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考题:

1.选择题(30题每题1分)

多选题(10题每题1分)

3.辨析题(3题每题10分)

4.简答题(3题每题10分)

5.材料分析题(1题)

六七章不考大题

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完整,大家可以参照课本,这里的页面都是2010年的书

复习时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 部分。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P4-p14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人物是乔 威 黑格尔和路 费尔哈巴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密斯和大卫李嘉图

空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4-p19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③ 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4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8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30

内容: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P3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P30 P56-57

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3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总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即方法论意义)

9 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 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7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

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11

43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作用: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矛盾统一体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连结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

1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P45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自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共性和个性。

②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

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④ 矛盾的共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

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13 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规律: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了解下什么是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4 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P47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即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

P53

第二章

16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3 联系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48到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实践在认

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7 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8 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① 从实践到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

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②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原因在于:第一,理论回

到实践,才能显示理论的作用,第二,理论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③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

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的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发展是无限的。

19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P72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0、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P73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第二、真理性认识的深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②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2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22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5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3 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99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P130

人们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主体部分: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生存发展的命脉在人民,“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章

26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P140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的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7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

答:(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特点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8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P145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因此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9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P147

P147—148

内容::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或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的后果:(三方面在P149第二段,其一,其二,其三)

30

(1)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过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不仅能收回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的价值,而且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当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P153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

31、如何理解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P157

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在资产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也为确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如何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P159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

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第一,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第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得到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都能得到的。第三,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直接追求的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联系表现在:第一,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第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却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3 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后果。P163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的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贱,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后果: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使劳动力得供给超过对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

34 如何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P165

产业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概括(三阶段: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 生产、 销售三个阶段。

三职能: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

中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更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5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67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169

P169—171(不具体,具体看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①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以基本为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度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有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③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社会资本再生产

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必经阶段。

第五章

37 如何理解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183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8、如何理解金融寡头及其统治。P185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

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的经济统治:通过参与制实现,金融寡头的政治统治: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39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P18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二是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三是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得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

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2)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的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0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P196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1.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动因:1)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载体;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形成了统一,自由和开发的市场体系。

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积极作用: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2)消极作用: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加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依赖危险)

41、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P198

新变化:(记住要点就可以)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

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使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指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的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资本家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有;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 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42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

史必然性。P231

第一,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更加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3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P238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张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张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七章

4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什么。P253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知名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45、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补充: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P12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

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引发“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比如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特点有:。。。。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比旧事物更适应新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源于并高于旧事物,添加了许多新内容。

3、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5、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7、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8、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9、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1、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2、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

第二章

13、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4、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6、如何理解实践在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7、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三章

1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9、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0、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2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

2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

24、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25、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26、如何理解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7、如何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28、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后果。

29、如何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30、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五章

31、如何理解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32、如何理解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33、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

34、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35、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考题:

1.选择题(30题每题1分)

多选题(10题每题1分)

3.辨析题(3题每题10分)

4.简答题(3题每题10分)

5.材料分析题(1题)

六七章不考大题

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完整,大家可以参照课本,这里的页面都是2010年的书

复习时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 部分。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P4-p14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人物是乔 威 黑格尔和路 费尔哈巴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密斯和大卫李嘉图

空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4-p19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③ 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4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8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30

内容: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P3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P30 P56-57

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3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总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即方法论意义)

9 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 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7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

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11

43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作用: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矛盾统一体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连结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

1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P45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自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共性和个性。

②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

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④ 矛盾的共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

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13 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规律: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了解下什么是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4 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P47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即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

P53

第二章

16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3 联系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48到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实践在认

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7 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8 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① 从实践到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

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②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原因在于:第一,理论回

到实践,才能显示理论的作用,第二,理论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③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

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的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发展是无限的。

19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P72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0、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P73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第二、真理性认识的深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②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2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22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5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3 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99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P130

人们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主体部分: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生存发展的命脉在人民,“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章

26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P140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的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7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

答:(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特点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8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P145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因此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9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P147

P147—148

内容::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或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的后果:(三方面在P149第二段,其一,其二,其三)

30

(1)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过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不仅能收回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的价值,而且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当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P153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

31、如何理解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P157

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在资产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也为确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如何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P159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

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第一,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第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得到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都能得到的。第三,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直接追求的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联系表现在:第一,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第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却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3 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后果。P163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的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贱,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后果: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使劳动力得供给超过对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

34 如何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P165

产业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概括(三阶段: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 生产、 销售三个阶段。

三职能: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

中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更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5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67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169

P169—171(不具体,具体看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①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以基本为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度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有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③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社会资本再生产

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必经阶段。

第五章

37 如何理解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183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8、如何理解金融寡头及其统治。P185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

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的经济统治:通过参与制实现,金融寡头的政治统治: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39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P18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二是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三是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得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

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2)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的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0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P196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1.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动因:1)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载体;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形成了统一,自由和开发的市场体系。

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积极作用: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2)消极作用: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加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依赖危险)

41、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P198

新变化:(记住要点就可以)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

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使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指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的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资本家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有;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 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42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

史必然性。P231

第一,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更加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3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P238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张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张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七章

4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什么。P253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知名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45、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补充: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P12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

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引发“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比如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特点有:。。。。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比旧事物更适应新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源于并高于旧事物,添加了许多新内容。

3、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5、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7、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8、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9、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1、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2、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

第二章

13、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4、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6、如何理解实践在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7、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三章

1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9、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0、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2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

2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

24、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25、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26、如何理解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7、如何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28、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后果。

29、如何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30、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五章

31、如何理解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32、如何理解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33、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

34、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35、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相关文章

  • 马哲哲学小论文
  • 马哲哲学小论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午后黄昏,苏菲从自家的信箱中拿出了一个给自己的大信封,上面只写着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题记 手指划过书 ...查看


  • 听马哲有感
  • 听马哲有感 031608135 吴超 最初接触马哲的时候, 感觉好枯燥, 好无聊. 但是听了几节课后发现还是蛮有趣的, 起初我喜欢上面那些富含哲理的语言, 因为那些语言看似平淡却让你回味无穷, 就拿"面临自己的骨灰, 高尚的人会撒 ...查看


  •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查看


  • 哲学主观题参考答案
  • 高中政治同步导学与训练 高三年级 第一学期 前言 生活与哲学 三.简答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请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己有什么积极作用? (1)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查看


  • 广西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 广西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广西-2010-1."万事如意"这句话从哲学上看违背了下列哪个哲学原理?() A.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 ...查看


  • 政治学习方法(1)
  • 本人考研2次,第一次跟着打酱油了,政治就自己看了一遍任汝芬序列一,做了一点点题,就得了55分,(前提是本人政治基础极差),所以第二次备考时很认真,搜集了很多关于政治的学习方法,但可惜没有采纳以下的方法,还是报了班,结果发现报班真的是浪费时间 ...查看


  •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 1.字面意义 Sophia"智慧" 西:philosophy philein"爱" 中:"哲,智也" 总结起来:哲学是使 ...查看


  • 2010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 2010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 ...查看


  • 2016年考研心得体会
  • 2016年中传舆论学考研分数线及心得体会 凯程为大家提供历年中传舆论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凯程老师通过综合考研辅导名师.舆论专业导师,及往届高分学员.职业经理人的意见,为有意向报考中传舆论专业的考研学子提供如下建议. 2015年3月 首先要确 ...查看


  • 马哲选择题100道 答案版
  • 马哲选择题100道 答案版(完整+官方答案) 红色选项表示答案. 1.(2008年考研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