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中的生成观念

复杂适应系统中的生成观念

金吾伦

《江汉论坛》 2007年第8期

摘要:生成论正在发展之中,它必然与生命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相关。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种子变成大树是一个生成过程。一旦把它与突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必将获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生成;突现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8-0018-06

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突现问题,我更愿意用“生成”来表达和谈论“突现”。我认为,研究“突现”的机制就是揭示生成的机制。我国古代就有关于“万物生成”的言说,而目前我国学者又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见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这里让我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意见作一个初步的概括,以供大家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国外学者的生成观念

(一)约翰·霍兰:突现就是受限生成过程

霍兰在他的《突现——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指出:“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如果我们要理解突现现象,就要进一步研究这种生长出来的(生成的)复杂性。”

突现,首先是一种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的相互作用。在技术上,这些相互作用以及这个作用产生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整个系统的行为不能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简单地求和得到。

霍兰是用“生成过程的概念来解释如何基于这些规则产生复杂性的”,即他是用生成过程来研究突现现象的。他运用扩展了的机制概念来对产生突现现象的元素、规则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便对显示突现现象作精确的概述。他的方法就是受限生成过程的方法。 由于生成的模型是动态的,所以称“过程”;又由于支撑这个模型的机制“生成”了动态的行为,而事先规定好的机制间的相互作用“约束”或“限制”了这种可能性,所以霍兰称之为“受限生成过程”。霍兰指出,“事实上,任何受限生成过程都能表现出突现的特性”。他提出了四个步骤对受限生成过程进行理解。

霍兰在其书的“结束语”中指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我们对于突现的探究还远远不够,对它的认识仍很贫乏;甚至目前关于“突现”还没有很好的定义。

第二,受限生成过程思路的提出,虽然“还无法为突现提供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但它确实捕捉到突现中的许多重要因素。无论如何,受限生成过程为我们研究突现提供了一个继续研究的起点”。

由此可见,我们早就建议从生成论或“生成哲学”来探讨突现和复杂系统的相关问题是合理、合情的,并提出了“突现即生成”的基本陈述。只是我们还未能像霍兰那样作系统深入的探索。这怪罪于本人的能力、水平和功力、学识,我甚至于对他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包括他假定的框架以及相关的模型。这正如霍兰所说的:“没有完全理解模型,是无法理解突现和创新新的。”

霍兰最后研究出八个要点,对我们理解突现和生成极有价值。这八个要点是:

一是突现现象出现在生成系统之中;

二是在这样的系统中,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三是生成系统中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是,组成部分不断改变的稳定模式;

四是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五是随着稳定模式的增加,模式间相互作用带来的约束和检验使系统的功能也有增强; 六是稳定模式通常满足宏观规律;

七是存在差别的稳定性是那些产生了突现规律的典型结果;

八是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可以由稳定性的强化而产生。

对霍兰来说,这八个要点还只是“研究的起点”,还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我们要在科学上取得基础性的进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更不用试图寻找一种单纯的最后终结。”当然霍兰的研究是对突现现象作科学的研究,这个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库恩的话说,还未形成新的范式。正是在这个时期,如库恩告诉我们的那样,哲学可能派上用场!更何况霍兰在谈及“实现研究的长期目标”时指出还有“两个具有哲学和宗教的问题:生命和意识”。 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更多的关心生成机制的研究吧!

(二)怀特海的生成理论

日本学者田中裕于1998年出版了题名为《怀特海——有机哲学》一书,由东北大学包国光译成中文。此书对于了解怀特海的生成观极有帮助。本文借助此书,对怀特海的生成观获得如下粗浅认识。

1、怀特海把如何展开生成的逻辑当作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

形而上学的任务是,追问探究具体的事实在世界中成立的根据。怀特海在谈论生成变化的事物时,由于连续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怀特海从量子的个体性中得到启发,提出发生于时空连续体中的基本要素性事件也具有个体性。他放弃了“生成的连续性事件”或“任何事件都包含更小的事件”的概念),他由此展开了全新的时间观,提出每一个创新都是整个到生成这样的思考方式。怀特海指出:“最后,物理宇宙的外延的连续性,一半可以理解为存在着的生成的连续性。然而如果允许说‘某物生成’的话,使用芝诺的方法很容易证明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连续性的生成存在,生成的连续性却不存在。活动性发生是生成着的被创造物,连续地构成广延的世界,换句话说,延续性是生成的,而‘生成’本身并不是延续的。因而,形而上学的终极真理是原子论。”

2、怀特海生成观中的生成特性

第一,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生成的。

怀特海用“合生”(concrescence)来表示一个活动性存在的内在生成过程。“自然作为本质性的生成,把自己展示给我们„„。所谓自然就是形成系统而互相规定意义的事件的生成性,我们用时间和空间来表示事件的这种系统结构性。所以,时间和空间是从这种结构中抽象出来的。”

怀特海用各个事件的时间性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去解释各种各样非时间性的物理现象和四维时空连续性的存在。“生成”是“存在”的现实态,“存在”是“生成”的可能态,存在相对于一切生成是潜能。

第二,生成是不连续的。

怀特海认为,连续性的生成是存在的,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存在的。生成是量子化的! 怀特海用“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观点来说明芝诺悖论的谬误。

“只要芝诺的议论是正当的,从以下两个前提中就会产生矛盾。即:

一是某物(真实的事物)在生成中生成;

二是一切生成活动本身在生成过程中都是可以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

例如,考察一下一秒钟的生成活动。这个活动可分为两部分活动,一部分是前半秒活动,而另一部分是后半秒的活动。从而,整个一秒钟的生成活动以在先的二分之一秒钟的生成活动为前提。同样,在先的二分之一秒的生成活动又以先前的四分之一秒的生成活动为前提,这种前推可以无限继续。这样下去,考察的关键是一秒钟开始的时刻的生成过程,将无法回答那时生成了什么。这是由于我们无论指称任何被造物,其一秒钟开始之前并且先于该被造物的生成状况,又要以在此之前的被造物为前提。因此,为了过渡到关键的一秒钟,在此之前不能再有生成物。假定某物是在时间内的各自的非延续瞬间生成,这一难点就不可回避,因为时间在其一秒钟的开始时,某物赖以生成的依次瞬间还不存在。

以下是怀特海关于“阿基里斯与龟”悖论以及“飞矢悖论”的分析:

“阿基里斯与龟”是芝诺由于缺乏无穷级数收敛理论的知识而想出的无根据的议论。先把各个时代的文献中非常喜爱的悖论——关于赛跑和运动的不合道理的琐细议论——放置一旁,思考一下如下情形:一个生成活动的最初的二分之一秒,再分为在先的四分之一秒,再分为在先的八分之一秒,这样划分可以无限继续。这时芝诺错误地假定这一生成活动的无限系列是不可穷尽的。如果起始活动以及直接后继的各个活动的无限系列在生成过程中是不可穷尽的,则上述假定没有任何必要。纯粹的算术恰恰证明了上述所指的活动系列在一秒的时间里是有极限的,这为研究超越整个系列而存在的新的生成活动开辟了道路。因此,芝诺的这一悖论是建立在数学谬误之上的。

“(芝诺的)飞矢悖论作些修改之后即可明确地表示为如下原理,我们承认某物生成时,生成的所有活动必须具有直接的后继者。如果这一原理成立,我们考察所取的一秒钟时,就不能指出有什么被创造物生成。不过没有某种附加条件时,我们也不能推论说生成的所有活动一定具有先行者。

在一切生成活动中,有时间上延续的事物生成,这就是结论。但是,对应于生成事物的广延的可分性,而事物生成活动分为前半活动和后半活动,在这种意义上活动本身不是广延的。”

第三,事件及世界是不可无限分割的。

世界是有机的。“机械论自然观”把自然解释成是无目的无价值无生命的物质系统。“有机论自然观”则是把握活的自然的方法。它认为诸存在既相互包容又分别多样化的实现各自的价值和目的。诸存在是作为有机体而相互联系的。

怀特海关于“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论述,以及对芝诺悖论的分析指明了无限分割论是错误的。生成本身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每一个创新都是整个地生成的。”

第四,从语用角度说,使用存在语言即“事物”语言谈论生成的结果,称“形态学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谈论“生成”本身的语用称为“发生学分析”(genetic analysis)。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一种是分析生成的结果,一种是分析正在生成的事态,但分析都集中于“生成”。

(三)玻姆的“生成序理论”

生成序(generative order)可以用来阐明生成的机制和生成方法。玻姆指出。生成序“主要不涉及连续顺序的序之发展和进化的外部方面,而是涉及更深和更内在之序事物的显现形式,是创造性地从这种序中产生的”。

按照玻姆的生成序理论,事物的生成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由全域到定域的原则。事物的生成总是透过内在的生成机制,把普遍的性质在生成过程中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具体的事物。这样,我们可以把生成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普遍性整合成特殊的事物,从混沌生成现今的宇宙属于这一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生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由简单生成复杂,以生成元,生成子的整合形成新事物。

二、国内学者论生成

(一)蔡元培的“生成论”不是真正的生成论而是“变”的理论

蔡元培于1924年3月15日发表《简易哲学纲要》,在讨论原理问题时提出两种理论,即实在论与生成论。他提出:“实在问题,以物体为中心;生成问题,以事变为中心。事变有位置变化(即运动)与性质变化两种。”蔡元培的生成论是在认可“物质与能量守恒律”的前提下讨论事物变化的。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论,而是关于变(becoming)的理论。我们就不谈它了。

(二)李曙华的生成理论

李曙华认为,生成是信息和能量跨层次的传递和转换。她提出生成元概念,并用以下图示表达生成过程:

从生成元出发,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不同于机械论的研究方法、思路与解释。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已经注意到了构成与生成的根本差异,他说:“一般说来,物理的整体组织,诸如原子分子以及晶体,来源于先存要素的联合。反之,生物的整体组织则是由原始整体的分化(即分离为部分)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胚胎发育的定型就是一例。它由原始整体经过渐进分异和渐进中心化而成为新的整体。”这里,渐进分异指系统的原始统一状态逐渐地分裂为各自独立的因果链。而渐进中心化即渐进个体化,指生物体的某些部分获得支配作用,主导整体的行为,而“生长发育中的生物体通过渐进中心化愈来愈统一、‘愈不可分’”。但贝塔朗菲尚无明确的生成论思想。他将渐进分异看作是走向可分和机械化的过程。 与构成论不同,生成论是先有整体,后有部分,不是部分通过相互作用构成整体,而是整体通过信息反馈、复制与转换生长出部分。物质不是既成的,部分不是已知的。生成的过程是信息指导物质的生成(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生成),是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过程。对于生成,重要的不是物质的空间运动,而是信息和能量的跨层次传送和转换,由此生成整体必然具有突现性、多层次性、不可分性和不可还原性。与此相应,研究作为生成整体的基本方法,不是将系统分解还原为基本层次,而是探索贯穿所有层次的普遍规律和层次间跃迁的共同规律。其关注的重点,不是系统的基本物质组成,而是系统整体突现的特性。因此,生成科学寻找的,主要不是量的守恒律,而是质的相似律。它的使命在于:如何突破还原分析的传统方法,找到整体作为整体,非平衡作为非平衡,非线性作为非线性的新的研究方法,而不满足于在构成的基础上附加考虑相互作用,在局域平衡的基础上附加考虑子系统问的不同情况,或考虑如何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处理。

系统科学已经和正在创建一系列与近代科学不同的新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如整系统科学已经和正在创建一系列与近代科学不同的新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而适于系统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诸如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功能模拟方法日

显重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整体生成的定性数学方法亦先后创建,如突变论、拓扑学、分形理论等。与以往解方程方法不同,如今分形、混沌理论已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采用迭代方程方法,生动而形象地描述出生成过程及其动态图像。由此,与经典科学不同,方程不再仅仅是描述一个物体的空间运动,而是给出一种生成法则,即生成信息。如今,从系统论到混沌学,一种新的生成科学体系正在成长,其发展趋势亦越来越清晰。

(三)关洪的物质相互作用生成论

关洪运用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大量案例论证了“所有衰变产物都是在衰变中生成的”。 ●原子核里本来不存在着电子,β电子是在核β衰变中生成的。

●一般说来,光在传播中不是以光子的形式存在的,光子只是在光同物质作用时生成的。 ●作为物质的光总是存在的,但光(电磁场)有多种不同的量子状态,光子数本征态只是其中之一。

●对产生(pair production):γ光子转化为电子一正电子对。

●光生(photoproduction):γ光子打击到质子上,产生π介子。

●∈多重产生(multiple production):高能碰撞中产生多个π介子等粒子。

●∈高能物理里已经使用了一批相应的词汇。

粒子的衰变

●由于能量守恒,过程X→X+Y+„是不可能的,即衰变产物中是不可能存在衰变过程的母体粒子的。

●因此,所有衰变产物都是在衰变过程中生成的。

(四)张超中的“整合生成论”

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各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观念进行过讨论与阐释,可以这样说,对“整体”的基本看法几乎决定了哲学流派的归属。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解释系统提出了不同于“还原论”的要求,于是作为本体论的“整体论”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又被重视起来。金吾伦教授曾把整体论的现代表现大致归纳为如下八种形式:(1)机体论;(2)能体论;(3)系统整体论;(4)生态整体论;(5)全息整体论;(6)纠结整体论;(7)关系整体论;(8)辩证整体论。这些整体论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在金吾伦教授看来,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在现有的整体论中对生成观念未能加以强调,虽然像系统论中有“自创生”(autopoiesis)概念,但并没有将生成思想突出出来。

为了弥补并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整体论,金吾伦教授把建立在“道实在论”基础上的整体论称为“整合生成的整体论方法”,这种整体论认为:

独立实在所生成的万物不是从整体的实在中机械的切割与剥离出来,而是有机的整合生成。每一物中都带有整体宇宙的信息,因而理解与把握实在的方法不能局限于分析重构和归纳,而应转向假说一演绎的整合生成,要从静态的分析转向动态的整合。

为了弥补并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整体论,金吾伦教授把建立在“道实在论”基础上的整体论称为“整合生成的整体论方法”,这种整体论认为:

在一定意义上说,向“动态的整合”的转变也就是向道家思想的复归。如上所论,“整合生成的整体论方法”试图把握万物的生成机制,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吾伦教授不仅提出了“生成子”的概念,而且具体以“金妖”来概括“无中生有”的机制。他说:“金妖,亦即生成妖,它是支配控制宇宙万物从无中生成出来的妖。”至此,我们看到,上述在科学思维方式基础之上而有待生成的方法论最终以精神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所谓“妖”,虽然意指参与生成作用的“精灵”,其实就是自然界中“看不见的手”。那么,如何把握这只“妖”呢?从根本原理上来说,当然不外乎以“道”的方式,道教亦有所谓的“捉鬼拿妖”。只是我

们现在是在整体生成论的语境下讨论这一问题的,因此,与直接着眼于讨论万物的生成机制不同,这里将从整体本身的生成机制方面凸显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

无论目前是否完成了理论的创建工作,整体论与生成论在性质上都属于一种文化形态。借助于文化来把握自然、社会与人本身,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体生成法来说,它的理论功能是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再现万物的自然生成过程,达到“宇宙在乎手”的高度。不过,以文化上的整体再现自然存在的整体,或者说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必须借助于人本身的参与才有可能。通过分析《老子》的相关论述,我们看到这一层意义在其中已经存在: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二十八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 “朴散则为器”描述的是万物(器)的生成过程,“器”与“器”之间虽有差别,但在“圣人”看来,由于突出了“官长”的作用,这些差别并没有仅停留在原阶段,而是突现出来一个整体。因此,“大制不割”是由于“官长”的介入(“用之”)才得以在宏观层次上重现。同样,由于“侯王”的介入(“守之”),万物自动进入了主客一体的状态,从而使得“整体”在微观层次上也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下面就上述有关整体的生成机制图示出来:

从上可以看出,无论宏观或微观,整体意义的突现必须有待于人的参与。但是,其中所谓的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官长”以及“侯王”都是能够主宰事物的人,而他们宰制事物的前提是首先对道的把握(“用之”、“守之”)。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老子》论述的基本原理对整体生成法的生成有指导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科学必须首先完成对人自身的认识,才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范式”的转变。只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离不开人的认识能力,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自身及其认识能力,才能促进“范式”的转变。所以,整体生成的关键在于人的整体性,而把握人的整体性的关键又在于既要看到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又要看到精神的主导作用。只有把整体提升到精神生成的层次,才能使整体论从被动与构成的层面转换为主动与生成的层面。由于以前的科学研究过于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所以把那些具有主观色彩的知识交由人文科学思辨与应用。但是,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哈肯妖以及“金妖”的设想与假说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糊,那种仅有“科学”之名而不行“科学”之实的行为恰恰缺少“真知真行”的科学精神。因此,作为科学的“官长”、“侯王”与主宰,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缺少灵魂的科学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其中没有内蕴着整体的生成机制。只有把整体的生成机制自动地添加进去,才能促进整体性科学的生成。只是这一转变的完成必须首先完成现代科学从有关物的科学到人的科学的转变,人已不是被分析重构的人,而是自然生成的原生态的完整的人。由此,我们看到,科学革命呼唤新的科学方法论,而新的科学方法论又在呼唤新的思想文化,新的思想文化却又在向原始道家思想复归。在这种生成逻辑之中,我们不必等待将来再以科学鉴定道家思想,用道家思想的科学意义论证它的现代性,必须当下就确认未来科学的道家形式与意义。没有这样的体认,道家思想就无法在科学活动中自觉开显。

(五)王能东的“实践生成论”

王能东论证说,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看来,人类世界(相对于自在世界而言)的一切存在物,其本质都不是先天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实践地生成的,甚至于人自身的本质也是实践地生成的。技术的本质亦是如此:实践即生成着技术本身,也生成着技术的肯定性本质和否定性本质。

技术本身是实践地生成的。在发生学意义上,技术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的矛盾世界对人的限制和人对限制的超越是人类生活实践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世界总是限制着人。人作

为具体的感性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外部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都有待于人类去“拷问”和改造。另一方面,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物,在本质上能够实现对外部世界限制的超越。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那样:“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衡量对象”,人不仅可以认识和发现外部世界的奥秘,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设计实践方案,实现对限制观念的超越,而且可以能动地把观念中的实践方案付诸实现,按照自己“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制造工具、从事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和意志对象化,从而创造出属人世界,实现对限制的现实超越。正是这一限制和超越限制的矛盾关系,催生着人类技术体系从手工工具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再到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跃升,它既是技术发展的表征,也是人的超越本性的活生生的再现。技术与实践的结合,即技术应用或技术化实践。现实地生成技术化本质。技术与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实践的技术化,即以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取代以经验为主要基础的实践方式,并逐步经历了蒸汽生产——电气生产——自动化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发展历程。正是技术的实践应用,不断现实地生成技术本质。

技术化实践生成技术的肯定本质。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即自在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自在的自然空间成为人类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生存空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发展都不是技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生产于人类的技术化实践。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精神力量。”阡陌田园、高楼大厦以及各种现代化生活设施,无一不是技术化实践的产物。技术化实践既改变着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掌握和利用不断走向全面与深刻,同时也提升着自然界对于人的关系,使自然界对于人的关系从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不断走向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发展和享受,彰显出技术之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技术否定性本质(直观表现为技术负效应)也是实践地生成的。客体意义上,人类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拷问”和改造的外部世界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可以任人宰割的客体世界,相反,它与主体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类的生活方式、规模和程度违背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突破了它的自我平衡的内在机制,那么,就必然表现为外部世界对人类更大的报复。在技术实践的影响上,技术与实践的结合使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量增强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可能的破坏力量加剧。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技术应用的自然本性。在主体意义上,人类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由于受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这是产生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根源。

如果说技术产生了什么负效应的话,那么它并不是技术先天存在或自动引起的,而是人在运用技术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实践关系中生成的。技术并非天生的魔鬼,也并非天生就是天使,其本质和社会功能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正是实践活动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生成着技术的否定性本质。

三、结束语

生成论正在发展之中。它必然与生命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相关,正如彼得·圣吉的话中所说——种子变成大树是一个生成过程。一旦把它与突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必将会获得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陈金清

复杂适应系统中的生成观念

金吾伦

《江汉论坛》 2007年第8期

摘要:生成论正在发展之中,它必然与生命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相关。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种子变成大树是一个生成过程。一旦把它与突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必将获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生成;突现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8-0018-06

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突现问题,我更愿意用“生成”来表达和谈论“突现”。我认为,研究“突现”的机制就是揭示生成的机制。我国古代就有关于“万物生成”的言说,而目前我国学者又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见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这里让我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意见作一个初步的概括,以供大家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国外学者的生成观念

(一)约翰·霍兰:突现就是受限生成过程

霍兰在他的《突现——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指出:“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如果我们要理解突现现象,就要进一步研究这种生长出来的(生成的)复杂性。”

突现,首先是一种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的相互作用。在技术上,这些相互作用以及这个作用产生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整个系统的行为不能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简单地求和得到。

霍兰是用“生成过程的概念来解释如何基于这些规则产生复杂性的”,即他是用生成过程来研究突现现象的。他运用扩展了的机制概念来对产生突现现象的元素、规则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便对显示突现现象作精确的概述。他的方法就是受限生成过程的方法。 由于生成的模型是动态的,所以称“过程”;又由于支撑这个模型的机制“生成”了动态的行为,而事先规定好的机制间的相互作用“约束”或“限制”了这种可能性,所以霍兰称之为“受限生成过程”。霍兰指出,“事实上,任何受限生成过程都能表现出突现的特性”。他提出了四个步骤对受限生成过程进行理解。

霍兰在其书的“结束语”中指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我们对于突现的探究还远远不够,对它的认识仍很贫乏;甚至目前关于“突现”还没有很好的定义。

第二,受限生成过程思路的提出,虽然“还无法为突现提供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但它确实捕捉到突现中的许多重要因素。无论如何,受限生成过程为我们研究突现提供了一个继续研究的起点”。

由此可见,我们早就建议从生成论或“生成哲学”来探讨突现和复杂系统的相关问题是合理、合情的,并提出了“突现即生成”的基本陈述。只是我们还未能像霍兰那样作系统深入的探索。这怪罪于本人的能力、水平和功力、学识,我甚至于对他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包括他假定的框架以及相关的模型。这正如霍兰所说的:“没有完全理解模型,是无法理解突现和创新新的。”

霍兰最后研究出八个要点,对我们理解突现和生成极有价值。这八个要点是:

一是突现现象出现在生成系统之中;

二是在这样的系统中,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三是生成系统中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是,组成部分不断改变的稳定模式;

四是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五是随着稳定模式的增加,模式间相互作用带来的约束和检验使系统的功能也有增强; 六是稳定模式通常满足宏观规律;

七是存在差别的稳定性是那些产生了突现规律的典型结果;

八是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可以由稳定性的强化而产生。

对霍兰来说,这八个要点还只是“研究的起点”,还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我们要在科学上取得基础性的进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更不用试图寻找一种单纯的最后终结。”当然霍兰的研究是对突现现象作科学的研究,这个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库恩的话说,还未形成新的范式。正是在这个时期,如库恩告诉我们的那样,哲学可能派上用场!更何况霍兰在谈及“实现研究的长期目标”时指出还有“两个具有哲学和宗教的问题:生命和意识”。 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更多的关心生成机制的研究吧!

(二)怀特海的生成理论

日本学者田中裕于1998年出版了题名为《怀特海——有机哲学》一书,由东北大学包国光译成中文。此书对于了解怀特海的生成观极有帮助。本文借助此书,对怀特海的生成观获得如下粗浅认识。

1、怀特海把如何展开生成的逻辑当作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

形而上学的任务是,追问探究具体的事实在世界中成立的根据。怀特海在谈论生成变化的事物时,由于连续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怀特海从量子的个体性中得到启发,提出发生于时空连续体中的基本要素性事件也具有个体性。他放弃了“生成的连续性事件”或“任何事件都包含更小的事件”的概念),他由此展开了全新的时间观,提出每一个创新都是整个到生成这样的思考方式。怀特海指出:“最后,物理宇宙的外延的连续性,一半可以理解为存在着的生成的连续性。然而如果允许说‘某物生成’的话,使用芝诺的方法很容易证明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连续性的生成存在,生成的连续性却不存在。活动性发生是生成着的被创造物,连续地构成广延的世界,换句话说,延续性是生成的,而‘生成’本身并不是延续的。因而,形而上学的终极真理是原子论。”

2、怀特海生成观中的生成特性

第一,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生成的。

怀特海用“合生”(concrescence)来表示一个活动性存在的内在生成过程。“自然作为本质性的生成,把自己展示给我们„„。所谓自然就是形成系统而互相规定意义的事件的生成性,我们用时间和空间来表示事件的这种系统结构性。所以,时间和空间是从这种结构中抽象出来的。”

怀特海用各个事件的时间性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去解释各种各样非时间性的物理现象和四维时空连续性的存在。“生成”是“存在”的现实态,“存在”是“生成”的可能态,存在相对于一切生成是潜能。

第二,生成是不连续的。

怀特海认为,连续性的生成是存在的,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存在的。生成是量子化的! 怀特海用“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观点来说明芝诺悖论的谬误。

“只要芝诺的议论是正当的,从以下两个前提中就会产生矛盾。即:

一是某物(真实的事物)在生成中生成;

二是一切生成活动本身在生成过程中都是可以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

例如,考察一下一秒钟的生成活动。这个活动可分为两部分活动,一部分是前半秒活动,而另一部分是后半秒的活动。从而,整个一秒钟的生成活动以在先的二分之一秒钟的生成活动为前提。同样,在先的二分之一秒的生成活动又以先前的四分之一秒的生成活动为前提,这种前推可以无限继续。这样下去,考察的关键是一秒钟开始的时刻的生成过程,将无法回答那时生成了什么。这是由于我们无论指称任何被造物,其一秒钟开始之前并且先于该被造物的生成状况,又要以在此之前的被造物为前提。因此,为了过渡到关键的一秒钟,在此之前不能再有生成物。假定某物是在时间内的各自的非延续瞬间生成,这一难点就不可回避,因为时间在其一秒钟的开始时,某物赖以生成的依次瞬间还不存在。

以下是怀特海关于“阿基里斯与龟”悖论以及“飞矢悖论”的分析:

“阿基里斯与龟”是芝诺由于缺乏无穷级数收敛理论的知识而想出的无根据的议论。先把各个时代的文献中非常喜爱的悖论——关于赛跑和运动的不合道理的琐细议论——放置一旁,思考一下如下情形:一个生成活动的最初的二分之一秒,再分为在先的四分之一秒,再分为在先的八分之一秒,这样划分可以无限继续。这时芝诺错误地假定这一生成活动的无限系列是不可穷尽的。如果起始活动以及直接后继的各个活动的无限系列在生成过程中是不可穷尽的,则上述假定没有任何必要。纯粹的算术恰恰证明了上述所指的活动系列在一秒的时间里是有极限的,这为研究超越整个系列而存在的新的生成活动开辟了道路。因此,芝诺的这一悖论是建立在数学谬误之上的。

“(芝诺的)飞矢悖论作些修改之后即可明确地表示为如下原理,我们承认某物生成时,生成的所有活动必须具有直接的后继者。如果这一原理成立,我们考察所取的一秒钟时,就不能指出有什么被创造物生成。不过没有某种附加条件时,我们也不能推论说生成的所有活动一定具有先行者。

在一切生成活动中,有时间上延续的事物生成,这就是结论。但是,对应于生成事物的广延的可分性,而事物生成活动分为前半活动和后半活动,在这种意义上活动本身不是广延的。”

第三,事件及世界是不可无限分割的。

世界是有机的。“机械论自然观”把自然解释成是无目的无价值无生命的物质系统。“有机论自然观”则是把握活的自然的方法。它认为诸存在既相互包容又分别多样化的实现各自的价值和目的。诸存在是作为有机体而相互联系的。

怀特海关于“生成的连续性是不可能的”论述,以及对芝诺悖论的分析指明了无限分割论是错误的。生成本身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每一个创新都是整个地生成的。”

第四,从语用角度说,使用存在语言即“事物”语言谈论生成的结果,称“形态学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谈论“生成”本身的语用称为“发生学分析”(genetic analysis)。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一种是分析生成的结果,一种是分析正在生成的事态,但分析都集中于“生成”。

(三)玻姆的“生成序理论”

生成序(generative order)可以用来阐明生成的机制和生成方法。玻姆指出。生成序“主要不涉及连续顺序的序之发展和进化的外部方面,而是涉及更深和更内在之序事物的显现形式,是创造性地从这种序中产生的”。

按照玻姆的生成序理论,事物的生成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由全域到定域的原则。事物的生成总是透过内在的生成机制,把普遍的性质在生成过程中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具体的事物。这样,我们可以把生成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普遍性整合成特殊的事物,从混沌生成现今的宇宙属于这一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生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由简单生成复杂,以生成元,生成子的整合形成新事物。

二、国内学者论生成

(一)蔡元培的“生成论”不是真正的生成论而是“变”的理论

蔡元培于1924年3月15日发表《简易哲学纲要》,在讨论原理问题时提出两种理论,即实在论与生成论。他提出:“实在问题,以物体为中心;生成问题,以事变为中心。事变有位置变化(即运动)与性质变化两种。”蔡元培的生成论是在认可“物质与能量守恒律”的前提下讨论事物变化的。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论,而是关于变(becoming)的理论。我们就不谈它了。

(二)李曙华的生成理论

李曙华认为,生成是信息和能量跨层次的传递和转换。她提出生成元概念,并用以下图示表达生成过程:

从生成元出发,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不同于机械论的研究方法、思路与解释。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已经注意到了构成与生成的根本差异,他说:“一般说来,物理的整体组织,诸如原子分子以及晶体,来源于先存要素的联合。反之,生物的整体组织则是由原始整体的分化(即分离为部分)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胚胎发育的定型就是一例。它由原始整体经过渐进分异和渐进中心化而成为新的整体。”这里,渐进分异指系统的原始统一状态逐渐地分裂为各自独立的因果链。而渐进中心化即渐进个体化,指生物体的某些部分获得支配作用,主导整体的行为,而“生长发育中的生物体通过渐进中心化愈来愈统一、‘愈不可分’”。但贝塔朗菲尚无明确的生成论思想。他将渐进分异看作是走向可分和机械化的过程。 与构成论不同,生成论是先有整体,后有部分,不是部分通过相互作用构成整体,而是整体通过信息反馈、复制与转换生长出部分。物质不是既成的,部分不是已知的。生成的过程是信息指导物质的生成(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生成),是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过程。对于生成,重要的不是物质的空间运动,而是信息和能量的跨层次传送和转换,由此生成整体必然具有突现性、多层次性、不可分性和不可还原性。与此相应,研究作为生成整体的基本方法,不是将系统分解还原为基本层次,而是探索贯穿所有层次的普遍规律和层次间跃迁的共同规律。其关注的重点,不是系统的基本物质组成,而是系统整体突现的特性。因此,生成科学寻找的,主要不是量的守恒律,而是质的相似律。它的使命在于:如何突破还原分析的传统方法,找到整体作为整体,非平衡作为非平衡,非线性作为非线性的新的研究方法,而不满足于在构成的基础上附加考虑相互作用,在局域平衡的基础上附加考虑子系统问的不同情况,或考虑如何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处理。

系统科学已经和正在创建一系列与近代科学不同的新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如整系统科学已经和正在创建一系列与近代科学不同的新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而适于系统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诸如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功能模拟方法日

显重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整体生成的定性数学方法亦先后创建,如突变论、拓扑学、分形理论等。与以往解方程方法不同,如今分形、混沌理论已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采用迭代方程方法,生动而形象地描述出生成过程及其动态图像。由此,与经典科学不同,方程不再仅仅是描述一个物体的空间运动,而是给出一种生成法则,即生成信息。如今,从系统论到混沌学,一种新的生成科学体系正在成长,其发展趋势亦越来越清晰。

(三)关洪的物质相互作用生成论

关洪运用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大量案例论证了“所有衰变产物都是在衰变中生成的”。 ●原子核里本来不存在着电子,β电子是在核β衰变中生成的。

●一般说来,光在传播中不是以光子的形式存在的,光子只是在光同物质作用时生成的。 ●作为物质的光总是存在的,但光(电磁场)有多种不同的量子状态,光子数本征态只是其中之一。

●对产生(pair production):γ光子转化为电子一正电子对。

●光生(photoproduction):γ光子打击到质子上,产生π介子。

●∈多重产生(multiple production):高能碰撞中产生多个π介子等粒子。

●∈高能物理里已经使用了一批相应的词汇。

粒子的衰变

●由于能量守恒,过程X→X+Y+„是不可能的,即衰变产物中是不可能存在衰变过程的母体粒子的。

●因此,所有衰变产物都是在衰变过程中生成的。

(四)张超中的“整合生成论”

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各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观念进行过讨论与阐释,可以这样说,对“整体”的基本看法几乎决定了哲学流派的归属。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解释系统提出了不同于“还原论”的要求,于是作为本体论的“整体论”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又被重视起来。金吾伦教授曾把整体论的现代表现大致归纳为如下八种形式:(1)机体论;(2)能体论;(3)系统整体论;(4)生态整体论;(5)全息整体论;(6)纠结整体论;(7)关系整体论;(8)辩证整体论。这些整体论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在金吾伦教授看来,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在现有的整体论中对生成观念未能加以强调,虽然像系统论中有“自创生”(autopoiesis)概念,但并没有将生成思想突出出来。

为了弥补并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整体论,金吾伦教授把建立在“道实在论”基础上的整体论称为“整合生成的整体论方法”,这种整体论认为:

独立实在所生成的万物不是从整体的实在中机械的切割与剥离出来,而是有机的整合生成。每一物中都带有整体宇宙的信息,因而理解与把握实在的方法不能局限于分析重构和归纳,而应转向假说一演绎的整合生成,要从静态的分析转向动态的整合。

为了弥补并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整体论,金吾伦教授把建立在“道实在论”基础上的整体论称为“整合生成的整体论方法”,这种整体论认为:

在一定意义上说,向“动态的整合”的转变也就是向道家思想的复归。如上所论,“整合生成的整体论方法”试图把握万物的生成机制,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吾伦教授不仅提出了“生成子”的概念,而且具体以“金妖”来概括“无中生有”的机制。他说:“金妖,亦即生成妖,它是支配控制宇宙万物从无中生成出来的妖。”至此,我们看到,上述在科学思维方式基础之上而有待生成的方法论最终以精神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所谓“妖”,虽然意指参与生成作用的“精灵”,其实就是自然界中“看不见的手”。那么,如何把握这只“妖”呢?从根本原理上来说,当然不外乎以“道”的方式,道教亦有所谓的“捉鬼拿妖”。只是我

们现在是在整体生成论的语境下讨论这一问题的,因此,与直接着眼于讨论万物的生成机制不同,这里将从整体本身的生成机制方面凸显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

无论目前是否完成了理论的创建工作,整体论与生成论在性质上都属于一种文化形态。借助于文化来把握自然、社会与人本身,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体生成法来说,它的理论功能是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再现万物的自然生成过程,达到“宇宙在乎手”的高度。不过,以文化上的整体再现自然存在的整体,或者说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必须借助于人本身的参与才有可能。通过分析《老子》的相关论述,我们看到这一层意义在其中已经存在: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二十八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 “朴散则为器”描述的是万物(器)的生成过程,“器”与“器”之间虽有差别,但在“圣人”看来,由于突出了“官长”的作用,这些差别并没有仅停留在原阶段,而是突现出来一个整体。因此,“大制不割”是由于“官长”的介入(“用之”)才得以在宏观层次上重现。同样,由于“侯王”的介入(“守之”),万物自动进入了主客一体的状态,从而使得“整体”在微观层次上也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下面就上述有关整体的生成机制图示出来:

从上可以看出,无论宏观或微观,整体意义的突现必须有待于人的参与。但是,其中所谓的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官长”以及“侯王”都是能够主宰事物的人,而他们宰制事物的前提是首先对道的把握(“用之”、“守之”)。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老子》论述的基本原理对整体生成法的生成有指导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科学必须首先完成对人自身的认识,才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范式”的转变。只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离不开人的认识能力,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自身及其认识能力,才能促进“范式”的转变。所以,整体生成的关键在于人的整体性,而把握人的整体性的关键又在于既要看到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又要看到精神的主导作用。只有把整体提升到精神生成的层次,才能使整体论从被动与构成的层面转换为主动与生成的层面。由于以前的科学研究过于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所以把那些具有主观色彩的知识交由人文科学思辨与应用。但是,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哈肯妖以及“金妖”的设想与假说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糊,那种仅有“科学”之名而不行“科学”之实的行为恰恰缺少“真知真行”的科学精神。因此,作为科学的“官长”、“侯王”与主宰,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缺少灵魂的科学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其中没有内蕴着整体的生成机制。只有把整体的生成机制自动地添加进去,才能促进整体性科学的生成。只是这一转变的完成必须首先完成现代科学从有关物的科学到人的科学的转变,人已不是被分析重构的人,而是自然生成的原生态的完整的人。由此,我们看到,科学革命呼唤新的科学方法论,而新的科学方法论又在呼唤新的思想文化,新的思想文化却又在向原始道家思想复归。在这种生成逻辑之中,我们不必等待将来再以科学鉴定道家思想,用道家思想的科学意义论证它的现代性,必须当下就确认未来科学的道家形式与意义。没有这样的体认,道家思想就无法在科学活动中自觉开显。

(五)王能东的“实践生成论”

王能东论证说,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看来,人类世界(相对于自在世界而言)的一切存在物,其本质都不是先天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实践地生成的,甚至于人自身的本质也是实践地生成的。技术的本质亦是如此:实践即生成着技术本身,也生成着技术的肯定性本质和否定性本质。

技术本身是实践地生成的。在发生学意义上,技术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的矛盾世界对人的限制和人对限制的超越是人类生活实践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世界总是限制着人。人作

为具体的感性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外部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都有待于人类去“拷问”和改造。另一方面,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物,在本质上能够实现对外部世界限制的超越。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那样:“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衡量对象”,人不仅可以认识和发现外部世界的奥秘,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设计实践方案,实现对限制观念的超越,而且可以能动地把观念中的实践方案付诸实现,按照自己“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制造工具、从事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和意志对象化,从而创造出属人世界,实现对限制的现实超越。正是这一限制和超越限制的矛盾关系,催生着人类技术体系从手工工具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再到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跃升,它既是技术发展的表征,也是人的超越本性的活生生的再现。技术与实践的结合,即技术应用或技术化实践。现实地生成技术化本质。技术与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实践的技术化,即以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取代以经验为主要基础的实践方式,并逐步经历了蒸汽生产——电气生产——自动化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发展历程。正是技术的实践应用,不断现实地生成技术本质。

技术化实践生成技术的肯定本质。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即自在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自在的自然空间成为人类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生存空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发展都不是技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生产于人类的技术化实践。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精神力量。”阡陌田园、高楼大厦以及各种现代化生活设施,无一不是技术化实践的产物。技术化实践既改变着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掌握和利用不断走向全面与深刻,同时也提升着自然界对于人的关系,使自然界对于人的关系从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不断走向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发展和享受,彰显出技术之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技术否定性本质(直观表现为技术负效应)也是实践地生成的。客体意义上,人类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拷问”和改造的外部世界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可以任人宰割的客体世界,相反,它与主体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类的生活方式、规模和程度违背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突破了它的自我平衡的内在机制,那么,就必然表现为外部世界对人类更大的报复。在技术实践的影响上,技术与实践的结合使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量增强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可能的破坏力量加剧。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技术应用的自然本性。在主体意义上,人类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由于受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这是产生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根源。

如果说技术产生了什么负效应的话,那么它并不是技术先天存在或自动引起的,而是人在运用技术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实践关系中生成的。技术并非天生的魔鬼,也并非天生就是天使,其本质和社会功能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正是实践活动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生成着技术的否定性本质。

三、结束语

生成论正在发展之中。它必然与生命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相关,正如彼得·圣吉的话中所说——种子变成大树是一个生成过程。一旦把它与突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必将会获得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陈金清


相关文章

  • 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层内涵
  • 作者:杨开城许易 电化教育研究 2016年04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811/j.cnki.eer.2016.01.002 信息化已成为中国当下教育领域的整体事业,似乎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当代形式.教 ...查看


  • CAS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内容提要CAS理论(复杂适应系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法论意义.在CAS理论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主体原则.活力原则.整体涌现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冲突进化原则等五大基本原则. 关 键 词CAS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作者卢卫 ...查看


  •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辞海>对"生成"的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对"有&qu ...查看


  • 家庭成就孩子
  • 节选自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 内容简介: 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反之 ...查看


  • 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类型分析
  • 同.相应地,他们提问的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同.所以,可以用"前提性认识"."提问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三个方面构成描述每一个典型研究的基本框架. --关于对研究对象的 ...查看


  • 设计概论重点内容
  • 设计概论重点内容(新开贴) 二.现代设计的概念 现代设计的新概念:设计是对以往传统设计的突破和革新,成为融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心理的.文化的各种形态的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 艺术设计的本质: (1).艺术设计是人类 ...查看


  • 学校文化概念.品性结构2
  • 学校文化:概念.结构.本质.品性 来源: 作者惠寄 作者: 宋家才 摘 要: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化人",在于不断满足生命精神成长的需要,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文化应该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行为过程.基础教育的课程改 ...查看


  • 软件开发模型
  • 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  一.定义 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 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软件开发 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 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 ...查看


  • 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围绕主题主线加快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
  • 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 围绕主题主线加快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 2011年06月14日09: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锦涛同志关于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抓住了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