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九上期末陈涉世家.唐雎.扁鹊复习资料教师版

经纶复习学案之文言文

班级: 姓名:

志:《陈涉世家》; 情 [忠君爱国、胆识兼备] : 《唐雎不辱使命》; 才:《扁鹊见蔡桓公》;

问:陈涉吴广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PPT解说词: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不仅塑造了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陈胜的形象,还很好地解释了陈胜吴广起

义成功的原因。我们就从对人物、事件的梳理中分析人物,探究原因。 陈涉“为佣耕”时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他不安于现状、少有大志。在“遇雨,失期,屯大泽乡”时,他洞察时局,智慧果敢,与吴广谋划“等死,死国可乎?”“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起义做准备,威服众人,设计“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体现了他的聪明智慧。起义前在号令徒属认清形势、共举大事时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叛口号,表现了他善于宣传和组织领导的能力,更凸显了他追求平等、反抗压迫的胆略。在大泽乡起义后,他率领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无敌,“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而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残暴

无道,“天下苦秦久矣”。下面我们来看看秦皇帝都做了些什么。秦朝的法令严酷:失期,法皆斩。老百姓长久以来被秦压迫。在立新君方面违背道义。“二世,少子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二世杀之。”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群起响应。

可以说是陈胜自身的素质[详见 “ ” 句]、秦朝统治的残暴和天下百姓的积极响应促成了陈胜吴

广起义的成功。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熟记写对]

1.苟富贵,无相忘( ) 2.辍耕之垄上( ) ( ) ...

3.若为拥耕( ) 4.屯大泽乡( ) ..

5.皆次当行( ) 6.会天大雨( ) ..

7.举大计亦死( )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9.十六七 ( ) 10.法皆斩( ) ....

11.或以为亡( ) 12.置人所罾鱼中( ) ..

13.为天下唱( ) 14.楚人怜之(

) ..

15.天下苦秦久矣( ) 16.吴广素爱人( ) ..

17.尉果笞广( ) 18.并杀两尉( ) ..

19.固以怪之( ) 20.谪戍渔阳( ) ...

21.固十六七( ) 22.被坚执锐( )( )( )( ) .....

23.今亡亦死( ) 24.又间令( ) 25.卒中往往语( ) ....

26.等死( ) 27.比至陈( ) 28. 陈胜王( ) ...

29.皆来会计事( ) 30.皆指目陈胜( ) 31.夜篝火( ) ....

32.忿恚尉( ) 33.怅恨久之( ) 34.太息( ) .....

35.皆次当行( ) 36.死国可乎( ) 37.不当立( ) ....

38.以数谏故( ) 39.上使外将兵( ) 40.诚以吾众( ) ...

41.知其指意( ) 42.念鬼( ) 43.威众( ) ....

44.丹书帛曰( ) 45.之次所旁( ) 46.狐鸣( ) .....

47.旦日( ) 48.往往语( ) 49.皆指目陈胜( ) ....

50.藉第令毋斩( ) 51.从民欲( ) 52.为坛而盟( ) .....

53. 社稷( ) 54. 号为张楚( ) 55. 刑其长吏( ) ....

二、关注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句子。

1.尝与人佣耕

2.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

3.苟富贵,无相忘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6.失期,法皆斩

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此教我先威众耳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2.固以怪之矣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夜篝火,狐鸣呼

15.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三、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筑)

书:

乃丹书帛曰( 名词作动词,书写 ) 得鱼腹中书( 绸条 ,这里指丹书 )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以数谏故(屡次) 数有功(多次)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宣称)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上:

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 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应:

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宜多应者(响应)

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吴广以为然(是这样,对,正确)

指: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皆指目陈胜 (指着)

欲: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 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诚: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如果)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确实 )

从:

从民欲也 ( 依从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跟从 )

比:

比至陈(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当: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四(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0-12题(共11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 去: (2)皆刑其长吏 刑: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翻译:

(2)将军身被坚执锐 翻译:

12.内容理解。(5分)

(1)结合【甲】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守城者的优势。(3分)

(2)请用【甲】文中的词语概括【乙】文中陈涉起义胜利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0.(1)离开 (2)惩罚(共2分。每小题1分)

11.(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共4分。每小题2分)

12.(1)要点:①城墙高 ②护城河深 ③武器装备精良 ④粮食充足(共3分。少一个要点减1分)

(2)得道(或“人和”)( 2分)

四(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0-13题(共10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0.填空(2分)

(1)【乙】文中“以激怒其众”一句中的“以”相当于“来”,《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一句中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甲】文中“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一句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甲】文中“固国不以山谿之险”一

句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乙】文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固”的意思是: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2.下面是对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简单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第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三空用原文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0.(共2分)(1)凭借、依靠 (2)本来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1.(共4分)(1) 拥护的人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走,使尉恼怒。(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

12.(共4分)①敬受命 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③发展壮大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

问:唐雎怎样“巧”做到不辱使命的?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

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

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

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

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用语势强烈的

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

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雄又逼近

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

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

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

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熟记写对]

1.大王加惠( ) 2.虽然( )受 地 于( )先王 弗( )敢易 ......

3.秦王不说( ) 4.安陵君因( )使( ) 唐雎使( )于( ) 秦 ....

5.且 ( ) 秦灭韩亡魏( ) 6.错意( ) 错( ) ...

7.请 广( )于君 8.逆( )寡人 轻( )寡 人 ...

9.虽( )千里不敢易 10.岂直( )五百里 ...

11.秦王怫然怒( ) 12.伏尸百万( ) 流血千里( ) ....

13.布衣之怒( ) 14. 免冠徒跣( ) ......

15.以头抢地( ) 16. 庸夫之怒 ( )17. 士之怒 ( ) ....

18.怀怒未发( ) 19.休祲( ) 休( ) 祲 ( ) .

20.天下缟素 ( ) 21.挺剑而起( ) 22.秦王色挠( ) ....

23. 长跪( )而谢之( ) 24寡人谕矣( ) ....

二、关注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甲]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 [傧者]接引宾客的人。

③ [临淄]齐国国都。 ④[袂]衣袖。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晏子使楚( )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

(3)傧者更道( )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 ..

9、翻译下列句子( 2分)。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10、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睢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 4分)

11、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 4分)

12、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士”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3分)

【一】8、(1)出使(2)做,设置(3)改(4)适宜

9、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10、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

11、唐睢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12、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四(二)、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20-23题(17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â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诸郎中○

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

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20. ⑪道歉 ⑫介词,从、由 ⑬明白,懂得 ⑭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问:蔡桓公因何而死?

PPT解说词: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可是扁鹊四次拜见桓公都明示了桓公的疾病发展,“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充分体现了扁鹊的医术高明。在扁鹊的三次提醒下,桓侯的表

现是“无疾”、“不悦”、“又不悦”。在扁鹊第四次“望桓侯而还走”时,桓侯使人询问原因,居五日,桓

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问:蔡桓公因何而死?

答:扁鹊虽然医术高明,但是桓侯讳疾忌医,最终病入骨髓无医无法可救而死。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熟记写对]

(1)有间: (2)疾: .

(3)腠(còu)理: (4)深:

(5)医之: 好: 治不病: 以为功: .....(6)居: (7)肌肤:

(8)益: (9)不应: 应:

(10)悦: (11)望桓侯: .

(12)还(xuán)走: 还 走:

(13)故:

(14)汤(tàng)熨(wâi)之所及也:

汤: 熨:

(15)火齐(jì):称 齐: (16)司命之所属: 司命:

(17)无奈何也: (18)使人索扁鹊: .

(19)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

二、关注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桓侯故使人问之。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三、一词多义

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带他跑的原因)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意义)③君之病在肠胃(的) 以:已只好治不治以为功(把)②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

四、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第10-12题(共10分)。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③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④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⑤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共2分)

⑪立有间 间: ⑫君之病在肌肤 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共4分)

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⑫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2.下面是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读,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其补充完整。(①②空用原文回答,③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参考答案: 10.(1)间:一会(2)之:相当于“的”(共2分。每个词1分)

11.(1)翻译: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

(2)翻译:扁鹊远远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共4分。每句2分)

12.①寡人无疾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盲目自信 ④讳疾忌医(共4分。每空1分)

[培优作业]

将“之、其、以、于、为、然”6个虚词查《古汉语字典》,写出义项并写出例句(选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最好)。

11

经纶复习学案之文言文

班级: 姓名:

志:《陈涉世家》; 情 [忠君爱国、胆识兼备] : 《唐雎不辱使命》; 才:《扁鹊见蔡桓公》;

问:陈涉吴广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PPT解说词: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不仅塑造了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陈胜的形象,还很好地解释了陈胜吴广起

义成功的原因。我们就从对人物、事件的梳理中分析人物,探究原因。 陈涉“为佣耕”时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他不安于现状、少有大志。在“遇雨,失期,屯大泽乡”时,他洞察时局,智慧果敢,与吴广谋划“等死,死国可乎?”“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起义做准备,威服众人,设计“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体现了他的聪明智慧。起义前在号令徒属认清形势、共举大事时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叛口号,表现了他善于宣传和组织领导的能力,更凸显了他追求平等、反抗压迫的胆略。在大泽乡起义后,他率领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无敌,“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而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残暴

无道,“天下苦秦久矣”。下面我们来看看秦皇帝都做了些什么。秦朝的法令严酷:失期,法皆斩。老百姓长久以来被秦压迫。在立新君方面违背道义。“二世,少子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二世杀之。”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群起响应。

可以说是陈胜自身的素质[详见 “ ” 句]、秦朝统治的残暴和天下百姓的积极响应促成了陈胜吴

广起义的成功。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熟记写对]

1.苟富贵,无相忘( ) 2.辍耕之垄上( ) ( ) ...

3.若为拥耕( ) 4.屯大泽乡( ) ..

5.皆次当行( ) 6.会天大雨( ) ..

7.举大计亦死( )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9.十六七 ( ) 10.法皆斩( ) ....

11.或以为亡( ) 12.置人所罾鱼中( ) ..

13.为天下唱( ) 14.楚人怜之(

) ..

15.天下苦秦久矣( ) 16.吴广素爱人( ) ..

17.尉果笞广( ) 18.并杀两尉( ) ..

19.固以怪之( ) 20.谪戍渔阳( ) ...

21.固十六七( ) 22.被坚执锐( )( )( )( ) .....

23.今亡亦死( ) 24.又间令( ) 25.卒中往往语( ) ....

26.等死( ) 27.比至陈( ) 28. 陈胜王( ) ...

29.皆来会计事( ) 30.皆指目陈胜( ) 31.夜篝火( ) ....

32.忿恚尉( ) 33.怅恨久之( ) 34.太息( ) .....

35.皆次当行( ) 36.死国可乎( ) 37.不当立( ) ....

38.以数谏故( ) 39.上使外将兵( ) 40.诚以吾众( ) ...

41.知其指意( ) 42.念鬼( ) 43.威众( ) ....

44.丹书帛曰( ) 45.之次所旁( ) 46.狐鸣( ) .....

47.旦日( ) 48.往往语( ) 49.皆指目陈胜( ) ....

50.藉第令毋斩( ) 51.从民欲( ) 52.为坛而盟( ) .....

53. 社稷( ) 54. 号为张楚( ) 55. 刑其长吏( ) ....

二、关注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句子。

1.尝与人佣耕

2.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

3.苟富贵,无相忘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6.失期,法皆斩

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此教我先威众耳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2.固以怪之矣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夜篝火,狐鸣呼

15.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三、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筑)

书:

乃丹书帛曰( 名词作动词,书写 ) 得鱼腹中书( 绸条 ,这里指丹书 )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以数谏故(屡次) 数有功(多次)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宣称)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上:

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 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应:

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宜多应者(响应)

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吴广以为然(是这样,对,正确)

指: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皆指目陈胜 (指着)

欲: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 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诚: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如果)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确实 )

从:

从民欲也 ( 依从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跟从 )

比:

比至陈(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当: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四(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0-12题(共11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 去: (2)皆刑其长吏 刑: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翻译:

(2)将军身被坚执锐 翻译:

12.内容理解。(5分)

(1)结合【甲】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守城者的优势。(3分)

(2)请用【甲】文中的词语概括【乙】文中陈涉起义胜利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0.(1)离开 (2)惩罚(共2分。每小题1分)

11.(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共4分。每小题2分)

12.(1)要点:①城墙高 ②护城河深 ③武器装备精良 ④粮食充足(共3分。少一个要点减1分)

(2)得道(或“人和”)( 2分)

四(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0-13题(共10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0.填空(2分)

(1)【乙】文中“以激怒其众”一句中的“以”相当于“来”,《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一句中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甲】文中“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一句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甲】文中“固国不以山谿之险”一

句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乙】文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固”的意思是: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2.下面是对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简单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第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三空用原文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0.(共2分)(1)凭借、依靠 (2)本来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1.(共4分)(1) 拥护的人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走,使尉恼怒。(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

12.(共4分)①敬受命 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③发展壮大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

问:唐雎怎样“巧”做到不辱使命的?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

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

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

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

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用语势强烈的

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

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雄又逼近

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

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

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

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熟记写对]

1.大王加惠( ) 2.虽然( )受 地 于( )先王 弗( )敢易 ......

3.秦王不说( ) 4.安陵君因( )使( ) 唐雎使( )于( ) 秦 ....

5.且 ( ) 秦灭韩亡魏( ) 6.错意( ) 错( ) ...

7.请 广( )于君 8.逆( )寡人 轻( )寡 人 ...

9.虽( )千里不敢易 10.岂直( )五百里 ...

11.秦王怫然怒( ) 12.伏尸百万( ) 流血千里( ) ....

13.布衣之怒( ) 14. 免冠徒跣( ) ......

15.以头抢地( ) 16. 庸夫之怒 ( )17. 士之怒 ( ) ....

18.怀怒未发( ) 19.休祲( ) 休( ) 祲 ( ) .

20.天下缟素 ( ) 21.挺剑而起( ) 22.秦王色挠( ) ....

23. 长跪( )而谢之( ) 24寡人谕矣( ) ....

二、关注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甲]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 [傧者]接引宾客的人。

③ [临淄]齐国国都。 ④[袂]衣袖。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晏子使楚( )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

(3)傧者更道( )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 ..

9、翻译下列句子( 2分)。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10、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睢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 4分)

11、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 4分)

12、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士”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3分)

【一】8、(1)出使(2)做,设置(3)改(4)适宜

9、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10、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

11、唐睢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12、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四(二)、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20-23题(17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â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诸郎中○

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

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20. ⑪道歉 ⑫介词,从、由 ⑬明白,懂得 ⑭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问:蔡桓公因何而死?

PPT解说词: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可是扁鹊四次拜见桓公都明示了桓公的疾病发展,“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充分体现了扁鹊的医术高明。在扁鹊的三次提醒下,桓侯的表

现是“无疾”、“不悦”、“又不悦”。在扁鹊第四次“望桓侯而还走”时,桓侯使人询问原因,居五日,桓

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问:蔡桓公因何而死?

答:扁鹊虽然医术高明,但是桓侯讳疾忌医,最终病入骨髓无医无法可救而死。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熟记写对]

(1)有间: (2)疾: .

(3)腠(còu)理: (4)深:

(5)医之: 好: 治不病: 以为功: .....(6)居: (7)肌肤:

(8)益: (9)不应: 应:

(10)悦: (11)望桓侯: .

(12)还(xuán)走: 还 走:

(13)故:

(14)汤(tàng)熨(wâi)之所及也:

汤: 熨:

(15)火齐(jì):称 齐: (16)司命之所属: 司命:

(17)无奈何也: (18)使人索扁鹊: .

(19)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

二、关注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桓侯故使人问之。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三、一词多义

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带他跑的原因)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意义)③君之病在肠胃(的) 以:已只好治不治以为功(把)②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

四、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第10-12题(共10分)。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③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④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⑤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共2分)

⑪立有间 间: ⑫君之病在肌肤 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共4分)

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⑫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2.下面是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读,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其补充完整。(①②空用原文回答,③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参考答案: 10.(1)间:一会(2)之:相当于“的”(共2分。每个词1分)

11.(1)翻译: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

(2)翻译:扁鹊远远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共4分。每句2分)

12.①寡人无疾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盲目自信 ④讳疾忌医(共4分。每空1分)

[培优作业]

将“之、其、以、于、为、然”6个虚词查《古汉语字典》,写出义项并写出例句(选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最好)。

11


相关文章

  • 2015-2016上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2015-2016上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共有四单元二十二课的内容,第一单元重点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重点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三单元重点讲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重点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 ...查看


  • 初级中学常见文言现象
  • 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 ...查看


  •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梳理
  •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一: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 ...查看


  • 虚词之.于.而.其.以
  • 期末联考虚词用法及例句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这件事".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g ...查看


  • 中考文言文实词 .虚词(学生)
  • 初中总复习之文言实词 A 安:(1)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风雨不动安如山 B 卑:(1)(非天质之卑) (2)(先帝不以臣卑鄙) ...查看


  •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 ...查看


  •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
  •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其解释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 ...查看


  • 古今异义整理
  • 古今异义整理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查看


  • 通假字举例
  • 通假字举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