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高含水上升速度油藏的研究
摘 要:单元油层存在砂体分布零散,层系划分较粗,油层出砂严重,采油速度高以及储层原油性质差异较大等特点,经过前期进行综合调整,井网、井距以及注采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同时随着防砂技术的改进,实施大泵提液,快速提高了单元的采油速度。但随着2005年后提液措施的实施,综合含水持续上升导致老井产量递减幅度大,综合含水上升0.72%。单元主要工作方向是有效调整产液结构,将采液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缓含水上升速,控制自然递减率。
关键词:控液稳油 调整 产液结构 因块治宜
一、开发概况
1998年进行了双低治理,主要是利用下层系的报废井及停产井上返进行挖潜,同时在无井可利用的构造高部位钻少量新井。之后下层系的报废、停产井陆续上返,单元油井开井数增加,产量随开井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2005年井网完善调整,井网、井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同时随着防砂技术的改进,实现单井高液量开采,单元的采油速度、采液速度快速提高。2010年通过水平井进一步完善单砂体,采液速度进一步提高,单元进入高速开发阶段。
二、开采状况分析
1. 只采不注,动态注采对应率差
目前单元油水井比6:1,位于砂体内注水井11口,动态注采对应率32%,部分井区只采不注。单元边水活跃,经过20多年的开发,次生边底水锥进,综合含水呈现上升趋势。
2. 单元储量控制程度较低
单元储量控制程度较低。单元位于各开发层系的最上部,主要利用下层系报废井及停产井上返完善井网,井点分布不均匀,井网不规则,失控储量较大。
3. 层间动用不均衡
层间动用不均衡。单元各小层采出程度存在差异。12层井网不完善,油层厚度薄,原油粘度高,常规冷采难以挖掘剩余油潜力。
4. 压力保持状况不均衡
平面上北块因断块周围断层发育,边水水体影响较小地层能量保持最差,压降2.5MPa 。其它断块能量保持较好。单元北块采取边部加点状方式注水,目前
减缓高含水上升速度油藏的研究
摘 要:单元油层存在砂体分布零散,层系划分较粗,油层出砂严重,采油速度高以及储层原油性质差异较大等特点,经过前期进行综合调整,井网、井距以及注采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同时随着防砂技术的改进,实施大泵提液,快速提高了单元的采油速度。但随着2005年后提液措施的实施,综合含水持续上升导致老井产量递减幅度大,综合含水上升0.72%。单元主要工作方向是有效调整产液结构,将采液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缓含水上升速,控制自然递减率。
关键词:控液稳油 调整 产液结构 因块治宜
一、开发概况
1998年进行了双低治理,主要是利用下层系的报废井及停产井上返进行挖潜,同时在无井可利用的构造高部位钻少量新井。之后下层系的报废、停产井陆续上返,单元油井开井数增加,产量随开井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2005年井网完善调整,井网、井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同时随着防砂技术的改进,实现单井高液量开采,单元的采油速度、采液速度快速提高。2010年通过水平井进一步完善单砂体,采液速度进一步提高,单元进入高速开发阶段。
二、开采状况分析
1. 只采不注,动态注采对应率差
目前单元油水井比6:1,位于砂体内注水井11口,动态注采对应率32%,部分井区只采不注。单元边水活跃,经过20多年的开发,次生边底水锥进,综合含水呈现上升趋势。
2. 单元储量控制程度较低
单元储量控制程度较低。单元位于各开发层系的最上部,主要利用下层系报废井及停产井上返完善井网,井点分布不均匀,井网不规则,失控储量较大。
3. 层间动用不均衡
层间动用不均衡。单元各小层采出程度存在差异。12层井网不完善,油层厚度薄,原油粘度高,常规冷采难以挖掘剩余油潜力。
4. 压力保持状况不均衡
平面上北块因断块周围断层发育,边水水体影响较小地层能量保持最差,压降2.5MPa 。其它断块能量保持较好。单元北块采取边部加点状方式注水,目前