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色味双全、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呜呼!张阀作霖,戕我先烈;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 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2、过程与方法

(1) 以教材为凭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体会借物育人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2、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三)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 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可有几个部分?

2. 过渡导入:这节课我们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自主阅读,产生疑问

1. 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自由读课文,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2. 引导学生边交流边归纳出他浇水时的奇怪之处有三点:天数不一定,水量不一定,时间不一定。

3. 教师引导朗读:是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们都会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生齐读11自然段。

三、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1. 过渡: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2. 交流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

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来说。(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

(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

3. 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4. 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

四、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1. 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2. 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有的同学父母外出务工,,家庭贫困,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4.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

2. 拓展延伸: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

六、作业

1. 阅读林清玄的作品。

2. 完成《基础训练》中的练习。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种树育人)

浇水无规律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树苗)————(人)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迁、鸿、鼎、铭。

2.新词:鸿毛、泰山、寄托、哀思、追悼会、精兵简政、五湖四海。

3.理解重点句、段: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二)能力训练点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同位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来解决重点。

(二)难点

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语。

(二)讨论发言,列举事例。

(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朗读全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二段。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五名同学读全文,结合正音,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情况。

注意读准字音:悼d ào 炊chu ǐ 受难n àn 送葬z àng

迁qi ān 迁移。

鸿h óng 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通过谜语记字形:一只鸟落在江边。(鸿)

鼎d ìng (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鼎共有12划,第六划是。 铭m íng 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指名读全文,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语句划下来,再读给大家听。

3.质疑问难。

(三)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解释“服务”: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为人民服务即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

本文是以什么命题?(中心命题)

2.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结合预习提示回答。)

3.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学生可看书中插图。)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4.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学生可简要回答。)

(四)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2.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3、4、5段。

2.熟读课文,背诵3、4段。

3.总结、扩展。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识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不仅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徐虎、李素丽等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四)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六、作业布置

1.看拼音写词语。

2.读句子,先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3.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会。

七、板书设计

【作业答案】

1.泰山 鸿毛 解放 牺牲 寄托 哀思 精兵简政

2.(1)这句话是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也就是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别的目的,还得做到底,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只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的革命者,人活着才有意义。

(2)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3)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 —为人民服务而集中到一起。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3,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讲字形,用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4、边读边写,识记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1)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2)你对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感觉?

(二)、自由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讲授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师:在万家喜庆团圆、都在准备丰盛菜肴过年的大年夜,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她可怜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关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光”是不是没有头发?是指什么?(是指没有帽子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人关系疼爱她,小女孩很可怜。

(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四)再自由读课文,可以小组读,个人读,找出你喜欢的一段。

四、巩固练习:

辨字组词:

烤( ) 焰( ) 烘( ) 橱( )

考( ) 掐( ) 哄( ) 厨( )

五、结束语:同学们,究竟小女孩想的跟你们想的一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 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 (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 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 ,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在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章的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简历。(提示大家:A 妇女受到歧视B 死于白血病)

2、同学们的预习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大家也针对这篇文章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同来探讨这些问题。由于问题很多,我从中选了一些大家提得最多,最感兴趣的问题。

(二)讲读

1、有同学问: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关居里夫人的美,文章当中有很多详细的描述,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中国古代描写美的词语有哪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现在大家找一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词句。(第5、第7页)

2、还有的同学问:和以往的文章相比较,这篇文章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的笔墨很多,为什么?对此你作何评价?

A 为后面她投身于科学事业,没有被自己的美丽所干扰,突出了她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B 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她的事迹的描写来突出她的内在美,不一定写很多她的外在美。

C 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

3、在文章第7页谈到:“居里夫人有大志、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有同学问:大志、大求是什么意思,这与她内在美很有关系,同学们现在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大志、大求”。(在文章的第6页、第8页A 爱国B 对人类作出贡献C 战胜自我,勇于创造)

4、这些“大志、大求”正是体现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了以上三点,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她的内在美?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想到了就站起来谈谈你的观点。

(1)淡薄名利(第8页),(2)追求真理,治学严谨(5——6页),(3)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也恶劣)当时的社会对女子还是有偏见和歧视的,要突破这些偏见就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苦的努力。(4)持之以恒:(6页)(5)忘我,执着,不怕失败的精神:(6页,居里夫妇搞到了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6)有自制力,“故意把头发剪短”(7)坚定、自信: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7

页)(8)科学献身精神:笔记本发射线(8页)

结论: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勇于为科学献身、藐视名利,有“大志、大求”的人。

5、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1)百年是虚词:永恒:她的贡献和优秀的品质将永存。

(2)作者对她充满了礼赞:A 最接抒发:第8页B 间接类比:第9页

6、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色味双全、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呜呼!张阀作霖,戕我先烈;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 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2、过程与方法

(1) 以教材为凭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体会借物育人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2、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三)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 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可有几个部分?

2. 过渡导入:这节课我们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自主阅读,产生疑问

1. 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自由读课文,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2. 引导学生边交流边归纳出他浇水时的奇怪之处有三点:天数不一定,水量不一定,时间不一定。

3. 教师引导朗读:是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们都会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生齐读11自然段。

三、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1. 过渡: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2. 交流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

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来说。(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

(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

3. 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4. 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

四、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1. 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2. 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有的同学父母外出务工,,家庭贫困,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4.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

2. 拓展延伸: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

六、作业

1. 阅读林清玄的作品。

2. 完成《基础训练》中的练习。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种树育人)

浇水无规律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树苗)————(人)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迁、鸿、鼎、铭。

2.新词:鸿毛、泰山、寄托、哀思、追悼会、精兵简政、五湖四海。

3.理解重点句、段: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二)能力训练点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同位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来解决重点。

(二)难点

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语。

(二)讨论发言,列举事例。

(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朗读全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二段。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五名同学读全文,结合正音,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情况。

注意读准字音:悼d ào 炊chu ǐ 受难n àn 送葬z àng

迁qi ān 迁移。

鸿h óng 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通过谜语记字形:一只鸟落在江边。(鸿)

鼎d ìng (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鼎共有12划,第六划是。 铭m íng 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指名读全文,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语句划下来,再读给大家听。

3.质疑问难。

(三)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解释“服务”: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为人民服务即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

本文是以什么命题?(中心命题)

2.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结合预习提示回答。)

3.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学生可看书中插图。)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4.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学生可简要回答。)

(四)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2.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3、4、5段。

2.熟读课文,背诵3、4段。

3.总结、扩展。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识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不仅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徐虎、李素丽等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四)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六、作业布置

1.看拼音写词语。

2.读句子,先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3.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会。

七、板书设计

【作业答案】

1.泰山 鸿毛 解放 牺牲 寄托 哀思 精兵简政

2.(1)这句话是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也就是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别的目的,还得做到底,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只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的革命者,人活着才有意义。

(2)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3)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 —为人民服务而集中到一起。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3,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讲字形,用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4、边读边写,识记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1)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2)你对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感觉?

(二)、自由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讲授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师:在万家喜庆团圆、都在准备丰盛菜肴过年的大年夜,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她可怜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关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光”是不是没有头发?是指什么?(是指没有帽子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人关系疼爱她,小女孩很可怜。

(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四)再自由读课文,可以小组读,个人读,找出你喜欢的一段。

四、巩固练习:

辨字组词:

烤( ) 焰( ) 烘( ) 橱( )

考( ) 掐( ) 哄( ) 厨( )

五、结束语:同学们,究竟小女孩想的跟你们想的一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 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 (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 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 ,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在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章的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简历。(提示大家:A 妇女受到歧视B 死于白血病)

2、同学们的预习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大家也针对这篇文章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同来探讨这些问题。由于问题很多,我从中选了一些大家提得最多,最感兴趣的问题。

(二)讲读

1、有同学问: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关居里夫人的美,文章当中有很多详细的描述,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中国古代描写美的词语有哪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现在大家找一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词句。(第5、第7页)

2、还有的同学问:和以往的文章相比较,这篇文章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的笔墨很多,为什么?对此你作何评价?

A 为后面她投身于科学事业,没有被自己的美丽所干扰,突出了她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B 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她的事迹的描写来突出她的内在美,不一定写很多她的外在美。

C 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

3、在文章第7页谈到:“居里夫人有大志、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有同学问:大志、大求是什么意思,这与她内在美很有关系,同学们现在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大志、大求”。(在文章的第6页、第8页A 爱国B 对人类作出贡献C 战胜自我,勇于创造)

4、这些“大志、大求”正是体现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了以上三点,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她的内在美?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想到了就站起来谈谈你的观点。

(1)淡薄名利(第8页),(2)追求真理,治学严谨(5——6页),(3)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也恶劣)当时的社会对女子还是有偏见和歧视的,要突破这些偏见就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苦的努力。(4)持之以恒:(6页)(5)忘我,执着,不怕失败的精神:(6页,居里夫妇搞到了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6)有自制力,“故意把头发剪短”(7)坚定、自信: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7

页)(8)科学献身精神:笔记本发射线(8页)

结论: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勇于为科学献身、藐视名利,有“大志、大求”的人。

5、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1)百年是虚词:永恒:她的贡献和优秀的品质将永存。

(2)作者对她充满了礼赞:A 最接抒发:第8页B 间接类比:第9页

6、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相关文章

  • 北京的春节 1
  •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 ...查看


  • [北京的春节] 2
  •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 ...查看


  •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 ...查看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
  •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南塘大街小学 六(2)班 黄文娟 学习目标 : 1.会写"醋.榛"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初旬.展览.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查看


  • [北京的春节]说课及反思
  •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 ...查看


  •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
  •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深入品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理解节 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 ...查看


  • [北京的春节]案例分析
  • 让教学生活化 作者 叶清 --人教版六年级下<北京的春节>案例分析 春节的气息渐而远之,春寒料峭,寒气逼人,入骨三分.感叹于没把<北京的春季>这篇课文提到开学初去上,这样的话,年味留有余温,大概学生更有兴趣,教学也会 ...查看


  • [北京的春节]预习学案
  • <北京的春节>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 一. 我会读 腊八粥 蜜饯 掺和 黏稠 通宵 小贩 水浒传 娴熟 毛驴 翡翠 熬粥 榛子 二. 我会填 腊七腊八 ...查看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难点预测] ...查看


  • [春节作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