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查

报告

摘要:学校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如今的大学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找出利弊,可以更好的对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关键词:大学校园 文化建设 现状及对策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校的壮大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质量的提高,会影响到一个学校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影响校园内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建设。所以,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个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的设定。

一、 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

1、校园文化活动趋于自发性和盲目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大学校园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2、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在社团这个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3、校园文化缺少有效的机制

(1)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2)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了,喊口号、唱高调、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4、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它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同时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二、 大学校园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缩小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体大学人。但从学校本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看, 领导、组织管理主体往往只局限于少数校领导、学生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参与主体则往往只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广大教职工往往不在其中。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大学人对自身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其次,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潜移默化作用减弱。最后,在校园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新生受到老生身上所具有的校园文化“烙印”的熏陶,没有很好的创新。

2、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协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教学、科研、师生活动与生活设施等。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和习惯传统等,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它标志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学校在规划和设计上比较科学,注重以人为本, 有一定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等有形物质文化,但其未能深刻地反映出学校本身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大学精神。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及师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有个过程。由于当今学校的迅速发展,学生规模逐年加大,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认识的偏差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速度。这种离开了大学精神文化,单纯的大学物质校园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只能流于形式与肤浅。

3、制度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产物,是大学物质文化的工具,是大学行为文化的结果。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一方面构成了大学的行为规范,培育着大学人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大学的物质

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就目前形势来看,我校的制度文化未形成科学的规范体系,未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一系列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制度建设转变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实践,没能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4、校园行为文化不明显,个性不鲜明

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是大学人在一定的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熏陶下,内化为个人素质后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大学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创造,大学精神的创造与承扬,大学制度的制定与运行,都是大学人的行为活动。大学校园行为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在大学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现在我校在朝着 “培养具有全面创新精神和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国际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国内独立院校努力,表现的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高校相似,没有真正突出其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个性文化,没有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是有了自己大学的个性文化,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我们要实践这一理论才能发展得更好。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一定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受益。没有了学生的认同和参与,任何校园文化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学生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其二要使校园文化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真正使学生受益,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最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校园文化的开展更多的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所以,它不能有太多的说教与约束,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学生自己为自己尽情得创意、尽心得组织和尽力得参与。学生是针对自己的校园文化的组织者主体。所以,今后必须切实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不断受益中,依靠自己真正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地多样化、丰富化和有效化。

2、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即:广大教师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既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要努力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大学的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知道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继承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又有明显的时代变化气息。培育大学精神,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传播先进发展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接受历史馈赠的同

时不忘开辟和创新,以形成古今融合的特色文化体系。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学科特点、办学优势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我们师范院校应以师德、师范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积极培育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三是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代表着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体现出积极进取、群策群力、团结互助的良好校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办学精神,培育特色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查

报告

摘要:学校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如今的大学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找出利弊,可以更好的对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关键词:大学校园 文化建设 现状及对策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校的壮大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质量的提高,会影响到一个学校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影响校园内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建设。所以,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个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的设定。

一、 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

1、校园文化活动趋于自发性和盲目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大学校园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2、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在社团这个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3、校园文化缺少有效的机制

(1)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2)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了,喊口号、唱高调、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4、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它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同时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二、 大学校园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缩小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体大学人。但从学校本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看, 领导、组织管理主体往往只局限于少数校领导、学生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参与主体则往往只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广大教职工往往不在其中。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大学人对自身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其次,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潜移默化作用减弱。最后,在校园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新生受到老生身上所具有的校园文化“烙印”的熏陶,没有很好的创新。

2、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协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教学、科研、师生活动与生活设施等。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和习惯传统等,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它标志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学校在规划和设计上比较科学,注重以人为本, 有一定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等有形物质文化,但其未能深刻地反映出学校本身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大学精神。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及师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有个过程。由于当今学校的迅速发展,学生规模逐年加大,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认识的偏差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速度。这种离开了大学精神文化,单纯的大学物质校园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只能流于形式与肤浅。

3、制度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产物,是大学物质文化的工具,是大学行为文化的结果。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一方面构成了大学的行为规范,培育着大学人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大学的物质

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就目前形势来看,我校的制度文化未形成科学的规范体系,未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一系列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制度建设转变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实践,没能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4、校园行为文化不明显,个性不鲜明

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是大学人在一定的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熏陶下,内化为个人素质后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大学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创造,大学精神的创造与承扬,大学制度的制定与运行,都是大学人的行为活动。大学校园行为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在大学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现在我校在朝着 “培养具有全面创新精神和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国际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国内独立院校努力,表现的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高校相似,没有真正突出其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个性文化,没有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是有了自己大学的个性文化,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我们要实践这一理论才能发展得更好。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一定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受益。没有了学生的认同和参与,任何校园文化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学生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其二要使校园文化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真正使学生受益,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最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校园文化的开展更多的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所以,它不能有太多的说教与约束,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学生自己为自己尽情得创意、尽心得组织和尽力得参与。学生是针对自己的校园文化的组织者主体。所以,今后必须切实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不断受益中,依靠自己真正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地多样化、丰富化和有效化。

2、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即:广大教师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既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要努力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大学的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知道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继承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又有明显的时代变化气息。培育大学精神,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传播先进发展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接受历史馈赠的同

时不忘开辟和创新,以形成古今融合的特色文化体系。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学科特点、办学优势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我们师范院校应以师德、师范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积极培育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三是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代表着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体现出积极进取、群策群力、团结互助的良好校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办学精神,培育特色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


相关文章

  • 社会实践选题 1
  • 农村建设 1.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2.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6.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7.农村耕地保护 8.农村征地以及农民权益保护 9.农村环境保护 10.农村文 ...查看


  • 暑期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 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参考课题200题 一.服务"三农" 农村建设 1.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2.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6.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上海体育学院散打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 搏击武术科学 笫2500卷8年象2期 [武术散手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散打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董.^ 辉 -●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两届散打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 ...查看


  •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选题指南
  •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本选题指南根据我校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求和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确定.学生应按照学院.系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自身特点,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确定思 ...查看


  •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查看


  •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渗入,校园网络的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群体越发强大,上网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沉迷网络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随之产生的道德问题也越发明显.为此,分析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道德 ...查看


  • 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 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 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注,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了人们谈论的 ...查看


  • 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生与就-17- 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雷五明 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咨询,人们已不陌生,近些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管理与人才测评在社会上已频繁出现.未来的职业指导与职业咨询必将被外延更加广泛的职业生涯发展本文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