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勾股定理的应用说课稿

勾股定理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和各位同仁共同研讨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在设计中力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它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其逆定理又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依据,这些成果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数学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同时亦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体会。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立,使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积累利用数学知识,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准确的理解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同时也已具备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但探究问题的能力有限,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勾股定理的联系还不明确,还不能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自主学习能力尚有待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校园花圃被学生踩踏的一角。然后及时出示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园,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园内走出了一条“路”,若在拐角的两边缘走,要分别走3米和4米,那么请同学们计算走“捷径”仅仅少走了几米路, 而踩伤了花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是从由简单的实际问题(平面上)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通

过探求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中隐藏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体会勾股定理在 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和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对于课本上“例1”的分析。我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所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应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学完成的。

在正确理解例1的基础上,我把课本的例2进行重新编排,将其分解为三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示范讲解第二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第三个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共设计了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直接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应用方法的理解;一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先从实际问题中划归出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再由学生自己给出解答过程。考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见课本86页,例2)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的化归思想。通过这两个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和转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引入了分类讨论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然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接着布置本节课的课内与课外作业。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选择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用勾股定理解决际问题的方法,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通过一题多变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交流的机会,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人人学数学,人人用数学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勾股定理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和各位同仁共同研讨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在设计中力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它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其逆定理又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依据,这些成果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数学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同时亦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体会。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立,使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积累利用数学知识,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准确的理解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同时也已具备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但探究问题的能力有限,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勾股定理的联系还不明确,还不能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自主学习能力尚有待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校园花圃被学生踩踏的一角。然后及时出示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园,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园内走出了一条“路”,若在拐角的两边缘走,要分别走3米和4米,那么请同学们计算走“捷径”仅仅少走了几米路, 而踩伤了花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是从由简单的实际问题(平面上)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通

过探求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中隐藏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体会勾股定理在 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和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对于课本上“例1”的分析。我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所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应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学完成的。

在正确理解例1的基础上,我把课本的例2进行重新编排,将其分解为三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示范讲解第二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第三个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共设计了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直接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应用方法的理解;一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先从实际问题中划归出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再由学生自己给出解答过程。考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见课本86页,例2)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的化归思想。通过这两个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和转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引入了分类讨论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然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接着布置本节课的课内与课外作业。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选择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用勾股定理解决际问题的方法,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通过一题多变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交流的机会,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人人学数学,人人用数学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章

  • 第十七章_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1
  • 第 十七 章 勾股定理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材从实践探索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查看


  • 微分中值定理开题报告
  • -1-附件10:论文(设计)管理表一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微分中值定理的若干推广及其应用系(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班级07级数本(2)班学科理科学生姓名李娜指导教师姓名黄永峰学号0725809061职称助教 一 ...查看


  • 1.1-2探索勾股定理
  •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 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上节课又已经通过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发现 ...查看


  • 第一章 勾股定理
  •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 ...查看


  • 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学案
  • 14.2 勾股定理应用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的基础上掌握勾股定理. 2.已知两边,运用勾股定理列式求第三边.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能写出简单的推理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查看


  •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课题 18.1 勾股定理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 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3. 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 ...查看


  • 积分中值定理的推广及应用
  • 第29卷第5期高师理科学刊V01.29No.52009正9月JournalofScienceofTeaehers'CollegeandUniversitySep.2009 文章编号:1007-9831(2009)05-0008-02 积分中 ...查看


  • 用五种方法证明柯西中值定理
  • 用五种方法证明柯西中值定理 黄德丽 (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 ! 摘&要:从多角度全方面介绍了微分中值定理中柯西中值定理的五种证明方法,其中有利用构造辅助函数,根据罗尔定理证明:利用闭区间套定理证明:借助引理,并应用反证法证明:用达 ...查看


  •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作者:马生勇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3期 [摘要]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微积分中重要定理之一,其证明方法关键在于构造一个辅助函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