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文化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汉代古槐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业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殷盛。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是中华五大祭祖圣地之一。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

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

“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

大槐树图册

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 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 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 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一代大槐树遗址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新塑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楹联/大槐树 编辑

大槐树图册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不肯离去。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汉代古槐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业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殷盛。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是中华五大祭祖圣地之一。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

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

“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

大槐树图册

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 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 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 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一代大槐树遗址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新塑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楹联/大槐树 编辑

大槐树图册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不肯离去。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相关文章

  • 洪洞大槐树
  • 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有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 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至河南.山东.安 ...查看


  • 记忆中的故事:之二:丁玲.陈赓.苏三.大槐树
  •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记忆中的故事:之二:丁玲.陈赓.苏三.大槐树 (2008-04-21 08:51:11) 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感与随笔 记忆中的故事 之二:丁玲.陈赓.苏三.大槐树 这个题目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却与当 ...查看


  •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
  •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查看


  • 双龙店村志序言
  • 2013-04-22 15:27 史 岑 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如果将历史的镜头从目前拉伸到民国时期,家乡该是一番什么样的图景呢? --稀稀疏疏.百十多户人家的村庄,村里村外.大大小小散布着十一个大水坑,一年四季水坑里的水都清且涟漪, ...查看


  • 第六课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 第六课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 ...查看


  • 现代诗两首5
  • 课题 6. 现代诗两首 项目 内 容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 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席慕蓉 教 学 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 内 容 唯一的 ...查看


  • 千年古刹天宫寺 为何建在水乡里
  • 千年古刹天宫寺:见证两汉时期扬州佛教文化(图) 天宫寺(图片来源:扬州日报) 天宫寺(图片来源:扬州日报) 天宫寺(图片来源:扬州日报) 有史料记载,扬州是佛教在中土传播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早在东汉初年,扬州就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在现 ...查看


  • [现代诗两首]教案
  • <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2. 朗读,3.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 ...查看


  • 项王故里的这棵槐树是项羽手植,已有2200多岁,能称槐王吗?
  • 项王故里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梧桐巷.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又称为"梧桐巷",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 项王故里是中国首家以项羽.项家文化为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