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一篇长篇小说,也无法通过深度的新闻报道对某个事件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由此导致人们往往在尚未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时就不假思索地发表个人意见,不负责任的言论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这也是造成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造谣传谣的原因。
二、互联网降低人们信息分辨能力,选择性忽略大量价值信息。
互联网媒体过分追逐点击率,不加选择地向用户推荐耸人听闻的所谓爆炸性新闻,以夸张的标题和猎奇性的内容吸引用户点击,忽略了新闻本身具备的社会价值。从而导致人们对新闻的敏感度和辨别力降低,以为只有足够“爆炸”的消息才具备价值,才能够堂而皇之地登上头条。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具备价值的新闻则被媒体和受众选择性忽略。由此导致人们只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略知皮毛,而对“头条”之外的信息所知甚少。尽管在茶余饭后,大家谈论起时事来头头是道,实则知识的匮乏已经难以掩饰。
三、互联网让人懒于思考,盲目遵从或照搬他人总结式的发言。
以前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会选择查字典,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查字典,还可以查到这个字的用法和例句。以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比如煮鸡蛋应该煮多长时间,会选择向身边的长辈求助,而现在只需要“百度一下”,网络几乎无所不知,这导致我们对其产生依赖,遇到其他任何事,首先想到的都是通过网络寻求帮助。
我们不再尝试着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而是在网上照搬他人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尽管他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偶尔也会有不凑效的情况出现,但网络依然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首选,并被视为权威。久而久之,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动物。
在这一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论文的抄袭成风。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无一不是抄袭得来。假如要较起真来,恐怕现在没有几篇论文是由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多数都是来自网络。
四、互联网产品形态和调性导致受众只对某类信息有兴趣,对其他事则漠不关心。
前不久,云南鲁甸发生地震,事后有自媒体人撰写文章称自己的朋友圈几乎没有一人在讨论相关话题,他分析出造成这种情形的几个原因,并得出“或许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爱同胞”的结论。我对此事有不一样的看法。
不同的互联网产品有其不同的调性,这导致不同平台的用户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拿微博来说,很多微博用户对强拆等重大社会性事件较为关心,并就此发表自己看法,曾经有网友调侃,每天上微博有一种皇上批阅奏章的感觉,这种认知经过长时间地不断强化,就会反作用于用户思维和行为,导致微博成为一个公共舆论场和意见聚集地。
再看微信,用户好友多半来自身边,大家更为关注细微的生活点滴。朋友圈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晒自己的生活动态,比如今天吃了什么美食,去了什么好玩的地方。而对自身之外的公共事件则很少关心。这种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由产品的形态和与生俱来的调性决定的。所以,发生没有人谈论鲁甸地震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担忧的情况是,微博的用户只对公共事件感兴趣,而对细微生活漠不关心。而微信的用户只对细微生活感兴趣,对公共事件则漠不关心。互联网产品的调性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网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道德意识。
五、互联网占据人们零散时间,无暇享受生活和真实社交带来的乐趣,疏远亲友关系。
互联网几乎挤占了人们所有的零散时间,上下班的路上,上厕所的时间,亲友聚会等待上餐的时间,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情况严重的,几乎互联网已经成为业余生活的全部,而现实生活则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和刺激程度逐渐让人们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也让人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让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真实社交带来的乐趣。继而使得现实中的亲友关系走向疏远。
好在这一情况已经被得以重视,听说现在许多人聚餐时要事先没收手机,以防止大家坐在一起玩手机。还有一些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广告语:这里没有WIFI ,请与你身边的人交谈。
六、互联网助长人们投机心理,为博得他人关注不择手段。
互联网造就了芙蓉姐姐、凤姐等一个个网络红人,这些红人无一不是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关注,成为“一夜爆红”的典范。网民在网络世界里本身就缺乏存在感,想要博得他人关注,就难免会效仿这些红人的做法,在言行上走极端。
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网络红人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后,多数人居然还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比如芙蓉姐姐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凤姐竟然去了美国。这就更加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试图复制他们的路线,为博得他人关注不择手段。
正是在互联网的这种风气之下,社会公共道德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七、互联网过分夸大行业价值,导致过多人投身互联网业,而非实业。
的确,如今各个行业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身影,但是并非所有行业都要效仿互联网行业的做法。“互联网思维”被炒得最火的时候,就连卖凉皮的都声称自己在用互联网思维创业。互联网的真正价值远没有这个行业的鼓吹者所言的那般巨大。
人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一篇长篇小说,也无法通过深度的新闻报道对某个事件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由此导致人们往往在尚未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时就不假思索地发表个人意见,不负责任的言论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这也是造成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造谣传谣的原因。
二、互联网降低人们信息分辨能力,选择性忽略大量价值信息。
互联网媒体过分追逐点击率,不加选择地向用户推荐耸人听闻的所谓爆炸性新闻,以夸张的标题和猎奇性的内容吸引用户点击,忽略了新闻本身具备的社会价值。从而导致人们对新闻的敏感度和辨别力降低,以为只有足够“爆炸”的消息才具备价值,才能够堂而皇之地登上头条。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具备价值的新闻则被媒体和受众选择性忽略。由此导致人们只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略知皮毛,而对“头条”之外的信息所知甚少。尽管在茶余饭后,大家谈论起时事来头头是道,实则知识的匮乏已经难以掩饰。
三、互联网让人懒于思考,盲目遵从或照搬他人总结式的发言。
以前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会选择查字典,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查字典,还可以查到这个字的用法和例句。以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比如煮鸡蛋应该煮多长时间,会选择向身边的长辈求助,而现在只需要“百度一下”,网络几乎无所不知,这导致我们对其产生依赖,遇到其他任何事,首先想到的都是通过网络寻求帮助。
我们不再尝试着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而是在网上照搬他人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尽管他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偶尔也会有不凑效的情况出现,但网络依然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首选,并被视为权威。久而久之,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动物。
在这一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论文的抄袭成风。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无一不是抄袭得来。假如要较起真来,恐怕现在没有几篇论文是由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多数都是来自网络。
四、互联网产品形态和调性导致受众只对某类信息有兴趣,对其他事则漠不关心。
前不久,云南鲁甸发生地震,事后有自媒体人撰写文章称自己的朋友圈几乎没有一人在讨论相关话题,他分析出造成这种情形的几个原因,并得出“或许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爱同胞”的结论。我对此事有不一样的看法。
不同的互联网产品有其不同的调性,这导致不同平台的用户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拿微博来说,很多微博用户对强拆等重大社会性事件较为关心,并就此发表自己看法,曾经有网友调侃,每天上微博有一种皇上批阅奏章的感觉,这种认知经过长时间地不断强化,就会反作用于用户思维和行为,导致微博成为一个公共舆论场和意见聚集地。
再看微信,用户好友多半来自身边,大家更为关注细微的生活点滴。朋友圈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晒自己的生活动态,比如今天吃了什么美食,去了什么好玩的地方。而对自身之外的公共事件则很少关心。这种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由产品的形态和与生俱来的调性决定的。所以,发生没有人谈论鲁甸地震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担忧的情况是,微博的用户只对公共事件感兴趣,而对细微生活漠不关心。而微信的用户只对细微生活感兴趣,对公共事件则漠不关心。互联网产品的调性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网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道德意识。
五、互联网占据人们零散时间,无暇享受生活和真实社交带来的乐趣,疏远亲友关系。
互联网几乎挤占了人们所有的零散时间,上下班的路上,上厕所的时间,亲友聚会等待上餐的时间,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情况严重的,几乎互联网已经成为业余生活的全部,而现实生活则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和刺激程度逐渐让人们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也让人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让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真实社交带来的乐趣。继而使得现实中的亲友关系走向疏远。
好在这一情况已经被得以重视,听说现在许多人聚餐时要事先没收手机,以防止大家坐在一起玩手机。还有一些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广告语:这里没有WIFI ,请与你身边的人交谈。
六、互联网助长人们投机心理,为博得他人关注不择手段。
互联网造就了芙蓉姐姐、凤姐等一个个网络红人,这些红人无一不是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关注,成为“一夜爆红”的典范。网民在网络世界里本身就缺乏存在感,想要博得他人关注,就难免会效仿这些红人的做法,在言行上走极端。
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网络红人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后,多数人居然还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比如芙蓉姐姐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凤姐竟然去了美国。这就更加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试图复制他们的路线,为博得他人关注不择手段。
正是在互联网的这种风气之下,社会公共道德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七、互联网过分夸大行业价值,导致过多人投身互联网业,而非实业。
的确,如今各个行业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身影,但是并非所有行业都要效仿互联网行业的做法。“互联网思维”被炒得最火的时候,就连卖凉皮的都声称自己在用互联网思维创业。互联网的真正价值远没有这个行业的鼓吹者所言的那般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