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
科学教育家
2008年2月第2期
田
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徐宪军
(玉门高级中学甘肃玉门
735211)
【摘要】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六出歧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白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关键词】诸葛亮;北伐;六出岐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于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白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1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
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修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髓被贬家中;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国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同时曹魏大军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军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魏国后方空虚,诸葛亮乘机北伐,与吴国形成两路夹击之势.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f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势(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山战能力胜过魏军,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2
曹操的官渡之战,陆逊的夷陵之役,淝水之战,钜鹿之战,滑铁卢之战,诸葛亮多次北伐,正是在积极地寻找有利时机,而准备扭
转乾坤。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I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I甚至因不堪其扰.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4
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赋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诸葛亮为谋求统一,光复汉室,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
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3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更何况世界军事史上一战而改变天下格局的战例。比比皆是,如
出师北伐可以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
力也将变得更弱。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收稿日期:2008--01--08
万方数据
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徐宪军
玉门高级中学,甘肃,玉门,735211商情·科学教育家SHANGQING2008,""(2)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童力群.Tong Liqun 移民方为大问题——论诸葛亮北伐事业中最大的战略失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2.期刊论文 梁满仓.LIANG Man-cang 《隆中对》的政略修改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 -襄樊学院学报2008,29(10)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3.期刊论文 徐志斌.Xu Zhibin 诸葛亮北伐的争议及其才能质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4.期刊论文 胡以存.HU Yicun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
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论者均以为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出于秦川",与曹魏进行决战.其实,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是"天下有变",在此条件成熟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争,是为预期中的战略进攻作重要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在决战时争取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
5.期刊论文 李殿元.Li Dianyuan 从"兴复汉室"到夺取凉州——诸葛亮"北伐"新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6.期刊论文 刘华.周维学.LIU Hua.ZHOU Wei-xue 蜀汉首次北伐魏延、诸葛亮进兵路线新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千百年来,论者都把蜀汉首次北伐中魏延提出的出兵方案称为子午谷路线或子午谷奇谋,并将其与诸葛亮的陇右路线进行比较和评论.实际上,这是严重的错误.完整的魏延策是褒斜-子午策,但由于魏延策存在行军艰难且后勤保障解决不力的隐患,诸葛亮最终选择了主力行军相对容易的陇右路线.与魏延策的正面进攻相比,诸葛亮策堪称真正的"奇谋".但把二策放在整个北伐中看,又各有其可取之处.
7.期刊论文 朱平 简析诸葛亮北伐的政治心态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6,""(3)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诸葛亮北伐的政治心态:"完胜"、"遥控"、"遁世"、"矛盾".从而从政治心态这一新角度来揭开诸葛亮北伐的秘密.
8.期刊论文 尹韵公 诸葛亮首次北伐新议 -军事历史2003,""(3)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博士,在本文中"推倒旧论,另起笔端",以新的视角纵论诸葛亮首次北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作者"思接千载,近鉴毫端"的求学治史方法.
9.期刊论文 雷震 从军事上看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安康师专学报2002,14(3)
诸葛亮北伐失利的直接原因在于军事方面,即战略构想不当,战略方针及军事进攻方向选择错误;以及战略策略上未能扬长避短和出奇制胜.
10.期刊论文 杨荣新 诸葛亮《隆中对》试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q-kxjyj200802078.aspx授权使用:咸宁学院(xnxy),授权号:65f8d001-f080-4a55-809b-9dea0141b1bc
下载时间:2010年9月7日
86
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
科学教育家
2008年2月第2期
田
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徐宪军
(玉门高级中学甘肃玉门
735211)
【摘要】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六出歧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白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关键词】诸葛亮;北伐;六出岐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于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白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1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
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修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髓被贬家中;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国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同时曹魏大军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军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魏国后方空虚,诸葛亮乘机北伐,与吴国形成两路夹击之势.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f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势(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山战能力胜过魏军,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2
曹操的官渡之战,陆逊的夷陵之役,淝水之战,钜鹿之战,滑铁卢之战,诸葛亮多次北伐,正是在积极地寻找有利时机,而准备扭
转乾坤。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I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I甚至因不堪其扰.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4
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赋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诸葛亮为谋求统一,光复汉室,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
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3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更何况世界军事史上一战而改变天下格局的战例。比比皆是,如
出师北伐可以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
力也将变得更弱。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收稿日期:2008--01--08
万方数据
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徐宪军
玉门高级中学,甘肃,玉门,735211商情·科学教育家SHANGQING2008,""(2)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童力群.Tong Liqun 移民方为大问题——论诸葛亮北伐事业中最大的战略失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2.期刊论文 梁满仓.LIANG Man-cang 《隆中对》的政略修改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 -襄樊学院学报2008,29(10)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3.期刊论文 徐志斌.Xu Zhibin 诸葛亮北伐的争议及其才能质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4.期刊论文 胡以存.HU Yicun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
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论者均以为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出于秦川",与曹魏进行决战.其实,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是"天下有变",在此条件成熟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争,是为预期中的战略进攻作重要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在决战时争取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
5.期刊论文 李殿元.Li Dianyuan 从"兴复汉室"到夺取凉州——诸葛亮"北伐"新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6.期刊论文 刘华.周维学.LIU Hua.ZHOU Wei-xue 蜀汉首次北伐魏延、诸葛亮进兵路线新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千百年来,论者都把蜀汉首次北伐中魏延提出的出兵方案称为子午谷路线或子午谷奇谋,并将其与诸葛亮的陇右路线进行比较和评论.实际上,这是严重的错误.完整的魏延策是褒斜-子午策,但由于魏延策存在行军艰难且后勤保障解决不力的隐患,诸葛亮最终选择了主力行军相对容易的陇右路线.与魏延策的正面进攻相比,诸葛亮策堪称真正的"奇谋".但把二策放在整个北伐中看,又各有其可取之处.
7.期刊论文 朱平 简析诸葛亮北伐的政治心态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6,""(3)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诸葛亮北伐的政治心态:"完胜"、"遥控"、"遁世"、"矛盾".从而从政治心态这一新角度来揭开诸葛亮北伐的秘密.
8.期刊论文 尹韵公 诸葛亮首次北伐新议 -军事历史2003,""(3)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博士,在本文中"推倒旧论,另起笔端",以新的视角纵论诸葛亮首次北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作者"思接千载,近鉴毫端"的求学治史方法.
9.期刊论文 雷震 从军事上看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安康师专学报2002,14(3)
诸葛亮北伐失利的直接原因在于军事方面,即战略构想不当,战略方针及军事进攻方向选择错误;以及战略策略上未能扬长避短和出奇制胜.
10.期刊论文 杨荣新 诸葛亮《隆中对》试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q-kxjyj200802078.aspx授权使用:咸宁学院(xnxy),授权号:65f8d001-f080-4a55-809b-9dea0141b1bc
下载时间:201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