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老子高歌,为问嫦娥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相关文章

  •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谁与共孤光]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晏殊<中秋月> 绀海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折桂令·中秋--张养浩
  •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折桂令·中秋
  •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一轮飞镜谁磨
  •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老子高歌,为问嫦娥
  •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 慧霖<闰中秋玩月> 目穷淮海满如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表达中秋节怀想的诗句
  •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 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遮 ...查看


  • 中秋节黑板:表达中秋节思念的诗句
  •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 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遮 ...查看


  • 秋天的诗句:[念奴娇]
  • 出自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念奴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 ...查看


  • 关于荷花的诗句: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 念奴娇·断虹霁雨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