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节习俗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传说嫦娥偷灵药,奔月而去,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使月宫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劳动妇女,以为女性当上月中之王,更是顶礼膜拜。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博饼”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博饼有一套游戏规则,即在月饼中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轮流掷骰子的办法,按骰子的点数去博,气氛十分热烈,平添节日的欢乐和情趣。

  共享月饼

  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各种月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自家食用。合家团圆、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除了自家尝饼之外,亲友间还相互馈赠,以示友好和关爱。

  据说,送月饼的习俗始于明代。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元兵厮杀之初,屡遭败仗,其军师刘基献上一计:在中秋节之前命兵士化妆成道士分赴各地,扬言天将降灾,要人们于八月十五挂同一种旗——明旗;因恐口头传播泄密,便把所传消息写在纸上藏于饼中,分送亲友。大家如法炮制,相互传递信息。元兵一看见家家户户挂着明旗,闻风丧胆,慌乱中溃败而逃。朱元璋即位之后,想起了送饼取胜的妙计,便下旨民间年年中秋举行送饼活动,以作纪念。

  夜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仔”

  此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

  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四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四个角,另几个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晖。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月夜“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土地庙或当地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中秋节习俗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传说嫦娥偷灵药,奔月而去,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使月宫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劳动妇女,以为女性当上月中之王,更是顶礼膜拜。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博饼”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博饼有一套游戏规则,即在月饼中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轮流掷骰子的办法,按骰子的点数去博,气氛十分热烈,平添节日的欢乐和情趣。

  共享月饼

  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各种月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自家食用。合家团圆、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除了自家尝饼之外,亲友间还相互馈赠,以示友好和关爱。

  据说,送月饼的习俗始于明代。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元兵厮杀之初,屡遭败仗,其军师刘基献上一计:在中秋节之前命兵士化妆成道士分赴各地,扬言天将降灾,要人们于八月十五挂同一种旗——明旗;因恐口头传播泄密,便把所传消息写在纸上藏于饼中,分送亲友。大家如法炮制,相互传递信息。元兵一看见家家户户挂着明旗,闻风丧胆,慌乱中溃败而逃。朱元璋即位之后,想起了送饼取胜的妙计,便下旨民间年年中秋举行送饼活动,以作纪念。

  夜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仔”

  此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

  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四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四个角,另几个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晖。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月夜“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土地庙或当地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相关文章

  •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
  •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_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范文_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范文-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习俗-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节的客家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节手抄报内容中秋节习俗
  •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节手抄报图片
  •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团结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日本中秋习俗
  •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各地拜月习俗之一
  •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亚洲各国中秋习俗趣闻
  •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秋节习俗
  •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侗族中秋习俗
  •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节的习俗
  • 中秋节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一)赏月: 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与圆满,具有象征团圆的意义.古代就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现代人是欣赏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饼: 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节起源.来历及习俗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