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与中国式旅游

目前除中国外,地球上再没有同时具有“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社会转型”三大特征的国家,再考虑到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由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假日制度、休假模式可以直接被照搬到中国来。

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在今年中秋国庆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3%);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4.4%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3%)。这无疑为这些天媒体报道的“黄金周”旅游爆棚、井喷提供了数据支撑。“黄金周乱象”再次引发黄金周存废之争,烈度堪比2007年围绕“五一”黄金周去留的争论。

每次黄金周长假都会毫无悬念地发生拥堵,但很少有人愿意直面的是,这种拥堵实际上是被舆论夸大了。全国数万家景区,门庭冷落的不在少数,黄金周期间拥堵、局面火爆的,实际只是一百多家景区,即那些最具全国性价值、最具观光价值、最具独特性的旅游景区。把全国最顶尖景区的拥堵放大为全国景区的拥堵,www.syjunqu120.com是以偏概全。即使今年首次因收费公路对小客车免费引发自驾游热潮导致的公路拥堵,也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周边地区等,北京城区畅通无阻。

也即是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中华大地,既有大量不拥堵的景区和地区,也有大量民众以其他方式、到其他地区享受长假,黄金周的社会功能凸显无遗。而那种严重不平衡的局部“乱象”,却几乎要成为进一步废除“十一”黄金周的理由。目前有许多“落实带薪休假代替黄金周”的浪漫主义的叫喊。其实,我们只需弄清楚,长假对公众究竟意味着什么。据此决策,政府和民众就不至于如此纠结。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双休日制度,国内旅游特别是短程旅游开始兴起;1999年开始,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国内旅游特别是中远程旅游得以长足发展。其间,带薪休假写进了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但对多数中国公众来说,那基本上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即使2007年出台了“实施细则”,也未有显著改观。

旅游,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高层次消费活动。而其中满足人类好奇心与求

知欲的观光旅游,与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游观、文化观最为契合,具有最庞大的需求潜力。观光中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中远程旅游,此即所谓“近处没有风景”、“风景在别处”。

要释放旅游消费,有钱、有闲、有冲动,三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当今中国,有钱人的绝对数量不小,具有旅游冲动的潜在旅游者更不在少数,有闲成为最大制约因素,而中远程旅游的最大瓶颈就是长假欠缺。春节长假主要功能是探亲访友,黄金周就成为少有的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孔道。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后,中国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巨大存量和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生的巨大增量,形成了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十一”黄金周井喷正是其作为“堰塞湖”唯一泄洪口的必然结果。

“黄金周集中出游”导致景区拥堵这种貌似不理性的现象,隐含了一个真相,即长假供给的短缺和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2011年国庆,一位带孩子到北京故宫的外地家长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苦衷:孩子太想看故宫了,孩子寒暑假我们上班,春节要团聚,一年中,只有“十一”黄金周了,再多的人,为了孩子我们也必须来啊。你能保证下个“十一”来一定会比这个“十一”人少吗?——从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故宫游客数量情况看,他们去年“十一”去故宫,确实较明智。

且不说带薪休假短期内都难以落实,即使落实了,也未必如想象那样完美。现在的黄金周可称为“国家黄金周”,也就是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黄金周。带薪休假则完全可能催生“个人黄金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从众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让大众自行其是,实际上却完全可能造成休假大面积“撞车”,形成一种类似黄金周特征的弊端。

很难说这种扎堆旅游消费的旅游方式就是落后的。中国注重亲情团聚,不少享有带薪休假的人,因家人没有带薪休假不能同时出游,而感觉休假没有意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亲友一起出游带来的精神满足和附加值,大大超出单独出游。对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追捧,也导致需求雷同,供求关系失衡在所难免。

旅游学界常人云亦云“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呼吁提高中国人旅游的档次,指责中国人不会玩。其实,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只有功能不同,没有层次之分。即使欧美人热

衷度假,也不乏大量观光旅游者。观光旅游主要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追求身心放松的度假旅游不同。这种稀缺资源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基于保护与安全的需要,这种旅游产品供给将逐渐减少,而需求却会持续放大。

现阶段疏通民众出游需求的根本之道是,在进一步切实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法定假日到五一,直接恢复五一黄金周;或增加三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黄金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放假三天,增设春夏黄金周,或在8月上旬增设避暑黄金周);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10至14天,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即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补假,形成固定、可预期的小连休(或者不再另行补假)。

这样,就既能保证传统节日可以处于休假状态,又不致因频繁的双休日调休严重打乱生活与工作节奏,同时,三天与两天相比,功能难以产生质变,不至于影响休假质量。

事实上,在行政资源和执法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带薪休假制度的切实推行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既然带薪休假目前无法落实,保障老百姓长假权利的黄金周自然就是次优选择。

清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继明日前表示,“从2008年到现在仅仅四年的时间,带薪休假至少应该落实了40%到50%”。且不论经济学家能否用“至少应该”这样的措辞信口开河,我们假设他的数据是靠谱的,也说明至少有一半民众没享受到带薪休假,谁有权剥夺“50%以上”尚未享受到带薪休假的中国公民享受黄金周长假的权利?

试想,一个北京人如果有带薪年假,他会在“十一”跑到华山去挤吗?一个石家庄人周末就能方便地来北京,他会选择在“十一”黄金周去故宫看人头吗?一个叫花子是先吃饱肚子还是先注意营养均衡,不用专家指导。专家可以帮民众思考,但无法代替其本人去选择——专家的选择很难比当事者更务实。

带薪休假确实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休假模式(当然并非这些国家就没有事实上的集中休假现象,如欧美的圣诞长假和日本的黄金周),这也正是不少专家开出的替代黄金周的“药方”。但以蔡继明教授为代表的“废黄金周派”可能无法回应我的逻辑推论:

既然带薪休假是社会各界针对黄金周弊端开出的替代“药方”,那么理论上,如果带薪休假不能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就还需要黄金周;如果带薪休假落实了,黄金周依然拥挤不堪,就说明带薪休假这个药方不灵;如果这个药方灵验了,消费需求分散释放了,黄金周就不会这样拥堵;如果不拥堵了,已运行多年、没有增加假日总量、没有再增加社会总成本的黄金周,有什么必要取消?

实际上,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造。

目前除中国外,地球上再没有同时具有“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社会转型”三大特征的国家,再考虑到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由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假日制度、休假模式可以直接被照搬到中国来。

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在今年中秋国庆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3%);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4.4%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3%)。这无疑为这些天媒体报道的“黄金周”旅游爆棚、井喷提供了数据支撑。“黄金周乱象”再次引发黄金周存废之争,烈度堪比2007年围绕“五一”黄金周去留的争论。

每次黄金周长假都会毫无悬念地发生拥堵,但很少有人愿意直面的是,这种拥堵实际上是被舆论夸大了。全国数万家景区,门庭冷落的不在少数,黄金周期间拥堵、局面火爆的,实际只是一百多家景区,即那些最具全国性价值、最具观光价值、最具独特性的旅游景区。把全国最顶尖景区的拥堵放大为全国景区的拥堵,www.syjunqu120.com是以偏概全。即使今年首次因收费公路对小客车免费引发自驾游热潮导致的公路拥堵,也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周边地区等,北京城区畅通无阻。

也即是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中华大地,既有大量不拥堵的景区和地区,也有大量民众以其他方式、到其他地区享受长假,黄金周的社会功能凸显无遗。而那种严重不平衡的局部“乱象”,却几乎要成为进一步废除“十一”黄金周的理由。目前有许多“落实带薪休假代替黄金周”的浪漫主义的叫喊。其实,我们只需弄清楚,长假对公众究竟意味着什么。据此决策,政府和民众就不至于如此纠结。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双休日制度,国内旅游特别是短程旅游开始兴起;1999年开始,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国内旅游特别是中远程旅游得以长足发展。其间,带薪休假写进了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但对多数中国公众来说,那基本上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即使2007年出台了“实施细则”,也未有显著改观。

旅游,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高层次消费活动。而其中满足人类好奇心与求

知欲的观光旅游,与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游观、文化观最为契合,具有最庞大的需求潜力。观光中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中远程旅游,此即所谓“近处没有风景”、“风景在别处”。

要释放旅游消费,有钱、有闲、有冲动,三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当今中国,有钱人的绝对数量不小,具有旅游冲动的潜在旅游者更不在少数,有闲成为最大制约因素,而中远程旅游的最大瓶颈就是长假欠缺。春节长假主要功能是探亲访友,黄金周就成为少有的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孔道。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后,中国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巨大存量和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生的巨大增量,形成了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十一”黄金周井喷正是其作为“堰塞湖”唯一泄洪口的必然结果。

“黄金周集中出游”导致景区拥堵这种貌似不理性的现象,隐含了一个真相,即长假供给的短缺和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2011年国庆,一位带孩子到北京故宫的外地家长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苦衷:孩子太想看故宫了,孩子寒暑假我们上班,春节要团聚,一年中,只有“十一”黄金周了,再多的人,为了孩子我们也必须来啊。你能保证下个“十一”来一定会比这个“十一”人少吗?——从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故宫游客数量情况看,他们去年“十一”去故宫,确实较明智。

且不说带薪休假短期内都难以落实,即使落实了,也未必如想象那样完美。现在的黄金周可称为“国家黄金周”,也就是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黄金周。带薪休假则完全可能催生“个人黄金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从众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让大众自行其是,实际上却完全可能造成休假大面积“撞车”,形成一种类似黄金周特征的弊端。

很难说这种扎堆旅游消费的旅游方式就是落后的。中国注重亲情团聚,不少享有带薪休假的人,因家人没有带薪休假不能同时出游,而感觉休假没有意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亲友一起出游带来的精神满足和附加值,大大超出单独出游。对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追捧,也导致需求雷同,供求关系失衡在所难免。

旅游学界常人云亦云“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呼吁提高中国人旅游的档次,指责中国人不会玩。其实,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只有功能不同,没有层次之分。即使欧美人热

衷度假,也不乏大量观光旅游者。观光旅游主要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追求身心放松的度假旅游不同。这种稀缺资源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基于保护与安全的需要,这种旅游产品供给将逐渐减少,而需求却会持续放大。

现阶段疏通民众出游需求的根本之道是,在进一步切实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法定假日到五一,直接恢复五一黄金周;或增加三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黄金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放假三天,增设春夏黄金周,或在8月上旬增设避暑黄金周);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10至14天,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即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补假,形成固定、可预期的小连休(或者不再另行补假)。

这样,就既能保证传统节日可以处于休假状态,又不致因频繁的双休日调休严重打乱生活与工作节奏,同时,三天与两天相比,功能难以产生质变,不至于影响休假质量。

事实上,在行政资源和执法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带薪休假制度的切实推行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既然带薪休假目前无法落实,保障老百姓长假权利的黄金周自然就是次优选择。

清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继明日前表示,“从2008年到现在仅仅四年的时间,带薪休假至少应该落实了40%到50%”。且不论经济学家能否用“至少应该”这样的措辞信口开河,我们假设他的数据是靠谱的,也说明至少有一半民众没享受到带薪休假,谁有权剥夺“50%以上”尚未享受到带薪休假的中国公民享受黄金周长假的权利?

试想,一个北京人如果有带薪年假,他会在“十一”跑到华山去挤吗?一个石家庄人周末就能方便地来北京,他会选择在“十一”黄金周去故宫看人头吗?一个叫花子是先吃饱肚子还是先注意营养均衡,不用专家指导。专家可以帮民众思考,但无法代替其本人去选择——专家的选择很难比当事者更务实。

带薪休假确实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休假模式(当然并非这些国家就没有事实上的集中休假现象,如欧美的圣诞长假和日本的黄金周),这也正是不少专家开出的替代黄金周的“药方”。但以蔡继明教授为代表的“废黄金周派”可能无法回应我的逻辑推论:

既然带薪休假是社会各界针对黄金周弊端开出的替代“药方”,那么理论上,如果带薪休假不能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就还需要黄金周;如果带薪休假落实了,黄金周依然拥挤不堪,就说明带薪休假这个药方不灵;如果这个药方灵验了,消费需求分散释放了,黄金周就不会这样拥堵;如果不拥堵了,已运行多年、没有增加假日总量、没有再增加社会总成本的黄金周,有什么必要取消?

实际上,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造。


相关文章

  • 十年"十一"黄金周旅游
  • 十年"十一"黄金周回顾与展望 08旅游管理(1)班 [1**********]3 2009-11-10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改革开放的 这二十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查看


  • 中国国庆黄金周期间国人想要出境旅游
  • 分享该专题到: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庆黄金周,不少市民选择了出境旅游.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统计显示, "十一"期间预计会有220万人想要出境旅游,预计平均每人在外消费为950美元,总数目达到21亿美元. 不少国家和 ...查看


  • 浅谈假日旅游对山西旅游业的影响
  • 前 言 假日旅游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假日旅游指的是人们在各种年节.纪念日.公休假日以及寒假暑假的旅游活动:而狭义的假日旅游则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我国公民在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长假(又名假日黄金周)的旅游活动.假日旅游的异军突起, ...查看


  • 2015-2020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 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 ...查看


  • 中国式旅游看点在哪里?
  • 中国式旅游看点在哪? 蒋成博 近十几年来,中国兴起了休长假的黄金周,于是乎国人突然热衷于游山玩水了.每逢黄金周,很多人都喜欢蜂拥而起,去全国各大著名旅游景点,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享乐一番.其中的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一则休闲娱乐放松心身, ...查看


  • 旅游局"十一"黄金周工作总结
  • "十一"黄金周已经顺利落下帷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下,在全国假日办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和接待单位的大力配合.共同努力下,在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和有力此 文来源于文 秘 家 园协调下 ...查看


  •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四川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中国四川旅游市场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势预 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2523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2015年十一旅游数据分析
  • 2015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数据分析 2015-10-10 09:12:00 来源:华泰证券 作者:薛蓓蓓 刘洋 梅昕 等 今年中秋与十一假期相近,总体来看旅游需求逐渐刚性,黄金周旅游市场表现出较高人气,符合预期. 今年中秋与十一假期相近,总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