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作者:李磊

学校:许昌电大 年级:06春 学号:061140229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组成员:

职称:

职称:

职称:

答辩日期:2007年 月 日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李 磊

时间:2007年10月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小说更是一枝独秀,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们”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女性的形象。祥林嫂,单四嫂子这两个失子的寡妇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权力,她们受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道德枷锁的束缚,最终被封建宗法制度、封建迷信所扼杀。子君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爱情,却痛苦悲惨地死去,爱姑斗争了却被丈夫休掉,也正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严重迫害。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女性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 女性 束缚 压迫 悲剧形象

鲁迅——中国小说的奠基人。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文学活动,是他这种追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民族灵魂的改造和推动社会变革作为实现目标,并从这个角度去寻求文学的本质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契合点,把对文学审美超越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在这些涉及到女性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女性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两个失去儿子的寡妇的悲剧形象

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都是加在女人身上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而失去了儿子的寡妇几乎失去了生存的权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初出场时,她很坚强,丧失丈夫,成为寡妇,虽然已使鲁四老爷皱眉,但并没有难倒这位能干的农妇。她“手脚都壮大大”、“安分耐劳”、“整天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人”、“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着„„然而她又满足,嘴边渐渐地有了笑影”②她的全部希望只是以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后来婆婆打探到她的行踪,把她抢回去,又把她像牲畜那样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她恪守贞操观念坚决不从,并以死相威胁,但最终还是屈服了,然而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挎她,儿子阿毛被狼叨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使她的两颊消失了血色。她的脸上整日的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手脚也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也坏了,然而她还留着一个母亲的尊严和悲哀,还抱有这种尊严和悲哀将赢得人们的同情的希望,虽然这种母爱的自尊和希望在她都是完全不自觉的。因此,她就不自觉地只是向人倾诉她的悲哀,好像她的灵魂也因此得到了安慰,主的不满和已经觉得周围的冰冷也好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被母亲强撑着的坚强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终于垮下来了,镇上了人嘲笑她,奚落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来吓唬她,劝她到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当作替身为自己赎罪。精神的恐怖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她变得神情萎顿,动作迟钝,却还是默默地操作,以终年劳动所得捐了一条门槛,满以为已经出脱罪孽,可以重新做人,因此“神气很舒畅,眼光又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③可是,当她又一次担然拿起祭器时,不期然却又一次遭受到惊慌的呵斥:“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之后,小说这样写道:“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深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偶人。”④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能力;就这样,她承受着人们的嘲笑,歧视与冷眼,带着“地狱是否有无”的疑惑与恐怖,死在人们祝福的除夕夜。她可以忍受物质的困乏和剥削,但却无法抵挡精神上的侮辱与被威胁、被剥夺。

在重重的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甚至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权力,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他们的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这些人里也包括与祥林嫂同属社会最底层的女人柳妈。

祥林嫂在“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阴间有没有地狱”的疑惑中死去,而活着的人就有明白的

吗?祥林嫂到处向人倾诉她的痛苦,人们的反应如何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哀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⑤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她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只是供人们消遣的故事。这些老女人正是在欣赏她人的痛苦过程中,欣赏自己的表演,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致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她们中又何尝没有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而祥林嫂的死,她们就没有帮凶之嫌?这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的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在另一篇小说《明天》里也塑造了一个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她和祥林嫂的共同之处是年轻守寡,有三岁的儿子,她的命运该比祥林嫂好得多吧?——有子可守又无婆婆捆了卖她。但她同样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她与祥林嫂一样不惜力气的劳作,用双手纺出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儿子是她的希望和寄托,然而她的儿子——宝儿突然生了病且死掉了。小说描写单四嫂子求神求医,尽她的一切力量想救活她儿子,然而儿子死掉了,她受到了比丧夫更沉重的打击,这个“粗苯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自己纺着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要卖馄饨,卖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⑥(而这种信念和希望,又何尝不是贺家奥的祥林嫂的信念和希望?)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与希望,她怎么还能活得下去?她把希望寄托的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这是多么可怜又无奈的寄托啊。一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怎样摆脱蓝皮阿五们的纠缠与凌辱?这没有结局的悲剧是震撼人心的。

二、两个年轻女人的悲剧形象。

《伤逝》中的子君,《离婚》中的爱姑,这两个年轻的女性她们虽然身伤不同,但都年轻,都受过新思想的影响(虽程度不同)都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却都不可避免的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原想写:“两个年轻女人的爱情悲剧”,但爱姑无爱情;写“家庭悲剧”,可子君的家庭又不被承认,只好让“悲剧”这个中心词缺一个定语吧。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⑦便是女性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伟大宣言,在个性解放信念的支持下,她冲破家庭封建专制的牢笼和涓生大胆携起手来,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小家庭。为了了取得恋爱自由的胜利,她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无所畏惧。贯穿她整个思想和行动的只有一个字是“爱”。涓生奉献给子君的是纯真热烈的爱,子君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也是因为爱情,支持他们理想的是爱,自由结合成了他们爱情的目标,斗争的终点。子君虽然冲出了封建旧家庭的小牢笼,却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新的生活没有给子君带来任何新理想和信念,她陷入了新的狭窄的家庭樊笼中。

婚后,子君却满足于安逸的家庭生活,她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没有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以饲养油鸡和叭儿狗为乐,不愿再有更大的生活目标。对涓生的“怒色”她可以视而不见,她已完全变成了只能拽着丈夫的衣角生活的平庸的家庭妇女了。以前他们有谈不完的共同话题,而现在她最感兴趣的是对以前的热恋情景的回忆。生活的空虚和缺乏理想,使她眼界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平庸。思想的局限和性格上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虽然她依然认为生活还是“安宁和幸福”的,但这平庸的爱情“是必定要凝固的”。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竽被解职了,她们那点“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⑧的最低生活保障也没有了,他们失去了爱情生活所依附的经济基础。这个打击是沉重的,使“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强打精神说出了“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是那样的虚弱压力。在与旧社会的抗争中,力量单薄,孤立无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懦弱的。他们也曾努力过,涓生四处求职,子君忍饥受冻,操持家务,但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欢乐,无法战胜旧势力的侵袭。在饥饿的威胁下,他们思想感情上的裂痕不断扩大,爱情悲剧急剧发展。终于,涓生认为子君是累赘,“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分离”,宣布了爱情的死亡——“我已经不爱你了”。

子君,这个为了爱忘记一切的少女,爱情就是她借以维持生命的一切,失去了爱的温暖和鼓舞,就陷入了绝境。正如鲁迅在杂文《娜垃走后怎样》中说的,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似的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子君走出封建家庭,在旧势力压迫下,又回到封建家庭中去。她走了,没有留下字迹,因为涓生已经宣布不爱爱她了,但是她难以斩断对涓生,对他们小家庭的情丝,她把这个家庭仅能维持残生的全部生活资料——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几十枚铜元“聚集在一处”,在“不言中”希望涓生“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这一催人泪下的细节,是一幅怎样的凄惨画面啊;看到了被封建势力摧残的纯洁爱情;看到了善良的子君对涓生的真

挚、无私、深沉而又悲切的无言的爱。

子君悲惨地死了,在交织着痛苦和愤恨的无可奈何中默默地死去了。一个高唱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战歌的勇敢无畏的新女性,由于盲目地追求爱,又盲目地失去爱,以至最后盲目的死了,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是多么凄惨的结局啊!子君前后的变化和最终的悲剧,贯穿着一条人格线索,即由最初的独立人格到后来的依附人格的变化,或者说其人格原本就是非常表面和肤浅的。子君这一形象的独特价值之一,就是对于常醒后的中国知识女性的人格的探讨和追踪,并且达到了非常深刻的程度。

让我们再来看看《离婚》中的爱姑。她是一个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丈夫要抛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丈夫家只好请出“和知县大老爷换贴”的七大人来调停。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但又没文化,没见过世面。她以为欺压她只是个别人,认定丈夫“小畜生”和公公“老畜生”是她的对头,却不知道她的真正对头是封建制度是为她的肉眼看不见的一种势力。不论她的心理准备有多充分。七大人的装腔作势,玩“屁塞”,吸鼻烟,都使作为乡下人的爱姑感到高深莫测,她一向无所畏惧,可也“不由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表面上,她一再虚张声势,大声要求七大人给自己做主,可是,七大人让仆人给自己装鼻烟的一声“来„„兮!”就使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误认为七大人要对自己不客气了,看原文中这段话:爱姑知道意外的事情就要到来,那事情是万料不到的,也防不了的。她这时才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后悔,不由的自己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⑨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失败也是惨重的。辛亥革命没能将反封建进行到底,她的这种反抗性就得不到保护,自然也不会有胜利的可能,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多么幼稚和软弱。

爱姑的思想远没有摆脱封建统治思想的钳制,是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在外姘上了小寡妇,还无礼打骂自己,那么首先提出离婚的应该是她,但事实是男方提出离婚,而她不肯。她的理由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根据的还是封建的老规矩,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原则。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爱姑有这样的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连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活,她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她闹了三年,并不是闹离婚,而是为赌气,为了不被“撇掉”,也就是为了不被休回娘家去。最后的结果离婚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婚,而是以离婚为名,行休妻之实,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粗浅的,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为其“读书知理”的虚伪外衣所蒙蔽,她性格的泼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狭隘、幼稚、糊涂,对封建统治者迷信、幻想、敬畏。离婚是她的悲剧,而失败了还不认识自己的敌人,还对他存着敬畏,这更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帖帖地去,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地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极富时代色彩的悲剧人物,如《药》中的两个老太太。华小栓虽吃了人血馒头可还是死了,悲哀的老母亲祭奠她的儿子;革命者夏瑜的血成了他为之奋斗的人的药,夏四奶奶也来祭奠她的儿子了。两个老母亲都失去了生命的支柱,她们此时此地的相见,怎不令人心痛欲碎,而两个老太太的悲剧,不正暴露了国民的愚昧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

鲁迅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用犀利的笔,向世人剖析了国人的灵魂,他怀着对女性命运深深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能够在那么短小的篇幅里映照出时代的缩影,这归功于他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更归功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今天我们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加深了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并从中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艰辛与悲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转引自刘增杰主编《中国现当代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第2页。

②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8、9页。

③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15页。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15页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13页。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4页。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第77页。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第82页。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23页。

参考文献:

1、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第2次印刷。

2、 顾圣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1998年5月第2次

印刷。

3、 刘增杰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

印刷。

4、 张舟子、井立昂《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2

年5月第1次印刷。

5、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 唐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辽宁第3次印刷。

7、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北京第1版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作者:李磊

学校:许昌电大 年级:06春 学号:061140229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组成员:

职称:

职称:

职称:

答辩日期:2007年 月 日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李 磊

时间:2007年10月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小说更是一枝独秀,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们”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女性的形象。祥林嫂,单四嫂子这两个失子的寡妇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权力,她们受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道德枷锁的束缚,最终被封建宗法制度、封建迷信所扼杀。子君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爱情,却痛苦悲惨地死去,爱姑斗争了却被丈夫休掉,也正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严重迫害。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女性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 女性 束缚 压迫 悲剧形象

鲁迅——中国小说的奠基人。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文学活动,是他这种追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民族灵魂的改造和推动社会变革作为实现目标,并从这个角度去寻求文学的本质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契合点,把对文学审美超越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在这些涉及到女性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女性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两个失去儿子的寡妇的悲剧形象

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都是加在女人身上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而失去了儿子的寡妇几乎失去了生存的权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初出场时,她很坚强,丧失丈夫,成为寡妇,虽然已使鲁四老爷皱眉,但并没有难倒这位能干的农妇。她“手脚都壮大大”、“安分耐劳”、“整天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人”、“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着„„然而她又满足,嘴边渐渐地有了笑影”②她的全部希望只是以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后来婆婆打探到她的行踪,把她抢回去,又把她像牲畜那样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她恪守贞操观念坚决不从,并以死相威胁,但最终还是屈服了,然而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挎她,儿子阿毛被狼叨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使她的两颊消失了血色。她的脸上整日的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手脚也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也坏了,然而她还留着一个母亲的尊严和悲哀,还抱有这种尊严和悲哀将赢得人们的同情的希望,虽然这种母爱的自尊和希望在她都是完全不自觉的。因此,她就不自觉地只是向人倾诉她的悲哀,好像她的灵魂也因此得到了安慰,主的不满和已经觉得周围的冰冷也好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被母亲强撑着的坚强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终于垮下来了,镇上了人嘲笑她,奚落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来吓唬她,劝她到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当作替身为自己赎罪。精神的恐怖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她变得神情萎顿,动作迟钝,却还是默默地操作,以终年劳动所得捐了一条门槛,满以为已经出脱罪孽,可以重新做人,因此“神气很舒畅,眼光又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③可是,当她又一次担然拿起祭器时,不期然却又一次遭受到惊慌的呵斥:“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之后,小说这样写道:“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深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偶人。”④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能力;就这样,她承受着人们的嘲笑,歧视与冷眼,带着“地狱是否有无”的疑惑与恐怖,死在人们祝福的除夕夜。她可以忍受物质的困乏和剥削,但却无法抵挡精神上的侮辱与被威胁、被剥夺。

在重重的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甚至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权力,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他们的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这些人里也包括与祥林嫂同属社会最底层的女人柳妈。

祥林嫂在“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阴间有没有地狱”的疑惑中死去,而活着的人就有明白的

吗?祥林嫂到处向人倾诉她的痛苦,人们的反应如何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哀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⑤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她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只是供人们消遣的故事。这些老女人正是在欣赏她人的痛苦过程中,欣赏自己的表演,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致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她们中又何尝没有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而祥林嫂的死,她们就没有帮凶之嫌?这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的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在另一篇小说《明天》里也塑造了一个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她和祥林嫂的共同之处是年轻守寡,有三岁的儿子,她的命运该比祥林嫂好得多吧?——有子可守又无婆婆捆了卖她。但她同样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她与祥林嫂一样不惜力气的劳作,用双手纺出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儿子是她的希望和寄托,然而她的儿子——宝儿突然生了病且死掉了。小说描写单四嫂子求神求医,尽她的一切力量想救活她儿子,然而儿子死掉了,她受到了比丧夫更沉重的打击,这个“粗苯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自己纺着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要卖馄饨,卖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⑥(而这种信念和希望,又何尝不是贺家奥的祥林嫂的信念和希望?)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与希望,她怎么还能活得下去?她把希望寄托的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这是多么可怜又无奈的寄托啊。一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怎样摆脱蓝皮阿五们的纠缠与凌辱?这没有结局的悲剧是震撼人心的。

二、两个年轻女人的悲剧形象。

《伤逝》中的子君,《离婚》中的爱姑,这两个年轻的女性她们虽然身伤不同,但都年轻,都受过新思想的影响(虽程度不同)都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却都不可避免的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原想写:“两个年轻女人的爱情悲剧”,但爱姑无爱情;写“家庭悲剧”,可子君的家庭又不被承认,只好让“悲剧”这个中心词缺一个定语吧。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⑦便是女性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伟大宣言,在个性解放信念的支持下,她冲破家庭封建专制的牢笼和涓生大胆携起手来,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小家庭。为了了取得恋爱自由的胜利,她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无所畏惧。贯穿她整个思想和行动的只有一个字是“爱”。涓生奉献给子君的是纯真热烈的爱,子君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也是因为爱情,支持他们理想的是爱,自由结合成了他们爱情的目标,斗争的终点。子君虽然冲出了封建旧家庭的小牢笼,却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新的生活没有给子君带来任何新理想和信念,她陷入了新的狭窄的家庭樊笼中。

婚后,子君却满足于安逸的家庭生活,她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没有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以饲养油鸡和叭儿狗为乐,不愿再有更大的生活目标。对涓生的“怒色”她可以视而不见,她已完全变成了只能拽着丈夫的衣角生活的平庸的家庭妇女了。以前他们有谈不完的共同话题,而现在她最感兴趣的是对以前的热恋情景的回忆。生活的空虚和缺乏理想,使她眼界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平庸。思想的局限和性格上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虽然她依然认为生活还是“安宁和幸福”的,但这平庸的爱情“是必定要凝固的”。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竽被解职了,她们那点“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⑧的最低生活保障也没有了,他们失去了爱情生活所依附的经济基础。这个打击是沉重的,使“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强打精神说出了“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是那样的虚弱压力。在与旧社会的抗争中,力量单薄,孤立无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懦弱的。他们也曾努力过,涓生四处求职,子君忍饥受冻,操持家务,但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欢乐,无法战胜旧势力的侵袭。在饥饿的威胁下,他们思想感情上的裂痕不断扩大,爱情悲剧急剧发展。终于,涓生认为子君是累赘,“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分离”,宣布了爱情的死亡——“我已经不爱你了”。

子君,这个为了爱忘记一切的少女,爱情就是她借以维持生命的一切,失去了爱的温暖和鼓舞,就陷入了绝境。正如鲁迅在杂文《娜垃走后怎样》中说的,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似的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子君走出封建家庭,在旧势力压迫下,又回到封建家庭中去。她走了,没有留下字迹,因为涓生已经宣布不爱爱她了,但是她难以斩断对涓生,对他们小家庭的情丝,她把这个家庭仅能维持残生的全部生活资料——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几十枚铜元“聚集在一处”,在“不言中”希望涓生“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这一催人泪下的细节,是一幅怎样的凄惨画面啊;看到了被封建势力摧残的纯洁爱情;看到了善良的子君对涓生的真

挚、无私、深沉而又悲切的无言的爱。

子君悲惨地死了,在交织着痛苦和愤恨的无可奈何中默默地死去了。一个高唱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战歌的勇敢无畏的新女性,由于盲目地追求爱,又盲目地失去爱,以至最后盲目的死了,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是多么凄惨的结局啊!子君前后的变化和最终的悲剧,贯穿着一条人格线索,即由最初的独立人格到后来的依附人格的变化,或者说其人格原本就是非常表面和肤浅的。子君这一形象的独特价值之一,就是对于常醒后的中国知识女性的人格的探讨和追踪,并且达到了非常深刻的程度。

让我们再来看看《离婚》中的爱姑。她是一个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丈夫要抛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丈夫家只好请出“和知县大老爷换贴”的七大人来调停。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但又没文化,没见过世面。她以为欺压她只是个别人,认定丈夫“小畜生”和公公“老畜生”是她的对头,却不知道她的真正对头是封建制度是为她的肉眼看不见的一种势力。不论她的心理准备有多充分。七大人的装腔作势,玩“屁塞”,吸鼻烟,都使作为乡下人的爱姑感到高深莫测,她一向无所畏惧,可也“不由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表面上,她一再虚张声势,大声要求七大人给自己做主,可是,七大人让仆人给自己装鼻烟的一声“来„„兮!”就使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误认为七大人要对自己不客气了,看原文中这段话:爱姑知道意外的事情就要到来,那事情是万料不到的,也防不了的。她这时才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后悔,不由的自己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⑨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失败也是惨重的。辛亥革命没能将反封建进行到底,她的这种反抗性就得不到保护,自然也不会有胜利的可能,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多么幼稚和软弱。

爱姑的思想远没有摆脱封建统治思想的钳制,是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在外姘上了小寡妇,还无礼打骂自己,那么首先提出离婚的应该是她,但事实是男方提出离婚,而她不肯。她的理由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根据的还是封建的老规矩,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原则。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爱姑有这样的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连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活,她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她闹了三年,并不是闹离婚,而是为赌气,为了不被“撇掉”,也就是为了不被休回娘家去。最后的结果离婚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婚,而是以离婚为名,行休妻之实,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粗浅的,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为其“读书知理”的虚伪外衣所蒙蔽,她性格的泼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狭隘、幼稚、糊涂,对封建统治者迷信、幻想、敬畏。离婚是她的悲剧,而失败了还不认识自己的敌人,还对他存着敬畏,这更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帖帖地去,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地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极富时代色彩的悲剧人物,如《药》中的两个老太太。华小栓虽吃了人血馒头可还是死了,悲哀的老母亲祭奠她的儿子;革命者夏瑜的血成了他为之奋斗的人的药,夏四奶奶也来祭奠她的儿子了。两个老母亲都失去了生命的支柱,她们此时此地的相见,怎不令人心痛欲碎,而两个老太太的悲剧,不正暴露了国民的愚昧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

鲁迅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用犀利的笔,向世人剖析了国人的灵魂,他怀着对女性命运深深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能够在那么短小的篇幅里映照出时代的缩影,这归功于他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更归功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今天我们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加深了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并从中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艰辛与悲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转引自刘增杰主编《中国现当代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第2页。

②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8、9页。

③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15页。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15页 鲁迅:《祝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河南第一次印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13页。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4页。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第77页。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第82页。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23页。

参考文献:

1、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第2次印刷。

2、 顾圣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1998年5月第2次

印刷。

3、 刘增杰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

印刷。

4、 张舟子、井立昂《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2

年5月第1次印刷。

5、 鲁迅:《鲁迅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 唐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辽宁第3次印刷。

7、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北京第1版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相关文章

  •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 ...查看


  •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再认识
  •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高级中学 井永战 邮编:710089 内容要点 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 ...查看


  •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写于他接受许广平之后
  • 悲剧是一种经验 --<伤逝>与鲁迅的爱情 高一10 李西月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写于他接受许广平之后.鲁迅深知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既会有渴望的爱情也会有旁人的攻击,这篇小说就是鲁迅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现代文学论文 1
  • 论<祝福>的艺术成就 摘要: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后由作者编入短篇小说 集<彷徨>.鲁迅在<祝福>中以"我"的见闻为叙述线索,通过对鲁镇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身 ...查看


  • 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第57卷 第5期 2004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 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Vol. 57. No. 5Sept. 2004. 540~545 p 中国文学 萧红的 ...查看


  • 伤逝赏析1
  •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 从昨晚掌灯时分,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