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1、 了解草塘的美丽的景色,丰富物产,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感。
2、 有感情地朗读草塘景色和小河景色的两段文字,感受其中的美。
3、 体会我的感觉由“没意思”到深深爱上北大荒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介绍北大荒
1、导语: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片广袤的荒芜地区,由于其千里人迹少见,所以得了个“北大荒”的称谓。在那里,有部分低湿的沼泽地,长满青草,我们把它叫做“草塘”(板书)。直到五十年代,我们才对北大荒进行了全面的开发。作为支援边疆建设的一名知识分子,作者刘国林刚到北大荒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2、(出示)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看完了,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
一生读。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对“北大荒”的初印象是什么?(板书“没意思”)
3、 设疑:但文章的题目分明就是“可爱的草塘”(完整板书),到底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二、初读课文
1、 跳读课文。
师:打开课文。文章篇幅比较长,段落也多。老师在读的时候发现,有些段落字数较多,内容也比较重要;而有些段落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跳读”的方式去阅读。在重点语段上稍作停留,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做好批注。
2、 出示多音字。
情不自禁 水泡子 没膝盖 似的 清凌凌(朗读,正音)
3、 解疑。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是什么让我的态度发生了360度大转弯?(生答,师相机板书:景美、物丰)
三、细品草塘美景
1、 默读,快速找出描写草塘风景优美的句子。
2、 重点语段: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现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自由读,想想这段话描写了草塘的什么特点?(大、绿、动)
△ 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草塘很大?
(大海)一个比喻就形象地道出了草塘的大。草塘是大海,那么浪花就是?——(草) (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 草塘还有什么特点?(绿)
师:老师发现这段话中对绿的描写很有特色,瞧,作者几乎把所有种类的绿色全部都用进去了。(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发亮 鲜绿色 翠绿色 墨绿色) (出示第三句)你们知道这三种绿色的区别吗?老师特意咨询了美术老师,(出示三种颜色)我发现这三种绿其实还是很接近的,老师把这三种颜色的位置换一下,
(课件出示)你们看可以吗?(不行。虽然差别不大,但由于远近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你们看,作者观察多么仔细,用词多么严谨啊!谁能把这种由近到远的变化给读出来?
△ 你还从这段话中读出了草塘的什么特点?(动)
快速圈出描写绿草动作的词(欢笑 翻滚 赶)此时,在作者眼中这还是普普通通的青草吗?(不是)这分明就是——(顽皮的孩子)谁来读?(感情诵读)
师小结:看,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塘的辽阔美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 师配乐范读。
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把他们印在脑海里吧。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 ),浪花( ),绿得( ),绿得( ),( )着,( )着,( )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 ),远一点儿的呈( ),再远的呈( ),( ),最后连成一片,( )的跟蓝天相接。
3、 小结:这么美的景色,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草塘真美啊!”(课件
出示,生读,师板书情感变化:赞美)
4、 课文还有一处也是描写草塘景色的,找出来了吗?
重点语段: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的;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生读。师:什么是“奇迹”?(出乎意料的)看来这小河的确给了作者很大的惊喜。既然这样,为什么作者后面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描写“芦苇和蒲草 天空和云朵”呢?(生说,板书:侧面烘托)
△师:面对这奇迹般的景色,此时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出示最后一段: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你觉得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作者的情感?(生怕)作者生怕弄坏的画卷是什么?(水中倒映的画面)连水中的画卷都舍不得弄坏,可见作者此时对草塘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爱恋)
四、诵读结课
1、 师:这样的芦苇和蒲草,这样的小河组合成了让作者迷恋的“草原风情画”,让我
们再一次来感受这可爱的草塘!连读两个自然段。
2、 课外推荐篇目《迷人的冻吃》
《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1、 了解草塘的美丽的景色,丰富物产,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感。
2、 有感情地朗读草塘景色和小河景色的两段文字,感受其中的美。
3、 体会我的感觉由“没意思”到深深爱上北大荒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介绍北大荒
1、导语: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片广袤的荒芜地区,由于其千里人迹少见,所以得了个“北大荒”的称谓。在那里,有部分低湿的沼泽地,长满青草,我们把它叫做“草塘”(板书)。直到五十年代,我们才对北大荒进行了全面的开发。作为支援边疆建设的一名知识分子,作者刘国林刚到北大荒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2、(出示)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看完了,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
一生读。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对“北大荒”的初印象是什么?(板书“没意思”)
3、 设疑:但文章的题目分明就是“可爱的草塘”(完整板书),到底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二、初读课文
1、 跳读课文。
师:打开课文。文章篇幅比较长,段落也多。老师在读的时候发现,有些段落字数较多,内容也比较重要;而有些段落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跳读”的方式去阅读。在重点语段上稍作停留,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做好批注。
2、 出示多音字。
情不自禁 水泡子 没膝盖 似的 清凌凌(朗读,正音)
3、 解疑。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是什么让我的态度发生了360度大转弯?(生答,师相机板书:景美、物丰)
三、细品草塘美景
1、 默读,快速找出描写草塘风景优美的句子。
2、 重点语段: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现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自由读,想想这段话描写了草塘的什么特点?(大、绿、动)
△ 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草塘很大?
(大海)一个比喻就形象地道出了草塘的大。草塘是大海,那么浪花就是?——(草) (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 草塘还有什么特点?(绿)
师:老师发现这段话中对绿的描写很有特色,瞧,作者几乎把所有种类的绿色全部都用进去了。(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发亮 鲜绿色 翠绿色 墨绿色) (出示第三句)你们知道这三种绿色的区别吗?老师特意咨询了美术老师,(出示三种颜色)我发现这三种绿其实还是很接近的,老师把这三种颜色的位置换一下,
(课件出示)你们看可以吗?(不行。虽然差别不大,但由于远近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你们看,作者观察多么仔细,用词多么严谨啊!谁能把这种由近到远的变化给读出来?
△ 你还从这段话中读出了草塘的什么特点?(动)
快速圈出描写绿草动作的词(欢笑 翻滚 赶)此时,在作者眼中这还是普普通通的青草吗?(不是)这分明就是——(顽皮的孩子)谁来读?(感情诵读)
师小结:看,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塘的辽阔美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 师配乐范读。
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把他们印在脑海里吧。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 ),浪花( ),绿得( ),绿得( ),( )着,( )着,( )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 ),远一点儿的呈( ),再远的呈( ),( ),最后连成一片,( )的跟蓝天相接。
3、 小结:这么美的景色,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草塘真美啊!”(课件
出示,生读,师板书情感变化:赞美)
4、 课文还有一处也是描写草塘景色的,找出来了吗?
重点语段: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的;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生读。师:什么是“奇迹”?(出乎意料的)看来这小河的确给了作者很大的惊喜。既然这样,为什么作者后面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描写“芦苇和蒲草 天空和云朵”呢?(生说,板书:侧面烘托)
△师:面对这奇迹般的景色,此时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出示最后一段: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你觉得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作者的情感?(生怕)作者生怕弄坏的画卷是什么?(水中倒映的画面)连水中的画卷都舍不得弄坏,可见作者此时对草塘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爱恋)
四、诵读结课
1、 师:这样的芦苇和蒲草,这样的小河组合成了让作者迷恋的“草原风情画”,让我
们再一次来感受这可爱的草塘!连读两个自然段。
2、 课外推荐篇目《迷人的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