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古典音樂史上最優美的慢板樂章(赫伯特·冯·卡拉扬)

古典音樂史上最優美的慢板樂章(赫伯特·冯·卡拉扬)

  

制作人:雪父

歌曲数:31

标签:古典不灭神话 .....卡拉扬,虾小米首页推荐

精选集介绍: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赫伯特·冯·卡拉扬 - 指挥风格

卡拉扬并不作曲,一心从事指挥演奏事业。他的录音谱极广,空间上基本上涵盖欧洲所有出名作曲家的作品,时间上则从巴洛克时期跨到20世纪,如:巴赫、维瓦尔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卡尔·尼尔森、肖斯塔柯维奇还有勋伯格,贝尔格。而卡拉扬在台上的风度也颇为世人所熟知:背谱演出,动作流畅,幅度大而不剧烈(与伯恩斯坦形成对比)。另外,卡拉扬在录音室中制作的歌剧录音中,很少加入剧情中出现的声响。正如他自己提到的一样,他的演出结合了“托斯卡尼尼的精确和富特文格勒的幻想”。

簡介:

許多哲學和深刻感情都埋藏在音樂的慢板裡,而且也只有幹練的指揮家能把它們發酵出來,讓觀眾不自主的如痴如醉。這也正是卡拉揚「慢板」的魅力所在。卡拉揚從瑜伽中體悟到「脈搏理論」,也就是說,卡拉揚認為只要抓到正確的速度,人體脈搏產生共振,便會產生一種無法抗拒的快感。這也是卡拉揚在這張輯裡所實踐的美學點。

這一套專輯的二十七首曲子,全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優美的慢板樂章。數年前,四張「卡拉揚慢板」專輯於全球古典市場刮起一陣慢板旋風,創下高達兩百萬張的銷售紀錄。現在,卡拉揚要再度以這一套兩張超過一百四十分鐘的慢板專輯,擄獲全世界愛樂者的心。

  

入选曲目(31)

01 Pietro Mascagni: Cav...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Tullio Serafin

“帕帕诺版《乡间骑士》 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歌剧《乡村骑士》

Antonio Pappano

英国古典钢琴家、音乐总监、以色列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名誉会员

诞生于1890年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1863-1945年)写实主义的最初代表作,也是使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闻名大作曲家的作品(堪称歌剧史上的奇事之一),其中的间奏曲更是以其荡气回肠、孤寂沧桑又惆怅百转的特质迷住了无数人。

整首曲子只有48个小节,基调悲悯,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宛如一副复杂的心情描摹画,仿佛于夕阳的余辉下,追忆往昔的瑰丽辉煌,又禁不住岁月流逝的无奈,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愫跳跃在每一个音符上,溢于言表,乐曲的终了更似表述在阅尽繁华后,一切都归于宁静的常规,让聆听者的心在历经打湿、晾晒、风蚀后重生……此种聆听感受和马斯奈的《泰绮丝暝想曲》(即《沉思》)颇有雷同之处。

这首舒缓而伤感的音乐也迷住了不少影人巨匠,常常被用作电影配乐,如佛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在《教父Ⅲ》里,伴随着二代教父迈克尔(艾尔·帕西诺饰演)在昏暗的房间里孤独死去的正是这首间奏曲,此时的音乐语汇仿佛此情此景的精妙注解,仿佛为其度身定制一般,又将繁花散尽后一切终将归于平凡平静的哲思悄悄渗入。”

02 Gustav Mahler: Symph...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马勒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他在童年时已显示出音乐才能。六岁时参加钢琴比赛。八岁时已能为别的儿童授课。十五岁时,马勒离开文科中学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三年,因成绩优异,多次获奖。马勒从十九岁时起开始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1895年,他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成功,遂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88年系1891年他在布达佩斯,1891年至1897年他在汉堡,1897年至1907年他在维也纳,分别担任该地歌剧院指挥。当时,马勒已成为欧洲著名的指挥家。1907年,他离开歌剧院旅居美国,继续从事指挥活动。1911年,他第四次休假回国,因病死于维也纳,时年五十一岁。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是于1901年和1902年的夏天在麦尔尼格的沃尔特湖边他新购置的度假屋中创作的。现在马勒的这首第五交响曲已经被公认为是作曲家一生交响乐体裁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这款由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是指挥家2003年接任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职位上任的首场演奏。西蒙·拉特非常喜爱马勒的音乐,在这款录音中表现出他对马勒音乐独有的音乐见解与经典诠释。

1902年2月,犹太籍的奥地利作曲家马勒(1860-1911)突然肠出血病危,几乎丧失了生命。但是,几乎同时他也认识了艾玛,彼此很快就迸发出强烈爱情的火花,并且走进了结婚殿堂。他们的爱情使马勒从死亡线上转了回来。正是这两件事对马勒的人生观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就形成了马勒同年为此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中两个明显对立的主题。

1904年10月第五交响乐在科隆正式演出,这部纯器乐的作品由一个庞大的乐队演奏,马勒亲自指挥。

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赤裸裸的葬礼进行曲,也是马勒对现实社会颓废、腐朽的描绘。第二乐章是它的继续,也是马勒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激烈斗争和反抗的叙述。

第三乐章『诙谐曲』是马勒精心刻画之作,一方面,他对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鞑;另一方面,他在这个乐章里又表达了人类和社会本身的生命力和朝气。如果说在第五交响曲里第一二乐章是一个部分,那么第三乐章则是独立的一个部分。

第四、五乐章又合成了另一部分,表达了马勒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的乐观态度。第四乐章的『小广板』,充分表达了马勒对艾玛爱情海枯石烂、此情不渝的心情。整部交响曲在第五乐章『回旋曲』的快板和诙谐的快板中结束。

马勒第五交响曲是对死亡和爱情的叙述和表达。每次听这首交响曲都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

03 Johann Pachelbel: C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Frank Maus

“约翰·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Pachelbel's Canon、Canon in D major,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德文标题: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是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最著名的卡农乐曲。它作于1680年前后,是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作品,采用数字低音手法,供三个小提琴演奏。它曾被改编为多个不同版本,供不同乐器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随,但现在很少演奏这段。

卡农(Canon)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卡农的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吉格(Gigue)是舞曲。卡农一般的演奏法,开始以大提琴启奏2小节低音部分,低音部分2小节为单位的和声不断循环,重复28次。之后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德国著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先后曾在许多地方担任过管风琴师的职位。

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都没有获得妥善的保管,西方费尽心思想找出有关他的图片但就是遍寻不著。即使提到,也多半仅是说他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而已,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什么他会对巴赫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门下学习。帕赫贝尔的一生写了很多的教会音乐,因为他信奉当时新兴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当了好几个教堂的风琴师。他著名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七十八首、由三把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等。”

04 Jules Massenet: Tha?... -- Michel Schwalbé;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沉思》儒勒·马斯内--法国作曲家

1842年5月12日生于蒙托,1912 年 8月13日卒于巴黎 。自幼从母亲学钢琴 ,11 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1860年从A.托马学作曲。1863年获罗马大奖,同时在歌剧院乐队中任职。普法战争时服兵役,187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创办作曲班,189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早期写的歌曲中已表现出擅长抒情的特点 ,如《四月诗篇》和《纪念诗篇》等,还作有《音乐会序曲》、《追思曲》、第一管弦乐组曲和第二组曲《匈牙利情景》等。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一生共作36部 ,其中有《姑婆》、《巴赞的唐塞扎尔》、《拉合尔城的国王》、《埃罗底亚德》、《曼侬》、《维特》、《苔依丝》、《萨福》、《巴黎圣母院的江湖艺人》、《 格丽塞利迪斯》和《堂吉诃德》等 ,以《曼侬》、《 维特》、《苔依丝》最为知名。他的歌剧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刻画深刻而细腻,以动听的旋律描绘出她们变化的内心世界。《苔依丝》中的《冥想曲》、古诗剧《复仇女神》中的《悲歌》,都是最受欢迎的歌曲。他是上承C.古诺、下启印象派的重要人物。”

05 Christoph Willibald ... -- Karlheinz Zoell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受佑精灵之舞》,

《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剧本是拉尼埃利·达卡扎皮基根据奥尔菲斯的古老传说改编的新版本,于1762年10月在维也纳公演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该剧音乐纯朴优美,丰富的特殊效果使剧情清晰明了,砍掉了所有使歌手得以成名的技巧炫耀。把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和法国歌剧中的合唱、芭蕾结合在了一起,典雅的意大利旋律、严肃的德国旋律和恢弘的法国旋律结合在了一起,观众一下子就感觉到歌剧舞台上发生了革命。如果男主角不由阉人歌手担任的话,格鲁克的这部歌剧就会面目全新了。

克利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于1714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南部的埃拉斯巴赫。他不愿继承他父亲守卫山林的职务,前往布拉格,或在教会唱歌,或在舞场演奏,与此同时进行学习,成为了一名大提琴家。他在维也纳得到贵族的资助,1737年随亲王出访米兰,师从萨马蒂尼。进行了四年之久的作曲学习。在当时的欧洲文化界,特别是音乐界有必要首先向意大利学习。了解意大利也就是了解文化、了解艺术。因此格鲁克去意大利一事也就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他首先在意大利学习那波里乐派的歌剧,然后在法国受到吕利、拉莫的法国歌剧的影响,他充分的理解了这些歌剧不合理之处,对歌剧的表现形式加以彻底地改革”

06 Peter Ilyich Tchaik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爱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

这段音乐可谓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伟大的管弦乐段落,也是多位指挥大师与顶级乐团的“挚爱”。

歌剧序幕:维罗纳,14世纪。一支合唱队吟唱着蒙泰古和卡普莱特家族之间的世仇以及命运不济的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

第一幕:在卡普莱特宫廷的假面舞会上,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伤痛无忧,活力无限!朱丽叶的追随者帕里斯和她表哥蒂巴尔特急切地等待着她的到来。卡普莱特给大家引见她的女儿,欢宴的人们赞叹她的美貌,朱丽叶欣喜若狂。正在这时,蒙泰古家族的罗密欧和他的朋友戴着面具悄悄溜进了舞厅,罗密欧看到远处的朱丽叶翩翩起舞,尽情歌唱,罗密欧羞怯地走近她,两人不期邂逅,一见钟情。这时蒂巴尔特出现,罗密欧戴上面具冲了出去,蒂巴尔特认出了闯入者是蒙泰古的儿子,想将他捉住,但卡普莱特阻止了他。

第二幕:当天晚上,罗密欧由直达朱丽叶闺房的绳梯爬上阳台,他呼唤着朱丽叶,犹如她是太阳、是纯洁明亮的星星。姑娘在阳台上自言自语着“我爱恋着蒙泰古家的罗密欧”,罗密欧听后不再隐避,立即走上前去,两人狂喜地相互发誓将忠贞不渝。经过了躲避卡普莱特家男仆查探的虚惊后,罗密欧与朱丽叶温情地互道晚安。

第三幕:罗密欧出现在方济会的小修道院,朱丽叶和她的奶妈格特鲁德随后也进入修道院。劳伦斯神父同意为年轻的恋人主持婚礼,以期望他们的结合会中止他们家族之间的世仇。

卡普莱特家的房子外边,蒂巴尔特对罗密欧口出恶言,罗密欧的朋友墨丘蒂奥受到蒂巴尔特的挑战,当罗密欧试图和解时,他遭到蒂巴尔特的辱骂。为维护蒙泰古家族的荣誉,墨丘蒂奥与蒂巴尔特决斗被杀死,为了复仇,罗密欧杀死了蒂巴尔特。维罗纳公爵制止了杀戮,并把罗密欧驱逐出城。

第四幕:黎明时分的朱丽叶闺房,罗密欧不情愿与她话别,临行之前两个恋人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罗密欧走后,卡普莱特和方济会教士前来向朱丽叶通报她将在当天嫁给帕里斯,朱丽叶请求劳伦斯神父相助,神父给了她安眠药水,喝下去会使她看起来像已经死去一样,他保证当她醒来时罗密欧将在她的身边。朱丽叶喝下了安眠药水。

第五幕:在昏暗的墓穴中,罗密欧在他钟爱的情人朱丽叶身旁悲痛欲绝,以为她已故世。在绝望中,他喝下毒药。朱丽叶醒来,知道罗密欧为她殉情,遂从他的衣服里拔出匕首,刺向自己的胸膛,这对情人双双逝去。”

07 Giacomo Puccini: Gia... -- Renata Tebaldi;Orchestra del 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Lamberto Gardelli

“普契尼: 《贾尼·斯基基》 - 哦, 亲爱的爸爸

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的咏叹调,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大意为:“啊! 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英俊少年。我愿到露萨港去,买一个结婚戒指。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您不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那河水里。我多痛苦,我多悲伤。啊! 天哪! 我宁愿死去! 爸爸,我恳求你! 爸爸,我恳求你! ””

08 Tomaso Albinoni: Ad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avid Bell;Leon Spierer

“阿尔比诺尼 (Tomaso Albinoni,意大利,1671-1750):g小调柔板

阿尔比诺尼最著名的作品是G小调柔板,以至于被称为“阿尔比诺尼柔板”(Albinoni Adagio)。但据学者考证,这一片段并非他所作。二次大战期间,米兰的音乐学者雷莫·贾佐托(Remo Giazotto)刚刚完成了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和作品目录,1945年,他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图书馆发现了一个手稿片断,怀疑是阿尔比诺尼的作品,贾佐托觉得非常好听,就用这个旋律写了一段曲子,后来被传为“阿尔比诺尼柔板”。它是贾佐托的作品,应该称作“贾佐托柔板”,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阿尔比诺尼柔板”。”

09 Edvard Grieg: Peer 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乐章改编成为今天两组各四个乐章的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晨景。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公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视频中景色为阿尔卑斯山)”

10 Claude Debussy: Prél...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Karlheinz Zoeller

“德彪西《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系尼金斯基1912年根据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1842-1898)于1876年创作的同名诗歌,以及德彪西1894年作曲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改编而来,表现了一个半人半兽的精灵牧神在对七位芙拉仙女的追逐中性与爱的最初觉醒状态。

尼金斯基当时受美国现代舞先驱伊莎多拉·邓肯影响,从古希腊花瓶及装饰性浮雕中获取灵感﹐把动作设计成平面姿势﹐令舞者在台上以侧面示人。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他要求一同演出的七位女舞者也弯曲手部和膝盖,后脚平踏于前脚跟后,侧着脸部,身体正对观众。他们的舞蹈剔除了当时常见的古典芭蕾动作,而只有简单的走路步伐和轻巧的跳跃。

在德彪西悠长慵懒的“印象”管弦乐中,兰伯特舞团重现了尼金斯基于朦胧中创造的这一田园牧歌式的且潜伏悲剧感的神秘世界。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

乐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午后现身,吓跑了沐浴的仙女,牧神怅然又心思飘渺”

11 Antonio Vivaldi: Con... -- Michel Schwalbé;Eberhard Finke;Horst Gobel;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四季--冬》--最优美的巴洛克情怀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1693年9月,十五岁的维伐尔第开始受到神父们的训练,并于1703年接受圣职。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维瓦尔第为许多乐器都写过协奏曲和奏鸣曲,据资料显示,前者是五百多首,后者是七十多首,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大管等现代人所熟悉的乐器,到抒情维奥尔琴、竖笛、沙吕莫管、木管号、曼陀林、琉特琴等现在已经很少被用于乐队中的古代乐器,它们都曾在这位作曲家的器乐作品中作为重要角色出现。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是Op.8,其中前四首即众所周知的《四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片段1);《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片段2);《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片段3);《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12 Jean Sibelius: Vals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    简?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 (1865-1957),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 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 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一年一度的 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13 Johann Sebastian Bac...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avid Bell

“D大调管弦组曲第三号第二乐章∶ Air, 第1068号作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14 George Frideric Hand... -- Marilyn Horne;Vienna Cantata Orchestra;Henry Lewis

“亨德尔: 《罗德林达》第一幕 - 你在哪里, 亲爱的?

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哈雷,他的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师,坚持要让他学习法律,于是从小便禁止他学音乐。在亨德尔6岁时无意间发现了家中的古钢琴,便趁晚上上偷偷去练习。在他7岁时和父亲一起去萨克森公爵的宫廷,在那里他向宫廷乐师学习大键琴。后来公爵知道了他的音乐天赋后,便要求他的父亲让他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于是1694年他向圣母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主要乐器的演奏法和作曲。

他在1702年成为哈雷教堂的管风琴师也顺父亲的遗愿去念法律系,于是亨德尔在大学注册学习法律,兼为教堂谱写每个礼拜天的弥撒曲,更是在1702年发表了2出歌剧,有人要赞助他,他出于自尊而回绝。1705年,他创作的歌剧获得成功,后自己出钱去意大利进修。曾经有一次在一名枢机的演奏会上遇见斯卡拉蒂,枢机便请他们来一场比赛,第一场不分轩轾,第二场史卡拉第表示不比所以由亨德尔获胜。这比赛使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15 Jacques Offenbach: 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奥芬巴赫 -《霍夫曼的故事》-《爱之夜、五月之夜》

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一种叫做"贡多拉"的平底狭长的小船,船歌这种形式就起源于贡多拉船工,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非常浪漫抒情.这首歌是奥芬巴赫的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三幕的主题歌《爱之夜、五月之夜》,是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和节拍写成的,它赞美了水上城市威尼斯美丽的夜色和爱情的欢乐。

(船歌大意)美的夜啊,爱的夜,陶醉我们的心灵!你比白天更温存,比白天更迷人!光阴一去不复返,它带走亲切柔情,光阴一去不复返,使幸福成为泡影。那微风一阵阵,轻轻吹拂着我们,微风一阵阵,好像甜密的吻,轻轻吻我们,吻我们!啊,吻我们,轻轻吻我们,美的夜啊,爱的夜,陶醉我们的心灵!你比白天更温存,比白天更迷人!啊。。。。。!

此剧题材选自1851年在巴黎奥德翁剧院首演的五幕戏剧《霍夫曼的幻想故事》,由巴尔比叶和卡雷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的几部小说寻找自由题材改写而成。奥芬巴哈变更若干原剧情节改写成歌剧剧本,音乐保存原作的怪诞,充分流露出作曲家的轻巧作风,具有幻想气氛。剧中脍炙人口的“船歌”到处被人演唱或是以各种编曲演奏。小说原作者霍夫曼(1776―1822)自幼即显示音乐与绘画的非凡才能,写过不少音乐,还涉猎过歌剧。由于他喜欢写作梦幻的、怪异的文艺作品,生前被看成是魔鬼或妖怪,或是被指为魔鬼化身。正如这部歌剧被纳入《幻想歌剧》那样,剧情是把三段奇妙的故事串连起来的。由于音乐很美,事实上已变成相当愉快的通俗歌剧。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

16 Georges Bizet: L'Arl... -- Daniel Deffayet;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乔治·比才《 阿莱城姑娘 》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在音乐中比才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阿莱城姑娘》是比才脍炙人口的作品。1872年夏天,法国沃德维尔剧院经理邀请比才为即将在他的剧院里上演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戏剧配乐,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为话剧《阿莱城姑娘》写了27段音乐。

同年10月1日,话剧《阿莱城姑娘》上演了,戏剧没有获得成功,可是音乐却受到观众好评。后来这部话剧很少演出,比才就从中选了4段音乐编成管弦乐《阿莱城姑娘组曲》,演出后受到热烈欢迎。这首具有法兰西风格并糅和了西班牙情调的田园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它洋溢着作者心中的梦幻,形式纯朴自由,音调悠扬高雅,像慈母的微笑,像洁白的爱情的结晶,提琴部分的香气在弦线上散发出来,温柔的泪珠滚流着”。”

17 Edvard Grieg: Peer 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乐章改编成为今天两组各四个乐章的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四乐章'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在山魔王的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是描写魔宫的恐怖气氛的一段音乐”

18 Antonio Vivaldi: Con... -- Thomas Brandis;Emil Maas;Waldemar D?ling;Wolfgang Meyer;Ottomar Borwitzky;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意大利作曲家《a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弥漫着几分初夏气息。

小提琴如火如荼的“对话”丝毫不因为仅用了一种乐器而显得单调,丰富的变化、清晰的声部以及高度的融合共鸣都令原本就十分动听的旋律更加沁人心脾。”

19 Richard Wagner: Tri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瓦格纳(德国作曲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歌剧,他自己称之为一部三幕剧。首演于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和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恋情写照,被视为古典-浪漫音乐的终结,新音乐的开山之作(特里斯坦和弦)。

该故事的情节,最早来源于凯尔特人的故事集中关于阿图斯国王与特里斯坦的传说,后者见于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13世纪)的一长篇诗体小说。瓦格纳不但读过这中世纪后期的文字,而且还把同时代奥古斯都·冯·帕拉藤,卡尔·利特和尤利乌斯·摩瑟的改变版本。

除此之外,剧情中也可见诺瓦利斯的诗集“夜之颂”的踪影。

1842年 瓦格纳读到了尤利乌斯·摩瑟的特里斯坦之诗,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

1854年 逃亡瑞士之时,瓦格纳读到了卡尔·利特的特里斯坦戏剧,这激发了他要将之改编为歌剧并编写剧本的欲望。但当时他的精力大多花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1857年 与维森东克的恋情使得特里斯坦计划再度浮出水面。在8月尾,瓦格纳与其妻子敏娜迁入维森东克在苏黎世的花园公寓。瓦格纳与其赞助人维森东克的妻子有暧昧,受此刺激,他首先创作了歌曲集《维森东克的歌》,后来更是停下手中《齐格弗里德》的谱曲工作,全力投入到特里斯坦的创作之中。剧中人物因而有了自传的意味:瓦格纳和马蒂尔德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奥拓·维森东克就是马克国王。9月18日特里斯坦诗稿完工,瓦格纳将作品给玛蒂尔特过目并在朋友圈内朗诵。12月完成第一幕音乐初稿。”

20 George Frideric Hand... -- Michel Schwalbé;Hanns-Joachim Westphal;Ottomar Borwitzky;Edith Picht-Axenfeld;Karl Scheit;Friedrich Fischer;Berliner Philharmoni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德国作曲家)”

21 Frédéric Chopin: Le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弗雷德里克·肖邦

萧邦的作品除了在演奏会和唱片界炙手可热之外,也被运用在著名的芭蕾舞剧林中仙子

肖邦-仙女们 Les Sylphides

性格柔弱的肖邦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美的最细腻的意境,而根据他的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组曲《仙女们》,更是将这种意境的美达到了极臻,也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最早欣赏到《仙女们》时,我还只有12岁,那时对音乐已经如痴如醉,偶尔看到了一部六十年代的纪录片《苏联芭蕾舞艺术》,最后的剧目就是《仙女们》,由乌兰诺娃主演.

当序曲的音乐响起,林中的仙女们白色的衣裙轻盈妙曼地在银幕上起舞时,那种如诗的美与画般的意境,在夜色背景的笼罩下,使我在第一瞬间就进入了一个美得令人心碎的梦幻.惊叹和陶醉已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

对于芭蕾舞艺术,我当时并无欣赏力,只具有视觉的美感,而肖邦的音乐,尤其当它改编成管弦乐时,钢琴所没有和无法体现的魅力,则被最完美地与舞蹈中的意境融合得无从分辨,并赋予本已优美的芭蕾以无可替代的生命,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的艺术之美的洗礼.

此后,为了能一再欣赏到它,每天最重要的事便是寻找报缝中的电影预告,无论在什么地方放映,我会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去看,再远的影院也在所不惜,并穷尽一切千方百计地弄到影票的钱,向家里或亲戚编造谎言,卖掉自己喜欢的书刊甚至于毛衣,不计后果地向所有能够借到钱的人借.不分昼夜,哪怕旷课也义无反顾,有时电影结束依依不舍地离去,却将读书的课本都忘了带走,充满了最深的遗憾回到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去.疯狂而沉迷,并留下了青少年时代难得的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一直没法寻到这音乐的录音或磁带以及CD,只是在肖邦作品的海洋里觅到它钢琴演奏的片段.更没再能欣赏到《仙女们》的演出.

去年在德国时.偶然于汉诺威的一家书店里见到了原版的Les SylphidesCD,买下了仅剩的二张,如获至宝地带了回来.

《仙女们》里的芭蕾舞没有故事,没有戏剧情节,这是我特别喜爱它的原因之一.正如音乐需纯一样,舞蹈也要纯才能体现它的魅力.所以我不怎么喜欢华丽且戏剧性很强的芭蕾舞剧,哪怕是葛佩利亚,胡桃夹子或浮士德与堂吉科德…

二十世纪初,当浪漫主义芭蕾趋于僵化的时候,俄国编导佛金等人对芭蕾进行了革新。采用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根据肖邦七首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组曲《肖邦尼亚那》作为芭蕾音乐,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取消了一切庸俗的装饰和程式化的舞蹈设计。演员们一律白色轻盈的舞服和音乐的韵律融合得完美无缺。《仙女们》于1909年在巴黎初次演出后时被评为"恢复了浪漫主义的真正精神",至今还是传统芭蕾的保留节目,并非偶然.其中回旋曲式的升c小调圆舞曲, 结尾时辉煌的复三段式的降E大调圆舞曲,简直就是只有仙女才有的意境.

肖邦作品的另一魅力在于他作品中体现的女性最细腻的美感,而《仙女们》则将这美感变为永恒的艺术

降E大调圆舞曲又称大圆舞曲,是肖邦的经典之作,辉煌而又细腻,华丽而又柔美,是《仙女们》最完美的尾声,如果是管弦乐演奏,再配上优美的芭蕾仙女的群舞,呵...我想只有看到与听到时才能体会.无以伦比.”

22 Georges Bizet: Carm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卡门》组曲-间奏曲

作品简介:

法国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创作的歌剧《卡门》,其中前奏曲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单独演奏。一般的歌剧序曲都是用交响方式缩写或提示歌剧内容,这首序曲结构简单,仅仅描写了欢乐气氛和剧中次要人物斗牛士的英勇形象。开始呈示的快板主题选自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由于它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接下来乐曲从A大调转为F大调,出现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调,具有凯旋进行曲特点,坚定有力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斗牛士的飒爽英姿。反复时提高八度,使情绪显得更为高昂。之后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结束部分出现卡门的音乐动机,带有不祥的气氛,在弦乐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为主的乐器奏曲悲剧性主题,暗示悲剧性的结局,最后在强烈的不和协音响中结束。

作曲家简介:

Georges Bizet(比才),(1838-1875)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十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向阿列维等人学作曲。1857年,十九岁的比才获罗马大奖,在意大利进修三年。

1863年,比才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即参加国民自卫军。后来终生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村从事写作。

1873年初,比才开始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一歌剧 《卡门 》的写作。1875年3月 3 日歌剧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未获成功。同年6月3日,比方因抑郁致疫逝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比才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主要作品有:歌剧《卡门》、《采珍珠者》、《贝城一丽姝》,《嘉米蕾》等。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以及 《C大调交响曲》是他在器乐领域中的著名作品。

比才的歌剧创作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他的音乐富于民族色彩,并擅长于在戏剧性的交响发展中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他的歌剧创作是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并成为举世瞩目的名作。

比才在歌剧创作上取得如此重大成就,在于他恪守66的创作箴言:“没有思想我什么也不写,而由此可得出结论说,我的歌剧中的任何一个小段都不是没有内容的……。”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专辑简介:

卡门的版本众多,这个版本上了TAS榜,RCA(LIVING STEREO系列)向来一上市便被哄抢。以音质优良著称,整个录音非常的平衡,特别是在低频的处理上超一流水平,鼓点的清晰度很高,弹性很好,具有良好的厚度,同时,音乐味也十分完美,值得收藏!”

23 Ottorino Respighi: 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大家都知道拉威尔、柏辽兹是管弦改编的高手,但是您知道雷史毕基也精通此道吗?《奇妙的玩具店》是雷斯庇基1918年在

狄亚格列夫委托下,根据罗西尼小品创作的芭蕾音乐,音乐充分预告法国印象派风格。这部作品极尽音响色彩之能事,音乐旋律动听多变,管弦乐器实在丰富无比。特别烂铜烂铁打击乐叮叮咚咚煞是一绝。

“音画练习曲”原本是1929年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小品,后来被雷斯庇基改编并在1931年油库赛维斯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罗培兹˙柯布斯与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继上一张“罗马节庆”之后,又在Telarc录了第二张的雷斯庇基作品。在这里,雷斯庇基管弦配器的天赋完全被罗培兹˙柯布斯挖掘出来,既有印象派的美感又不失意大利的热情,最难的的是鲜艳多彩的管弦配置。”

24 Maurice Ravel: Pav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是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 1862~1918)的经典作品。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以细腻丰富的情感著称,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在音乐史上举足轻重。根据SACEM(法国音乐作曲人及编曲人协会)统计,拉威尔拥有的忠实粉丝更甚其他音乐家,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唯美沉寂的《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创作于1889年,当年拉威尔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他的灵感来自罗浮宫里面一幅公主肖像画;另一说则是源于西班牙教会的葬礼习俗(在下葬死者前,在祭坛灵柩前,庄重地跳一次孔雀舞)。这首典雅却飘着淡淡忧伤的乐曲,广受世人欢迎,成为聚会沙龙中最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25 Giacomo Puccini: Mad... -- Wiener Staatsopernchor;Wie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普契尼:歌剧《胡蝶夫人》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由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之歌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隆恩的故事及伯勒斯科的戏剧作为蓝本。

《蝴蝶夫人》曾在1904年2月17日当天于米兰市的史卡拉歌剧院首演,可惜,该次首演却落得惨淡收场。然而,普契尼并没有气馁,反而大幅修改剧本—将较为长的第二幕分作两幕;改编完成的版本其后亦在1904年5月28日于一处名为布雷西亚的小镇作演出,该演出最终获得空前成功。正因如此,该歌剧更于1907年以大热姿态登陆纽约市的大都会歌剧院。

如今,《蝴蝶夫人》于意大利演出时有两幕,在美国演出则有三幕;歌唱者方面,蝴蝶夫人一角首演时由罗西纳·史托尔齐欧(Rosina Storchio)所饰演,上世纪著名的日本女高音三浦环(Tamaki Miura)亦曾饰演蝴蝶夫人一角,并大受好评。而华裔女高音黄莺所饰演的蝴蝶夫人比西方的演员更贴近这个角色的东方特质:音色在高音中满含东方女性的柔婉,随着情节与情绪的进展,柔婉中又不断添加进羞涩、喜悦、思念、绝望,表情与动作也与角色更贴切

第一幕

故事讲述一位美国军官与日本艺妓的爱情故事。

在居酒屋中,一位在日本驻守美国军官平克顿遇上了一位漂亮的艺妓蝴蝶。平克顿当场向蝴蝶求爱,蝴蝶接受了,于是他们举办了婚礼。媒公五郎撮合此次婚事,及安排他们于山间一所小屋暂宿。新娘子遂邀请众艺伎朋友们,参与这次充满喜悦及欢欣的大婚,而美国领事官夏普莱斯(Sharpless)亦有出席,但其后当听闻平克顿于日后可能会娶一个来自美国的妻子时,顿感晴天霹雳。

婚礼进行期间,蝴蝶夫人的和尚叔父来了,他怒责蝴蝶夫人竟敢背弃自己家族所信仰的佛教。平克顿深深感动;而蝴蝶亦竟然为了他,如此的牺牲,他当下决定要好好照顾妻子。可惜他后来必须移防,于是和他妻子说:“我会带着玫瑰,在世界充满欢乐、知更鸟筑巢的时候回来。”

第二幕

三年后,平克顿已结束任务并返回美国,但蝴蝶深信他会重回她的身边。忠心的仆人铃木,衷心希望女主人不再饮泣。夏普莱斯受平克顿所托带给蝴蝶一封信,蝴蝶准备阅读此信时,山鸟却出现,五郎更有意撮合他们。但蝴蝶对这求婚却不为所动,并再三强调她一直是平克顿的妻子。

五郎及山鸟离去后,夏普莱斯替蝴蝶读出平克顿的信。可惜,当蝴蝶得知平克顿从此一去不返,心感伤心欲绝。蝴蝶本来与平克顿育有一子,但平克顿全不知情,夏普莱斯遂答应将此事告知予平克顿。此时,远处传来枪声,迎接平克顿正在乘搭的“林肯”号的回航。蝴蝶与铃木欣喜若狂,细意用花为家居修饰,连同儿子三人穿上华美衣服,等待平克顿的回来。

第三幕

旭日初升,蝴蝶仍旧耐心等待。当她儿子及铃木进房休息时,平克顿跟他在美国的合法妻子─凯特,与夏普莱斯终于来到,并向铃木要求带走蝴蝶的儿子。怯懦的平克顿无地自容,速速离开,留下这烂摊子予不幸的凯特。夏普莱斯恳求铃木协助调停。

蝴蝶出现,准备见平克顿但却找不到他。蝴蝶此时已估计到该事情的真相,并愿意交出其儿子。夏普莱斯及凯特离去后,蝴蝶吩咐铃木把蝴蝶的儿子带入房间。其后,蝴蝶便在玩捉迷藏时,用黑布蒙着儿子的双眼,并独自走到屏封后,以死作为对平克顿的控诉—往自己的咽喉刺去自尽身亡……

当平克顿回到三年前的故居时,他只有看到经已断气的日本妻子以及他在日本生的儿子了……”

26 Peter Ilyich Tchaik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和著名的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和著名的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这两首是柴科夫斯基室内乐作品中最受推崇的两部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知名的室内乐团都演奏过。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乐派特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27 Jean Sibelius: The S... -- Gerhard Stempnik;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西贝柳斯《图内拉的天鹅》    这首曲子,图内拉的黑天鹅,冥府的神秘幽邃,英国管的天鹅主题美得让人几乎窒息。忧郁化成音符后竟然如此美丽。平静而忧郁,优美而哀愁,闭目聆听而感受幻觉,

芬兰伟大作曲家西贝柳斯是19世纪芬兰民族音乐的代表,他最突出的音乐贡献是其交响乐作品。无论是其创作的七部交响曲,还是著名的交响诗《芬兰颂》,都体现着芬兰那庄严而又富于民族气息的音乐气质。 这张专辑收录了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卡来瓦拉》以及七部交响曲等作品。由英国指挥家巴比罗列指挥哈雷管弦乐团演出,由EMI公司录制于1969年8月。 巴比罗列擅长演绎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与哈雷管弦乐团的合作非常理想。不论是音乐中戏剧性的对比因素,还是芬兰音乐那种雄浑、豪放而又严峻的气质,都诠释得令人瞩目。这部专辑收录的乐曲可谓丰富多样,而每一首作品的演奏都能看出指挥家的用心与管弦乐团细致的排演。”

28 Wolfgang Amadeus Moz...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莫扎特:《小夜曲》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

莫扎特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市中心(今位于奥地利境内)。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後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 Giuseppe Verdi: La t...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威尔第:《茶花女》歌剧 -序曲--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

一位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交际花茶花女,一位满腔热情的年轻新贵阿非列德,不顾一切坠入了爱河,原打算双双隐居郊野,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无奈阿非列德在父亲的秘密干涉下,误以为茶花女是一个嗜钱如命、用情不专的女子,这个误解,造成了两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当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著名小说为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立即邀请剧作家修改剧本,以短短6 周时间谱曲完成,改编为歌剧。歌剧《茶花女》至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常演出、累计观众最多的歌剧。”

30 Wolfgang Amadeus Moz... -- Kiri Te Kanawa;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Georg Solti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 (1786年维也纳原版) (第三幕) - 美好时光今何在?---卡娜娃女爵演唱

卡娜娃女爵集神秘与端庄于一身,其嗓音温润柔美,富含母性。男高音魏卡士形容她的歌声是“一只飘然的风筝”、指挥家萧提则赞誉她似“春风里浮漾的笛音”。

无论是古代爱情还是现代爱情,爱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费加罗的婚礼》作品背景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200多年来,《费加罗的婚礼》也是演出版本和场次最多的莫扎特歌剧作品,作为一部轻松诙谐的4幕轻喜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讲述的是一个曲折浪漫欢乐的婚礼故事。

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阿玛维瓦伯爵家: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玛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初夜权,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约他夜晚在花园约会。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聪明的费加罗大获全胜,顺利的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

其中:“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仆人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是全剧最著名的四个唱段,至今广为传唱。

《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部分短小精致,可算是名曲之一。莫扎特采用了交响乐的手法,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虽然没有出现,但是总的风格保持-致,都是以奏鸣曲形式写就的。由管弦乐带出的两个主题一快一缓,很好的交待了全剧幽默、机智、快活的基调。也因其完整,充满活力而且效果显著,颇能调动气氛,这段序曲常常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

31 Pietro Mascagni: Cav... -- Wolfgang Mey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扬指挥录制的这版《乡村骑士》,无论在对歌剧作品的诠释、演绎方面,还是在录音质量方面都是十分出色的!各位歌唱家在此版录音中的表现颇具风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意大利著名次女高音科索托的演唱。科索托音色艳丽,音域宽广,唱工精湛,演唱时表情丰富、感情真挚,在抒情唱段尽显其艳美音色,在戏剧性唱段感情炽烈、扣人心弦,演唱极富魅力,对角色的诠释、演绎准确细腻、入木三分,让人听后久久不能忘怀!贝尔贡齐在这里的演唱也很是出色,无论唱功还是对角色的演绎,在男高音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科索托的表现太出色了,其光辉不仅盖住了贝尔贡齐,还有这套唱片中的其他歌唱家。这是我所听过的科索托演唱的最出色的唱片!卡拉扬对音乐的处理既唯美又不失戏剧性,整体给人感觉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古典音樂史上最優美的慢板樂章(赫伯特·冯·卡拉扬)

  

制作人:雪父

歌曲数:31

标签:古典不灭神话 .....卡拉扬,虾小米首页推荐

精选集介绍: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赫伯特·冯·卡拉扬 - 指挥风格

卡拉扬并不作曲,一心从事指挥演奏事业。他的录音谱极广,空间上基本上涵盖欧洲所有出名作曲家的作品,时间上则从巴洛克时期跨到20世纪,如:巴赫、维瓦尔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卡尔·尼尔森、肖斯塔柯维奇还有勋伯格,贝尔格。而卡拉扬在台上的风度也颇为世人所熟知:背谱演出,动作流畅,幅度大而不剧烈(与伯恩斯坦形成对比)。另外,卡拉扬在录音室中制作的歌剧录音中,很少加入剧情中出现的声响。正如他自己提到的一样,他的演出结合了“托斯卡尼尼的精确和富特文格勒的幻想”。

簡介:

許多哲學和深刻感情都埋藏在音樂的慢板裡,而且也只有幹練的指揮家能把它們發酵出來,讓觀眾不自主的如痴如醉。這也正是卡拉揚「慢板」的魅力所在。卡拉揚從瑜伽中體悟到「脈搏理論」,也就是說,卡拉揚認為只要抓到正確的速度,人體脈搏產生共振,便會產生一種無法抗拒的快感。這也是卡拉揚在這張輯裡所實踐的美學點。

這一套專輯的二十七首曲子,全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優美的慢板樂章。數年前,四張「卡拉揚慢板」專輯於全球古典市場刮起一陣慢板旋風,創下高達兩百萬張的銷售紀錄。現在,卡拉揚要再度以這一套兩張超過一百四十分鐘的慢板專輯,擄獲全世界愛樂者的心。

  

入选曲目(31)

01 Pietro Mascagni: Cav...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Tullio Serafin

“帕帕诺版《乡间骑士》 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歌剧《乡村骑士》

Antonio Pappano

英国古典钢琴家、音乐总监、以色列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名誉会员

诞生于1890年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1863-1945年)写实主义的最初代表作,也是使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闻名大作曲家的作品(堪称歌剧史上的奇事之一),其中的间奏曲更是以其荡气回肠、孤寂沧桑又惆怅百转的特质迷住了无数人。

整首曲子只有48个小节,基调悲悯,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宛如一副复杂的心情描摹画,仿佛于夕阳的余辉下,追忆往昔的瑰丽辉煌,又禁不住岁月流逝的无奈,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愫跳跃在每一个音符上,溢于言表,乐曲的终了更似表述在阅尽繁华后,一切都归于宁静的常规,让聆听者的心在历经打湿、晾晒、风蚀后重生……此种聆听感受和马斯奈的《泰绮丝暝想曲》(即《沉思》)颇有雷同之处。

这首舒缓而伤感的音乐也迷住了不少影人巨匠,常常被用作电影配乐,如佛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在《教父Ⅲ》里,伴随着二代教父迈克尔(艾尔·帕西诺饰演)在昏暗的房间里孤独死去的正是这首间奏曲,此时的音乐语汇仿佛此情此景的精妙注解,仿佛为其度身定制一般,又将繁花散尽后一切终将归于平凡平静的哲思悄悄渗入。”

02 Gustav Mahler: Symph...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马勒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他在童年时已显示出音乐才能。六岁时参加钢琴比赛。八岁时已能为别的儿童授课。十五岁时,马勒离开文科中学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三年,因成绩优异,多次获奖。马勒从十九岁时起开始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1895年,他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成功,遂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88年系1891年他在布达佩斯,1891年至1897年他在汉堡,1897年至1907年他在维也纳,分别担任该地歌剧院指挥。当时,马勒已成为欧洲著名的指挥家。1907年,他离开歌剧院旅居美国,继续从事指挥活动。1911年,他第四次休假回国,因病死于维也纳,时年五十一岁。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是于1901年和1902年的夏天在麦尔尼格的沃尔特湖边他新购置的度假屋中创作的。现在马勒的这首第五交响曲已经被公认为是作曲家一生交响乐体裁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这款由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是指挥家2003年接任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职位上任的首场演奏。西蒙·拉特非常喜爱马勒的音乐,在这款录音中表现出他对马勒音乐独有的音乐见解与经典诠释。

1902年2月,犹太籍的奥地利作曲家马勒(1860-1911)突然肠出血病危,几乎丧失了生命。但是,几乎同时他也认识了艾玛,彼此很快就迸发出强烈爱情的火花,并且走进了结婚殿堂。他们的爱情使马勒从死亡线上转了回来。正是这两件事对马勒的人生观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就形成了马勒同年为此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中两个明显对立的主题。

1904年10月第五交响乐在科隆正式演出,这部纯器乐的作品由一个庞大的乐队演奏,马勒亲自指挥。

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赤裸裸的葬礼进行曲,也是马勒对现实社会颓废、腐朽的描绘。第二乐章是它的继续,也是马勒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激烈斗争和反抗的叙述。

第三乐章『诙谐曲』是马勒精心刻画之作,一方面,他对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鞑;另一方面,他在这个乐章里又表达了人类和社会本身的生命力和朝气。如果说在第五交响曲里第一二乐章是一个部分,那么第三乐章则是独立的一个部分。

第四、五乐章又合成了另一部分,表达了马勒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的乐观态度。第四乐章的『小广板』,充分表达了马勒对艾玛爱情海枯石烂、此情不渝的心情。整部交响曲在第五乐章『回旋曲』的快板和诙谐的快板中结束。

马勒第五交响曲是对死亡和爱情的叙述和表达。每次听这首交响曲都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

03 Johann Pachelbel: C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Frank Maus

“约翰·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Pachelbel's Canon、Canon in D major,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德文标题: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是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最著名的卡农乐曲。它作于1680年前后,是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作品,采用数字低音手法,供三个小提琴演奏。它曾被改编为多个不同版本,供不同乐器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随,但现在很少演奏这段。

卡农(Canon)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卡农的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吉格(Gigue)是舞曲。卡农一般的演奏法,开始以大提琴启奏2小节低音部分,低音部分2小节为单位的和声不断循环,重复28次。之后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德国著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先后曾在许多地方担任过管风琴师的职位。

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都没有获得妥善的保管,西方费尽心思想找出有关他的图片但就是遍寻不著。即使提到,也多半仅是说他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而已,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什么他会对巴赫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门下学习。帕赫贝尔的一生写了很多的教会音乐,因为他信奉当时新兴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当了好几个教堂的风琴师。他著名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七十八首、由三把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等。”

04 Jules Massenet: Tha?... -- Michel Schwalbé;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沉思》儒勒·马斯内--法国作曲家

1842年5月12日生于蒙托,1912 年 8月13日卒于巴黎 。自幼从母亲学钢琴 ,11 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1860年从A.托马学作曲。1863年获罗马大奖,同时在歌剧院乐队中任职。普法战争时服兵役,187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创办作曲班,189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早期写的歌曲中已表现出擅长抒情的特点 ,如《四月诗篇》和《纪念诗篇》等,还作有《音乐会序曲》、《追思曲》、第一管弦乐组曲和第二组曲《匈牙利情景》等。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一生共作36部 ,其中有《姑婆》、《巴赞的唐塞扎尔》、《拉合尔城的国王》、《埃罗底亚德》、《曼侬》、《维特》、《苔依丝》、《萨福》、《巴黎圣母院的江湖艺人》、《 格丽塞利迪斯》和《堂吉诃德》等 ,以《曼侬》、《 维特》、《苔依丝》最为知名。他的歌剧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刻画深刻而细腻,以动听的旋律描绘出她们变化的内心世界。《苔依丝》中的《冥想曲》、古诗剧《复仇女神》中的《悲歌》,都是最受欢迎的歌曲。他是上承C.古诺、下启印象派的重要人物。”

05 Christoph Willibald ... -- Karlheinz Zoell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受佑精灵之舞》,

《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剧本是拉尼埃利·达卡扎皮基根据奥尔菲斯的古老传说改编的新版本,于1762年10月在维也纳公演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该剧音乐纯朴优美,丰富的特殊效果使剧情清晰明了,砍掉了所有使歌手得以成名的技巧炫耀。把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和法国歌剧中的合唱、芭蕾结合在了一起,典雅的意大利旋律、严肃的德国旋律和恢弘的法国旋律结合在了一起,观众一下子就感觉到歌剧舞台上发生了革命。如果男主角不由阉人歌手担任的话,格鲁克的这部歌剧就会面目全新了。

克利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于1714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南部的埃拉斯巴赫。他不愿继承他父亲守卫山林的职务,前往布拉格,或在教会唱歌,或在舞场演奏,与此同时进行学习,成为了一名大提琴家。他在维也纳得到贵族的资助,1737年随亲王出访米兰,师从萨马蒂尼。进行了四年之久的作曲学习。在当时的欧洲文化界,特别是音乐界有必要首先向意大利学习。了解意大利也就是了解文化、了解艺术。因此格鲁克去意大利一事也就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他首先在意大利学习那波里乐派的歌剧,然后在法国受到吕利、拉莫的法国歌剧的影响,他充分的理解了这些歌剧不合理之处,对歌剧的表现形式加以彻底地改革”

06 Peter Ilyich Tchaik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爱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

这段音乐可谓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伟大的管弦乐段落,也是多位指挥大师与顶级乐团的“挚爱”。

歌剧序幕:维罗纳,14世纪。一支合唱队吟唱着蒙泰古和卡普莱特家族之间的世仇以及命运不济的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

第一幕:在卡普莱特宫廷的假面舞会上,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伤痛无忧,活力无限!朱丽叶的追随者帕里斯和她表哥蒂巴尔特急切地等待着她的到来。卡普莱特给大家引见她的女儿,欢宴的人们赞叹她的美貌,朱丽叶欣喜若狂。正在这时,蒙泰古家族的罗密欧和他的朋友戴着面具悄悄溜进了舞厅,罗密欧看到远处的朱丽叶翩翩起舞,尽情歌唱,罗密欧羞怯地走近她,两人不期邂逅,一见钟情。这时蒂巴尔特出现,罗密欧戴上面具冲了出去,蒂巴尔特认出了闯入者是蒙泰古的儿子,想将他捉住,但卡普莱特阻止了他。

第二幕:当天晚上,罗密欧由直达朱丽叶闺房的绳梯爬上阳台,他呼唤着朱丽叶,犹如她是太阳、是纯洁明亮的星星。姑娘在阳台上自言自语着“我爱恋着蒙泰古家的罗密欧”,罗密欧听后不再隐避,立即走上前去,两人狂喜地相互发誓将忠贞不渝。经过了躲避卡普莱特家男仆查探的虚惊后,罗密欧与朱丽叶温情地互道晚安。

第三幕:罗密欧出现在方济会的小修道院,朱丽叶和她的奶妈格特鲁德随后也进入修道院。劳伦斯神父同意为年轻的恋人主持婚礼,以期望他们的结合会中止他们家族之间的世仇。

卡普莱特家的房子外边,蒂巴尔特对罗密欧口出恶言,罗密欧的朋友墨丘蒂奥受到蒂巴尔特的挑战,当罗密欧试图和解时,他遭到蒂巴尔特的辱骂。为维护蒙泰古家族的荣誉,墨丘蒂奥与蒂巴尔特决斗被杀死,为了复仇,罗密欧杀死了蒂巴尔特。维罗纳公爵制止了杀戮,并把罗密欧驱逐出城。

第四幕:黎明时分的朱丽叶闺房,罗密欧不情愿与她话别,临行之前两个恋人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罗密欧走后,卡普莱特和方济会教士前来向朱丽叶通报她将在当天嫁给帕里斯,朱丽叶请求劳伦斯神父相助,神父给了她安眠药水,喝下去会使她看起来像已经死去一样,他保证当她醒来时罗密欧将在她的身边。朱丽叶喝下了安眠药水。

第五幕:在昏暗的墓穴中,罗密欧在他钟爱的情人朱丽叶身旁悲痛欲绝,以为她已故世。在绝望中,他喝下毒药。朱丽叶醒来,知道罗密欧为她殉情,遂从他的衣服里拔出匕首,刺向自己的胸膛,这对情人双双逝去。”

07 Giacomo Puccini: Gia... -- Renata Tebaldi;Orchestra del 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Lamberto Gardelli

“普契尼: 《贾尼·斯基基》 - 哦, 亲爱的爸爸

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的咏叹调,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大意为:“啊! 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英俊少年。我愿到露萨港去,买一个结婚戒指。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您不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那河水里。我多痛苦,我多悲伤。啊! 天哪! 我宁愿死去! 爸爸,我恳求你! 爸爸,我恳求你! ””

08 Tomaso Albinoni: Ad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avid Bell;Leon Spierer

“阿尔比诺尼 (Tomaso Albinoni,意大利,1671-1750):g小调柔板

阿尔比诺尼最著名的作品是G小调柔板,以至于被称为“阿尔比诺尼柔板”(Albinoni Adagio)。但据学者考证,这一片段并非他所作。二次大战期间,米兰的音乐学者雷莫·贾佐托(Remo Giazotto)刚刚完成了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和作品目录,1945年,他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图书馆发现了一个手稿片断,怀疑是阿尔比诺尼的作品,贾佐托觉得非常好听,就用这个旋律写了一段曲子,后来被传为“阿尔比诺尼柔板”。它是贾佐托的作品,应该称作“贾佐托柔板”,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阿尔比诺尼柔板”。”

09 Edvard Grieg: Peer 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乐章改编成为今天两组各四个乐章的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晨景。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公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视频中景色为阿尔卑斯山)”

10 Claude Debussy: Prél...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Karlheinz Zoeller

“德彪西《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系尼金斯基1912年根据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1842-1898)于1876年创作的同名诗歌,以及德彪西1894年作曲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改编而来,表现了一个半人半兽的精灵牧神在对七位芙拉仙女的追逐中性与爱的最初觉醒状态。

尼金斯基当时受美国现代舞先驱伊莎多拉·邓肯影响,从古希腊花瓶及装饰性浮雕中获取灵感﹐把动作设计成平面姿势﹐令舞者在台上以侧面示人。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他要求一同演出的七位女舞者也弯曲手部和膝盖,后脚平踏于前脚跟后,侧着脸部,身体正对观众。他们的舞蹈剔除了当时常见的古典芭蕾动作,而只有简单的走路步伐和轻巧的跳跃。

在德彪西悠长慵懒的“印象”管弦乐中,兰伯特舞团重现了尼金斯基于朦胧中创造的这一田园牧歌式的且潜伏悲剧感的神秘世界。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

乐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午后现身,吓跑了沐浴的仙女,牧神怅然又心思飘渺”

11 Antonio Vivaldi: Con... -- Michel Schwalbé;Eberhard Finke;Horst Gobel;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四季--冬》--最优美的巴洛克情怀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1693年9月,十五岁的维伐尔第开始受到神父们的训练,并于1703年接受圣职。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维瓦尔第为许多乐器都写过协奏曲和奏鸣曲,据资料显示,前者是五百多首,后者是七十多首,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大管等现代人所熟悉的乐器,到抒情维奥尔琴、竖笛、沙吕莫管、木管号、曼陀林、琉特琴等现在已经很少被用于乐队中的古代乐器,它们都曾在这位作曲家的器乐作品中作为重要角色出现。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是Op.8,其中前四首即众所周知的《四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片段1);《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片段2);《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片段3);《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12 Jean Sibelius: Vals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    简?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 (1865-1957),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 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 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一年一度的 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13 Johann Sebastian Bac...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avid Bell

“D大调管弦组曲第三号第二乐章∶ Air, 第1068号作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14 George Frideric Hand... -- Marilyn Horne;Vienna Cantata Orchestra;Henry Lewis

“亨德尔: 《罗德林达》第一幕 - 你在哪里, 亲爱的?

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哈雷,他的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师,坚持要让他学习法律,于是从小便禁止他学音乐。在亨德尔6岁时无意间发现了家中的古钢琴,便趁晚上上偷偷去练习。在他7岁时和父亲一起去萨克森公爵的宫廷,在那里他向宫廷乐师学习大键琴。后来公爵知道了他的音乐天赋后,便要求他的父亲让他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于是1694年他向圣母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主要乐器的演奏法和作曲。

他在1702年成为哈雷教堂的管风琴师也顺父亲的遗愿去念法律系,于是亨德尔在大学注册学习法律,兼为教堂谱写每个礼拜天的弥撒曲,更是在1702年发表了2出歌剧,有人要赞助他,他出于自尊而回绝。1705年,他创作的歌剧获得成功,后自己出钱去意大利进修。曾经有一次在一名枢机的演奏会上遇见斯卡拉蒂,枢机便请他们来一场比赛,第一场不分轩轾,第二场史卡拉第表示不比所以由亨德尔获胜。这比赛使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15 Jacques Offenbach: 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奥芬巴赫 -《霍夫曼的故事》-《爱之夜、五月之夜》

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一种叫做"贡多拉"的平底狭长的小船,船歌这种形式就起源于贡多拉船工,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非常浪漫抒情.这首歌是奥芬巴赫的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三幕的主题歌《爱之夜、五月之夜》,是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和节拍写成的,它赞美了水上城市威尼斯美丽的夜色和爱情的欢乐。

(船歌大意)美的夜啊,爱的夜,陶醉我们的心灵!你比白天更温存,比白天更迷人!光阴一去不复返,它带走亲切柔情,光阴一去不复返,使幸福成为泡影。那微风一阵阵,轻轻吹拂着我们,微风一阵阵,好像甜密的吻,轻轻吻我们,吻我们!啊,吻我们,轻轻吻我们,美的夜啊,爱的夜,陶醉我们的心灵!你比白天更温存,比白天更迷人!啊。。。。。!

此剧题材选自1851年在巴黎奥德翁剧院首演的五幕戏剧《霍夫曼的幻想故事》,由巴尔比叶和卡雷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的几部小说寻找自由题材改写而成。奥芬巴哈变更若干原剧情节改写成歌剧剧本,音乐保存原作的怪诞,充分流露出作曲家的轻巧作风,具有幻想气氛。剧中脍炙人口的“船歌”到处被人演唱或是以各种编曲演奏。小说原作者霍夫曼(1776―1822)自幼即显示音乐与绘画的非凡才能,写过不少音乐,还涉猎过歌剧。由于他喜欢写作梦幻的、怪异的文艺作品,生前被看成是魔鬼或妖怪,或是被指为魔鬼化身。正如这部歌剧被纳入《幻想歌剧》那样,剧情是把三段奇妙的故事串连起来的。由于音乐很美,事实上已变成相当愉快的通俗歌剧。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

16 Georges Bizet: L'Arl... -- Daniel Deffayet;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乔治·比才《 阿莱城姑娘 》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在音乐中比才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阿莱城姑娘》是比才脍炙人口的作品。1872年夏天,法国沃德维尔剧院经理邀请比才为即将在他的剧院里上演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戏剧配乐,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为话剧《阿莱城姑娘》写了27段音乐。

同年10月1日,话剧《阿莱城姑娘》上演了,戏剧没有获得成功,可是音乐却受到观众好评。后来这部话剧很少演出,比才就从中选了4段音乐编成管弦乐《阿莱城姑娘组曲》,演出后受到热烈欢迎。这首具有法兰西风格并糅和了西班牙情调的田园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它洋溢着作者心中的梦幻,形式纯朴自由,音调悠扬高雅,像慈母的微笑,像洁白的爱情的结晶,提琴部分的香气在弦线上散发出来,温柔的泪珠滚流着”。”

17 Edvard Grieg: Peer 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乐章改编成为今天两组各四个乐章的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四乐章'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在山魔王的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是描写魔宫的恐怖气氛的一段音乐”

18 Antonio Vivaldi: Con... -- Thomas Brandis;Emil Maas;Waldemar D?ling;Wolfgang Meyer;Ottomar Borwitzky;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意大利作曲家《a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弥漫着几分初夏气息。

小提琴如火如荼的“对话”丝毫不因为仅用了一种乐器而显得单调,丰富的变化、清晰的声部以及高度的融合共鸣都令原本就十分动听的旋律更加沁人心脾。”

19 Richard Wagner: Tri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瓦格纳(德国作曲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歌剧,他自己称之为一部三幕剧。首演于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和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恋情写照,被视为古典-浪漫音乐的终结,新音乐的开山之作(特里斯坦和弦)。

该故事的情节,最早来源于凯尔特人的故事集中关于阿图斯国王与特里斯坦的传说,后者见于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13世纪)的一长篇诗体小说。瓦格纳不但读过这中世纪后期的文字,而且还把同时代奥古斯都·冯·帕拉藤,卡尔·利特和尤利乌斯·摩瑟的改变版本。

除此之外,剧情中也可见诺瓦利斯的诗集“夜之颂”的踪影。

1842年 瓦格纳读到了尤利乌斯·摩瑟的特里斯坦之诗,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

1854年 逃亡瑞士之时,瓦格纳读到了卡尔·利特的特里斯坦戏剧,这激发了他要将之改编为歌剧并编写剧本的欲望。但当时他的精力大多花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1857年 与维森东克的恋情使得特里斯坦计划再度浮出水面。在8月尾,瓦格纳与其妻子敏娜迁入维森东克在苏黎世的花园公寓。瓦格纳与其赞助人维森东克的妻子有暧昧,受此刺激,他首先创作了歌曲集《维森东克的歌》,后来更是停下手中《齐格弗里德》的谱曲工作,全力投入到特里斯坦的创作之中。剧中人物因而有了自传的意味:瓦格纳和马蒂尔德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奥拓·维森东克就是马克国王。9月18日特里斯坦诗稿完工,瓦格纳将作品给玛蒂尔特过目并在朋友圈内朗诵。12月完成第一幕音乐初稿。”

20 George Frideric Hand... -- Michel Schwalbé;Hanns-Joachim Westphal;Ottomar Borwitzky;Edith Picht-Axenfeld;Karl Scheit;Friedrich Fischer;Berliner Philharmoni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德国作曲家)”

21 Frédéric Chopin: Le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弗雷德里克·肖邦

萧邦的作品除了在演奏会和唱片界炙手可热之外,也被运用在著名的芭蕾舞剧林中仙子

肖邦-仙女们 Les Sylphides

性格柔弱的肖邦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美的最细腻的意境,而根据他的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组曲《仙女们》,更是将这种意境的美达到了极臻,也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最早欣赏到《仙女们》时,我还只有12岁,那时对音乐已经如痴如醉,偶尔看到了一部六十年代的纪录片《苏联芭蕾舞艺术》,最后的剧目就是《仙女们》,由乌兰诺娃主演.

当序曲的音乐响起,林中的仙女们白色的衣裙轻盈妙曼地在银幕上起舞时,那种如诗的美与画般的意境,在夜色背景的笼罩下,使我在第一瞬间就进入了一个美得令人心碎的梦幻.惊叹和陶醉已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

对于芭蕾舞艺术,我当时并无欣赏力,只具有视觉的美感,而肖邦的音乐,尤其当它改编成管弦乐时,钢琴所没有和无法体现的魅力,则被最完美地与舞蹈中的意境融合得无从分辨,并赋予本已优美的芭蕾以无可替代的生命,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的艺术之美的洗礼.

此后,为了能一再欣赏到它,每天最重要的事便是寻找报缝中的电影预告,无论在什么地方放映,我会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去看,再远的影院也在所不惜,并穷尽一切千方百计地弄到影票的钱,向家里或亲戚编造谎言,卖掉自己喜欢的书刊甚至于毛衣,不计后果地向所有能够借到钱的人借.不分昼夜,哪怕旷课也义无反顾,有时电影结束依依不舍地离去,却将读书的课本都忘了带走,充满了最深的遗憾回到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去.疯狂而沉迷,并留下了青少年时代难得的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一直没法寻到这音乐的录音或磁带以及CD,只是在肖邦作品的海洋里觅到它钢琴演奏的片段.更没再能欣赏到《仙女们》的演出.

去年在德国时.偶然于汉诺威的一家书店里见到了原版的Les SylphidesCD,买下了仅剩的二张,如获至宝地带了回来.

《仙女们》里的芭蕾舞没有故事,没有戏剧情节,这是我特别喜爱它的原因之一.正如音乐需纯一样,舞蹈也要纯才能体现它的魅力.所以我不怎么喜欢华丽且戏剧性很强的芭蕾舞剧,哪怕是葛佩利亚,胡桃夹子或浮士德与堂吉科德…

二十世纪初,当浪漫主义芭蕾趋于僵化的时候,俄国编导佛金等人对芭蕾进行了革新。采用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根据肖邦七首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组曲《肖邦尼亚那》作为芭蕾音乐,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取消了一切庸俗的装饰和程式化的舞蹈设计。演员们一律白色轻盈的舞服和音乐的韵律融合得完美无缺。《仙女们》于1909年在巴黎初次演出后时被评为"恢复了浪漫主义的真正精神",至今还是传统芭蕾的保留节目,并非偶然.其中回旋曲式的升c小调圆舞曲, 结尾时辉煌的复三段式的降E大调圆舞曲,简直就是只有仙女才有的意境.

肖邦作品的另一魅力在于他作品中体现的女性最细腻的美感,而《仙女们》则将这美感变为永恒的艺术

降E大调圆舞曲又称大圆舞曲,是肖邦的经典之作,辉煌而又细腻,华丽而又柔美,是《仙女们》最完美的尾声,如果是管弦乐演奏,再配上优美的芭蕾仙女的群舞,呵...我想只有看到与听到时才能体会.无以伦比.”

22 Georges Bizet: Carm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卡门》组曲-间奏曲

作品简介:

法国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创作的歌剧《卡门》,其中前奏曲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单独演奏。一般的歌剧序曲都是用交响方式缩写或提示歌剧内容,这首序曲结构简单,仅仅描写了欢乐气氛和剧中次要人物斗牛士的英勇形象。开始呈示的快板主题选自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由于它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接下来乐曲从A大调转为F大调,出现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调,具有凯旋进行曲特点,坚定有力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斗牛士的飒爽英姿。反复时提高八度,使情绪显得更为高昂。之后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结束部分出现卡门的音乐动机,带有不祥的气氛,在弦乐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为主的乐器奏曲悲剧性主题,暗示悲剧性的结局,最后在强烈的不和协音响中结束。

作曲家简介:

Georges Bizet(比才),(1838-1875)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十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向阿列维等人学作曲。1857年,十九岁的比才获罗马大奖,在意大利进修三年。

1863年,比才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即参加国民自卫军。后来终生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村从事写作。

1873年初,比才开始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一歌剧 《卡门 》的写作。1875年3月 3 日歌剧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未获成功。同年6月3日,比方因抑郁致疫逝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比才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主要作品有:歌剧《卡门》、《采珍珠者》、《贝城一丽姝》,《嘉米蕾》等。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以及 《C大调交响曲》是他在器乐领域中的著名作品。

比才的歌剧创作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他的音乐富于民族色彩,并擅长于在戏剧性的交响发展中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他的歌剧创作是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并成为举世瞩目的名作。

比才在歌剧创作上取得如此重大成就,在于他恪守66的创作箴言:“没有思想我什么也不写,而由此可得出结论说,我的歌剧中的任何一个小段都不是没有内容的……。”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专辑简介:

卡门的版本众多,这个版本上了TAS榜,RCA(LIVING STEREO系列)向来一上市便被哄抢。以音质优良著称,整个录音非常的平衡,特别是在低频的处理上超一流水平,鼓点的清晰度很高,弹性很好,具有良好的厚度,同时,音乐味也十分完美,值得收藏!”

23 Ottorino Respighi: 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大家都知道拉威尔、柏辽兹是管弦改编的高手,但是您知道雷史毕基也精通此道吗?《奇妙的玩具店》是雷斯庇基1918年在

狄亚格列夫委托下,根据罗西尼小品创作的芭蕾音乐,音乐充分预告法国印象派风格。这部作品极尽音响色彩之能事,音乐旋律动听多变,管弦乐器实在丰富无比。特别烂铜烂铁打击乐叮叮咚咚煞是一绝。

“音画练习曲”原本是1929年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小品,后来被雷斯庇基改编并在1931年油库赛维斯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罗培兹˙柯布斯与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继上一张“罗马节庆”之后,又在Telarc录了第二张的雷斯庇基作品。在这里,雷斯庇基管弦配器的天赋完全被罗培兹˙柯布斯挖掘出来,既有印象派的美感又不失意大利的热情,最难的的是鲜艳多彩的管弦配置。”

24 Maurice Ravel: Pav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是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 1862~1918)的经典作品。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以细腻丰富的情感著称,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在音乐史上举足轻重。根据SACEM(法国音乐作曲人及编曲人协会)统计,拉威尔拥有的忠实粉丝更甚其他音乐家,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唯美沉寂的《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创作于1889年,当年拉威尔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他的灵感来自罗浮宫里面一幅公主肖像画;另一说则是源于西班牙教会的葬礼习俗(在下葬死者前,在祭坛灵柩前,庄重地跳一次孔雀舞)。这首典雅却飘着淡淡忧伤的乐曲,广受世人欢迎,成为聚会沙龙中最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25 Giacomo Puccini: Mad... -- Wiener Staatsopernchor;Wie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普契尼:歌剧《胡蝶夫人》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由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之歌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隆恩的故事及伯勒斯科的戏剧作为蓝本。

《蝴蝶夫人》曾在1904年2月17日当天于米兰市的史卡拉歌剧院首演,可惜,该次首演却落得惨淡收场。然而,普契尼并没有气馁,反而大幅修改剧本—将较为长的第二幕分作两幕;改编完成的版本其后亦在1904年5月28日于一处名为布雷西亚的小镇作演出,该演出最终获得空前成功。正因如此,该歌剧更于1907年以大热姿态登陆纽约市的大都会歌剧院。

如今,《蝴蝶夫人》于意大利演出时有两幕,在美国演出则有三幕;歌唱者方面,蝴蝶夫人一角首演时由罗西纳·史托尔齐欧(Rosina Storchio)所饰演,上世纪著名的日本女高音三浦环(Tamaki Miura)亦曾饰演蝴蝶夫人一角,并大受好评。而华裔女高音黄莺所饰演的蝴蝶夫人比西方的演员更贴近这个角色的东方特质:音色在高音中满含东方女性的柔婉,随着情节与情绪的进展,柔婉中又不断添加进羞涩、喜悦、思念、绝望,表情与动作也与角色更贴切

第一幕

故事讲述一位美国军官与日本艺妓的爱情故事。

在居酒屋中,一位在日本驻守美国军官平克顿遇上了一位漂亮的艺妓蝴蝶。平克顿当场向蝴蝶求爱,蝴蝶接受了,于是他们举办了婚礼。媒公五郎撮合此次婚事,及安排他们于山间一所小屋暂宿。新娘子遂邀请众艺伎朋友们,参与这次充满喜悦及欢欣的大婚,而美国领事官夏普莱斯(Sharpless)亦有出席,但其后当听闻平克顿于日后可能会娶一个来自美国的妻子时,顿感晴天霹雳。

婚礼进行期间,蝴蝶夫人的和尚叔父来了,他怒责蝴蝶夫人竟敢背弃自己家族所信仰的佛教。平克顿深深感动;而蝴蝶亦竟然为了他,如此的牺牲,他当下决定要好好照顾妻子。可惜他后来必须移防,于是和他妻子说:“我会带着玫瑰,在世界充满欢乐、知更鸟筑巢的时候回来。”

第二幕

三年后,平克顿已结束任务并返回美国,但蝴蝶深信他会重回她的身边。忠心的仆人铃木,衷心希望女主人不再饮泣。夏普莱斯受平克顿所托带给蝴蝶一封信,蝴蝶准备阅读此信时,山鸟却出现,五郎更有意撮合他们。但蝴蝶对这求婚却不为所动,并再三强调她一直是平克顿的妻子。

五郎及山鸟离去后,夏普莱斯替蝴蝶读出平克顿的信。可惜,当蝴蝶得知平克顿从此一去不返,心感伤心欲绝。蝴蝶本来与平克顿育有一子,但平克顿全不知情,夏普莱斯遂答应将此事告知予平克顿。此时,远处传来枪声,迎接平克顿正在乘搭的“林肯”号的回航。蝴蝶与铃木欣喜若狂,细意用花为家居修饰,连同儿子三人穿上华美衣服,等待平克顿的回来。

第三幕

旭日初升,蝴蝶仍旧耐心等待。当她儿子及铃木进房休息时,平克顿跟他在美国的合法妻子─凯特,与夏普莱斯终于来到,并向铃木要求带走蝴蝶的儿子。怯懦的平克顿无地自容,速速离开,留下这烂摊子予不幸的凯特。夏普莱斯恳求铃木协助调停。

蝴蝶出现,准备见平克顿但却找不到他。蝴蝶此时已估计到该事情的真相,并愿意交出其儿子。夏普莱斯及凯特离去后,蝴蝶吩咐铃木把蝴蝶的儿子带入房间。其后,蝴蝶便在玩捉迷藏时,用黑布蒙着儿子的双眼,并独自走到屏封后,以死作为对平克顿的控诉—往自己的咽喉刺去自尽身亡……

当平克顿回到三年前的故居时,他只有看到经已断气的日本妻子以及他在日本生的儿子了……”

26 Peter Ilyich Tchaik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和著名的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和著名的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这两首是柴科夫斯基室内乐作品中最受推崇的两部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知名的室内乐团都演奏过。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乐派特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27 Jean Sibelius: The S... -- Gerhard Stempnik;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西贝柳斯《图内拉的天鹅》    这首曲子,图内拉的黑天鹅,冥府的神秘幽邃,英国管的天鹅主题美得让人几乎窒息。忧郁化成音符后竟然如此美丽。平静而忧郁,优美而哀愁,闭目聆听而感受幻觉,

芬兰伟大作曲家西贝柳斯是19世纪芬兰民族音乐的代表,他最突出的音乐贡献是其交响乐作品。无论是其创作的七部交响曲,还是著名的交响诗《芬兰颂》,都体现着芬兰那庄严而又富于民族气息的音乐气质。 这张专辑收录了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卡来瓦拉》以及七部交响曲等作品。由英国指挥家巴比罗列指挥哈雷管弦乐团演出,由EMI公司录制于1969年8月。 巴比罗列擅长演绎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与哈雷管弦乐团的合作非常理想。不论是音乐中戏剧性的对比因素,还是芬兰音乐那种雄浑、豪放而又严峻的气质,都诠释得令人瞩目。这部专辑收录的乐曲可谓丰富多样,而每一首作品的演奏都能看出指挥家的用心与管弦乐团细致的排演。”

28 Wolfgang Amadeus Moz...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莫扎特:《小夜曲》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

莫扎特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市中心(今位于奥地利境内)。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後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 Giuseppe Verdi: La t...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威尔第:《茶花女》歌剧 -序曲--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

一位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交际花茶花女,一位满腔热情的年轻新贵阿非列德,不顾一切坠入了爱河,原打算双双隐居郊野,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无奈阿非列德在父亲的秘密干涉下,误以为茶花女是一个嗜钱如命、用情不专的女子,这个误解,造成了两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当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著名小说为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立即邀请剧作家修改剧本,以短短6 周时间谱曲完成,改编为歌剧。歌剧《茶花女》至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常演出、累计观众最多的歌剧。”

30 Wolfgang Amadeus Moz... -- Kiri Te Kanawa;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Georg Solti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 (1786年维也纳原版) (第三幕) - 美好时光今何在?---卡娜娃女爵演唱

卡娜娃女爵集神秘与端庄于一身,其嗓音温润柔美,富含母性。男高音魏卡士形容她的歌声是“一只飘然的风筝”、指挥家萧提则赞誉她似“春风里浮漾的笛音”。

无论是古代爱情还是现代爱情,爱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费加罗的婚礼》作品背景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200多年来,《费加罗的婚礼》也是演出版本和场次最多的莫扎特歌剧作品,作为一部轻松诙谐的4幕轻喜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讲述的是一个曲折浪漫欢乐的婚礼故事。

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阿玛维瓦伯爵家: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玛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初夜权,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约他夜晚在花园约会。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聪明的费加罗大获全胜,顺利的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

其中:“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仆人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是全剧最著名的四个唱段,至今广为传唱。

《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部分短小精致,可算是名曲之一。莫扎特采用了交响乐的手法,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虽然没有出现,但是总的风格保持-致,都是以奏鸣曲形式写就的。由管弦乐带出的两个主题一快一缓,很好的交待了全剧幽默、机智、快活的基调。也因其完整,充满活力而且效果显著,颇能调动气氛,这段序曲常常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

31 Pietro Mascagni: Cav... -- Wolfgang Mey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扬指挥录制的这版《乡村骑士》,无论在对歌剧作品的诠释、演绎方面,还是在录音质量方面都是十分出色的!各位歌唱家在此版录音中的表现颇具风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意大利著名次女高音科索托的演唱。科索托音色艳丽,音域宽广,唱工精湛,演唱时表情丰富、感情真挚,在抒情唱段尽显其艳美音色,在戏剧性唱段感情炽烈、扣人心弦,演唱极富魅力,对角色的诠释、演绎准确细腻、入木三分,让人听后久久不能忘怀!贝尔贡齐在这里的演唱也很是出色,无论唱功还是对角色的演绎,在男高音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科索托的表现太出色了,其光辉不仅盖住了贝尔贡齐,还有这套唱片中的其他歌唱家。这是我所听过的科索托演唱的最出色的唱片!卡拉扬对音乐的处理既唯美又不失戏剧性,整体给人感觉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相关文章

  • 世界顶级交响乐团 | 柏林爱乐乐团
  • 柏林爱乐乐团(The Berlin Philharmonic),组建于德国柏林,有史以来都在世界最佳交响乐团排名中名列前茅. 历史沿革 1882年,柏林爱乐乐团由54位音乐家在柏林创建,乐团当初的名字为"Frühere Bilse ...查看


  • 古典音乐欣赏题目及答案
  • 古典音乐欣赏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 [单选题](2分) 1. 中国音乐的第一属性是 A A. 教育 B. 礼 C. 娱乐 [单选题](2分) 2. 古琴曲<高山>.<流水>是谁的作品? B A. 钟子期 B. 俞伯牙 C ...查看


  • 第七章 表情艺术
  • 第七章 表情艺术 第一节 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 音响.人体) 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类型特征:就是具有抒情性.表现性和表演 ...查看


  • 怎样欣赏交响乐.歌剧.古典和美声这类音乐?
  • ★★★★★★★★★★★★★★★声明★★★★★★★★★★★★★★★★★ 本文为非营利性质,亦无任何广告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以下唱片封面图片均扫描自印刷版本,未作任何修改,且已做降低分辨率处理.所有唱片封面图片仅限本文于本网页的配图,严禁转 ...查看


  • 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0097期
  • 点击上面蓝字"音乐的力量",分享更多精彩 在舒伯特作品编号中,列为<第八交响曲>的"未完成"创作于1822年,舒伯特将它作为完成了的作品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音乐协会,以表示对该协会授予他荣 ...查看


  • 高中音乐知识总结
  •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1.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首演于1977年,主人公:龙梅和玉容,(一)草原放牧:(二)与暴风搏斗:(三)在寒夜中前进:(四)关怀记心间:(五)千万朵红 ...查看


  • 令人惊叹的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 ](安妮
  • [纯音] 令人惊叹的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 >(安妮-索菲·穆特) [复制链接] 烦不烦都来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烦不烦都来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107 小时 龙币 2434 个 威望 5 点 注册时间 2004-12-1 积 ...查看


  • 音乐鉴赏考试题目
  • 中国民族乐器 吹 奏 类: 埙.笛子.箫.管子.唢呐.角 击 奏 类: 编磬.钹.锣.云锣.扬琴.木鱼.编钟 弹 奏 类: 古琴.琵琶.瑟.古筝.箜篌.阮.三弦. 拉 奏 类: 二胡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 ...查看


  • 爱莲说分析
  • <爱莲说>女子独舞观后感 我在网上看了女子独舞<爱莲说>这个视频后,非常震撼!第一感觉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当我看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惊叹,天人之姿,何人能及!正是应了那句"莲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