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长小说中的青少年亚文化

  近年来,《在路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美国成长小说在国内热销,一度登上当当、卓越等网站的畅销书榜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写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问世之初曾争议不断甚至被列为禁书,如今却深受读者青睐,成为文学经典而经久不衰。一代美国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无疑是这些作品的主题,然而,从文化层面上看,这些作品以一种亚文化风格记录了这些企图脱离旧传统的个体成长时的文化处境。

  

  二战之后,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社会、文化阶段。上世纪60年代后,又逢“越南战争”、“大学斗争”等政治事件,同时也是“披头士”乐队所代表的摇滚乐得到感性解放的年代。这种特有的政治上的束缚与艺术上的自由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外表上轻松的虚无主义和背后隐藏的绝望。一群反文化、反主流、反体制的青年应运而起,以其不合常理、近乎“疯狂”的自由行为公然藐视虚伪的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平庸、琐屑、荒诞、滑稽的情节表现了当时青少年的生存困惑。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两部经典成长小说――《在路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它们凝聚了“垮掉的一代”的许多亚文化特征。1957年,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出版,这部作品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更被当时的青年追捧为行为准则。小说对主人公狄安及其伙伴们“垮掉”生存方式作了全景描述,其中酗酒、性爱、吸毒、狂欢、爵士乐等正是“垮掉的一代”的亚文化符号。与狄安一样,上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如同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们努力挣脱传统的约束,以个人自由和极端体验为生活方式,从而得以在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中快乐地享受生活。然而,近乎堕落颓废的生活并不能让他们摆脱精神的空虚,他们因此而陷入了迷茫、困惑和失落中。上世纪50年代的另一部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绘了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第一次试图把学生亚文化诉诸文字,使当时的青少年敢于公开与亚文化倾向认同,他们纷纷模仿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不管是狄安的迷失还是霍尔顿的自我放逐,都反映了两位主人公对主流价值观怀疑乃至颠覆的眼光。对于传统的、被奉为高尚的东西,他们的态度都是揶揄调侃,他们的行动都是我行我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与主流文化一次又一次交锋,尽管交锋的结果经常是悲剧性的。显然,当现实已经丧失其合理性,边缘的亚文化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避风港。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长小说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符号开始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传承主流文化的英雄形象的逐渐消解。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成长小说反映了这种传统英雄观的消解。著名美国女作家苏珊・依・辛顿的《局外人》是一部轰动一时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并在美国1992年的图书市场调查中被评为最佳畅销书,拍成电影后更是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小说极其尖锐地展示了主人公庞尼和他的伙伴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暴力和歧视。小说剖析了生活在贫困街区的野孩子的内心世界,鞭挞了富人子弟对野孩子的歧视与迫害,因此一出版就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震憾,被誉为一部反传统的、具有开拓性的优秀青少年成长小说。另一部同样挑战体制,直言校园黑暗内幕的成长小说是美国作家罗柏・ 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小说以一所天主教高中校园为背景,描写校内学生黑帮与校方修士展开的一场暗斗。书中的校园到处可见残酷、残忍、丑陋的愚民政治行径。最后,小说就像残酷的现实一样,英雄并没走向胜利,黯然的结局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作者从成人文学的角度来书写青少年题材,以艾略特的诗句“我敢不敢撼动整个宇宙?”为引子,提醒成年人是否早已在不断的妥协中,失去了“敢于与别人不同”的勇气。

  

  这些小说能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体现了青少年亚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当代美国青年摒弃了以往人们视为高尚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观念,而把个人主义的张扬作为追求目标。他们反对世俗陈规,强调个性自我表达;反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关心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个人自由,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如今,这些价值观已走出边缘成为主流价值观,昨天的亚文化已是今天的主流文化,谁又知道,今天的青少年亚文化会不会成为明天的主流文化呢?

  

  

  近年来,《在路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美国成长小说在国内热销,一度登上当当、卓越等网站的畅销书榜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写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问世之初曾争议不断甚至被列为禁书,如今却深受读者青睐,成为文学经典而经久不衰。一代美国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无疑是这些作品的主题,然而,从文化层面上看,这些作品以一种亚文化风格记录了这些企图脱离旧传统的个体成长时的文化处境。

  

  二战之后,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社会、文化阶段。上世纪60年代后,又逢“越南战争”、“大学斗争”等政治事件,同时也是“披头士”乐队所代表的摇滚乐得到感性解放的年代。这种特有的政治上的束缚与艺术上的自由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外表上轻松的虚无主义和背后隐藏的绝望。一群反文化、反主流、反体制的青年应运而起,以其不合常理、近乎“疯狂”的自由行为公然藐视虚伪的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平庸、琐屑、荒诞、滑稽的情节表现了当时青少年的生存困惑。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两部经典成长小说――《在路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它们凝聚了“垮掉的一代”的许多亚文化特征。1957年,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出版,这部作品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更被当时的青年追捧为行为准则。小说对主人公狄安及其伙伴们“垮掉”生存方式作了全景描述,其中酗酒、性爱、吸毒、狂欢、爵士乐等正是“垮掉的一代”的亚文化符号。与狄安一样,上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如同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们努力挣脱传统的约束,以个人自由和极端体验为生活方式,从而得以在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中快乐地享受生活。然而,近乎堕落颓废的生活并不能让他们摆脱精神的空虚,他们因此而陷入了迷茫、困惑和失落中。上世纪50年代的另一部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绘了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第一次试图把学生亚文化诉诸文字,使当时的青少年敢于公开与亚文化倾向认同,他们纷纷模仿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不管是狄安的迷失还是霍尔顿的自我放逐,都反映了两位主人公对主流价值观怀疑乃至颠覆的眼光。对于传统的、被奉为高尚的东西,他们的态度都是揶揄调侃,他们的行动都是我行我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与主流文化一次又一次交锋,尽管交锋的结果经常是悲剧性的。显然,当现实已经丧失其合理性,边缘的亚文化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避风港。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长小说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符号开始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传承主流文化的英雄形象的逐渐消解。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成长小说反映了这种传统英雄观的消解。著名美国女作家苏珊・依・辛顿的《局外人》是一部轰动一时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并在美国1992年的图书市场调查中被评为最佳畅销书,拍成电影后更是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小说极其尖锐地展示了主人公庞尼和他的伙伴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暴力和歧视。小说剖析了生活在贫困街区的野孩子的内心世界,鞭挞了富人子弟对野孩子的歧视与迫害,因此一出版就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震憾,被誉为一部反传统的、具有开拓性的优秀青少年成长小说。另一部同样挑战体制,直言校园黑暗内幕的成长小说是美国作家罗柏・ 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小说以一所天主教高中校园为背景,描写校内学生黑帮与校方修士展开的一场暗斗。书中的校园到处可见残酷、残忍、丑陋的愚民政治行径。最后,小说就像残酷的现实一样,英雄并没走向胜利,黯然的结局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作者从成人文学的角度来书写青少年题材,以艾略特的诗句“我敢不敢撼动整个宇宙?”为引子,提醒成年人是否早已在不断的妥协中,失去了“敢于与别人不同”的勇气。

  

  这些小说能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体现了青少年亚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当代美国青年摒弃了以往人们视为高尚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观念,而把个人主义的张扬作为追求目标。他们反对世俗陈规,强调个性自我表达;反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关心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个人自由,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如今,这些价值观已走出边缘成为主流价值观,昨天的亚文化已是今天的主流文化,谁又知道,今天的青少年亚文化会不会成为明天的主流文化呢?

  

  


相关文章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青少年小说概述
  • 2012年第12期(总第210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CXISHEHUIKEXUE N0.12.2012 (Cumulatively,N0.210)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2.12. ...查看


  •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_传承与变革_李琳
  • FLOWERS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家园情结分析 万永坤 家园,作为风雨.寒冷.恐惧和寂寞的庇护所与食物.关心.友好和 爱情的保存地,自人类诞生起一直以来是历代人们的奋斗梦想.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男人和女人战 ...查看


  • [最蓝的眼睛]中的母爱与成长主题探究
  • 第30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月枟最蓝的眼睛枠中的母爱与成长主题探究 李 珂 (周口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河南周口466001) 摘 要: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位成绩卓著的非裔女作家,创作颇丰,小说枟最蓝的眼睛枠作为其处女作不仅展 ...查看


  • 文类的赋格曲
  • 作者:顾明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I7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13)02-0106-06 0.引言 <朝圣>(Pilgrimage)的创作实践注定其文类归属将 ...查看


  • 弱势群体的呐喊_当代美国成长小说中的少女成长_甄蕾
  • 2013年11月第36卷/第6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h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py Nov.2013 Vol.36N ...查看


  • 读书的选择
  • 谈读书,是我们在所不过的事了.青少年时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我们读书的最好时期.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读书.书有千百万种,它对人的影响也是双面的.面对书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书,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读书呢? "书是人类不断 ...查看


  • [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人物分析
  • 摘要 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中的女性人物对弗兰克在性别角色.民族与宗教认知及道德观建构的三方面的影响,深入解读影响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形成的要素. 关键词: ...查看


  • 美国硬科幻小说大师海因莱因简介
  • 罗伯特·海因莱茵 开放分类:文学家美国小说家 出生: 1907年7月7日(1907-07-07) 美国密苏里州 逝世 :1988年5月8日 (80岁) 职业 :作家 国籍: 美国 代表作: <异乡异客> <严厉的月亮> ...查看


  • 儿童文学 | 好书推荐排行榜2
  • 存档 '儿童文学' 分类的存档 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战马> 2013年2月13日 zhy 4460人阅读,1 条评论 <战马>是英国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也许大家并不熟悉麦克·莫波格这个名字,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