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1. 科学研究是以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验的、严谨的方法来探讨对于现象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假设命题。 管理研究是以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验的、严谨的方法来探讨管理决策需要认识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的问题。

2. 按研究目的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政策研究。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象和事件加以描述,研究变量的分布,变量间的关系

3. 按研究的时间特征分类,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近似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研究设计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研究某种现象的横断面。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多属于横向研究。有些解释性研究也可以是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即对一段时期内的情况进行研究。纵向研究的特殊类型分为趋势研究、特征组研究、定组研究、近似纵向研究。

4. 按研究层次分类.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为了取得有关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的或具体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基础研究:针对具体实际应用目的或目标,为获得应用原理(机理、规律)性新知识的研究。 应用研究:针对具体实际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为获得应用性新知识的研究。

5. 按研究功能分为:发现研究、示范研究、反驳研究、重复研究。

6. 按研究内容分为: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价值研究、评价研究

7. 在评价研究中要考察规范研究提出的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价研究涉及方案、准则、权重、尺度、阈值和判断等六大要素。

8. 管理研究的个性模式是指通过列举大量的独立原因去解释某一行为或事件。共性模式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

9. 分析单位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

10. 体系错误是指用一个分析单位作研究却用另一个分析单位作结论导致的错误。

11. 管理研究的要求:系统性、客观性、有效性、目的导向。

系统性:研究过程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严谨的组织;客观性:所依据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是客观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因研究者或研究过程的影响所造成的偏差,所使用的概念、变量、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目的导向:要解决特定的问题。

12. 管理研究须说明的问题:

①为何研究该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范围如何界定?

②该研究课题涉及的相关变量有哪些,变量间关系如何,有何理论背景支持,或依据何种推理形成假设?

③如何将变量的定义转换成操作化定义?

④研究对象及其特性,调查样本大小及其依据,样本具有代表性的证据。

⑤用什么方法收集资料,如果用二手资料,对资料的来源、可信性、代表性的说明。

⑥如何控制调查、实验、观察的偏差?研究设计有何缺点,这些缺点对研究结果有何影响?

⑦用何统计方法分析资料,局限性如何,如何克服统计方法的局限性,统计的显著性及其标准。 ⑧研究结论是否基于资料分析,研究结论的使用条件,所提的建议是否依据研究结论,建议是否与研究目的相吻合?

⑨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3. 管理研究中常见的问题:①对资料是如何取得的,交待不清;②决定调查样本的大小没有统计理论依据;③没有说明数据的形态、所用的统计方法以及所有方法的局限性;④所用的统计方法单一,很少提到统计结果的统计意义;⑤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牵强。

1. 近代科学哲学的总体框架是逻辑实证主义

2. 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3. 归纳是由特殊事件或部分证据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演绎是由前提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

归纳法是从对数据的观察开始并从中发展出能够解释观察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演绎法是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并将其运用于特殊事件的研究方法。

4. 归纳主义模式:①通过一定的归纳程序,揭示事物的规律。②事例在量的方面,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分,在质的方面要具有典型性。③科学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过程和证伪过程。④通过一系列中间公理逐级上升为普通公理的过程。

5. 演绎主义相信有先验知识,认为依靠理智的力量,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从正确条件出发演绎而来的结论能提供绝对正确的结果。

演绎主义模式认为观察和实验是联系先验演绎与具体世界的中间环节。

演绎主义难于:公理的来源问题,以及如何确定公理的真理性问题。

6. 假设主义认为,假设是依靠直觉、猜测的作用发明出来的,在事实和假设之间存在着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加以沟通的裂缝O „„H 。

假设主义承认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假设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理论要用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在于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

7. 溯因法把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这样可以弄清事物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假设。

8. 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证伪主义认为,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数学和物理学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历史主义认为过去不是科学的学科,以后可以发展为科学或半科学。

9. “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科学之为科学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是因为它要受经验的检验,要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和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

10. 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交替演进的过程。库恩把科学革命定义为范式的更替。 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科学研究规范。范式包括四个方面:世界观背景(共同信念);社会背景(共同遵守的惯例和成规);理论背景;仪器和方法。

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成熟了,就叫作“常规科学”,不成熟的范式叫作“前科学”。前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或常规科学发展为另外一个常规科学,都要经过革命。

11. 拉卡托斯“研究纲领”学说:认为,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硬核”。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则是硬核的“保护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和保护带这两部分组成的。硬核受到保护带的保护,保护带的作用是在保护硬核时经受检验或被抛弃。如果硬核也要修改,研究纲领也就瓦解

研究纲领的发展有两条发展渠道:反面启发法是从与研究纲领不同的方面来修改保护带。正面启发法是从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出发来指导科学研究。

研究纲领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指导实践;本身是否有所创造发展。

12. 非理性主义理论主要有:观察渗透理论;理论不可证实;理论不可证伪;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 观察渗透理论: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理论不可证实:或然永远不等于必然,或然方法是不可靠的;

理论不可证伪:按照证伪演绎的逻辑,理论上的预见只要有一次失败,理论就可以完全证伪。

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动力是非理性的因素。

1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客体,社会科学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

1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①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可逆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逆的。

②自然现象是确定的,社会现象是不确定的。

③自然现象的类属是清晰的,社会现象的类属是难以分清的

④自然现象的宏观变化是低频的,社会现象的变化是高频的。

15.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社会科学研究要考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涉及社会价值判断问题;研究结果显得更有争议性

16. 科学标准包括:理性原则;实践原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17. 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特征:①研究者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②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设计。 ③科学研究应能对逻辑上发展的假设进行测试,以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

④研究应能在其它相似的环境下重复,并得到一致的结果。

⑤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⑥研究结论可推广到一定的应用范围。

⑦研究框架应注意简单和经济。

18. 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领域;理论应该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理论的假设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应注意理论的简洁性;理论应具有可验证性

19. 思想的谬误:削足适履;先入为主;以讹传讹;思维定势。

20. 获得知识的方法:未经证实的意见;不言而喻的真理;权威;个案研究;科学方法;数学模式

21. 支持自发假设的主要信息来源:思考和逻辑分析;权威的意见;舆论的影响;观察;过去的经验。

22. 社会科学研究与常识获取的区别:

第一,常识是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如何行动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预期、直觉或假定的一般知识;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同时通过批判地审查这些理论来增加其准确性。

第二,最主要的的区别在于它对有偏差的判断更敏感。

第三,社会科学家注重理论结构与可观察指标之间的联系。关注理论概念的度量。

第四,获得常识是个体的行为,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群体行为。

第五,社会科学由交互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组成,实证研究是用来对理论加以检验的。

1. 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问题的识别与界定;构建理论框架与形成假设;概念的操作化;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的解释、改进与应用。

2. 管理研究的课题通常来自:待解决的特定管理问题; 与现有认识相矛盾的事件;要证实某一结果或预测某一事件;有关管理的环境、对象、活动等规律的假说;由理论演绎引致的对管理现象的新认识;研究者的兴趣及对某事的独特看法。

3. 管理研究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核心,管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管理研究的起点。

4. 管理研究问题的形成:现象的确认;问题的确认;管理问题的陈述。

5. 理论是对某一方面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管理理论是由相互关联的概念、变量和陈述组成的集合。

6. 理论的形成过程: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推理假设

7. 理论的特征:理论由若干个命题组成;它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包含了理论概念与用以量度概念的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假定关联。

除此之外,一个好的理论还应具有如下特征:理论中不存在逻辑矛盾;应得到其它与之相关理论的支持,具有理论基础;应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概念可以操作化,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证伪或证实;具有探索性,可衍生出新知识,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8. 一个理论是否有用要看三个方面:是否提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经过验证的解释;是否提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9. 理论包括四个要素:概念、变量、陈述及其形式。

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的抽象,被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抽象的概念是Constructs 。 变量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表达。

陈述是对概念之间关系进行的描述。

陈述有不同的形式,理论可用多种形式表达,构成理论的陈述必须被系统地组织在一个逻辑框架中,理论应当对问题给出一个直观的解释。

10. 概念的特点:概念化: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概念是“公有”的;概念化过程是“自私”的;概念不是存在的实物,但是可以观测。

12. 概念的复杂性表现为:概念具有多个维度的意义;对同一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的参照物,难以视觉化;

13. 变量是属性的逻辑组合,属性是客体的特征。

14. “命题”是陈述的基本形式,是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次分类包括“假设”、“公理”、“定理”。“公理”被视为无可争议的断言;“假定”指被认为是真实的事情;“定理”是由公理或假定演绎而来的命题。

15. “假设”是对现象的暂时性的解释,是对一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真伪的事实的臆测(assumption )性陈述。

假设的作用:引导研究的方向;指出统计测试的对象和内容;提供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启发研究者思考研究发现的涵义。

16. 直接界定即通过描述事物可观察的特征而对概念下定义;操作性界定是把概念与可观察到的特征联

系起来的一种界定方法;理论性界定从理论体系中获得自身意义的一种概念界定方法。

17. 假设/命题包括两个层次关系的陈述: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假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或更多概念按一定方向相应变化的关系。

如果一个Construct 的变化引起另一个Construct 的变化,就称这两个Construct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三种:肯定因果关系,统计因果关系,模糊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方向性:双向因果关系、单向因果关系。

双向因果关系(对称关系):也叫反馈因果关系,是指某事物是产生另一事物的原因,同时又是另一个事物所产生的结果,即事物之间互为因果。

单向因果关系(非对称关系):是指作为条件的要素作用于作为对象的要素时,对象的变化不能直接对条件产生影响。

18. 有些概念之间初看上去没有相关性,其实存在相关关系,称为假零关系。

19. 操作化是指,辨识体现特定理论性概念的可观测变量;确定度量变量的具体尺度,以及实施度量的具体步骤和做法。

20. 用来度量概念每个维度的变量的集合称为度量项目域。

21. 一项好的研究包括:好的研究题目;好的研究设计;好的量度指标与方法;开放的研究态度。

22. 研究设计包括两个内容:确定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研究设计的基本考虑有三点:兴趣;能力;能够利用的资源

23. 研究设计涉及一系列方案选择决策,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描述还是解释?

②关系类型:是为了建立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或只是描述差异?

③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环境:是进行横截面研究,还是纵向研究?是在人造环境还是在现场?

④分析单位:分析单位是个人、群体、组织还是社会产品?

⑤确定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干预和控制的程度;

⑥详细设计概念度量的方案;

⑦抽样方案设计:是采用随机抽样还是非随机抽样?样本大小的确定等;

⑧数据收集方法:对观察、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研究等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⑨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确定数据分析拟采用的方法和形式;

⑩研究结论拟推广应用的范围。

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设计的过程。研究设计要考虑研究能力和资源支持情况,不要试图设计一个完美但无力实行的研究计划。

1. 研究有效性分为:概念建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外部有效性。

概念有效性是指操作变量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它想要体现的理论概念的真正含义。

内部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研究允许得出两个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的推断。

外部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对特定研究样本和在特定研究环境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推广到理论假设中所明确的总体和环境中去。

还有一种分类法是把有效性分为四种,即:概念建构有效性;统计结论有效性(Statistical Conclusion V alidity, 简称S.C.V . );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这种分类方法是把前一种分类法中内部有效性的内容分成统计结论有效性和内部有效性两个层次。

统计结论有效性是指关于变量之间相关变化的统计推论在何种程度上得到证实。对内部有效性则定义为:观察到的相关变化在何种程度上可被认为是因果关系。

2. 概念建构有效性是指一种操作化方案在何种程度上反映而且只反映希望度量的概念,而不受其他概念的系统影响。

3. 概念度量误差的基本来源是观测变量对概念内涵反映的不充分和不准确。

在概念域界定清楚的前提下,用操作变量对概念进行度量的结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希望反映的目标概念的内容(真实值);不希望反映的非目标概念的内容(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即:X 0=XT +XS +XR (其中,X 0为度量值;XT 为真实值;XS 为系统误差;XR 为随机误差)

4. 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对概念度量有效性的评价包括了两个部分:XR 和XS 。与XR 有关的部分称为可靠性(Reliability ,又称信度),指在何种程度上度量避免了随机误差。

广义的有效性是指操作化定义或测试的结果多大程度上能代表要研究的复合概念。本身包括可靠性。 狭义的有效性是指测试结果多大程度上能避免系统误差。此时不包括可靠性。

有效性以可靠性为前提,没有可靠性就没有有效性。在假定度量具有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概念建构有效性主要取取决于系统误差XS 。

5. 按照理论在概念建构有效性验证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概念建构有效性区分为层次:

属性有效性:在理论的真空中考察概念与其度量变量之间是否一致,属性有效性是内部的。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对概念的度量是否与根据理论推演出的预期结果一致。有效性可看作是外部的。

6. 属性有效性包括:表面有效性;内容有效性;会聚有效性;差别有效性

表面有效性指由一组专家做出判断,确定一种度量方法是否确实度量了它名义上要度量的概念。表面有效性评估是个主观过程,但它通常是有效性评价的先决条件,观念度量多数情况下必须首先通过表面有效性检验。

内容有效性指度量是否包括了足够有代表性的项目集来度量基准概念。度量方案中的项目越充分地代表了待测概念的概念域,就越具有内容有效性。

会聚有效性:度量同一概念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程度。会聚有效性表明用不同方法度量同一概念所得出的度量结果的相关程度。反映使用不同方法度量同一概念所得出的度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差别有效性:度量不同概念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别有效性反映拟度量不同概念的变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表明了拟度量不同概念的变量在何种程度上度量了相异部分。

7.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包括:维度有效性、理论有效性、相关标准有效性。

维度有效性指度量结果显示的维度是否与理论对概念界定的维度认识一致。

理论有效性是指用于度量的操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理论中描述的相应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 相关标准有效性指度量结果是否有助于推断其它的相关变量。分为历史有效性;并行有效性;预测有效性。

8. 评价概念建构有效性的思路:

①度量同一概念的不同变量间应具有高相关性

所有操作变量与概念有关的部分称为公共核。如果所有变量都来自同一个概念域,则这些变量的度量结果应该高度相关。当随机误差为零时,它们应完全相关。

②度量不同概念的不同变量间应缺乏相关性

度量某个特定概念的变量不应与度量不同概念的其他变量相关,否则可能说明该变量和其他变量都具有共同的系统误差。

如果度量同一概念的变量中有某些变量不是来自正确的概念域。不同变量的度量结果之间相关性必然低。如果某变量完全不能度量目标概念,假定不同变量包含的系统误差来源不同,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度量结果应完全不相关。

9. 评价概念建构有效性要点:

会聚有效性要通过判断不同度量方法的度量结果之间是否具有高相关性来评价。

差别有效性要通过判断该度量方法与用来测度不同概念的其它方法之间是否缺乏相关性来评价。

10.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评价

维度有效性评价:可观测变量度量的维度与理论上概念的维度一致

相关标准有效性评价:度量变量与要预测的标准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理论有效性评价:可以把希望度量的概念与其它多个概念相联系,并且引入已被仔细考察的理论和假设推演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度量结果与理论推演结果的一致性

11. 影响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因素有:操作化前对概念的不适当界定;操作化过程中操作变量选择的不适当;单一操作方法的偏差;单一度量项目的偏差;对概念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缺乏认识;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对问题的错误理解

12. 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的要点: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楚;采用多项目度量方法;重视统计口径的统一、

数据的可比性、数据收集方法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严格性。

13. 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是研究概念间关系的核心,相关关系是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推断因果关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14. 确认概念间的因果关系,一要通过理论本身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二要通过经验层次的验证。经验验证是用变量作为理论概念的近似指标通过对变量间关系的度量与分析去发现概念间的相关关系的。

15. 因果关系存在的标准:自变量在时间上要先于因变量;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由于其它因素导致的。

16. 导致经验验证错误的因素:经验数据的统计有效性差,相关程度低;取得经验数据的方法违背统计测试的假设;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测量的可靠性差。

17. 影响内部有效性的因素有:

①选择偏差。指用以比较的研究对象在一开始可能就是有差别的因而观测结果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假设的原因导致的。②研究对象的成熟过程;③研究对象对研究本身的反应;④研究对象状况的变化;⑤历史事件;⑥度量工具的变化;⑦统计回归;⑧研究者自身原因。

18. 外部有效性:评价研究结论可推广度的标准。

19. 影响外部有效性的因素:研究对象的因素;背景因素;时间因素。

20. 研究结论可推广的必要条件:理论的初始假设和初始条件应具有合理性;研究设计应保证研究结论能从具体的研究样本、研究背景推广到理论中的总体和其它背景;通过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由不同研究者进行的重复研究,可以验证理论的外部有效性。

21. 研究成果的推广两种形式:

效果推广:指把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直接应用到其它背景下的事件中去,把从样本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样本所在的总体中去。

理论推广:指的是用研究得到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在其它背景下发生的事件,与理论推广有关的外部有效性涉及到研究理论的应用范围。

22. 随机抽样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及其组合都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本,从这一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就能够代表总体。

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但为降低研究成本,也可采用分群抽样。

随机抽样有两个优点:第一,避免了偏差,随机抽样的样本比其它类型的样本对总体更具代表性;第二,采用概率论方法可以对样本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做出估计。

23. 相关关系推广的有效性是指在样本数据中发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可以推广到总体中,即两个变量相关与否的结论与真实世界在何种程度上一致。

24. 对于理论推广来说,提高外部有效性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对不同的对象群体重复实验和研究。

25. 纯理论研究是指以从现实中概括抽象或创造想象出来的基本关系、基本假设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

纯理论研究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要通过理论体系的证明而获得检验。

纯理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取决于初始假设的真实性和逻辑、数学论证的严密性。

纯理论研究的外部有效性指用研究得到的理论来解释在具体背景下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决定外部有效性的是理论研究的初始假设、初始约束、边界条件与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

26. 信度指的是同一群受测者在同一份测验上测验多次的分数要有一致性。

1. 变量的取值范围称为尺度,给描述对象赋值的过程称为度量

2. 操作性描述就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合适的变量与尺度反映抽象概念。

具有客观性;很难找到合适的可测度变量充分反映一个理论概念

由于变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测量都有偏差。

具有不充分性,只靠改进测度方法本身难以解决度量的有效性

3. 理论概念是一切度量的起点,即先假设一个命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4. 尺度的类别

按度量目的划分有评价尺度和态度尺度。

按与参照对象比较划分,分为比较式尺度和非比较式尺度。

按与受试者的偏好划分,分为偏好度量尺度和非偏好度量尺度。

按数字特性来划分为:分类尺度;次序尺度;差距尺度;比率尺度

依不同的度量尺度,变量可分为定名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5. 直接判定式尺度设置:图示尺度、条目化尺度、比较尺度。

6. 使用某种方式进行多次度量,再把这些度量或回答组合成变量的单一值的方法称为多项目度量。 多项目度量的必要性: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度量复杂的变量;不同的度量方法可以相互验证,有利于减少测量偏差;多项目尺度设置;逻辑上的正确性;在选择内容时还要注意差异程度;要检验组合指标中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多项目度量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一,项目必须根据经验与被测量的概念有关;第二,项目必须把对所测量维度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区别开;第三,要避免双关的或含糊的项目;第四,项目既要包括积极的也要包括消极的方向

7. 指标分数的评定:决定指标取值的范围;决定每个问题的具体分数。

8. 未详数据的处理方法:第一,如果未详数据不多,可以把它们删去;第二,可以假定未详数据为某一种答案;第三,仔细分析未详数据有可能发现它们所代表的意义;第四,设中间数值为未详数据的数值;第五,可用随机数字作为未详数据的数值。

9. 常用的多项目尺度设置方法:里克特尺度;迦特曼尺度;保迦德斯社会距离尺度;瑟斯滕尺度

10. 里克特尺度的基本形式是给出一个陈述,按照同意的程度进行项目排列。要求概念是一维的。 优点:制作简单,用途广泛,结论可靠,可以测试具有多维尺度的内容

不足:没有给出关于主题接受范围的信息;当考虑多维的概念时,相同分数可能会由不同的观点组合产生的

里克特尺度基于这样的假设:同意每一个项目的概率的增加或减少,决定于对观点的个人态度。

11. 可靠性与概念建构有效性之间,一般有下述四种关系:

有效的度量一定是可靠的度量;无效的度量可能可靠,也可能不可靠

可靠的度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不可靠的度量一定是无效的。

12. 精确程度反映度量的可靠性,属于随机误差,而准确程度反映度量的有效性,属于系统误差。精确度与准确性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克关系。

13. 在度量过程中,导致系统误差的因素有:分布误差;光晕偏差;参照系偏差;自我中心效应;循序效应;评估者偏差。分布误差可分为:仁慈误差;严峻误差;中间倾向误差

光晕偏差:指的是评价者将对评价对象在某一特定维度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推广到到另一维度的评价中的倾向。

参照系偏差:指的是被调查者的主观印象与某个特定的度量值不能准确对应造成的偏差。

自我中心效应:产生源于评价者以自我知觉作为评价标准

对比效应:受自我知觉的影响,评价者将评价对象评得与自我知觉完全相反。

类比效应:受自我知觉的影响,评价者将评价对象评得与自我知觉完全一致。

循序效应:先做的评价影响后做的评价。

评估者偏差:评价者在评价中受评价对象的身份及其它属性的影响,有意无意造成偏差。

14.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可分为不同测试间的影响因素和一次测试内的影响因素。

根据重复进行的度量之间的关系,可靠性又可分为反复测试可靠性(Test-Retest Reliability)和平行测试可靠性(Parallel-Form Reliability)

15. 度量可靠性的评价分为

反复测试可靠性:在两次不同的时间,对完全相同的测试对象进行完全相同的度量。两次度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解释为度量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

平行测试可靠性:两次测试具有可比的高度相似性而不是完全相同

16. 度量项目间缺乏内部一致性原因:一是项目间本身缺乏公共核;二是度量过程中不同项目间受到随机因素干扰。

17. 二分法是将一次度量中的项目分为两部分,以这两部分度量结果的相关程度作为评价可靠性的基础。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的准确与否依赖于项目如何划分,有主观性。

18. 度量误差的基本来源:项目域的抽样不充分。所有项目与概念有关的部分称为公共核。

19. α参数测量项目间内部一致性,因子分析检验概念的维度。

20.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增加测试长度;被测因素在受试对象中的差异越大,测试越可靠;提供准确的讲解和适宜的测试环境,减小受试者犯随机错误的可能性。

1. 实验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控制外部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实现三个基本的研究目标:控制外部变量;控制自变量;设置所需要的研究环境。

2. 实验室研究对某些研究课题比较适合,当自变量可以控制、研究周期比较短,研究环境对于研究所要检验的因果关系假设至关重要时,实验室是一个合适的研究环境。

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的研究、自变量不可控制的研究、因变量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最好在其它研究环境里进行。

3. 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及参与实验的人员的任务,实验室研究可分为三类:影响研究(或称效果研究)、评判研究(Judgment Studies)、观察式研究。

影响研究(效果研究)的典型过程是: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控制,控制的结果影响到被研究的参与者,研究人员对参与者在各种情况下的实际表现进行观察,以检验给定的假设。

在评判研究里,事件不直接作用于被研究人员,很少需要给试验对象施加直接影响。被研究的人员只是被要求阅读和填写一些材料,然后进行评估和判断,参与者只是对材料提出自己的回忆、分类、判断、评价。研究者通过观察被研究者的判断来研究某些问题。

观察式研究指在不同情形下对研究对象的观察,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反应、行为的详细观察,并不强调可操纵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4. 内部有效性强是实验室研究的主要优势。设计得很好的实验室研究有助于减少对研究的内部有效性的威胁。

在实验里可能比在自然环境中有更多的概念建构有效性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实验室研究构造的环境、任务、操作控制和人们日常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概念建构有效性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危险。

外部有效性不是关于研究结果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关于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外部有效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或目标环境的研究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常常较低。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长处在于便于通过随机设置消除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实验室研究的弱点在于实验者预期和参与者迎合实验者需要的行为会造成的对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威胁。

5.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研究环境的设置;自变量的操控;操作控制的检查; 因变量的测量;实验结束后的谈话。

操作控制的检查是为了评价操作控制是否对参与者产生了预期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中对因变量变化的测度有两种基本方式:自我报告方式和非自我报告方式。

6. 随机实验是指将受试对象个体在自变量的不同层次上随机分配。其设计特点是观察研究对象被随机地给定了自变量后的反应。

随机分配是指将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个试验组和对照组中。

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选择受试对象样本,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样本代表一组特性,而随机分配则是选定样本后的一种实验程序,

随机分配的目的在于研究变量间的关系。

7. 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研究者通过控制某些变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

随机实验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研究者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对某些非自变量加以控制,从而使实验具有内部有效性。也就是说,在运用随机实验方法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决定哪些项目以及它们在何种程度上与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非自变量有关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内部有效性,通常也会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

随机分配不同于按某种条件匹配。与匹配的方法相比,随机分配的优点是:

其一,匹配虽然能够做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事前测验值相等,但两者仍可能具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和速度。

其二,匹配受到统计回归现象的影响,属于两组不同总体的实验对象虽然经过匹配而具有相同的前测值,但由于各自向其平均值回归的趋势,即使没有实验刺激的影响仍会使其后测值出现差异。

其三,匹配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对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既不能穷尽,而且,在因素比较多时,匹配也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使用随机分配可以不考虑具体的可能影响因素,经过随机分配后各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平均意义上被认为在各个方面充分可比。

8.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尤其是受试对象的选择偏差和受试对象成熟过程的干扰,随机实验设计中要考虑每一种可能影响实验内部有效性的因素。

除了内部有效性的问题之外,实验研究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也可能存在问题。检验外部有效性的最好办法是在不同的研究环境中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重复进行实验研究,看是否能产生相同的结果。

9. 当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实验样本具有选择性时,随机实验的外部有效性可能较低。对这种局限性有两点须说明:

第一,这种局限性并非随机实验设计的必然结果。随机实验可以在现场进行并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 第二,进行实验研究的目标并非要使外部有效性最大化,而是要使内部有效性最大化。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设计,去达到不同的难以兼容的目标随机实验适用于检验因果关系的研究。

10. 在不可能做到完全随机化的情况下。权宜办法是“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准实验与随机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准实验未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因而内部有效性比随机实验差。准实验在实际中应用很广。

准实验研究因为不能通过随机分配最大程度地保证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因而更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但通过周密设计,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和对实施方案与结果的细致分析,尽量发现和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减少对准实验研究内部有效性的不良影响,也能够使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

准实验研究有多种设计方法,不同设计方法之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涉及到自变量的变化。

自变量的变化可以体现为不同受试对象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体现为同一受试对象自身状态的变化。 对准实验研究内部有效性的主要威胁在于自变量是否真正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或对同一受试对象发生了变化。

11. 静态组比较设计的局限性:由于自变量不是随机地分配到各组,选择偏差明显地威胁内部有效性。

12. 前测—后测非平衡组设计的优点:

其一,一次前测试加一次后测试可以保证自变量在因变量之前发生,这样就可以说因变量的变化 是由自变量导致的;

其二,可以预先测量出各组之间的因变量原来就有的差异,从而排除了对象选择偏差对内部有效 性的威胁。

13. 回归-中断设计与前两种设计的差别在于,研究者知道对个体进行分组的基础,知道谁应该在哪一组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种设计的自变量仅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变化,而对同一受试对象是不变的。

虽然这种方法的数据分析比较复杂,但在消除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方面十分有用。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少采用研究设计,因为很少会遇到那种经过预测试可以确定如何分组的情况。

14. 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只使用一个组,测试结果的估计是对同一组受试对象自身状态的两次观察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避免了对象选择偏差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但又会受到历史事件、成熟过程、实验手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5.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是对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的扩展。它在试验处理之前和之后增加了多次预测试和后测试,目的是增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

按照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各次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判断并采取措施消除成熟过程、预测试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影响可能是陡峭的而不是平滑或连续的,但也有许多历史事件虽然只发生一次但其影响是持续的,这时有可能通过经过改进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加以排除。

16. 复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有两组观测对象。这种设计既可以比较同一组不同时点的观测值,也可以比较不同组同一时点的观测值。这样做综合了前面几种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助于改善内部有效性。

17. 由于不能随机地将观察对象个体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准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受到选择偏差、成熟过程、历史事件、向均值回归等的威胁。不同的研究设计对这些威胁的敏感程度不同,通过合理地选择

研究设计,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适当的处理,可以排除一些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对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核心是考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排除其它变量影响。

准实验易于操作, 通常成本较低。只要我们根据实际研究的要求,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案,准实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

1. 科学研究是以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验的、严谨的方法来探讨对于现象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假设命题。 管理研究是以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验的、严谨的方法来探讨管理决策需要认识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的问题。

2. 按研究目的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政策研究。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象和事件加以描述,研究变量的分布,变量间的关系

3. 按研究的时间特征分类,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近似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研究设计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研究某种现象的横断面。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多属于横向研究。有些解释性研究也可以是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即对一段时期内的情况进行研究。纵向研究的特殊类型分为趋势研究、特征组研究、定组研究、近似纵向研究。

4. 按研究层次分类.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为了取得有关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的或具体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基础研究:针对具体实际应用目的或目标,为获得应用原理(机理、规律)性新知识的研究。 应用研究:针对具体实际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为获得应用性新知识的研究。

5. 按研究功能分为:发现研究、示范研究、反驳研究、重复研究。

6. 按研究内容分为: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价值研究、评价研究

7. 在评价研究中要考察规范研究提出的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价研究涉及方案、准则、权重、尺度、阈值和判断等六大要素。

8. 管理研究的个性模式是指通过列举大量的独立原因去解释某一行为或事件。共性模式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

9. 分析单位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

10. 体系错误是指用一个分析单位作研究却用另一个分析单位作结论导致的错误。

11. 管理研究的要求:系统性、客观性、有效性、目的导向。

系统性:研究过程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严谨的组织;客观性:所依据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是客观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因研究者或研究过程的影响所造成的偏差,所使用的概念、变量、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目的导向:要解决特定的问题。

12. 管理研究须说明的问题:

①为何研究该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范围如何界定?

②该研究课题涉及的相关变量有哪些,变量间关系如何,有何理论背景支持,或依据何种推理形成假设?

③如何将变量的定义转换成操作化定义?

④研究对象及其特性,调查样本大小及其依据,样本具有代表性的证据。

⑤用什么方法收集资料,如果用二手资料,对资料的来源、可信性、代表性的说明。

⑥如何控制调查、实验、观察的偏差?研究设计有何缺点,这些缺点对研究结果有何影响?

⑦用何统计方法分析资料,局限性如何,如何克服统计方法的局限性,统计的显著性及其标准。 ⑧研究结论是否基于资料分析,研究结论的使用条件,所提的建议是否依据研究结论,建议是否与研究目的相吻合?

⑨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3. 管理研究中常见的问题:①对资料是如何取得的,交待不清;②决定调查样本的大小没有统计理论依据;③没有说明数据的形态、所用的统计方法以及所有方法的局限性;④所用的统计方法单一,很少提到统计结果的统计意义;⑤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牵强。

1. 近代科学哲学的总体框架是逻辑实证主义

2. 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3. 归纳是由特殊事件或部分证据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演绎是由前提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

归纳法是从对数据的观察开始并从中发展出能够解释观察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演绎法是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并将其运用于特殊事件的研究方法。

4. 归纳主义模式:①通过一定的归纳程序,揭示事物的规律。②事例在量的方面,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分,在质的方面要具有典型性。③科学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过程和证伪过程。④通过一系列中间公理逐级上升为普通公理的过程。

5. 演绎主义相信有先验知识,认为依靠理智的力量,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从正确条件出发演绎而来的结论能提供绝对正确的结果。

演绎主义模式认为观察和实验是联系先验演绎与具体世界的中间环节。

演绎主义难于:公理的来源问题,以及如何确定公理的真理性问题。

6. 假设主义认为,假设是依靠直觉、猜测的作用发明出来的,在事实和假设之间存在着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加以沟通的裂缝O „„H 。

假设主义承认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假设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理论要用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在于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

7. 溯因法把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这样可以弄清事物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假设。

8. 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证伪主义认为,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数学和物理学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历史主义认为过去不是科学的学科,以后可以发展为科学或半科学。

9. “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科学之为科学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是因为它要受经验的检验,要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和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

10. 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交替演进的过程。库恩把科学革命定义为范式的更替。 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科学研究规范。范式包括四个方面:世界观背景(共同信念);社会背景(共同遵守的惯例和成规);理论背景;仪器和方法。

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成熟了,就叫作“常规科学”,不成熟的范式叫作“前科学”。前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或常规科学发展为另外一个常规科学,都要经过革命。

11. 拉卡托斯“研究纲领”学说:认为,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硬核”。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则是硬核的“保护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和保护带这两部分组成的。硬核受到保护带的保护,保护带的作用是在保护硬核时经受检验或被抛弃。如果硬核也要修改,研究纲领也就瓦解

研究纲领的发展有两条发展渠道:反面启发法是从与研究纲领不同的方面来修改保护带。正面启发法是从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出发来指导科学研究。

研究纲领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指导实践;本身是否有所创造发展。

12. 非理性主义理论主要有:观察渗透理论;理论不可证实;理论不可证伪;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 观察渗透理论: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理论不可证实:或然永远不等于必然,或然方法是不可靠的;

理论不可证伪:按照证伪演绎的逻辑,理论上的预见只要有一次失败,理论就可以完全证伪。

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动力是非理性的因素。

1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客体,社会科学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

1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①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可逆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逆的。

②自然现象是确定的,社会现象是不确定的。

③自然现象的类属是清晰的,社会现象的类属是难以分清的

④自然现象的宏观变化是低频的,社会现象的变化是高频的。

15.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社会科学研究要考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涉及社会价值判断问题;研究结果显得更有争议性

16. 科学标准包括:理性原则;实践原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17. 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特征:①研究者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②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设计。 ③科学研究应能对逻辑上发展的假设进行测试,以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

④研究应能在其它相似的环境下重复,并得到一致的结果。

⑤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⑥研究结论可推广到一定的应用范围。

⑦研究框架应注意简单和经济。

18. 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领域;理论应该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理论的假设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应注意理论的简洁性;理论应具有可验证性

19. 思想的谬误:削足适履;先入为主;以讹传讹;思维定势。

20. 获得知识的方法:未经证实的意见;不言而喻的真理;权威;个案研究;科学方法;数学模式

21. 支持自发假设的主要信息来源:思考和逻辑分析;权威的意见;舆论的影响;观察;过去的经验。

22. 社会科学研究与常识获取的区别:

第一,常识是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如何行动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预期、直觉或假定的一般知识;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同时通过批判地审查这些理论来增加其准确性。

第二,最主要的的区别在于它对有偏差的判断更敏感。

第三,社会科学家注重理论结构与可观察指标之间的联系。关注理论概念的度量。

第四,获得常识是个体的行为,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群体行为。

第五,社会科学由交互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组成,实证研究是用来对理论加以检验的。

1. 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问题的识别与界定;构建理论框架与形成假设;概念的操作化;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的解释、改进与应用。

2. 管理研究的课题通常来自:待解决的特定管理问题; 与现有认识相矛盾的事件;要证实某一结果或预测某一事件;有关管理的环境、对象、活动等规律的假说;由理论演绎引致的对管理现象的新认识;研究者的兴趣及对某事的独特看法。

3. 管理研究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核心,管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管理研究的起点。

4. 管理研究问题的形成:现象的确认;问题的确认;管理问题的陈述。

5. 理论是对某一方面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管理理论是由相互关联的概念、变量和陈述组成的集合。

6. 理论的形成过程: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推理假设

7. 理论的特征:理论由若干个命题组成;它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包含了理论概念与用以量度概念的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假定关联。

除此之外,一个好的理论还应具有如下特征:理论中不存在逻辑矛盾;应得到其它与之相关理论的支持,具有理论基础;应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概念可以操作化,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证伪或证实;具有探索性,可衍生出新知识,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8. 一个理论是否有用要看三个方面:是否提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经过验证的解释;是否提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9. 理论包括四个要素:概念、变量、陈述及其形式。

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的抽象,被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抽象的概念是Constructs 。 变量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表达。

陈述是对概念之间关系进行的描述。

陈述有不同的形式,理论可用多种形式表达,构成理论的陈述必须被系统地组织在一个逻辑框架中,理论应当对问题给出一个直观的解释。

10. 概念的特点:概念化: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概念是“公有”的;概念化过程是“自私”的;概念不是存在的实物,但是可以观测。

12. 概念的复杂性表现为:概念具有多个维度的意义;对同一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的参照物,难以视觉化;

13. 变量是属性的逻辑组合,属性是客体的特征。

14. “命题”是陈述的基本形式,是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次分类包括“假设”、“公理”、“定理”。“公理”被视为无可争议的断言;“假定”指被认为是真实的事情;“定理”是由公理或假定演绎而来的命题。

15. “假设”是对现象的暂时性的解释,是对一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真伪的事实的臆测(assumption )性陈述。

假设的作用:引导研究的方向;指出统计测试的对象和内容;提供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启发研究者思考研究发现的涵义。

16. 直接界定即通过描述事物可观察的特征而对概念下定义;操作性界定是把概念与可观察到的特征联

系起来的一种界定方法;理论性界定从理论体系中获得自身意义的一种概念界定方法。

17. 假设/命题包括两个层次关系的陈述: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假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或更多概念按一定方向相应变化的关系。

如果一个Construct 的变化引起另一个Construct 的变化,就称这两个Construct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三种:肯定因果关系,统计因果关系,模糊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方向性:双向因果关系、单向因果关系。

双向因果关系(对称关系):也叫反馈因果关系,是指某事物是产生另一事物的原因,同时又是另一个事物所产生的结果,即事物之间互为因果。

单向因果关系(非对称关系):是指作为条件的要素作用于作为对象的要素时,对象的变化不能直接对条件产生影响。

18. 有些概念之间初看上去没有相关性,其实存在相关关系,称为假零关系。

19. 操作化是指,辨识体现特定理论性概念的可观测变量;确定度量变量的具体尺度,以及实施度量的具体步骤和做法。

20. 用来度量概念每个维度的变量的集合称为度量项目域。

21. 一项好的研究包括:好的研究题目;好的研究设计;好的量度指标与方法;开放的研究态度。

22. 研究设计包括两个内容:确定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研究设计的基本考虑有三点:兴趣;能力;能够利用的资源

23. 研究设计涉及一系列方案选择决策,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描述还是解释?

②关系类型:是为了建立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或只是描述差异?

③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环境:是进行横截面研究,还是纵向研究?是在人造环境还是在现场?

④分析单位:分析单位是个人、群体、组织还是社会产品?

⑤确定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干预和控制的程度;

⑥详细设计概念度量的方案;

⑦抽样方案设计:是采用随机抽样还是非随机抽样?样本大小的确定等;

⑧数据收集方法:对观察、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研究等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⑨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确定数据分析拟采用的方法和形式;

⑩研究结论拟推广应用的范围。

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设计的过程。研究设计要考虑研究能力和资源支持情况,不要试图设计一个完美但无力实行的研究计划。

1. 研究有效性分为:概念建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外部有效性。

概念有效性是指操作变量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它想要体现的理论概念的真正含义。

内部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研究允许得出两个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的推断。

外部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对特定研究样本和在特定研究环境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推广到理论假设中所明确的总体和环境中去。

还有一种分类法是把有效性分为四种,即:概念建构有效性;统计结论有效性(Statistical Conclusion V alidity, 简称S.C.V . );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这种分类方法是把前一种分类法中内部有效性的内容分成统计结论有效性和内部有效性两个层次。

统计结论有效性是指关于变量之间相关变化的统计推论在何种程度上得到证实。对内部有效性则定义为:观察到的相关变化在何种程度上可被认为是因果关系。

2. 概念建构有效性是指一种操作化方案在何种程度上反映而且只反映希望度量的概念,而不受其他概念的系统影响。

3. 概念度量误差的基本来源是观测变量对概念内涵反映的不充分和不准确。

在概念域界定清楚的前提下,用操作变量对概念进行度量的结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希望反映的目标概念的内容(真实值);不希望反映的非目标概念的内容(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即:X 0=XT +XS +XR (其中,X 0为度量值;XT 为真实值;XS 为系统误差;XR 为随机误差)

4. 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对概念度量有效性的评价包括了两个部分:XR 和XS 。与XR 有关的部分称为可靠性(Reliability ,又称信度),指在何种程度上度量避免了随机误差。

广义的有效性是指操作化定义或测试的结果多大程度上能代表要研究的复合概念。本身包括可靠性。 狭义的有效性是指测试结果多大程度上能避免系统误差。此时不包括可靠性。

有效性以可靠性为前提,没有可靠性就没有有效性。在假定度量具有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概念建构有效性主要取取决于系统误差XS 。

5. 按照理论在概念建构有效性验证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概念建构有效性区分为层次:

属性有效性:在理论的真空中考察概念与其度量变量之间是否一致,属性有效性是内部的。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对概念的度量是否与根据理论推演出的预期结果一致。有效性可看作是外部的。

6. 属性有效性包括:表面有效性;内容有效性;会聚有效性;差别有效性

表面有效性指由一组专家做出判断,确定一种度量方法是否确实度量了它名义上要度量的概念。表面有效性评估是个主观过程,但它通常是有效性评价的先决条件,观念度量多数情况下必须首先通过表面有效性检验。

内容有效性指度量是否包括了足够有代表性的项目集来度量基准概念。度量方案中的项目越充分地代表了待测概念的概念域,就越具有内容有效性。

会聚有效性:度量同一概念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程度。会聚有效性表明用不同方法度量同一概念所得出的度量结果的相关程度。反映使用不同方法度量同一概念所得出的度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差别有效性:度量不同概念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别有效性反映拟度量不同概念的变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表明了拟度量不同概念的变量在何种程度上度量了相异部分。

7.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包括:维度有效性、理论有效性、相关标准有效性。

维度有效性指度量结果显示的维度是否与理论对概念界定的维度认识一致。

理论有效性是指用于度量的操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理论中描述的相应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 相关标准有效性指度量结果是否有助于推断其它的相关变量。分为历史有效性;并行有效性;预测有效性。

8. 评价概念建构有效性的思路:

①度量同一概念的不同变量间应具有高相关性

所有操作变量与概念有关的部分称为公共核。如果所有变量都来自同一个概念域,则这些变量的度量结果应该高度相关。当随机误差为零时,它们应完全相关。

②度量不同概念的不同变量间应缺乏相关性

度量某个特定概念的变量不应与度量不同概念的其他变量相关,否则可能说明该变量和其他变量都具有共同的系统误差。

如果度量同一概念的变量中有某些变量不是来自正确的概念域。不同变量的度量结果之间相关性必然低。如果某变量完全不能度量目标概念,假定不同变量包含的系统误差来源不同,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度量结果应完全不相关。

9. 评价概念建构有效性要点:

会聚有效性要通过判断不同度量方法的度量结果之间是否具有高相关性来评价。

差别有效性要通过判断该度量方法与用来测度不同概念的其它方法之间是否缺乏相关性来评价。

10.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评价

维度有效性评价:可观测变量度量的维度与理论上概念的维度一致

相关标准有效性评价:度量变量与要预测的标准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理论有效性评价:可以把希望度量的概念与其它多个概念相联系,并且引入已被仔细考察的理论和假设推演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度量结果与理论推演结果的一致性

11. 影响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因素有:操作化前对概念的不适当界定;操作化过程中操作变量选择的不适当;单一操作方法的偏差;单一度量项目的偏差;对概念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缺乏认识;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对问题的错误理解

12. 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的要点: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楚;采用多项目度量方法;重视统计口径的统一、

数据的可比性、数据收集方法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严格性。

13. 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是研究概念间关系的核心,相关关系是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推断因果关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14. 确认概念间的因果关系,一要通过理论本身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二要通过经验层次的验证。经验验证是用变量作为理论概念的近似指标通过对变量间关系的度量与分析去发现概念间的相关关系的。

15. 因果关系存在的标准:自变量在时间上要先于因变量;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由于其它因素导致的。

16. 导致经验验证错误的因素:经验数据的统计有效性差,相关程度低;取得经验数据的方法违背统计测试的假设;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测量的可靠性差。

17. 影响内部有效性的因素有:

①选择偏差。指用以比较的研究对象在一开始可能就是有差别的因而观测结果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假设的原因导致的。②研究对象的成熟过程;③研究对象对研究本身的反应;④研究对象状况的变化;⑤历史事件;⑥度量工具的变化;⑦统计回归;⑧研究者自身原因。

18. 外部有效性:评价研究结论可推广度的标准。

19. 影响外部有效性的因素:研究对象的因素;背景因素;时间因素。

20. 研究结论可推广的必要条件:理论的初始假设和初始条件应具有合理性;研究设计应保证研究结论能从具体的研究样本、研究背景推广到理论中的总体和其它背景;通过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由不同研究者进行的重复研究,可以验证理论的外部有效性。

21. 研究成果的推广两种形式:

效果推广:指把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直接应用到其它背景下的事件中去,把从样本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样本所在的总体中去。

理论推广:指的是用研究得到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在其它背景下发生的事件,与理论推广有关的外部有效性涉及到研究理论的应用范围。

22. 随机抽样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及其组合都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本,从这一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就能够代表总体。

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但为降低研究成本,也可采用分群抽样。

随机抽样有两个优点:第一,避免了偏差,随机抽样的样本比其它类型的样本对总体更具代表性;第二,采用概率论方法可以对样本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做出估计。

23. 相关关系推广的有效性是指在样本数据中发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可以推广到总体中,即两个变量相关与否的结论与真实世界在何种程度上一致。

24. 对于理论推广来说,提高外部有效性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对不同的对象群体重复实验和研究。

25. 纯理论研究是指以从现实中概括抽象或创造想象出来的基本关系、基本假设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

纯理论研究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要通过理论体系的证明而获得检验。

纯理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取决于初始假设的真实性和逻辑、数学论证的严密性。

纯理论研究的外部有效性指用研究得到的理论来解释在具体背景下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决定外部有效性的是理论研究的初始假设、初始约束、边界条件与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

26. 信度指的是同一群受测者在同一份测验上测验多次的分数要有一致性。

1. 变量的取值范围称为尺度,给描述对象赋值的过程称为度量

2. 操作性描述就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合适的变量与尺度反映抽象概念。

具有客观性;很难找到合适的可测度变量充分反映一个理论概念

由于变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测量都有偏差。

具有不充分性,只靠改进测度方法本身难以解决度量的有效性

3. 理论概念是一切度量的起点,即先假设一个命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4. 尺度的类别

按度量目的划分有评价尺度和态度尺度。

按与参照对象比较划分,分为比较式尺度和非比较式尺度。

按与受试者的偏好划分,分为偏好度量尺度和非偏好度量尺度。

按数字特性来划分为:分类尺度;次序尺度;差距尺度;比率尺度

依不同的度量尺度,变量可分为定名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5. 直接判定式尺度设置:图示尺度、条目化尺度、比较尺度。

6. 使用某种方式进行多次度量,再把这些度量或回答组合成变量的单一值的方法称为多项目度量。 多项目度量的必要性: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度量复杂的变量;不同的度量方法可以相互验证,有利于减少测量偏差;多项目尺度设置;逻辑上的正确性;在选择内容时还要注意差异程度;要检验组合指标中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多项目度量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一,项目必须根据经验与被测量的概念有关;第二,项目必须把对所测量维度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区别开;第三,要避免双关的或含糊的项目;第四,项目既要包括积极的也要包括消极的方向

7. 指标分数的评定:决定指标取值的范围;决定每个问题的具体分数。

8. 未详数据的处理方法:第一,如果未详数据不多,可以把它们删去;第二,可以假定未详数据为某一种答案;第三,仔细分析未详数据有可能发现它们所代表的意义;第四,设中间数值为未详数据的数值;第五,可用随机数字作为未详数据的数值。

9. 常用的多项目尺度设置方法:里克特尺度;迦特曼尺度;保迦德斯社会距离尺度;瑟斯滕尺度

10. 里克特尺度的基本形式是给出一个陈述,按照同意的程度进行项目排列。要求概念是一维的。 优点:制作简单,用途广泛,结论可靠,可以测试具有多维尺度的内容

不足:没有给出关于主题接受范围的信息;当考虑多维的概念时,相同分数可能会由不同的观点组合产生的

里克特尺度基于这样的假设:同意每一个项目的概率的增加或减少,决定于对观点的个人态度。

11. 可靠性与概念建构有效性之间,一般有下述四种关系:

有效的度量一定是可靠的度量;无效的度量可能可靠,也可能不可靠

可靠的度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不可靠的度量一定是无效的。

12. 精确程度反映度量的可靠性,属于随机误差,而准确程度反映度量的有效性,属于系统误差。精确度与准确性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克关系。

13. 在度量过程中,导致系统误差的因素有:分布误差;光晕偏差;参照系偏差;自我中心效应;循序效应;评估者偏差。分布误差可分为:仁慈误差;严峻误差;中间倾向误差

光晕偏差:指的是评价者将对评价对象在某一特定维度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推广到到另一维度的评价中的倾向。

参照系偏差:指的是被调查者的主观印象与某个特定的度量值不能准确对应造成的偏差。

自我中心效应:产生源于评价者以自我知觉作为评价标准

对比效应:受自我知觉的影响,评价者将评价对象评得与自我知觉完全相反。

类比效应:受自我知觉的影响,评价者将评价对象评得与自我知觉完全一致。

循序效应:先做的评价影响后做的评价。

评估者偏差:评价者在评价中受评价对象的身份及其它属性的影响,有意无意造成偏差。

14.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可分为不同测试间的影响因素和一次测试内的影响因素。

根据重复进行的度量之间的关系,可靠性又可分为反复测试可靠性(Test-Retest Reliability)和平行测试可靠性(Parallel-Form Reliability)

15. 度量可靠性的评价分为

反复测试可靠性:在两次不同的时间,对完全相同的测试对象进行完全相同的度量。两次度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解释为度量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

平行测试可靠性:两次测试具有可比的高度相似性而不是完全相同

16. 度量项目间缺乏内部一致性原因:一是项目间本身缺乏公共核;二是度量过程中不同项目间受到随机因素干扰。

17. 二分法是将一次度量中的项目分为两部分,以这两部分度量结果的相关程度作为评价可靠性的基础。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的准确与否依赖于项目如何划分,有主观性。

18. 度量误差的基本来源:项目域的抽样不充分。所有项目与概念有关的部分称为公共核。

19. α参数测量项目间内部一致性,因子分析检验概念的维度。

20.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增加测试长度;被测因素在受试对象中的差异越大,测试越可靠;提供准确的讲解和适宜的测试环境,减小受试者犯随机错误的可能性。

1. 实验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控制外部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实现三个基本的研究目标:控制外部变量;控制自变量;设置所需要的研究环境。

2. 实验室研究对某些研究课题比较适合,当自变量可以控制、研究周期比较短,研究环境对于研究所要检验的因果关系假设至关重要时,实验室是一个合适的研究环境。

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的研究、自变量不可控制的研究、因变量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最好在其它研究环境里进行。

3. 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及参与实验的人员的任务,实验室研究可分为三类:影响研究(或称效果研究)、评判研究(Judgment Studies)、观察式研究。

影响研究(效果研究)的典型过程是: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控制,控制的结果影响到被研究的参与者,研究人员对参与者在各种情况下的实际表现进行观察,以检验给定的假设。

在评判研究里,事件不直接作用于被研究人员,很少需要给试验对象施加直接影响。被研究的人员只是被要求阅读和填写一些材料,然后进行评估和判断,参与者只是对材料提出自己的回忆、分类、判断、评价。研究者通过观察被研究者的判断来研究某些问题。

观察式研究指在不同情形下对研究对象的观察,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反应、行为的详细观察,并不强调可操纵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4. 内部有效性强是实验室研究的主要优势。设计得很好的实验室研究有助于减少对研究的内部有效性的威胁。

在实验里可能比在自然环境中有更多的概念建构有效性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实验室研究构造的环境、任务、操作控制和人们日常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概念建构有效性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危险。

外部有效性不是关于研究结果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关于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外部有效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或目标环境的研究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常常较低。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长处在于便于通过随机设置消除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实验室研究的弱点在于实验者预期和参与者迎合实验者需要的行为会造成的对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威胁。

5.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研究环境的设置;自变量的操控;操作控制的检查; 因变量的测量;实验结束后的谈话。

操作控制的检查是为了评价操作控制是否对参与者产生了预期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中对因变量变化的测度有两种基本方式:自我报告方式和非自我报告方式。

6. 随机实验是指将受试对象个体在自变量的不同层次上随机分配。其设计特点是观察研究对象被随机地给定了自变量后的反应。

随机分配是指将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个试验组和对照组中。

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选择受试对象样本,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样本代表一组特性,而随机分配则是选定样本后的一种实验程序,

随机分配的目的在于研究变量间的关系。

7. 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研究者通过控制某些变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

随机实验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研究者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对某些非自变量加以控制,从而使实验具有内部有效性。也就是说,在运用随机实验方法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决定哪些项目以及它们在何种程度上与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非自变量有关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内部有效性,通常也会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

随机分配不同于按某种条件匹配。与匹配的方法相比,随机分配的优点是:

其一,匹配虽然能够做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事前测验值相等,但两者仍可能具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和速度。

其二,匹配受到统计回归现象的影响,属于两组不同总体的实验对象虽然经过匹配而具有相同的前测值,但由于各自向其平均值回归的趋势,即使没有实验刺激的影响仍会使其后测值出现差异。

其三,匹配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对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既不能穷尽,而且,在因素比较多时,匹配也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使用随机分配可以不考虑具体的可能影响因素,经过随机分配后各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平均意义上被认为在各个方面充分可比。

8.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尤其是受试对象的选择偏差和受试对象成熟过程的干扰,随机实验设计中要考虑每一种可能影响实验内部有效性的因素。

除了内部有效性的问题之外,实验研究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也可能存在问题。检验外部有效性的最好办法是在不同的研究环境中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重复进行实验研究,看是否能产生相同的结果。

9. 当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实验样本具有选择性时,随机实验的外部有效性可能较低。对这种局限性有两点须说明:

第一,这种局限性并非随机实验设计的必然结果。随机实验可以在现场进行并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 第二,进行实验研究的目标并非要使外部有效性最大化,而是要使内部有效性最大化。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设计,去达到不同的难以兼容的目标随机实验适用于检验因果关系的研究。

10. 在不可能做到完全随机化的情况下。权宜办法是“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准实验与随机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准实验未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因而内部有效性比随机实验差。准实验在实际中应用很广。

准实验研究因为不能通过随机分配最大程度地保证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因而更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但通过周密设计,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和对实施方案与结果的细致分析,尽量发现和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减少对准实验研究内部有效性的不良影响,也能够使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

准实验研究有多种设计方法,不同设计方法之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涉及到自变量的变化。

自变量的变化可以体现为不同受试对象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体现为同一受试对象自身状态的变化。 对准实验研究内部有效性的主要威胁在于自变量是否真正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或对同一受试对象发生了变化。

11. 静态组比较设计的局限性:由于自变量不是随机地分配到各组,选择偏差明显地威胁内部有效性。

12. 前测—后测非平衡组设计的优点:

其一,一次前测试加一次后测试可以保证自变量在因变量之前发生,这样就可以说因变量的变化 是由自变量导致的;

其二,可以预先测量出各组之间的因变量原来就有的差异,从而排除了对象选择偏差对内部有效 性的威胁。

13. 回归-中断设计与前两种设计的差别在于,研究者知道对个体进行分组的基础,知道谁应该在哪一组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种设计的自变量仅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变化,而对同一受试对象是不变的。

虽然这种方法的数据分析比较复杂,但在消除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方面十分有用。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少采用研究设计,因为很少会遇到那种经过预测试可以确定如何分组的情况。

14. 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只使用一个组,测试结果的估计是对同一组受试对象自身状态的两次观察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避免了对象选择偏差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但又会受到历史事件、成熟过程、实验手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5.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是对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的扩展。它在试验处理之前和之后增加了多次预测试和后测试,目的是增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

按照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各次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判断并采取措施消除成熟过程、预测试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影响可能是陡峭的而不是平滑或连续的,但也有许多历史事件虽然只发生一次但其影响是持续的,这时有可能通过经过改进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加以排除。

16. 复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有两组观测对象。这种设计既可以比较同一组不同时点的观测值,也可以比较不同组同一时点的观测值。这样做综合了前面几种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助于改善内部有效性。

17. 由于不能随机地将观察对象个体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准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受到选择偏差、成熟过程、历史事件、向均值回归等的威胁。不同的研究设计对这些威胁的敏感程度不同,通过合理地选择

研究设计,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适当的处理,可以排除一些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对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核心是考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排除其它变量影响。

准实验易于操作, 通常成本较低。只要我们根据实际研究的要求,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案,准实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


相关文章

  • [初中物理有效练习的研究]课题方案
  • 一.研究背景 物理有效练习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有效练习的设计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要想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就必须开展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有效练习设计最优化研究. 物理新课程改革走到今 ...查看


  • 浅谈中小学教学管理
  • 浅谈中小学教学管理 作者:李有雄 专业分类:教育管理 关键词:教学管理 科学化 全面管理 效益 激励 摘要:在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成效,取决于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 ...查看


  •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
  •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全民性 义务性 全面性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法 比较研究法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 ...查看


  •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期末必考
  •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一)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前者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 ...查看


  • 西安市雁塔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基本要求
  • 西安市雁塔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基本要求 (试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管理常规是贯穿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准则.为了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建立良好的 教学秩序,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 ...查看


  •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工作总结
  •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工作总结 詹联运 本课题自2004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我校<小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在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找新 ...查看


  • 理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 总结阶段
  • <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课题 组总结阶段(第三阶段)研究工作小结 (2012.09-2012.12) 课题负责人:况启武 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转眼间,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行到尾声,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结合实际 ...查看


  • 00448学校管理学
  • 课程名称:学校管理学 课程代码:00448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学校管理学>这门课程以学校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学校管理的主要原则.工作内容.基本环节及学校组织和 ...查看


  • 学校管理学 1
  • 第一章 绪论 1.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管理学的界定的原因,两条活动主线: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管理活动. 2.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将教育管理划分为以国家行政部门为管理主体的宏观上教育管理与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查看


  • 刘学军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
  • 刘学军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 (2015-06-18 14:34:18) 转载▼ 标签: 教育 文化 引言: 我2000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3年5月起在开始担任班主任,先后带过多个班级,09年进入学生处工作,负责西校区班级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