把正方形面积扩大2倍,则面积为36平方厘米,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6厘米,即随之也扩大了2倍的新圆的直径为6厘米,半径为3厘米。所以随之而扩大了2倍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7.74(平方厘米) 原来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7.74÷2=3.87(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66,ABCD 为矩形,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半圆,OC=1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题时,可将矩形分割为两个小正方形,并连结O 、D 。因为△DOC 是等腰三角形,OC=OD=10厘米,所以

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100-3.14×50÷2=100-78.5 =21.5(平方厘米)

【利用定比】 利用题目中不变的“定比”来解题,有时也能使题目得到较快地解答。这也是利用间接条件去解答题目。

我们仍以上面的第一个例子(图4.65)为例。按照扩、缩图形的思路,可将它一分为四,得到图4.67。

小正方形的面积和阴影部分的面积也会改变。不过,变化中有个不变的因素,即阴影部分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比是不变的。实际上,这也是题目中的一个间接条件。

设小正方形边长为a ,则阴影部分面积占小正方形面积的

所以,原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8÷4×21.5%×4=4.5×21.5%×4 =0.9675×4 =3.87(平方厘米)

或者是18×21.5%=3.87(平方厘米)

显然,只要是由这样的基本图形拼合的图形,如以下四图(图4.68),都可用“21.5%”(即21.5∶100)这一定比,去求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解略)


相关文章

  • [四年级]奥数 速算与巧算 (1-17)
  • 奥数 > 奥数题库 > 奥数练习题 > 四年级奥数 > 速算与巧算 奥数练习题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速算与巧算定义新运算等差数列及其应用倒推法的妙用行程问题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图形的剪拼格点与面积填横式数学竞 ...查看


  • 数学奥数练习
  • 三年级乘除法中的速算(一) 小学三年级奥数题:乘除法中的速算 三年级乘除法中的速算(二) 小学三年级奥数题:乘除法中的速算(二) 三年级乘除法中的速算(三) 小学三年级奥数题:乘除法中的速算(三) 三年级奥数题:吨的认识.测量 小学三年级奥 ...查看


  • 奥数课程简介
  • 课程体系:小学奥数十二级课程体系介绍 小学部 2012-10-11 19:42:46 数学--学而思奥数十二级课程体系 经典课程 年级 对应级别 对应课程 解决问题 免费试听 一级(上) 暑期班 一年级暑期班是整个奥数十二级体系的开始.通过 ...查看


  •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 四年级奥数题:统筹规划(一) 2010-03-25 15:37:15 来源:奥数网整理 网友评论0条 [试题]1.烧水沏茶时,洗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0分钟,洗茶壶要用2分钟,洗茶杯用2分钟,拿茶叶要用1分钟,如何安排才能尽早喝上茶. ...查看


  • 若水情的图书馆小学二年级数学文章集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法的巧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法的巧算.对乘法要求以乘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下面归纳总结出一些两位数乘法的巧算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加灵活性.2. 两尾数相乘,作后两位数.6×4=24 作后两 ...查看


  • 三年级奥数应用题解题技巧(三)
  • [试题]把7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42毫米.如果把28本这样的书摞起来,高多少毫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详解] 方法1: (1)每本书多少毫米? 42÷7=6(毫米) (2)28本书高多少毫米? 6×28=168(毫米) 方法2: (1) ...查看


  • 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的方法
  • 一年级下学期家长会 小学尖子生和普通学生上初中后的惊人对比,惊讶! 有句话叫三岁看老, 也有句话叫:小学不努力初中徒伤悲. 小学成绩不同的孩子进入初中后会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这个对比不能体现个别现象,只能体现大多情况.大家切勿死抠文字字眼 ...查看


  •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 一年级认识图形例题讲解(一) 2010-03-24 14:17:40 来源:奥数网整理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认识图形例题讲解(一) 一年级认识图形例题讲解(二) 2010-03-24 14:18:51 来源:奥数网整理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认识 ...查看


  • 奥数的一些相关问题
  • [学习篇] 奥数学什么,奥数杯赛有哪些,对学习奥数的几点建议 1. 什么是奥数?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