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句:捣衣诗

  《捣衣诗》原文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衣诗》赏析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捣衣诗》作者简介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捣衣诗》原文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衣诗》赏析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捣衣诗》作者简介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相关文章

  • 秋天的诗句:秋天诗句原创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出自南朝诗人柳恽的<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qu ...查看


  • 秋天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出自南朝诗人柳恽的<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 ...查看


  • 描写秋天的诗句:捣衣诗
  • <捣衣诗>原文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衣诗>赏析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 ...查看


  • 秋天的诗句:子夜吴歌·秋歌
  •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查看


  • 秋天的诗句:悼室人诗
  • 悼室人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 江淹 秋至捣罗纨. 泪满未能开. 风光肃入户. 月华为谁来. 结眉向珠网. 沥思视青苔. 鬂局将成葆. 带减不须摧. 我心若涵烟. 葐蒀满中怀. 鉴赏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秋天到了 ...查看


  • 秋天的诗句: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鉴赏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l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行香子--李清照
  • 行香子 朝代:宋代 作者: 李清照 天与秋光, 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 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 黄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 鉴赏 此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 行香子 朝代:宋代 作者: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鉴赏 此词只冷雪盦本<漱玉词&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行香子·天与秋光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鉴赏 此词只冷雪盦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