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革新家张子和的学术思想研究_毛德西

2005年1月第1期N o . 1 Jan .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 EDICINE

第20卷总第116期

          

Vol . 20Serial No . 116

医学革新家张子和的学术思想研究

On the Academic Thou ghts of Zhang Zihe , a Medical Innovator

毛德西M ao Dexi

河南省中医院

Henan Colleg 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摘要:张子和乃金元时期的名医, 其学术特点是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标新立异, 提倡攻邪学说, 其“邪祛正自复”的观点与治法, 对临证诊疗确有参考价值。

A bstract :Zhang Zihe , a well -know n doctor in the Jin and Yuan Periods , had courag e to break away conventions to advoca ted doctrine

of purg ation . His therapeutic method , “automatic reinforcement due to eliminating pathogensis factors ”, is of real wo rth for refer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

关键词:张子和; 《儒门事亲》; 攻邪学说

Key words :Zhang Zihe ; Confucian ' s Duties to T heir Patients ; Doctrine of Purgation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222. 19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672-6839(2005) 01-0016-02  张从正, 字子和, 号戴人, 金代睢州考城人, 生于公元1156年, 卒于公元1228年, 享年72岁, 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中“攻邪派”的代表。张子和自幼钻研医术, 酷爱《素问》、《难经》之学。其法宗刘河间, 用药多寒凉, 自述对刘氏辛凉之剂用了40余年。他曾从军江淮, 后任太医, 不久辞去。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行医数十年, 所治多“藜藿”之人, 其治法与方药, 颇多新奇。晚年, 根据毕生经验心悟撰写《儒门事亲》草稿, 后经好友麻知几润色, 常仲明补充, 始成斯书。张子和的学术特点是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标新立异,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1 厚基础重实践救贫疾之苦

张子和出生于歧黄世家, 幼7岁时受庭训读书明礼, 11岁从先师学习, 13岁时诵读《素问》、《难经》, 钻研医术, 21岁时悬壶问业, 25岁时移居宛丘(即陈州) 行医。约于1203年(时年48岁) 从军入伍, 南下江淮, 任军医之职。1217年(时年62岁) 被荐举金太医院任太医, 不久辞职归里, 重新回到

氵隐

仍、民不聊生的广袤大地上。他的行医路线, 从《儒门事亲》中可以看出, 多在河南东南部与安徽西部, 以及与河南毗邻的地区, 而在陈州一带行医时间最长。考子和所治病人, 困苦百姓居多, 但士大夫阶层的病人亦复不少。如他说:“设于富贵之家病者, 数工同治, 戴人必不能从众工, 众工亦不能戴

[1]

人, 以此常孤! 惟书生高士, 推者复来, 日不离门”。张子和

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大量丰富的诊治经验。仅就《儒门事亲》记载的二百多个医案看, 有姓名、有地址、有病情、有疗法、有效果。这些病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正是由于他乐于拯救百姓之苦, 而不习惯“马前唱诺”、“迎医长吏”, 使得他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 学术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为创立新的学术观点奠定了扎实基础。

2 宗《内经》继河间倡攻邪学说

张子和的临床经验不是无源之水, 不是泛泛的治病方法, 而是在学贯《素问》、《难经》, 博及前贤诸家的基础上创新的成果。对其影响显著者是刘河间, 刘氏生于1120年, 卒于1200年, 早子和36年。当时医学界受宋代《和剂局方》的影响, 辨证论治意识淡漠, 喜欢套用《和剂局方》中的辛温香燥之品, 因而伤阴伐气者颇多。刘氏力倡火热致病说, 以矫时弊, 此说对子和启发很大。他认为, “千古之下, 得仲景之旨者, 刘河间一人而已。”[1]从此私淑刘河间, 用药也多袭河间

水流域, 在民间行医。值时, 他结识了当时学者麻知几(名

九畴) 与常仲明(名用晦) 。麻、常二人从张氏学医, 三人遂成莫逆之交。麻知几既有文名, 又好医术, 他常主动帮助张子和整理学术经验, 并取“唯儒者能辨明之, 而事亲者不可不知”之义, 名曰《儒门事亲》, 于张氏去世前一年, 即1227年问世。

张子和生活及从医之时, 正值宋、金对峙, 连年战乱时期, 社会极不安宁, 百姓生活困苦, 劳役沉重。子和自幼目睹家乡的灾难与动乱, 及之弱冠行医, 亦是活动在这片战乱频

之方, 如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涌吐痰食的独圣散, 攻下热结的三一承气汤等。他对当时食古不化的庸医, 毫不客气地指出:“以文章自富, 以谈辨自强, 坐而昂之, 立而

2005年1月第1期N o . 1 Jan .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 VERSIT Y OF CHINESE M EDI C I NE

医学革新家…On the … 毛德西…M ao Dexi …

第20卷总第116期

    

V ol . 20Serial N o . 116

行之, 阔其步, 翼其手, 自以为高人而出尘表, 以天下聪明莫己若也, 一旦疾之临身, 懵然无所知……听庸医之裁判。”[2]对于前人的理论见解, 他能大胆地提出质疑。例如他对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评论, 说:“巢氏先贤也, 故不当非。然其说有误者, 人命所系, 不可不辨也[1]”。即使对汉代医圣张仲景, 也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盲目崇拜。

[1]

他对麻知几说:“公慎勿歹带仲景纸上语”。正是由于他执守

视。”[1]翻开《儒门事亲》, 可以看到许多心理疗法的验案, 为情志病运用心理疗法开了先河。

张子和认为,“凡药有毒也……久服必有偏胜。”[1]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 以调人身之阴阳, 使之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若久服或误服药物, 会导致新的阴阳偏胜之局面, 出现痼疾与新病的复杂病情。所以, 张子和非常重视饮食疗法。他说:“养生当论食补, 治病当论药攻。”[1]他在治病过程中, 重视饮食调养及善后调理, 以养正祛疾, 常可获药物不能及的效果。考《儒门事亲》中共载食疗方10多首, 如生藕汁治疗上消, 猪肚丸治疗中消, 煮肝散治疗雀目, 菠菜血羹治疗老人虚劳, 绿豆鸡子粥治疗湿热泄泻, 生姜饮治疗喉痹, 胡桃酒治疗便痛等。

除了药物与食疗方法外, 张子和还善于用刺络放血法祛除顽疾。他认为刺络放血, 攻邪最捷。而要掌握刺络放血法, 首先要掌握十二经脉之气血多少。他认为, “血出者, 宜太阳、阳明, 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 不宜出血, 血少故也。”[1]血多者刺之, 能祛邪而不伤血; 而血少者刺之, 则血受伤而正气不足, 会有助邪之虞。后世内科医生往往不明经络, 认为经络为针灸科之事, 与内科无关, 其实经络与中医临床各科都有密切联系。清代余听鸿《外科医案》按语悉从经络为界。张子和说:“夫治病当先识经络”[1], 洵非虚言。张子和的刺络放血法, 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薛立斋、杨继洲等运用并发展了这一疗法。

张子和是一位医学革新家, 他所以能成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他创新性的思维是分不开的。后人称他是“三反一求”的医学家。一是反对迷信古人; 二是反对迷信鬼神; 三是反对迷信天命。而“一求”乃指勤求博采。他善于从民间撷采单方、验方, 将大量百姓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收集起来, 去救治病人。他曾说:“余立于医四十余岁, 使世俗之方, 人人可疗, 余亦莫如敢废也。”[1]其求知之不执成见, 博采众方, 值得效法。元代医家吕履说得好:“张子和医, 如志将对敌, 或陈兵背水, 或济河焚舟, 置之死地而后生。”[2]他所倡导的“邪祛正自复”的学说与治法, 对中医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学习、领悟与发扬。参考文献:

[1]金·张从正. 子和医籍[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43-230.

[2]何时希.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738.

“人命所系”的观点, 因此才敢于突破陈规陋习, 倡汗、吐、下攻邪之说, 使中医学术焕然一新。张子和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邪气, 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 感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肉筋脉”之旨, 并认真学习《伤寒论》中的汗、吐、下之法, 在刘河间重视五运六气致病说的影响下,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在天之邪, 雾、露、雨、雹、冰、泥等在地之邪, 最易致人于病。其次则为饮食中的酸、苦、甘、辛、咸五谷之气, 亦为致病之因。这些致病因素, 或从外袭, 或从内生, 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旦致病, 就应设法祛之于外, 不使其停滞体内, 这是张子和治学的中心思想。至于祛邪的具体方法, 则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凡是风寒之邪所发的疾病, 在皮肤之间和经络之间的, 可用汗法; 凡是风痰宿食在胸腹胃脘的, 可用吐法; 凡寒湿痼冷, 或热客下焦等在下的疾病, 可用下法。他所倡导的汗、吐、下之法, 非常人所用之法, 而是“引涎(鸡羽探吐) 、漉涎(鼻内渗药, 开口吐涎) 、嚏气(草茎刺鼻喷嚏或出血) 、追泪(眼眦点药) ,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炙、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他所用的上(外) 、中、下三个方面所概括的病邪部位, 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的理论是一致的。而他所发挥的汗、吐、下三法, 则是前所未及的。

张子和反对当时医生滥用补剂, 指出:“良工之治病, 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 亦有不治其虚时……惟庸工之治病, 纯补其虚, 不敢治其实”。就正与邪二者关系而言, “先论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如何攻邪? 他反对套用温燥之品, 而主河间先生的寒凉之剂。他的攻邪之法, 较张仲景、刘河间更完备, 后世称之为攻邪派的代表, 不为过矣。3 精心理善食疗专刺络放血

张子和还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他秉承《内经》“百病皆生于气”之旨, 充分发挥中医学“以情胜情”的治疗特点, 大胆实践, 提出一整套切合实用的心理疗法。他认为:“悲可以治怒, 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 必诡诈谲怪, 无所不至, 然后可以动人耳目, 易人听

[1]

[1]

编辑:韦大文

收稿日期:2004-10-06

作者简介:毛德西(1940-) , 男, 河南巩义人, 教授, 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内科病临床工作。//A dd :450002河南省郑州市

2005年1月第1期N o . 1 Jan .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 EDICINE

第20卷总第116期

          

Vol . 20Serial No . 116

医学革新家张子和的学术思想研究

On the Academic Thou ghts of Zhang Zihe , a Medical Innovator

毛德西M ao Dexi

河南省中医院

Henan Colleg 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摘要:张子和乃金元时期的名医, 其学术特点是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标新立异, 提倡攻邪学说, 其“邪祛正自复”的观点与治法, 对临证诊疗确有参考价值。

A bstract :Zhang Zihe , a well -know n doctor in the Jin and Yuan Periods , had courag e to break away conventions to advoca ted doctrine

of purg ation . His therapeutic method , “automatic reinforcement due to eliminating pathogensis factors ”, is of real wo rth for refer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

关键词:张子和; 《儒门事亲》; 攻邪学说

Key words :Zhang Zihe ; Confucian ' s Duties to T heir Patients ; Doctrine of Purgation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222. 19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672-6839(2005) 01-0016-02  张从正, 字子和, 号戴人, 金代睢州考城人, 生于公元1156年, 卒于公元1228年, 享年72岁, 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中“攻邪派”的代表。张子和自幼钻研医术, 酷爱《素问》、《难经》之学。其法宗刘河间, 用药多寒凉, 自述对刘氏辛凉之剂用了40余年。他曾从军江淮, 后任太医, 不久辞去。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行医数十年, 所治多“藜藿”之人, 其治法与方药, 颇多新奇。晚年, 根据毕生经验心悟撰写《儒门事亲》草稿, 后经好友麻知几润色, 常仲明补充, 始成斯书。张子和的学术特点是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标新立异,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1 厚基础重实践救贫疾之苦

张子和出生于歧黄世家, 幼7岁时受庭训读书明礼, 11岁从先师学习, 13岁时诵读《素问》、《难经》, 钻研医术, 21岁时悬壶问业, 25岁时移居宛丘(即陈州) 行医。约于1203年(时年48岁) 从军入伍, 南下江淮, 任军医之职。1217年(时年62岁) 被荐举金太医院任太医, 不久辞职归里, 重新回到

氵隐

仍、民不聊生的广袤大地上。他的行医路线, 从《儒门事亲》中可以看出, 多在河南东南部与安徽西部, 以及与河南毗邻的地区, 而在陈州一带行医时间最长。考子和所治病人, 困苦百姓居多, 但士大夫阶层的病人亦复不少。如他说:“设于富贵之家病者, 数工同治, 戴人必不能从众工, 众工亦不能戴

[1]

人, 以此常孤! 惟书生高士, 推者复来, 日不离门”。张子和

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大量丰富的诊治经验。仅就《儒门事亲》记载的二百多个医案看, 有姓名、有地址、有病情、有疗法、有效果。这些病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正是由于他乐于拯救百姓之苦, 而不习惯“马前唱诺”、“迎医长吏”, 使得他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 学术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为创立新的学术观点奠定了扎实基础。

2 宗《内经》继河间倡攻邪学说

张子和的临床经验不是无源之水, 不是泛泛的治病方法, 而是在学贯《素问》、《难经》, 博及前贤诸家的基础上创新的成果。对其影响显著者是刘河间, 刘氏生于1120年, 卒于1200年, 早子和36年。当时医学界受宋代《和剂局方》的影响, 辨证论治意识淡漠, 喜欢套用《和剂局方》中的辛温香燥之品, 因而伤阴伐气者颇多。刘氏力倡火热致病说, 以矫时弊, 此说对子和启发很大。他认为, “千古之下, 得仲景之旨者, 刘河间一人而已。”[1]从此私淑刘河间, 用药也多袭河间

水流域, 在民间行医。值时, 他结识了当时学者麻知几(名

九畴) 与常仲明(名用晦) 。麻、常二人从张氏学医, 三人遂成莫逆之交。麻知几既有文名, 又好医术, 他常主动帮助张子和整理学术经验, 并取“唯儒者能辨明之, 而事亲者不可不知”之义, 名曰《儒门事亲》, 于张氏去世前一年, 即1227年问世。

张子和生活及从医之时, 正值宋、金对峙, 连年战乱时期, 社会极不安宁, 百姓生活困苦, 劳役沉重。子和自幼目睹家乡的灾难与动乱, 及之弱冠行医, 亦是活动在这片战乱频

之方, 如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涌吐痰食的独圣散, 攻下热结的三一承气汤等。他对当时食古不化的庸医, 毫不客气地指出:“以文章自富, 以谈辨自强, 坐而昂之, 立而

2005年1月第1期N o . 1 Jan .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 VERSIT Y OF CHINESE M EDI C I NE

医学革新家…On the … 毛德西…M ao Dexi …

第20卷总第116期

    

V ol . 20Serial N o . 116

行之, 阔其步, 翼其手, 自以为高人而出尘表, 以天下聪明莫己若也, 一旦疾之临身, 懵然无所知……听庸医之裁判。”[2]对于前人的理论见解, 他能大胆地提出质疑。例如他对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评论, 说:“巢氏先贤也, 故不当非。然其说有误者, 人命所系, 不可不辨也[1]”。即使对汉代医圣张仲景, 也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盲目崇拜。

[1]

他对麻知几说:“公慎勿歹带仲景纸上语”。正是由于他执守

视。”[1]翻开《儒门事亲》, 可以看到许多心理疗法的验案, 为情志病运用心理疗法开了先河。

张子和认为,“凡药有毒也……久服必有偏胜。”[1]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 以调人身之阴阳, 使之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若久服或误服药物, 会导致新的阴阳偏胜之局面, 出现痼疾与新病的复杂病情。所以, 张子和非常重视饮食疗法。他说:“养生当论食补, 治病当论药攻。”[1]他在治病过程中, 重视饮食调养及善后调理, 以养正祛疾, 常可获药物不能及的效果。考《儒门事亲》中共载食疗方10多首, 如生藕汁治疗上消, 猪肚丸治疗中消, 煮肝散治疗雀目, 菠菜血羹治疗老人虚劳, 绿豆鸡子粥治疗湿热泄泻, 生姜饮治疗喉痹, 胡桃酒治疗便痛等。

除了药物与食疗方法外, 张子和还善于用刺络放血法祛除顽疾。他认为刺络放血, 攻邪最捷。而要掌握刺络放血法, 首先要掌握十二经脉之气血多少。他认为, “血出者, 宜太阳、阳明, 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 不宜出血, 血少故也。”[1]血多者刺之, 能祛邪而不伤血; 而血少者刺之, 则血受伤而正气不足, 会有助邪之虞。后世内科医生往往不明经络, 认为经络为针灸科之事, 与内科无关, 其实经络与中医临床各科都有密切联系。清代余听鸿《外科医案》按语悉从经络为界。张子和说:“夫治病当先识经络”[1], 洵非虚言。张子和的刺络放血法, 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薛立斋、杨继洲等运用并发展了这一疗法。

张子和是一位医学革新家, 他所以能成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他创新性的思维是分不开的。后人称他是“三反一求”的医学家。一是反对迷信古人; 二是反对迷信鬼神; 三是反对迷信天命。而“一求”乃指勤求博采。他善于从民间撷采单方、验方, 将大量百姓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收集起来, 去救治病人。他曾说:“余立于医四十余岁, 使世俗之方, 人人可疗, 余亦莫如敢废也。”[1]其求知之不执成见, 博采众方, 值得效法。元代医家吕履说得好:“张子和医, 如志将对敌, 或陈兵背水, 或济河焚舟, 置之死地而后生。”[2]他所倡导的“邪祛正自复”的学说与治法, 对中医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学习、领悟与发扬。参考文献:

[1]金·张从正. 子和医籍[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43-230.

[2]何时希.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738.

“人命所系”的观点, 因此才敢于突破陈规陋习, 倡汗、吐、下攻邪之说, 使中医学术焕然一新。张子和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邪气, 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 感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肉筋脉”之旨, 并认真学习《伤寒论》中的汗、吐、下之法, 在刘河间重视五运六气致病说的影响下,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在天之邪, 雾、露、雨、雹、冰、泥等在地之邪, 最易致人于病。其次则为饮食中的酸、苦、甘、辛、咸五谷之气, 亦为致病之因。这些致病因素, 或从外袭, 或从内生, 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旦致病, 就应设法祛之于外, 不使其停滞体内, 这是张子和治学的中心思想。至于祛邪的具体方法, 则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凡是风寒之邪所发的疾病, 在皮肤之间和经络之间的, 可用汗法; 凡是风痰宿食在胸腹胃脘的, 可用吐法; 凡寒湿痼冷, 或热客下焦等在下的疾病, 可用下法。他所倡导的汗、吐、下之法, 非常人所用之法, 而是“引涎(鸡羽探吐) 、漉涎(鼻内渗药, 开口吐涎) 、嚏气(草茎刺鼻喷嚏或出血) 、追泪(眼眦点药) ,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炙、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他所用的上(外) 、中、下三个方面所概括的病邪部位, 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的理论是一致的。而他所发挥的汗、吐、下三法, 则是前所未及的。

张子和反对当时医生滥用补剂, 指出:“良工之治病, 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 亦有不治其虚时……惟庸工之治病, 纯补其虚, 不敢治其实”。就正与邪二者关系而言, “先论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如何攻邪? 他反对套用温燥之品, 而主河间先生的寒凉之剂。他的攻邪之法, 较张仲景、刘河间更完备, 后世称之为攻邪派的代表, 不为过矣。3 精心理善食疗专刺络放血

张子和还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他秉承《内经》“百病皆生于气”之旨, 充分发挥中医学“以情胜情”的治疗特点, 大胆实践, 提出一整套切合实用的心理疗法。他认为:“悲可以治怒, 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 必诡诈谲怪, 无所不至, 然后可以动人耳目, 易人听

[1]

[1]

编辑:韦大文

收稿日期:2004-10-06

作者简介:毛德西(1940-) , 男, 河南巩义人, 教授, 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内科病临床工作。//A dd :450002河南省郑州市


相关文章

  • 中医药治疗肝性脑病概况
  • 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染蛊.疫病.火毒等.其病初多为疫毒.湿热.痰浊.瘀血之邪内盛,瘀阻脉络,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虚损.阳虚阴竭,甚或阴阳离绝.阴微阳脱.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专 ...查看


  •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传略 朱良春  李树仁  姚守诚  章鸿慈 章次公先生(1903-1959年)是近代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革新家,曾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 ...查看


  • 章太炎医学思想论略
  • ⊙作者:王敬,亓曙冬 ⊙编辑:小余 医国医民是历代医家所追求的价值理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医者的职责所在.追古抚今,"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是中国历史上对于医国医民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而章太炎无疑是践行这一志愿抱负的最为突出者. ...查看


  • 医学人文学14-15试题
  • 2014级成教高起本医学人文学导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总计100分) 1.关于原始医学的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 .唯劳动学说 B .巫源学说C .本能学说D .多因素综合学说 2.专职医生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 A .他们有更多的时 ...查看


  • 哈尔滨医药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
  • "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 (讨论稿) 二OO六年六月 目 录 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目标完成情况----------------------1 (二)取得的成绩---------------- ...查看


  • 中医学术流派
  • 浅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发扬 邹勇 邵丽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 ...查看


  •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 新中医2008年2月 ・108・ 第40卷第2期 FEBRUARY 2008VOI.40 NO.2 JOURNALOFNEWCHlNESEMEDlClNE [文章编号]0256-7415(2008)02-0108-02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 ...查看


  •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稿约
  •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稿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系口腔医学专科杂志,双月刊.其主要内容为介绍国内.外最新 的口腔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和经验,注重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突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查看


  • 知识就是力量是谁说的
  • 试题: 培根作了一番「科学海岸巡视」之后,得出结论说:「现有科学不能帮忙我们创造新的工作,现有的逻辑不能帮忙我们建立新科学」.并在这基础上,培根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思想13.所以,实践要发展.科学要进步,实践与科学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当原有的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