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论文

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能源结构的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如何解决在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能源既是重要 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节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经济步建立后,能源供需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能源价格经过调整已基本反映了市场的成本,并有效地引导了市场条件下的能源消费,盲目性生产基本消除。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解决能源短缺已不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驱动力。一些能源供应部门反而出现了由于供应能力过剩,因此要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刺激能源消费的动机和做法,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保持必要的较高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努力方向。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鼓励终端消费、包括能源消费的扩张,鼓 励新的消费以拉动需求,包括新的用能途径,其中建筑用能,交通用能的上升将比较明显。 但是,必须看到,进入WTO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能还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竞争力,但资源性的成本,包括土地的价格,特别是能源的成本将不具有竞争性。煤炭生产的成本由于安全性的考虑 和环境的压力,有可能明显上升。石油的价格已经国际化,由于资源的分布和长距离输运,天然气的价格可能要高于很多国家。中国可能还要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在能源技术的平均水平上赶上国际先进水 平。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能源技术的进步,无疑将对中国的能源技术和能效水平起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这个技术水平差距的缩小,这种外部作用的效果将逐渐减弱。中国在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必 须加强,以不断推动能效的持续提高。可以预见,如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将面临重大的能源挑战。除了采取政策、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之外,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 中国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结构的优质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气体和液体燃料的需求必然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使直接燃煤,特别是在众多的中小型锅炉和窑炉中直接烧煤难以为继。 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方兴未艾。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十五”期间正在实施的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 实施煤炭清洁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和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并不矛盾。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煤炭必然将退出一些使用领域,但是煤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将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煤炭的使用技术和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要解决煤炭的清洁利用问题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看到中国今后几十年内燃煤发电以及其他的燃煤利用将仍然是煤炭的主要用途,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围绕煤炭的主要利用方面。目前煤炭供应过程和转换过程中有大量可以立即行动而且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有明显实效的事情可做。如煤炭的筛选和洗选,更加合理的煤质管理和配送,型煤的利用,水煤浆利用等等都大有潜力。 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有可能作为远期技术储备,如果考虑以煤为原料提供液体或气体燃料的话,则必须全面分析评估其经济可行性,还要考虑全过程的环境影响。除此以外,还必须考虑能源系统的总体效率。与石油及天然气相比煤炭的气化和液化的能源系统效率要远很多。另一方面,越来越迫近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限制因素,将使煤炭的使用逐渐受到碳排放的严重制约,这些因素在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和未来

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

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2010-3-20 03:01 回复

我的女友不漂亮

144位粉丝

2楼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1年提出的《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建议成员国更加广泛、坚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作为其他政策手段的补充或替代。该建议提出了4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一是环境税和收费;二是许可证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财政补贴。该建议推动了经济手段在欧美国家的应用。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为代表,即为了消除外部效应,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征税或收费,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这就是“庇古手段”。虽然这种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政府对费额、税率制定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动态有效的刺激,促使企业开发新技术,新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为每一单位的污染削减,都将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科斯的“产权理论”的兴起,运用“科斯定律”来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污染问题是相互的,因为制止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换,那么污染权也能够交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问题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污权交易、自愿协商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

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交易而获得利润回报。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决定污染控制,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强制性,以政府行为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是为污染控制提供财政上的激励,不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诱导性,以经济主体参与为主。通过要么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如环境税收或收费、财政补贴和产品税等;要么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如排污许可权交易,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财政刺激作出自主反应,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

2010-3-20 03:01 回复

我的女友不漂亮

144位粉丝

3楼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简称零排放工业或闭环式工业),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出,转为另一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生态电视机、生态冰箱,日本制成生态电池、生态塑料渔网,加拿大开始生产实用的燃料公共汽车(无污染物排放),美国研制出生态服装,瑞典推出一种生态画,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

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1、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我国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规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将经济发展区分为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人类在发展上的一次跃进。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惠丽,江华锋.对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2007.7.

[2]魏杰.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J].绿叶,2004.5.

[3]曹文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8.14.

五、总结评价

本文试图总结环境经济问题制度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通过以上回顾,概要介绍了环境经济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判断,讨论了某些重要的政策基础。可以说,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之外,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确实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尽管这种研究范式至今还很不完善,在实际运用中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但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范式相比,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更有成效的环境经济问题分析方法。确实,正如制度经济学家提出的那样,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系统,环境是影响整个经济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经济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外生变量。经济运行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的事实,也就是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为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另外还要强调的一点是,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不仅关注生态和经济系统及其交互作用,而且关注在特定制度安排下的社会系统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结果的重要决定性影响。因而,诸如收入分配、博弈规则、权力关系等因素,在分析环境问题时新古典分析往往不加考虑,而在制度经济学方法中却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制度分析框架适合于分析社会势力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很典型地,一般由既得利益形成的社会势力往往会阻碍为保护环境而实行的制度变革。换句话说,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壁垒是影响环境改善的关键,而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眼中,制度安排压根儿不是环境问题分析中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很显

然,在环境问题研究中,制度方法与新古典方法相比是一种更加一般的分析框架,它把社会、生态和经济变量都纳入到了环境问题分析之中。

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可称为社会生态经济学,它还拓展了环境政策的范围。与新古典环境经济学不同,社会生态经济学框架比较不同的制度安排,并在需要时为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制度变革建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利益目标。为了确保环境和生态保护、恢复与延续,制度调整必须反映正确定义的“人类必要需求”。这里,共同演进可持续性原则是评估制度调整不同主张的核心。最后,如果制度经济学提倡的社会生态经济方法要运用到实践中,无论是替代环境问题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古典方法或还是作为新古典方法的补充,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环境政策研究方面,制度经济学方法还很薄弱。这是一项挑战性任务,不仅摆在制度经济学家面前,同时也摆在那些认识到传统环境经济学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弥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面前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环境问题有其深刻的经济本质.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使得环境问题进入经济学的视野,并可以使人们借助经济学分析工具来分析环境问题、借助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学对环境问题的正式引进起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从那时起,经济学界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发展起来,并且随之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环境经济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工作开展的又比较晚,目前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中国的国际形象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吸取国际上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尚不完善的环境政策进行改革都是必须的.

关键字:环境 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 环境产权 环境定价 环境政策 环境问题 改革 环境政策 经验教训 国际形象 吸取 可持续发展战略 工作开展 发展中国家 环境经济学 经济学界 年代 起始 引进 经济手段 工具 经济学分析 视野 经济本质 对象

济学中要研究的环境可以定义为围绕于经济活动这一系统主体的,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所构成的外部空间。总的来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要素构成)和社会环境(人工要素构成)。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地形、土壤、矿藏、植被和野生动物等。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由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各种非自然要素所组合起来的物质空间或社会空间,它包括人口分布、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本文的研究将限于自然环境。如本文不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环境一词仅指自然环境。z.资源: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和前提,按大类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部份。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按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就其物质对象来说,与自然环境几乎同等定义。也可以将资源这样解释:资源寓于环境之中,是环境的某种特定的存在形式,并充当着环境的载体或物质能量交换、传递和转移的介质,因而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于融为一体的关系,即连带性或孪生性的关系。于是资源流失和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常常是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环境经济学中将资源有意地称为环境资源。本文为了名词术语的一致性,将资源的意义归并到“环境”之中。但在着重论述环境的资源性质一面时,使用“环境资源”一词。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这个词似乎并不是经济词汇。人们在提到环境问题时,往往说到“环

境污染”这个词,这个词的含义大致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的总称。以经济学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含义则略嫌窄了一些。经济学里则将环境污染定义为: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环境资源的一种过度使用,是排污者对社会施加的负的外部性。但是即使是如此定义环境环境问瓜的经济分析污染,环境污染一词的客体还是不会扩大到与环境保护的客体相一致的程度。环境保护似乎与环境破坏才是客体完全相同的一对反义词。对森林的乱砍乱伐用“环境破坏”一词很合适,但却不能说这是“环境污染”。本文在论述中,对于涉及绝大多数环境的问题,尽量使用环境破坏一词,而对仅仅用环境污染就可以涵盖的环境问题范畴,则尽量使用了环境污染一词,比较符合一般的习惯。二、本文选题的动因本文之所以选择环境问题作为论述的对象,是基于以下的事实:1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其实在经济全球化以前,环境问题早己全球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仍没有被摆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环境问题与经济学又有什么关系吗?这个问题涉及到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本身当然不是经济问题,但是环境问题的产生则有其深刻的经济本质。这个经济本质使得环境问题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可以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环境问题。但是非经济界的人士对这一点也持怀疑的态度,他们将环境问题归咎于社会制度、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并认为政府应该对环境的问题负全责。持这种观点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这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看到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这恰恰是环境继续恶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原因。2.经济学界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环境在经济学产生初期并不在经济学范畴内,这是环境问题在经济学里不受重视的历史惯性。从60.70年代开始,环境开始被经济学包容,成为经济学的一部分,许多经济学者为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经济学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能与其重要的地位成正比。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将环境问题作为论述的主体。但是,本文的写作并不整个环境经济学的。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其中的内容也很庞杂,涉及到环境核算、损益评价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要想论述这些问题,单凭一篇论文是不够的。因此本文将内容限定在环境问题原因的经济分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方面。。

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能源结构的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如何解决在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能源既是重要 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节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经济步建立后,能源供需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能源价格经过调整已基本反映了市场的成本,并有效地引导了市场条件下的能源消费,盲目性生产基本消除。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解决能源短缺已不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驱动力。一些能源供应部门反而出现了由于供应能力过剩,因此要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刺激能源消费的动机和做法,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保持必要的较高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努力方向。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鼓励终端消费、包括能源消费的扩张,鼓 励新的消费以拉动需求,包括新的用能途径,其中建筑用能,交通用能的上升将比较明显。 但是,必须看到,进入WTO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能还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竞争力,但资源性的成本,包括土地的价格,特别是能源的成本将不具有竞争性。煤炭生产的成本由于安全性的考虑 和环境的压力,有可能明显上升。石油的价格已经国际化,由于资源的分布和长距离输运,天然气的价格可能要高于很多国家。中国可能还要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在能源技术的平均水平上赶上国际先进水 平。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能源技术的进步,无疑将对中国的能源技术和能效水平起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这个技术水平差距的缩小,这种外部作用的效果将逐渐减弱。中国在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必 须加强,以不断推动能效的持续提高。可以预见,如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将面临重大的能源挑战。除了采取政策、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之外,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 中国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结构的优质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气体和液体燃料的需求必然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使直接燃煤,特别是在众多的中小型锅炉和窑炉中直接烧煤难以为继。 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方兴未艾。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十五”期间正在实施的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 实施煤炭清洁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和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并不矛盾。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煤炭必然将退出一些使用领域,但是煤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将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煤炭的使用技术和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要解决煤炭的清洁利用问题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看到中国今后几十年内燃煤发电以及其他的燃煤利用将仍然是煤炭的主要用途,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围绕煤炭的主要利用方面。目前煤炭供应过程和转换过程中有大量可以立即行动而且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有明显实效的事情可做。如煤炭的筛选和洗选,更加合理的煤质管理和配送,型煤的利用,水煤浆利用等等都大有潜力。 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有可能作为远期技术储备,如果考虑以煤为原料提供液体或气体燃料的话,则必须全面分析评估其经济可行性,还要考虑全过程的环境影响。除此以外,还必须考虑能源系统的总体效率。与石油及天然气相比煤炭的气化和液化的能源系统效率要远很多。另一方面,越来越迫近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限制因素,将使煤炭的使用逐渐受到碳排放的严重制约,这些因素在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和未来

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

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2010-3-20 03:01 回复

我的女友不漂亮

144位粉丝

2楼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1年提出的《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建议成员国更加广泛、坚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作为其他政策手段的补充或替代。该建议提出了4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一是环境税和收费;二是许可证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财政补贴。该建议推动了经济手段在欧美国家的应用。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为代表,即为了消除外部效应,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征税或收费,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这就是“庇古手段”。虽然这种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政府对费额、税率制定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动态有效的刺激,促使企业开发新技术,新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为每一单位的污染削减,都将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科斯的“产权理论”的兴起,运用“科斯定律”来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污染问题是相互的,因为制止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换,那么污染权也能够交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问题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污权交易、自愿协商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

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交易而获得利润回报。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决定污染控制,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强制性,以政府行为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是为污染控制提供财政上的激励,不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诱导性,以经济主体参与为主。通过要么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如环境税收或收费、财政补贴和产品税等;要么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如排污许可权交易,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财政刺激作出自主反应,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

2010-3-20 03:01 回复

我的女友不漂亮

144位粉丝

3楼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简称零排放工业或闭环式工业),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出,转为另一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生态电视机、生态冰箱,日本制成生态电池、生态塑料渔网,加拿大开始生产实用的燃料公共汽车(无污染物排放),美国研制出生态服装,瑞典推出一种生态画,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

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1、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我国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规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将经济发展区分为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人类在发展上的一次跃进。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惠丽,江华锋.对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2007.7.

[2]魏杰.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J].绿叶,2004.5.

[3]曹文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8.14.

五、总结评价

本文试图总结环境经济问题制度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通过以上回顾,概要介绍了环境经济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判断,讨论了某些重要的政策基础。可以说,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之外,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确实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尽管这种研究范式至今还很不完善,在实际运用中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但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范式相比,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更有成效的环境经济问题分析方法。确实,正如制度经济学家提出的那样,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系统,环境是影响整个经济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经济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外生变量。经济运行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的事实,也就是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为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另外还要强调的一点是,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不仅关注生态和经济系统及其交互作用,而且关注在特定制度安排下的社会系统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结果的重要决定性影响。因而,诸如收入分配、博弈规则、权力关系等因素,在分析环境问题时新古典分析往往不加考虑,而在制度经济学方法中却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制度分析框架适合于分析社会势力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很典型地,一般由既得利益形成的社会势力往往会阻碍为保护环境而实行的制度变革。换句话说,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壁垒是影响环境改善的关键,而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眼中,制度安排压根儿不是环境问题分析中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很显

然,在环境问题研究中,制度方法与新古典方法相比是一种更加一般的分析框架,它把社会、生态和经济变量都纳入到了环境问题分析之中。

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可称为社会生态经济学,它还拓展了环境政策的范围。与新古典环境经济学不同,社会生态经济学框架比较不同的制度安排,并在需要时为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制度变革建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利益目标。为了确保环境和生态保护、恢复与延续,制度调整必须反映正确定义的“人类必要需求”。这里,共同演进可持续性原则是评估制度调整不同主张的核心。最后,如果制度经济学提倡的社会生态经济方法要运用到实践中,无论是替代环境问题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古典方法或还是作为新古典方法的补充,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环境政策研究方面,制度经济学方法还很薄弱。这是一项挑战性任务,不仅摆在制度经济学家面前,同时也摆在那些认识到传统环境经济学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弥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面前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环境问题有其深刻的经济本质.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使得环境问题进入经济学的视野,并可以使人们借助经济学分析工具来分析环境问题、借助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学对环境问题的正式引进起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从那时起,经济学界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发展起来,并且随之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环境经济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工作开展的又比较晚,目前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中国的国际形象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吸取国际上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尚不完善的环境政策进行改革都是必须的.

关键字:环境 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 环境产权 环境定价 环境政策 环境问题 改革 环境政策 经验教训 国际形象 吸取 可持续发展战略 工作开展 发展中国家 环境经济学 经济学界 年代 起始 引进 经济手段 工具 经济学分析 视野 经济本质 对象

济学中要研究的环境可以定义为围绕于经济活动这一系统主体的,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所构成的外部空间。总的来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要素构成)和社会环境(人工要素构成)。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地形、土壤、矿藏、植被和野生动物等。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由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各种非自然要素所组合起来的物质空间或社会空间,它包括人口分布、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本文的研究将限于自然环境。如本文不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环境一词仅指自然环境。z.资源: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和前提,按大类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部份。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按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就其物质对象来说,与自然环境几乎同等定义。也可以将资源这样解释:资源寓于环境之中,是环境的某种特定的存在形式,并充当着环境的载体或物质能量交换、传递和转移的介质,因而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于融为一体的关系,即连带性或孪生性的关系。于是资源流失和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常常是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环境经济学中将资源有意地称为环境资源。本文为了名词术语的一致性,将资源的意义归并到“环境”之中。但在着重论述环境的资源性质一面时,使用“环境资源”一词。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这个词似乎并不是经济词汇。人们在提到环境问题时,往往说到“环

境污染”这个词,这个词的含义大致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的总称。以经济学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含义则略嫌窄了一些。经济学里则将环境污染定义为: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环境资源的一种过度使用,是排污者对社会施加的负的外部性。但是即使是如此定义环境环境问瓜的经济分析污染,环境污染一词的客体还是不会扩大到与环境保护的客体相一致的程度。环境保护似乎与环境破坏才是客体完全相同的一对反义词。对森林的乱砍乱伐用“环境破坏”一词很合适,但却不能说这是“环境污染”。本文在论述中,对于涉及绝大多数环境的问题,尽量使用环境破坏一词,而对仅仅用环境污染就可以涵盖的环境问题范畴,则尽量使用了环境污染一词,比较符合一般的习惯。二、本文选题的动因本文之所以选择环境问题作为论述的对象,是基于以下的事实:1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其实在经济全球化以前,环境问题早己全球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仍没有被摆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环境问题与经济学又有什么关系吗?这个问题涉及到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本身当然不是经济问题,但是环境问题的产生则有其深刻的经济本质。这个经济本质使得环境问题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可以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环境问题。但是非经济界的人士对这一点也持怀疑的态度,他们将环境问题归咎于社会制度、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并认为政府应该对环境的问题负全责。持这种观点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这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看到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这恰恰是环境继续恶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原因。2.经济学界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环境在经济学产生初期并不在经济学范畴内,这是环境问题在经济学里不受重视的历史惯性。从60.70年代开始,环境开始被经济学包容,成为经济学的一部分,许多经济学者为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经济学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能与其重要的地位成正比。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将环境问题作为论述的主体。但是,本文的写作并不整个环境经济学的。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其中的内容也很庞杂,涉及到环境核算、损益评价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要想论述这些问题,单凭一篇论文是不够的。因此本文将内容限定在环境问题原因的经济分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方面。。


相关文章

  •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4
  •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陈荷生 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 20042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ENT IN THE YANGTAE 英文刊名: RESOURCES AND ENVIRONM BASI ...查看


  •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
  • 10100eh国c 简报 第47卷第3期2002年2月错掌五矗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 黑器巍坤黧黑研煮霎象室黄.JL启i(I飞00鲁E-m全aiLche..煮竺羔.两)An[h唾-P们N L卜l医科学院地坤利学与资源研究所环 ...查看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王良健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长沙410079) [摘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备受关注的课题,科学地制订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实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 ...查看


  • 2015-2016第二学期环境设计专业教研室工作总结
  • 四 川 大 学 锦 城 学 院 艺 术 系 2015-2016第二学期环境设计教研室述职 尊敬的领导及各位同事: 环境设计专业本学期在领导的正确指引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各项工作有计划地顺利进行,现就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总 ...查看


  •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 第18卷第1期2001年3月 干旱区研究ARIDZONERESEARCH VOI.18NO.1Mar.200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陶希东 石培基 兰州 !! 李鸣骥 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摘要]西北干 ...查看


  •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 万方数据 万 方数据 水土保持通报第2I卷 均面积最大,为742}m2/个,而阶地藏蒿草-木里苔草一无脉苔草沼泽的最小,为4hm2/个.图斑单元平均面积与景观破碎化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阶地藏蒿草一木里苔草一无脉苔草沼泽景观已f一分破碎. 表 ...查看


  • 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硕士论文题目选录
  • 文章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 1 迪莉娅 著 国外电子政府公共服务的透视 [硕士论文] / 迪莉娅著 2004 2 徐拥军 著 "知识人"假设和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硕士论文] / 徐拥军著 2004 3 陆文军 著 我国档 ...查看


  •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3卷第2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4月塑!:!!些!:!!!!望型!!兰!!!墅!£!!!!!!!!!些!!:!!!!!¥--::::::垒望二::!!丝文章编号:10080s62(2(xH加2一0238_03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 ...查看


  • 城市臭氧浓度分布特征
  • 第25卷第6期2004年11月 Vol.25,No.6环境科学 ,Nov.2004ENVIR NMENTALSCIENCE !!!!!!!!!!!!!!!!!!!!!!!!!!!!!!!!!!!!!!!!!!!!!!!!!!!!!!!!!! ...查看


  • 石泉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园林水景工程施工技术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石泉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园林|水景工程|施工技术论文选题题目 石泉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园林|水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