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1. 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2. 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技能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统称为教育

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目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关系

要素: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其到教育影响的人,学校教师是主体,起到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前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实践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纽带。

4. 教育的属性

四个特点

1)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三个要素之前的矛盾的活动

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继承性、瘦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5.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里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6. 教育的发展历史

1)原始社会教育 2)古代社会教育 3)近代社会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7. 原始社会的教育

1)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还谈不上严谨的计划性

2)没有阶级性,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活动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口口相传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7)男女有别,根源在于分动有别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密切的关系

8.古代社会的教育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9. 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

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成为显学,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时期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10西方奴隶社会

A 古希腊 斯巴达,是为了培养武士,五项技能

雅典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B 古印度 教育掌握在婆罗门和佛教的手里

C 古埃及 文史学院 ,学为文士,以僧为吏,以史为吏

封建社会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

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弟子

11. 近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1) 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以及为维护其统治和利益服务

2) 在课堂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3) 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尊重学生积极性和启发式的教育

4) 扩大教育权,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

5)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代替了个别教学制。

12.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

3)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14.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方针的自觉性

2) 有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有利于了解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 有利于了解教师职业以及工作环境

3. 教育学的发展

1) 萌芽阶段

2) 创立阶段

3) 发展阶段

4. 萌芽阶段

国内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战国后期

1) 孔子 《论语》

2) 墨翟 兼爱非攻

3)

国外

1) 苏格拉底,‘产婆术’A 苏格拉底讽刺 B 定义 C 助产术

2) 柏拉图 《理想国》

3)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是百科全书哲学家。教育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

规律教育

4) 昆良体 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学习

5. 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

1)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2)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3) 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

4) 泛智教育

5)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卢梭 《爱弥儿》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观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面讲授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裴斯泰洛奇

1)《林哈德和葛杜德》

2)倡导自然主义

3)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变化

4)提倡情感教育,唉的教育

5)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者

洛克 1)白板说 2)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 将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 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3)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 教育性教学 “不想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知情 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 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 学校即社会

4) 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

1) 生活即教育

2) 社会即学校

3) 教学做合一

6.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马卡莲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思想

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前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范例教学原理》促使学生独立学习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人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感情、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人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为主偶尔有辨析)

1.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分类包括:

1. 个体发育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先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对人口的制约

1)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1) 教育是使人口趋向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全民素质

3.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

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 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的力量

5. 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精神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制约表现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育呢荣的选择

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6. 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

1)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7. 学校文化

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 :

1) 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 学校精神文化或者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

成分。

第四节 教育育人的发展(单选题为主,辨析考身心发展规律)

1.认定身心发展

概念: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

1) 生理的发展

2) 心理的发展

2.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 中学生的外形身高

2) 中学生的体内机能

3) 中学生的脑发育

4) 性发育和性成熟

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 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

的顺序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质变到量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 对于教育的启示

对于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B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总体特征以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

发展任务

2)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待。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不能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度。

C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含义

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统一方面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不同反面的发展速度飞不平衡

2) 对于教育的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人的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成型的时期,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功半,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关键期内施加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D 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它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

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里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

2)对于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者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挥孩子的自身优势,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教育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E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 个别差异的含义

首先:男女性别的差异

其次: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2) 教育工作者要发现研究个体的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

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法论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 人为人的本性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 把基因复制看成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戈塞尔 人为人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

霍尔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登 优生学的代表

2 )外铄轮

荀子 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斯金纳 人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手段加以塑造

3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

4. 影响热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A:遗传物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 :遗传物质的差异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 :遗传物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 遗传物质不能预订或者决定人身心发展

E. 遗传物质具有可塑性

2) 环境

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

A.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 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 个体主观能动性

A.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B.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4)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

B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C,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

A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发展的需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各体发展具有及时性和延时性的价值

D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 教育制度

1. 含义

广义的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定。狭义的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 学制发展趋势

纵向发展趋势

1) 双轨制 英国

2) 单轨制 美国

3) 分支制 前苏联

学制的横向

1) 幼儿阶段 注重早期智力开发和幼小衔接

2) 小学阶段 注重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分流

3) 高等教育阶段 注重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4) 终身化教育 被广泛的提出和得到重视

5) 国际间的学术教育交流日益增强

5. 我国现代教育学的沿革

清末采取废科举兴学堂开始了中国现代学制改革

1902年中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只颁布没有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 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

1922 壬戊学制 六三三学制

6.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年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 加强调中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师教育

3) 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4) 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内容:

1) 确立20世纪末21实际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2) 调整教育结构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1995年颁布《教育法》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 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2) 调整教育机构

3) 构建相互衔接的教育制度

4) 分组管理

5) 多种力量办学

6) 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7) 加大教育投入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 教育优先发展

2)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3) 改革招生选拔和考试评价制度

4) 改革办学体制

200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对学制的规定

7.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学制有纵向划分的学制系统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和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组成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

2010年《纲要》优先发展、鱼人为本(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促进公平(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8. 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

国民教育。

1)强制性 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给予保证

2)普及性 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

3)免费性

9.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1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管理,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体制。

第六节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于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于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指导作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于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于人才培养和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区别,教育目的只含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包含如何培养人

3. 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由高到低是国家的培养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4.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5. 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 托马斯

2)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赫钦斯 巴格莱

3)个人本位论 卢梭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奇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6.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 《决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9.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 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法阵

3)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根本途径

10. 素质教育

概念: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观点: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6)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1. 全面发展教育

A 德育的含义: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观念和思想品质,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条件

2)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 德育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成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普通中学德育的要求

1)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 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

学精神

4) 形成社会主义现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 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B. 智育

含义: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只能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还要完成其他各项任务

智育的意义

1) 智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C 体育含义: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体育的意义

1) 促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

2)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3)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生衰弱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1) 是同学们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D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意义

1)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2)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 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普通中学美育的要求

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E 劳动技师教育的含义:

是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的教育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促进学生优良品质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 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1)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物质产生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

定的纸业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 结合劳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

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F 五育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于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撑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其他四育的作用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 教育科学研究

含义,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对于假设或者理论进行验证,乙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客观规律的活动

中学科研特点:

1. 教育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2. 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3. 研究主题的多元性

4.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 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 解决教育学问题的需要

2) 促进教师专业不断的发展

3)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2. 中学科研教育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

含义: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详细具体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分类

1)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 结构式观察和非机构式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

1) 事先做好准备,制定观察计划

2) 按照计划进行实际观察

3) 及时整理材料

3. 调查法含义: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视为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方法 分类

1)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 现状调查 相关调查 和预测调查

3) 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 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1) 确定调查课题

2) 选择调查对象

3) 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 制定调查计划

5) 实施调查

6)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5. 历史法

含义:通过观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步骤

1) 手机资料 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分类

6. 实验法

含义: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分类

1) 根据场所 实验室试验,自然试验

2) 根据目的 确认性实验、探索性试验、验证性实验

3) 根据自变量的多少 单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

4) 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7. 行动研究法

含义: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研究法的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

2) 拟定研究计划

3) 实施行动研究

4) 进行总结评价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1. 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2. 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技能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统称为教育

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目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关系

要素: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其到教育影响的人,学校教师是主体,起到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前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实践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纽带。

4. 教育的属性

四个特点

1)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三个要素之前的矛盾的活动

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继承性、瘦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5.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里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6. 教育的发展历史

1)原始社会教育 2)古代社会教育 3)近代社会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7. 原始社会的教育

1)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还谈不上严谨的计划性

2)没有阶级性,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活动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口口相传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7)男女有别,根源在于分动有别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密切的关系

8.古代社会的教育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9. 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

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成为显学,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时期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10西方奴隶社会

A 古希腊 斯巴达,是为了培养武士,五项技能

雅典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B 古印度 教育掌握在婆罗门和佛教的手里

C 古埃及 文史学院 ,学为文士,以僧为吏,以史为吏

封建社会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

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弟子

11. 近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1) 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以及为维护其统治和利益服务

2) 在课堂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3) 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尊重学生积极性和启发式的教育

4) 扩大教育权,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

5)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代替了个别教学制。

12.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

3)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14.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方针的自觉性

2) 有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有利于了解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 有利于了解教师职业以及工作环境

3. 教育学的发展

1) 萌芽阶段

2) 创立阶段

3) 发展阶段

4. 萌芽阶段

国内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战国后期

1) 孔子 《论语》

2) 墨翟 兼爱非攻

3)

国外

1) 苏格拉底,‘产婆术’A 苏格拉底讽刺 B 定义 C 助产术

2) 柏拉图 《理想国》

3)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是百科全书哲学家。教育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

规律教育

4) 昆良体 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学习

5. 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

1)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2)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3) 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

4) 泛智教育

5)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卢梭 《爱弥儿》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观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面讲授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裴斯泰洛奇

1)《林哈德和葛杜德》

2)倡导自然主义

3)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变化

4)提倡情感教育,唉的教育

5)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者

洛克 1)白板说 2)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 将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 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3)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 教育性教学 “不想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知情 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 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 学校即社会

4) 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

1) 生活即教育

2) 社会即学校

3) 教学做合一

6.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马卡莲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思想

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前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范例教学原理》促使学生独立学习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人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感情、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人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为主偶尔有辨析)

1.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分类包括:

1. 个体发育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先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对人口的制约

1)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1) 教育是使人口趋向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全民素质

3.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

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 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的力量

5. 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精神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制约表现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育呢荣的选择

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6. 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

1)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7. 学校文化

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 :

1) 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 学校精神文化或者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

成分。

第四节 教育育人的发展(单选题为主,辨析考身心发展规律)

1.认定身心发展

概念: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

1) 生理的发展

2) 心理的发展

2.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 中学生的外形身高

2) 中学生的体内机能

3) 中学生的脑发育

4) 性发育和性成熟

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 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

的顺序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质变到量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 对于教育的启示

对于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B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总体特征以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

发展任务

2)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待。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不能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度。

C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含义

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统一方面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不同反面的发展速度飞不平衡

2) 对于教育的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人的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成型的时期,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功半,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关键期内施加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D 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它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

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里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

2)对于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者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挥孩子的自身优势,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教育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E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 个别差异的含义

首先:男女性别的差异

其次: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2) 教育工作者要发现研究个体的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

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法论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 人为人的本性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 把基因复制看成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戈塞尔 人为人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

霍尔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登 优生学的代表

2 )外铄轮

荀子 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斯金纳 人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手段加以塑造

3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

4. 影响热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A:遗传物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 :遗传物质的差异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 :遗传物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 遗传物质不能预订或者决定人身心发展

E. 遗传物质具有可塑性

2) 环境

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

A.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 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 个体主观能动性

A.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B.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4)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

B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C,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

A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发展的需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各体发展具有及时性和延时性的价值

D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 教育制度

1. 含义

广义的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定。狭义的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 学制发展趋势

纵向发展趋势

1) 双轨制 英国

2) 单轨制 美国

3) 分支制 前苏联

学制的横向

1) 幼儿阶段 注重早期智力开发和幼小衔接

2) 小学阶段 注重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分流

3) 高等教育阶段 注重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4) 终身化教育 被广泛的提出和得到重视

5) 国际间的学术教育交流日益增强

5. 我国现代教育学的沿革

清末采取废科举兴学堂开始了中国现代学制改革

1902年中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只颁布没有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 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

1922 壬戊学制 六三三学制

6.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年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 加强调中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师教育

3) 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4) 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内容:

1) 确立20世纪末21实际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2) 调整教育结构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1995年颁布《教育法》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 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2) 调整教育机构

3) 构建相互衔接的教育制度

4) 分组管理

5) 多种力量办学

6) 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7) 加大教育投入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 教育优先发展

2)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3) 改革招生选拔和考试评价制度

4) 改革办学体制

200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对学制的规定

7.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学制有纵向划分的学制系统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和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组成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

2010年《纲要》优先发展、鱼人为本(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促进公平(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8. 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

国民教育。

1)强制性 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给予保证

2)普及性 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

3)免费性

9.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1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管理,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体制。

第六节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于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于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指导作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于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于人才培养和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区别,教育目的只含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包含如何培养人

3. 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由高到低是国家的培养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4.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5. 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 托马斯

2)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赫钦斯 巴格莱

3)个人本位论 卢梭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奇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6.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 《决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9.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 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法阵

3)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根本途径

10. 素质教育

概念: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观点: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6)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1. 全面发展教育

A 德育的含义: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观念和思想品质,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条件

2)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 德育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成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普通中学德育的要求

1)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 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

学精神

4) 形成社会主义现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 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B. 智育

含义: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只能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还要完成其他各项任务

智育的意义

1) 智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C 体育含义: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体育的意义

1) 促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

2)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3)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生衰弱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1) 是同学们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D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意义

1)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2)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 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普通中学美育的要求

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E 劳动技师教育的含义:

是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的教育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促进学生优良品质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 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1)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物质产生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

定的纸业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 结合劳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

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F 五育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于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撑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其他四育的作用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 教育科学研究

含义,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对于假设或者理论进行验证,乙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客观规律的活动

中学科研特点:

1. 教育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2. 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3. 研究主题的多元性

4.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 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 解决教育学问题的需要

2) 促进教师专业不断的发展

3)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2. 中学科研教育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

含义: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详细具体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分类

1)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 结构式观察和非机构式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

1) 事先做好准备,制定观察计划

2) 按照计划进行实际观察

3) 及时整理材料

3. 调查法含义: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视为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方法 分类

1)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 现状调查 相关调查 和预测调查

3) 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 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1) 确定调查课题

2) 选择调查对象

3) 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 制定调查计划

5) 实施调查

6)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5. 历史法

含义:通过观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步骤

1) 手机资料 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分类

6. 实验法

含义: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分类

1) 根据场所 实验室试验,自然试验

2) 根据目的 确认性实验、探索性试验、验证性实验

3) 根据自变量的多少 单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

4) 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7. 行动研究法

含义: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研究法的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

2) 拟定研究计划

3) 实施行动研究

4) 进行总结评价


相关文章

  • 电子信息工程2
  • 子信息工程专业 04023001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192-10-1.2] 内容提要: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 ...查看


  • 2012版 科学教育方案 2
  • 贵 阳 学 院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科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方向)本科专业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大类:(科学教育) 专业代码:(040108)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制 定: 审 核: 批 准: 2012年8月 科学教育(科学技 ...查看


  • 电子与信息技术1
  • 中等职业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4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 ...查看


  • 2016国家电网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考试大纲
  • 2016 奕诚教育 2016 国家电网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考试大纲 招聘高校毕业生考试大纲 类别 序号 主要知识结构 1 2 3 备注 一般能力 4 1 电力与 能源战略 2 3 4 企业文化 1 1 2 3 4 5 6 高等数学 7 8 1 ...查看


  • 山东自考科目一览
  • 一.商务英语(本科) 专业代码050218 主考院校: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学分) 3.日语(6学分) 4.高级英语(12学分) 5.英 ...查看


  • 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 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 ...查看


  • 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
  • 整傩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傩系 袁银传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科学的整体体系,其整体性包括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理论 内容的整体性.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查看


  • 泰勒原理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启示
  • 泰勒原理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启示 摘要: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的教育思想在课程研究 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结合泰勒原理分析当前高校公共艺术 课程中的问题,对我们提高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规范课程 设计,促 ...查看


  • 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
  • 淄博市公安局 淄博市教育局 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淄公发„2011‟84号 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试行)> 的通 知 各公安分(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日,公安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 ...查看


  • 高考军事类专业荟萃
  • 军事类院校相关专业荟萃 1.测量工程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测量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测量学.测量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在各种工程(如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矿山.海洋建筑.大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