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教育孩子

读《论语》带小孩:何为父母之道

自孩子降生,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让孩子生活在自由、亲密、民主的氛围中。尤其是曾经成长于严格管教家庭环境下的父母们,更是告诉自己,要给孩子自由,和孩子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但往往问题又出现了,这种自由、亲密、民主的尺度该如何把握?父母是否还要保留为人父母该有的权威?父母的天命到底为何?一起来看看《论语》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场走秀或登上童装目录。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

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

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

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

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

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

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

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

【读论语‧带小孩】

论语札记.玖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篇第十四

译:孔子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

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

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

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台湾是菲律宾家政人员的重要输出地,小编注)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曾经,小学堂的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阿公、阿妈和爸爸、妈妈帮他系的,他说他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

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

「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阿公、阿妈系鞋带喔。」

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读论语‧带小孩】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第九

译:颜渊赞叹的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的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颜渊赞叹的是孔子的「为师之道」,而这不也是「父母之道」吗?

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不管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孩子都会依恋的爱着父母亲。因为,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这也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

父母亲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心性,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让孩子知道,我一直在注意你,你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家教,也代表着父母亲。

孩子的脑部发育并未完全,容易冲动,往往会有所谓的「人来疯」,疯狂的奔跑,尖锐的喊叫,陷入一种迷失的狂热中。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也会发生失控场面,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

父母的手,推动着孩子向前,也终止孩子停不下来的躁动。

【读论语‧带小孩】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篇第十三

译:孔子说:「名分若不正当,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分量;说话没分量,想要做的事当然无法成就;事情做不成,便无法建立礼乐;礼乐无法建立,刑罚就不能有效实施;刑罚无法实施,那么,百姓便会觉得茫然失措,无所归依了。」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孩子的一生会遇见很多朋友,邻居、同学、网友、同事……甚至是常常在捷运(台湾将地铁称为捷运,小编注)上巧遇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他们从不缺少朋友。而父母亲,只能有一个,无比珍贵,绝无仅有。

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

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我们怎么甘愿用「父母」这么稀罕珍贵的身分,去换取那么普遍广泛的「朋友」称谓呢?这不是有点降格以求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读《论语》带小孩:何为父母之道

自孩子降生,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让孩子生活在自由、亲密、民主的氛围中。尤其是曾经成长于严格管教家庭环境下的父母们,更是告诉自己,要给孩子自由,和孩子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但往往问题又出现了,这种自由、亲密、民主的尺度该如何把握?父母是否还要保留为人父母该有的权威?父母的天命到底为何?一起来看看《论语》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场走秀或登上童装目录。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

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

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

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

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

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

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

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

【读论语‧带小孩】

论语札记.玖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篇第十四

译:孔子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

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

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

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台湾是菲律宾家政人员的重要输出地,小编注)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曾经,小学堂的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阿公、阿妈和爸爸、妈妈帮他系的,他说他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

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

「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阿公、阿妈系鞋带喔。」

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读论语‧带小孩】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第九

译:颜渊赞叹的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的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颜渊赞叹的是孔子的「为师之道」,而这不也是「父母之道」吗?

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不管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孩子都会依恋的爱着父母亲。因为,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这也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

父母亲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心性,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让孩子知道,我一直在注意你,你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家教,也代表着父母亲。

孩子的脑部发育并未完全,容易冲动,往往会有所谓的「人来疯」,疯狂的奔跑,尖锐的喊叫,陷入一种迷失的狂热中。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也会发生失控场面,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

父母的手,推动着孩子向前,也终止孩子停不下来的躁动。

【读论语‧带小孩】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篇第十三

译:孔子说:「名分若不正当,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分量;说话没分量,想要做的事当然无法成就;事情做不成,便无法建立礼乐;礼乐无法建立,刑罚就不能有效实施;刑罚无法实施,那么,百姓便会觉得茫然失措,无所归依了。」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孩子的一生会遇见很多朋友,邻居、同学、网友、同事……甚至是常常在捷运(台湾将地铁称为捷运,小编注)上巧遇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他们从不缺少朋友。而父母亲,只能有一个,无比珍贵,绝无仅有。

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

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我们怎么甘愿用「父母」这么稀罕珍贵的身分,去换取那么普遍广泛的「朋友」称谓呢?这不是有点降格以求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相关文章

  • 6岁女孩出口之乎者也 用[论语]典故批评妈妈
  • 摔倒后,妈妈为分散她的注意力,问她裤子摔破没?她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为: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犯错后向妈妈检讨,妈妈问她今后怎样做? ...查看


  • 儿童节献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
  • 导语:儿童节献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献每一位忙碌智慧的父母,请暂停您的脚步,这一刻您务必认真对待,因为他关乎你的人生,更关乎孩子的未来 当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时候,有没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能保证把孩子教育成功呢? 翻开历史,从少数成功的人物身上, ...查看


  • [论语的生活智慧]知书讲堂
  •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曾仕强.曾仕良所著的<论语的生活智慧>,初读颇觉枯燥.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的悟道.读了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多才多 ...查看


  • [精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 篇1: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 ...查看


  • 论语--12章--教学实录
  •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 ...查看


  •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20110906
  •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亲近<论语>"教学实录 现场回放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们心中的偶像是谁呢? 生:我心中的偶像现在是周 ...查看


  • 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
  • 犹太人的教育:从一岁半开始让孩子背诵<旧约> 犹太人是非常优秀的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30%都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为什么如此优秀呢? 因为这个民旅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 犹太人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和 ...查看


  • 从读写困难到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 文 项恩炜 "学有人",为本文案主,是我在读大学期间,经同学介绍而结识的一名中学生."学有人"是我与那位中学生第一次合作写作时,协商之下为他所起的笔名.当时正读<论语>,所以选了<论 ...查看


  • 赞天地之化育--读经教育开启心灵的智慧
  • 新 谦 (二0一七年三月二日) 轻轻推开窗户,千里冰封白雪茫茫,一派北国景致尽揽无余,皑皑冰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消融化,丝丝暖意扑面,生机澎湃,春的气息俏然来临,心灵的窗户在这丝丝暖意中不知不觉渐次依稀打开,"读经教育"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