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充满着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为的规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礼仪”二字意涵丰富,中国古代就是“礼治”的社会,“礼”是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古代有“五礼”之说,体现了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传统社会的“礼”也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使“礼”与“法”并重成为治国之道、仁政标准。作为行为方式的“礼”便是“仪(式)”,仪式作为礼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制度化的“仪式”来源于国家对“礼”的规范和引导,也发展成了礼仪制度,体现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起,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仪典范的作用,将礼仪规范上升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讲,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礼仪规范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汪民安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所说,文化通过一套“标记符号”能够构造一种意识形态,对人民的生活进行深层次的“介入”。文化是一种能够激发政治本能的力量,通过刺激、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达成对政治统治一种宽泛的认同。丹尼尔·贝尔亦言,文化通过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礼仪制度,就要挖掘和阐发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彰显国家正能量,需要依靠各种仪式活动来维持活力。正如爱弥尔·涂尔干所言,信仰、思想体系并不能单独地存在,唯有依赖于社会仪式才得以表现。仪式是集人、物、语言、行为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意义“综合表述”,其表现力也最为集中和强烈。仪式不仅是直接影响政治生活的形式资源,它还通过象征性的政治符号渗透进人民社会生活内部,影响人民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塑造形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彰显出国家对人民生活的主动介入和规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礼仪制度,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人民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重构,是党和国家重塑政治资源、政治符号的基本措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守和发展。建立和规范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礼仪制度,要求创新仪式和符号,彰显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正能量。当前,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改造传统仪式。我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体现在传统节日当中,节日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也在对节日的构建中巩固着统治的合法性。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与重阳节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尊长的崇敬,这些在当代应当继承发扬,但是清明节的烧纸、焚香等形式应当加以改造,使其更符合生态文明,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

创新仪式形式和内涵。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

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激活被遮蔽的仪式。过去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现在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激发起应有的政治含义。比如设立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激发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简化繁复礼仪。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形成了无数礼仪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许多礼仪已经失去了积极意义,一些讲求排场、大操大办的形式主义,应当改造和简化。比如中央规定简化“迎来送往”形式,出台八项规定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传递出社会的正能量,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取缔落后非法仪式。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假恶丑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影响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团聚的仪式也悄悄出现,比如打着“灵修”的名义行不义之举的现象应当加以取缔。当然,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鼓励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宗教仪式,可以提高人民道德水平,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文明崇高的礼仪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不同的礼仪在社会现实中转化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规范仪式,以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的形式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必需品。通过语言、行为、服饰、礼乐、图文等仪式化、符号化的政治象征,感受到“国家在场”,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社会主义仪式制度,通过政治象征和政治符号将党和国家的意志传递给了人民,凝聚了人心和力量;人民也在践行各种仪式和庆典中,通过身体和心灵的投入,坚定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与信任。(陈伟平 程承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充满着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为的规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礼仪”二字意涵丰富,中国古代就是“礼治”的社会,“礼”是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古代有“五礼”之说,体现了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传统社会的“礼”也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使“礼”与“法”并重成为治国之道、仁政标准。作为行为方式的“礼”便是“仪(式)”,仪式作为礼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制度化的“仪式”来源于国家对“礼”的规范和引导,也发展成了礼仪制度,体现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起,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仪典范的作用,将礼仪规范上升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讲,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礼仪规范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汪民安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所说,文化通过一套“标记符号”能够构造一种意识形态,对人民的生活进行深层次的“介入”。文化是一种能够激发政治本能的力量,通过刺激、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达成对政治统治一种宽泛的认同。丹尼尔·贝尔亦言,文化通过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礼仪制度,就要挖掘和阐发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彰显国家正能量,需要依靠各种仪式活动来维持活力。正如爱弥尔·涂尔干所言,信仰、思想体系并不能单独地存在,唯有依赖于社会仪式才得以表现。仪式是集人、物、语言、行为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意义“综合表述”,其表现力也最为集中和强烈。仪式不仅是直接影响政治生活的形式资源,它还通过象征性的政治符号渗透进人民社会生活内部,影响人民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塑造形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彰显出国家对人民生活的主动介入和规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礼仪制度,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人民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重构,是党和国家重塑政治资源、政治符号的基本措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守和发展。建立和规范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礼仪制度,要求创新仪式和符号,彰显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正能量。当前,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改造传统仪式。我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体现在传统节日当中,节日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也在对节日的构建中巩固着统治的合法性。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与重阳节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尊长的崇敬,这些在当代应当继承发扬,但是清明节的烧纸、焚香等形式应当加以改造,使其更符合生态文明,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

创新仪式形式和内涵。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

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激活被遮蔽的仪式。过去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现在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激发起应有的政治含义。比如设立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激发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简化繁复礼仪。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形成了无数礼仪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许多礼仪已经失去了积极意义,一些讲求排场、大操大办的形式主义,应当改造和简化。比如中央规定简化“迎来送往”形式,出台八项规定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传递出社会的正能量,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取缔落后非法仪式。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假恶丑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影响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团聚的仪式也悄悄出现,比如打着“灵修”的名义行不义之举的现象应当加以取缔。当然,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鼓励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宗教仪式,可以提高人民道德水平,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文明崇高的礼仪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不同的礼仪在社会现实中转化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规范仪式,以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的形式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必需品。通过语言、行为、服饰、礼乐、图文等仪式化、符号化的政治象征,感受到“国家在场”,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社会主义仪式制度,通过政治象征和政治符号将党和国家的意志传递给了人民,凝聚了人心和力量;人民也在践行各种仪式和庆典中,通过身体和心灵的投入,坚定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与信任。(陈伟平 程承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 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推动口岸法院文化建设
  • 吴占英 (吴占英) 法院文化建设是基层法院工作的重要内容,8月份召开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推进会,将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基层法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针,以培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求,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 ...查看


  • 当代礼仪与价值取向
  • 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 今日中国,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敬老崇文蔚然成风.衷心祝愿各位馆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笔耕不辍.丹青不断,岁增身益健,菊酒对晚霞,妙笔传往事,清韵颂中 ...查看


  •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准绳,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三节"."三爱&qu ...查看


  • 2016年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笔试试题附答案
  • 2016年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笔试试题 提示: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说明:1-5题为单项选择题,6-20题为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多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 1. 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是( ) ...查看


  • 高校.中学.小学文明校园有了具体标准,对照看!
  • 近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全文).<意见>明确了高校.中学.小学文明校园的具体标准.<意见>提出,经过2015年 ...查看


  •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齐学红版)
  • 第一篇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 第一章 专业理念 第一节 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 1. 班主任的地位.作用(P4):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 ...查看


  • 文明礼仪示范岗
  • 文明礼仪示范岗 践行核心价值观 湖南汉寿县二中吕琢 县二中学校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月 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强化月,学生处以中学组织成立团支部,每周开展"文明班级"流动红 旗评比 ...查看


  • 关于企业文化培训的资料-中国讲师网
  • 企业文化培训资料 一. 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二. 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1. 概念 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员所共同持有的理念和期盼,这些理念和期盼能够有效地塑造公司里个人以及小组的行为举止,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企业个性,包括企业的信仰.观念和 ...查看


  • 财税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 财税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财税文化建设,市局组织县.区局有关负责人专程赴全国财税文化建设先进典型,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市财政局财政文化建设到今天已经历时8年多.通过实施文化管理战略,使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