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诗句: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唐太宗勤于创作,逐渐形成了秀丽勃发、沉渊明丽、高亢爽朗的文风,直至开启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疆的凄迷、旷远之景。为保卫疆土,诗人率兵出征,犁庭扫穴,消弭边患,诗中充满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诗中所表现的塞外悲壮之景,出征奋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陈子昂、高适、王昌龄、李白等人所创作的边塞诗中屡有表现,多方阐发。因而,此诗堪称唐代边塞诗的滥觞之作,有启迪一代文风的重大意义。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迥戌,远方的边戍。高节,旗帜。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山峦引导着我的旗帜。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朔吹,北风。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玉塞,玉门关。金钲,锣声。句意为:玉门关一带,胡人入侵的嚣尘已经消逝,羌人们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锣,载歌载舞。大军所指,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载歌载舞心悦诚服。《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自是西北诸蕃成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可见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绝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车仗过处,原野为之震动。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所谓“吊民伐罪”,正义的战争,人民从来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句意为:都尉从龙堆返回,将军们从马邑凯旋而归。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纪石,刻石纪功。句意为:旗帜飘扬,云雾弥漫的氛围因之消歇,将士们功勋卓著,应该把他们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永远流传后世。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指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形容外敌入侵,一片纷扰之状。这是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是勉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同时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荒裔,边荒。戎衣,战士。灵台,周代台名。《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明堂所以祀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这里指代朝廷。句意为:边远、荒凉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凯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镇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李唐全盛时,的确如这两句所描述的那样,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所谓“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艺才华,身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学,遂有唐诗这一中华文坛之高峰的横空出世。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太宗正是身体力行,以雍容、淳厚的诗风进而推行其从善如流的政治,终于成就大唐伟业,光耀华夏,堪与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

  《饮马长城窟行》作者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唐太宗勤于创作,逐渐形成了秀丽勃发、沉渊明丽、高亢爽朗的文风,直至开启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疆的凄迷、旷远之景。为保卫疆土,诗人率兵出征,犁庭扫穴,消弭边患,诗中充满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诗中所表现的塞外悲壮之景,出征奋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陈子昂、高适、王昌龄、李白等人所创作的边塞诗中屡有表现,多方阐发。因而,此诗堪称唐代边塞诗的滥觞之作,有启迪一代文风的重大意义。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迥戌,远方的边戍。高节,旗帜。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山峦引导着我的旗帜。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朔吹,北风。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玉塞,玉门关。金钲,锣声。句意为:玉门关一带,胡人入侵的嚣尘已经消逝,羌人们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锣,载歌载舞。大军所指,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载歌载舞心悦诚服。《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自是西北诸蕃成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可见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绝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车仗过处,原野为之震动。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所谓“吊民伐罪”,正义的战争,人民从来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句意为:都尉从龙堆返回,将军们从马邑凯旋而归。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纪石,刻石纪功。句意为:旗帜飘扬,云雾弥漫的氛围因之消歇,将士们功勋卓著,应该把他们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永远流传后世。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指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形容外敌入侵,一片纷扰之状。这是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是勉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同时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荒裔,边荒。戎衣,战士。灵台,周代台名。《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明堂所以祀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这里指代朝廷。句意为:边远、荒凉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凯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镇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李唐全盛时,的确如这两句所描述的那样,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所谓“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艺才华,身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学,遂有唐诗这一中华文坛之高峰的横空出世。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太宗正是身体力行,以雍容、淳厚的诗风进而推行其从善如流的政治,终于成就大唐伟业,光耀华夏,堪与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

  《饮马长城窟行》作者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相关文章

  • 描写冬天的诗句: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 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必背的描写冬天的诗句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 卓文君<白头吟>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王冕<墨梅>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唐代描写冬天的名诗句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描写冬天冬景的十首古诗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描写冬天的名诗名句
  • <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梅花>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大雪节气诗句精选
  •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沁园春·雪
  • 沁园春·雪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