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问责制1

对 问 责 制 的 几 点 思 考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政府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构建责任政府是顺应世界行政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行政问责制是构建责任政府的重要制度载体,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实践课题。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行政问责建制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行政问责制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公众质疑;责任政府;制度化

去年,有媒体报道因三鹿奶粉事件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处以记大过处分的三鹿事件重要责任人、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已出任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打开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人们会发现,在领导信息一栏赫然显示:局长、党组书记鲍俊凯。鲍俊凯的行政级别也从副厅级升为正厅级。联想起诸多曾被问责的官员纷纷易地为官,我们不禁要问:问责制到底怎么了?

对此有专家如此解释,公众对问责制存在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问责的标准和程序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政府的标准和群众的标准之间存在错位,政府的问责和群众的期望之间存在错位。由于信息不完全公开,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原因、理由和程序,公众均一无所知。“轰隆隆”被问责,“静悄悄”重新上岗,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导致群众大惑不解。事实上,许多地方在人事任免之前都要进行公示的,但只是在内部公示,普通群众是看不到的。在大多数群众看来,官员被免职就是罢官,永不录用。其实,这是由于部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还不熟悉造成的。实际上,免职在制度上的意思只是免去现在所担任的职务。造成群众对问责制不理解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政府所做的远远没有达到老百姓的期望,有关部门的运作和老百姓的期望相差较远。

但是,问责所问的到底是什么责任?是政治责任还是法律责任?问责的效果怎么样等等问题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缺乏规范性。因此,被问责的官员复

出时就难免遭到公众的质疑。现行的问责制在问责的主体、问责的范围、问责的条件、问责的程序以及问责的后果等等方面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界定,问责所问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边界尚不清晰。对官员进行问责涉及认定法律责任还是政治责任的问题。目前的《公务员法》、《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官员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但是缺乏对官员政治责任的认定。这恰恰给部分被问责的官员复出提供了打“擦边球”的机会。质检总局有关鲍俊凯异地升迁的表态,在法律层面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官员之所以被问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他们有关的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后果,需要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追加他们的责任。如果是对政治责任问责,那么质检总局提供的依据就是错位的。对官员政治责任的要求与法律责任的要求是不同的。被问责官员承担法律责任只是问责制中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强调法律责任、忽视政治责任的问责,这将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当前,行政问责中有许多问题还没能够很好解决,导致行政问责制在实施过程中步履蹒跚。权责不清是问责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问责主体缺位。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才拥有公共权力,其责任对象应是人民群众,官员问责的主体也应是人民群众。按照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同级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要对人大负责,人大代表有宪政权威上的质询权。遗憾的是,不少地方人大的监督权力还有待加强。目前,官员问责主要还是局限于行政部门内部的上下级之间。

其二,问责制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流于形式。官员问责制,是一种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和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行政问责制形式化,简单化了。在这个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任何部门都无法忽视舆论监督的力量,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注重自己在群众中的公共形象,生怕被媒体和舆论抓住把柄。这就导致问责制的实施更多地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大小。哪个事件引起舆论强烈关注,有关部门就会启动问责制,对负有责任的官员进行处理,给舆论和社会一个交代。哪个事件没有引起舆论的关注,

即使犯了很大的错误,相关责任人大多也不会受到行政问责。政府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的确应该吸纳群众的意见和重视舆论监督,但是如果问责制被当作敷衍舆论和群众的工具,那么其作用会大打折扣。

其三,行政问责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在问责过程中监督不到位。由于尚未形成程序性问责,在问责过程中,谁来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次,问责后的监督也存在缺失,问责后的监督包括问责的效果如何、公众有何反应。但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监督还不够健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四,有关问责制的法律还很不健全。因为在问责制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行政问责的法律。问责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相关规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行政问责法,规范问责主体及权力,规范问责客体及职责,规定问责事由,确定问责标准,规定问责程序,主要包括责任的认定程序、问责的启动程序、问责的回应程序等,做到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只有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才能摆脱现有问责模式的缺陷。

因此,要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完善问责机制,健全问责法律法规,只有如此才能让问责制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强化政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看个明白,心里不揣糊涂。

对 问 责 制 的 几 点 思 考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政府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构建责任政府是顺应世界行政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行政问责制是构建责任政府的重要制度载体,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实践课题。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行政问责建制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行政问责制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公众质疑;责任政府;制度化

去年,有媒体报道因三鹿奶粉事件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处以记大过处分的三鹿事件重要责任人、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已出任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打开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人们会发现,在领导信息一栏赫然显示:局长、党组书记鲍俊凯。鲍俊凯的行政级别也从副厅级升为正厅级。联想起诸多曾被问责的官员纷纷易地为官,我们不禁要问:问责制到底怎么了?

对此有专家如此解释,公众对问责制存在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问责的标准和程序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政府的标准和群众的标准之间存在错位,政府的问责和群众的期望之间存在错位。由于信息不完全公开,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原因、理由和程序,公众均一无所知。“轰隆隆”被问责,“静悄悄”重新上岗,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导致群众大惑不解。事实上,许多地方在人事任免之前都要进行公示的,但只是在内部公示,普通群众是看不到的。在大多数群众看来,官员被免职就是罢官,永不录用。其实,这是由于部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还不熟悉造成的。实际上,免职在制度上的意思只是免去现在所担任的职务。造成群众对问责制不理解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政府所做的远远没有达到老百姓的期望,有关部门的运作和老百姓的期望相差较远。

但是,问责所问的到底是什么责任?是政治责任还是法律责任?问责的效果怎么样等等问题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缺乏规范性。因此,被问责的官员复

出时就难免遭到公众的质疑。现行的问责制在问责的主体、问责的范围、问责的条件、问责的程序以及问责的后果等等方面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界定,问责所问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边界尚不清晰。对官员进行问责涉及认定法律责任还是政治责任的问题。目前的《公务员法》、《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官员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但是缺乏对官员政治责任的认定。这恰恰给部分被问责的官员复出提供了打“擦边球”的机会。质检总局有关鲍俊凯异地升迁的表态,在法律层面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官员之所以被问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他们有关的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后果,需要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追加他们的责任。如果是对政治责任问责,那么质检总局提供的依据就是错位的。对官员政治责任的要求与法律责任的要求是不同的。被问责官员承担法律责任只是问责制中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强调法律责任、忽视政治责任的问责,这将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当前,行政问责中有许多问题还没能够很好解决,导致行政问责制在实施过程中步履蹒跚。权责不清是问责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问责主体缺位。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才拥有公共权力,其责任对象应是人民群众,官员问责的主体也应是人民群众。按照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同级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要对人大负责,人大代表有宪政权威上的质询权。遗憾的是,不少地方人大的监督权力还有待加强。目前,官员问责主要还是局限于行政部门内部的上下级之间。

其二,问责制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流于形式。官员问责制,是一种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和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行政问责制形式化,简单化了。在这个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任何部门都无法忽视舆论监督的力量,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注重自己在群众中的公共形象,生怕被媒体和舆论抓住把柄。这就导致问责制的实施更多地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大小。哪个事件引起舆论强烈关注,有关部门就会启动问责制,对负有责任的官员进行处理,给舆论和社会一个交代。哪个事件没有引起舆论的关注,

即使犯了很大的错误,相关责任人大多也不会受到行政问责。政府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的确应该吸纳群众的意见和重视舆论监督,但是如果问责制被当作敷衍舆论和群众的工具,那么其作用会大打折扣。

其三,行政问责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在问责过程中监督不到位。由于尚未形成程序性问责,在问责过程中,谁来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次,问责后的监督也存在缺失,问责后的监督包括问责的效果如何、公众有何反应。但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监督还不够健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四,有关问责制的法律还很不健全。因为在问责制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行政问责的法律。问责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相关规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行政问责法,规范问责主体及权力,规范问责客体及职责,规定问责事由,确定问责标准,规定问责程序,主要包括责任的认定程序、问责的启动程序、问责的回应程序等,做到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只有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才能摆脱现有问责模式的缺陷。

因此,要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完善问责机制,健全问责法律法规,只有如此才能让问责制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强化政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看个明白,心里不揣糊涂。


相关文章

  • 评说社会公德评课
  • <评说社会公德>评课材料 宁安市江南中心小学 袁桂荣 我幸运,成为市名优教师培训班的一员:我感激,牡市领导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我感慨,这些同行们的精彩展示:我困惑,今后我的课堂将怎么进行,怀着这样的心听完了这几节课. ...查看


  • 如何进行说课和评说课
  • 如何进行说课和评说课 -----读<新课程下的说课.听课和评课>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在我校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忽略了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无论从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对说课的特点和作用不甚了解,这是导致说课没有 ...查看


  • 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无一日不读书 --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 最近,喜欢上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 ...查看


  • 树叶贴画作品:[树叶贴画]反思
  • 习作训练<树叶贴画>选题富有时效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连通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样一个选题非常适合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这次习作训练中,我将"创设情境,赏读秋天"."动手动脑做作品". ...查看


  • 世界上最有钱家族
  • 货币战争会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个人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 以下是西 方的十大家族 排名不分先后 杜邦家族/1 杜邦家族是美国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最大的财富家族.这个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长盛不衰,世所罕见. ...查看


  • 不评说得失成败,从中国的"鹿源"事件中看到的未来
  • 不评说得失成败,从中国的"鹿源"事件中看到的未来 2008注定是热闹的一年,中国借助奥运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世界范畴内的国家形象公关.李宁借助奥运成为非赞助商中最大的赢家,收集到的筹码甚至高出"职业赞助" ...查看


  • 千秋评说诸葛亮
  • 千秋评说诸葛亮 周永福 诸葛一生叱咤风云,历来被世人称为神人,是智慧的化身,是忠义的代表,千百年来被人称道,然并没有人对他的形象做另类的解说,只是遵从一般性的理解,遵循封建伦理纲常,是盲从.如果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去看他,其实倒让人有些 ...查看


  • 康震评说李清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作者:康震 来源:康震评说李清照 阅读: 512 更新:2009年03月26日      字号:小 大 前面提到,少年李清照颇享文名,所作之词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甚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太学生赵明诚. 元代伊士珍所著<琅嬛 ...查看


  • 千秋诸葛我评说
  • 是谁?虽为布衣,却使昭烈帝不惜三顾其于茅庐:又是谁?虽身在草庐,却兼济天下不忘救世之方:又是谁?虽身居要职,却一心鞠躬尽瘁,辅佐后主治理江山.是的,他正是三国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他就是孔明先生. 身虽躬耕于南阳,心却早已兼济天下.一次 ...查看


  • 影视剧评说之[名侦探柯南]
  • 影视剧评说之<名侦探柯南>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剧.其中,<名侦探柯南>这部动画电影令我印象深刻. <名侦探柯南>这部动画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有一群黑暗组织的人为了自己被警方发现,准备杀掉当时日本第一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