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优化升级 潜力亟待发掘——扩大我市消费需求途径的分析
索取号:A034-2013-2-0004
当前是我市“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为全面认识我市消费需求现状,本文对我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和流通现状进行分析,并与广州、武汉、成都、南京等省会城市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力求找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同时在结合我市1000户家庭消费需求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对扩大我市消费需求提出建议。
一、我市消费需求的现状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推进城镇化加速期,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流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消费能力增强
2002-2012年,我市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11778元,2007年超2万元,2010年超3万元,2012年达到37511元,10年来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5708元,2008年超1万元,2012年达到17017元,10年间年均增长11.5%。随着收入持续两位数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
(二)消费规模扩大
2002-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2年的9215元增长到2012年的22800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从2002年的4444元增长到2012年的13612元,年均增长11.8%。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全市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2010年跃上2千亿元,2012年2944.63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2002-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比重)为37.1%,比2002年下降3.1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就恩格尔系数而言,我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富裕阶段;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消费行为也呈现出新特点,享受型、发展型、服务性消费在城乡居民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通信、住房、保健、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个性化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不断上升。从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来看,市区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提升最快,2012年比重为18.9%,比200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从消费支出构成增速来看,城镇居民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加,201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76元,比2002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7.4%;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59元,比2002年增长55.3%,年均增长4.5%;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4299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4%。
市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表
2002年
人均消费性支
占消费
2012年
占消费
12年比02年上
升或下降(百分
人均消费性支
支出比重(%) 支出比重(%) 点)
出(元) 出(元) 9215 3707 837 808 566 746 788 1461 302
— 40.2 9.1 8.8 6.1 8.1 8.6 15.9 3.3
22800 8470 1991 1749 1255 1159 4299 2976 902
— 37.1 8.7 7.7 5.5 5.1 18.9 13.1 4
— -3.1 -0.4 -1.1 -0.6 -3.0 10.3 -2.8 0.7
消费支出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和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其它商品和服务
(四)消费热点不断更替
2002-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进程加快,旅游、IT产品、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不断更替。
一是在外饮食大幅增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逐渐转变饮食观念,居民在外餐饮消费从以价格实惠为主向价格、品位、环境、服务多方面转变,在外饮食消费大幅增长。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消费支出1982元,比2002年增长1.4倍。
二是住房及家居类商品成为消费亮点。2012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1465.26亿元,比2002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25.1%;销售面积1089.62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9.4%。同时商品房热销带动了相关商品的销售,2012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家俱类、建筑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为7.61亿元和9.06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长41.7%和57.2%。
三是汽车消费成为热点。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零售额为688.05亿元,比2002年增长20.2倍,年均增长35.7%。2012年末全市私人汽车达140.87万辆。
四是IT产品成为消费新宠。移动电话、个人电脑、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9.88亿元,比2002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33.2%;市区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由2002年末的96.7部上升到2012年末的213.1部;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2年末的36.3台上升到2012年末的112.2台。随着电脑的增加,对网络通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12年末全市宽带用户数达到251.65万户。
五是旅游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2012年,我市分别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游客达331.12万人次和8236.88万人次,比2002年分别增长2.2和2.1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1%和12%。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增加和黄金周假日的推出,为外出旅游创造了条件。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支出951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6.5%;市民出境旅游达93.09万人次。
六是多元家政服务倍受青睐。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市多元化的家政服务需求日益旺盛。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服务支出15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8.7%,其中,家政服务支出126元,比2002年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18.7%。
七是教育投入热情高涨。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的教育视角由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向子女的文化、兴趣爱好以及居民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培训费用不
断增长。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支出为1273元,较2002年增长51.2%,年均增长4.2%。其中参加各种培训班支出为520元,较2002年增长8.3倍,年均增长24.9%。
二、我市消费结构评价及城市比较
(一)结构评价
根据世界银行不同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资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当人均GDP在10001-20000美元时,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教育和交通通信六类消费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应在15%、7%、15%、9%、7%和13%左右,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市按常住人口计算,在2010年人均GDP首次超过万美元的基础上,2012年人均GDP达到88985元,按国家公布的2012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097美元。我市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食品、衣着支出处于偏下水平。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分别达到37.1%和32.7%,处于中偏下水平,分别低于评价标准22.1和17.7个百分点;交通、教育支出处于高水平。随着我市人均家用轿车比重上升和家庭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及投入的加大,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教育支出比重处于最高水平,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交通比重分别达18.9%和16.9%,分别高于评价标准5.9和3.9个百分点。教育支出比重分别为13.1%和7.9%,分别高于评价标准6.1和0.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和其它商品服务支出处于最低水平。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其它商品服务支出分别为9.5%和7.9%,在七大分类中处于最低水平,我市在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其他商品服务等方面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比较评价表 单位:%
人均GDP(美元) 评价 食品 衣着 居住 医疗保健 教育 交通通讯 1000美元及以下 低 48.0 8.0 11.0 3.0 6.0 7.0 1001-4000美元 中偏下 38.0 9.0 10.0 6.0 7.0 9.0 4001-10000美元 中等 27.0 8.0 14.0 7.0 7.0 9.0
10001-20000美元 中偏上 15.0 7.0 15.0 9.0 7.0 13.0 20000美元及以上 高 11.0 5.0 18.0 12.0 8.0
12.0 2012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家庭
—— 37.1 8.7 7.7 5.1 13.1 18.9 比较结果(城镇) —— 中偏下 中偏下 中偏下 中偏下 高 高 2012年杭州农村居民家庭
——
32.7
7.1
21.1
6.3
7.9
16.9
其它 17.0 21.0 28.0
34.0 34.0
9.5 低 7.9
比较结果(农村)
—— 中偏下 中偏上 高 中偏下 高 高 低
注:1. 为了便于比较,其它支出包含家庭设备用品和其它商品服务支出。
2. 农村的居住支出包括购建房支出,存在不可比因素。
(二)城市比较
为了更好的分析当前我市在扩大消费方面的不足,我们分别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汉、成都市等相近的省会城市,并引入平均消费倾向(指居民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份额)、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等相关评价指标。
1.消费流通总量及增速偏低
总量位居末位,五年来,广州、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五个城市的前两位,成都市在2009年超过南京居五个城市的第三位,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列末位,与第一位的广州市相比总量相差一倍多;年均增速偏低。五年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17.6%,列第四位,增速比列第一位的成都市低2.0个百分点,分别比广州、武汉市低0.3和0.1个点,比列末位的南京市高0.2个百分点;全省消费流通中心的作用不明显。从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所在省份的比重来看,武汉、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所在省份的三分之一以上,分别为37.3%和36.5%,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为26.4%,以上三个城市占所在省份比重分别超过我市15.6、14.8、4.7个百分点;2012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为21.7%,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与同期成都、广州市相比,比重提高幅度分别低2.2、0.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表
2008年
占所在省份的
2012年
占所在省份的比重五年间年均增
(%)
速(%)
(亿元)
广州市 武汉市 成都市 南京市 杭州市
3187.39 1850.05 1621.85 1660.82 1577.6
比重(%) 25.0 37.3 33.8 17.2 21.2
(亿元) 5977.27 3432.43 3317.67 3080.58 2944.63
26.4 37.3 36.5 16.9 21.7
17.9 17.7 19.6 17.4 17.6
2.消费结构尚需提升
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看,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我市总体消费层次还不高,消费转型升级的程度和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最低。2012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800元,从支出总量上看,在五个城市中居第三位,分别比广州市和南京市低7690元和693元;从增速上看,我市五年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速为8.1%,增速列末位,增速分别比位居前两位的武汉市和成都市低5.2和3.5个百分点。
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广州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优势,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比重)为34.0%,消费支出结构明显优于其他四个城市。我市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分别高于广州、成都和南京市3.1、1.7和2.4个百分点;从五年来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趋势来看,武汉、成都和南京市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恩格尔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012年武汉、成都和南京市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0%、35.4%和34.7%,分别比2008年下降2.7个、1.9个和1.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的优化进程均高于我市,下降幅度分别比我市多1.5、0.7和0.6个百分点。
提升型、享受型消费均保持较快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五个城市在消费结构变化中显现出相似的特征,以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为代表的提升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均保持较快增长,占消费支出比重也逐年上升。从消费支出的八大分类来看,五年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增长最快,年均增速分别为13.7%、13.5%和13.3%,其他各城市年均增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州市市区城镇居民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类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12.3%、12.2%和11.8%;武汉市市区城镇居民居住类、教育文化娱乐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21.5%、18.9%和18.4%;成都
市市区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类、居住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15.1%、13.3%和13.2%;南京市市区城镇居民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类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15.4%、13.4%和14.6%。
3.消费倾向偏低
一是平均消费倾向最低且下行幅度最大。五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居民家庭大件商品的普及和拥有量的提高,而相对减少消费支出,另一方面人们为应对预期消费而增加储蓄,压缩即期消费。除武汉、南京市保持平稳外,其他城市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其中我市2012年平均消费倾向仅为0.61,列五个城市的末位,比2008年下降0.08个点,下降幅度最大,分别比广州、成都市同期多下0.06和0.02个点。
二是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回落。由于受宏观经济回落和经济发展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12年人们消费心态发生了变化,普遍压缩当年的消费支出。数据显示,2012年五个城市边际消费倾向比2011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2012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2011年仅增长0.7%,增幅比2011年回落11.3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速9.4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5,比2011年回落0.55个点,在五个城市中回落幅度最大。反映出我市城镇居民即期消费的份额降低,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广州、武汉、成都和南京市也分别比2011年回落0.22个、0.4个、0.35和0.01个点。
各市市区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比较表
广州市 倾向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倾向
倾向
武汉市 倾向
倾向
成都市 倾向
倾向
南京市 倾向
倾向
杭州市
倾向
0.75 0.68 0.51 0.60 0.05
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
0.82 0.83 0.82 0.82 0.80
0.66 0.87 0.72 0.85 0.63
0.68 0.69 0.70 0.72 0.70
0.35 0.76 0.74 0.90 0.50
0.76 0.76 0.74 0.74 0.70
0.55 0.73 0.65 0.74 0.39
0.65 0.64 0.64 0.64 0.65
0.66 0.51 0.65 0.67 0.66
0.69 0.69 0.67 0.66 0.61
三、我市消费存在的几大反差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但我市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与此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消费疲软与储蓄坚挺的反差
2008年-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75.2%,而同期全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是3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增长61.2%,储蓄存款增幅分别高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幅53.1和14个百分点,储蓄可以弥补投资资金需求的不足,但是投资最终是要转变为消费需求,储蓄存款居高不下导致消费支出的不足,拖累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慢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的反差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趋于稳定,消费供给对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2年,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2%,仅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但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6%,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生活性服务业高3.5个百分点。五年来,生活性服务业明显不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反差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2008年-2012年,我市GDP由4788.97亿元增至780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4%,而同期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24104元增至37511元,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4%,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0692元增至1701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1%。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速1.3个百分点。五年来,尽管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速度发展很快,但市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长滞后经济的增长。
(四)高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低与低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高的反差
一是高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高。2012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20%最高收入户和20%较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2011年减少2469元和2154元,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
-0.31和-0.65,而20%低收入户和20%较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2011年增加914元和2290元,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45和0.77。数据显示,20%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来说,有购买力但不购买,而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阶层缺乏购买力的支持,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不高,平均下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很难提高了,结果导致消费不足。
二是外来人口消费外流。2012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为880.2万人,扣除户籍人口净流入180万人,占比较2008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流入人口大部分来自外地农村,其工资收入除了必要的日常消费外,大部分寄回老家,形成消费外流。其形成的消费与创造的GDP相比完全不匹配。这部分外来人口在杭州赚钱,外地消费的特殊性,也是我市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情况表
(五)商品性消费偏高和服务性消费偏低的反差
居民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然而,多年来人们往往重商品性消费、轻服务性消费。2012年我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6339元,占消费性支出27.8%,比2008年下降1个百分点。商品性消费比重偏大、服务消费所占份额偏小,也影响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比重均超过商品性消费,如美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在66%左右。提升服务性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市居民消费潜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未来我市消费潜力展望及建议
为了更好的把握我市居民的消费脉搏,掌握我市居民的消费动向,我们针对如何扩大我市消费需求,对我市1000户家庭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的有关资料,对当前我市的消费潜力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一)从消费潜力看: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导储蓄向消费转化
2012年末,我市居民本外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6089.98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存款余额总量位居第4位,储蓄代表未来消费潜力,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近年来,我市以车、房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展开,以及为适应我市自身城市发展的需要,住房市场和汽车消费短期内难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何尽快找到新的替代消费增长点,是实现“十二五”消费增长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我市扩大消费亟须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全市扩大消费战略规划,同时相关部门要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有关扩大消费的相关政策,通过扩大消费各项政策的推动,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老龄消费、健康消费、网络消费等时尚消费。不断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方式贡献。
提升我市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提高收入水平 控制物价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提高消费品质量及卫生安全 促进就业
减少对消费品的税收 出台促销、降价措施
引导采用信贷消费方式,减少手续费
比例(%) 77.7 66.8 33.1 27.0 16.4 11.1 6.4 2.8
增开商场、卖场 其他
1.9 1
二是改善消费环境。创造良好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对我市扩大内需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我市居民对当前我市消费环境不满意的比例排名最高前四项分别为:食品不安全(83.9%)、商品质量伪劣和服务不到位(49.6%)、市场监管不力(45.8%)和价格太贵(40.2%)。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消费信用法制环境,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消除消费者惧怕假冒伪劣的心理障碍,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产品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机构,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对当前消费环境不满意的方面调查比例表 项 目
食品不安全 商品质量伪劣 市场监管不力 价格太贵 商品品种不多 其他
比例(%) 83.9 49.6 45.8 40.2 6.3 0.8
三是积极制定扩大消费的信贷政策措施。2012年末,我市居民个人贷款及透支总额达1291.01亿元,增长11.6%,占各项贷款的7.1%,增幅高于各项贷款2.4个百分点。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近40%的家庭完全接受使用贷款的模式进行消费,其中有19.1%的家庭已经开始了贷款消费。
居民选择消费贷款的种类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比例(%)
住房 汽车 教育 医疗 装修 旅游 奢侈品 其他
81.9 34.2 15.8 14.7 10.6 6.8 1.5 2.1
首先,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集中推进汽车、住房、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的信贷消费;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及时消除制度障碍,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加强银商合作,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使用,提高刷卡效率,促进扩大银行卡消费;再次,加大对流通企业融资力度。大力支持发展服务业、创意文化产业、旅游业等新型消费,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扩大信用销售。
(二)从消费主体看:高收入、较高收入和80后、90后群体将成为消费主力军
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总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20-40岁这部分人群购买力强,消费潜力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一般呈“倒U型”,即年轻人储蓄率较低,是消费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我市高收入、较高收入人群本身具有很强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但边际消费倾向一直处于低位,这与我市当前消费的供给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显示,如果购买高档奢侈品,我市有55.3%的家庭选择到国外及港澳台购买。
建议:一是加强研究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与特征。调查资料显示,在2013年及今后五年哪些方面将增加消费支出, 21-30岁的群体在交通通讯费、服装首饰化妆品、交通通讯费、文化娱乐和旅游分别比平均选择比例高6.6、6.3、6和2.5个百分点。31-40岁的群体在个人或子女教育培训、旅游、购车和文化娱乐方面分别比平均选择比例高24.1、4.4、2.8和1个百分点;因此,要大力引导生产和营销企业生产和开发分别适合这两部分群体的消费产品和市场。
在2013年及今后五年哪些方面将增加消费支出分组调查比例表
21-30岁
项 目
食品餐饮 服装首饰化妆品 交通通讯费
个人或子女教育培训 家居电器 旅游 文化娱乐 购房 购车
医疗、保健 其他
比例(%) 54.7 27.3 21.7 29.8 8.1 21.1 11.8 9.3 2.5 14.9 3.1
比平均选择比例高或低(百分点)
-11.7 6.3 6.6 -7.8 -1 2.5 6 0.3 -2.4 -10.4 0.8
项 目 食品餐饮 服装首饰化妆品 交通通讯费
31-40岁
比平均选择
比例(%) 占比高或低
(百分点)
51.9 20 13.2 61.7 4.3 23 6.8 9.4 7.7 17 2.1
-14.5 -1 -1.9 24.1 -4.8 4.4 1 0.4 2.8 -8.3 -0.2
个人或子女教育培训 家居电器 旅游 文化娱乐 购房 购车 医疗、保健 其他
二是积极提高精品化、个性化、高层次消费供给水平。在目前我市的消费供给水平、供给结构之下,边际消费倾向最低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28%左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同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相比较,现有大众化的消费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在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发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供给。鼓励杭州大厦、万象城等高端购物城的做大做强,降低高端商品内外价格差,从而吸引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消费回流。
(三)从消费方向看: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升级转型的重点方向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转型升级。目前,城市居民对吃、穿、用等商品性需求渐趋刚性,商品消费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相比之下,服务性消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成为未来我市居民消费的支出重点。
服务性消费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教育培训业 运动休闲业 家政服务业 养老、疗休养业
比例(%) 47.8 39 34.5 34.4
餐饮业 保健业 女装业 演艺业 工艺美术业 美容化妆业
27.6 16 5 4 2.5 2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潜在市场,充分用好国际、国内各种合作交流平台,研究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全力巩固香港、澳门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基础地位,保持旅游稳定增长;二是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居民认为要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比例超过20%以上的分别为:教育培训业(47.8%)、运动休闲业(39%)、家政服务业(34.5%)、养老、疗休养业(34.5%)、餐饮业(27.6%)。我市相关部门应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不断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优化消费结构;三是强化和提升社区及家政等的服务功能。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打造我市市特色家政服务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四是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服务消费。公共服务供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左右居民的消费预期,因此要重点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促进我市服务性消费良性发展。
(四)从消费流通方式上看:电子商务是消费流通的新革命
2012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电子商务城市影响力报告》显示,城市发展受电子商务影响最明显的城市中,我市分别超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居第一。我市应充分发挥阿里巴巴、淘宝网、和平钢铁等核心企业的领头示范作用,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建立有利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法规标准体系,推动高效的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
网络购物还需要在哪方面提高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打击假冒伪劣,提高商品质量
比例(%) 78.8
售后服务好,退换、维修容易 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安全 商品价格更优惠 快递更快捷安全 支付手段更便捷安全 网上操作更简单易懂 其他
51.4 33.3 20.7 18.2 11.1 8.9 1.6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快递、仓储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平台;
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调查比例表 项 目
网购方便省时,退换方便 网购价格低
商品丰富品种多,选择余地大 网购在我的朋友中很流行 我喜欢在生活中尝试最新的技术 质量有保证服务态度好 其他
比例(%) 68.6 60.8 56 9.1 7.4 3.3 1.9
三是深化电子商务的应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积极开发适合当前电子商务消费形态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淘宝网、淘宝商城、化工网、钢铁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加大对我市旅游、女装、特色农产品、文化等电子商务产品的推荐,使我市实体经济体在电子商务的运用逐步形成规模,成为中国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会在网络上购买哪些产品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服饰首饰 电子数码产品 食品、保健品 图书音像
比例(%) 64.5 26.9 23.8 23.4
玩具用品
机票、门票、消费券 化妆品
家具和装潢材料 游戏虚拟物品 高档奢侈品 其他
21.5 19.8 13.2 7.7 2.4 0.7 2.5
(五)从消费机制上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培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国内专家测算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显然,城镇化是提高我市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市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查显示,五县(市)居民对居住地周边需要增加的商业形态选择比例超过20%以上的分别为大型商场(31.3%)、农贸市场(30.3%)、运动场馆健身会所(28.2%)、文化教育中心(22.1%)和大型超市(21%),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向重点镇和中心镇延伸,同时,积极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吸纳人口,整合资源,实现与主城区协同发展;二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城区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产出基地,要充分利用城区服务资源,积极引导城区服务资源下乡,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
五县(市)居民居住地周边急需增加的商业形态调查比例表 项 目
大型商场 农贸市场
运动场馆、健身会所 文化教育中心 大型超市 商业步行街 餐饮中心 小型便利店 社区商铺 电影院
比例(%) 31.3 30.3 28.2 22.1 21 14.4 10.8 10.3 9.2 4.6
其他 6.7
消费优化升级 潜力亟待发掘——扩大我市消费需求途径的分析
索取号:A034-2013-2-0004
当前是我市“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为全面认识我市消费需求现状,本文对我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和流通现状进行分析,并与广州、武汉、成都、南京等省会城市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力求找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同时在结合我市1000户家庭消费需求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对扩大我市消费需求提出建议。
一、我市消费需求的现状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推进城镇化加速期,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流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消费能力增强
2002-2012年,我市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11778元,2007年超2万元,2010年超3万元,2012年达到37511元,10年来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5708元,2008年超1万元,2012年达到17017元,10年间年均增长11.5%。随着收入持续两位数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
(二)消费规模扩大
2002-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2年的9215元增长到2012年的22800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从2002年的4444元增长到2012年的13612元,年均增长11.8%。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全市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2010年跃上2千亿元,2012年2944.63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2002-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比重)为37.1%,比2002年下降3.1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就恩格尔系数而言,我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富裕阶段;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消费行为也呈现出新特点,享受型、发展型、服务性消费在城乡居民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通信、住房、保健、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个性化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不断上升。从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来看,市区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提升最快,2012年比重为18.9%,比200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从消费支出构成增速来看,城镇居民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加,201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76元,比2002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7.4%;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59元,比2002年增长55.3%,年均增长4.5%;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4299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4%。
市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表
2002年
人均消费性支
占消费
2012年
占消费
12年比02年上
升或下降(百分
人均消费性支
支出比重(%) 支出比重(%) 点)
出(元) 出(元) 9215 3707 837 808 566 746 788 1461 302
— 40.2 9.1 8.8 6.1 8.1 8.6 15.9 3.3
22800 8470 1991 1749 1255 1159 4299 2976 902
— 37.1 8.7 7.7 5.5 5.1 18.9 13.1 4
— -3.1 -0.4 -1.1 -0.6 -3.0 10.3 -2.8 0.7
消费支出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和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其它商品和服务
(四)消费热点不断更替
2002-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进程加快,旅游、IT产品、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不断更替。
一是在外饮食大幅增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逐渐转变饮食观念,居民在外餐饮消费从以价格实惠为主向价格、品位、环境、服务多方面转变,在外饮食消费大幅增长。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消费支出1982元,比2002年增长1.4倍。
二是住房及家居类商品成为消费亮点。2012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1465.26亿元,比2002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25.1%;销售面积1089.62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9.4%。同时商品房热销带动了相关商品的销售,2012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家俱类、建筑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为7.61亿元和9.06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长41.7%和57.2%。
三是汽车消费成为热点。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零售额为688.05亿元,比2002年增长20.2倍,年均增长35.7%。2012年末全市私人汽车达140.87万辆。
四是IT产品成为消费新宠。移动电话、个人电脑、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9.88亿元,比2002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33.2%;市区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由2002年末的96.7部上升到2012年末的213.1部;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2年末的36.3台上升到2012年末的112.2台。随着电脑的增加,对网络通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12年末全市宽带用户数达到251.65万户。
五是旅游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2012年,我市分别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游客达331.12万人次和8236.88万人次,比2002年分别增长2.2和2.1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1%和12%。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增加和黄金周假日的推出,为外出旅游创造了条件。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支出951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6.5%;市民出境旅游达93.09万人次。
六是多元家政服务倍受青睐。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市多元化的家政服务需求日益旺盛。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服务支出15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8.7%,其中,家政服务支出126元,比2002年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18.7%。
七是教育投入热情高涨。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的教育视角由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向子女的文化、兴趣爱好以及居民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培训费用不
断增长。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支出为1273元,较2002年增长51.2%,年均增长4.2%。其中参加各种培训班支出为520元,较2002年增长8.3倍,年均增长24.9%。
二、我市消费结构评价及城市比较
(一)结构评价
根据世界银行不同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资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当人均GDP在10001-20000美元时,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教育和交通通信六类消费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应在15%、7%、15%、9%、7%和13%左右,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市按常住人口计算,在2010年人均GDP首次超过万美元的基础上,2012年人均GDP达到88985元,按国家公布的2012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097美元。我市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食品、衣着支出处于偏下水平。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分别达到37.1%和32.7%,处于中偏下水平,分别低于评价标准22.1和17.7个百分点;交通、教育支出处于高水平。随着我市人均家用轿车比重上升和家庭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及投入的加大,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教育支出比重处于最高水平,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交通比重分别达18.9%和16.9%,分别高于评价标准5.9和3.9个百分点。教育支出比重分别为13.1%和7.9%,分别高于评价标准6.1和0.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和其它商品服务支出处于最低水平。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其它商品服务支出分别为9.5%和7.9%,在七大分类中处于最低水平,我市在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其他商品服务等方面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比较评价表 单位:%
人均GDP(美元) 评价 食品 衣着 居住 医疗保健 教育 交通通讯 1000美元及以下 低 48.0 8.0 11.0 3.0 6.0 7.0 1001-4000美元 中偏下 38.0 9.0 10.0 6.0 7.0 9.0 4001-10000美元 中等 27.0 8.0 14.0 7.0 7.0 9.0
10001-20000美元 中偏上 15.0 7.0 15.0 9.0 7.0 13.0 20000美元及以上 高 11.0 5.0 18.0 12.0 8.0
12.0 2012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家庭
—— 37.1 8.7 7.7 5.1 13.1 18.9 比较结果(城镇) —— 中偏下 中偏下 中偏下 中偏下 高 高 2012年杭州农村居民家庭
——
32.7
7.1
21.1
6.3
7.9
16.9
其它 17.0 21.0 28.0
34.0 34.0
9.5 低 7.9
比较结果(农村)
—— 中偏下 中偏上 高 中偏下 高 高 低
注:1. 为了便于比较,其它支出包含家庭设备用品和其它商品服务支出。
2. 农村的居住支出包括购建房支出,存在不可比因素。
(二)城市比较
为了更好的分析当前我市在扩大消费方面的不足,我们分别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汉、成都市等相近的省会城市,并引入平均消费倾向(指居民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份额)、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等相关评价指标。
1.消费流通总量及增速偏低
总量位居末位,五年来,广州、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五个城市的前两位,成都市在2009年超过南京居五个城市的第三位,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列末位,与第一位的广州市相比总量相差一倍多;年均增速偏低。五年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17.6%,列第四位,增速比列第一位的成都市低2.0个百分点,分别比广州、武汉市低0.3和0.1个点,比列末位的南京市高0.2个百分点;全省消费流通中心的作用不明显。从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所在省份的比重来看,武汉、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所在省份的三分之一以上,分别为37.3%和36.5%,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为26.4%,以上三个城市占所在省份比重分别超过我市15.6、14.8、4.7个百分点;2012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为21.7%,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与同期成都、广州市相比,比重提高幅度分别低2.2、0.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表
2008年
占所在省份的
2012年
占所在省份的比重五年间年均增
(%)
速(%)
(亿元)
广州市 武汉市 成都市 南京市 杭州市
3187.39 1850.05 1621.85 1660.82 1577.6
比重(%) 25.0 37.3 33.8 17.2 21.2
(亿元) 5977.27 3432.43 3317.67 3080.58 2944.63
26.4 37.3 36.5 16.9 21.7
17.9 17.7 19.6 17.4 17.6
2.消费结构尚需提升
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看,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我市总体消费层次还不高,消费转型升级的程度和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最低。2012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800元,从支出总量上看,在五个城市中居第三位,分别比广州市和南京市低7690元和693元;从增速上看,我市五年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速为8.1%,增速列末位,增速分别比位居前两位的武汉市和成都市低5.2和3.5个百分点。
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广州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优势,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比重)为34.0%,消费支出结构明显优于其他四个城市。我市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分别高于广州、成都和南京市3.1、1.7和2.4个百分点;从五年来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趋势来看,武汉、成都和南京市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恩格尔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012年武汉、成都和南京市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0%、35.4%和34.7%,分别比2008年下降2.7个、1.9个和1.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的优化进程均高于我市,下降幅度分别比我市多1.5、0.7和0.6个百分点。
提升型、享受型消费均保持较快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五个城市在消费结构变化中显现出相似的特征,以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为代表的提升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均保持较快增长,占消费支出比重也逐年上升。从消费支出的八大分类来看,五年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增长最快,年均增速分别为13.7%、13.5%和13.3%,其他各城市年均增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州市市区城镇居民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类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12.3%、12.2%和11.8%;武汉市市区城镇居民居住类、教育文化娱乐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21.5%、18.9%和18.4%;成都
市市区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类、居住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15.1%、13.3%和13.2%;南京市市区城镇居民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类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15.4%、13.4%和14.6%。
3.消费倾向偏低
一是平均消费倾向最低且下行幅度最大。五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居民家庭大件商品的普及和拥有量的提高,而相对减少消费支出,另一方面人们为应对预期消费而增加储蓄,压缩即期消费。除武汉、南京市保持平稳外,其他城市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其中我市2012年平均消费倾向仅为0.61,列五个城市的末位,比2008年下降0.08个点,下降幅度最大,分别比广州、成都市同期多下0.06和0.02个点。
二是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回落。由于受宏观经济回落和经济发展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12年人们消费心态发生了变化,普遍压缩当年的消费支出。数据显示,2012年五个城市边际消费倾向比2011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2012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2011年仅增长0.7%,增幅比2011年回落11.3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速9.4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5,比2011年回落0.55个点,在五个城市中回落幅度最大。反映出我市城镇居民即期消费的份额降低,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广州、武汉、成都和南京市也分别比2011年回落0.22个、0.4个、0.35和0.01个点。
各市市区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比较表
广州市 倾向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倾向
倾向
武汉市 倾向
倾向
成都市 倾向
倾向
南京市 倾向
倾向
杭州市
倾向
0.75 0.68 0.51 0.60 0.05
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平均消费边际消费
0.82 0.83 0.82 0.82 0.80
0.66 0.87 0.72 0.85 0.63
0.68 0.69 0.70 0.72 0.70
0.35 0.76 0.74 0.90 0.50
0.76 0.76 0.74 0.74 0.70
0.55 0.73 0.65 0.74 0.39
0.65 0.64 0.64 0.64 0.65
0.66 0.51 0.65 0.67 0.66
0.69 0.69 0.67 0.66 0.61
三、我市消费存在的几大反差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但我市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与此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消费疲软与储蓄坚挺的反差
2008年-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75.2%,而同期全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是3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增长61.2%,储蓄存款增幅分别高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幅53.1和14个百分点,储蓄可以弥补投资资金需求的不足,但是投资最终是要转变为消费需求,储蓄存款居高不下导致消费支出的不足,拖累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慢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的反差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趋于稳定,消费供给对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2年,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2%,仅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但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6%,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生活性服务业高3.5个百分点。五年来,生活性服务业明显不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反差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2008年-2012年,我市GDP由4788.97亿元增至780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4%,而同期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24104元增至37511元,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4%,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0692元增至1701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1%。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速1.3个百分点。五年来,尽管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速度发展很快,但市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长滞后经济的增长。
(四)高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低与低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高的反差
一是高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高。2012年我市市区城镇居民20%最高收入户和20%较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2011年减少2469元和2154元,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
-0.31和-0.65,而20%低收入户和20%较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2011年增加914元和2290元,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45和0.77。数据显示,20%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来说,有购买力但不购买,而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阶层缺乏购买力的支持,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不高,平均下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很难提高了,结果导致消费不足。
二是外来人口消费外流。2012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为880.2万人,扣除户籍人口净流入180万人,占比较2008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流入人口大部分来自外地农村,其工资收入除了必要的日常消费外,大部分寄回老家,形成消费外流。其形成的消费与创造的GDP相比完全不匹配。这部分外来人口在杭州赚钱,外地消费的特殊性,也是我市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情况表
(五)商品性消费偏高和服务性消费偏低的反差
居民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然而,多年来人们往往重商品性消费、轻服务性消费。2012年我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6339元,占消费性支出27.8%,比2008年下降1个百分点。商品性消费比重偏大、服务消费所占份额偏小,也影响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比重均超过商品性消费,如美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在66%左右。提升服务性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市居民消费潜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未来我市消费潜力展望及建议
为了更好的把握我市居民的消费脉搏,掌握我市居民的消费动向,我们针对如何扩大我市消费需求,对我市1000户家庭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的有关资料,对当前我市的消费潜力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一)从消费潜力看: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导储蓄向消费转化
2012年末,我市居民本外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6089.98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存款余额总量位居第4位,储蓄代表未来消费潜力,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近年来,我市以车、房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展开,以及为适应我市自身城市发展的需要,住房市场和汽车消费短期内难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何尽快找到新的替代消费增长点,是实现“十二五”消费增长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我市扩大消费亟须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全市扩大消费战略规划,同时相关部门要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有关扩大消费的相关政策,通过扩大消费各项政策的推动,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老龄消费、健康消费、网络消费等时尚消费。不断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方式贡献。
提升我市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提高收入水平 控制物价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提高消费品质量及卫生安全 促进就业
减少对消费品的税收 出台促销、降价措施
引导采用信贷消费方式,减少手续费
比例(%) 77.7 66.8 33.1 27.0 16.4 11.1 6.4 2.8
增开商场、卖场 其他
1.9 1
二是改善消费环境。创造良好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对我市扩大内需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我市居民对当前我市消费环境不满意的比例排名最高前四项分别为:食品不安全(83.9%)、商品质量伪劣和服务不到位(49.6%)、市场监管不力(45.8%)和价格太贵(40.2%)。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消费信用法制环境,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消除消费者惧怕假冒伪劣的心理障碍,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产品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机构,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对当前消费环境不满意的方面调查比例表 项 目
食品不安全 商品质量伪劣 市场监管不力 价格太贵 商品品种不多 其他
比例(%) 83.9 49.6 45.8 40.2 6.3 0.8
三是积极制定扩大消费的信贷政策措施。2012年末,我市居民个人贷款及透支总额达1291.01亿元,增长11.6%,占各项贷款的7.1%,增幅高于各项贷款2.4个百分点。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近40%的家庭完全接受使用贷款的模式进行消费,其中有19.1%的家庭已经开始了贷款消费。
居民选择消费贷款的种类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比例(%)
住房 汽车 教育 医疗 装修 旅游 奢侈品 其他
81.9 34.2 15.8 14.7 10.6 6.8 1.5 2.1
首先,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集中推进汽车、住房、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的信贷消费;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及时消除制度障碍,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加强银商合作,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使用,提高刷卡效率,促进扩大银行卡消费;再次,加大对流通企业融资力度。大力支持发展服务业、创意文化产业、旅游业等新型消费,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扩大信用销售。
(二)从消费主体看:高收入、较高收入和80后、90后群体将成为消费主力军
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总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20-40岁这部分人群购买力强,消费潜力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一般呈“倒U型”,即年轻人储蓄率较低,是消费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我市高收入、较高收入人群本身具有很强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但边际消费倾向一直处于低位,这与我市当前消费的供给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显示,如果购买高档奢侈品,我市有55.3%的家庭选择到国外及港澳台购买。
建议:一是加强研究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与特征。调查资料显示,在2013年及今后五年哪些方面将增加消费支出, 21-30岁的群体在交通通讯费、服装首饰化妆品、交通通讯费、文化娱乐和旅游分别比平均选择比例高6.6、6.3、6和2.5个百分点。31-40岁的群体在个人或子女教育培训、旅游、购车和文化娱乐方面分别比平均选择比例高24.1、4.4、2.8和1个百分点;因此,要大力引导生产和营销企业生产和开发分别适合这两部分群体的消费产品和市场。
在2013年及今后五年哪些方面将增加消费支出分组调查比例表
21-30岁
项 目
食品餐饮 服装首饰化妆品 交通通讯费
个人或子女教育培训 家居电器 旅游 文化娱乐 购房 购车
医疗、保健 其他
比例(%) 54.7 27.3 21.7 29.8 8.1 21.1 11.8 9.3 2.5 14.9 3.1
比平均选择比例高或低(百分点)
-11.7 6.3 6.6 -7.8 -1 2.5 6 0.3 -2.4 -10.4 0.8
项 目 食品餐饮 服装首饰化妆品 交通通讯费
31-40岁
比平均选择
比例(%) 占比高或低
(百分点)
51.9 20 13.2 61.7 4.3 23 6.8 9.4 7.7 17 2.1
-14.5 -1 -1.9 24.1 -4.8 4.4 1 0.4 2.8 -8.3 -0.2
个人或子女教育培训 家居电器 旅游 文化娱乐 购房 购车 医疗、保健 其他
二是积极提高精品化、个性化、高层次消费供给水平。在目前我市的消费供给水平、供给结构之下,边际消费倾向最低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28%左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同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相比较,现有大众化的消费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在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发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供给。鼓励杭州大厦、万象城等高端购物城的做大做强,降低高端商品内外价格差,从而吸引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消费回流。
(三)从消费方向看: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升级转型的重点方向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转型升级。目前,城市居民对吃、穿、用等商品性需求渐趋刚性,商品消费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相比之下,服务性消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成为未来我市居民消费的支出重点。
服务性消费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教育培训业 运动休闲业 家政服务业 养老、疗休养业
比例(%) 47.8 39 34.5 34.4
餐饮业 保健业 女装业 演艺业 工艺美术业 美容化妆业
27.6 16 5 4 2.5 2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潜在市场,充分用好国际、国内各种合作交流平台,研究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全力巩固香港、澳门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基础地位,保持旅游稳定增长;二是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居民认为要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比例超过20%以上的分别为:教育培训业(47.8%)、运动休闲业(39%)、家政服务业(34.5%)、养老、疗休养业(34.5%)、餐饮业(27.6%)。我市相关部门应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不断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优化消费结构;三是强化和提升社区及家政等的服务功能。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打造我市市特色家政服务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四是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服务消费。公共服务供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左右居民的消费预期,因此要重点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促进我市服务性消费良性发展。
(四)从消费流通方式上看:电子商务是消费流通的新革命
2012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电子商务城市影响力报告》显示,城市发展受电子商务影响最明显的城市中,我市分别超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居第一。我市应充分发挥阿里巴巴、淘宝网、和平钢铁等核心企业的领头示范作用,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建立有利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法规标准体系,推动高效的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
网络购物还需要在哪方面提高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打击假冒伪劣,提高商品质量
比例(%) 78.8
售后服务好,退换、维修容易 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安全 商品价格更优惠 快递更快捷安全 支付手段更便捷安全 网上操作更简单易懂 其他
51.4 33.3 20.7 18.2 11.1 8.9 1.6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快递、仓储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平台;
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调查比例表 项 目
网购方便省时,退换方便 网购价格低
商品丰富品种多,选择余地大 网购在我的朋友中很流行 我喜欢在生活中尝试最新的技术 质量有保证服务态度好 其他
比例(%) 68.6 60.8 56 9.1 7.4 3.3 1.9
三是深化电子商务的应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积极开发适合当前电子商务消费形态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淘宝网、淘宝商城、化工网、钢铁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加大对我市旅游、女装、特色农产品、文化等电子商务产品的推荐,使我市实体经济体在电子商务的运用逐步形成规模,成为中国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会在网络上购买哪些产品调查比例表 项 目
服饰首饰 电子数码产品 食品、保健品 图书音像
比例(%) 64.5 26.9 23.8 23.4
玩具用品
机票、门票、消费券 化妆品
家具和装潢材料 游戏虚拟物品 高档奢侈品 其他
21.5 19.8 13.2 7.7 2.4 0.7 2.5
(五)从消费机制上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培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国内专家测算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显然,城镇化是提高我市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市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查显示,五县(市)居民对居住地周边需要增加的商业形态选择比例超过20%以上的分别为大型商场(31.3%)、农贸市场(30.3%)、运动场馆健身会所(28.2%)、文化教育中心(22.1%)和大型超市(21%),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向重点镇和中心镇延伸,同时,积极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吸纳人口,整合资源,实现与主城区协同发展;二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城区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产出基地,要充分利用城区服务资源,积极引导城区服务资源下乡,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
五县(市)居民居住地周边急需增加的商业形态调查比例表 项 目
大型商场 农贸市场
运动场馆、健身会所 文化教育中心 大型超市 商业步行街 餐饮中心 小型便利店 社区商铺 电影院
比例(%) 31.3 30.3 28.2 22.1 21 14.4 10.8 10.3 9.2 4.6
其他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