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回忆录[记忆看见我]

来源:于坚博客

今天下午阅读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回忆录《记忆看见我》。

一本小册子,是马悦然翻译的。

翻得很好,简洁流畅。“此霎那 如温暖的烟雾在阴冷的空气中上升”

过去我读过的回忆录,都是死者们的。

这本不同,作者还在世,而且我去过他家,与他一道用餐。他的钢琴关着,盖着布,上面搁着一个花瓶。他很有趣味,粗野的狗早就被从日常生活中赶出去了。

其实整个国家都彬彬有礼,就是斯德哥尔摩车站的酒鬼也是,彬彬有礼的酒鬼。

那是夏天。我们早晨在一个池塘里游泳。中午乘着船去他住的岛。永恒的蔚蓝。

他住在一栋天青色的木屋里,为森林环绕,周围是波罗的海。

误以为他是童话诗人。但传记表明,他也经验过暴力,来自那些经典的学校。

他的中学曾经被伯格曼拍进电影,那部电影我深刻印象,校长先生在毕业典礼上说,我很高兴你们已经被培养成合格的市民。市民!在当代中国文化中,这一直是个贬义词。恩格斯鄙视地揶揄过歌德:“法兰克福的小市民”。学校要培养的是“新人”“积极份子”,而不是循规蹈矩、奉公守法的市民。

教育革命,我经验过。1966年的某日,我跟着同学参加批判老师的大会,有人朝他们吐口水。托马斯接受的是正常的教育,但同样令他压抑,如果调皮就有可能送到感化院,“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磨碎机和刨子”。

但培养新人的教育和培养市民的教育都培养出教育的叛徒。似乎他们毕业只是为了投奔粗野、没教养、反知识,与黑暗私通款曲,不是吗?

教育难以避免它暗藏着的暴力本性。人是恶的,只能改造。社会是一个劳改营吗?看看那些风烛残年、循规蹈矩到战战兢兢的老人。暴力的程度不同。托马斯经历的暴力在我看来,微乎其微,但细节对生命的影响并无二致。他被老师扇了一顿耳光,我则观看我的同学如何被作为反革命分子批斗,麻绳绑起来,站在椅子上、高音喇叭。我少年时代经历的陪斩。那种身体内部冷汗如雨的感觉现在还在。有一年,我在一家书店签名售书,书店把我的名字写成大标语挂在街道上,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横幅上,我周身冰凉,躲在一棵树后面站了很久,不敢过,那场景太像一场批斗会。

在他夫人搀扶下,他转过树叶,跳舞般地走来迎接我们。一种颤抖的舞,就像树被风吹得原地打转。

他威严而和善,但他一点也不像回忆录照片里他爷爷,他更严肃,他爷爷看上去是个普通人。鞋匠或者海员。

他诗像是一些神秘的气泡,转着弯从语词的海底冒出来。看不清起源。从出发点到水面,它们曲曲折折地走了许久。获得了许多新的起源和结局。那不是一目了然的诗。

我没觉得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前来拜访他的人们毕恭毕敬,女士们弯腰去亲吻他的手,他坐在轮椅上,旁边躺着一条白色的贵妇犬。他有点像退伍的纳粹军人。

海德格尔的相貌也是,《林中路》的作者如此威严冷峻,只差一撇小胡子。托马斯的小屋外面有一条林中路,后来他在那里与我们告别。

有个晚上瑞典国家剧院的编剧幽兰与我谈到托马斯,他的口吻是在秘密地谈论神灵。他说欧洲各地都在谈论他的诗,谁?他祖父,还是那些诗歌爱好者?

他的回忆录表明,他一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来沉思,学习知识。

安静简朴的生活。安静得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我这样的国家中出生的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缺乏变化,变化只在于心灵的成熟。

他在他们熟睡的时候给上帝打电话。

他少年时代喜欢去博物馆,他提到的一个动物博物馆。我似乎也去过,那时候我也许是五岁或者四岁,我看见了恐龙的排骨。光线阴暗的大房间里,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

远古的骨骼给我高大的印象。后来我只看见小骷髅。

他的博物馆还在,我那个早已灰飞烟灭。

他的历史里面充满花园。这令他轻吗?

花园。关于这方面的虚构在我们之间不乏天才。

贫乏使虚构发达。专制是隐喻的温床。

但我们的心智也同样成熟了,虽然时代一直以幼稚为荣。

那时候我还没有花园。而这位托马斯是一生都生活在花园里的诗人。

忽略了这个在场,也就忽略了托马斯。

我可以热爱他,但我不会写那样的诗。太做作,太做作了,当你一面在稿纸上涂改,一面想着这样写会不会惹上麻烦。

我于1970年开始写诗。如果我那时候就像托马斯这样写,我可写不到今天。

印度的某种仪式上,巫师一直在重复某种已经流传了七千年的神秘发声。无人知道这些声音的含义,但流传了七千年。

天地无德,无意义是开始。

写作是第二性的,意义被语言召唤出场。

第一个巫师毫无意义。

第二个巫师也许要取悦某人,女人、情人或者长老。他唱出了点意思,他或许唱给那乳房微敛的女子听,取悦于她,你美啊。这就是写作。

写作就是从世界中出来,从哪个世界中出来,这很重要。或遮蔽,或敞开,这取决于诗人的世界观。

召唤意义出场成为写作的原罪。

无意义的时代结束了,作者们迷失在意义的迷宫,因此回到无意义,成为写作的终极追求。写作无法不充满意义,与意义的斗争令人筋疲力尽也乐趣横生。

托马斯简洁地说他的一生,每个时期说出几个要点,构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无法将此人与龙马岛上那位一边喝葡萄酒、一边用指节敲一个掉在桌上的老苹果的先生联系起来。但他仿佛是我的同学,我就是那个喜欢收集啤酒标签、火柴盒标记、邮票的帕勒。我收集过,在革命前,邮票、糖果包装纸,后来我把全部邮票送给我少年时代的朋友罗里克,他家是越南人,他姐姐满头金发。

他在写死者。回忆录就是在写死去的自己,一些要点,他为何记下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他没有提到女人。

他来昆明的时候,我们去一个奇怪的城堡前面念诗。后面有一只不会响的喇叭。

他每天都溜进图书馆去,“持续了好几年”。他还不是成人,使用他舅舅的成人借书证。

他在小学时拼错了一个词,过了20年还在想应该怎么拼,他的思想多么集中,心无旁骛。

我练习过的一种写作是怎么写检查。如何掌握这种新式的中国文体。既交代了罪行又轻描淡写。我写过多次。

这本回忆录就像俳句。意味着。

书的最后是马悦然翻译的托马斯早年的诗:

“车轮停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墓”。

来源:于坚博客

今天下午阅读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回忆录《记忆看见我》。

一本小册子,是马悦然翻译的。

翻得很好,简洁流畅。“此霎那 如温暖的烟雾在阴冷的空气中上升”

过去我读过的回忆录,都是死者们的。

这本不同,作者还在世,而且我去过他家,与他一道用餐。他的钢琴关着,盖着布,上面搁着一个花瓶。他很有趣味,粗野的狗早就被从日常生活中赶出去了。

其实整个国家都彬彬有礼,就是斯德哥尔摩车站的酒鬼也是,彬彬有礼的酒鬼。

那是夏天。我们早晨在一个池塘里游泳。中午乘着船去他住的岛。永恒的蔚蓝。

他住在一栋天青色的木屋里,为森林环绕,周围是波罗的海。

误以为他是童话诗人。但传记表明,他也经验过暴力,来自那些经典的学校。

他的中学曾经被伯格曼拍进电影,那部电影我深刻印象,校长先生在毕业典礼上说,我很高兴你们已经被培养成合格的市民。市民!在当代中国文化中,这一直是个贬义词。恩格斯鄙视地揶揄过歌德:“法兰克福的小市民”。学校要培养的是“新人”“积极份子”,而不是循规蹈矩、奉公守法的市民。

教育革命,我经验过。1966年的某日,我跟着同学参加批判老师的大会,有人朝他们吐口水。托马斯接受的是正常的教育,但同样令他压抑,如果调皮就有可能送到感化院,“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磨碎机和刨子”。

但培养新人的教育和培养市民的教育都培养出教育的叛徒。似乎他们毕业只是为了投奔粗野、没教养、反知识,与黑暗私通款曲,不是吗?

教育难以避免它暗藏着的暴力本性。人是恶的,只能改造。社会是一个劳改营吗?看看那些风烛残年、循规蹈矩到战战兢兢的老人。暴力的程度不同。托马斯经历的暴力在我看来,微乎其微,但细节对生命的影响并无二致。他被老师扇了一顿耳光,我则观看我的同学如何被作为反革命分子批斗,麻绳绑起来,站在椅子上、高音喇叭。我少年时代经历的陪斩。那种身体内部冷汗如雨的感觉现在还在。有一年,我在一家书店签名售书,书店把我的名字写成大标语挂在街道上,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横幅上,我周身冰凉,躲在一棵树后面站了很久,不敢过,那场景太像一场批斗会。

在他夫人搀扶下,他转过树叶,跳舞般地走来迎接我们。一种颤抖的舞,就像树被风吹得原地打转。

他威严而和善,但他一点也不像回忆录照片里他爷爷,他更严肃,他爷爷看上去是个普通人。鞋匠或者海员。

他诗像是一些神秘的气泡,转着弯从语词的海底冒出来。看不清起源。从出发点到水面,它们曲曲折折地走了许久。获得了许多新的起源和结局。那不是一目了然的诗。

我没觉得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前来拜访他的人们毕恭毕敬,女士们弯腰去亲吻他的手,他坐在轮椅上,旁边躺着一条白色的贵妇犬。他有点像退伍的纳粹军人。

海德格尔的相貌也是,《林中路》的作者如此威严冷峻,只差一撇小胡子。托马斯的小屋外面有一条林中路,后来他在那里与我们告别。

有个晚上瑞典国家剧院的编剧幽兰与我谈到托马斯,他的口吻是在秘密地谈论神灵。他说欧洲各地都在谈论他的诗,谁?他祖父,还是那些诗歌爱好者?

他的回忆录表明,他一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来沉思,学习知识。

安静简朴的生活。安静得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我这样的国家中出生的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缺乏变化,变化只在于心灵的成熟。

他在他们熟睡的时候给上帝打电话。

他少年时代喜欢去博物馆,他提到的一个动物博物馆。我似乎也去过,那时候我也许是五岁或者四岁,我看见了恐龙的排骨。光线阴暗的大房间里,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

远古的骨骼给我高大的印象。后来我只看见小骷髅。

他的博物馆还在,我那个早已灰飞烟灭。

他的历史里面充满花园。这令他轻吗?

花园。关于这方面的虚构在我们之间不乏天才。

贫乏使虚构发达。专制是隐喻的温床。

但我们的心智也同样成熟了,虽然时代一直以幼稚为荣。

那时候我还没有花园。而这位托马斯是一生都生活在花园里的诗人。

忽略了这个在场,也就忽略了托马斯。

我可以热爱他,但我不会写那样的诗。太做作,太做作了,当你一面在稿纸上涂改,一面想着这样写会不会惹上麻烦。

我于1970年开始写诗。如果我那时候就像托马斯这样写,我可写不到今天。

印度的某种仪式上,巫师一直在重复某种已经流传了七千年的神秘发声。无人知道这些声音的含义,但流传了七千年。

天地无德,无意义是开始。

写作是第二性的,意义被语言召唤出场。

第一个巫师毫无意义。

第二个巫师也许要取悦某人,女人、情人或者长老。他唱出了点意思,他或许唱给那乳房微敛的女子听,取悦于她,你美啊。这就是写作。

写作就是从世界中出来,从哪个世界中出来,这很重要。或遮蔽,或敞开,这取决于诗人的世界观。

召唤意义出场成为写作的原罪。

无意义的时代结束了,作者们迷失在意义的迷宫,因此回到无意义,成为写作的终极追求。写作无法不充满意义,与意义的斗争令人筋疲力尽也乐趣横生。

托马斯简洁地说他的一生,每个时期说出几个要点,构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无法将此人与龙马岛上那位一边喝葡萄酒、一边用指节敲一个掉在桌上的老苹果的先生联系起来。但他仿佛是我的同学,我就是那个喜欢收集啤酒标签、火柴盒标记、邮票的帕勒。我收集过,在革命前,邮票、糖果包装纸,后来我把全部邮票送给我少年时代的朋友罗里克,他家是越南人,他姐姐满头金发。

他在写死者。回忆录就是在写死去的自己,一些要点,他为何记下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他没有提到女人。

他来昆明的时候,我们去一个奇怪的城堡前面念诗。后面有一只不会响的喇叭。

他每天都溜进图书馆去,“持续了好几年”。他还不是成人,使用他舅舅的成人借书证。

他在小学时拼错了一个词,过了20年还在想应该怎么拼,他的思想多么集中,心无旁骛。

我练习过的一种写作是怎么写检查。如何掌握这种新式的中国文体。既交代了罪行又轻描淡写。我写过多次。

这本回忆录就像俳句。意味着。

书的最后是马悦然翻译的托马斯早年的诗:

“车轮停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墓”。


相关文章

  • 和自己的影子结合
  • 1985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首次造访中国,中国诗人北岛陪同他去了一趟长城.在长城上,北岛注意到,特朗斯特罗姆"触摸那些城垛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对人们如此强烈地要被记住的愿望感到惊讶"①.两位诗 ...查看


  •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诗人启示是什么
  • 单士兵    发表于 2011年10月09日 时隔15年之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与诗人结缘.这一次,获得这项至高荣誉的,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没有人会质疑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举贤不避亲".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


  • 挫折才是人世间最公平的事啊,它不会绕过任何人,包括总统候选人
  • 轰轰烈烈狗血不断的美国大选终于落下帷幕. 特朗普成为最终的王者,将在2017年1月20日左右正式继任美国第45任总统. 从今天开始,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的焦点都将全部聚集在特朗普身上.这个浑身槽点的地产大亨将带领美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即使没 ...查看


  • 诗歌的秘密心脏:读六首写父亲的诗
  • 诗歌的秘密心脏:读六首写父亲的诗 2015-04-25 00:00 新京报 展开下三张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W·S·默温 迪伦·托马斯 展开全文 (剩余93%) 查看原文 新京报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点击进入客户端抢 ...查看


  • 新课标3卷2016高考满分作文:成功创业新模式
  • 2016高考满分作文已经陆续出炉,新东方在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各个试卷高考满分作文,供大家参考.以下是<新课标3卷2016高考满分作文:成功创业新模式-天地人和>. 全国卷III 成功创业新模式一一天地人和 一考生 前 ...查看


  • 丽塔·达夫和西川获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
  • 9月26日晚,由<诗歌与人>杂志.茂徳公古城.<世界文学>杂志.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主办的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在雷州茂徳公古城隆重举行颁奖礼,美国诗人丽塔·达夫和中国诗人西川共同获得本 ...查看


  • 中国与诺贝尔
  • 国人诺奖情结:拿不到忘不掉 学者称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 呼唤更多"经典论文" 沪上学者表示:一步一个脚印,诺奖离我们不远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华人高锟,让人欣喜不已.相比于往届的华人诺奖得主,高锟身上似 ...查看


  • 高中精品议论文
  •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 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周国平<智慧与人品>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 ...查看


  • 在 90 分钟的大选辩论里,希拉里和特朗普都是怎么互相伤害的?
  • 城市 在 90 分钟的大选辩论里,希拉里和特朗普都是怎么互相伤害的? Patrick Healy and Jonathan Martin7 小时前 来,我们快速温习一下这场唇枪舌战.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