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

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

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的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

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

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3、重、难点分析: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难点:元素的“位、构、性”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的,故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主要采用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元素周期表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突出重点。

3、将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有机结合在一起,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1、基本学习环节: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2、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作为高一学生,化学知识

的自主构建能力水平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为此,在课前将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前置,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前一课时已完成“元素周期律”教学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概念形成阶段——创设情景、直观导学

(1)创设情景:1、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如何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2、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一般都有正确结论,由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成果,将他们的答案板书为课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2)观察发现:让学生观察分析周期表结构,讨论交流后,将自己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学生对表结构的基本认识将是正确的,在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概括板书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族的分类。此时,特别强调短周期的概念,并说明不完全周期是自然科学给同学们预留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下一阶段:短、长、不完全周期的周期序数和元素起止、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2.规律发现阶段——设疑诱思、自主探究

(1)提出疑问:对元素周期律在周期表中怎么体现?

问题: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引导:引导学生绘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参考IA、VIIA、0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已有认知或周期表相关内容,循序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表述的问题基本内容一般是较准确的,此时,要针对问题实质渐进地鼓励学生将表述趋于科学准确后,将其板书为周期表的成表规则。让他们收获成功。)

(2)深化认识: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位、构关系

问题: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如何变?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何变化?

(对于问题3和问题4的第一部分,学生可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应予以板书肯定。对于问题4的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规律,学生会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又不

尽相同,这时要诱导学生计算各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差)

3.理性认识阶段——学用结合、深化内涵

(1)创设情景:展现第3周期和ⅠA、ⅦA

问题:5、第3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变化规律?

6、ⅠA的碱金属元素、ⅦA的卤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什么特点或递变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升华,以便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设疑诱思、总结归纳

问题:7、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为什么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8、金属性最强或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个位置?

9、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引导:引导学生对第3周期和ⅠA、ⅦA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和递变规律与元素性质(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探讨,并要求表述结论。

(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表述的结论中很可能会出现离题较远的对映关系。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挑战,在他们达到或接近问题实质时,进行点评归纳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4.巩固应用阶段——反馈练习、检测效果

目的: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设计:引用2010年高考9题

小结: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预期目标进行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时,首先提醒学生通过回忆,想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参照学习目标自主小结并表述小结内容。)

5.教学延伸阶段——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主干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具

有连续性和开拓性。

设计:1、教材习题练习:一、1-7,三、1-3; 2、课外探究题:绘制主族元素周期表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 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第VIII族 0族 同周期(从左到右):

原子序数 同主族(从上到下):

同周期(从左到右):

电子层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

化合价 (可设计成表格)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金属性、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

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

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的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

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

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3、重、难点分析: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难点:元素的“位、构、性”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的,故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主要采用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元素周期表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突出重点。

3、将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有机结合在一起,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1、基本学习环节: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2、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作为高一学生,化学知识

的自主构建能力水平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为此,在课前将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前置,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前一课时已完成“元素周期律”教学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概念形成阶段——创设情景、直观导学

(1)创设情景:1、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如何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2、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一般都有正确结论,由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成果,将他们的答案板书为课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2)观察发现:让学生观察分析周期表结构,讨论交流后,将自己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学生对表结构的基本认识将是正确的,在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概括板书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族的分类。此时,特别强调短周期的概念,并说明不完全周期是自然科学给同学们预留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下一阶段:短、长、不完全周期的周期序数和元素起止、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2.规律发现阶段——设疑诱思、自主探究

(1)提出疑问:对元素周期律在周期表中怎么体现?

问题: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引导:引导学生绘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参考IA、VIIA、0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已有认知或周期表相关内容,循序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表述的问题基本内容一般是较准确的,此时,要针对问题实质渐进地鼓励学生将表述趋于科学准确后,将其板书为周期表的成表规则。让他们收获成功。)

(2)深化认识: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位、构关系

问题: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如何变?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何变化?

(对于问题3和问题4的第一部分,学生可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应予以板书肯定。对于问题4的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规律,学生会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又不

尽相同,这时要诱导学生计算各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差)

3.理性认识阶段——学用结合、深化内涵

(1)创设情景:展现第3周期和ⅠA、ⅦA

问题:5、第3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变化规律?

6、ⅠA的碱金属元素、ⅦA的卤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什么特点或递变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升华,以便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设疑诱思、总结归纳

问题:7、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为什么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8、金属性最强或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个位置?

9、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引导:引导学生对第3周期和ⅠA、ⅦA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和递变规律与元素性质(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探讨,并要求表述结论。

(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表述的结论中很可能会出现离题较远的对映关系。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挑战,在他们达到或接近问题实质时,进行点评归纳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4.巩固应用阶段——反馈练习、检测效果

目的: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设计:引用2010年高考9题

小结: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预期目标进行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时,首先提醒学生通过回忆,想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参照学习目标自主小结并表述小结内容。)

5.教学延伸阶段——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主干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具

有连续性和开拓性。

设计:1、教材习题练习:一、1-7,三、1-3; 2、课外探究题:绘制主族元素周期表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 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第VIII族 0族 同周期(从左到右):

原子序数 同主族(从上到下):

同周期(从左到右):

电子层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

化合价 (可设计成表格)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金属性、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相关文章

  •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作者:陆秀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278 更新时间:2007-3-23 "新世纪"(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 ...查看


  • 化学必修二作业
  • 第一章 第1节 第1课时 元素周期表 课后知能提升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2016·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期中) 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 A .戴维 C .门捷列夫 2.下列有关 ...查看


  •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4-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20号元素的符号并会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行"和& ...查看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 宋芬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 ...查看


  •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多年来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 ...查看


  •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 一.选择题 1.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A.8.18.32.32 B.8.18.18.32 C.8.18.18.18 D.8.8.18.18 2.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则X可能的数值为 A. ...查看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考试大纲要求 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掌 ...查看


  •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012考纲解读]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 ...查看


  • "元素周期表结构"探究方案的构建
  • 作者:张新宇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年09期 在进行"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时,教师一般均会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历史,尤其突出门捷列夫的贡献.其中不少教师还会借鉴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过程,在提供元素信息的基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