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地名是汉民族心理文化的反映
林宝卿
①
摘要:本文从迁徒地名、人物地名、
思安祈福地名、宗教信仰地名、龙神地名、宗族地名等六个方面来论证闽台地名反映汉民族心理文化。
关键词:闽台地名文化
组成地名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真实纪录。人们总想给自己生息的土地取个吉祥如意或某种纪念意义的地名,因此一些地名中往往寄寓着汉民族共同的社会心态和浓浓的心理特征,闽台地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 地名印证了人民对原住地
的纪念
民族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为了寻找新的天地而去开拓、发展;有的因天灾人祸而产生搬迁;也有的因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动乱,产生民族迁徒或王朝派兵镇压动乱后留驻当地,并在当地世代相传。民族迁徙后,有的为了表示对原住地的纪念,就把原住地的地名带到新住地来,这地名就成了古代民族迁徒的历史踪迹。
福建人开发台湾已有千年历史。连横
《台湾通史・开辟记》说:“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故台湾旧志有‘台湾一名北港’之语。”到了元代初年,“澎湖居民日多,已有一千六百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为泉外府。至元中,乃设巡检司,隶同安。”②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开发台湾,招募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又带了大批闽南人移垦台湾,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管辖台湾,当时隶属福建。据《闽南人》③一书记载:“漳泉两府的人,渡大海,入荒陬,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胼手胝足,沥血流汗。他们不开
垦台湾,而且把台湾当成第二故乡。”为了纪念祖籍,他们把闽南故乡的地名移用到台湾的新住地。据《台湾省地名词‘典》④,台湾地名中“泉州厝”就有五个,“同安厝”三个,“永春厝”两个,“东山”有四个,“诏安”有两个,还有用安溪、平和、南安等地命名的,甚至在彰化县还发现了一个“陕西村”⑤,据说是郑成功率部队收复台湾的战斗中,陕西人马信率军最先登陆此地立了头功而取名的。
闽区地名中的“厝、埔、圳、崁、仑、
、崎”较普遍,台湾地名中以“仑”为地名的近一百个,如仑背、仑顶、草仑、沙仑、三仑等,用“厝、寮、埔”也多得不计其数,如阿妈厝、北溪厝、番仔厝、惠来厝、九块厝、八卦寮、陈厝寮、番仔寮、北势寮、新埔、盐埔、石头埔、船头埔等。俗话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入台的闽南人,为使后代记住其“根源”,而在新的聚落地明示了开发者的来源地,这显示了台湾和大陆的地缘、血缘、语缘关系,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地名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地名表达了人民所爱戴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少人物留下功绩,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人们往往用他们的名字、他们提出的看法或相关的地方作为地名,表示纪念,当然这可能与历史传说有关。闽台地名就有这种情况。
在泉州城的东北二十里有一条洛阳江,关于江名的来历,就跟历史传说有关。据说唐宣宗即位前,曾到泉州漫游,面对这里的山川,他脱口赞曰:“类吾洛阳!”后人因此名江⑥。附近还有洛阳镇、洛阳桥,这不仅纪念唐宣宗,而且还纪念了闽台的祖地—河南洛阳。又《福建史稿》记载,中原汉人第二次入闽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132个将领,5千6百多官兵奉命到潮州、泉州之间“征蛮”,据说陈政前进到云霄江边,对当地人民称赞‘此水象上党的清漳’,漳
州由此得名。唐垂拱二年(687年)析泉州西南地置漳州。漳州、漳浦的命名可以说是对“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最好的纪念。众所周知,为纪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人们除了把他的家乡广东香山县改为中山县外,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中山路和中山公园,仅台湾就有十五条中山路、中山街,厦门除了有中山路、中山公园,还有中山医院。明末清初郑成功曾在厦门集训水师,作为反清和收复台湾的基地,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把郑氏所部营地称为营平路,把郑氏箭场称为箭道街,把郑氏部将洪旭设的兵部堂称为洪本部,把郑氏跑马场称为小走马路、大走马路(厦门话把“跑”说为“走”ZAO),把郑氏部队练武的地方叫演武场、演武路。台湾的台南市北区,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1945年把光复前的明治町改为成功路,东起台湾火车站广场,西过公园路和立人路等,止于菱州大街。又在台北市中心西部置延平区、延平北路,以纪念延平郡王郑成功⑦。集美为纪念校主陈嘉庚先生,把学村的大道称“嘉庚路”,厦大为纪念1921年创办厦大的陈老先生,建了“嘉庚楼群”,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步他的后尘,捐资办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崇尚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用著名科学家作路名将是一种时尚,上海已有“李时珍、华佗、哥白尼”等路名。
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
三千多年前的《尚书・洪范》记载,传统习俗中人们祈求的五福是“寿、富、
样一守就是40多年,每年到5月10日,有些
福说法是“福、禄、寿、喜、财”。中国人寡妇走向海滩,面对彼岸,默默点亮“望自古渴求平安吉祥的心态充分反映在闽台夫灯”,遥寄思念之情。自1987年海峡两
岸大门打开以来,当年被抓壮丁的东山人的地名中。
闽台先民大多由于战乱从北方南迁而除客死台湾外,大多跨越海峡回乡探亲,来,尝过了动荡的乱世之苦,又加上闽台山有的甚至在家乡定居,到处洋溢着团聚的多地少,民不聊生,因此思安祈福更是人们气象,当年的“寡妇村”现已改为“幸福最大的意愿。从福建的县市地名看,带“平、村”。
康宁、修好德、考终命。”⑧后来民间的五
安、福、泰”等类字眼举例如下⑨: 平:平和平潭漳平武平南平安:同安惠安南安诏安华安安溪永安福安 福:福州福安福鼎福清泰:长泰泰宁
永泰
宁:周宁寿宁建宁泰宁宁德宁化
清:清流福清闽清 又永春、顺昌、永定、长乐、将乐之类的县名也是很典型的祈福地名。 地名的谐音改字或因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改名,不仅是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事,它跟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意愿。如厦门有一条“棺柴巷”,现改为“光彩巷”,东山的“坑尾村”现改为“康美村”,永春的“亭上乡”改为“呈祥乡”、“龟洋村”改为“贵洋村”等,此种例子举不胜举。最典型的是闻名遐迩的东山县“寡妇村”(原名铜钵村)。1950年5月10日,国民党东山岛驻军逃台之际,为补充兵员,抓走岛上4700多名壮丁,其中铜钵村被抓走153人,当时上百个年轻妻子和近百对白发爹娘陷入深深的哀恸之中。东山岛解放后,寡妇们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团聚的渴望,绝大多数守着破屋不嫁。有守着孤雏的,也有的并无子女只守着公婆的。这 四、地名显示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
地名中显示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主要是以各种宗教的建筑物为名,常见的建筑物名转化为地名。如佛教的寺、庙、庵、宫、殿;道教的观、庙、宫、堂、阁;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天主教堂、礼拜堂;伊
斯兰教的建筑如清真寺等。除此以外,也有一些从宗教文化色彩命名。一般来说,这种宗教的命名中有关佛教的地名占多数。 早在宋代,泉州就被誉为“泉南佛国”,现代泉州又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泉州地名中最有特色要数道教和伊斯兰教。据《泉州方言与文化》⑩介绍,魏晋时期,道教就传入泉州,所以带道教文化色彩的地名也就特别多:有从风水角度命名的,如龙头山、虎头山、四象井、八卦沟;有从道教宫观命名的,如天公观、城隍口、天后路、平水庙;有以仙道人物命名的,如二郎巷、土地后、裴巷、祖师公巷;有以神仙境界或神仙故事命名的,如蓬莱、仙苑、金粟洞、登仙桥等。至于与伊斯兰教地名有关的是泉州东山灵
山,据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 志・灵山》记述,此山葬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因此名为灵山,墓地命为圣墓,附近的村庄则名为圣墓村。灵山附近另一村落鹿园(即乐园),也因为历代倍奉伊斯兰教的泉州回民卒后均葬于灵山上,这里成了他们进入天堂的“乐园”而得名。
早期的厦门,庙、寺、宫、殿比比皆是,许多街、路、巷名,因其所在寺殿宫庙而得名,这些地名是厦门早期人们宗教信仰的写照。如福河街(由福河宫得名)、二王街(由二王宫得名)、水仙宫路、土地公祖巷、太平桥街(由太平殿得名)、菜妈街(早期信佛教吃素菜的老妇女叫菜妈)、妙释寺路等。
又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寺坐落在日光岩东麓,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迄今已有500年历史,它是由观音殿、三宝殿、念佛殿、藏经殿、斋殿、僧舍组成的。据说日光岩本叫晃岩,是因为郑成功从日本回来后,联想到日本有一座日光山,才把“晃”字拆开,成了今天的日光岩,我想当时日光寺大概也是晃岩寺吧,从今天的晃岩路可以得到印证。
清代是以儒家为教育之本,所以闽南人所奉祀的儒教祠庙有孔子庙(文庙)、关帝庙(武庙),还有其他一些宗教信仰大多移植台湾,据陈国强先生说:“1976年台湾全省有8000多所寺庙,至今肯定有增无减。”⑾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的人民信奉观音佛祖和我国东南沿海救苦救难的海神—天上圣母,俗称妈祖,有的建妈祖庙、天后宫,有些寺庙已成为地名,如桃园西部的观音乡、台南市安平区
的观音街、台南县南端有关庙乡、台北文武街(孔子庙原在城内文武街)、澎湖县马公市的妈祖宫、观音亭等。
五、地名反映汉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蛇身、鹿角、鹰爪、马脸、浑身金灿灿,两须宛如飞带,在民间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神龙”,人们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可见,在古代,大概始于春秋,就有以龙为地名的。《春秋・成公二年》:“齐伐我北鄙,围龙”。杜预注:“龙为春秋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以后历代许多地名带上“龙”字。
闽台人好龙现象更是突出,用龙做地 名不计其数,如福建的龙岩市、龙海市、九龙江,台湾的龙安村、龙港、龙井乡、龙潭乡、龙山区等。以文化古城泉州所属的县市来说吧,以龙为地名比比皆是:泉州(龙头山)、惠安(盘龙、龙巷)、晋江(龙湖、龙园)、南安(龙凤)、安溪(龙门、龙涓、龙居)、永春(龙美、龙水)、德化(龙塔、龙窟、龙鹏、蟠龙)、石狮(龙穴)等⑿。龙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强者和力量的象征,它能给人带来祥瑞。闽台人民是龙的传人,崇拜龙的心态在地名上可找到印证。
六、地名寄寓着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在我国地名中,冠以姓氏数不胜数,诸如张各庄、李家村、冯家庄、王家屯、黄厝、钟宅等地名,俯拾即是。闽台一带
多数以姓氏加“厝”,如台湾就有陈厝、苏厝、何厝、胡厝、林厝、刘厝、卢厝、罗厝、许厝等。因姓是宗族的专名,这种用姓氏命名的地名跟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以及我国姓氏渊源有关。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族制度。宗法制度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由在氏族、宗族组织基础上形成的原始宗法制度向在个体家长制基础上繁衍发展起来的封建宗法制度过渡,这是历史的必然。古代姓氏分开,甚至有区别,正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指明:“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族,贵者有氏,贱者无氏。”郑樵在谈到氏的来源中,也有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等。“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秦统一天下后,大大促进了姓氏混一的转化过程,“庶人”也开始有姓了,姓氏混一的姓,.大多数是从氏演化而来的,而氏,又绝大多数是由“地”而得到的,可见无论性或姓氏都可跟“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阁元先生认为:“有大约一半以上的姓氏是由‘地’而来的—即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出生地、祖籍等等。这就是说从姓和氏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⒀
用姓氏标称地名既是重宗族的表现,当然也是一种古老的命名方法,在历史上,同族姓的人多聚居一起,姓地名就作为宗族的标志,更好地与其他地方形成区别,如姓张多的是张家村,姓黄多的是黄屠,姓潘多的是潘宅等。一般来说,农村以姓氏为地名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时代
的发展,人口的迁移,乡村城市化以后,这种地名慢慢会失去原来的意义,当然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类地名仍保留原来的特性,宗族仍然被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有时能激发人们热爱家族、热爱乡土的观念。
闽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有些地名仍忠实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文化,至于各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等综述,也可以通过地名这化石来探讨,可见地名的考察意义重大,从研究内容看,它跟语言学的关系相当密切。
注:
①本文主要参考《汉语与中国文化》林宝卿,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文中的“闽”主要指闽南)
②、④《福建方言》李如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③《闽南人》林再复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初版
④、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台湾省》主编:朱天顺商务印书馆,1990年5月
⑤《台湾有个陕西村》庄迎、华晖霞厦门日报,2000年7月10日
⑥⑩⑩《泉州方言与文化》王建设、张甘荔鹭江出版社,1994年4月
⑧《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⑧《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陈国强《台湾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5月
⑩《姓氏与地名》高阁元《地名知识》1986年第2期
(本文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闽台地名是汉民族心理文化的反映
林宝卿
①
摘要:本文从迁徒地名、人物地名、
思安祈福地名、宗教信仰地名、龙神地名、宗族地名等六个方面来论证闽台地名反映汉民族心理文化。
关键词:闽台地名文化
组成地名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真实纪录。人们总想给自己生息的土地取个吉祥如意或某种纪念意义的地名,因此一些地名中往往寄寓着汉民族共同的社会心态和浓浓的心理特征,闽台地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 地名印证了人民对原住地
的纪念
民族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为了寻找新的天地而去开拓、发展;有的因天灾人祸而产生搬迁;也有的因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动乱,产生民族迁徒或王朝派兵镇压动乱后留驻当地,并在当地世代相传。民族迁徙后,有的为了表示对原住地的纪念,就把原住地的地名带到新住地来,这地名就成了古代民族迁徒的历史踪迹。
福建人开发台湾已有千年历史。连横
《台湾通史・开辟记》说:“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故台湾旧志有‘台湾一名北港’之语。”到了元代初年,“澎湖居民日多,已有一千六百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为泉外府。至元中,乃设巡检司,隶同安。”②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开发台湾,招募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又带了大批闽南人移垦台湾,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管辖台湾,当时隶属福建。据《闽南人》③一书记载:“漳泉两府的人,渡大海,入荒陬,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胼手胝足,沥血流汗。他们不开
垦台湾,而且把台湾当成第二故乡。”为了纪念祖籍,他们把闽南故乡的地名移用到台湾的新住地。据《台湾省地名词‘典》④,台湾地名中“泉州厝”就有五个,“同安厝”三个,“永春厝”两个,“东山”有四个,“诏安”有两个,还有用安溪、平和、南安等地命名的,甚至在彰化县还发现了一个“陕西村”⑤,据说是郑成功率部队收复台湾的战斗中,陕西人马信率军最先登陆此地立了头功而取名的。
闽区地名中的“厝、埔、圳、崁、仑、
、崎”较普遍,台湾地名中以“仑”为地名的近一百个,如仑背、仑顶、草仑、沙仑、三仑等,用“厝、寮、埔”也多得不计其数,如阿妈厝、北溪厝、番仔厝、惠来厝、九块厝、八卦寮、陈厝寮、番仔寮、北势寮、新埔、盐埔、石头埔、船头埔等。俗话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入台的闽南人,为使后代记住其“根源”,而在新的聚落地明示了开发者的来源地,这显示了台湾和大陆的地缘、血缘、语缘关系,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地名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地名表达了人民所爱戴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少人物留下功绩,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人们往往用他们的名字、他们提出的看法或相关的地方作为地名,表示纪念,当然这可能与历史传说有关。闽台地名就有这种情况。
在泉州城的东北二十里有一条洛阳江,关于江名的来历,就跟历史传说有关。据说唐宣宗即位前,曾到泉州漫游,面对这里的山川,他脱口赞曰:“类吾洛阳!”后人因此名江⑥。附近还有洛阳镇、洛阳桥,这不仅纪念唐宣宗,而且还纪念了闽台的祖地—河南洛阳。又《福建史稿》记载,中原汉人第二次入闽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132个将领,5千6百多官兵奉命到潮州、泉州之间“征蛮”,据说陈政前进到云霄江边,对当地人民称赞‘此水象上党的清漳’,漳
州由此得名。唐垂拱二年(687年)析泉州西南地置漳州。漳州、漳浦的命名可以说是对“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最好的纪念。众所周知,为纪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人们除了把他的家乡广东香山县改为中山县外,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中山路和中山公园,仅台湾就有十五条中山路、中山街,厦门除了有中山路、中山公园,还有中山医院。明末清初郑成功曾在厦门集训水师,作为反清和收复台湾的基地,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把郑氏所部营地称为营平路,把郑氏箭场称为箭道街,把郑氏部将洪旭设的兵部堂称为洪本部,把郑氏跑马场称为小走马路、大走马路(厦门话把“跑”说为“走”ZAO),把郑氏部队练武的地方叫演武场、演武路。台湾的台南市北区,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1945年把光复前的明治町改为成功路,东起台湾火车站广场,西过公园路和立人路等,止于菱州大街。又在台北市中心西部置延平区、延平北路,以纪念延平郡王郑成功⑦。集美为纪念校主陈嘉庚先生,把学村的大道称“嘉庚路”,厦大为纪念1921年创办厦大的陈老先生,建了“嘉庚楼群”,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步他的后尘,捐资办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崇尚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用著名科学家作路名将是一种时尚,上海已有“李时珍、华佗、哥白尼”等路名。
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
三千多年前的《尚书・洪范》记载,传统习俗中人们祈求的五福是“寿、富、
样一守就是40多年,每年到5月10日,有些
福说法是“福、禄、寿、喜、财”。中国人寡妇走向海滩,面对彼岸,默默点亮“望自古渴求平安吉祥的心态充分反映在闽台夫灯”,遥寄思念之情。自1987年海峡两
岸大门打开以来,当年被抓壮丁的东山人的地名中。
闽台先民大多由于战乱从北方南迁而除客死台湾外,大多跨越海峡回乡探亲,来,尝过了动荡的乱世之苦,又加上闽台山有的甚至在家乡定居,到处洋溢着团聚的多地少,民不聊生,因此思安祈福更是人们气象,当年的“寡妇村”现已改为“幸福最大的意愿。从福建的县市地名看,带“平、村”。
康宁、修好德、考终命。”⑧后来民间的五
安、福、泰”等类字眼举例如下⑨: 平:平和平潭漳平武平南平安:同安惠安南安诏安华安安溪永安福安 福:福州福安福鼎福清泰:长泰泰宁
永泰
宁:周宁寿宁建宁泰宁宁德宁化
清:清流福清闽清 又永春、顺昌、永定、长乐、将乐之类的县名也是很典型的祈福地名。 地名的谐音改字或因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改名,不仅是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事,它跟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意愿。如厦门有一条“棺柴巷”,现改为“光彩巷”,东山的“坑尾村”现改为“康美村”,永春的“亭上乡”改为“呈祥乡”、“龟洋村”改为“贵洋村”等,此种例子举不胜举。最典型的是闻名遐迩的东山县“寡妇村”(原名铜钵村)。1950年5月10日,国民党东山岛驻军逃台之际,为补充兵员,抓走岛上4700多名壮丁,其中铜钵村被抓走153人,当时上百个年轻妻子和近百对白发爹娘陷入深深的哀恸之中。东山岛解放后,寡妇们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团聚的渴望,绝大多数守着破屋不嫁。有守着孤雏的,也有的并无子女只守着公婆的。这 四、地名显示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
地名中显示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主要是以各种宗教的建筑物为名,常见的建筑物名转化为地名。如佛教的寺、庙、庵、宫、殿;道教的观、庙、宫、堂、阁;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天主教堂、礼拜堂;伊
斯兰教的建筑如清真寺等。除此以外,也有一些从宗教文化色彩命名。一般来说,这种宗教的命名中有关佛教的地名占多数。 早在宋代,泉州就被誉为“泉南佛国”,现代泉州又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泉州地名中最有特色要数道教和伊斯兰教。据《泉州方言与文化》⑩介绍,魏晋时期,道教就传入泉州,所以带道教文化色彩的地名也就特别多:有从风水角度命名的,如龙头山、虎头山、四象井、八卦沟;有从道教宫观命名的,如天公观、城隍口、天后路、平水庙;有以仙道人物命名的,如二郎巷、土地后、裴巷、祖师公巷;有以神仙境界或神仙故事命名的,如蓬莱、仙苑、金粟洞、登仙桥等。至于与伊斯兰教地名有关的是泉州东山灵
山,据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 志・灵山》记述,此山葬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因此名为灵山,墓地命为圣墓,附近的村庄则名为圣墓村。灵山附近另一村落鹿园(即乐园),也因为历代倍奉伊斯兰教的泉州回民卒后均葬于灵山上,这里成了他们进入天堂的“乐园”而得名。
早期的厦门,庙、寺、宫、殿比比皆是,许多街、路、巷名,因其所在寺殿宫庙而得名,这些地名是厦门早期人们宗教信仰的写照。如福河街(由福河宫得名)、二王街(由二王宫得名)、水仙宫路、土地公祖巷、太平桥街(由太平殿得名)、菜妈街(早期信佛教吃素菜的老妇女叫菜妈)、妙释寺路等。
又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寺坐落在日光岩东麓,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迄今已有500年历史,它是由观音殿、三宝殿、念佛殿、藏经殿、斋殿、僧舍组成的。据说日光岩本叫晃岩,是因为郑成功从日本回来后,联想到日本有一座日光山,才把“晃”字拆开,成了今天的日光岩,我想当时日光寺大概也是晃岩寺吧,从今天的晃岩路可以得到印证。
清代是以儒家为教育之本,所以闽南人所奉祀的儒教祠庙有孔子庙(文庙)、关帝庙(武庙),还有其他一些宗教信仰大多移植台湾,据陈国强先生说:“1976年台湾全省有8000多所寺庙,至今肯定有增无减。”⑾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的人民信奉观音佛祖和我国东南沿海救苦救难的海神—天上圣母,俗称妈祖,有的建妈祖庙、天后宫,有些寺庙已成为地名,如桃园西部的观音乡、台南市安平区
的观音街、台南县南端有关庙乡、台北文武街(孔子庙原在城内文武街)、澎湖县马公市的妈祖宫、观音亭等。
五、地名反映汉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蛇身、鹿角、鹰爪、马脸、浑身金灿灿,两须宛如飞带,在民间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神龙”,人们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可见,在古代,大概始于春秋,就有以龙为地名的。《春秋・成公二年》:“齐伐我北鄙,围龙”。杜预注:“龙为春秋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以后历代许多地名带上“龙”字。
闽台人好龙现象更是突出,用龙做地 名不计其数,如福建的龙岩市、龙海市、九龙江,台湾的龙安村、龙港、龙井乡、龙潭乡、龙山区等。以文化古城泉州所属的县市来说吧,以龙为地名比比皆是:泉州(龙头山)、惠安(盘龙、龙巷)、晋江(龙湖、龙园)、南安(龙凤)、安溪(龙门、龙涓、龙居)、永春(龙美、龙水)、德化(龙塔、龙窟、龙鹏、蟠龙)、石狮(龙穴)等⑿。龙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强者和力量的象征,它能给人带来祥瑞。闽台人民是龙的传人,崇拜龙的心态在地名上可找到印证。
六、地名寄寓着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在我国地名中,冠以姓氏数不胜数,诸如张各庄、李家村、冯家庄、王家屯、黄厝、钟宅等地名,俯拾即是。闽台一带
多数以姓氏加“厝”,如台湾就有陈厝、苏厝、何厝、胡厝、林厝、刘厝、卢厝、罗厝、许厝等。因姓是宗族的专名,这种用姓氏命名的地名跟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以及我国姓氏渊源有关。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族制度。宗法制度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由在氏族、宗族组织基础上形成的原始宗法制度向在个体家长制基础上繁衍发展起来的封建宗法制度过渡,这是历史的必然。古代姓氏分开,甚至有区别,正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指明:“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族,贵者有氏,贱者无氏。”郑樵在谈到氏的来源中,也有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等。“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秦统一天下后,大大促进了姓氏混一的转化过程,“庶人”也开始有姓了,姓氏混一的姓,.大多数是从氏演化而来的,而氏,又绝大多数是由“地”而得到的,可见无论性或姓氏都可跟“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阁元先生认为:“有大约一半以上的姓氏是由‘地’而来的—即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出生地、祖籍等等。这就是说从姓和氏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⒀
用姓氏标称地名既是重宗族的表现,当然也是一种古老的命名方法,在历史上,同族姓的人多聚居一起,姓地名就作为宗族的标志,更好地与其他地方形成区别,如姓张多的是张家村,姓黄多的是黄屠,姓潘多的是潘宅等。一般来说,农村以姓氏为地名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时代
的发展,人口的迁移,乡村城市化以后,这种地名慢慢会失去原来的意义,当然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类地名仍保留原来的特性,宗族仍然被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有时能激发人们热爱家族、热爱乡土的观念。
闽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有些地名仍忠实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文化,至于各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等综述,也可以通过地名这化石来探讨,可见地名的考察意义重大,从研究内容看,它跟语言学的关系相当密切。
注:
①本文主要参考《汉语与中国文化》林宝卿,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文中的“闽”主要指闽南)
②、④《福建方言》李如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③《闽南人》林再复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初版
④、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台湾省》主编:朱天顺商务印书馆,1990年5月
⑤《台湾有个陕西村》庄迎、华晖霞厦门日报,2000年7月10日
⑥⑩⑩《泉州方言与文化》王建设、张甘荔鹭江出版社,1994年4月
⑧《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⑧《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陈国强《台湾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5月
⑩《姓氏与地名》高阁元《地名知识》1986年第2期
(本文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